预览模式: 普通 | 列表
【历史】仁宗:爱新觉罗.颙琰  嘉庆皇帝
仁宗:爱新觉罗.颙琰  嘉庆皇帝

新觉罗·颙琰
嘉庆皇帝即爱新觉罗·颙琰。
清仁宗爱新觉罗·颙琰(1760年11月13日-1820年9月2日),原名永琰,清朝入关后的第五位皇帝,乾隆帝第十五子。年号嘉庆,1796年~1820年在位。在位前四年是太上皇乾隆帝弘历发号施令,嘉庆帝并无实权。乾隆帝死后才独掌大权,惩治贪官和珅,肃清了吏治。他在位期间是世界工业革命兴起的时期,也是清朝由盛转衰的时期。内忧外患此起彼伏,国内爆发了白莲教起义,清朝统治危机出现。他继续推行闭关锁国和重农抑商政策,导致清朝落后世界大潮,留下千古遗恨。庙号清仁宗,谥号受天兴运敷化绥猷崇文经武光裕孝恭勤俭端敏英哲睿皇帝,葬于清西陵之昌陵。
人物关系
中文名爱新觉罗·颙琰
外文名JiaQing Emperor
别    名爱新觉罗·永琰、嘉庆帝
国    籍满清
民    族满族
出生地北京圆明园天地一家春
出生日期1760年(庚辰年)11月13日
逝世日期1820年9月2日
职    业皇帝
信    仰佛教
主要成就惩治和珅,平定白莲教之乱
继续推行闭关锁国和重农抑商政策
镇压起义 改革政治
谥    号睿皇帝
陵    墓昌陵(清西陵)
年    号嘉庆
在    位1795年~1820年
政    权清朝
庙    号清仁宗
前    任乾隆帝
后    任道光帝
父    亲乾隆帝(爱新觉罗·弘历)
母    亲孝仪纯皇后
祖    父雍正帝(爱新觉罗·胤禛)
祖    母孝圣宪皇后
享    年61
生    肖龙
星    座天蝎座
目录
1人物生平
2为政举措
▪ 政治
▪ 经济
▪ 外交
▪ 惩治和珅
3个人生活
4家族成员
▪ 后妃
▪ 子女
5人物评价
6艺术形象
7相关小说
1人物生平
编辑

嘉庆帝(1796-1820年在位)爱新觉罗·颙琰,清高宗弘历第十五子,满族。生
嘉庆皇帝雕塑
嘉庆皇帝雕塑
于乾隆二十五年(1760),初名永琰,母孝仪纯皇后魏佳氏。乾隆五十四年(1789)被封为嘉亲王,乾隆六十年九月初三,乾隆帝宣布第二年正月初一禅位,颙琰于是于次年登基,改元为嘉庆,在位25年。卒于嘉庆二十五年(1820)。终年61岁。庙号仁宗,谥号“受天兴运敷化绥猷崇文经武光裕孝恭勤俭端敏英哲睿皇帝”。葬于河北易县清西陵的昌陵。
爱新觉罗·颙琰,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被密建为皇储。五十四年(1789年)被封为嘉亲王。六十年(1795年)九月,被正式宣布立为皇太子。第二年正月初一日,受乾隆帝禅位即帝位。其后,朝政仍被太上皇乾隆帝控制,颙琰暂时居住在毓庆宫。嘉庆四年(1799年)正月,乾隆帝死后,开始亲政。面对乾隆末年危机四伏的政局,嘉庆帝打出“咸与维新”的旗号,整饬内政,整肃纲纪。诛杀权臣和珅,罢黜、囚禁和坤亲信死党。诏求直言,广开言路,祛邪扶正,褒奖起复乾隆朝以言获罪的官员。诏罢贡献,黜奢崇俭。要求地方官员对民隐民情“纤悉无隐”,据实陈报,力戒欺隐、粉饰、怠惰之风。但其对内政的有限整顿,未能从根本上扭转清朝政局的颓败。
国内阶级矛盾尖锐,农民起义如火如荼。颙琰即位后,倾尽全力,大举围剿镇压川、楚、陕农民大起义。更易统兵大员,严惩镇压不力的将吏。严密军事部署,实行剿抚兼施的两手政策,
嘉庆帝死在烟波致爽殿这张床
嘉庆帝死在烟波致爽殿这张床
分化瓦解起义军。实行寨堡团练的坚壁清野政策,割断了起义军与人民的联系。嘉庆十年(1805年),川、楚、陕农民起义被镇压,清统治力量也受到严重削弱。嘉庆十五年(1810年),镇压了爆发于东南海疆的蔡牵起义军。嘉庆十八年(1813年),北方爆发天理教起义,部分天理教徒,在太监接应下冲进皇宫,“酿成汉唐、宋明未有之事”。颙琰下诏罪已,同时严令对冲进皇宫的起义军血腥屠戮,无一幸免,并捕杀在城外的头目林清等。天理教起义被镇压。
在对外交涉中,嘉庆帝力主严禁鸦片,对英国侵略者在沿海的骚扰活动保持了高度警惕性,对英国提出的帮助清朝镇压起义军,帮助澳门葡人抵御法国的居心叵测的要求,明智地严辞拒绝。嘉庆二十一年(1816年),拒绝了英国提出的建立外交关系、开辟通商口岸、割让浙江沿海岛屿的要求。而闭关锁国的传统观念,也使其对外来事物采取盲目排斥态度。
卒谥受天兴运敷化绥猷崇文经武孝恭勤俭端敏英哲睿皇帝。[1]
2为政举措
编辑

政治

镇压起义
乾隆末年以来,国内阶级矛盾尖锐,乾隆刚退位,川、楚、陕等地就爆发了大规模的白莲教起义,到乾隆去世前,朝廷
烟波致爽殿
烟波致爽殿
多次派兵围剿,起义军虽然受到一些打击,但仍然如火如荼。嘉庆亲政后,他通过诛杀和珅,缓解民怨,并把几年来镇压起义不力的责任推给和珅,说他欺罔擅专,以至将领在他庇护下虚冒功绩,坐糜军饷;另一方面更易统兵大员;奖惩分明,逼将领用命;严密军事部署;实行剿抚兼施的两手政策,分化瓦解起义军;推广寨堡团练,坚壁清野的做法,割断了起义军与人民的联系,经过六年艰苦努力才在嘉庆十年(1805年)将起义镇压下去,在历时九年多的战争中,白莲教起义军占据或攻破州县达204个,抗击了满清政府从十六个省征调来的大批军队,歼灭了大量清军,击毙副将以下将弁400余名,提镇等一、二品大员二十余名,清政府耗费军费二亿两,相当于四年的财政收入。这次起义使清王朝元气大伤,此后清朝的统治逐渐走向衰落。
由于清政府对民众的压榨加剧,东南沿海部分民众被迫下海为盗,从乾隆五十九年起蔡牵在东南海上劫船越货,封锁航道,收“出洋税”,后来进一步发展为反清起义。清政府命浙江水师提督李长庚赴闽造大舰,铸炮负责镇压,后来李长庚阵亡,直到嘉庆十五年(1810年),起义才被镇压。
嘉庆十八年(1813年),趁嘉庆帝离京前往热河围猎,北京防务空虚,北方爆发天理教起义,部分天理教徒在太监接应下冲进皇宫,当时正在宫内的皇次子绵宁用鸟枪打死了两个天理教徒,镇国公奕灏调来火器营、健锐营兵入宫,义军终因寡不敌众,被全部消灭。获悉事变后,嘉庆帝下诏罪己,同时严令对冲进皇宫的起义军血腥屠戮,并诱捕在城外的头目林清等。随后,各地的天理教起义陆续被镇压。
改革政治
在政治上,面对乾隆末年的种种弊端,嘉庆帝也努力扭转:
乾隆末年权臣当道,言路堵塞。嘉庆帝首先“诏求直言,广开言路”,鼓励大家向皇帝提意见,翰林洪亮吉上书
太上皇帝之宝
太上皇帝之宝
直言不逊,激怒了嘉庆帝,先判处斩首,后改判流放伊犁。第二年京师大旱,无论如何祈雨就是不下,嘉庆帝最终决定赦免洪亮吉,结果下诏当晚天真的下雨了。更值得一提的是嘉庆帝决定结束文字狱,还褒奖起复了部分乾隆朝以言获罪的官员。
乾隆后期吏治败坏,贪污腐败严重。对此,嘉庆帝一方面继续重用乾隆后期重用的王杰、朱珪、董诰等清廉的老臣,他还听从老师朱珪“身先节俭,崇奖清廉”的建议,限制地方向他呈送宝物,“诏罢贡献,黜奢崇俭”,平时生活也比较节俭,五十大寿禁止民间演戏庆贺,六十大寿又禁止给他送金珠玉器。另一方面,他“整饬内政,整肃纲纪”,除和珅及其党羽外还陆续惩治了好些贪官:嘉庆五年,处死了向粮道、卫弁索取数万两银钱的漕运总督富纲,十一年四月十六日,革去勒索钱财的河东河道总督职务,十一年九月,查处了直隶司书王丽南侵吞帑银31万两大案,获银万两以上的斩首,万两以下的遣戍黑龙江。十四年五月,巡漕御史英纶以贪污卑污处以绞刑,七月处死贪污救灾款并杀害前来查赈官员的安徽山阳县知县王伸汉,为此还革职流放了两江总督铁保、江苏巡抚汪日章。
嘉庆帝读书像
嘉庆帝读书像
对于官员的玩忽职守之风,嘉庆帝首先从自己做起,学习先帝,勤于政事。每天一大早就起身阅读祖宗实录,批阅奏章,早饭后还召见大臣。对于拖拉延搁的现象严斥不贷。十三年四月,皇孙出世,内阁考虑到嘉庆帝正高兴,怕送奏折影响他,他知道后就对这种做法进行了斥责。嘉庆八年(1803年)闰二月二十日,嘉庆帝在从圆明园回宫时在神武门遇刺,随从上百名侍卫只有几位反应过来出手相救,所幸嘉庆帝未受伤,刺客陈德当场被擒,后被凌迟处死,两个儿子也被处绞。事后嘉庆帝惩罚了失职的官员,侍卫,加强了紫禁城的门禁制度。十五年正月嘉庆帝斥责部院衙门因循怠玩,二十三年十一月,嘉庆帝又下令查部院疲玩现象,十二月初九规定了部院行查时间逾限处分:嗣后逾限11~20案,罚俸6个月;逾限21~40案,罚俸2年;逾限40~60案,降一级留任;……他还多次要求地方官员对民隐民情“纤悉无隐”,据实陈报,力戒欺隐、粉饰、怠惰之风。
嘉庆时期人多地少的矛盾愈发严重,人民普遍吃不饱饭。对此嘉庆帝能采取的只是限制烟草,茶叶等经济作物的种植;鼓励渔猎活动,弥补口粮不足;进一步推广精耕细作,土豆玉米等高产作物的种植等治标不治本的措施。其实当时东北大片土地没有开发,但满族统治者出于维护统治等原因,禁止汉人迁居东北,嘉庆帝也未改变这一政策。
爱新觉罗·颙琰
爱新觉罗·颙琰[2]
嘉庆时期皇族堕落严重,他们受朝廷包养而不思进取,犯法后还不受司法制裁。嘉庆帝一方面严惩皇族不法行为;一方面还亲自作了《宗室训》用于教育皇族。
另外,这个时期八旗生计问题也愈发困难,由于八旗子弟由国家供养“以清语骑射为本务”,不仕不农不工不商,时间一长便腐化堕落,一无所能。对此,嘉庆帝也只能延续祖先的做法,一方面用政府的钱替八旗子弟还债;一方面感化教育;嘉庆帝还试图采用“京旗移垦”的办法,把部分北京的八旗子弟迁往东北,但由于八旗子弟的抵制而很难推行。
虽然嘉庆帝为解决各种社会问题做出了种种努力,但收效甚微。主要原因一是乾隆末年以来清代社会已弊端丛生,积重难返。二是嘉庆帝受时代的局限,束缚于传统观念,祖宗家法,王朝利益,不敢,不愿,也没有能力从体制上做大的,根本性的调整,其对内政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式的整顿,不可能从根本上扭转清王朝的衰落。三是嘉庆帝个人的性格过于仁慈和谨小慎微,对贪污腐败等问题打击还不够有力,一些力所能及的改革也没能推行。[3]
经济

重农抑商
嘉庆帝和先帝一样重视治河,赈济灾民。尽管镇压白莲教起义用了两个亿的军费,他还是为南河工程拨了4000余万两的治河款。他亲政后除了他死的那年外,年年都蠲免灾区的钱粮;六十大寿还普免全国积欠钱粮,大约有两千一百多万两白银,四百多万石米。
嘉庆帝重农抑商,他多次申禁开矿。
嘉庆帝在位时期正是19世纪初,英国的工业革命已经进行几十年了,但嘉庆帝对此一无所知,继续严守先君之制,重农抑末,压制各地工矿业,闭关自守,清朝只能沿着衰微的道路继续走下去。
嘉庆帝在内乱频仍、外患渐逼中,倾力企图维护清王朝的稳定巩固,然而不可逆转的历史发展趋势,使清王朝的败落于嘉庆末年已完全表面化,并从此日渐走向衰亡。
嘉庆二十五年(1820年),嘉庆帝在承德避暑山庄突然病死,终年61岁。卒谥“受天兴运敷化绥猷崇文经武孝恭勤俭端敏英哲睿皇帝”,道光帝即位,于“孝恭”前加上“光裕”二字。庙号仁宗。葬河北易县清西陵之昌陵。[4]
外交

英国从雍正朝开始不断对中国输入鸦片,嘉庆年间嘉庆帝多次重申和进一步严格鸦片禁令,对抑制鸦片泛滥有一定作用。
在对周边国家交往中,嘉庆时中国实力虽然有所衰落,但仍以“天朝上国”自居。嘉庆七年十二月,越南新国王阮福映即位之后,请求改“安南”国号为“南越”。因为中国历史上曾存在过一个“南越国”,地域包括两广和越南北部,他怀疑安南国企图混淆古今,居心叵测,于是加以拒绝。越南国王反复请求,于是嘉庆帝赐名“越南”,一直延用至今。
在和西方国家的交往中,嘉庆帝坚决维护国家主权。嘉庆十三年七月,英国以帮助葡萄牙防御法国侵占澳门,保护英国贸易为口实,派兵船9艘入侵广东香山鸡颈洋面,英军300人公然登岸,占据澳门三巴寺、东西炮台等处,又驾舢板3艘驶入省河,至省城外十三行停泊,要求在澳门居住。两广总督吴熊光令他们回黄浦候旨。嘉庆帝得报后,谕示吴熊光对英军严加诘责,并命令他们驶离。英军迟迟不动,清军封锁水路,断绝英军粮食供应,英军才在十月间撤离。事后,嘉庆帝以吴熊光在英军侵占澳门时表现怯懦,罢免其总督职务,不久又遣戍伊犁;广东巡抚孙玉庭也被革职,后来嘉庆帝还谕示加强了澳门炮台。[5]
嘉庆二十一年(1816年),英使阿美士德访华,双方在礼仪问题上发生分歧,在嘉庆帝接见时,由于赶路紧急,载有官服与国书的车辆仍未抵达,加上路途劳累,他坚持稍事休息。结果负责带领觐见的官员不得要领,向嘉庆帝谎称英使生病。嘉庆帝以为英使傲慢,龙颜大怒,于是取消觐见,并下令驱逐使团,“贡品”,国书也不要了,第二天嘉庆帝气消了点,赏了使团一些礼物,收了“贡品”,并送上敕谕一道。嘉庆帝的做法一方面暂时抵制了英国的侵略企图,然而闭关锁国,盲目自大的传统观念,也使其对外来事物采取盲目排斥态度,失去了一次融入世界的机会。
惩治和珅

和珅生于乾隆十五年(1750年),比乾隆小39岁,钮祜禄氏,满洲正红旗人。家原住在北京西直门内驴肉胡同,父亲曾任福建副都统。和珅十来岁时,有幸进咸安宫官学(地点在皇宫咸安宫),学习儒家经典和满、蒙文字,受到良好的教育。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他25岁参加了顺天府乡试,没有考中举人。但和珅因为出身满洲,做了宫廷三等侍卫,开始出入宫廷。这个差事给和珅接近乾隆提供了机会,是他人生的一个重要起点。
嘉庆四年(1799年)正月初三日,乾隆崩于紫禁城养心殿。嘉庆帝颙琰在乾隆死日亲政。嘉庆在办理大行皇帝乾隆大丧期间,采取断然措施,惩治权相和珅,举朝上下,大为震惊。
乾隆做了四年太上皇,仍紧紧地把持着实权。这时的和珅依然受宠,但是毕竟形势发生了变化。和珅在乾隆与嘉庆间采取“四手”:第一手是紧紧依靠太上皇乾隆,第二手是讨好嘉庆皇帝,第三手是限制嘉庆皇帝的权势,第四手是防止嘉庆日后对自己进行惩处。所以他在乾隆和嘉庆之间、在嘉庆面前和背后,都表现了“两面派”。
和珅竭尽全力限制嘉庆,培植任用自己的亲信。嘉庆即位时,他的老师朱珪当时任广东巡抚,向朝廷上了封表示庆贺的奏章。和珅就到乾隆面前告朱珪的状,不过乾隆未予理睬。嘉庆元年(1796年),乾隆准备召朱珪回京,升任大学士,嘉庆写诗向老师表示祝贺。和珅又到乾隆那里告状,说嘉庆皇帝笼络人心,把太上皇对朱珪的恩典,算到自己身上。这一次,乾隆生气了。他问军机大臣董诰:“这该怎么办?”董诰跪下劝谏乾隆说:“圣主无过言。”乾隆才作罢。不久,和珅还是找了个借口,怂恿乾隆将朱珪从两广总督降为安徽巡抚。和珅还将他的门下吴省兰派到嘉庆身边,名义上是帮助整理诗稿,实际上是监视嘉庆的言行。嘉庆二年(1797年),领班军机大臣阿桂病故。和珅只知进、不知退,便成为领班军机大臣。这时的乾隆,已年老体衰,记忆力很差,昨天的事,今天就忘,早上做的事,晚上就不明白了。和珅真正成了乾隆的代言人,也就更加为所欲为。
和珅自作聪明,作茧自缚,自坏其事。颙琰当皇子时,被定为储君。和珅密知此事,于乾隆公布嘉庆为皇太子的前一天,送给颙琰一柄如意,暗示自己对嘉庆继位有拥戴之功。嘉庆笑在脸上,恨在心里。但因和珅是乾隆的宠臣,老奸巨猾,朝廷上下,各种关系,盘根错节,不便动手。嘉庆在乾隆死后短短的15天里,就把一个被先帝恩宠30年的“二皇帝”加以惩治,举措得体,干净利落,取得胜利。嘉庆采取的办法是:
第一,欲擒故纵。嘉庆继位后,太上皇还健在。他面对一个老谋深算,并深受太上皇宠爱的和珅,采取了欲擒故纵的策略。和珅的一举一动,他看在眼里,不动声色。有些大臣在他面前批评和珅,嘉庆说:“我还准备让和珅帮我治理国家呢!”嘉庆向太上皇奏报的一些军国大事,也经常让和珅去代奏、转奏,以此表示信任,稳住了和珅。
第二,调虎离山。乾隆驾崩,和珅失去靠山,死期已经逼近。当天,嘉庆一方面任命和珅与睿亲王等一起总理国丧大事,一方面传谕他的老师署安徽巡抚朱珪来京供职。初四日,嘉庆发出上谕:谴责在四川前线镇压白莲教起义的将帅玩嬉冒功,并借此解除和珅死党福长安的军机处大臣职务。嘉庆命和珅与福长安昼夜守灵,不得擅离,切断他们与外界的联系。这实际上削夺了和珅的首辅大学士、领班军机大臣、步军统领、九门提督的军政大权。
第三,突然出击。正月初五日,给事中王念孙等官员上疏,弹劾和珅弄权舞弊,犯下大罪。初八日,嘉庆宣布将和珅革职,逮捕入狱,在朝野掀起政治大波。嘉庆进行了一系列的人事调整。如初八日,嘉庆命令从即日起,所有上奏的文件,都要直接向皇上奏报,军机处不得再抄录副本,各部院大臣也不得将上奏的内容事先告诉军机大臣。并命宗室睿亲王淳颖、定亲王绵恩、仪亲王永璇、庆郡王永璘等分别掌握军政大权。
第四,制造舆论。嘉庆命各直省和在京大员,就和珅事向朝廷表态。直隶总督胡季堂首先表态,他在奏折中指责和珅丧心病狂、目无君上、蠹国病民、贪黩放荡,真是一个无耻小人,请求将其“凌迟处死”。“凌迟”就是千刀万剐。嘉庆立即批示,在京三品以上官员讨论这个意见,若有不同意见,也可以自行向皇帝上奏。实际上,就是以胡季堂的意见定下基调,并通报各省督、抚,要他们都表明态度。
第五,惩办和珅。初九日,在公布乾隆遗诏的同时,将和珅、福长安的职务革除,下刑部大狱。命仪亲王永璇、成亲王永瑆等,负责查抄和珅家产,并会同审讯。初十日,嘉庆御批“实力查办以副委任”,全面清查和珅大案。十一日,在初步查抄、审讯后,嘉庆宣布和珅二十大罪状:主要有欺骗皇帝、扣压军报、任用亲信、违反祖制、贪污敛财等。十八日,在京文武大臣会议,奏请将和珅凌迟处死,将同案的福长安斩首。嘉庆四年正月《上谕档》中记载:嘉庆谕示“和珅罪有应得”,就是说怎么严惩和珅都不过分,但考虑到他曾任领班军机大臣,为了朝廷体面,赐他自裁。据说和珅在狱中,自知生命不久,对着窗外元宵明月,感慨赋诗道:“对景伤前事,怀才误此身。”在电视剧《宰相刘罗锅》中有这样的镜头:和珅得到嘉庆皇帝赐给他的三尺白绫,在狱中自尽。福长安以阿附和珅,令其到和珅死所跪视和珅自裁,并革去军机大臣、户部尚书职,逮下狱,籍其家。
第六,讲求策略。嘉庆说,和珅得罪的是先皇,所以要在皇父大丧期间,处治这个先皇的罪臣。和珅被诛后,其党羽皆惶恐不安。有的朝臣上疏,力主穷追其余党。嘉庆并没有这样做,而是在除掉和珅后,马上收兵。对和珅的亲信,除伊江阿、吴省兰、吴省钦等人给予处分外(和琳已死),其他由和珅保举升官者或给和珅送贿者,概不追究。嘉庆宣谕:“凡为和珅荐举及奔走其门者,悉不深究。勉其悛(quān)改,咸与自新。”此谕一下,人心始安,政局稳定。
嘉庆对和珅的惩治,动作迅速,干净利索,宽严适当,十分成功。这是嘉庆皇帝一生处理重大政治事件中最为精彩的一笔,也是他作为政治家的惟一杰作。但是,嘉庆定和珅的第一大罪是:在宣布皇太子前一天,和珅向他送如意以示拥戴之功。这表示和珅要投靠新主,其心不能算恶,既不叛君主,也不反社稷,此条构不成杀头之罪。嘉庆将此定为和珅第一大罪状,表明嘉庆胸中没有大格局,掌上没有大手笔。这是嘉庆亲政之后,平庸性格的一次表露。
不过,嘉庆对和珅的功绩和才能还是肯定的。嘉庆十九年(1814年),在和珅被杀15年之后,清国史馆将编修的《和珅列传》(稿本)送呈嘉庆审阅。嘉庆见记载简略,只记录了和珅的一堆官阶履历,很不满意。他朱批道:“和珅并非一无是处”,他“精明敏捷”,任职30年,还是做了很多的事。只是和珅贪鄙成性、怙势营私、狂妄专擅、贪婪专权,才不得不加以重罚。
《清史稿·和珅传》记载:“仁宗(嘉庆)尝论唐代宗杀李辅国,谓:‘代宗为太子,不为辅国所谗者几希。及即帝位,正其罪而诛之,一狱吏已办。’盖即为和珅发也!”这说的是唐代宗诛宰相李辅国的史事。《旧唐书·李辅国传》记载:李辅国,出身卑贱,年少被阉,相貌丑陋,粗通文字。在太子东宫是一个喂马的太监。安史之乱中,他力劝太子即帝位。肃宗即位后,升为太子管家。后来官运亨通——任开府仪同三司、郕(chéng)国公、兵部尚书、博陆郡王。肃宗死后,代宗即位,尊为尚父、司空兼中书令。《新唐书·李辅国传》也记载:代宗既嗣位,不愿大张旗鼓地杀李辅国,只差遣侠者,深夜将其刺杀之,割下头颅扔到溷厕中。但代宗仍对此事保密,刻木代其首以葬。嘉庆对和珅的处理,很像唐代宗对李辅国的处理,就是不愿深究、不想把事情搞大,而是作为个案处理。
但是,和珅的问题已不仅仅是个案,而是成了社会现象,可以叫做“和珅现象”。和珅这样一个出身“少贫无藉”、乡试不中的生员,由普通的宫廷侍卫,32岁成为军机大臣。以后更是青云直上,富贵常葆,登峰造极。这个问题值得研究。“和珅现象”的出现是老年帝王专制的必然。乾隆自诩“十全老人”、“十全武功”,意骄志满,倦怠朝政。他喜欢阿谀逢迎,那就必然滋生和珅这样的人。高阳先生认为,和珅的问题“高宗至少要负一半的责任”。这话说得还不够。严格说来,“和珅现象”的责任在乾隆皇帝,和珅是乾隆朝君主专制腐败机体上的一个毒瘤。当时,乾隆皇帝身边有四种人——后妃、太监、皇子、朝臣,后妃不能代他处理军政要务,太监不能陪他和诗品画,皇子太近怕其“觊(jì)觎(yú)大位”,大多朝臣又不会像和珅那样曲意逢迎。因此,和珅有着后妃、太监、皇子、直臣既不能取代,也不可或缺的独特作用。乾隆皇帝对他既喜爱又依赖,自然遇事会替他撑腰。当时,大学士阿桂同和珅不合,状元出身的王杰,也不买和珅的账。陈启元《庸闲斋笔记》记载:一天,和珅在军机处拿着一幅石墨画轴,王杰说:“贪墨之风,以至于此。”和珅指着王杰的手说:“状元宰相手果然好。”王杰说:“这手只会做状元宰相,不会要钱,有甚么好处?”后王杰告老还陕西韩城乡里,嘉庆送他的诗有“清风两袖送韩城”句。但是因为乾隆的缘故,嘉庆《平苗图》他们拿和珅没有办法。和珅在朝20余年,未尝一被弹劾。他稍见端倪,必设计除之。前面讲的曹锡宝弹劾不成反遭谴责就是一例。
嘉庆惩治和珅案没有株连,也没有扩大化,这是嘉庆的聪明之处;但他只把和珅当作个案处理,而没有把“和珅现象”当作制度性的弊端去解决,进行制度性的改革,这是嘉庆的平庸之处。[6]
3个人生活
编辑

爱听戏
嘉庆帝好听戏,而且兴致很高。
嘉庆帝固然一生勤于政务,但爱好戏剧也是不争的事实,亲政初年,洪亮吉上疏指责他“恐退朝之后,俳优近习之人,荧惑圣听者不少”。嘉庆帝一怒之下,把洪亮吉发配新疆。其实,洪亮吉所说也不是空穴来风,嘉庆是清朝迄此时为止对戏剧最为痴迷的一位君主。根据史料记载,早在嘉庆元年正月,刚刚登上皇帝宝座的嘉庆帝一连看了十八天大戏。当时父亲乾隆虽然退位,但在和珅辅佐之下大权独揽,嘉庆帝无事可做,所以,狠狠地过了一顿戏瘾。嘉庆四年太上皇驾崩,嘉庆帝成为名副其实的一国之君,大权独揽,忙得一塌糊涂,加上他崇尚节俭,又要为臣民做表率,听戏不像以往那样随心所欲。不过根据专门研究清代宫廷戏剧的丁汝芹先生介绍,嘉庆皇帝精通戏曲,无论筹备排演新戏、分配角色,还是舞台调度,他几乎事事过问,称他为清宫戏剧导演也不为过。宫廷唱戏,集中在年节庆典期间,这时候连天大戏,从早到晚,演出不停。其他日子里,皇帝不能随便举行大规模的唱戏活动。更何况此间国事如麻,动乱较多,实际上并没有多少闲情逸致听戏,嘉庆帝偶尔以此调剂一下情绪,更多时间是茶余饭后叫来太监清唱几段,然后再指点一番,并没有因此耽误国政。
喜打猎
嘉庆帝还好打猎,木兰秋狝的兴致很高。
“木兰秋狝”指的是秋天在皇家猎苑木兰围场进行的行猎活动,这一制度确立于康熙时代,借以训练军队,联络蒙古王公,当然,也带有行乐的目的,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行乐的目的越来越突出。木兰围场在承德北部一百多公里的地方,本来是蒙古王公的领地。这里地势起伏,草深林密,野兽出没,尤其以鹿为最多。但当时道路难行,官兵马匹不足,缺乏棉衣,群臣也不愿意长途跋涉,所以,每次都遇到很大的阻力,很多时候,嘉庆帝也不得不妥协。再加上此时生态环境恶化,加上围场官员管理不善,木兰围场猎物稀少。所以,除了嘉庆十五年行围较为满意以外,每次的收获都不大。[7]
4家族成员
编辑

后妃

皇后
孝淑睿皇后像
孝淑睿皇后像[2]
孝淑睿皇后,喜塔腊氏,总管内务府大臣、副都统、承恩公和尔经额女,乾隆三十九年嫁与嘉庆为嫡福晋。先后生有一子(皇二子,即道光帝)、二女(皇二女,夭折;皇四女庄静固伦公主)。嘉庆元年(1796)册封为皇后,嘉庆二年崩。
·孝和睿皇后,钮祜禄氏,礼部尚书恭阿拉的女儿,嘉庆帝为皇子时的侧福晋,嘉庆元年册封贵妃。孝淑皇后去世后,奉太上皇乾隆旨意晋封皇贵妃。到嘉庆六年,才由皇贵妃而册为皇后。道光二十九年十二月十一日(公元1850年1月23日)去世,终年七十四岁,葬于昌陵西面三华里处还有昌西陵。生两子:绵恺、绵忻。女一,殇。
皇贵妃
·和裕皇贵妃,刘佳氏,颙琰为皇子时,入侍藩邸。生皇长子幼年夭折。嘉庆元年(1796)正月册封为诚妃。十三年(1808)十一月晋封为诚贵妃。二十五(1820),道光晋尊为皇考诚禧皇贵妃。道光十三年十二月十八日(公元1834年初)去世。尊谥和裕皇贵妃。葬昌陵妃园寝,墓券位于前排居中。
·恭顺皇贵妃(1786年—1860年)钮祜禄氏如玥,嘉庆初年被选入宫,赐号如贵人。嘉庆十年册封为如嫔。十五年九月晋封为如妃。二十五年十二月,道光晋尊为皇考如贵妃。道光二十六年,晋尊为如皇贵妃,居寿安宫。三十年(一八五零)正月,咸丰晋尊为皇祖如皇贵太妃。咸丰三年行册尊礼。十年闰三月初三日去世,终年七十四。

恕妃,完颜氏,父哈丰阿,官轻车都尉。颙琰为皇子时,入侍藩邸为侧福晋。卒于嘉庆继位以前,嘉庆二年四月追封为恕妃。葬妃园寝,墓券位于第二排居中。
华妃,侯佳氏,嘉庆元年正月册封为莹嫔。嘉庆六年(1801)四月晋封为华妃。九年(1804)六月二十八日去世。
庄妃(?—1811年),王佳氏,父伊里布,举人。潜邸侍妾,元年封为春常在,嘉庆三年春贵人,嘉庆六年(1801)四月册封为庄嫔。嘉庆十三年(1808)十一月晋封为庄妃。嘉庆十六年(1811)二月十五日去世。
·信妃(?—1822年)刘佳氏馥馨,将军本志之女。嘉庆三年封为信贵人,嘉庆十三年(1808)十一月册封为信嫔。道光帝即位,晋尊为皇考信妃。道光六年(1826)十月十三日去世。

恩嫔,乌雅氏,父万明,官至左副都御史。嘉庆八年赐号恩常在,嘉庆十七年晋封为恩贵人。道光元年(1820)十二月,道光帝晋尊为皇考恩嫔,尊称恩太嫔。道光二十六年(1846)二月初十日去世。
简嫔,关佳氏湘君,拜唐阿德成女,颙琰为皇子时,入侍为格格。1780年在生育皇长女时难产而卒。嘉庆二年(1797)四月追封为简嫔。
逊嫔,沈佳氏,内务府大臣职衔永和女,乾隆四十八年,入侍王府为格格。乾隆五十一年(1786)生皇五女慧安和硕公主,嘉庆元年封为逊常在,嘉庆七年晋封为逊贵人,嘉庆十二年四月崩,追封为逊嫔。
·淳嫔(?—1819年)董佳氏,委署库长时泰女。嘉庆初年赐号淳贵人,嘉庆六年(1801)四月册封为淳嫔。嘉庆二十四年去世。
·安嫔,苏完瓜尔佳氏,公安英之女。身为宫女,因长得小巧玲珑,又善解人意,被嘉庆临幸,封为安常在,道光元年,道光帝晋尊为皇考安嫔,尊称为安太嫔。道光十七年(1837)六月二十七日去世。
·荣嫔,梁氏,员外郎光保女。嘉庆时赐号荣贵人。道光继位,尊为皇考荣嫔。
贵人
·玉贵人(?—1815年)嘉庆二年十一月封玉贵人,嘉庆十九年十月初七日卒,嘉庆二十年。二月二十九日葬入昌陵妃园寝。
·芸贵人(?—1805年)嘉庆九年(1804年)正月册封芸贵人,十年七月十九日芸贵人逝世。
·李贵人(?—?)葬昌陵妃园寝。[7]
子女

儿子
皇长子穆郡王——出生于乾隆四十五年(1780),母和裕皇贵妃刘佳氏,时为藩邸福晋。未命名,幼殇。嘉庆二十五年(1820)八月追封;
皇二子道光帝爱新觉罗·旻宁——出生于乾隆四十七年(1782),母孝淑睿皇后喜塔腊氏,不予赘述;
皇三子惇恪亲王爱新觉罗·绵恺——出生于乾隆六十年(1795),母孝和睿皇后钮祜禄氏,时为皇子侧福晋。嘉庆二十五年七月进封惇亲王,道光十八年卒,谥曰恪。享年四十三岁;
皇四子瑞怀亲王爱新觉罗·绵忻——出生于嘉庆十年(1805),母孝和睿皇后钮祜禄氏,时为皇后。嘉庆二十四年正月,封瑞亲王,年十四。道光三年,命在内廷行走。道光八年七月,薨,谥曰怀。享年二十四岁;
皇五子惠端亲王爱新觉罗·绵愉——出生于嘉庆十九年(1814),母恭顺皇贵妃钮祜禄氏,时为如妃。嘉庆二十五年七月,宣宗道光帝即位,封惠郡王,在内廷行走,上书房读书。道光十九年,进亲王。同治三年十二月,薨,同治帝亲临奠,赐银五千治丧,谥曰端,称惠端亲王。享年五十一岁。
女儿
长女(1780.4.11—1783.11.1)其母为颙琰简嫔关佳氏,时为藩邸格格。乾隆四十五年(1780)四月十一日生,乾隆四十八年(1783)十一月初一卒,年仅4岁,未封,无名。
皇次女(1780.4.30一1783.8.10)其母为孝淑睿皇后喜塔腊氏,时为皇子嫡福晋。乾隆四十五年(1780)四月三十日生。乾隆四十八年(1783)八月初十卒,年仅4岁,未封,无名。
皇三女(1781.12.1一1811.3.12)庄敬和硕公主,其母为和裕皇贵妃刘佳氏,时为藩邸福晋。乾隆四十六年(1781)十二月十七生,嘉庆六年(1801)十一月嫁与蒙古科尔沁部博尔济吉持氏索特纳木多布济,封庄敬和硕公主,嘉庆十六年(1811)三月十二卒,时年31岁,葬于北京海淀区复兴门外公主坟东侧。索特纳木多布济,系科尔沁郡王齐默持多尔济之孙,乾隆四十八年袭父爵,封为郡王,嘉庆四年(1799)正月命于御前行走,娶公主后荐授御前大臣,嘉庆二十五年(1820)受顾命,道光五年七月初十卒,晋赠亲王,无嗣,以从子僧格林沁为嗣。
皇四女(1784.9.7一1811.5.7)庄静固伦公主,其母为孝淑睿皇后喜塔腊氏,时为皇子嫡福晋。乾隆四十九年(1784)九月初七生,嘉庆七年(1802)封庄静固伦公主,是年十一月嫁给蒙古族博尔济吉持氏玛尼巴达喇,嘉庆十六年(1811)五月初七卒,时年28岁,葬于北京海淀区复兴门外公主坟西侧。玛尼巴达喇,嘉庆四年(1799)袭封土默特贝子,历任前锋统领,蒙古都统,道光五年(1825)授御前大臣,道光八年(1828)加郡王衔,道光十一年(1831)封贝勒,道光十二年(1832)十一月初九卒。
皇五女(1786.11.11—1795)慧安和硕公主,其母为颙琰逊嫔沈佳氏,时为藩邸格格。乾隆五十一年(1786)十一月十一生,乾隆六十年(1795)五月卒,年仅10岁,嘉庆二十三年(1818)三月追封为慧安和硕公主,嘉庆八年(1803年)十月,葬于西陵境内的张各庄公主园寝。
皇六女(1789.6.12—1790)其母为颙琰华妃侯佳氏,时为皇子侧福晋。乾隆五十四年(1789)六月十二生,乾隆五十五年(1790)殇,未封,无名。
皇七女(1793.6.26—1795),其母为颙琰孝和睿皇后钮祜禄氏,时为皇子侧福晋。乾隆五十八年(1793)六月二十六日生,乾隆六十年(1795)六月殇,年仅3岁,未封,无名。
皇八女(1805.2.8一1805.11),其母为颙琰恭顺皇贵妃钮祜禄氏,时为如贵人。嘉庆十年(1805)二月八日生,十一月即殇,未封,无名。
皇九女(1811.1.25一1815.5)慧愍固伦公主,其母为颙琰恭顺皇贵妃钮祜禄氏,时为如嫔。嘉庆十六年(1811)正月二十五生,嘉庆二十年五月殇,年仅5岁,嘉庆二十年(1820)五月追封为慧愍固伦公主,嘉庆二十年(1815年)九月,葬于西陵境内的张各庄公主园寝。
5人物评价
编辑

《清史稿》评论曰:仁宗初逢训政,恭谨无违。迨躬莅万几,锄奸登善。削平逋寇,捕治海盗,力握要枢,崇俭勤事,辟地移民,皆为治之大原也。
诏令数下,谆切求言;而吁咈(迂腐)之风,未遽睹(立刻阻止)焉,是可嘅已(1810年代嘉庆想改革,但是国内缺乏世界观大才,国内社会迷信风气也会排斥西化科学人才,所以评者为嘉庆感慨,终至1842年鸦片战争爆发)。
与他的父、祖相比,嘉庆皇帝是一位既没有政治胆略又缺乏革新精神,既没有理政才能又缺乏勇于作为品格的平庸天子。“平庸”两个字,是嘉庆皇帝的主要性格特点。嘉庆朝是清朝由盛转衰的时代:上承“励精图治、开拓疆宇、四征不庭、揆文奋武”的“康乾盛世”,下启鸦片战争、南京签约、联军入京、帝后出逃的“道咸衰世”。清朝社会的固有矛盾已经积累了180年,嘉庆皇帝扮演了大清帝国由极盛而转为衰败的历史角色。[8]然而,嘉庆的平庸,并不是他的性情所致,而是历史的必然,在乾隆晚期,清朝已经出现了衰败的迹象,白莲教的起义,再加上乾隆晚年举办寿宴过度的奢华,使得嘉庆初期国库空虚,所以说乾隆实际上是留下了个烂摊子给嘉庆。
6艺术形象
编辑

影视作品
于 波饰 嘉庆 《大内低手》
影视剧中的嘉庆
影视剧中的嘉庆(7张)
王光辉饰 嘉庆 《梦断紫禁城》
汪禹饰 嘉庆《满清十三皇朝Ⅱ》之《嘉庆》
贾一平饰 嘉庆 《乾隆王朝》[9]
阮巡饰 嘉庆 《宰相刘罗锅》
黄维德饰 嘉庆 《少年嘉庆》
辛柏青饰嘉庆《嘉庆皇帝》
许还山饰 嘉庆《天地民心》
于洋饰 嘉庆 《金枝欲孽》
卓凡饰 颙琰《皇宫宝贝》
牛青峰饰 嘉庆《褡裢王爷》
王光辉饰 永琰《.九岁县太爷》
高鑫饰 颙琰《草民县令》
黄少祺饰 嘉庆《嘉庆君游台湾》、《龙凤奇缘》
刘德凯饰 嘉庆《嘉庆微服私访记》(又名《嘉庆君游台湾》)
7相关小说
编辑

明星皇后之清宫绝恋
作者:sam杨
小说简介:
夏雅涵,天富影视公司一线花旦,娱乐圈绝无绯闻女明星,单纯不复杂的性格使人不知不觉爱上她。魏妍雅,内管领魏清泰之女,名门闺秀,绝色容貌,息事宁人的性格便得人人现欺负她。一个现代大明星,一个清朝三小姐,因为一部戏,融为一体。夏雅涵化身魏妍雅,用她的身份在乾隆后宫步步为营、勾心斗角。深宫之路以让她筋疲力尽,可两个男人和她纠缠不清,一个是高高在上的大清天子,一个是温文尔雅的专情王爷,她,情归何处?
小说里的颙琰:
爱新觉罗·颙琰,女主之子,性格懦弱,女主扶持培养,终成帝业。
晋级:十五阿哥--嘉庆帝
词条图册更多图册

清朝君主
参考资料
1.  嘉庆皇帝  .雅虎文化 [引用日期2013-08-7] .
2.  爱新觉罗·颙琰  .趣历史 [引用日期2014-01-5] .
3.  爱新觉罗·颙琰——上承康乾盛世,下启咸道衰世  .趣历史 [引用日期2013-12-8] .
4.  嘉庆帝驾崩   .中华博物 [引用日期2013-12-8] .
5.  英国侵略澳门炮台   .中华博物 [引用日期2013-12-8] .
6.  惩治和珅  .人民网 [引用日期2013-12-8] .
7.  嘉庆皇帝简介  .中国历史故事网 [引用日期2013-11-27] .
8.  《天下收藏》——讲述“嘉庆王朝”  .北京电视台 [引用日期2013-12-8] .
9.  云南1台全国卫视独播《我生命中的橄榄树》  .云南新闻 [引用日期2013-11-27] .

查看更多...

分类:历史 | 固定链接 | 评论: 0 | 引用: 0 | 查看次数: 2313
【历史】高宗:爱新觉罗.弘历  乾隆皇帝
高宗:爱新觉罗.弘历  乾隆皇帝

爱新觉罗·弘历
乾隆皇帝即爱新觉罗·弘历。
清高宗爱新觉罗·弘历(1711-1799年),清朝第六位皇帝,定都北京后第四位皇帝。年号乾隆,寓意“天道昌隆”。25岁登基,在位六十年,退位后当了三年太上皇,实际掌握最高权力长达六十三年零四个月,是中国历史上执政时间最长、年寿最高的皇帝。在位时间仅次于清圣祖爱新觉罗.玄烨。乾隆帝在位期间平定大小和卓叛乱、巩固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六次下江南,文治武功兼修。他在位后期奢靡,使清朝统治出现了危机,发生白莲教起义;文字狱之风比康熙时更严酷。庙号"清高宗",葬于清东陵-裕陵。
人物关系
中文名爱新觉罗·弘历
外文名The emperor Qian Long
别    名乾隆帝
国    籍中国清朝
民    族满族
出生地北京雍和宫
出生日期1711年9月25日(辛卯年)
逝世日期1799年2月7日
职    业皇帝、政治家,军事家
信    仰佛教
主要成就巩固和发展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灭准噶尔汗国,平大小和卓叛乱
安定西藏,三征金川
代表作品诗词《雨猎》,《御制诗集》
年    号乾隆
陵    寝清东陵裕陵
庙    号高宗
卒    年89岁
在位时间1735年10月18日-1796年2月9日
前    任雍正帝(爱新觉罗·胤禛)
后    任嘉庆帝(爱新觉罗·颙琰)
目录
1人物生平
▪ 早年经历
▪ 设立皇储
▪ 传让皇位
▪ 晚年生活
▪ 陵墓被盗
2为政举措
▪ 政治
▪ 军事
▪ 经济
▪ 文化
▪ 外交
3人物评价
▪ 正面评价
▪ 负面评价
4家族成员
5轶事典故
6艺术形象
7身世之谜
1人物生平
编辑

早年经历

宝亲王时期的弘历
宝亲王时期的弘历
爱新觉罗·弘历(1736年-1795年在位)雍正帝第四子,生于康熙五十年(1711年),卒于嘉庆四年(1799年),自幼聪明,五岁就学,过目成诵。
据说康熙年间的一天,康熙帝在圆明园第一次见到了孙子弘历。弘历当时只有十二岁,一下子就为其祖父康熙帝所喜爱,令养育宫中,亲授书课。雍正元年,雍正手书立储密旨,立弘历为继承人,藏于锦匣,置于乾清宫正大光明匾后。
雍正十一年弘历被封为和硕宝亲王,开始参与军国要务。雍正十三年(1735年)八月二十三日凌晨,雍正帝驾崩,内侍取出谕旨,宣布弘历继承皇位,以明年为乾隆元年。[1]
设立皇储

弘历即位初年效法汉人立“嫡长子”的做法,在乾隆元年(1736年),密立嫡出的永琏为皇太子。然而乾隆三年永琏就死了,还不到十岁。后又立皇后生的二儿子永琮为皇太子,不久永琮也死了,才两岁。一年后皇后富察氏死在东巡途中,弘历十分伤心,遂迁怒于庶出的皇长子,皇长子不久忧惧而死,立储的事让弘
乾隆皇帝老年半身像
乾隆皇帝老年半身像
历伤透了心,他命令大臣不准再提立储之事。转眼到了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六十三岁的弘历已经没有任何理由回避立太子的问题了,这个时候,还活着的皇子只有六人,这六人中,又有两个过继给了兄弟,所以可供选择的就只有四人:皇八子永璇、皇十一子永瑆、皇十五子永琰(立为皇太子后乾隆改其名为顒琰其余弟兄均未改名,仍用永)、皇十七子永璘。弘历觉得谁都不是理想的人选,相对而言永琰的缺点最少,于是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冬,弘历下定决心,立皇十五子顒琰为太子,按照胤禛定下的规矩“秘密立储”,他书写了立储谕旨,将谕旨藏在一个硬木匣子里,再命人将匣子放于乾清宫“正大光明”匾后,完成了立储工作。[2]
传让皇位

乾隆六十年九月初三日(1795年10月15日),圆明园勤政殿,为了不超越自己的祖父康熙大帝的在位时间(61年),已御极天下60年的乾隆决定禅位于自己的儿子嘉庆,弘历当众开启了密封二十二年的鐍匣,宣布永琰为皇太子,改名颙琰,命他即日移居紫禁城内毓庆宫。以第二年为嘉庆元年,正月初一举行传位大典,自己退位称太上皇帝,仍自称“朕”,太上皇谕旨称为“敕旨”。皇帝处理“寻常事件”,如果有重要军国大事以及官员任免,由太上皇亲自指导处理,新授府道以上官员,都要到太上皇前谢恩。太上皇每天还要对
乾隆皇帝像(局部)
乾隆皇帝像(局部)
皇帝“训谕”。
嘉庆元年的正月初一日(1796年2月9日),一场千年罕见的传位大典在紫禁城举行。八十六岁的乾隆皇帝不靠搀扶,迈着稳健的步伐登上太和殿宝座的台阶,就皇帝宝座。宝座前地上放着拜垫,宝座东侧案上陈放着传位诏书和皇帝玉玺,皇太子颙琰立在西侧,侍卫近臣分立太和殿内外,大殿前广场文武百官按文东武西原则,分班肃立。朝鲜、安南、暹罗、缅甸等属国也派使臣前来朝贺,场面庄严、壮观。据说乾隆曾临时决定不把玉玺授给颙琰,只念一下传位诏书即可。这可急坏了几位大学士,因为这样一来典礼就不圆满了,传播天下也有损乾隆帝的形象。于是连哄带劝,最后乾隆答应交出玉玺。授玺后,礼部鸿胪寺官员诣天安门城楼,恭宣嘉庆帝钦奉太上皇帝传位诏书,金凤颁诏,宣示天下。[3]
晚年生活

乾隆汉服图
乾隆汉服图
弘历在禅位之后仍居住在养心殿掌控朝政。嘉庆元年正月十九日,太上皇在圆明园召见属国使臣,告诉他们:“朕虽然归政于太子,大事还是我办。”
嘉庆帝对乾隆十分顺从,当时朝鲜使臣向国内报告清朝帝国情况,说嘉庆帝“侍座太上皇,太上皇喜则亦喜,太上皇笑则亦笑。” 随着乾隆太上皇的身体逐渐衰迈,和珅逐渐成了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权臣。
乾隆刚一退位,湖北、四川多处爆发叛乱,后有数十万人参加,波及川、陕、鄂、豫、甘5省。乾隆立即分兵镇压各路叛军,战局进展很不顺利,白莲教叛军虽遭到一些打击但仍如火如荼。和珅怕影响太上皇的心情和健康,对他往往报喜不报忧。
嘉庆三年十二月,乾隆病重。嘉庆四年正月初三日辰时(1799年2月7日晨7~8点),乾隆太上皇在养心殿病逝,终年八十九岁。谥“法天隆运至诚先觉体元立极敷文奋武孝慈神圣纯皇帝”,庙号“高宗”,葬河北遵化清东陵马兰峪之裕陵。
陵墓被盗

1928年,乾隆去世近一百三十年后,军阀孙殿英看准了乾隆帝后及慈禧太后陵墓的珍贵财宝,藉演习之名,率其部下盗掘乾隆帝后及慈禧太后之陵墓。士兵为得棺内珠宝,将乾隆梓棺劈开并大肆搜掠,乾隆帝后遗骸四散在地,情况奇惨;及后清朝末代皇帝溥仪派人前往收拾,亦只能找回部份遗骸,勉强砌回主体,并将帝后遗骸合葬一棺,重新行葬。[4]
2为政举措
编辑

政治

缓和内部矛盾
弘历即位后首先缓和雍正在位时期造成的政治紧张气氛。乾隆二年,他就释放了雍正末因贻误军机而判死罪的岳钟琪、傅尔丹,赐予允禟、允禩公;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还为多尔衮昭雪,复其王爵。这些措施缓和了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对稳定王朝的局势是很有意义的。[5]
重视吏治
然而把雍正年间因贪赃被革职的官吏一齐复职,对贪污案不予追究,放松对官吏的考绩,结果吏治又坏,贪风
乾隆时期的清朝疆域
乾隆时期的清朝疆域
再起。乾隆觉察后,从乾隆三年起他开始严肃处理侵贪案件,将性质严重,核实无误的贪污犯即行正法。乾隆六年(1741年),处死了纳贿银千两的兵部尚书兼九门提督鄂善。从乾隆二十年开始到四十年代,还处死了10余名职位很高的巨贪,如云贵总督恒文、云南布政使钱度、山东巡抚国泰、陕甘总督勒尔谨、浙江巡抚王亶望都被赐死、正法。慧贤皇贵妃的亲兄高恒担任内务府总管,侵贪两淮提引,慧贤皇贵妃亲侄高朴担任兵部右侍郎,滥索金宝、盗卖官玉,乾隆帝也都未予以宽待。乾隆初中期,乾隆帝重视吏治,首先他重视官吏的选拔,他强调官吏应该年富力强,五十五岁以上的官吏要详细甄别,六十五岁以上的官员要带领引见,能否继任他要亲自定夺。他将不称职的官吏分成8类:年老、有疾、浮躁、才力不及、疲软无力、不谨、贪、酷,并给予不同的处理。在乾隆一朝,因考绩不合格受到降级或处分的官吏达6万多人。第二,禁止向皇帝进献,在初中期他禁止各省大员向皇帝进献方物、土产。第三,注重考绩,为了整顿吏治,弘历严格运用“京察”、“大计”考核官吏,过去那些不用考核的藩臬(布政史与按察司),也要考绩。他要京官以密折报告属吏是否贤良。第四,注意解决官员及其家属的生活费问题,给京官加薪,给外官发放养廉银,使官员安心职守。第五,处置贪官。这是指初中期的情形。
知人善任
弘历善于驾驭群臣。乾隆初年,朝廷中以鄂尔泰与张廷玉为代表的满汉两派斗争十分激烈,互相拆台。弘历不是打一派拉一派,而是对他们都进行严厉警告,并采取抑制手段,不让一派打压另一派,始终让他们保持平衡,避免了大分裂。弘历重视对太监的约束。即位后就发表上谕,告戒太监不得越轨。“若太监略有放纵,许内务府总管先斩后奏。”二十三年(1758)弘历将泄露朱批的太监高云从处以磔刑。
勤政安民
赵翼(1727-1814年)于乾隆十九年(1754年)入值军机,曾亲见乾隆勤政情况。
弘历总是卯时(早上5:00-7:00)起床。要是夏天,这时天已亮了;要是冬天,五更才尽。在军机值班的10多人,每晚留一人值班。恐怕第二天一早有事,非一人对付得了,便每日轮一人早上班相助,于是也在五更上班。平时大家不知乾隆帝何时起床。但从十二月二十四日以后,弘历从他寝室出来,每过一门,必响鞭炮一声,凭此就知道乾隆圣驾已到乾清宫了。这个时候,要燃一寸长的蜡烛天才亮。军机处的十多人,过五六天才轮上一个早班,已觉辛苦,但弘历则是天天这么早就上朝了。
平时无事时弘历也是如此。当西北用兵征准噶尔部和回疆之时,军事情报到达,即使是半夜,弘历也一定要起来亲自过目,如有要事立即召集军机大臣指示机宜,说很多话。赵翼作记录,有时从起草到恭楷誊正,得要一两个时辰,这时弘历还披着衣服等他。
八旗生计
白莲教起义和苗民起义范围
白莲教起义和苗民起义范围
清朝八旗制度创立于关外时期,适应战事情况,是清朝的根本制度。清军入关后,随着统治的确立,八旗子弟被清朝帝国供养起来,“以清语骑射为本务”,不工、不农。不商。当兵者按一定标准发放钱粮,然而兵额有限,钱粮标准是祖宗定下的,不能调整。随着八旗人口剧增,每家人越来越多,而钱粮不变,加上物价上涨,生活奢侈,旗人的生计愈发艰难。八旗生计问题康熙末年出现,到乾隆时就很严重了。为此,康熙、雍正、乾隆三帝也采取了一些措施,如增加兵额,添加“养育兵”;政府拨款给八旗子弟还债;资助部分在北京的八旗子弟迁居东北开荒等,然而效果都不理想,增加兵额远远赶不上人口增长的速度,加重帝国财政负担又不能增强战斗力;政府拨款给八旗子弟还债助长了八旗子弟“等靠要”的心态;养尊处优惯了的八旗子弟也不愿意到东北开荒。这个问题困扰了此后历代清帝,直到清帝国灭亡。
吏治败坏
乾隆后期好大喜功,生活奢侈,对吏治也没有初中期抓得紧了,在位后期重用大贪官和珅二十余年,致使这二十年间贪污成风,政治腐败。吏治的腐败又给人口压力,土地兼并等社会矛盾火上浇油,从乾隆三十九年(1774年),山东王伦起义起,各地农民反叛频繁:乾隆四十六年甘肃、青海发生苏四十三、田五起义;乾隆五十一年,台湾林爽文起义;乾隆六十年贵州、湖南发生苗民起义;乾隆刚一退位,嘉庆元年,就爆发了持续九年的白莲教起义。清朝帝国迅速走向衰落。
宠信和珅
和珅像
和珅像
和珅原名善保,字致斋,钮祜禄氏,满洲正红旗人。生于乾隆十五年(1750年),比乾隆帝小近四十岁。和珅是乾隆帝从一个三等轻车都尉一手提拔起来的,确有不少长处如相貌出众、语言才华超群:通满、藏、蒙古、汉语。和珅被重用初期,做过几件好事,比如查办云贵总督李侍尧受贿案,在弘历心中留下了清正廉洁的印象。皇帝交代的事他都能办得井井有条。于是和珅平步青云、恩宠无比。
和珅在弘历面前不摆国家大臣的架子,弘历一咳嗽,他就能立即捧上痰盂或者帮他捶背。公事余暇和珅还给弘历讲笑话,或一起作诗。当然和珅和皇帝的诗都不高明,两个人互相切磋研究,觉得棋逢对手,是个知音。
弘历晚年十分孤独:他中宫空虚不设皇后;嫔妃的地位低,在等级森严的皇家轻易见不到皇帝,况且乾隆皇帝六十五岁以后也基本上不见这些嫔妃了;皇子公主少数还活着且大多住在宫外;弘历早年提拔的大臣或死或退休,新提拔的官员跟他年龄相差悬殊,话不投机,都躲着弘历。多亏和珅上下沟通,既能让国家机器保持运转,又使皇帝不至于寂寞。而且和珅还能帮皇帝办成很多别人办不成的事,能帮皇帝背黑锅,能为老年弘历的奢侈挥霍提供财源,所以弘历离不开和珅。
于是从弘历晚年以来,和珅逐渐成了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权臣,他可以影响皇帝,被人们私下称作“二皇帝”。他揽权受贿,对依附自己的人百般庇护。和珅十分贪婪,他不仅大肆受贿,还公开索贿。地方督抚为了息事宁人,每当给皇帝进贡都着给他带一份。久而久之,和珅积累起了巨额的家产。[5]
军事

维护统一
弘历武功赫赫,在镇压边疆地区方面做出了巨大成绩,巩固了多民族的清帝国。
镇压贵州苗疆起义:即位初年,他任命张广泗替换张照采取安抚为主、征讨为辅的手段迅速镇压了古州、台洪苗疆起义。之后他免除苗赋、尊重苗俗、实行屯田、慎选苗疆守令,减少了苗民的抵触情绪。这些因地制宜的措施,使得贵州苗族地区基本上平定下来。
一征金川:乾隆十二年(1747年)大金川土司莎罗奔起义,弘历三次派兵进攻大金川,但损兵折将,用了两年时间仍未将其完全打败,为此还军法处置了四川总督张广泗和大学士纳亲。后改用岳钟琪,分两路进攻大金川,莎罗奔战败乞降。弘历找到了台阶下,立刻从金川之役抽身。
安定西藏:乾隆十五年(1750年),藏王珠尔墨特阴谋叛乱被驻藏大臣傅清和拉布敦设计杀死,他的余党攻击杀害驻藏大臣。班第达受达赖喇嘛委托代理藏务,班第达抓捕逆党,平息了叛乱,弘历命策楞率八千兵入藏。第二年制订《西藏善后章程》,废除了藏王制度,确立了达赖喇嘛为政教合一的代表和驻藏大臣共治西藏的体制。
乾隆大阅图
乾隆大阅图
统一西域:乾隆十年(1745年),准噶尔部首领噶尔丹策零病逝,准噶尔内部为争夺汗权内讧,其领袖和牧民络绎不绝地归附清朝,辉特部台吉阿睦尔撒纳和准噶尔部强臣达瓦奇联手在内讧中崛起,后与其争权失败,归附清朝。达瓦奇昏庸无能、不得人心。乾隆帝果断抓住时机,于二十年(1755年)二月出兵,于五月进占伊犁。达瓦齐逃往南疆乌什,为乌什阿奇木伯克霍集斯擒获送交清军。当时北疆厄鲁特蒙古有四大部族,击败准噶尔后,清朝采取“众建而分其力”的政策,封阿睦尔撒纳等人分别为四部汗,释放被准部扣为人质的南疆伊斯兰教领袖大、小和卓木。
阿睦尔撒纳图谋当四部总汗未遂,于当年八月又发动反清起义。弘历又派兵镇压,阿睦尔撒纳多次使诡计逃脱追捕,在北疆再次起义。至乾隆二十二年,由于内讧加之北疆地区痘疫流行,起义军不战自溃。阿睦尔撒纳逃往哈萨克,后又逃入沙俄,染天花病死。沙俄将其尸体交给清朝。弘历认为准噶尔人反复无常、不可信任,平准过程中他命令对准噶尔人进行屠杀。在战争、瘟疫、屠杀多重打击下,除了早先归附清朝和逃亡他国的部众,再有妇女儿童被掳掠充赏外,准噶尔作为一个部族在新疆销声匿迹了。
被清军解救的小和卓木也参加了阿睦尔撒纳的起义,兵败后投奔大和卓木和清朝对抗,二十三至二十四年,清军在南疆的支持下,打败了起义军,大、小和卓逃奔巴达克山(今阿富汗东部)。清军
乾隆朝服像
乾隆朝服像
派人与当地部族交涉,巴达克山部族首领执杀大、小和卓,把尸首送交清朝。清朝攻取了新疆地区,天山南北从此完全归入清朝帝国。
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弘历在新疆设伊犁将军,实行军府制,修筑城堡,驻扎军队;设置卡伦,巡查边界;移民实边,进行屯垦。巩固和完善了清朝对新疆地区的管辖。在南疆实行因俗而治,保留伯克制,但改由清廷任命。并设参赞大臣(驻叶尔羌)等官,分驻各城,加强统辖。制订《回部善后事宜》,对南疆管理体制做出改革。达瓦齐在乾隆三十九年获赦,免死加恩封为亲王,入旗籍,赐地京师,充分显示了弘历怀柔远人的用心。
明末,厄鲁特蒙古四部之一的土尔扈特部离开他们世居的塔尔巴哈台(今塔城)西迁至俄国伏尔加河下游。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首领渥巴锡汗率领他们16.9万人踏上东归路程。他们越过千山万水,克服重重险阻,于翌年六月到达伊犁,到达时只有6.6万人。弘历十分重视土尔扈特部的东归,他不惧与沙俄开战威胁,令当时驻乌什任都统衔参赞的舒赫德前往伊犁协助伊犁将军安置他们。土尔扈特部的东归是乾隆时期满蒙同盟的壮丽篇章,是康乾盛世的一大盛事。
二征金川:乾隆中期,大金川土司再次起义,不断侵掠邻近土司。从乾隆三十一年起,乾隆三次派兵,花费
乾隆帝“十全老人之宝”
乾隆帝“十全老人之宝”
7000万两白银才最终镇压下大小金川。此后清朝在这一地区废除土司制,改置州县。巩固和发展了西南地区自雍正以来“改土归流”的成果,加强了边疆和内地的经济文化交流。
反击廓尔喀进攻西藏: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与五十七年,弘历两次派兵反击廓尔喀进攻西藏,第一次清军作战不利,西藏政府接受屈辱条件而议和,向弘历谎报战功;不久廓尔喀兵再次进攻。第二次反击廓尔喀,弘历决心坚定,大将军福康安指挥果断,清军翻越喜马拉雅山连续作战,大败廓军,保卫了西藏领土。于乾隆五十八年正月制订《钦定藏内善后章程》,规定驻藏大臣与达赖喇嘛地位平等,并制定“金瓶掣签”制度来认定达赖、班禅的转世灵童,加强了清朝帝国对西藏的管辖。
奠定近代中国版图
对边疆的经营是弘历最大的功绩。清朝的疆域经过康熙、雍正、乾隆三代的努力而最后形成:东北到外兴安岭、库页岛、鄂霍次克海,西北到巴尔喀什湖、葱岭,北到恰克图(贝尔加湖以南,色愣格河以北),南到南沙群岛。
乾隆帝自诩“十全老人”,实际上他的武功不全是正义和福音,疆域开拓过程中,杀戮甚众。他的“十全武功”,不少是凑数的,比如缅甸、安南之役损兵折将,最后对方慑于清朝帝国的强大主动议和才勉强让他找到了台阶可下;二征金川虽然有较大意义,但损失巨大,胜之不武;况且其中有的武功并不正义,例如镇压林爽文起叛乱、出兵安南就是。[5]
经济

重视农业
弘历和祖父玄烨、父亲胤禛一样,重视发展农业生产

。他要求北方向南方学习耕种技术。以前贵州遍地桑树,但不养蚕纺织,他责成贵州地方官向外省招募养蚕纺织能手传授技术。他令地方官注意植树造林保持水土。
他鼓励开荒,扩大种植面积。雍正二年,全国可耕面积683万余顷,乾隆三十一年扩大到741万余顷。乌鲁木齐地广人稀,他资助甘肃贫民前去垦种。
兴修水利
他关心水利建设。下令完成的水利工程,较大的有:河南南阳至商丘黄河河堤新筑170余里,清口及江南运河疏浚,江南淮阳运河挑浚,清河千里堤岸培筑。此外,在他关心下,修了江苏宝山至金山242里长的块石篓塘和浙江金山至杭县500里海塘。这些水利工程起了防洪、保护农业生产的作
姑苏繁华图(局部)
姑苏繁华图(局部)
用。
其他政策
乾隆帝重视发展商业并给予宽松政策。他也采取了一些恤商政策。规定商人到歉收的地方销售粮食,可以免关榷米税,允许百姓贩运少量食盐(这在雍正朝是不允许的)。金融机构(经营汇兑和存款、信贷的票号)在乾隆朝也开始出现。
由于生产的发展,国家财政收入从乾隆二十八年开始逐年提高。原来每年财政收入是三四千万两,二十八年就达到47063610两,四十二年达到最高点81824044两。后来降低一些,但也达到6、7千万两。
人口压力
古代是农业社会,人口就是生产力。为了增加人口,康熙时期宣布“盛世滋生人丁,永不加赋”、雍正时期“摊丁入亩”;另外,康乾时期社会稳定、精耕细作推广、玉米、马铃薯等高产作物引进等等原因都使人口激增,乾隆五年清查人口时,帝国人口1.4亿,到了乾隆二十七年,已经超过2亿人,乾隆五十五年突破3亿大关。然而耕地数目的增长却远远赶不上人口的增长,乾隆末年人均耕地占有量只有3.5亩,而当时的警戒线是4亩,因而经济上取得的成就就被众多的人口抵消,人民生活在饥饿贫穷之中。英使马戛尔尼来华期间,发现北京街头乞丐很多,许多百姓甚至蓬头垢面,衣杉褴褛;他们当垃圾扔掉的食物被抢着吃。乾隆朝后期起各地爆发的一系列农民反叛也与此有很大的关系。[5]
文化

重用汉人
弘历效法玄烨,积极笼络汉人知识分子。乾隆元年
弘历
弘历(9张)
就模仿康熙举行了一次博学鸿词科考试。南巡时利用机会接见汉人知识分子。乾隆巡幸12次,途中召试士子,试以一诗一赋,一论或一策。进入高等的,授予进士、举人,马上任为中书;是生员,就赏给举人,准予会试。
编纂图书
弘历在位期间,采取了一系列有利于文化建设的政策并指示编了很多有价值的书。他开博学宏词科,招纳天下人才,下令征求书籍,弘历汉文水平很高,能诗善画,精于骑射。清朝皇帝中对文化事业的重视和功绩当以他为最。在他统治期间,各种官修书籍达100余种,完成了顺治朝开始编撰的《明史》和康熙下令开始编写的《大清一统志》,他又令臣下编成《续文献通考》、《皇朝文献通考》、《大清会典》。除了这些历史、制度方面的著作外,其他类别的著作,著名的有文字音韵《清文鉴》、文学《唐宋诗醇》、乾隆大阅图地理《大清一统志》、农家《授时统考》、医学《医宗金鉴》、天文历法《历象考成后编》等重要文献。
四库全书
四库全书
图书编撰方面的最大成就是亲自倡导并编成了大型文献丛书《四库全书》,共收录古籍三千五百零三种、七万九千三百三十七卷、装订成三万六千余册,保存了大量古典文献,是古代最大的一部官修书。然而,弘历毁书多,为了彻底斩断汉人反清复明的念头,弘历毁掉了很多明王朝时期汉人的图书。
乾嘉学派
由于弘历对文化事业的热心,汉学从乾隆朝愈益兴盛,至嘉庆朝,形成了著名的“乾嘉学派”。
建筑艺术
在建筑艺术方面,乾隆在北京及京畿保护、扩修、兴建的皇家宫殿园林,如皇宫的宁寿宫及其花园、天坛祈年殿(换成蓝色琉璃瓦)、清漪园(颐和园)、圆明园三园、静宜园(香山)、静明园(玉泉山)、避暑山庄暨外八庙和木兰围场等,其中清漪园改瓮山为万寿山,上建大报恩延寿寺(排云殿),又建佛香阁。这些皇家园林,无不体现着清代园林文化的辉煌,是园林艺术史上的一串串璀璨的明珠。除圆明园被英法联军焚毁外,多成为世界文化遗产。
此外,乾隆时期清朝的民间艺术有很大发展。弘历八十大寿时,徽班进京,国粹京剧开始形成。
大兴文字狱
弘历才识过人,即位时正是他血气方刚之时。他在康熙、雍正创建的业绩基础上更上一层楼,使清朝的经济、文化事业都获得极大的繁荣,将“康乾盛世”推向最高峰,然而“康乾盛世”是一个不完美的盛世,其中“文字狱”是乾隆时期最重要的一大弊政。
“文字狱”并非乾隆首创,也非清朝首创,以言获罪是很早就有的事。清朝王朝以满洲人入主中原,对汉人知识分子心怀戒备,因而从顺治起就开始兴文字狱,康熙在位六十一年搞了十余起文字狱,雍正在位十三年搞了数十起文字狱。
乾隆帝为加强思想统治,也效法祖先大搞文字狱。弘历把文字狱当成家常便饭,制造130多桩,占整个清朝帝国时期文字狱的80%,其中47案的案犯被处以死刑,这意味着生者凌迟、死者戮尸、男性亲族十五岁以上者连坐立斩。王锡侯《字贯》案、胡中藻《坚磨生诗抄》案、徐述夔《一柱楼诗》案都是发生在乾隆朝的文字狱大案。
为了搞思想统治,弘历还屡下禁书令,销毁了大量涉及反清复明但有价值的图书。他在编《四库全书》时,烧毁了大量“违禁”书籍。
外交

闭关锁国
乾隆以后,清朝开始实行全面的闭关锁国政策,一开始是四口通商,到后来只开放广州一口对外通商,且由十三行垄断其进出贸易,对出口货物的种类也多有限制。
与西方国家差距
在西方工业革命进行得如火如荼的时候,满人统治者却视科技发明为“奇技淫巧”,既不鼓励科技发明,也不学习西方先进科技,使清朝帝国的科技水平越来越落后;在西方国家相继发生资产阶级革命的情况下,清朝统治者还在不断加强皇权,帝国的政治制度也落后于西方。
世界发生了划时代性巨变,清朝政府却仍固步自封,妄自尊大。虽然康雍乾时期在一些方面也取得了一些成就,但终究赶不上西方国家日新月异的发展,清朝帝国和西方实力的此消彼长终于在几十年后的鸦片战争得到体现。
英使访华
18世纪末的英国正处于资本主义的上升阶段,迫切需要开辟新的市场。乾隆五十七年(1792),英王以补祝乾隆皇帝八十大寿的名义派出以马戛尔尼和副使斯当东为首800多人的使团访问清朝帝国,并于次年到达。
弘历接到两广总督关于英使来华“进贡”的奏报十分高兴,他命人专门负责接待英国使团。英国使团到了北
马格尔尼跪拜乾隆帝
马格尔尼跪拜乾隆帝
京,在圆明园休息几天后前往承德避暑山庄,参加乾隆皇帝八十三岁寿辰的庆典。
清朝政府拟定了一套接待方案,包括朝见、赏赐、宴请、看戏、游览等活动。双方都兴致勃勃等待正式会见的时候,却在礼仪问题上发生了严重的分歧。按清朝规定,外国使臣朝见清朝皇帝必须行三跪九叩礼。而马戛尔尼认为这样有损大英帝国的尊严,主张行单膝下跪的英式礼节。
弘历得知后非常生气。经过磋商双方达成妥协:八月初六万树园欢迎宴会上行英式礼节;八月十三日,正式举行乾隆万寿典礼时行三跪九叩礼。
英使带来的礼品共19宗、590余件,都是当时英国先进科技的代表作,有座钟,天球仪,地球仪,望远镜,还有能够测报气象的仪器,手枪、步枪、榴弹炮等。乾隆帝看过礼单震惊之余指示负责接待的官员“可于无意之中向彼闲谈,尔国所贡之物天朝原亦有之。”清朝本着“薄来厚往”的原则,分别赏赐英王及使臣、随员一行丝绸绒、瓷器、玉器及各类工艺品三千多件。
英使团参加完庆典返京后,马戛尔尼递送的表文由在京的传教士翻译了出来,原来是英国要求派人常驻北京。乾隆帝以谕旨的形式断然拒绝了这个要求,交马戛尔尼带回。这时乾隆帝已隐隐感到英使另有企图,便催令他们赶快起程回国。
马戛尔尼离开英国时,英国国王乔治三世让他把一封信转交乾隆。马戛尔尼多次想通过和珅向弘历转达信中的意思,都被和珅转移了话题。于是马戛尔尼就按信的内容直接给乾隆帝写了一封信,提出如下请求:开放珠山、宁波、天津等口岸通商;允许英国商人仿俄罗斯例在北京设一个货栈买卖货物;取消澳门和广州之间的转口税,或照1782年的税率减免;禁止向英国商人在海关关税之外另行勒索;在珠山附近划一个没有城寨的小岛供英国商人居住、囤货;在广州附近划出一块地方允许英商居住,并自由往返澳门;允许英国人自由传教等等。
不难看出,英国在要求双方贸易的同时,也掩藏着殖民扩张的意图。对此乾隆帝断然拒绝,乾隆在给英王的敕书中逐条加以批驳。九月初三,乾隆帝任命侍郎松筠为钦差,专门护送英国使团一行起程离京。并传令沿途地方提高警惕,以防英国人滋事。
马戛尔尼访问失败了。47年后的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1842年,清朝政府被迫与英国签订了第一个不平等条约的《南京条约》。乾隆时期英国使团想得到而没有得到东西,大英舰队用坚船利炮都得到了。
社会
弘历重视社会的稳定,关心受灾百姓,执政期间五次普免天下钱粮,三免八省漕粮,减轻了农民的负担,据统计乾隆时期蠲免了正额赋银2亿两,加上历年“灾蠲”等的1亿多两,共计3亿两以上。[5]
3人物评价
编辑

正面评价

第一,他是世界上统治时间最长的君王。
有人说,统治纪录的创造者应该归为法国“太阳王”路易十四,此人在位72年之久。然而众所周知,太阳王5岁登基,22岁才对统治国家产生兴趣。他的实际掌权时间不过50年。而从胤禛咽气那一分钟起,到自己咽气那一刻,弘历手握专制皇权64年,一天也没有与他人分享。
第二,他是世界上运气最好的君王之一。
其一,他一生身体健康,没有遇到大灾大病。其二,他在25岁的盛年继位,获得最高权力的过程非常顺利,毫无波折。其三,他在一个恰到好处的历史节点登上帝位。在此之前,三位皇帝—顺治、康熙和雍正91年(1644年至1735年)的统治,已经给他打下了良好的统治基础。
第三,他是一个深情而专一的丈夫。他17岁与出身名门的富察氏(即孝贤皇后)结为夫妇,两人感情极好,伉俪情深,可谓举案齐眉,恩爱无比。皇后不幸于乾隆十三年去世后,他悲痛欲绝,追念终生,写下数百首悼亡之诗,其辞句感情真挚,令人动容,是他所有诗词中最见真情的上乘之作。
第四,他是一个极为孝顺的儿子。戴逸先生在《乾隆帝及其时代》中说:“乾隆对他的母亲,感情深挚,发自天性。故礼敬有加,始终不渝。”他平时3天问安,5天侍膳,对母亲的生活起居,关心备至。皇太后逝世后一年之内,本来几乎每天都要写诗的他诗兴大减,作品寥寥。
还有一个身份也很有意思:他还是世界上产量最多的诗人,虽然诗作的质量不敢恭维。他一生作诗41863首,而《全唐诗》作者2200多位,一共才48000余首。他寿命89岁,折合成天是32000多天,除去童年,能用来写诗的不到30000天,平均每天写诗超过一首。
乾隆曾自我总结一生有“十全武功”,自诩为“十全老人”。十全武功指两次平定准噶尔之役,平定大小和卓之乱,两次金川之役(见大小金川之役),镇压台湾林爽文起义,缅甸之役,安南之役及两次抗击廓尔喀之役。
负面评价

第一,他是中国历史上最大的专制者。他积六十余年努力,完成了中国历史上最缜密、最完善、最牢固的专制统治,把皇权推到了顶点。他的乾纲独断,严重压抑了民众甚至官僚阶层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强化了同时也僵化了专制体制,给以后的发展制造了巨大障碍.他蛮不讲理地利用专制权力,对社会进行了前所未有的严密控制,使所有人都不敢乱说乱动,消灭了任何不稳定的萌芽。乾隆推行“臣奉君,子遵父,妻从夫,不可倒置也”的机构制度,强调不得“越级上访”,对于群众的聚众抗议,维护自己的权利,他总是视如大敌,一再强调要“严加处置”,甚至“不分首从,即行正法”;因此,普通民众无论被贪官污吏如何压榨剥削,走投无路,也只能听天由命,不得“越级上访”。而对受百姓反对的官员,加以保护,“于官员应得处分,不即汲汲究治。独虑匪徒因此长奸,不可不防其渐也”。
第二,他是中国历史上文字狱制造者之一。乾隆年间的文网之密,文祸之多,在中国历史上空前绝后。在这个所谓的“圣主”、“十全老人”乾隆时期,文字狱达到顶峰,共发生一百三十余案。其中四十七案的案犯被处以死刑,这意味着生者凌迟、死者戮尸、男性亲族十五岁以上者连坐立斩。而由牵强附会、望文生义、捕风捉影造出的文字狱,如脱缰野马不可控制。
第三,他固步自封,错过了了解西方世界的最佳机会。乾隆时期,一方面是清朝入关后的的顶峰,另一方面,也是清朝被世界甩下的时期。欧洲这时建造出新式战舰,在各个方面迅猛变革、发展之时,也正是在乾隆皇帝自我陶醉之际,与清朝帝国擦肩而过,迅速超越。[6]
4家族成员
编辑

父亲
爱新觉罗·胤禛(公元1678年—公元1735年),满人,母为康熙孝恭仁皇后乌雅氏,清圣祖玄烨第四子,是清朝入关后第三位皇帝,1722—1735年在位,年号雍正,死后葬于清西陵之泰陵,庙号清世宗,谥号敬天昌运建中表正文武英明宽仁信毅睿圣大孝至诚宪皇帝。
嫡母
孝敬宪皇后乌拉那拉氏(1679-1731),内大臣费扬古女,母多罗格格觉罗氏。康熙年间奉圣祖命作配世宗,雍正九年九月己丑崩,与清世宗合葬泰陵,谥曰孝敬恭和懿顺昭惠庄肃安康佐天翊圣宪皇后。子一,端亲王弘晖,八岁殇。
生母
孝圣宪皇后(1693-1777),钮祜禄氏,满洲镶黄旗人,四品典仪凌柱之女。后年十三,事世宗潜邸,号格格。康熙五十年八月庚午,高宗生。雍正中,封熹妃,晋熹贵妃。高宗即位,以世宗遗命,尊为皇太后,居慈宁宫。四十二年正月二十九日,崩,年八十六。葬泰陵东北,曰泰东陵。初尊太后,上徽号。国有庆,屡加上,曰崇德慈宣康惠敦和裕寿纯禧恭懿安祺宁豫皇太后。既葬,上谥。嘉庆中,再加谥,曰孝圣慈宣康惠敦和诚徽仁穆敬天光圣宪皇后。子一,高宗。
皇后
孝贤纯皇后(1712—1748),富察氏。乾隆帝之元配皇后。满州镶黄旗,康熙前期著名大臣米思翰的孙女、察哈尔总管李荣保的女儿。弘历与富察皇后结褵二十二年,伉俪情深、恩爱甚笃。皇后贤淑节俭,以通草织绒作首饰,不佩戴金玉珠翠,并用鹿皮和绒毡给皇帝做荷包、佩囊,以示不忘关外先世之遗风,弘历对她十分爱重。乾隆十三年,随帝东巡,崩于返京途中,年三十七。乾隆帝深恸,兼程还京师,服缟素十二日。并制《述悲赋》,曰:“易何以首乾坤?诗何以首关睢?惟人伦之伊始,固天俪之与齐。念懿后之作配,廿二年而于斯。痛一旦之永诀,隔阴阳而莫知。......影与形兮离去一,居忽忽兮如有失。对嫔嫱兮想芳型,顾和敬兮怜弱质。......包四德而首出兮,谓庶几其可传。惊时序之代谢兮,届十旬而迅如。睹新昌而增恸兮,陈旧物而忆初。亦有时而暂弭兮,旋触绪而欷觑。信人生之如梦兮,了万世之皆虚。呜呼!悲莫悲兮生别离,失内位兮孰予随?入椒房兮阗寂,披凤幄兮空垂。春风秋月兮尽于此,夏日冬夜兮知复何时?”
此后,弘历多次南巡,路过济南,怕触景生情, 引起悲怀,永不进入济南城。乾隆三十年(1765),皇后富察氏已死去17年,第四次南巡,路过济南,绕城而行。 弘历写诗说:“济南四度不入城,恐防一入百悲生,春三月昔分偏剧,十七年过恨未平。” 弘历对孝贤皇后的感情是深挚而持久的。 嘉庆、道光累加谥,曰孝贤诚正敦穆仁惠徽恭康顺辅天昌圣纯皇后。祔葬裕陵。子二:永琏、永琮。女二:一殇,一下嫁色布腾巴尔珠尔。
纯帝继皇后(1718—1766),乌拉那拉氏。满洲镶黄旗,佐领那尔布之女。雍正时,封为皇子弘历之侧福晋。弘历即位后,初封娴妃。乾隆十年正月二十三日晋娴贵妃;十三年七月初一晋娴皇贵妃,摄六宫事。十五年八月初二,册立为皇后。三十年正月随驾南巡,闰二月十八日忤旨截发失宠,提前送回京;五月十四日收缴历次册宝夹纸。三十一年七月薨,以皇贵妃礼葬,乾隆四十年,追封为皇后。葬裕陵妃园寝纯惠皇贵妃地宫之东侧。且不设神牌、无祭享。
孝仪纯皇后(1727—1775),魏佳氏,本汉军旗;乾隆时期抬入满洲旗,改魏佳氏。内管领魏清泰之女。乾隆十年初封魏贵人;同年十一月封令嫔。十三年七月初一晋令妃;二十四年晋令贵妃;三十年六月晋令皇贵妃,摄六宫事。四十年正月二十九日薨,年四十九。谥令懿皇贵妃。祔葬裕陵。六十年九月初三,弘历宣示永琰为皇太子,同时追封其母令懿皇贵妃为皇后,追谥曰孝仪皇后。嘉庆、道光累加谥,曰孝仪恭顺康裕慈仁端恪敏哲翼天毓圣纯皇后。
妃嫔
皇贵妃
慧贤皇贵妃高佳氏    哲悯皇贵妃富察氏    淑嘉皇贵妃金佳氏    纯惠皇贵妃苏氏    庆恭皇贵妃陆氏
贵妃
忻贵妃戴佳氏
愉贵妃珂里叶特氏    循贵妃伊尔根觉罗氏    颖贵妃巴林氏    婉贵妃陈氏

舒妃叶赫那拉氏    豫妃博尔济吉特氏    惇妃汪氏    芳妃陈氏    晋妃富察氏
容妃和卓氏                    

仪嫔黄氏    怡嫔柏氏    恂嫔霍硕特氏    诚嫔钮祜禄氏    慎嫔拜尔葛斯氏
恭嫔林氏                    
贵人
白贵人柏氏    金贵人柏氏    慎贵人柏氏    新贵人曾氏    瑞贵人索淖洛氏
福贵人索淖洛氏    秀贵人索淖洛氏    寿贵人柏氏    顺贵人钮祜禄氏    鄂贵人西林觉罗氏
武贵人索淖洛氏    陆贵人陆氏               
常在
张常在张氏    宁常在宁氏    揆常在揆氏    平常在平氏     
皇子
皇长子,永璜(1728-1750)。母哲悯皇贵妃,定安亲王。
皇次子,永琏(1730-1738),母孝贤皇后,追封端慧太子。
皇三子,永璋(1735-1760),母纯惠皇贵妃,追封循郡王。
皇四子,永珹(1739-1777),母淑嘉皇贵妃,履端亲王。
皇五子,永琪(1741-1766),母愉妃(以贵妃礼葬),荣纯亲王。
皇六子,永瑢(1743-1790),母纯惠皇贵妃,质庄亲王。
皇七子,永琮(1746-1747),母孝贤皇后,追封哲亲王。
皇八子,永璇(1746-1832),母淑嘉皇贵妃,仪慎亲王。
皇九子,永瑜(1748年—1749年),母淑嘉皇贵妃,幼殇未封。
皇十子,未命名(1751年-1753年),母舒妃叶赫那拉氏,幼殇未封。
皇十一子,永瑆(1752-1823),母淑嘉皇贵妃,成哲亲王。
皇十二子,永璂(1752-1776),母继皇后,追封贝勒。
皇十三子,永璟(1755-1757),母继皇后,幼殇未封。
皇十四子,永璐(1757-1760),母孝仪纯皇后,幼殇未封。
皇十五子,永琰,后改名颙琰,(1760-1820),即嘉庆帝。母为孝仪纯皇后。
皇十六子,未命名(1762—1765),母孝仪纯皇后,幼殇未封。
皇十七子,永璘(1766-1820),母孝仪纯皇后,庆僖亲王。[5]
公主
皇长女(1728—1729),幼殇未封,母孝贤皇后。
皇次女(1731年4月—12月),幼殇未封,母哲悯皇贵妃。
皇三女(1731—1792),固伦和敬公主,母孝贤皇后。
皇四女(1745—1767),和硕和嘉公主,母纯惠皇贵妃。
皇五女(1753—1755),幼殇未封,母继皇后。
皇六女(1755—1758),幼殇未封,母忻贵妃,
皇七女(1756—1775),固伦和静公主,母孝仪纯皇后。
皇八女(1757—1767),幼殇未封。母忻贵妃。
皇九女(1758—1780),和硕和恪公主,母孝仪纯皇后。
皇十女(1775—1823),固伦和孝公主,母惇妃。
5轶事典故
编辑

六下江南
乾隆帝下江南
乾隆帝下江南
弘历最受百姓津津乐道的就是六下江南,这在如今的电视剧里就可以体现。
乾隆下江南是仿其皇祖父康熙,目的之一是为了探访民情,古代信息不发达,皇帝要想了解民情,就得多到民间走走。其二是为了加强清朝政权与江南地主士绅的联系。江南是明王朝起家之地,当地居民对明王朝最拥护,清军入关后反抗最激烈,也遭到了最惨烈的屠杀。而江南经济发达,帝国财赋又大半来源于此,所以康熙,乾隆都利用下江南为加强与江南地主士绅的联系,以巩固统治。其三是为了河工,康熙时期主要是治理黄河;乾隆下江南除了视察黄河大坝,还视察浙江海塘等水力工程。弘历自己说:“南巡之事,莫大于河工”。
然而,和康熙相比,乾隆下江南游乐的目的大大增加。康熙帝六次南巡轻车简从“所有巡狩行宫,不施彩绘,每处所费,不过一二万金。较之河工岁费三百余万,尚不及百分之一。”而乾隆帝则是前呼后拥,大批后妃、王公亲贵、文武官员相随。沿途修行宫,搭彩棚,舳舻相接,旌旗蔽空。为搬运帐篷、衣物、器具,动用马六千匹,骡马车四百辆,骆驼八百只,征调夫役近万人。不仅沿途地方官要进献山珍海味,还要从全国各地运来许多食品,连饮水都是从北京、济南、镇江等地远道运去的著名泉水。
乾隆十八般兵器
乾隆十八般兵器刀有青龙偃月刀、三尖两刃刀、凤嘴刀、眉尖刀、屈刀、戟刀、笔刀、单刀(鳝鱼头刀、柳叶刀、雁翎翅钢刀、戒刀)等。
身世传说
传说为汉人之子,被雍正抱入王府。[7]
7身世之谜
相传乾隆不是雍正的亲生儿子,而是海宁陈阁老陈世倌之子。在雍亲王(雍正)福晋分娩的那一天,恰好陈阁老的夫人也生下了一个孩子,只是前者是女孩,后者则是个男孩。此时的雍正听说后,密令家人将陈阁老请来,并强调一定要带着小孩。然后借口福晋要看孩子,将小孩带入内室,将自己的女孩换给陈家。陈家后来发现不对,但不敢声张。没想到,男孩天资聪明,深得康熙,雍正二帝的喜爱,最后竟成为一代君王。传说乾隆在六下江南时,曾暗去海宁省亲。(不过此说法不是真实,历史学家不同意)
从逻辑上说,乾隆不是雍正的长子。也就是说,雍正并不担心无人继承他的王位。而且,“九子夺嫡”的皇位之争已经进入白热化,雍正怎么敢与他人交换孩子,而给政敌留下话柄。血统历来为儒家人伦所重视,在封建社会由是,以堂堂皇家之尊,不可能与普通臣民交换儿子,以致乱了皇家血统,因此,乾隆身世之谜可以确切地说子虚乌有。
有学者认为,雍正的继位很大程度原因是因为乾隆的关系,是康熙看好乾隆,才给雍正做皇帝。康熙大帝有97个皇孙,能养育宫中亲自教导的少之又少,乾隆即是其中之一,康熙第一次见到乾隆的时候,就感觉很亲切,非常宠爱他,后来乾隆在御制诗集中多次写诗怀念祖孙二人相处时的融洽。[7]

查看更多...

分类:历史 | 固定链接 | 评论: 0 | 引用: 0 | 查看次数: 2290
【历史】世宗:爱新觉罗.胤禛  雍正皇帝
世宗:爱新觉罗.胤禛  雍正皇帝

雍正皇帝(爱新觉罗·胤禛) 即 爱新觉罗·胤禛 。
清世宗爱新觉罗·胤禛(yìn zhēn)(1678年—1735年),满族,是清朝第五位皇帝,入关后第三位皇帝,清圣祖康熙第四子,母为孝恭仁皇后,即德妃乌雅氏,年号雍正,庙号清世宗,葬清西陵之清泰陵。雍正在位时期,平定了罗卜藏丹津叛乱,设置军机处加强皇权,实行“改土归流”、“火耗归公”等一系列铁腕改革政策,对康乾盛世的连续具有关键性作用。去世后谥号:敬天昌运建中表正文武英明宽仁信毅睿圣大孝至诚宪皇帝。
人物关系
中文名爱新觉罗·胤禛
外文名Aisin giorro three-dimensional
别    名雍正帝
国    籍中国(清国)
民    族满族
出生地北京紫禁城永和宫
出生日期1678年12月13日(戊午年)
逝世日期1735年10月08日(甲寅年)
职    业皇帝、政治家
信    仰道教
主要成就平定罗卜藏丹津叛乱
设置军机处,整饬吏治
实行“改土归流”,火耗归公
摊丁入亩,官绅纳粮
代表作品《雍邸集》
年    号雍正
庙    号世宗
陵    墓清泰陵
前    任康熙帝(爱新觉罗·玄烨)
后    任乾隆帝(爱新觉罗·弘历)
目录
1人物生平
▪ 早年经历
▪ 登基为帝
▪ 在位
▪ 去世
2为政举措
▪ 政治
▪ 军事
▪ 经济
▪ 文化
▪ 民族
▪ 外交
▪ 社会
3历史评价
4轶事典故
5主要作品
▪ 诗词
▪ 佛学成就
6家庭成员
▪ 父母
▪ 皇后
▪ 皇贵妃
▪ 妃
▪ 嫔
▪ 贵人
▪ 常在
▪ 答应
▪ 皇子
▪ 皇女(4人)
▪ 养女
7艺术形象
▪ 文学形象
▪ 影视形象
1人物生平
编辑

早年经历

目录:胤禛于康熙十七年十月三十(1678年12月13日)寅时出生于北京紫禁城永和宫,是康熙帝第四子。德妃乌雅氏所生。由于其生母乌雅氏出身低微,没有抚育的资格,此外,清初时后宫也不允许生母抚育自己的儿子,因此胤禛满月后由佟贵妃抚养。康熙皇帝曾评价幼年的胤禛“喜怒不定”,后经胤禛请求,于康熙四十一年(1702年)撤此考语。因性情急躁,父皇康熙用“戒急用忍”训喻他。胤禛早年随康熙巡历四方。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封贝勒。
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夏,康熙第一次罢黜了太子胤礽。在推选新太子的过程中,胤禛支持复立胤礽,同时与皇八子胤禩也保持良好的关系。
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复立胤礽为太子。同年封胤禛为雍亲王。[1]此间诸皇子为谋求储位,各结私党,勾心斗角极为激烈[1]。当时的太子胤礽两立两废,康熙诸皇子储位的传奇猜疑很多。胤禛善于治国、懂得韬光养晦。他尊释教道学,自称“天下第一闲人”,与诸兄弟维持和气,与年羹尧和隆科多交往密切,同时向父亲康熙表现诚孝,画西藏于版图,赢得康熙的信赖。[2]
登基为帝

康熙六十一年(1722)十一月十三日,康熙帝在北郊畅春园病逝,他继承了皇位,次年改年号雍正 [1]。
胤禛即了帝位之后即重用康熙十三子胤祥,而康熙皇八子胤禩先是被安抚封为廉亲王,后被削宗籍和圈禁,
雍亲王画像
雍亲王画像[3]
并被改名为"阿其那",意为待宰的鱼。康熙的皇九子胤禟发往西宁,后被削宗籍和圈禁, 并被改名为"塞思黑",意为讨厌的人。皇十子胤䄉被圈禁,康熙的皇十四子胤祯(允禵)先是派去守陵,再后来受圈禁。康熙皇十二子胤祹被降爵,后康熙的皇三子胤祉也被革爵圈禁。
从雍正年间时,对雍正继位的谈论便不绝于耳。虽然史学界对皇位合法性尚无定论,但流传的把"十改于"的改诏之说是不成立的,因为现存于辽宁省档案馆的康熙遗诏是雍正登基后拟就并颁布天下,并非康熙真迹,所以遗诏不能说明问题。
主张篡位说的学者中,有的认为康熙去世过于突然,未来得及留下任何传位遗诏,而雍正和隆科多等合谋抢占了先机;有的认为康熙生前两立两废太子,对立储君一事劳心伤神,直到临终前才属意皇十四子为储君。
按照正统继位说学者观点,如果没有实在的证据证明其他皇子为康熙所属意,雍正的即位是有理由的。[2]
雍正登基,有八万四千法门皆可成佛之说,八旗弟子,能够用四太子的方式扩大疆土(雍和宫),都可以立为储君!登基为皇帝!因此,国内庙宇改称为寺院!(寺,与四谐音,)这段传奇对世界的影响是美国的建国有效仿的影响!
在位

即位后,他在政治上采取多种措施以巩固自己的皇位。首先是消除异己,分化瓦解诸皇子集团,将胤禵从西
雍正帝求道图
雍正帝求道图[3]
北军前召回,加以圈禁。晋封胤禩为廉亲王和总理事务大臣。将胤禟发往青海西大通(今青海大通西北)。鉴于清朝没有行之有效的立储制度,常因皇位继承权产生争端,创立了秘密立储制度。
雍正元年(1723年),接受山西巡抚诺岷的建议,施行耗羡归公和养廉银的措施,以此增加中央财政收入,并限制地方横征暴敛。
雍正二年,(1724年),雍正帝又针对康熙末年各地亏空钱粮严重,决定严格清查,对贪官污吏即行抄家追赃,对民间拖欠,命在短期内分年带征。
雍正三年(1725年),雍正帝以作威作福、结党营私之名,责令抚远大将军年羹尧自尽,同时削隆科多太保,后圈禁致死。并因此株连出汪景祺《西征随笔》案和查嗣庭试题案。
雍正七年(1729年),发生曾静遣其徒张熙策动川陕总督岳钟琪谋反的投书案,牵连到已故理学家吕留良,世宗遂大兴文字狱,以作为控制思想、打击政敌、提高自己权威的手段。同年,为适应西北用兵之需,始设军机房(十年时改军机处),选亲重大臣协办军务。军机大臣只能缮述皇帝命令,本身无赞画权,因而使皇帝更加集权于一身。他还在题本、奏本之外,命督抚布按等地方大员密折奏事,以加强皇帝对地方行政的控制。
清世宗把他批阅过的奏折选择一部分辑成《朱批谕旨》。他对臣工的谕旨,由张廷玉等纪录编成《上谕内阁》、《上谕八旗》。他的各种体裁的文章被后人辑为《御制文集》。[4]
去世

雍正十三年(1735年)八月,胤禛因迷信道士,服用丹丸过度死于圆明园[1]。葬于清西陵之泰陵,庙号世宗,谥号敬天昌运建中表正文武英明宽仁信毅睿圣大孝至诚宪皇帝。[2]
2为政举措
编辑

政治

强化密折制度
雍正帝扩大密折的范围和内容。密折起于康熙二十年。密折有助于皇帝更好地了解下情,掌握动态,有针对
故宫军机处内景
故宫军机处内景[3]
性地制定措施,有效地实施统治。为充分发挥密折作用,雍正帝把递密折的范围扩大到布政使、按察使、学政等,内容则扩大到生计、风俗等方面。
设军机处
为了加强皇权,顺治恢复明朝的内阁。康熙成立南书房都旨在分散议政王大臣会议的权利,但是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雍正七年,因用兵西北,以内阁在太和门外,恐漏泻机密,始于隆宗门内设置军机房,选内阁中谨密者入值缮写,以为处理紧急军务之用,辅佐皇帝处理政务。十年,改称“办理军机处”,简称“军机处”。军机处的大臣由皇帝挑选,由内阁大臣兼任,他们直接听命于皇帝,跪受笔录,他们的活动都是在皇帝的监督下的,旨意完全是按皇帝的话记录的。可见,军机处本为办理军机事务
雍正皇帝读书图
雍正皇帝读书图[3]
而设,但因它便于发挥君主专制独裁,所以一旦出现之后,便被皇帝抓住不放,不但常设不废,而且其职权愈来愈扩大。
军机处成立之后,排除了王公贵族,也排除了内阁大臣,使皇帝朝纲独断——既不容皇帝大权旁落,也不允许臣下阻挠旨意。皇帝通过军机处直接向各地方官员下达命令,努尔哈赤以来的议政处就渐渐形同虚设了。
作为辅助皇帝决策与行政的机构,军机处渐渐成了处理军国要务的中枢。军机大臣没有定员,少则二人,多则九人。主要职掌:每日晋见皇帝,商承处理军政要务,以面奉谕旨名义,对各部门、各地方发布指示;面奉谕旨,起草公文,由朝廷直接寄发,称为“廷寄”。封函标明“某处某官开拆”字样,由兵部捷报处发送;撰录保存公文,就是将皇帝批阅的奏折,撰录副本,称为“录副奏折”。这项制度使大量档案得以保存。
雍正帝设立军机处,就有了固定助手,可以及时处理政事了,所以他的权力比明太祖还要集中,以前的其他帝王的权力更没法与他相比,他是真正的集权力于一身,总理天下庶务。
军机处的设立是清代中枢机构的重大变革,标志着清代君主集权发展到了顶点。[5]
勤政
与康熙帝一样,雍正帝非常勤于政事。后人收
雍正皇帝军装
雍正皇帝军装[3]
集他13年中朱批过的折子就有360卷。雍正在位期间,勤于政事,“以勤先天下”、“朝乾夕惕。雍正初年,重用年羹尧和隆科多。年羹尧先后被任命为川陕总督、抚远大将军,赴青海征讨厄鲁特罗卜藏丹津叛乱,成功后封为一等公,成为实际的西北王。隆科多为吏部尚书、步军统领、兼理藩院,赐太子太保衔,被雍正尊称为“舅舅”。两人都显赫异常,但未过几年,即被雍正整肃。年羹尧令自裁,隆科多被禁死,同时雍正兴起文字狱打击两人势力(汪景祺案和钱名世案)。
雍正一朝宠信四位臣工:李卫(江苏人)、田文镜(福建人)、张廷玉(安徽人)、鄂尔泰;其中李卫、田文镜和张廷玉为汉人,田文镜为汉军旗人,足见雍正确实了解并重用汉人。
秘密立储
鉴于康熙帝在预立太子问题上的失败,雍正帝于元年八月宣布密建储位法——将他的继承人弘历的名字写
“正大光明”匾额
“正大光明”匾额[3]
好,雍正御笔《夏日泛舟诗》轴放匣中,置于乾清宫“正大光明”匾后,驾崩后从匣中取出宣读。又以密旨藏于内府,以备核对。这个方法,避免了皇子争权而引起的激烈斗争。后世几代都效法他。改善秘密选储制度,即皇帝在位时不公开宣布继承人,而将写有继承人名单的一式两份诏书分别置于乾清宫“正大光明”匾额后和皇帝身边,待皇帝去世后,宣诏大臣共同拆启传位诏书,确立新君。这样使得使皇位继承办法制度化,也在很大程度上避免了康熙帝晚年诸皇子互相倾轧的局面。
民族政策
在民族政策上,雍正帝废除西南少数民族原本的土司制度,改行“改土归流”加强对少数民族的统治及同化。此外,雍正亦宣称“朕以外国之君,主中国之事”,严防汉族士大夫阶层离心。
整饬吏治
爱新觉罗·胤祥
爱新觉罗·胤祥[3]
雍正帝重视吏治。雍正赏识执法严,作风雷厉风行,严猛行政,有开拓气魄,政绩显著的官员。如田文镜、李卫在河南、浙江清查钱粮做得好,被誉为“模范督抚”.康熙末年财政亏空严重,雍正位后雷厉风行地进行了一场钱粮大清查。他组织了一个得力的领导班子,由康熙十三子怡亲王允祥总理事务,皇舅隆科多、大学士白潢、尚书朱轼会同办理。清查亏空首先在中央进行。地方上的清查也普遍进行。清查不力的官员,则予以调查处理.
清查使财政好转但要说明的是,康熙朝末年存银为2000多万两, 雍正朝末年存银也为2000多万两, 电视剧里康熙朝末年存银为800万两的说法是不对的,极大的夸大了雍正朝理财效果。
但是,雍正也有严重的过失和局限。他在位期间虽没有出现大规模农民起义,但零散的反抗经常发生,雍正的镇压措施十分严厉。不论具体情节,抗官者即以反叛论处,斩杀不赦。甚至拒捕时,有人"共在一处,虽非下手之人,在旁目观,即系同恶共济",均斩立决。对民间秘密结社,嘱咐官吏们"时时察访,弋获首恶,拔树寻根,永断瓜葛"。苏州手工业工人要求增加工资,罢工叫歇,雍正严加惩处,立碑永禁叫歇。[6]
军事

雍正帝继续执行满洲的扩张政策。康熙帝三征噶尔丹,噶尔丹之侄策妄阿拉布坦于雍正元年支持青海和硕特部首领罗卜藏丹津纠集20万人进攻西宁反清,雍正命年羹尧、岳钟琪率兵讨伐,大胜,青海完全归入满清帝国版图。
雍正五年派遣策凌为首席代表与俄国签订《布连斯奇条约》,第二年又签订了《恰克图条约》,划定了清俄中段边界,稳定了清俄边界局势,促进了清俄边界地区的经济发展和贸易。
经济

主要措施和成绩
“摊丁入亩”
雍正元年,雍正帝从直隶巡抚李维钧之请,实行丁银摊入田赋一并征收的原则,改变过去按人丁、地亩双重征收标准,减轻了无地和少地的农民负担。到乾隆时,这一政策推广到了全国。
二、“耗羡归公”
清初沿袭明制,各地征收钱粮,加收“火耗”(碎银加火铸成银锭时的折耗,亦称耗羡)。实行中,官员任意加
雍正帝农装
雍正帝农装[3]
派,一两可加至数钱。因不在上交正额之内,官员从中任意侵贪,成为官场公行的陋习。康熙帝曾说,清官也取火耗。康熙末年,各地官员以火耗为名,肆意横征中饱,已无法限止。雍正帝清理钱粮时,山西巡抚诺眠与布政使高成龄在雍正二年奏请将该省各地加派的火耗,提解布政使司库,以二十万两补完该省亏空,除公用外,分发给地方官员,称为“养廉”。雍正帝指出,历来火耗皆州县征收而加派横征,侵蚀国帑不下数百万。原因是各州县征收火耗分送上司,种种馈送,名目繁多,州县肆意贪污,上司曲为容隐,这是从来的积弊,应当消除。他采纳山西官员的建策,说“与其州县存火耗以养上司,何如上司拨火耗以养州县。”(《世宗实录》卷二十二)州县养上司是公开的非法贿赂。上司拨州县便成为合法的“养廉”,即官俸的补贴。山西实行后,各省相继仿效,以火耗补完亏空的钱粮,并分拨州县养廉。一七二七年,又命各省督抚,就该省情形酌议具奏,着为定额。这一改革形成制度,称为“养廉”,又称“耗羡归公”,即由上级官府依定额发给官员。以后火耗一分为三:一份给地方官养廉,一份弥补地方亏空,一份留地方公用。这样,既增加了财政收入,又有助于廉政。
三、官绅纳粮,一体当差
古代收税,只到老百姓家,官绅自外。老百姓还要当差,即服兵役和徭役,官绅是属于统治阶级,不必当差不交税!“官绅一体当差一体纳粮”就是让他们也交税当差,当然不是真要他们服兵役和徭役,可用银两兑买。但由于触及官绅利益,因此实行起来有较大难度。但为了巩固王朝的统治,必须暂时牺牲官僚士大夫的利益,而官僚士大夫的这种暂时的利益牺牲是为了王朝巩固之后能够享受到更多的利益。
弊病:
重农轻商
雍正帝继续执行先王发展生产的政策。他像前辈君王一样鼓励开荒,康熙六十年至雍正十二年,全国田地从
雍正帝
雍正帝[3]
735万顷增至890万顷,疏浚了卫河、淀河、子牙河、永定河。其他水利工程已完成的有直隶营田工程、浙江和江南海塘工程,修建了黄河、运河堤岸。雍正帝继续蠲免钱粮政策。据《清史稿·世宗本纪》,他在位13年,免了12年灾区的赋税和一些地区的漕粮。
但是,他过分重农抑商,他说"农为天下之本务,而工贾皆其末也。市肆之中多一工作之人,即田亩之中少一耕稼之人。群趋为工,则物之制造者必多,物多则售卖不易,必至壅滞而价贱,是逐末之人多,不但有害于农,而并有害于工也"。根据这一理论制定的政策必然不利于工商业的发展。他又认为:开矿"断不可行"。因为开矿将引诱人们离开农本,追求末业,而且矿工聚集一地,易于闹事。
急于求成,手段过严
雍正做事急于求成, 正因如此,故河南垦荒,四川清丈,陕西挖井,直隶营田,本意为利民,却劳而无功,反成民间之累。他的性情偏急,喜怒无常,手段过于严酷,造成了许多冤假错案。他死后,乾隆继位,一反雍正苛严之治,实行"宽严相济"的方针,昭雪死者,释放囚犯,缓和了矛盾。故后人评:"纯皇帝(乾隆)即位,承宪皇帝(雍正)严肃之治,皆以宽大为政。
文化

文字狱
雍正时文字狱日益频繁,汪景祺因"谄附"年羹尧而立斩枭首,查嗣庭因趋奉隆科多而戮尸示众,陆生楠因议论时政而被军前正法。最为轰动的是吕留良案,吕是清初具有民族思想的学者,已去世40年,后有曾静、张熙读吕氏之书,受其影响,竟去策反岳钟琪,要他反清复明,酿成大案。吕留良被开棺戮尸,其儿子、学生处死刑。雍正朝文网甚密,株连人众,处刑严酷。知识分子动辄得咎,形成闭眼不敢看现实,缄口不敢谈政治的沉闷风气。同时又将唯唯诺诺已经去世40多年的汤斌入祀“贤良祠”,树立为正面典型令汉人效仿。
民族

改土归流
雍正帝在西南少数民族地区实行了改土归流的改革。雍正四年,在西南少数民族地区取消了土司,改派可以随时任免的流官。改土归流对于减轻对少数民族地区人民的压迫和剥削有帮助,对清朝实施全国性的统治和国家的统一有重要意义,但清朝在推行改土归流时过度强调使用武力,对一些地区的反抗采取了残酷的武力镇压,也给西南部分少数民族带来了灾难。
外交

开始严格执行海禁,后来考虑到闽福百姓生计困难,同意适当开禁;雍正二年降旨准广东人移民台湾。但对外洋回来的人民仍有戒心。
当时外国商人来华贸易,日益增多,但雍正却不许中国商人出洋贸易,设置种种障碍,声言"海禁宁严毋宽,余无善策"。后来,在沿海各省的再三要求下,虽稍稍放宽海禁,但仍加以种种限制。尤其对久住外国的华侨商贩和劳工,"逾期不归,甘心流移外方,无可悯惜,不许其复回内地"。当时,西方先进国家正在鼓励海外贸易,而中国即使是杰出的君主也缺乏世界眼光,限制对外交往,故而成为国际潮流中的落伍者。
社会

废除一类人贱籍
雍正帝在人权方面有一项改革,那就是削除一类人的贱民籍。雍正元年,山西、陕西因明建文末年未依附朱棣而被编入“乐户(官妓)”籍的后代,雍正命令摘除其“乐户”籍,使其成为民户,同年九月,他下令除掉绍兴曾反对朱元璋的那些人后代的“惰民”籍,使其成为民户,五年四月下令免除粤东“蜑户”籍,使其成民户。[5]
3历史评价
编辑

康熙帝:“雍亲王皇四子胤禛,人品贵重,深肖朕躬。”[7]
《清史稿》:“顺治之初,睿王摄政。入关定鼎,奄宅区夏。然兵事方殷,休养生息,未遑及之也。迨帝亲总万几,勤政爱民,孜孜求治。清赋役以革横征,定律令以涤冤滥。蠲租贷赋,史不绝书。践阼十有八年,登水火之民于衽席。虽景命不融,而丕基已巩。至于弥留之际,省躬自责,布告臣民。禹、汤罪己,不啻过之。书曰:‘亶聪明作元后,元后为民父母。’其世祖之谓矣。”[8]
伏尔泰:“新帝雍正爱法律、重公益,超过父王。帝王之中无人比他更不遗余力地鼓励农事。他对这一于国民生计不可缺少的百艺之首亟为重视。各省农民被所在州、县长官评选为最勤劳、能干、孝悌者,甚至可以封为八品官。农民为官,并不需为此放弃他已卓有成效的农事耕作,转而从事他并不了解的刑名钱谷。”[9]
史景迁:“雍正的父亲康熙为政宽松,执政末期受储立之争所扰且出现典型长寿帝王的统治能力退化现象,雍正即位之初的满清实已浮现官僚组织膨大腐败、农民生活水平恶化的危机;由于雍正即位时正处于政治历练、精神与人格上的成熟阶段(45岁),因此得以精准的分析问题并有魄力的作出应对。他的改革同时包含力行整顿与和现实的妥协(如火耗归公与养廉银)。”
4轶事典故
编辑

在中国最早穿西服的是雍正皇帝,至今在故宫尚保留他的这一画像。
雍正西服画像
雍正西服画像
这位精力充沛的皇帝喜欢玩赏钟表等西洋事物,他穿西装更多的是满足追新求异的猎奇心理。[10]
5主要作品
编辑

诗词

《仲秋有怀》
《寒夜有怀》
《雍正十二月行乐图诗》
《雍邸集》一
《山池晚步》
《春日泛舟》
《月夜对落花有感》
《月下独酌》
《春院小饮》
《畅春园芍药花开作》
《花间小饮》
《早行》
《赐观金莲花》
《友人书屋》
《热河园中避暑》
《雍邸集》二
《夏日泛舟》
《前廊》
《中元侍从》
《山翁》
《秋夜》
《晚晴》
《临流》
《花下偶成》
《咏自鸣钟》
《雍邸集》三
《春暮登楼》
《暮春》
《题友人园》
《运河舟中》
《听禅》
《题范蠡载归图》
哀诉诗
雍正为母亲德妃乌雅氏写哀述诗 
佛学成就

禅宗佛教,稍带涉及喇嘛教:
雍正的佛学著作,以中国佛教特有的禅宗为主,安抚喇嘛教只是为了防止西藏叛乱。
雍正帝蒙古服装图
雍正帝蒙古服装图[3]
清世宗曾自号“圆明居士”,把古德参禅语要编辑成《御选语录》共十九卷,更从章嘉国师学习禅学。章嘉国师就是负责把《藏文大藏经》全部翻译成满文。世宗皇帝,自许为禅宗血脉,编集《雍正御选语录》,并撰写《拣魔辨异录》,以上谕要求各地地方官对法藏、弘忍一系的僧人严加调查取缔,这样实属国王护法。
雍正所结交的喇嘛是张家(章嘉)喇嘛,不是西藏的达赖
雍正在浙江大修观音菩萨的道场--普陀山。
雍正也著作学佛经籍数大部,主要还是以中国禅宗佛教为主,达百万言以上。
6家庭成员
编辑

父母

父亲 爱新觉罗·玄烨
(1654年5月4日~1722年12月20日),即康熙帝,清朝第四位皇帝、清定都北京后第二位皇帝。年号康熙:康,安宁;熙,兴盛--取万民康宁、天下熙盛的意思。他8周岁登基,14岁亲政。在位61年,是中国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他是中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捍卫者,奠下了清朝兴盛的根基,开创出康乾盛世的大局面。谥号合天弘运文武睿哲恭俭宽裕孝敬诚信功德大成仁皇帝。
生母 孝恭仁皇后
雍正帝生母乌雅氏
雍正帝生母乌雅氏[3]
(1660年—1723年),乌雅氏德容,康熙帝妃嫔,雍正帝生母。康熙十七年生皇四子胤禛,康熙十八年晋封为德嫔,二十年晋德妃,雍正帝登基后德妃被尊为圣母皇太后,拟上徽号曰仁寿皇太后。雍正元年五月崩逝于永和宫,享寿六十四岁。同年八月加谥号“孝恭宣惠温肃定裕赞天承圣仁皇后”,九月与康熙帝合葬景陵,升祔太庙。乾隆元年三月加谥“慈纯”,嘉庆四年五月加谥“钦穆”。最终谥号是孝恭宣惠温肃定裕慈纯钦穆赞天承圣仁皇后。
养母 孝懿仁皇后佟佳氏
(?— 康熙二十八年七月初十日),佟佳氏秀承,满洲镶黄旗人,康熙帝爱新觉罗·玄烨的第三位皇后,领侍卫内大臣、承恩公、国舅佟国维女,世祖孝康章皇后亲侄女,因此也是康熙帝的嫡亲表妹。康熙二十八年七月初九日立为皇后,时已病亟,翌日崩逝,实际上只当了不到一天的皇后,是我国历史上在位时间最短的皇后,而他的丈夫清圣祖康熙皇帝,则是中国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皇后崩,康熙帝辍朝成服亲临致祭,制挽诗四章悼之。二十八年九月二十二日,谥曰孝懿皇后。十二月二十日,葬景陵。经雍正、乾隆、嘉庆累加谥,全谥曰:孝懿温诚端仁宪穆和恪慈惠奉天佐圣仁皇后。女一,皇八女,幼殇。养子,爱新觉罗·胤禛,是为雍正帝。悫惠皇贵妃为孝懿仁皇后亲妹,两人同为康熙帝妃嫔。
皇后

孝敬宪皇后,乌拉那拉氏
孝圣宪皇后钮钴禄氏,乾隆帝生母
孝圣宪皇后钮钴禄氏,乾隆帝生母[3]
满洲正黄旗,内大臣费扬古之女。元配嫡后。世宗为皇子,圣祖册后为嫡福晋。雍正元年,册为皇后。雍正九年九月己丑崩。谥孝敬皇后;乾隆、嘉庆累加谥,曰孝敬恭和懿顺昭惠庄肃安康佐天翊圣宪皇后。祔葬泰陵。子一,皇长子弘晖,八岁殇。
孝圣宪皇后,钮祜禄氏
满洲镶黄旗,四品典仪凌柱之女,生于康熙三十一年(1692年),十三岁入胤禛贝勒府,号格格。嗣帝乾隆帝生母。康熙时初为藩邸格格。康熙五十年八月庚午生弘历。雍正元年封熹妃;八年晋熹贵妃;九年,孝敬皇后崩后,摄六宫事。雍正十三年九月,弘历即位,尊为(圣母)皇太后,上徽号曰崇庆皇太后。国有庆,屡加上,曰崇庆慈宣康惠敦和裕寿纯禧恭懿安祺宁豫皇太后。乾隆四十二年丁酉正月二十三日,崩于圆明园之长春仙馆,年八十六。葬泰陵东北,曰泰东陵。既葬,上谥;嘉庆中,再加谥,曰孝圣慈宣康惠敦和诚徽仁穆敬天光圣宪皇后。子一,皇四子弘历,即乾隆帝。
皇贵妃

敦肃皇贵妃,年妃
康熙四十八年左右,圣祖指配年遐龄幼女,嘉其端庄贵重,封为亲王侧妃。汉军镶黄旗,湖北巡抚年遐龄之女,原授一等公、抚远大将军、川陕总督年羹尧之妹。康熙时为藩邸侧福晋。雍正元年封贵妃。三年十一月,病重,晋皇贵妃;二十三日薨。谥曰敦肃皇贵妃。祔葬泰陵。子三,福宜、福惠、福沛,皆殇;女一,皇四女,亦殇。
纯悫皇贵妃
管领耿德金之女,康熙年间事世宗潜邸,为格格。雍正元年封裕嫔;晋裕妃。乾隆初,晋尊皇考裕贵妃时;晋尊皇考裕皇贵妃。乾隆四十九年,薨,年九十六。谥曰纯悫皇贵妃。葬泰陵妃园寝,位诸妃上。子一,皇五子弘昼。


齐妃
知府李文熚之女。康熙时为藩邸侧福晋。雍正元年封齐妃。乾隆二年丁巳四月初七日薨。葬泰陵妃园寝。子三,弘昐、皇次子弘昀,殇;皇三子弘时。女一,皇次女,即和硕怀恪公主,嫁星德。
谦妃
管领刘满女,生于康熙五十三年,雍正七年入宫,初为刘答应,雍正八年晋为刘贵人,雍正十一年六月十一日亥时生皇六子圆明园阿哥弘曕,即果恭亲王,弘曕是雍正帝最小的皇子,当时雍正已56岁,晚年得子,自然异常高兴,在弘曕降生的第二天,就晋封刘贵人为谦嫔,册封礼在第二年举行。乾隆即位后,于雍正十三年九月初七日诏封为谦妃,乾隆二年九月举行册封礼。乾隆三十二年五月二十一日去世,终年54岁。乾隆辍朝三日。谦妃金棺于五月二十四日奉移到京师北郊的曹八里屯殡宫。乾隆三十二年十月十六日谦妃金棺奉移泰陵妃园寝,十月二十五日入葬。其宝顶在前排,纯悫皇贵妃之右。
宁妃
宁妃武氏,知州武柱国的女儿。汉军镶黄旗,出生年月不详,应是雍邸旧人,康熙四十二年南巡时曾御赐山阳知县武柱国(宁妃父)扇诗。雍正元年册封为宁嫔,雍正十二年五月二十四日卒,追封宁妃,葬清西陵泰陵妃园寝,葬礼同康熙朝良妃。


懋嫔
生于康熙十六年(一六七七年),懋(mào)嫔,宋氏,主事金柱女。雍正妃嫔。 康熙年间入宫,号格格。她应该是雍正帝最早的女人,康熙三十三年三月十六日丑时为刚17岁的雍正生了皇长女。康熙四十五年十二月初五生皇三女,二女皆未逾月殇。雍正元年二月十四日封为懋嫔,同年十二月二十二日举行册封礼,卒于雍正八年九月。
由于当时泰陵刚刚兴工,妃园寝尚未营建,懋嫔金棺暂安于田村殡宫。乾隆二年十二月随同齐妃金棺奉移西陵泰妃园寝。懋嫔券座位于前排右边第一位,她是泰陵妃园寝中唯一的嫔。
贵人

郭贵人
(?—1786年),雍正帝嫔妃之一。雍正初年封为郭常在,雍正七年进位郭贵人。乾隆五十一年正月卒,彩棺暂安于京师北郊的曹八里屯殡宫。乾隆五十一年三月初七日辰时,郭贵人彩棺奉移清西陵泰陵妃园寝。三月十三日葬入地宫。
李贵人,李氏
(?—1761年)李氏,雍正帝妃嫔之一。雍正7年封李贵人,乾隆二十五年四月二十八日卒,二十九日奉移,七月二十一日百日礼致祭。
安贵人
雍正时为贵人。卒于乾隆十四年四月到十五年底之间,彩棺安于田村殡宫。
海贵人
生于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二月。雍正三年八月封为常在,用其姓氏(海)作为封号。进宫后,无心争宠,居深宫十年。雍正十三年八月,雍正帝生命垂危,又晋封为海贵人,不久雍正帝便驾崩。乾隆继位后,也有人称其为前朝贵人等,也没有尊谥。乾隆二十六年十二月卒,葬泰陵妃园寝。
张贵人
(?—1735年),雍正帝妃嫔之一。初入宫为常在,雍正十三年四月封张贵人。即亡。张贵人很可能是雍正帝最后一位亲自进封的贵人。
老贵人
老贵人,葬于清东陵附近的苏麻喇姑的园寝内。关于她的身份至今学术界无解,但有两说
一说老贵人是雍正帝的妃子,老为姓氏,因为没有为雍正皇帝侍寝,所以没有入葬妃园寝。
二说那是康熙帝的贵人,雍正时加封的。
这是雍正元年的上谕: 朕奉皇太后懿旨,朕兄弟之母,当加意相待。朕念十二阿哥(允祹)之母(定妃万琉哈氏),多年侍奉皇考,甚为谨慎,久列嫔位,今晋封为妃。十五阿哥(胤禑)、十六阿哥(允禄)之母嫔(顺懿密妃王氏),亦晋封为妃。六公主(固伦纯悫公主)之母(通嫔那拉氏)应封为嫔。内有一常在,年已七旬,亦应封为贵人。
常在

那常在
(?~约1735),某氏,生年不详,为雍正嫔妃,出身低微,记载较少
雍正十三年前卒,暂安于田村,后奉安泰陵妃园寝。
李常在
李常在,雍正八年已进宫,封为李答应。雍正十年闰五月进位李常在。乾隆五十年十一月尚健在。当李答应时深得雍正喜爱,慢慢的晋升常在,便失宠。
马常在, 生年不详,雍正七年七月已入宫,称马答应,八年正月晋为马常在,乾隆三十三年夏季卒。她的棺椁在田村殡宫一放就是7年,无人理睬,被乾隆皇帝发现后,很是恼火,处罚了一大批官员! 四十年十月奉安于泰陵妃园寝。
春常在
为雍正常在,在已找到的清宫档案《宫中档簿》(雍正十三年十月)中已有春常在之名,一直到乾隆二十六年,始终有春常在之名。乾隆二十七年至三十年的《宫中档簿》缺失。但乾隆三十一年的《宫中档簿》中已不见春常在之名。生卒年不详,奉安于泰陵妃园寝。
高常在
雍正七年四月已入宫,称高答应.八年十一月,称高常在.约卒于雍正十年七月到十二年底之间.
常常在
常常在(?—1732年),雍正帝妃嫔之一。雍正七年一月已入宫,十年八月卒,暂安于田村,后奉安清西陵之泰陵妃园寝。
顾常在
顾氏,雍正七年四月已进宫,为常在.雍正七年九月卒.暂安于田村,后奉安泰陵妃园寝。
吉常在
雍正常在,生卒年不详,未葬于泰陵妃园寝,待考。
答应

苏答应
苏氏,雍正4年封苏答应,可能卒于雍正七年八月以后。 奉安于泰陵妃园寝。
英答应,生卒年不详,未葬于泰陵妃园寝,待考。
汪答应
清雍正皇帝的答应,既女侍从。生卒年不详,而且未葬于园寝内。
德答应
雍正答应,生卒年不详,未葬于泰陵妃园寝,待考。
伊格格
生卒年不详,奉安于泰陵妃园寝。
张格格
生卒年不详,奉安于泰陵妃园寝。
云惠
无位分,生卒年不详,未葬泰陵妃园寝,待考。
皇子

1.爱新觉罗·弘晖,皇长子,幼殇。生母为孝敬宪皇后。康熙三十六年三月生;康熙四十三年殇,年八岁。乾隆帝即位,追封端亲王。
2.爱新觉罗·弘昐,未序齿,幼殇。生母为齐妃李氏。康熙三十六年六月生,康熙三十八年二月殇,年三岁。
3.爱新觉罗·弘昀,皇次子,幼殇。生母为齐妃李氏。康熙三十九年八月生,康熙四十九年殇,年十一。
4.爱新觉罗·弘时,皇三子,称三阿哥。削宗籍。生母为齐妃李氏。康熙四十三年二月生。雍正五年八月六日卒,年二十四。
5.爱新觉罗·弘历,皇四子,称四阿哥。(即乾隆帝。)生母为孝圣宪皇后。康熙五十年八月生。雍正十一年封宝亲王。雍正十三年八月即位,为乾隆帝。嘉庆四年正月卒,年八十九。
6.爱新觉罗·弘昼,皇五子,称五阿哥。生母为纯悫皇贵妃耿氏。康熙五十年十一月生。雍正十一年封和亲王。乾隆三十五年卒,年六十。谥曰恭,即为和恭亲王。
7.爱新觉罗·福宜,未序齿,幼殇。生母为敦肃皇贵妃年氏。康熙五十九年五月生,康熙六十年正月殇,年二岁。
8.爱新觉罗·福惠,未序齿,称八阿哥,幼殇。生母为敦肃皇贵妃年氏。康熙六十年十月生;雍正六年九月殇。以亲王礼葬。乾隆帝即位,追封怀亲王。
9.爱新觉罗·福沛,未序齿,幼殇。生母为敦肃皇贵妃年氏。雍正元年五月生,旋殇。
10.爱新觉罗·弘曕,皇六子,称圆明园阿哥。生母为谦妃刘氏。雍正十一年六月生。后出继为果毅亲王爱新觉罗·允礼嗣,袭果郡王。乾隆三十年三月卒,年三十三。谥恭,即为果恭郡王。
皇女4人)
皇长女
生母懋嫔宋氏。康熙三十三年三月生,未逾月夭折。
皇次女,和硕怀恪公主
(1695—1717),雍正帝次女,康熙三十四年(1695)七月初六日生于藩邸。母为侧妃李氏,即雍正皇帝齐妃。怀恪公主康熙五十六年(1717)三月去世,年23岁。
皇三女
幼殇。生母为懋嫔宋氏,时为藩邸格格。康熙四十五年十二月初五生,未逾月殇。
皇四女
幼殇。生母为敦肃皇贵妃年氏,时为藩邸侧妃。康熙五十四年三月十二生;五十六年五月殇。
养女

和硕淑慎公主
雍正帝次兄废太子、理密亲王允礽第六女,生母为侧福晋唐氏。康熙四十七年(1708)正月初二日生。雍正初抚养宫中。四年(1726)十二月嫁科尔沁博尔济吉特氏观音保。封和硕淑慎公主。乾隆四十九年(1784)九月初十日卒,年七十七。额驸观音保,为孝惠章皇后母家从孙。雍正十一年(1733)八月授理藩院额外侍郎。雍正十三年(1735)二月卒。
和硕端柔公主
(1714--1754),三公主。雍正十六弟庄恪亲王允禄长女,生母为嫡福晋郭络罗氏。康熙五十三年(1714)二月二十九日生。雍正初抚养宫中。雍正八年(1730)十二月嫁科尔沁博尔济古特氏齐默特多尔济。雍正九年(1731)四月封和硕端柔公主。乾隆十九年(1754)十二月十二日卒,年四十一。额驸齐默持多尔济,郡王罗卜藏喇什之子。雍正三年(1738)袭科尔沁郡王。乾隆四十七年(1782)卒。
和硕和惠公主
和硕怡贤亲王胤祥第四女,生母为嫡王妃(嫡福晋)兆佳氏。序齿为四公主(大公主为雍正次女和硕怀恪公主,二公主为理密亲王允礽六女和硕淑慎公主,三公主为庄亲王允禄嫡长女和硕端柔公主)。
雍正七年(1729年)十月十六嫁喀尔喀博尔济吉特氏的多尔济塞布腾。封和硕和惠公主,雍正九年(1731年)十月初三去世,年仅18岁。
参考资料
1.  历史名人雍正帝  .浩学历史网 [引用日期2014-02-10] .
2.  10月8日 1735年——爱新觉罗.胤禛(雍正帝)病逝于圆明园  .人民网 [引用日期2013-12-8] .
3.  雍正帝开悟破三关——雍正皇帝的开悟因缘  .通灵佛教网 [引用日期2014-02-10] .
4.  清代雍正皇帝爱新觉罗胤禛驾崩  .历史上的今天 [引用日期2013-11-27] .
5.  当今政治当学雍正皇帝【2】  .陕西传媒网 [引用日期2013-11-27] .
6.  10月8日 1735年——爱新觉罗.胤禛(雍正帝)病逝于圆明园【2】  .人民网 [引用日期2013-12-8] .
7.  “康熙遗诏”曝光 雍正未篡位被赞人品贵重(图)  .中国日报网 [引用日期2014-04-9] .
8.  《清史稿·本纪五·世祖本纪二》  .国学网 [引用日期2014-04-9] .
9.  节选《路易十四时代》
10.  雍正皇帝中国首个穿西服  .搜狐网 [引用日期2014-04-13] .
词条标签:
历史人物中国历代帝王“九子夺嫡”之康熙帝九子康熙帝皇子清朝历代皇帝清朝君主历史人物 清朝 , 皇帝

爱新觉罗·胤禛图册
相关历史人物
爱新觉罗·弘历s
爱新觉罗·弘历
康熙s
康熙
爱新觉罗·溥仪s
爱新觉罗·溥仪
相关人物
爱新觉罗·弘时s
爱新觉罗·弘时
爱新觉罗·启笛s
爱新觉罗·启笛
爱新觉罗·启星s
爱新觉罗·启星
清朝
国旗国歌
历史
行政区划
君主
追尊帝    
孟特穆     肇祖原皇帝
福满     兴祖直皇帝
觉昌安     景祖翼皇帝
塔克世     显祖宣皇帝
多尔衮     成宗义皇帝
统治帝    
努尔哈赤     太祖高皇帝
皇太极     太宗文皇帝
顺治帝     世祖章皇帝
康熙帝     圣祖仁皇帝
雍正帝    世宗宪皇帝
乾隆帝     高宗纯皇帝
嘉庆帝     仁宗睿皇帝
道光帝    宣宗成皇帝
咸丰帝     文宗显皇帝
同治帝     穆宗毅皇帝
光绪帝     德宗景皇帝
宣统帝     逊帝

查看更多...

分类:历史 | 固定链接 | 评论: 0 | 引用: 0 | 查看次数: 2419
【历史】圣祖:爱新觉罗.玄烨  康熙皇帝
圣祖:爱新觉罗.玄烨  康熙皇帝

爱新觉罗·玄烨
康熙皇帝即爱新觉罗·玄烨。
清圣祖仁皇帝爱新觉罗·玄烨(穆麟德:šengzu gosin hūwangdi 1654年5月4日—1722年12月20日),即康熙帝,清朝第四位皇帝、清定都北京后第二位皇帝。年号康熙:康,安宁;熙,兴盛--取万民康宁、天下熙盛的意思。蒙古人称为恩赫阿木古朗汗(Enkh Amgahan)或阿木古朗汗(蒙语“平和宁静”之意,为汉语“康熙”的意译)。他8岁登基,14岁亲政。在位61年,是中国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他是中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捍卫者,奠定了清朝兴盛的根基,开创出康乾盛世的大局面。谥号合天弘运文武睿哲恭俭宽裕孝敬诚信功德大成仁皇帝。
人物关系
中文名爱新觉罗·玄烨
外文名The Kangxi Emperor;Kayser King
别    名康熙帝;恩赫阿木古朗汗
国    籍中国(清朝)
民    族满族
出生地北京紫禁城景仁宫
出生日期1654年5月4日(甲午年)
逝世日期1722年12月20日
职    业皇帝、政治家、战略家
主要成就蠲免赋税、发展经济
主要成就巩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收复台湾,开府设县
抵制沙俄侵略,大败准噶尔汗国
编修文化典籍
代表作品《四书讲疏义序》、《庭训格言》等
年    号康熙
庙    号清圣祖
陵    墓清景陵
前    任顺治帝(爱新觉罗·福临)
后    任雍正帝(爱新觉罗·胤禛)
目录
1人物生平
▪ 早期经历
▪ 智擒鳌拜
▪ 平定三藩
▪ 统一台湾
▪ 驱逐沙俄
▪ 大破准噶尔
▪ 九子夺嫡
2为政举措
▪ 政治
▪ 军事
▪ 经济
▪ 文化
3人物评价
▪ 总评
▪ 历代评价
4个人作品
5家族成员
▪ 家世
▪ 后妃
▪ 子女
6轶事典故
▪ 外貌
▪ 废长城
▪ 狩猎
▪ 养生之道
7艺术形象
▪ 相关影视
▪ 相关书籍
1人物生平
编辑

早期经历

少年康熙的画像
少年康熙的画像
玄烨是顺治帝福临的第三子,母孝康章皇后佟佳氏时为庶妃,顺治帝生前没有册立太子。顺治十八年,顺治帝接受汤若望的建议,因玄烨出过天花具有免疫力而把他选为继承人,以遗诏的形式册立玄烨为皇太子。顺治十八年正月玄烨即位时只有6岁(虚岁八岁),次年正月(1662年2月)改元康熙。遗诏同时指派索尼、苏克萨哈、遏必隆、鳌拜四大臣辅政。
康熙8岁丧父(存疑),10岁丧母。母亲重病时,玄烨“朝夕虔侍,亲尝汤药,目不交睫,衣不解带”;母亲病故后,玄烨昼夜守灵,水米不进,哀哭不停。康熙后来回忆说,幼年在“父母膝下,未得一日承欢”。[1]
智擒鳌拜

康熙六年(1667年)六月,首辅索尼病故。七月初七,十四岁的康熙帝正式亲政,在太和殿受贺,赦天下。但亲政仅十天后,鳌拜即擅杀同为辅政大臣的苏克萨哈,数天后与遏必隆一起进位一等公,实际政局并不受康熙帝直接掌控。
康熙八年(1669年),康熙帝时常召集少年侍卫在宫中作扑击之戏,不过在五月十六日(6月14日),突然下令这些侍卫在鳌拜进见时将其逮捕。大臣商议鳌拜大罪三十条,请求诛其族,康熙帝念鳌拜功劳,赦死罪而拘禁,但诛杀了鳌拜的很多弟侄亲随及党羽。仅存的另一辅政大臣遏必隆因为长期勾结鳌拜,被削去太师、一等公。康熙帝由此完全夺回朝廷大权,开始真正亲政的阶段。[2]
平定三藩

爱新觉罗·玄烨
爱新觉罗·玄烨
康熙十二年(1673年)三月,以平南王尚可喜请求归老辽东,但请求留其子之信继续镇守广东为引线,引发了是否撤藩的激烈争论。最后康熙帝认为“藩镇久握重兵,势成尾大,非国家利”,决定下令“撤藩”。
同年十一月,吴三桂在云南发动叛乱,提出反清复明,并于次年派将率军进攻湖南,攻陷常德、长沙、岳州、澧州、衡州等地。他又派人四出散布檄文,声讨清朝。广西将军孙延龄、四川巡抚罗森等许多地方大员纷纷反清。接着,福建耿精忠亦反。在短短数月之内,滇、黔、湘、桂、闽、川六省丢失,一时间清帝国危在旦夕。随后,陕西提督王辅臣、广东尚之信等也相继反叛,叛乱扩大到广东、江西和陕西、甘肃等省。
康熙十五年(1676年)十月,福建耿精忠在清军进攻下,被迫投降。广东的尚之信也于1677年投降。闽、粤以及江西都先后陷落。康熙十七年(1678年)八月,吴三桂死,其部将迎立其孙吴世璠继位,退居云贵。此后,清军先后收复湖南、广西和四川。康熙二十一年(1681年),清军攻破昆明,吴世璠自杀。[3]
统一台湾

康熙二十年(1681年),郑经中风而死,台湾郑氏王朝发生政变,年仅12岁的郑克塽继任延平王,大权实际上为冯锡范、刘国轩掌握,郑氏官员向心力开始动摇,负责与清朝谈和的傅为霖甚至愿当内应。[4]姚启圣认为是进攻台湾的好时机,向康熙帝推荐施琅。
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康熙以施琅为福建水师提督,出兵攻台,在澎湖大败刘国轩所率领的郑氏海军,收复了台湾。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清政府在台湾设一府(台湾府)三县,即台湾县(今台南)、凤山县(今高雄)、诸罗县(今嘉义),隶福建省,并在台湾设巡道一员,总兵官一员,副将二员,兵八千。在澎湖设副将一员,兵二千。从而加强了中央对台湾的管辖,促进了台湾经济文化的发展。[5]
驱逐沙俄

从明末开始,沙俄远征军曾多次入侵黑龙江流域,烧杀抢劫,四处蚕食。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九月,清勒令盘踞在雅克萨等地的沙俄侵略军撤离清领土。侵略军不予理睬,反而率兵窜至爱珲劫掠,清将萨布素将其击败,并将黑龙江下游侵略军建立的据点均予焚毁,使雅克萨成为孤城。但侵略军负隅顽抗。康熙二十四年(1685 年)正月二十三日,为了彻底消除沙俄侵略,康熙命都统彭春赴爱珲,数日攻克雅克萨城,即行回师,留部分兵力驻守爱珲,另派兵在爱珲、墨尔根(今黑龙江嫩江)屯田,加强黑龙江一带防务。
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秋,沙俄卷土重来,再次占领雅克萨城。俄军这一背信弃义的行为引起清政府的极大愤慨。次年初,康熙接到奏报,即下令反击。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七月二十四日,清军2000多人进抵雅克萨城下,将城围困起来,勒令沙俄侵略军投降。托尔布津不理。八月,清军开始攻城,托尔布津中弹身亡,改由杯敦代行指挥,继续顽抗。八月二十五日,清军考虑到沙俄侵略者死守雅克萨,必待援兵,且考虑隆冬冰合后,舰船行动、马匹粮秣等不便,于是在雅克萨城的南、北、东三面掘壕围困,在城西河上派战舰巡逻,切断守敌外援。侵略军被围困,战死病死很多,826名俄军, 最后只剩66人。雅克萨城旦夕可下,俄国摄政王索菲亚急忙向清请求撤围,遣使议定边界。清答应所请,准许侵略军残部撤往尼布楚。
雅克萨之战结束后,双方于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 七月二十四日缔结了《中俄尼布楚约》,规定以外兴安岭至海格尔必齐河和额尔古纳河为中俄两国东段边界,黑龙江以北,外兴安岭以南和乌苏里江以东地区均为清朝领土。[6]
大破准噶尔

清初,西北方居住的蒙古分为漠南蒙古、漠北喀尔喀蒙古和漠西厄鲁特蒙古三大部。漠北喀尔喀蒙古内部又分为扎萨克图、土谢图、车臣等三部,漠西厄鲁特蒙古内部又分为准噶尔、和硕特、杜尔伯特、土尔扈特四部。清军入关之前,漠南蒙古就已归附大清,喀尔喀蒙古和厄鲁特蒙古各部,也与清政府关系密切。
40岁的康熙
40岁的康熙
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底,沙俄参加中俄边界谈判的全权代表戈洛文,在伊尔库茨克专门接见了噶尔丹的代表,阴谋策动噶尔丹叛乱,支持他进攻喀尔喀蒙古。在沙皇俄国的唆使下,噶尔丹终于率兵进攻喀尔喀蒙古。
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噶尔丹亲率骑兵三万自伊犁东进,越过杭爱山,进攻喀尔喀,占领整个喀尔喀地区。喀尔喀三部首领仓皇率众数十万分路东奔,逃往漠南乌珠穆沁(今内蒙古乌珠穆沁旗)一带,向清廷告急,请求保护。康熙一面把他们安置在科尔沁(今内蒙古科尔沁旗)放牧,一面责令噶尔丹罢兵西归。但噶尔丹气焰嚣张,置之不理,反而率兵乘势南下,深入乌珠穆沁境内。对于噶尔丹的猖狂南犯,康熙一面下令就地征集兵马,严行防堵,一面调兵遣将,准备北上迎击,先后在乌兰布通和昭莫多大破准噶尔。康熙三十六年(1698年)二月,康熙鉴于噶尔丹拒不投降,再次下诏亲征。噶尔丹在众叛亲离的情况下,服毒自杀而死。至此康熙时期平定噶尔丹叛乱之战始告结束,喀尔喀地区重新统一于清朝。
噶尔丹死后,策妄阿拉布坦便成为准噶尔部的统治者。随着他的统治地位的巩固和地盘的不断扩大,又滋长了分裂割据的野心,沙皇俄国也积极支持其叛乱。策妄阿拉布坦在沙俄支持下,不断袭击清军据守的科布多、巴里坤(今新疆巴里坤)、哈密等军事重镇,并派兵侵入西藏,进行分裂叛乱活动。由于康熙及时派兵进藏协同藏军进行围剿,才将策妄阿拉布坦叛乱势力赶出西藏。[7]
九子夺嫡

康熙十四年(1675年),康熙立二阿哥胤礽为皇太子(2岁),日后皇太子变得骄纵与蛮横并结党营私。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康熙杀索额图,父子关系趋于紧张。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在木兰围场的布尔哈苏行宫,康熙皇帝以皇太子胤礽“不法祖德,不遵朕训,惟肆恶虐众,暴戾淫乱”的理由,宣布废除太子。之后众多阿哥开始了对于皇位的觊觎。
皇寺广场大型的康熙石雕
皇寺广场大型的康熙石雕
大阿哥胤褆是庶长子,一向不被康熙喜欢,自知无望,向康熙提议八阿哥胤祀,理由是“术士张明德尝相允祀必大贵”,又说要替父杀掉胤礽,让康熙极为寒心,严加训斥,同时对胤祀严加提防。这时三阿哥胤祉揭发大阿哥搞魇镇加害胤礽之事,康熙将大阿哥囚禁。康熙厌胤祀勾结胤褆,也将其关押,后又释放。
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三月恢复胤礽太子地位。康熙五十年末被告与刑部尚书齐世武、步军统领托合齐、兵部尚书耿额结党营私。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九月再次下诏废太子。从此废太子一直被圈禁到死。三阿哥胤祉见此乱局,主动退出竞争。
胤礽再度被废之后,八阿哥胤祀转而支持十四阿哥胤祯(四阿哥同母弟),九阿哥、十阿哥附庸八阿哥。十三阿哥胤祥附庸四阿哥胤禛。胤禛在太子首次被废后,敢于为胤礽说好话,属太子党。胤礽二度被废之后,胤禛看到胤礽绝无复立之可能,开始结党营私,窥视储位。这时形成了以胤禛为首的四爷党和以胤祀为首的八爷党两大势力。
康熙六十一年十一月十三(1722年【壬寅年】12月20日)崩于北京畅春园清溪书屋,终年69岁。在位61年零10月(1661年2月5日-1722年12月20日)。当时八爷党支持的十四阿哥胤祯远在西北,四阿哥胤禛留京。康熙近臣步军统领隆科多宣布康熙遗嘱宣胤禛继承皇位,是为雍正皇帝。[2]
2013年8月29日,辽宁省档案馆新馆首度展出的“康熙遗诏”,上面写着:“雍亲王皇四子胤禛,人品贵重,深肖朕躬,必能克承大统,著继朕登基即皇帝位,即遵典制持服。二十七日释服,布告中外,咸使闻知。”[8]
2为政举措
编辑

政治

康熙亲政不久后,便宣布停止圈地,放宽垦荒地的免税年限。他还着手整顿吏治,恢复了京察、大计等考核制度。为了防止被臣下蒙蔽欺骗,康熙还亲自出京巡视,了解民情吏治。其中最著名的是六次南巡,此外还有三次东巡、一次西巡,以及数百次巡查京畿和蒙古,此举极大的促进了康熙对民情的了解,他还亲自巡视黄河河道,督察河工,并下令整修永定河河道。[9]
康熙晚年倦勤,导致官吏贪污,吏治败坏。康熙四十九年(1710年),御史参劾户部堂官希福纳等侵贪户部内仓银六十四万余两,牵连的官吏多达一百一十二人。康熙说“朕反复思之,终夜不寐,若将伊等审问,获罪之人甚多矣”[10]。最后只把希福纳革职,其余官吏则勒限赔款。
军事

康熙戎装
康熙戎装
康熙十二年(1673年),因为康熙帝决定撤藩,导致平西王吴三桂起兵反抗清朝政府,其他二藩相继响应,三藩之乱最终在康熙二十一年(1681年)被完全扑灭,国家也因此遭受了较大的损失,不过维护了清朝政府的统治。康熙采纳了安溪大学士李光地的意见,授明郑降将施琅为福建水师提督,在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出兵攻克台湾。在西藏问题上,康熙除了承继顺治帝尊敬并册封达赖政策外,还派兵于康熙五十七年至康熙五十九年(1718年至1720年)间入藏,击败了占据西藏北部的准噶尔汗国军队。此后,清朝分兵驻藏,并任命康济鼐和颇罗鼐二人协助达赖班禅分理前后藏事务。[3]
经济

康熙认为“家给人足,而后世济”,在继续采取轻徭薄赋,与民生息的政策的同时,又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体现了他仁爱的一面。其一,是废止“圈田令”,即废止贵族圈近京州县田地的特权,将土地让与百姓耕种;康熙在诏书上说:“自后圈占民间房地,永行停止,其今年所已圈者,悉令给还民间。”其二,延长垦荒的免税时间。清初规定垦荒三年内免税,以后改为六年;康熙十二年重申新垦荒田十年后征税。这一政策刺激了农民垦荒的积极性,使耕地面积迅速增加。其三,实行更名地政策。对于农民耕种的原先属于明朝宗室的土地,康熙下诏农民可以不必支付田价,照常耕种。
文化

康熙强调兴礼教。他在康熙十八年下诏说:“盛治之世,余一余三。盖仓廪足而礼教兴,水旱乃可无虞。比闻小民不知积蓄,一逢歉岁,率致流移。夫兴俭化民,食时用礼,惟良有司是赖。”康熙自幼就对儒家学说充满浓厚兴趣,认为“殊觉义理无穷,乐此不倦”[11]。康熙十六年十二月,他在御制《日讲四书解义序》中,明确宣布清廷要将治统与道统合一,以儒家学说为治国之本。
康熙晚年画像
康熙晚年画像[12]
他曾多次举办博学鸿儒科,创建了南书房制度,并亲临曲阜拜谒孔庙。康熙还组织编辑与出版了《康熙字典》、《古今图书集成》、《历象考成》、《数理精蕴》、《康熙永年历法》、《康熙皇舆全览图》等图书、历法和地图。
康熙对西方文化也十分感兴趣,向来华传教士学习代数、几何、天文、医学等方面的知识 ,并颇有著述。不过这只限于个人兴趣,康熙并不鼓励对国民进行科学教育。对基督宗教也很有好感,后来康熙逐渐发现罗马教廷试图过多的干预清朝政治,并且皇子信仰基督后以此作为争权夺利的工具,遂开始有所抵制天主教。
康熙对于宗教基本上是宽容的,不仅仅是满洲的藏传佛教信仰,他也大致接受基督宗教传教士讲道,还褒封道教白云观方丈王常月,并依于门下。
康熙时文字狱则相对有所减轻,比较著名的有《南山集》案,以及亲政前鳌拜等顾命大臣发起的《明史》案。[13]
3人物评价
编辑

总评

康熙是清朝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他坐镇北京取得了对三藩,沙俄的战争胜利,消灭在台湾的汉族政权,显示了康熙卓越的军事指挥才能。另一方面,康熙少年时就挫败了政治对手鳌拜,年老时利用“文字狱”打击汉族异议人士。康熙创立“多伦会盟”取代战争,联络蒙古各部;意图以条约确保清朝政府在黑龙江的领土控制。他开创康乾盛世的大局面,是一位英明的君主、伟大的政治家。[14]
历代评价

《清史稿》:“圣祖仁孝性成,智勇天锡。早承大业,勤政爱民。经文纬武,寰宇一统,虽曰守成,实同开创焉。圣学高深,崇儒重道。几暇格物,豁贯天人,尤为古今所未觏。而久道化成,风移俗易,天下和乐,克致太平。其雍熙景象,使后世想望流连,至于今不能已。传曰:‘为人君,止于仁。’又曰:‘道盛德至善,民之不能忘。’于戏,何其盛欤!”[15]
《全球通史》:“康熙有理由这样自信。他统治的大清帝国是世界上最强大、最富庶的国家,就连那些自命不凡的欧洲来访者都不得不承认这一点 。”[16]“他在‘康熙’这一年号下,统治中国60多年,并成为17世纪的伟大人物。同时康熙又是一位卓越的军事家,一位精细的管理者,一位渊博的学者。”[17]“康熙曾有过几回巡视,他不但视察公共工程、宽赦囚犯、聆听民间疾苦,而且还亲自审阅那些有志向的举子的科考卷子。一位为此而吃惊的教士写道:‘康熙甚至会召见那些地位低下的劳工和农夫,并以一种友善可亲的态度同他们交谈,这使他深得人心。’也许是因为经常外出巡行,并能亲临下层,康熙学会了识别18个省中的13个省的方言。”[18]
《剑桥中国清代前中期史》:“玄烨是中华帝国历史上最伟大的统治者之一,他的统治时间不仅仅是最长的,而且也是最具有活力的,在中华帝国的历史上更是最复杂的。也许同时他是冷酷而且粗心大意的,
美国圣人群体像中的康熙
美国圣人群体像中的康熙
在判断的时候会犯错误,但是他却拥有敏锐的自我分析能力以及对帝国的使命感,这都标志着他是少有的可以随心所欲的改变人类历史进程的人!而且被众多历史学家(包括中国,日本和西方的史家)所注意的是,康熙的统治可与俄国的彼得大帝以及法国的路易十四相媲美,而他们三人的共同特点标志着前工业时代,传统君主王权的最高阶段。”[19]“而且,康熙在很多事上,行事果断,对于统治和文化做出了许多有益的事,而他的人品与品格则成为理解导致清朝秩序巩固的众多因素的入口点。”[20]
南怀仁:“(康熙)亲切地接近老百姓,力图让所有人都能看见自己,就像在北京时的惯例一样,他谕令卫兵们不许阻止百姓靠近。所有的百姓,不管男女,都以为他们的皇帝是从天而降的,他们的目光中充满异常的喜悦。为一睹圣容,他们不惜远涉跑来此地,因为,对他们来讲,皇帝亲临此地是从不曾有过的事情。皇帝也非常高兴于臣民们赤诚的感情表露,他尽力撤去一切尊严的夸饰,让百姓们靠近,以此向臣民展示祖先传下来的朴质精神。”[21]
白晋:“具备天下所有人的优点,在全世界的君主中,康熙帝应列为第一等的英主。”“康熙皇帝的孝顺和感恩是如此罕见,他因此获得了举国百姓的尊敬和拥戴。”[22-23]
金昌业:“以康熙之俭约,守汗宽简之规模,抑商贸以劝农,节财用以爱民,其享五十年太平,宜矣!”[24]
伏尔泰:“北京的耶稣会教士,由于精通历算而博得康熙皇帝的欢心,以致这位以善良仁慈、行高德美而驰名遐迩的君主,准许他们在中国传教,并公开讲授基督教义。”[25]
马嘎尔尼:“时至今日,正如耶稣会的传教士们所讲,康熙皇帝对科技有很浓厚的兴趣,但无论如何他的后世子孙并没有继承他的这一优点,甚至也没有继承他的其他优秀品质与聪明才智;因为现在他们的国家政策与王室的虚荣感正在共同抵触着我们所表现出的优秀杰出方面的一切事物,尽管他们毫不怀疑我们的卓越,但是他们还是没有学习会如何利用这些(优秀的科技)。”
曾国藩:“我朝六祖一宗,集大成于康熙。而雍乾以后,英贤辈出,皆若沐圣祖之教,此在愚氓亦似知之。其所以然者,虽大智莫能名也。”“凡前圣所称至德纳行,范无一而不备。上而天象、地舆、历算、音乐、考礼、行师、刑律、农政,下至射御、医药、奇门、王遁,满蒙、西域、外洋之文书字母,殆无一而不通,且无一不创立新法,别启律途。后来高才绝艺,终莫能出其范围。”[26]
吕思勉:“圣祖是个聪明特达的君主。他乐于求学,勤于办事。于天文、地理、律历、算术……学问,多所通晓。又颇能采用西洋的学问。……他能励精图治,确是实在的。……他能俭于用财,也确是真的。所以当三藩平后,国内已无战事,政治亦颇清明,百姓就得以休养生息。”[27]
毛泽东:“康熙三征噶尔丹,团结众蒙古部,把新疆牢牢地守住。他进兵西藏,振兴黄教,尊崇达赖喇嘛,护送六世达赖进藏,打败准噶尔人,为维护西南边疆的统一,迈出了关键性的一步。他进剿台湾,在澎湖激战,完成统一台湾的大业。他在东北收复雅克萨,组织东北各族人民进行抗俄斗争,和沙俄签订《尼布楚条约》,保证我永戍黑龙江,取得了独立自主外交的胜利,为巩固东北边疆做出了重大贡献。”[28]
田淼:“康熙作为一代有作为的封建帝王,在政务之余,花费了大量时间和精力研习西方数学和天文学知识,为西方数学在中国的传播和中国数学的发展做出了很大贡献,不能不说是非常可贵的。”[29]
柏杨:“玄烨大帝,这个中国历史上最英明的君主之一,年轻气壮,有刘邦豁达大度的胸襟和李世民知人善任的智慧。”
高阳:“与唐太宗均是第一流的君主,其个人修养和道德言行也是无可挑剔。论述缺点时,谓其晚年因传位而至吏治渐坏。”
钱宗范:“他一生勤奋好学,博览群书。自然科学方面的数学、天文、历法、物理、地理、农学、医学、工程技术;人文方面的经、史、子、集;艺术方面的声律、书法、诗画。他几乎都有所研究。他写出了八九十篇关于自然科学方面的论著,他亲自审定了多种历史方面的书籍,他还精通多种民族语言。”[30]
日本人对康熙帝极为尊重和推崇,翻译了《圣谕》,并且称呼康熙帝为“上国圣人”。[31]
4个人作品
编辑

《弹琴峡》
《登海楼》[32]
《登澄海楼观海》[33]
《天宁寺》[34]
《十架颂》[35]
《滇平》[36]
《中秋日闻海上捷音》[37]
《御赐施琅》[38]
《瀚海》[39]
《班师次拖陵》[40]
《赐将士食》
《剿平噶尔丹大捷》[41]
《示诸皇子》[42]
《生命之宝》
5家族成员
编辑

家世

家世
祖母:孝庄文皇后(昭圣太皇太后)
父亲:爱新觉罗·福临(顺治帝)
嫡母:孝惠章皇后(仁宪皇太后)
生母:孝康章皇后(慈和皇太后)
      
兄弟
皇长子,爱新觉罗·牛钮,母为庶妃巴氏
皇二子,爱新觉罗·福全,和硕裕亲王,谥“宪”,母为宁悫妃佟鄂氏
皇四子,和硕荣亲王,未取名,幼年逝,母为孝献皇后董鄂氏
皇五子,爱新觉罗·常宁,和硕恭亲王,母为庶妃陈氏
皇六子,爱新觉罗·奇绶,母为庶妃唐氏
皇七子,爱新觉罗·隆禧,和硕纯亲王,谥“靖”母为庶妃钮氏
皇八子,爱新觉罗·永干,母为庶妃穆克图氏
      
姊妹
皇长女(1652~1653),顺治九年三月十五生,母庶妃陈氏,顺治十年十月殇
皇二女和硕恭悫长公主,母庶妃杨氏,15岁时下嫁给瓜尔佳氏讷尔杜
皇三女(1653~1658),顺治十年十二月十三生,母庶妃巴氏,顺治十五年三月殇
皇四女(1654~1661),顺治十一年十二月初二生,母庶妃乌苏氏,顺治十八年三月殇
皇五女(1654~1660),顺治十一年十二月二十生,母庶妃王氏,顺治十七年十二月殇
顺治养女一:和硕和顺公主,13岁时下嫁尚之隆,承泽亲王硕塞之二女,其母为纳喇氏
顺治养女二:和硕柔嘉公主,12岁时下嫁耿聚忠,安郡王岳乐之第二女
顺治养女三:固伦端敏公主,18岁时下嫁博尔济吉特氏班第,简亲王济度之第二女
 
后妃

初婚:11岁
皇后(4位)
·孝诚仁皇后,赫舍里氏(1654年2月3日-1674年6月6日)
满洲正黄旗人,领侍卫内大臣噶布喇之女,世袭一等公索额图的亲侄女,康熙首辅索尼的孙女。生于顺治十年十二月十七日。康熙四年册封为皇后,时年13岁。康熙八年生皇二子(未序齿)承祜(早殇);康熙十三年五月初三日生皇七子(序齿皇次子)胤礽后,因难产去世享年22岁。葬清东陵之景陵。初谥“仁孝皇后”,雍正元年改谥“孝诚”,全部谥号:孝诚恭肃正惠安和淑懿恪敏俪天襄圣仁皇后。
·孝昭仁皇后,钮祜禄氏(1653年-1678年3月18日)
康熙画像
康熙画像
满洲镶黄旗人,辅政大臣一等公遏必隆之女。生于顺治十年。初为妃,康熙十六年八月册封为皇后,仅半年,于康熙十七年二月二十六日薨。葬清东陵之景陵。初谥“孝昭皇后”,后雍正、乾隆、嘉庆累加谥,全部谥号:孝昭静淑明惠正和安裕端穆钦天顺圣仁皇后。
·孝懿仁皇后,佟佳氏(?-1689年8月24日)
满洲镶黄旗人,领侍卫内大臣佟国维之女,康熙帝生母孝康章皇后的嫡亲侄女,康熙帝的表妹。生年不详。康熙十六年八月册封为贵妃,二十年晋升为皇贵妃。二十二年生皇八女(早殇)。康熙二十八年七月初九日册为皇后,次日即去世。葬清东陵之景陵。初谥“孝懿皇后”,后雍正、乾隆、嘉庆累加谥,全部谥号:孝懿温诚端仁宪穆和恪慈惠奉天佐圣仁皇后。
·孝恭仁皇后,乌雅氏(1660年-1723年6月25日)
满洲正黄旗人,护军参领威武之女。生于顺治十七年。康熙十七年十月三十日生皇四子胤禛,即雍正帝。十八年封为德嫔。次年生皇六子胤祚;二十年十二月二十日为德妃;二十一年生皇七女,殇;二十二年生皇九女温宪公主;二十五年生皇十二女,殇;二十七年生皇十四子胤祯。雍正帝即位后,尊为仁寿皇太后,雍正元年五月二十三日丑刻薨,享年64岁。葬清东陵之景陵。全部谥号:孝恭宣惠温肃定裕慈纯钦穆赞天承圣仁皇后。
皇贵妃(3位)
敬敏皇贵妃,章佳氏(?——1699),满洲镶黄旗人,参领海宽之女。康熙二十五年生皇十三子允祥。后又生生二女,下嫁仓津,多尔济。康熙三十八年七月二十五日薨,追封敏妃。雍正初年,雍正帝因为胤祥的缘故,追封章佳氏为皇考敬敏皇贵妃,并祔葬景陵,开了清朝皇贵妃陪葬的先例。章佳氏是唯一一个陪葬康熙的妃子。
敦怡皇贵妃(1683——1768),三品协领祜满之女。瓜尔佳氏。侍奉康熙时为和妃,世宗雍正帝尊为皇考贵妃,高宗乾隆尊为皇祖温惠皇贵太妃,乾隆三十三年薨,年八十六。生一女,殇。
悫惠皇贵妃(1668——1743),佟佳氏,孝懿仁皇后的妹妹。康熙三十九年册为贵妃,雍正时尊为皇考皇贵妃,乾隆时尊为皇祖寿祺皇贵太妃。乾隆八年薨,享年七十六岁。死后,谥为悫惠皇贵妃。
贵妃(1位)
温僖贵妃,钮祜禄氏(?——1694), 满洲镶黄旗人,孝昭仁皇后的妹妹,康熙二十年册为贵妃,三十三年十一月初三去世。一子,允礻我,一女,夭折。
妃(11位)
顺懿密妃,王氏。初为密嫔,后尊封为密妃。三子,允禑、允禄、允衸,允衸八岁夭折。
纯裕勤妃,陈氏。初为勤嫔,被雍正尊封为勤妃。一子,允礼。
惠妃,纳喇氏(?——1732),郎中索尔和之女,初为庶妃。康熙十六年册为惠嫔;二十年为惠妃。雍正十年四月初七日薨。享年在70岁以上。二子,承庆、允褆。
荣妃,马佳氏(?——1727),员外郎盖山之女。康熙十六年册为荣嫔;二十年为荣妃。雍正五年闰三月初六去世。享年在70岁以上。生有五子一女,其中只有允祉成人,一女下嫁乌尔衮。
平妃,赫舍里氏(?——1696),孝诚仁皇后的妹妹,满洲正黄旗人,领侍卫内大臣承恩公噶布拉之女,幼年时待年宫中,康熙三十年生下允玑(示字旁),三十五年六月二十日卒,当月追封为平妃。
宜妃,郭络罗氏(?——1733),满洲镶黄旗人,佐领三官保之女。康熙十六年册为宜嫔;二十年为宜妃。雍正十一年八月二十五日薨。享年在70岁以上。三子,允祺、允禟、允禌。
宣妃,博尔济吉特氏(?——1736),科尔沁达尔汗亲王和塔之女,顺治皇帝悼妃的侄女。康熙的表姐妹。康熙五十七年十二月册封为宣妃。乾隆元年八月初八薨,二年九月二十一日奉安。
慧妃,博尔济吉特氏(?——1670),科尔沁三等公吉阿郁锡之女,幼年被选进宫,尚未册封,于康熙九年四月十二日薨。五月初九追封为慧妃。
成妃,戴佳氏(?——1740),满洲镶黄旗人,司库卓奇之女,初进宫为嫔。康熙十九年生皇七子。康熙五十七年十二月册封为成妃。乾隆五年十月三十日薨,享年当在70岁以上。乾隆六年三月二十四日奉安。皇七子允佑(示字旁),生有残疾(脚跛),康熙三十七年封为贝勒,四十八年晋升为淳郡王,雍正元年四月晋升为亲王,八年四月初二卒,享年51岁,谥曰“度”。
定妃(1661——1757),万琉哈氏,满洲正黄旗人,郎中拖尔弼之女。康熙在时为嫔,雍正时尊为皇考定妃,后来随儿子履亲王允裪住,轮到自己的生日的时候,还会被迎进宫去祝贺,但再未进尊封,薨时九十七岁,她也时康熙诸妃中最长寿的。
良妃(1665——1711),卫氏,内管领阿布鼐女,本辛者库罪籍,入侍宫中。康熙二十年,生皇八子胤禩。三十九年十二月,册为良嫔,四十三年册封为良妃。
嫔(10位)
熙嫔(1670年——1736年)陈氏,陈玉卿之女,康熙九年,三月生。康熙四十三年生皇二十一子慎郡王胤禧,六十一年十二月,被雍正皇帝尊为皇考贵人;乾隆元年尊为皇祖熙嫔,乾隆二年正月二十二薨。
僖嫔,赫舍里氏 (?——1702),赉(lai)山之女。康熙十六年八月二十二日册为僖嫔,康熙四十一年九月薨,四十四年二月初九日奉安。享年当在40以上。
端嫔,董氏,员外郎董达齐女。康熙十年生皇二女,十六年八月二十二日册为端嫔。卒年不详,享年在60岁以上。康熙五十九年九月初九日奉安。
静嫔,石氏(?——1758),石怀玉之女。康熙五十二年十一月二十八日生皇二十三子,六十一年十二月被雍正帝尊为皇考贵人。乾隆元年被乾隆尊为皇祖静嫔,二十三年六月初八薨,享年当在60岁以上。次年三月二十二日奉安。
安嫔,李氏,李永芳孙女,汉军正蓝旗,康熙十六年八月册封。大约在雍正年间去世,享年当在60岁以上。
敬嫔,王佳氏,康熙十六年八月册封。大约在雍正年间去世,享年当在60岁以上。
襄嫔(?——1746),高氏,高廷秀之女。乾隆十一年六月二十八日薨,享年在40岁以上。二子,允禝、胤祎,一女,未成年即夭折。
穆嫔,陈氏(?——1727前),陈歧山之女,享年在30岁以上,二子,皇三十四子(序齿)二十四子胤袐、皇三十五子胤褑。
通嫔,纳喇氏(?——1744),监生常保素之女。侍奉圣祖康熙时为贵人。雍正二年,因其女婿有功,受到尊封。乾隆九年六月二十三日薨,享年在80岁以上。一女,固伦纯悫公主。
谨嫔,色赫图氏(?——1739),员外郎多尔济之女。乾隆四年三月十六日薨,享年在40岁以上。一子,允祜。
贵人(6位)
郭贵人,郭络罗氏,宜妃的妹妹,满洲镶黄旗人,生皇六女固伦恪靖公主、皇 十九子允礻禹。卒年不详。
易贵人,易氏(?——1728),雍正六年四月卒,享年约70多岁。
贵人,纳喇氏。骁骑校昭格之女,生万黼、胤禶,二子皆早夭,未序齿。
贵人,纳喇氏,那丹珠之女。
布贵人兆佳氏,兆佳氏(即布贵人,?——1717),康熙十三年五月初六生皇五女和硕端静公主,康熙五十六年正月 十一日去世,享年当在60岁以上。
贵人,袁氏,康熙二十八年五月二十七日生皇九女和硕悫靖公主。
庶妃(4位)
庶妃,钮祜禄氏,满族。康熙四十七年十一月十九日生皇二十女(早夭)。卒年不详。
庶妃,张氏,汉族。康熙七年十一月二十六日生皇长女,十三年二月初十日生皇四女(均殇)。卒年不详。
庶妃,王氏,汉族。康熙三十四年十月二十一日生皇十六女(早夭)。卒年不详。
庶妃,刘氏,汉族。康熙三十七年十二月十二日生皇十七女(早夭),卒年不详。
子女

子女:35子,20女(写上宗谱的有24子11女)
继位人:爱新觉罗·胤禛(雍正帝)(第四子)
太子:爱新觉罗·胤礽(两立两废)(第二子)
注:清世宗雍正皇帝爱新觉罗·胤禛即位后为避讳,诸皇子名中“胤”字辈的,改为“允”字;惟皇十三子怡亲王胤祥与雍正最为亲密,去世后雍正又命复其名中胤字。[15]
儿子
康熙诸子
排序/序齿
名字
生卒年月
生母
1
承瑞

康熙06年09月那时候康熙才13岁
荣妃

康熙09年05月
2
承祜

康熙08年12月13日
孝诚仁皇后

康熙11年02月05日
3
承庆

康熙09年02月
惠妃

康熙10年04月
4
赛音察浑

康熙10年12月
荣妃

康熙13年01月
5/1
胤禔【ti】(保清)

康熙11年02月14日
惠妃

雍正12年11月01日
6
长华

康熙13年04月
荣妃

当天夭折
7/2
胤礽【réng】(保成)

康熙13年05月03日
孝诚仁皇后

雍正02年12月14日
8
长生

康熙14年06月
荣妃

康熙16年03月
9
万黼

康熙14年10月
贵人纳喇氏

康熙18年01月
10/3
胤祉【zhǐ】

康熙16年02月19日
荣妃

雍正10年闰05月11日
11/4
胤禛【zhēn】

康熙17年10月30日
孝恭仁皇后

雍正13年08月23日
12
胤禶

康熙18年02月
贵人纳喇氏

康熙19年02月
13/5
胤祺【qí】

康熙18年12月04日
宜妃

雍正10年闰05月
14/6
胤祚【zuò】

康熙19年02月05日
孝恭仁皇后

康熙24年05月14日
15/7
胤祐【yòu】

康熙19年07月25日
成妃

雍正08年04月02日
16/8
胤禩【sì】

康熙20年02月10日
良妃

雍正04年09月08日
17/9
胤禟【táng】

康熙22年08月27日
宜妃

雍正04年08月27日
18/10
胤俄

康熙22年10月11日
温僖贵妃

乾隆06年09月9日
19
胤䄔【jǔ】

康熙22年11月
贵人郭络罗氏

康熙23年06月
20/11
胤禌

康熙24年05月07日
宜妃

康熙35年07月25日
21/12
胤裪

康熙24年12月04日
定妃

乾隆28年07月24日
22/13
胤祥

康熙25年10月01日
敬敏皇贵妃

雍正08年05月04日
 
23/14
胤禵【tí】

康熙27年01月09日
孝恭仁皇后 [43]

乾隆20年01月06日
24
胤禨

康熙30年01月26日
平妃

康熙30年03月
25/15
胤禑【xú】

康熙32年11月28日
顺懿密妃

雍正09年02月01日
26/16
胤禄

康熙34年06月18日
顺懿密妃

乾隆32年02月21日
27/17
胤礼

康熙36年03月02日
纯裕勤妃

乾隆03年02月02日
28/18
胤衸【jiè】

康熙40年08月08日
顺懿密妃

康熙47年09月04日
29/19
胤禝

康熙41年09月05日
襄嫔

康熙43年3月23日
30/20
胤祎

康熙45年07月25日
襄嫔

乾隆20年01月09日
31/21
胤禧

康熙50年01月11日
熙嫔

乾隆23年05月21日
32/22
胤祜

康熙50年12月03日
谨嫔

乾隆08年12月29日
33/23
胤祁

康熙52年11月28日
静嫔

乾隆50年07月27日
34/24
胤袐

康熙55年05月16日
穆嫔

乾隆38年10月20日
35
胤褑

康熙57年02月01日
贵人陈氏

当天夭折
女儿
康熙诸女
排序/序齿
生卒年月
生母
封号
夫婿
1
康熙07年11月-康熙10年10月
庶妃张氏
      
2
康熙10年03月-康熙12年02月
端嫔
      
3/2
康熙12年05月06日-雍正06年04月
荣妃
固伦荣宪公主
乌尔衮
4
康熙13年02月-康熙17年
庶妃张氏
      
5/3
康熙13年05月06日-康熙49年03月
贵人兆佳氏
和硕端静公主
噶尔臧
6/4
康熙18年05月27日-雍正13年03月
贵人郭络罗氏
固伦恪靖公主
敦多布多尔济
7
康熙21年06月-康熙21年08月
孝恭仁皇后
      
8
康熙22年06月-康熙22年闰06月
孝懿仁皇后
      
9/5
康熙22年09月22日-康熙41年07月
孝恭仁皇后
固伦温宪公主
舜安颜
10/6
康熙24年02月26日-康熙49年03月
通嫔
固伦纯悫公主
策凌
11
康熙24年09月-康熙25年05月
温僖贵妃
      
12/7
康熙25年04月-康熙36年03月
孝恭仁皇后
      
13/8
康熙26年11月27日-康熙48年06月
敬敏皇贵妃
和硕温恪公主
仓津
14/9
康熙28年12月07日-乾隆元年11月
贵人袁氏
和硕悫靖公主
孙承运
15/10
康熙30年01月06日-康熙48年12月
敬敏皇贵妃
和硕敦恪公主
多尔济
16/11
康熙34年10月-康熙46年
庶妃王氏
      
17
康熙37年-康熙39年
庶妃刘氏
      
18
康熙40年-生即殇
敦怡皇贵妃
      
19
康熙42年-康熙44年
襄嫔
      
20
康熙47年-同年
庶妃钮祜禄氏
      
养女/1
康熙10年10月28日-乾隆06年12月
恭亲王福晋晋氏
固伦纯禧公主
班第

  
6轶事典故
编辑

外貌

法国传教士白晋:“他威武雄壮,仪表堂堂,身材高大,举止不凡。他的五官端正,双目炯炯有神,鼻尖略圆而稍显鹰钩状。虽然脸上有一点天花留下的痘痕,但是丝毫不影响他的美好形象。”
青年康熙朝服像(局部)
青年康熙朝服像(局部)
荷兰使节《鞑靼旅行记》:“皇帝中等人材,是位慈祥、稳重、举止端庄的人,他那威严的外表,无论从那一方面看,即使放在千人之中,也与众不同,能够立即分辨出来,这是由于他想使自己的容态和举止,让人—看便是心地高尚的人所造成的。”[44]
法国耶稣会士李明《中国现状》:“据我所见皇帝身材比普通人稍高,堪称恣态优美,比我们稍胖些,但还达不到中国人所谓的‘富态’的程度。脸也稍宽,有痘痕,前额宽大,鼻子和眼睛比中国普通人小些。嘴美,颐和霭,动作温柔,一切容态举止,都象是位君主,一见便引人注目。”
朝鲜使节金昌业《老稼斋燕行日记》:“广颡,颐稍杀,疏髯犯颊而斑白,雌雄眼,神气清明。”[45]
废长城

清以前历代王朝的国家“大一统”,表面上是为长城所阻,实际上是传统、狭隘的民族观念制约着人们的思想。这种由区分“内中国外夷狄”到“天下一家”的破局,是从清朝的康熙帝开始的。
康熙帝即位时,除了台湾,全国大陆重新实现了统一,当台湾归入版图后,清朝对全国的统一始告完成。清朝的“大一统”能否巩固,尤其是能否进一步发展,同历代一样,关键取决于“三北”游牧民族的动向和清朝所采取的政策,其中如何看待长城又是一大关键。
康熙二十八年(1689),清朝与沙俄签订《尼布楚条约》,划定中俄东段边界,“三北”之一的东北趋于安定。二十九年,以噶尔丹为首的准噶尔割据势力公然发动战争,侵夺内外蒙古,直接威胁京师。康熙帝毅然决策征伐,很快就阻挡住了噶尔丹的攻势。次年,康熙帝率诸王、贝勒、大臣前往多伦诺尔(今内蒙古多伦),约集内外蒙古来此“会盟”,定疆界,制法律,为外蒙的喀尔喀蒙古诸部编制盟旗,使其接受清朝的管辖,从而实现了北部乃至西北的空前统一。蒙古问题宣告解决。
就在这次“会盟”之后,有大臣看到长城年久失修,建议拨款修理。康熙帝继承皇太极、顺治帝提出的“满汉一家”的民族思想,进而又发展成为“中外一视”“天下一家”的“大一统”思想,发现长城的存在不利于国家的统一,尤其不利于与“三北”游牧民族的政治一体化,于是否定了修长城的建议,并说出了一段意义深远的话:
“秦筑长城以来,汉、唐、宋亦常修理,其时岂无边患?明末,我太祖统大兵长驱直入,诸路瓦解,皆莫敢当。可见守国之道,惟在修法养民,民心悦,则邦本得,而边境自固,所谓众志成城者也。”(《清圣祖实录》)
康熙帝总结历代修长城的历史教训,悟出一个治国的大道理:长城再坚固,也无法保障国家的安全,惟有“养好”百姓,让他们高兴,才会得到治国之本,边境自固而无忧。这就是“众志成城”的意思。康熙帝决策废弃长城,实际是拆除了分割广大汉人与“三北”少数民族的一道隔离墙,不再有内外之分,迅速形成空前“大一统”的多民族国家。康熙帝废除土石工程长城,力主构筑一道“众志成城”的思想长城,是“大一统”理论的划时代突破,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46]
狩猎

康熙善射。他晚年对近御侍卫说:“我自幼至老,用鸟枪弓箭射死老虎135只,熊20只,豹25只,猞狲10只,麋鹿14只,狼132只,吹哨引来而射死的鹿几百只。射获其余野兽不计其数。曾一天之内射兔318只。”
养生之道

康熙在位61年(1661—1722),是帝国时代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玄烨活到69岁,他寿命长与其含性养身,饮食、起居咸成规度,洁衣净宝,注意生活细节不无关系。康熙的养生之道,在《庭训格言》中有多处记载,对于我们今天养生有可吸取的东西。
一、饮食有节,起居有序。
1699年康熙皇帝读书像(45岁)
1699年康熙皇帝读书像(45岁)
这是康熙的养生之要。康熙曰:“节饮食,慎起居,实却病之良方也。”他说,不可暴饮暴食,要“起居有常,”不可“贪睡”、“贪食”,更不可“沉湎于酒席中”色恶不食,臭恶不食。失饪不食,不时不食……。肉虽多,不使胜食气。”
二、衣着洁净,室内温馨。
爱干净,讲卫生,成习惯是康熙的健康之友。康熙曰:“凡居家在外,惟宜洁净。”就是说,不论在家里或出门在外,都应该干净整洁。他说:“人平日洁净,则清气著身,若近污秽,则为沌气所染。”
三、饮酒有度,药补慎用。
康熙不反对饮酒,而反对沉湎于酒中及不节制,常常喝得酩酊大醉。康熙能饮酒而不多饮,只是“平日膳后,或遇年节、筵宴之日饮小杯一杯。”他厌恶贪杯之辈。康熙曰:“大抵嗜酒,则心志为其所乱而昏昧,或致病疾。
四、清虚栖心,神静心和。
“寡虑”、“寡嗜欲”、“寡言”,是康熙养生之道的另一招方。他引庚桑子之言日:“毋使思虑营营。”就是说,不要使你的思虑焦忧不安。康熙以“寡思虑”养神,以“寡嗜欲”养性,以“寡言语”养气,方可以“养生”。因为,形体是感放生命的器具,而心是形体的主宰,精神则是心聚会的东西。康熙曰:“心静则心和”,“心和而形全”。[47]
康熙南巡归朝图(局部)
康熙南巡归朝图(局部)
7艺术形象
编辑

相关影视

康熙影视形象
康熙影视形象(28张)
播出时间
影视剧名
扮演者
1984
鹿鼎记(梁朝伟版)
刘德华
1989    庄妃轶事    苏可
1990    满清十三皇朝    白彪、陈俊年
1992
鹿鼎记(周星驰电影)    
温兆伦
1993
康熙大帝
陈建军、蔺达诺
1994    天子屠龙    张智霖
1994    君临天下    潘志文
1994    书剑恩仇录    刘大刚
1997    雍正王朝    焦晃[48]
1997    康熙遗妃五台山    王光辉
1997    康熙情锁金殿    温兆伦
1998    鹿鼎记(陈小春版)    马浚伟
2000    怀玉公主    孙耀威
2001
康熙王朝
陈道明、李楠、陈韦辰
2001
小宝与康熙
谭耀文
2002    李卫当官    焦晃
2002    刺虎    李德旗
1997-2002    康熙微服私访记1-4    张国立
2003    跃龙门    寇振海
2003
少年康熙
邓超、陈韦辰
2003    皇太子秘史    刘德凯
2003    施琅大将军    宋昊林
2003    布衣知县梵如花    王绘春
2003    宫廷画师郎世宁    许还山
2004    康熙传奇    许还山
2004    满汉全席    张铁林
2004    天下无双    袁弘
2003-2005    青天衙门1-2    保剑锋
2005    烟花三月    吕行
2005    御前四宝    赵文卓
2006    新九品芝麻官    吕行
2006    康熙秘史    夏雨
2007
康熙微服私访记5    尊龙
2007    廉吏于成龙    贾致罡
2008    鹿鼎记(黄晓明版)    钟汉良[49]、史磊
2011    少林寺传奇之大漠英豪    雷恪生
2011    公主出山    敖翔
2011    梦回鹿鼎记(微电影)    吴奇隆
2011    宫锁心玉    汤镇业
2011    步步惊心    刘松仁
2011    紫禁惊雷    陈国邦
2013    宫锁沉香(电影)    赵文瑄
2013    清宫绝恋    王新
2013    填四川    聂远
2014
鹿鼎记(韩栋版)
魏千翔
2014    食为奴    岳华
相关书籍

《康熙皇帝》 作者:(法)白晋
《康熙皇帝》 作者:孟昭信
《康熙皇帝一家人》 作者:杨珍
《康熙大帝》 作者:二月河
《康熙大帝》 作者:阎崇年
《康熙写真》 作者:陈捷先
词条图册更多图册

清朝君主
中国10岁以下皇帝
参考资料
1.  顺治之死  .中国网 [引用日期2013-11-4] .
2.  康熙皇帝驾崩  .历史上的今天 [引用日期2013-11-4] .
3.  康熙介绍知道  .陕西教育网 [引用日期2013-11-5] .
4.  周雪玉 .《施琅攻台的功和过》 :台原出版社 ,1990年 :176页 .
5.  康熙帝及其时代  .人民网 [引用日期2013-11-4] .
6.  雅克萨之战[图](2)  .中华网 [引用日期2012-03-16] .
7.  剿抚并用 为国家统一而战:平定准噶尔叛乱之战(2)  .中华网 [引用日期2012-03-16] .
8.  “康熙遗诏”首曝光 雍正没有篡位  .凤凰网 [引用日期2012-03-16] .
9.  康熙  .新浪网 [引用日期2013-11-4] .
10.  《圣祖实录》卷二四二
11.  《康熙起居注》第1册第80页
12.  康熙  .中华英烈祠 [引用日期2012-03-16] .
13.  什么是文字狱? 清朝哪几个皇帝大兴文字狱?  .雷霆军事网 [引用日期2013-11-4] .
14.  爱新觉罗·玄烨  .新华网 [引用日期2013-11-4] .
15.  清史稿 卷八 圣祖本纪三  .国学网 [引用日期2013-04-30] .
16.  斯塔夫里阿诺斯 .《全球通史》 : 美国时代生活公司授权吉林文史出版社, ,2010年1月版,第十五册 :第35页 .
17.  斯塔夫里阿诺斯 .《全球通史》 :美国时代生活公司授权吉林文史出版社 ,2010年1月版,第十五册 :第46页 .
18.  斯塔夫里阿诺斯 .《全球通史》 : 美国时代生活公司授权吉林文史出版社 ,2010年1月版,第十五册 :第54页 .
19.  Hsüan-yeh, born in 1654, reigned from 1661 to 1722 as the K’ang-hsi Emperor. He was one of China’s greatest rulers, and his reign was not only the longest but also one of the most vibrant and complex in the history of imperial China.Though he could be callous or negligent at times, and made errors of judgment, he possessed a self-analytical acuity and a sense of imperial mission that mark him as one of those rare individuals who, by acts of will, change the course of human history.It has not escaped the notice of numerous historians – Chinese, Japanese, and Western – that his reign coincided chronologically with those of Tsar Peter the Great in Russia and King Louis XIV in France, and that the three shared certain common characteristics that marked perhaps the apogee of traditional kingship in pre-industrial societies.1(120页)
20.  Nevertheless, the K’ang-hsi Emperor acted decisively in so many matters, and took so great an interest in affairs of governance and of culture, that his actions and his personality serve as a valid entry point for comprehending the myriad elements that led to the consolidation of Ch’ing rule.2
21.  南怀仁 .《鞑靼旅行记》载《老老外眼中的康熙大帝》 :人民日报出版社, ,2008年版 :第63页 .
22.  白晋(JoachimBouvet)《康熙皇帝》
23.  康熙与路易十四的相“遇”  .人民网 [引用日期2013-04-30] .
24.  金昌业 .稼斋燕行日记 .汉城 :韩国民族文化推进会 ,1989年 .
25.  伏尔泰《路易十四时代》
26.  曾国藩文选  .河南省先锋国学文化研究院 [引用日期2014-03-3] .
27.  吕思勉 .《白话本国史》 :中国友谊出版公司 ,2009年10月 .
28.  毛泽东:我们继承的版图是康熙皇帝打下的  .凤凰网 [引用日期2012-03-16] .
29.  田淼 .《中国数学的西化历程》 :山东教育出版社 ,2012年 .
30.  康熙(圣祖)皇帝、爱新觉罗·玄烨——中国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奠定了清朝兴  .岩系地标 [引用日期2013-11-5] .
31.  东龟年:《兰田文集》二稿,卷1,心赋一节。转引自中村久四郎:《近世支那の日本文化に及ぼしたる势力影响(近世支那を背景としたる日本文化史)》,《史学杂志》第25编,第2号,第12页。
32.  危楼千尺压洪荒,聘目云霞入渺茫。 吞吐百川归领袖,往来万国奉梯航。 波涛滚滚乾坤大,星宿煌煌日月光。 阆苑蓬壶何处是?岂贪汉武觅神方。
33.  朱栏画栋最高楼,海色天容万象收。海底鱼龙应变化,天中云雨每蒸浮。无波不具全潮势,此日真成广汉游。 仙客钓鳌非我意,凭轩帷是羡安流。
34.  小艇沿流画桨轻,鹿园钟磐有余清。 门前一带邗沟水,脉脉常含万古情。
35.  功成十字血成溪,百丈恩流分自西。 身列四衙半夜路,徒方三背两番鸡。 五千鞭挞寸肤裂,六尺悬垂二盗齐。 惨恸八垓惊九品,七言一毕万灵啼。
36.  洱海昆池道路难,捷书夜半到长安。未衿干羽三苗格,乍喜征输六诏宽。天末远收金马隘,军中新解铁衣寒。 回思几载焦劳意,此日方同万国欢。
37.  万里扶桑早挂弓,水犀军指岛门空。 来庭岂为修文德,柔远初非黩武功。 牙帐受降秋色外,羽林奏捷月明中。 海隅久念苍生困,耕凿从今九壤同。
38.  岛屿全军入,沧溟一战收。 降帆来蜃市, 露布彻龙楼。 上将能宣力,奇功本伐谋。伏波名共美, 南纪尽安流。
39.  四月天山路,今朝翰海行。 积沙流绝塞,落日度连营。战伐因声罪,驰驱为息兵。敢云黄屋重,辛苦事亲征。
40.  战马初闲甲士欢,挥戈早已破楼兰。弥天星斗销兵器,照彻边山五月寒。
41.  文史研究论著序文一组  .中国文学网 [引用日期2014-01-4] .
42.  勤俭守家法,为仁勉四箴。读书须立体,学问便从心。 佻达愆非浅,浮华罪渐深。人皆知此道,何必论古今
43.  康熙的儿子 十四阿哥胤禵  .商都网 [引用日期2013-11-5] .
44.  外国使节眼中的康熙帝:慈祥、稳重、举止端庄  .形象网 [引用日期2012-03-16] .
45.  朝鲜使臣笔下的康熙:由蛮夷暴君到上国英主  .凤凰网 [引用日期2012-03-16] .
46.  康熙帝缘何废长城? 为实现国家"大一统"  .腾讯 [引用日期2013-11-14] .
47.  康熙养生之道:不滥用补药  .凤凰网 [引用日期2012-03-16] .
48.  盘点:征战银幕的“康熙皇帝”们  .搜狐网 [引用日期2014-01-4] .
49.  康熙又来了  .东方文化周刊 [引用日期2013-11-5] .
词条标签:
清朝历史名人皇帝帝王中国历代帝王中国10岁以下皇帝顺治帝皇子清朝历代皇帝清朝君主历史人物 政治家
康熙帝朝服像
爱新觉罗·玄烨图册
相关皇帝
雍正s
雍正
乾隆s
乾隆
顺治s
顺治
相关历史人物
苏麻喇姑s
苏麻喇姑
爱新觉罗·胤禩s
爱新觉罗·胤禩
鳌拜s
鳌拜
相关人物
爱新觉罗·胤祥s
爱新觉罗·胤祥
爱新觉罗·启笛s
爱新觉罗·启笛
爱新觉罗·启星s
爱新觉罗·启星
清朝
国旗国歌
历史
行政区划
君主
追尊帝    
孟特穆     肇祖原皇帝
福满     兴祖直皇帝
觉昌安     景祖翼皇帝
塔克世     显祖宣皇帝
多尔衮     成宗义皇帝
统治帝    
努尔哈赤     太祖高皇帝
皇太极     太宗文皇帝
顺治帝     世祖章皇帝
康熙帝     圣祖仁皇帝
雍正帝    世宗宪皇帝
乾隆帝     高宗纯皇帝
嘉庆帝     仁宗睿皇帝
道光帝    宣宗成皇帝
咸丰帝     文宗显皇帝
同治帝     穆宗毅皇帝
光绪帝     德宗景皇帝
宣统帝     逊帝

查看更多...

分类:历史 | 固定链接 | 评论: 0 | 引用: 0 | 查看次数: 2590
【历史】世祖:爱新觉罗.福临  顺治皇帝
世祖:爱新觉罗.福临  顺治皇帝

顺治皇帝 即 爱新觉罗·福临 。清世祖爱新觉罗·福临(1638年—1661年),清太宗皇太极第九子,是清朝入关后的第一位皇帝,满族。崇德三年戊寅正月三十日戌时(晚七点至九点)出生,生母为孝庄文皇后博尔济吉特氏。六岁继位,在位十八年(1643年—1661年),卒于顺治十八年(1661)2月5日,享年24岁,陵寝清孝陵,谥号体天隆运定统建极英睿钦文显武大德弘功至仁纯孝章皇帝,庙号世祖。
顺治即位后,由叔父多尔衮辅政,顺治七年,多尔衮出塞射猎,死于塞外,14岁的福临提前亲政。顺治帝天资聪颖,读书勤奋,他吸收先进的汉文化,审时度势,对成法祖制有所更张,且不顾满洲亲贵大臣的反对,倚重汉官。为了使新兴的统治基业长治久安,他以明之兴亡为借鉴,警惕宦官朋党为祸,重视整饬吏治,注意与民休息,取之有节。但他少年气盛,刚愎自用,急躁易怒,当他宠爱的董妃去世后,转而消极厌世,终于匆匆走完短暂的人生历程。他是清朝历史上唯一公开皈依禅门的皇帝。
人物关系
中文名爱新觉罗·福临
国    籍中国
民    族满族
出生地盛京皇宫之永福宫
出生日期1638年3月15日(戊寅年)
逝世日期1661年2月5日
职    业皇帝
信    仰佛教
主要成就重用汉官、整顿吏治
稳定社会、 休养生息
庙    号清世祖
陵    墓清孝陵
年    号顺治
前    任天聪帝崇德帝(爱新觉罗·皇太极)
后    任康熙帝(爱新觉罗·玄烨)
目录
1人物生平
▪ 早年
▪ 在位
▪ 去世
2为政举措
▪ 政治
▪ 民族
▪ 社会
▪ 文化
3人物评价
▪ 史书评价
▪ 性格
4家族成员
▪ 后妃
▪ 子女
5轶事典故
▪ 出家之谜
▪ 不幸婚姻
▪ 独宠董妃
6艺术形象
1人物生平
编辑

早年

崇德三年正月三十日(1638年3月15日)戌时生于盛京,其母为永福宫庄妃,博尔济吉特氏,即孝庄文皇后。崇德八年八月庚午(1643年9月21日),皇太极暴卒,由于未预定储嗣,所以在这一突发事件后,在其第十四弟掌正白旗的和硕睿亲王多尔衮与其长子肃亲王豪格之间展开了激烈的皇位之争。争夺者双方势均力敌,相持不下。精明的多尔衮随机应变,提出动议,以拥立皇太极第九子福临为帝,由和硕郑亲王济尔哈朗和他共同辅政,结果获得通过。福临于八月二十六日登上盛京笃恭殿的鹿角宝座即帝位。次年改元顺治 [1]。
在位

1644年改元顺治。九月自盛京迁都北京,十月初一日(公历1644年10月30日)即皇帝位于武英殿。福临是
顺治帝
顺治帝[2]
于顺治元年入关的清朝的第一位皇帝[3]。6岁登上王位的福临是在多智多勇又独断专行的叔父多尔衮与深明大义的寡母孝庄文皇后教导之下成长起来的皇帝。多尔衮摄政7年间,清廷在以武力统一全国的过程中,发兵追剿李自成、张献忠的农民起义军和南明抗清势力,推行剃发易服、圈地等民族高压政策[4]。
顺治七年十二月戊子日(1650年12月31日)在关外出猎的摄政王多尔衮逝世。顺治八年正月庚申日(1651年2月1日),顺治帝开始亲政,年十四岁。同年八月大婚。多尔衮病逝后,顺治开始摆脱傀儡地位,对多尔衮实行了削除封号爵位、罢撤庙享谥号、籍没家财等身后惩处。为加强皇权,他废除了诸王贝勒管理各部事务的旧例,又采取了停止圈地,放宽逃人法等一系列缓和民族矛盾的措施。尽管顺治很想有番作为,也颇为中原文化所吸引,但终因他周围尚未形成一支以他为主导的强有力的政治势力,致使他在与朝中反对汉化的勋旧大臣的较量中败下阵来[4]。
去世

福临因董鄂妃之死,陷入了无法摆脱的困惑之中,心灰意冷到了极点。这时只有佛学理论使他还有所寄托,再萌出家之念。约于九、十月之交,福临决心出家,由茆溪森剃度成了光头天子。十月十五日,茆溪森本师玉林琇奉诏到京,闻其徒已为皇帝剃发,遂大怒,即命众聚柴薪准备烧死茆溪森。玉林琇比茆溪森明智得多,他接近皇帝宣讲佛法,目的是希皇帝以至高无上的权威,发挥护法作用,他决不要皇帝出家而无所依靠。这点他与木陈忞的态度是一致的。因此他劝福临说:“若以世法论,皇上宜永居正位,上以安圣母之心,下以乐万民之业;若以出世法论,皇上宜永作国王帝主,外以护持诸佛正法之轮,内住一切大权菩萨智所住处。”福临听其谏,许蓄发,罢出家之念。茆溪森因以免烧,当月便离京南还。福临虽然不再出家,但精神却再也振作不起来。
福临自亲政伊始,曾雄心勃勃,力图振兴国祚,政治一新,但却力不从心,致使矛盾重重,他已疲惫不堪了。在董鄂妃未薨前,他曾对木陈忞说:“老和尚许朕三十岁来为祝寿,庶或可待。报恩和尚(玉林琇)来祝四十,朕决候他不得矣。”他已自觉骨瘦如柴,体力不支,难以“挨得长久”到四十岁,顶多勉强可以活到三十。他的精神支柱已轰然坍塌,已觉不久于人世,再也无力支撑这座辉煌的帝国大厦了。大概是他不希望最宠幸的太监在他身后伏法,顺治十八年(1661)正月初二,他安排吴良辅出家为僧。这天他亲临悯忠寺观看吴良辅出家仪式。归来的当晚即染上天花,发起高烧来。他预感病体沉重,势将不支,初六日深夜急召礼部侍郎兼翰林院掌院学士王熙及原内阁学士麻勒吉入养心殿,口授遗诏。王熙、麻勒吉二人退至乾清门下西围屏内,以初七一天的时间撰拟。“凡三次进览,三蒙钦定,日入时始定。”当夜,年仅二十四岁的青年天子便与世长辞了。福临晏驾后,麻勒吉及侍卫贾卜嘉二人“捧诏奏知皇太后,即宣示诸王贝勒贝子公大臣侍卫等”。遗诏立八岁的皇三子玄烨为皇太子,继帝位,命索尼、苏克萨哈、遏必隆、鳌拜为辅政大臣。遗诏实为罪己诏,共罗列十四条罪过,主要是未能遵守祖制渐染汉俗,重用汉官致使满臣无心任事,几乎完全否定了他自己一生中最有光彩的政绩。至于这是否福临本意,即这十四条是否福临过目批准的已无从知晓。但却留给了后世之疑:遗诏公布前先“奏知皇太后”;遗诏的主要起草者王熙事后对此守口如瓶:“一不以语子弟,世遂莫得而传。”“面奉凭几之言有事关国家大计,与诸大臣再三密议而后决者,公终身不以语人,虽子弟莫得而传也。”因此,人们有理由说“遗诏本出太后(昭圣皇太后)授意,实为母责其子之言”。但不论怎么说,福临一死,他便被彻底否定了。
福临崩后,梓宫厝于景山寿皇殿。四月十七日,由再次进京的茆溪行森秉炬,举行火化仪式。茆溪森的偈语云:“释迦涅盘,人天齐悟,先帝火化,更进一步。大众会么?寿皇殿前,官马大路。”火化后宝宫(骨灰罐)安葬于遵化马兰峪,是为孝陵。庙号世祖,谥号章皇帝,后世累有尊谥,至乾隆元年尊谥加为二十二字:体天隆运定统建极英睿钦文显武大德弘功至仁纯孝章皇帝。[1]
2为政举措
编辑

政治

乾纲独断
顺治七年十二月初九,多尔衮病逝于喀喇城。顺治八年正月初六(1651年1 月26 日)福临将多尔衮同母兄英亲王阿济格以谋乱罪“幽禁”,十二日后于太和殿宣布亲政。此年他虽仅十四岁,但“坐殿上指挥诸将,旁若无人”。二月二十一日,福临颁谕追论多尔衮罪状昭示中外,“罢追封、撤庙享、停其恩赦”。
多尔衮
多尔衮[2]
多尔衮虽遭身后之罚,但其势力仍在。消除其影响,收回被分散削弱的皇权,确实很费周折。福临亲政之初,为处理纷繁的日常政务,曾下令“复用诸王”于部院。其中被多尔衮严重打击的郑亲王济尔哈朗开始握有重权。但这时福临的注意力集中于如何翦除多尔衮的亲信余党上。闰二月他下令处死谄附多尔衮而握有实权的大学士刚林、祁充格,八月杀掉固山额真、吏部尚书谭泰,十月令阿济格自尽,这一系列的措施沉重打击并消除了多尔衮派的势力。在根本上稳定了政局之后,顺治九年正月,福临谕内三院说:“以后一应奏章悉进朕览,不必启和硕郑亲王。”三月又下令:“罢诸王贝勒贝子管理部务。”从而大权集于一身,他当上名副其实的清朝皇帝。
福临是个刻苦学习,励精图治的帝王。他曾说:“朕极不幸,五岁时先太宗早已宴驾,皇太后生朕一身,又极娇养,无人教训,坐此失学。年至十四,九王(多尔衮)薨,方始亲政。阅读诸臣奏章茫然不解,由是发愤读书。每晨牌至午理军国大事外,即读书至晚,然顽心尚在,多不能记。逮五更起读,天宇空明始能背诵。计前后读书读了九年,曾经呕血。”这是实情。他曾在座右自书:“莫待老来方学道,孤坟尽是少年人”,以警策自励。他博闻强记,耽爰诗赋戏曲,每于绝妙辞章,赞赏不已。但他并未忘记君主的身份,对经书也下了不小的功夫。他尤善于思索,学以致用。大量的汉文典籍对他影响极深。在研读典籍中,他对孔子、朱元璋以及朱由检发生极大兴趣。从这几位人物的思想活动中,悟得了治国安民的道理,形成了他的治国思想。他很想有一番作为。
思想统治
福临亲政之时社会很不安宁,内地反满斗争连绵不断。福临亲政的第二年,定南王孔有德失守桂林自杀,敬谨亲王尼堪遇伏衡阳身死,当时各种矛盾错综复杂,而民族矛盾尤为激烈。因而福临感到巩固统治的当务之急是收买,安抚汉人,镇压反抗。为此,他努力推行教化,以加强思想统治。福临膺服孔子,他号召臣民尊孔读经,提倡忠孝节义。他亲政后的第二个月,即遣官赴孔子故乡阙里祀孔子。九年九月他亲率诸王大臣等到太学隆重释奠孔子,亲行两跪六叩礼。他谕学官、诸生说:“圣人之道如日中天,讲究服膺,用资治理。尔师生其勉之。”福临还命内院诸臣翻译五经,他赞美说:“天德王道备载于书,真万世不易之理也。”他认为“治平天下莫大乎教化之广宣,鼓动人心莫先于观摩之有象”。于是,他主持编修《资政要览》、《劝善要言》、《顺治大训》、《范行恒言》、《人臣儆心录》等,均亲自撰写序言。十二年(1655)春,他谕礼部说:“朕惟帝王敷治,文教是先,臣子致君,经术为本。”“今天下渐定,朕将兴文教、崇经术以开太平,尔部即传谕直省学臣训督士子,凡六经诸史有关于道德经济者,必务研求通贯,明体达用。”号召全国读经。他以“自古平治天下莫大乎孝”,特命大学士冯铨为总裁官编《孝经衍义》。他为“考百代之是非”,特命大学士巴哈纳、刘正宗等为总裁官编《通鉴全书》。他大力提倡忠孝节义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顺治九年敕封关羽为“忠义神武关圣大帝”,神化了关羽的忠义。他一再下令旌表各省的“忠孝节烈”之人,并注重实行满汉一致。九年(1652)十一月他谕“命诸王宗室内有孝友义顺及守节贞烈者,宗人府核实具奏,礼部照例旌表”。从此开始在八旗中旌表忠孝节烈。十年四月决定满洲部院各官与汉人官员一样实行“离任丁忧”制。他视尽忠尽节为人生最高的道德准则,表彰北京被李自成攻陷时故明朝臣之“殉君死难”者,赞扬其“幽忠难泯,大节可风”,下令礼部“详访确察死节职名并实迹具奏”,“给谥赐祭”。他还特为“身殉社稷”的崇祯帝朱由检立碑,赞扬他“励精图治”,追谥为“庄烈愍皇帝”。对“从君殉节”的明司礼监太监王承恩,更是赞扬备至,称道他“目击艰危,从容就义”,“即古之忠臣烈士何以加焉?”特为立碑致祭赐谥为“忠”,以“使尽忠者以为劝,不忠者以为戒”。通过全面倡导忠义,树立了清朝是传统道德捍卫者的形象,对消除广大汉人对清朝统治者心理上的隔阂,对缓和民族矛盾,特别对安定汉人地主的人心,产生了积极的作用。
重用汉官
在争取汉人地主,提高汉官权力、重用汉官方面,福临进行大胆的尝试和努力。他已感觉到满汉的和谐对维系统治的重要,决心改变“各衙门奏事,但有满臣未见汉臣”的现象,于十年(1653)正月谕内三院:“嗣后凡奏进本章”,要“满汉侍郎、卿以上参酌公同来奏”,以达到满汉的“一心一德”。尽管实际上难以完全做到,他对汉官的态度也总有反复,但他提高汉官权力的思想却有所发展。十六年十月,他谕吏部:“向来各衙门印务,俱系满官掌管,以后各部尚书、侍郎及院寺堂官受事在先者,即著掌印,不必分别满汉。尔部即传谕各衙门一体遵行。”这是破天荒的决定,不论实际执行情况如何,汉官权力地位有了明显提高。他还一再要求满汉官员和衷共事,“凡会议政事,原应满汉公同商榷,斟酌事理,归于至当”,“不拘满汉皆可具稿”,不许“满汉两议”的现象再出现。
他对汉人地主的上层人物,也极力笼络。他以皇太极第十四女下嫁吴三桂之子吴应熊,以示优宠。大学士党崇雅告老还籍时,他两次破格召见,赐坐,赐衣帽、靴袜、茶饭,“温语慰劳良久”,并特命满大学士车克送行。顺治十五年(1658)状元、翰林院修撰孙承恩英年早逝,他“深悼惜之,赐白金三百两归其丧”。对洪承畴的重用,更突出地反映了福临争取汉人的勇气。洪承畴原是皇太极时降清的明朝著名将领,他在建议清朝大军入关和招抚江南中立了大功,后遭满将猜疑被召回京,任大学士而无实权。福临为结束西南战事消灭永历政权,认为“必得夙望重臣,晓畅民情,练达事理者,相机剿抚,方可敉宁”,而“偏察廷臣无如大学士洪承畴”,因于十年五月,特升洪承畴为经略,“经略湖广、广东、广西、云南、贵州等处地方总理军务兼理粮饷”,破格授予“假以便宜”之权:“应巡历者随便巡历,镇抚以下听其节制,兵马钱粮听其调拨。一应剿抚事宜不从中制,事后报闻。清朝兵或留或撤,酌妥即行具奏。文武各官在京在外,应取用者择取任用。升转补调随宜奏请,吏兵二部不得掣肘;应用钱粮即与解给,户部不得稽迟。归顺官员酌量收录,投降兵民随宜安插。”这是极大的信任。福临又亲自对洪承畴说:“卿练达民情,晓畅兵事,特假便宜,往靖南服。一应调度事宜,悉以委托。距京虽远,眷注弥殷。务殚忠猷,副兹信任。凡有奏请,朕靡不曲体。”洪承畴就是在这种特殊的信任中坐镇西南的。但洪承畴却有负委任,他坚持“以守为战”的方针,从未主动出击,致使坐镇数载,虚靡兵饷。因而引起朝臣不满,认为这是“坐而自困之道”。后来,洪承畴也感到不妙,而上疏说,几年来“一筹莫展,寸土未恢”,自知“罪状有如山积”。于是一再请求解任。福临一再“优旨慰留”,表示了对洪的不动摇的信任。后来,就在洪承畴难以为继,准备“回京调理”之时,大西军发生内讧,孙可望到洪承畴军前投降,终使洪收到了“以守为战”的招抚之功。这里福临对洪承畴的坚决一贯的信任,作用巨大。当时魏裔介就说:“若非经略用人吏兵二部不得掣肘,阁部洪承畴亦岂能有所作为?”
招抚政策
福临在政治上积极推行宽松和招抚政策以缓和矛盾,对各地出现的反抗斗争他不主张一概坚决镇压。他亲政的第二个月谕兵部说:“朕思各处土寇本皆吾民,或为饥寒所迫,或为贪酷官吏所驱,年来屡经扑剿,荡平无期。皆因管兵将领纵令所部杀良冒功”,“真贼未必剿杀,良民先受荼毒,朕甚痛之”。因而下令“不得轻动大兵,使玉石俱焚”。三月谕户部,允许原清兵入关时俘获而隶旗下为奴的汉人回乡探亲,“其父母兄弟妻子有愿投入旗下同归一处者,”“准其完聚。以示朕满汉一视之仁”。七月又谕户部:“数年以来投充汉人生事害民,民不能堪,甚至有为盗、窝盗者,朕闻之不胜痛恨。”他下令“今后各该地方官如遇投充之人犯罪,与属民一体从公究治”。这对当时造成社会极度恐慌混乱的逃人法、投充法来说,虽然不能根本改变,但多少起了一定的缓和作用。对各地的抗清势力和抗清活动他坚持剿抚并施的方针,并突出招抚一手。顺治十年四月,当偏沅巡抚奏报查获明福清王嫡子朱由杞并伪刘知府所遣文卷一箱,有故明宗族废绅往来书札一事时,福临下令:“朱由杞著即就彼正法,文书即行焚毁。若翻阅穷究必致扰害地方,所首文书内有干连者,即行释放。”他又颁敕江南等处,公开声明改变多尔衮在世时凡因抗拒后来降者多被诛戮的作法,而“大开生路,许其自新”。十五年八月下令:“即事急来降者亦皆当收养。纵有逃亡听其自去,始足彰我恩育之仁。”他还感慨地说:“夫以威服人,何如以德服人之为愈也!”这种思想在对待郑成功与孙可望的问题上表现得最为充分。顺治九年十月,福临指示浙闽总督刘清泰招抚郑成功。他故意开脱郑成功的“罪过”,把郑所以抗清的原因归结为“必地方官不体朕意,行事乖张”和多尔衮对降清后的郑芝龙“看守防范”而使“成功等疑惧”所致。福临保证如郑成功听抚“归顺”,“许以赦罪授官,听驻扎原地方,不必赴京”。十年五月,福临又特颁敕谕对郑氏家族大加封爵,再次赞扬郑芝龙降清大功,指责多尔衮与地方官吏之咎,造成郑成功“前有功而不能自明,后有心而不能上达”的局面,并恳切地对郑成功说:“朕亲政以来,知百姓疮痍未起,不欲穷兵,尔等保众自全亦非悖逆,”对郑成功的抗清活动表示谅解。于是将“首倡归顺赏未酬功”而软禁了七年之久的郑芝龙特封为同安侯,封郑成功为海澄公,郑氏家族中其他要人也有封爵,“各食禄俸如例”。这是破格厚封重赏。福临还特地差官专程往闽海“赍赐郑成功海澄公印一颗、敕谕一道”。敕谕中同意郑成功归顺后仍驻泉漳惠潮四府之地,勉慰郑成功:“尔膺此宠嘉,受兹信任,务殚心竭力,以图报称。”他保证“山河带砺,垂于永久。”但郑成功并不剃发,且提出要管辖“全闽”、“屯扎舟山”等清廷难以接受的苛刻要求。对此,福临仍以极大的耐心说:“剃发归顺则已,如不归顺,尔其熟思审图,毋贻后悔。”仍对郑成功抱有希望。招抚郑成功的努力虽然失败了,但福临的招抚政策仍然坚定不移。
顺治十四年末,大西军将领孙可望同李定国争权斗争失败,在丧失了十几万军队之后,走投无路,仅携数百人仓皇降清。福临接报后“深为忻悦”,称赞孙可望是“识时俊杰”。他说“凡悔罪投诚纳土归命者,不特赦其既往,抑且优加封爵,俾享尊荣”。于是特封孙可望为义王,“以示优眷”。他更把孙可望的投降视为他招抚政策成功的模式,感到“殊可嘉悦”。因此特命学士麻勒吉赍封王敕书专程前往迎接。当孙可望到京后,他命令隆重接待并予以白银万两等丰厚赏赐。但满汉朝臣对孙可望的势穷来降却“意怀轻忽”,甚至纠他“悖谬之罪”。对此孙可望心虚胆战,“汗流浃背,寝食不安”,请求“处分”,并“疏辞封爵册印”。福临虽然看出了问题,说:“王以孤踪疑畏,控辞册印,理亦宜然。但封爵出自朕裁,孰敢陵侮;虽系孤踪,不必疑畏”,但仍加留养,以表示招抚的坚定意志与许诺必践的信义。
澄清吏治
吸取明王朝灭亡教训,澄清吏治,是福临亲政期间考虑最多、也最伤脑筋的问题。他有惩于崇祯帝的不幸遭遇,他认为朱由检“励精图治,宵旰焦心”,“孜孜以康阜兆民为念”,是很想有一番作为的帝王,但因“有君无臣,孤立于上,将帅拥兵而不战,文吏噂沓而营私”,终于造成“国势莫支”,国破身亡的悲剧。他为稳坐天下,亟力寻求长治久安之策,一再向臣下求言。顺治十年正月特召大学士陈名夏“问天下何以治,何以乱,且何以使国祚长久?”以及“得人如何?”十二年正月谕吏部,令在京七品以上满汉文武官员,“凡职掌所属,向来积弊之处,见今整顿之方,详切敷陈”。并令地方官员亦“直陈无隐”。同时又谕吏部、都察院及科道官员“各据所见极言无隐”。尽管他一直未能找到良策,但确实进行了不懈努力,采取了不少的措施。
他推行甄别之法,擢优汰劣,要求各地督抚对所属官员“严加甄别,有德有才兼通文义者著保奏”,“不堪为民牧者立行参劾,不得姑留地方害民..不行纠参即为溺职,事发一并治罪”。他认为“知府乃吏民之本,若尽得其人,天下何患不治”,并认为全国百余府中有三十府最为重要。为选好知府,他于十二年正月下令“在京各衙门满汉堂官三品以上及在外督抚,各举才行兼优堪任知府者一人,详开履历事迹具奏,吏部再加察议,奏请定夺,以备前三十处知府之用”。为得到真才,福临亲自动手选拔官员。十年三月,他谕内三院:翰林院官员“必品行端方、文章卓越方为称职”。为此他要“亲加考试,先阅其文,后观其品,再考其存心持己之实据,务求真才”。显见,他把才放在第一位。次月,他便将经过考试的各官“御笔亲定去留”。有时他将随时发现的人才越级提升。一日他微行入翰林院,见庶常胡兆龙独自学习清书(满文),他当即传旨“超升学士三级为侍读”。
顺治十年三月,他采纳吏科给事中魏象枢的建议,实行京察“大计”,即对各地官员普遍进行考核。这次大计中共有九百六十九名官员受到了革职、降调、致仕的处理。从此三年一大计,定为制度。这年四月,他谕吏部:“京官殿最亦当察核”。这是考核在京官员的京察,从此也按期举行,成为制度。
他加强对内外官员的监督,尤为重视都察院和御史的作用。他以“都察院为朝廷耳目官”,一再申饬:“上自诸王下至诸臣,孰为忠勤,孰为不忠勤,及内外官员之勤惰,各衙门政事之修废,皆令尽言”,“分别参奏”。与此同时,还向各地派出大量御史,作为皇帝的“耳目”以“简任巡方”,“察吏安民”。他还下令满汉官员互参,即互相监督,“如汉官玩误,满官据实奏闻;如满官执延,汉官亦据实奏闻”。
福临加强对官员的控制,不许结党结社,不许太监预政。他有惩于明末士人结党、太监干政的祸国,多次严令“内外大小官员,各宜恪守职掌,不许投拜门生。如有犯者即以悖旨论罪”。他认为投拜师生即为结党,后竟定为不赦之罪。他严厉惩处“贿买关节,紊乱科场”的考试作弊行为,屡兴科场狱案。他严禁私交、私宴,他认为如此行事便可以“永绝朋党之根”。顺治十年六月下令禁太监预政,设十三衙门专为“宫禁役使”,“不许(太监)干涉一事,不许招引外人,不许交结外官”。“如有内外勾结”,“审实一并正法”。十二年六月命立十三衙门铁牌,上刻敕谕严申不许中官干政之条,如有“窃权纳贿,嘱讬内外衙门,交结满汉官员”等事“即行凌迟处死”。为了锻炼官员,他还实行官员内升外转的办法。十年四月他谕吏部说:“国家官员内外互用。在内者习知纪纲法度,则内可外;在外者谙练土俗民情,则外亦可内。内外敭历,方见真才。”福临认为“治国安民首先严惩贪官”。他对贪官深恶痛绝,惩处贪官成了他清澄吏治的重要一环。他严惩了一些贪官,如首先迎降的恭顺侯、漕运总督吴维华,以贪一万余两,虽因有功免死,却“革职,永不叙用,赃追入官”。他三令五申告诫大小官不可贪赃身败,但收效甚微,贪赃枉法者仍然接连不断。福临寄予最大希望的耳目官巡方御史也接连以身试法。如顺天巡按顾仁出巡前,福临两次召见,谕其“洁己率属,奠安民生。若不法受贿负朕委任,则不拘常律,虽赃数无多定行正法”。可他到任之后即悖旨贪婪,索取贿赂,陷害无辜,造成受害人冤抑难申刎颈叩阍这一轰动一时的大事件来。此事对福临震动很大,他除了杀掉顾仁并处罚一应干连人等外,还下令:“贪官蠹国害民,最为可恨”。“嗣后内外大小官员凡受赃至十两以上者,俱籍其家产入官。”立法不为不苛刻,但仍然止不住贪官恣肆。十四年七月福临很赏识的原巡按御史刘嗣美也因“监守自盗”被流放。十五年十一月江南按察使卢慎言“贪赃数万”被处极刑。面对“贪习犹未尽改”的现实,福临愈加恼火,他下令:“今后贪官赃至十两者,免其籍没,责四十板流徙席北地方。”“衙役犯赃一两以上者流徙”。于是有的大臣上奏认为此法“过重”,致使“人犯抵死不招”。刑部等衙门也会议奏请“今后衙役亦照官律拟罪”。福临仍然不以为然,他说:“与其畏法不招,何若使其畏法不贪!”“朕明知立法既严,于贪官蠹吏有所不便,必怀怨心,但轸念民生,即为贪蠹所怨,亦不遑恤。若不如此,贪风何由止息!”所奏与所议“俱属不合,著严饬行!”福临非常欣赏与佩服朱元璋诛戮大臣,以重法治世的经验。他惩贪决心坚定,无奈事与愿违,惩贪与澄清吏治的其他问题一样,终顺治一朝,也未能解决好。
废立皇后
早在顺治初年,多尔衮根据清朝皇室与蒙古联姻的老传统,已为福临聘科尔沁卓礼克图亲王吴克善女博尔济吉特氏,但直到福临亲政后的顺治八年八月方完婚,并册封为皇后,举行了极为隆重的典礼。当年耶稣会士曾记载了完婚的“壮丽排场”:皇后是“在全部军队和无数骑兵的陪同下来到”北京的。他惊叹道:“世上竟确实有如此无边无际的骑兵队伍!我亲眼看见过西鞑靼给清朝皇帝八万匹马作为礼物。”两年之后,即顺治十年八月,福临奏皇太后,降皇后为静妃,改居侧宫。谕礼部说,“今后乃睿王于朕于幼冲时因亲订婚,未经选择。自册立之始即与朕志意不协,宫阃参商已历三载。事上御下,淑善难期,不足仰宗庙之重。表明了他坚决废后的理由与决心。于是礼部尚书胡世安、侍郎吕崇烈、高珩上疏请“慎重详审,以全始终”。礼部员外郎孔允樾以及宗敬一、潘朝选等十四名御史具疏力争。九月初,诸王贝勒大臣等遵旨会议,不同意废后,认为胡世安、孔允樾所奏“实系典礼常经”,建议皇后“应正位中宫”。议上,福临批示:“朕纳后以来,缘意志不协,另居侧宫已经三载,从古废后遗议后世,朕所悉知。但势难容忍,故有此举。”下令再议,并责令孔允樾“指实具奏”。孔允樾上疏引罪,“静听处分”。最后济尔哈朗等再也不能违背皇上的旨意,遂奏言:“所奉圣旨甚明,臣等亦以为是,无庸更议。”后遂废。
顺治十一年(1654)五月,福临再聘蒙古科尔沁贝勒绰尔济女博尔济吉特氏为妃,六月册为后。可是,福临对这位新后仍不惬意。不久,他便以从未有过的炽烈感情倾注于董鄂妃。[5]
民族

维护满人
福临对汉人官员的信任政策,确实反映了他的勇气与魄力,但他始终也未改变清朝“首崇满洲”的既定国策,一到关键问题上他又总是保护满人。他对维护满洲贵族利益的五项政令,不仅从来不予触动,反而一再重申要坚持满洲的衣冠服饰,不许放宽逃人之令。为了捕获所谓“逃人”,他批准设立督捕衙门,并“以逃人逃多获少,不行严察”之故降革督捕官员。他将主张部院大臣专用汉人不用满人及建议修改逃人法的言官如李呈祥等流放满洲,甚至于十一年四月下令将主张“留发复衣冠”的内翰林院大学士陈名夏处绞。正因为这种政治上的偏袒,使他对不少重大问题不了了之。
顺治九年十二月在京查获一起“元凶巨盗”李应试案。李应试又名黄膘李三,原系明朝漏网重犯。投降清朝后,他“交通官吏,打点衙门,包揽不公不法之事,任意兴灭,甚至文武官员多与投刺会饮,道路侧目,莫敢谁何”。他“盘踞都下多历年所,官民震慑,莫敢撄锋”,只“因别事发觉”,才罪状暴露。但鞫审之日,“诸臣畏不敢言。”大学士宁完我、陈之遴也“默无一语”。在奉命审理此案的济尔哈朗诘责下,陈之遴说:“李三巨恶,诛之则已,倘不行正法,之遴必被陷害。”陈名夏上奏说:“李三广通线索,言出祸随。”这确是一起非同小可的大案要案。但福临除将李应试等首要几个人正法外,其兄弟子孙亲戚等,皆免拿问,不加深究。当籍没其家时“得缙绅名札甚多”,福临也一概“不问”。这在善搞株连,动辄兴起大狱的清初来说,确是一个奇怪的例外。而在此案暴露之前与之后竟没有一个汉臣和言官对此发出只字议论。为何如此呢?原来李应试有一种特殊本领:“事诸王贝勒等得其欢。时汉官疏隔,冀通肺腑,并藉径应试交关请托,势倾一时。”他是与满洲当权的王贝勒有密切关系之人,汉官不是一律畏李而是一律畏满。这是畸形的心理,是清初满洲贵族特权所造成的一个严重问题。这是满洲王贝勒勾结恶人作恶的一起大案,它的存在本已危及帝国,但福临由于维护满人,所以也就见不及此,福临不加深究,黑幕究竟如何也就无人敢揭、无从知晓了,当然也谈不上从中吸取应有的教训。
十五年五月又发生了一起总督自杀事件。十四年年底福临因孙可望于洪承畴军前投降,特封其为义王。十五年年初特命满洲学士麻勒吉为使,专程前往赍送敕印,并偕其来京。当返回途中,直隶、山东、河南三省总督张悬锡迎接于顺德,遭到麻勒吉凌辱,斥其“失仪”。“始而倨傲之不与见,既而鄙薄之不与坐、不与言,侮辱情状,诚所难堪”。后又言“我们到南边,洪经略差人远接餽遗,日日来见,何等小心。”还明言索贿,要求“餽送驼骡”。张悬锡以贿赂、党与为朝廷首禁之条,拒不纳贿,但又虑以后难熬,因愤极自刎未遂。福临得报后斥责张悬锡“殊失大臣之体”,降三级调用。“以听勘诣京师,居僧寺”。福临令大臣往勘取口供。张悬锡不敢尽吐实情,质审诸臣亦“瞻循麻勒吉等,不行详察”。福临遂令吏部详察议奏。张悬锡在说出真象后,便于僧寺自缢身亡。麻勒吉公然索贿竟致总督以死,按福临一再强调的命令是要遭到严惩的。九卿科道会议遂议麻勒吉应革职、籍没家产并鞭一百为奴。议上,福临下令“麻勒吉革去所加之级,再降二级,仍留原任”。这等于没有处分。福临竟如此同自己开玩笑,自乱章法,显然他是把满洲贵族作为法外之人。
重视蒙藏
福临极为重视与蒙古、西藏等边疆民族的联系。
顺治接见五世达赖
顺治接见五世达赖[2]
他深悉蒙古西藏笃信喇嘛教,“惟喇嘛之言是听”,因而奉行自皇太极以来宠幸喇嘛的政策。顺治初年多尔衮摄政时曾遣官往请五世达赖喇嘛赴京,达赖应允辰年即顺治九年(1652)前来。福临亲政后遣官再请,同时特于北京建西黄寺一座,预为达赖到京下榻之用。五世达赖奉召即率三千喇嘛浩荡前来。福临准备亲自离京赴边外迎接,以示优隆,由于大学士陈之遴、洪承畴等谏阻,才改派大臣往迎。十二月达赖到京“进献马匹方物”,福临特于南苑接见,“赐坐,赐宴”。十年正月又宴赏于太和殿,同时命诸王“依次设宴”达赖一行。二月,达赖因水土不服辞行,福临再次宴赏于太和殿,命郑亲王济尔哈朗等于清河饯行,命和硕承泽亲王硕塞等率八旗官兵护送返藏。四月遣官赍金册金印赐五世达赖喇嘛为“西天大善自在佛所领天下释教普通瓦赤喇怛喇达赖喇嘛”。
社会

稳定社会
福临在稳定社会经济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努力。清入关之初,虽然公布以明朝会计录征收赋税,但战乱之后,地荒丁逃,赋无所出。再由于连年用兵,国库耗支巨大,已入不敷出。福临亲政时各直省钱粮缺额已至四百余万两,“赋亏饷诎”,出现了严重的财政困难。福临认识到“兵饥则叛,民穷则盗”的道理。为稳定好社会经济,他采取了一些措施,比较突出的有鼓励垦荒等政策。
福临接受大学士范文程等人建议,于顺治十年以后推行屯田垦荒。重点地区是受战争破坏严重的四川及北方各省,由政府发给牛犋籽种,招民开垦,实行三年起科。在辽东一带更实行招民垦荒授官令,鼓励人们赴辽东开发。顺治十三年秋下令鼓励富人垦荒:“如有殷实人户,能开至二千亩以上者,照辽阳招民事例,量为录用。”十四年夏公布督垦荒地劝惩则例。则例中规定督抚按及道府、州县、卫所等各级官员在一年内,按垦荒数量给以记录或加升一级的奖励,同时还规定了文武乡绅及贡监生民人等垦荒的奖励办法。并规定“若开垦不实及开过复荒,新旧官员俱分别治罪”。十五年冬,又实行捐资开垦法:“州县士民暨见任文武各官并闲废缙绅有能捐资开垦者请敕部,分别授职升用。”垦荒政策的推行取得了一些成效,对困弊不堪的社会经济起了一些复苏的作用,但因当时全国战火未熄,社会仍在动荡之中,总的说来收效不大。
当时由于战乱,不仅出现地荒丁逃的现象,还有隐匿土地及占垦明代藩王勋戚地产不报的情形,以致官府所掌握控制土地的数量很少,严重影响了国家赋税收入。福临亲政后对隐匿土地者实行了宽大政策:“直省报荒地方有隐漏田粮以熟作荒者,许自行出首,尽行免罪。其出首地亩,即以当年起科,以前隐漏钱粮概不追究。”这一政策的公布,出首报垦者开始大量增加。对“为豪强侵占,以熟作荒”散在各地的原明代王田,福临令地方官彻底清查后,实行“房屋应行变价,地土照旧招佃”的办法,因而做到“粮租兼收”。
此外,福临为不“苦累小民”,多次免除一些省份的土特产贡品,并一再蠲免受灾地区的钱粮,以休养生息。但同时为解决燃眉之急,他还准许富绅捐官,甚至一再批准在某些地区征收练饷、辽饷。这类互相矛盾的现象,曾不断出现。[1]
文化

⑴优遇若望
福临亲政初期即认识了天主教耶稣会士汤若望。汤若望(1592—1666),德意志人。明万历末年来华传教。福临亲政后,汤若望的地位迅速提高,十年三月赐名“通玄教师”,十二年授为通政使,十五年诰封光禄大夫,秩为正一品。最初,福临因母亲孝庄文皇后称汤若望为义父,而称其为“玛法”,即汉语爷爷之意。在频频的接触中,福临深为汤若望渊博的学识与高尚的品德所折服。对各种知识都感兴趣而又好学的福临,向汤若望请教有关天文历算、社会人生等各种问题,他总是以获得新鲜的知识而感到惬意,并愈加尊敬汤若望。他下令汤若望见他时免除跪拜,并屡加厚赐。福临常常召汤若望至宫中,往往谈至深夜,最后“命四位或六位青年贵胄护送他到家”,并一再嘱咐其小心护送。福临还多次亲临汤若望住宅,“作较长之晤谈”,仅顺治十三、十四两年间就达二十四次。汤若望在考察了当时的情况后说“皇帝亲到民宅,这是非常稀少的事件”。除此之外,这两年间福临“仅有一次出宫拜访一位皇叔于其府邸之中”。
汤若望在福临的心目中威信最高,福临对他几乎达到了言听计从的地步。当时的汉臣龚鼎孳评价汤若望“睹时政之得失,必手书以密陈。于凡修身事天,展亲笃旧,恤兵勤民,用贤纳谏,下宽大之令,慎刑狱之威,盘固人心,镞厉士气,随时匡建,知无不言。”而更有甚者“乃至猎阻相如,表抗韩愈,抵触忌讳,罔慑震霆,微闻拂耳,终谐纳牖。最后则直陈万世之大计,更为举朝所难言”。他曾向福临上三百余封奏帖,福临特“选择一批,藏皇帝个人文书库的另一格,在出宫游猎时,携带身边,以便阅读”。有一次,汤若望“听说有五位悉属汉人部中高级官吏,被判决发往满洲极边充军”,他“登时就去向皇上前替他们求恩”。结果又发生作用,五人“竟被赦免”。顺治十六年,郑成功、张煌言海上反满联军打进长江,攻到南京城下。福临失去了镇静,初欲退走东北,经母亲斥责,继又宣称亲征,随之暴怒,砍碎御案,表示决不动摇,并在各个城门贴出布告。最后汤若望写一封奏疏亲自递给福临,于是罢出征之论。而福临在逝世前立三子玄烨为皇太子为帝位的继承人,也是采纳汤若望建议的结果。后来福临由于完全被和尚所包围,才与汤若望有所疏远,但对其始终怀尊敬信任之情。
⑵佛教影响
福临是从顺治十四年开始接触和尚,并立即被其包围,成为佛教信徒的。
这年深秋,福临驾幸南海子,在太监的怂恿下幸海会寺,见到了临济宗龙池派和尚憨璞性聪,与语甚觉投契,因对佛教产生了兴趣,遂于十月四日于南苑万善殿召见憨璞,以后又不断召见,详细询问佛教界的耆旧。他得悉龙池派内许多著名和尚的情形,心向往之。十五年九月,福临遣使赴江南湖州报恩寺召名僧玉林琇来京,玉林琇清高自持,多次辞谢不应召,使者不许,最后才于次年二月勉强入京面帝。福临尽管曾对玉林琇的怠慢耿耿于怀,但会面后对这位禅宗和尚却完全折服了。他当即封其为“大觉禅师”,并以禅门师长礼待玉林琇,自称弟子,请其起法名。玉林琇不敢起而再三推辞,福临不许,并“要用丑些的字眼”。玉林琇书十余字进览,福临自选“痴”字,下用龙池派中的“行”字,即法名行痴。于是福临又自号“痴道人”,以后钤章还有“尘隐道人”、“懒翁”、“太和主人”、“体元斋主人”等。从此,凡请玉林琇说戒或致信札,福临均称弟子某某。玉林琇住万善殿凡两个月,多蒙对问。他是一位谙通世故的和尚,“语不及古今政治得失、人物臧否,惟以第一义谛启沃圣心,“绝不接触实际,尽为谈禅谈玄,这与汤若望迥然不同。但这些却使这位日理万机已弄得疲惫不堪的年轻皇帝感到慰藉,于是福临对佛教的信仰愈加虔诚,盼识更多名僧之心亦愈加迫切。四月,玉林琇请求回还,福临赐黄衣、银印,遣官送归,并令使者召玉林琇弟子茆溪行森至京。就在封玉林琇的同时,福临又封憨璞聪为明觉禅师。由于憨璞聪的推荐,福临在玉林琇离京前一月即闰三月遣使往浙江宁波天童寺召龙池派另一位名僧木陈道忞进京。这年七月茆溪行森应召到京。福临是从玉林琇语录中发现茆溪行森偈语最好,特指名召来。福临在万善殿接见茆溪行森,问答佛法过程中,福临不断地“点首称善”,而大慰平生。
木陈忞的到来使福临对佛教的信仰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木陈忞知识渊博,才华横溢,能言善辩,词锋犀利,深得福临激赏、敬重,到京不久,便被封为弘觉禅师,受到优礼。他不时被福临召入内廷,福临对他说:“愿老和尚勿以天子视朕,当如门弟子旅庵相待。”木陈忞不仅以高深的佛学造诣更以其特有的深厚文化功底,使福临倾倒。[1]
3人物评价
编辑

史书评价

顺治帝铜像
顺治帝铜像[2]
《清史稿》:顺治之初,睿王摄政。入关定鼎,奄宅区夏。然兵事方殷,休养生息,未遑及之也。迨帝亲总万几,勤政爱民,孜孜求治。清赋役以革横征,定律令以涤冤滥。蠲租贷赋,史不绝书。践阼十有八年,登水火之民于衽席。虽景命不融,而丕基已巩。至于弥留之际,省躬自责,布告臣民。禹、汤罪己,不啻过之。书曰:“亶聪明作元后,元后为民父母。”其世祖之谓矣。[6]
今评:虽然前期有多尔衮和孝庄文皇后的帮助,但顺治皇帝亲政后,他整顿吏治,注重农业生产,提倡节约,减免苛捐杂税,广开言路,网罗人才,在各方面取得了很大成就。他为巩固清王朝统治作出了贡献,初创了清王朝走向强盛的新局面。为康乾盛世打下了基础。
性格

福临有胸怀大志富于进取的气质,又存在着浮躁易怒、任性放纵的顽症。顺治
爱新觉罗·福临
爱新觉罗·福临[2]
八年二月皇太后告诫皇帝的谕中有“惩忿戒嬉”,这是母知其子,可谓说到了病根。后来和尚木陈忞说他“龙性难撄”,茚溪森说他“生平性躁”,看法都是一致的。
本来从努尔哈赤开始,清廷的规矩是宫女不以汉人充当。但在太监的影响下,福临追求声色,耽于逸乐,选收汉人宫女。顺治十二年竟派内监赴江南采买女子,弄得大江南北人情惶骇,为避免灾祸临头,纷纷嫁女而“喧阗道路”。七月兵科右给事中季开生特上疏谏阻。福临览奏非常气愤,他强辩说根本无买女子之事,于是将其革职,流放尚阳堡。像季开生这样真心为清朝、为福临着想而被惩罚、被流放的言官不止一人。事后,福临怕因此堵塞言路而一再求言,十五年五月御史李森先上奏说,皇上屡下求言之诏,而大小臣工犹然迟回观望的原因在于,“从前言事诸臣一经惩创则流徙永锢,遂相率以言为戒耳”。他建议要开路,首先应将因建言被流放的李呈祥、季开生等予以恩赦。一遇到这一实际问题,福临又恼火了,他斥责李森先“明系市恩徇情”,“著吏部从重议处”。李森先又险些遭到流放。
顺治皇帝
顺治皇帝[2]
福临刚愎自用,对一切冒犯其尊严或不顺心者,动辄惩处。十二年八月国史院检讨孙自式目睹吏治败坏的现实,上疏自请为本县县令,但这违背了居官回避乡里的原则。对此,福临却采取了人们意想不到的举动:“诏赐牛黄丸归里养疾”。其对大学士兼刑部尚书图海的处理则纯属滥施专制淫威了。十六年闰二月,福临突然谕吏部:“图海向经简用内阁,期其恪恭赞理,克副委任。乃不肯虚公存心,凡事每多专擅。无论朕所见未见之处,恣肆多端,即在朕前议论,往往谬妄执拗,务求己胜..如阿拉那一案,问理不公,是非颠倒,情弊显然”,“负恩溺职,殊为可恶”。于是将其革职,家产籍没。阿拉那是二等侍卫,因被诬告抽刀击人,经兵刑两部审理定罪,最后奏请福临批准执行,此案已经结束,与图海无关。福临故意扯来,借题发挥,显然是因图海在其面前“务求己胜”而大为恼火。
福临的任性还表现在该惩而不惩。顺治十二年他已严令不许太监干政,
顺治皇帝像
顺治皇帝像[2]
并立十三衙门铁牌,禁令昭昭,但十五年二月就暴露了“内监吴良辅等交通内外官员人等”,“作弊纳贿,罪状显著”之事。如按十三衙门铁牌敕谕应“即行凌迟处死”。福临却另有一番言辞:“若俱按迹穷究,犯罪株连者甚多。姑从宽一概免究。”“自今以后,务须痛改前非,各供厥职。”其实这话仅用之于太监,而与太监交通勾结突出者,如大学士陈之遴以及陈维新、吴维华等人,却遭到了流放盛京或宁古塔的惩处,太监,尤其是吴良辅却仍然安然无恙。这种福临自己也无法解释的自坏章法的原因,是他偏爱太监之故。
顺治皇帝像
顺治皇帝像[2]
但福临并不是将错就错到底的昏君,这位在人生道路上大胆迈进,具有鲜明个性而尚不成熟的青年君主,仍具有真诚之心。他在坚持满洲特有权利而严厉惩处汉臣的同时,也并非没有自己的思想。当议政五大臣会议逃人法时,他曾表示:“因一罪犯牵连众人,荡家废产远徙他方,朕心不忍。且所议大小官员等罪亦属太过”。要求其“详慎定议”,“另议具奏”。十三年六月在谕八旗各牛录时说逃人法中所定的株连罪“非朕本怀也。尔等亦当思家人何以轻去,必非无因。果能平日周其衣食,节其劳苦,无任情因辱,无非刑拷打,彼且感恩效力,岂有思逃之理?”这是发自肺腑的明察之言。十七年五月他更向吏部发出这样的谕旨:“朕统御寰区,焦心图治,前此屡有引咎省躬诏谕,自今追思,皆属具文,虚邀名誉,于政事未有实益。且十二、三年间时有过举。”“向因建言得罪流徙降革等官,吏部详察职名事迹,开列具奏。”他再次希望“科道各官尤当尽言无隐,即朕躬阙失,亦直言勿讳,朕不惟不加罪,并不芥蒂于心”。在此谕后,季开生复原官、归骸骨,李呈祥、魏琯等免罪。所赦言臣尽管很少,但终能自责并见诸于实际行动。[1]
4家族成员
编辑

后妃

皇后(4位)
职位
姓名
父、母
生卒年
谥号
子、女
备注
废后
博尔济吉特氏
蒙古科尔沁部卓礼克图亲王吴克善之女
生卒年不详


孝庄文皇后侄女
孝惠章皇后
博尔济吉特氏
蒙古科尔沁部镇国公后封贝勒绰尔济之女
生于崇德六年(1641)辛巳十月初三日
曰孝惠仁宪端懿慈淑恭安纯德顺天翼圣章皇后

废后的堂侄女;雍正、乾隆累加谥
孝康章皇后
佟佳氏
都统佟图赖之女
生于崇德五年庚辰
曰孝康慈和庄懿恭惠温穆端靖崇天育圣章皇后
皇三子玄烨(康熙帝)
一子;雍正、乾隆累加谥
孝献皇后
董鄂氏
内大臣鄂硕之女
生于崇德四年(1639);顺治十七年八月壬寅八月十九日
谥曰孝献庄和至德宣仁温惠端敬皇后
皇四子(和硕荣亲王),三月而殇
抚远大将军费扬古之姊
妃(7位)
以下七位皆葬孝东陵妃园寝
职位
姓名
父、母
生卒年
子、女
备注
恭靖妃
博尔济吉特
蒙古浩齐特部额尔德尼郡王博罗特之女
二十八年己巳四月初二日薨

康熙十二年十二月尊为皇考恭靖妃
端顺妃
博尔济吉特氏
蒙古阿霸垓部一等台吉布达希布之女
四十八年己丑六月二十六日薨

康熙十二年十二月尊为皇考端顺妃
淑惠妃
博尔济吉特
蒙古科尔沁镇国公后封贝勒绰尔济之女
五十二年癸巳十月三十日薨,年七十余

孝惠章皇后之妹
宁悫妃
佟鄂
长史喀济海之女
三十三年甲戌六月二十一日薨
爱新觉罗·福全(和硕裕宪亲王)

  
悼妃
博尔济吉特
蒙古科尔沁部和硕达尔汗亲王曼殊锡礼之女
顺治十五年(1658年)三月初五薨

废后的堂妹;追封为悼妃
贞妃
董鄂
轻车都尉一等阿达哈哈番巴度之女
顺治十八年辛丑正月初七日以身殉世祖死

孝献皇后之族妹
恪妃
石氏
吏部侍郎石申之女
康熙六年丁未十一月二十日薨


  
庶妃(8位)
姓名    父、母    生卒年    子、女    备注
巴林特
即:巴尔福晋
不详    不详    
顺治八年十一月初一生皇长子牛钮,殇;
十年十二月十三生皇三女,五岁殇;
十一年十二月二十生皇五女,七岁殇

穆克图·琪琪格
即:塞母肯额捏福晋
云骑尉伍喀女    不详    顺治十七年十二月生皇八子永干,八岁殇    无
唐雅媞
即:唐璟福晋
不详    不详    顺治十六年生皇六子奇授,七岁殇    无
钮祜禄·月荷
即:钮祜禄福晋
不详    不详    顺治十七年生皇七子隆禧即和硕纯靖亲王隆禧    无
陈舒华
即:陈图塞尔福晋
不详    不详    
顺治九年三月十五生皇长女,两岁殇
;顺治十四年十一月生皇五子常宁,后封和硕恭亲王

杨亥娘
即:杨喇亥娘福晋
不详    不详    顺治十年十二月生皇二女,即和硕恭悫公主,下嫁瓜尔佳·讷尔杜    无
乌雅·春磬
即:乌雅福晋
不详    不详    顺治十一年十二月初二生皇四女,八岁殇    无
克里纳喇·兰儿
即:克里纳喇福晋
不详    不详    顺治十四年十月初六生皇六女,五岁殇    无
子女

儿子    
皇长子爱新觉罗·牛钮
生母为庶妃巴氏,即笔什赫额捏福晋。生于顺治八年十一月初一;殇于顺治九年正月三十、只活了89天
皇二子
爱新觉罗·福全生母为宁悫妃佟鄂氏,时为妃。生于顺治十年癸巳七月十七日丑时,康熙四十二年六月二十六日卒,康熙六年(1667),封裕亲王
皇三子爱新觉罗·玄烨生母为孝康章皇后佟佳氏顺治十一年三月十八日生,康熙六十一年十一月十三日薨、
康熙帝
皇四子
生母为孝献皇后董鄂氏
顺治十四年十月初七日生,十五年正月二十四日而殇,仅三个多月。
和硕荣亲王
皇五子爱新觉罗·常宁生母为庶妃陈氏生于顺治十四年十一月,康熙四十二年(1703)六月初七日卒。康熙十年(1671)封恭亲王    皇六子爱新觉罗·奇绶生母为庶妃唐氏即唐福晋生于顺治十六年十一月;殇于康熙四年十一月初六日。
皇七子爱新觉罗·隆禧生母为庶妃钮氏,即牛福晋生于顺治十七年四月,康熙十八年七月十五卒。康熙十三年封为纯亲王。康熙十四年分给佐领。    皇八子爱新觉罗·永干生母为庶妃穆克图氏,即塞母肯额捏福晋。生于顺治十七年十二月,殇于康熙六年十二月初二日。    
  
女儿    皇长女生母为庶妃陈氏顺治九年三月十五生,顺治十年十月殇。    皇二女生母为庶妃杨氏和硕恭悫公主顺治十年十二月生,康熙二十四年十月卒。康熙六年(1667年)下嫁瓜尔佳·讷尔杜初封和硕公主    皇三女生母为庶妃巴氏,即笔什赫额捏福晋。顺治十年十二月十三日到十七年十二月
皇四女生母为庶妃乌苏氏。(顺治十一年十二月初二生,顺治十八年三月殇。    皇五女生母为庶妃巴氏,即笔什赫额捏福晋。顺治十一年十二月二十生,顺治十七年十二月殇。    皇六女生母为庶妃那拉氏。顺治十四年十月初六生,顺治十八年二月殇。
养女承泽亲王硕塞次女,生母为硕塞嫡福晋那拉氏。和硕和顺公主顺治五年八月二十二生,康熙三十年十一月卒下嫁尚可喜之子尚之隆。    养女顺治帝堂兄安郡王岳乐次女,生母为岳乐继福晋那拉氏。和硕柔嘉公主顺治九年五月生,康熙十二年卒。顺治十五年指婚给耿继茂之子耿聚忠,康熙二年(1663年)十一月下嫁。    养女简亲王济度次女,生母为济度嫡福晋科尔沁博尔济吉特氏。固伦端敏公主顺治十年六月十三生。雍正七年去世。康熙九年(1670)下嫁班第。
5轶事典故
编辑

出家之谜

顺治的母亲是蒙古族人,蒙古族普遍信奉喇嘛教,所以种种历史和家庭的影响,再加上自己一些特殊的原因,顺治,就和和尚结成了很密切的关系,有一个和尚叫憨璞聪,顺治是皇上,亲自到这和尚住的地方叫做海会寺,促膝长谈,相得甚欢,就是谈得很融洽。顺治回到宫里以后,又把和尚召到宫城西侧的西苑,里头有个万善殿,继续论佛谈法,还有一个大和尚叫木陈忞,顺治到了那儿,他跟他说,说:“我呀,总感觉我的前世好像就是佛家的人,说我到你这个寺庙之后,觉得这是窗明几净,就不愿意回到宫里。”还有一个大的和尚叫溪森。顺治就跟溪森一块谈话,他自称是这和尚的弟子,和尚当然也捧这位,有一次他跟一个和尚说,这个和尚叫木陈忞,说什么朕思上古,惟释迦如来舍王宫而成正觉,达摩亦舍国位而为禅祖。朕想效法他们可不可以。顺治想学释迦,释迦牟尼,想学达摩要出家。后来他就找了溪森说我要剃度,溪森开始劝阻,他不听,还是要剃度。溪森就把他头发给剃了,剃成和尚头了。这不得了,皇太后怎么可以同意呢。这样,就找了溪森的师傅,叫玉林琇,玉林琇就赶到北京,就让徒弟们架起柴禾来,点上火要把他的弟子溪森烧死。顺治一看这个情况不行,我不剃度了,我不出家了,就救了溪森一命。
  一天,顺治和玉林琇两个人对面坐着,谈佛论法,两个人都会意地互相笑了,为什么笑了呢?玉林琇看到一个光头的皇帝,顺治看了一个光头的和尚,两个人会心地笑了。 顺治爱子死了,爱妃(董鄂妃)死了,保姆死了,出家不成,心情非常郁闷。在顺治十八年,正月初二,顺治就病了,初三,他就传召翰林院掌院学士王熙,康熙那个“熙”字,王熙到养心殿。顺治就和王熙秘密谈了一番话,后来王熙闭口不谈此事,有难言之隐。到正月初六子时,忽然传召王熙,到养心殿,到了养心殿之后,顺治说,说朕患痘,势将不起,病势很重,尔听朕言,速草诏书。我们翻译过来,就是我得了天花了,病势很严重,可能好不了,你听我口授,回去赶紧撰写遗诏,王熙就到了乾清门西侧围屏内,就起草诏书,起草一条就上奏一条,批回来改,再起草再上奏,三次上奏,得到钦定,就是它了。傍晚的时候,初七,傍晚的时候遗诏撰写和修改刚完,顺治死了。
  顺治是出家了还是死了,根据我看到的材料,顺治还是死了,根据很多,我就举三点就可以了。第一:就是顺治病重得天花的时候,历史有记载,还传到民间不许炒豆。第二:王熙死了以后,有一本书叫《王熙自定年谱》,这里面记载了顺治临终让他撰写遗诏的事情,第三:溪森和尚死了之后,他的弟子给他整理一本书,在书里头记载就是顺治死之前,就说遵照祖制,实行火浴。朕身后要森溪速回京城为他火浴,顺治的遗体移到了景山寿王殿,四月溪森赶到了北京,在景山寿王殿前举行法会,溪森将顺治皇帝火浴,这是给顺治火化的和尚溪森的记载,再加上翰林院掌院学士王熙的亲自记载,顺治临危的时候,面授遗诏的时候,以及参考其他的文献和档案的记载,可以证明顺治是病死的,不是出家了。[1]
不幸婚姻

《清史稿·后妃传》记载顺治帝有两后、十五妃。但他的婚姻生活是个悲剧。
顺治先后册立两位皇后。一位是他的母亲昭圣皇太后的侄女博尔济吉特氏,由多尔衮做主定婚、聘娶。顺治亲政,册为皇后。二人性格不合,顺治废掉皇后,降为侧妃。另一位是孝惠章皇后,博尔济吉特氏,顺治十一年(1654年)五月,年十四,聘为妃。六月,册为皇后。她不久又受到顺治帝的责斥。但这位皇后能委屈圆通,又有太后呵护,才没有被废掉。
顺治真正视为国色天香、红粉知己的是董鄂妃,即后来追封的孝献皇后。顺治帝对董鄂妃可谓是一见钟情,至死不渝。有几件事可以说明少年天子对董鄂妃的恩爱逾常。[1]
独宠董妃

孝献皇后,世称董鄂妃,内大臣鄂硕之女,董鄂妃在顺治十三年(1656年)八月二十五日被册为“贤妃”,仅一月有余,顺治以“敏慧端良、未有出董鄂氏之上者”为理由,晋封她为皇贵妃。这样的升迁速度,历史上十分罕见。十二月初六日,顺治帝还为董鄂妃举行了十分隆重的册妃典礼,并按照册封皇后的大礼颁恩诏大赦天下。在有清一代近300年的历史上,因为册立皇贵妃而大赦天下的,这是绝无仅有的一次。这一年顺治19岁,董鄂妃18岁。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中保存了册立董鄂妃为皇贵妃的《诏书》。按常规,皇帝只有在册立皇后的大礼上,才会颁布诏书公告天下。董鄂妃享受到这种特殊礼遇,表明她得到了顺治不同寻常的宠爱。1657年,董鄂妃生下皇四子,顺治欣喜若狂,颁诏天下“此乃朕第一子”,对这个孩子的待遇如同嫡出,大有册封太子之意。然而这个孩子生下不到三个月就夭折了,顺治下令追封其为和硕荣亲王,为他修建了高规模园寝。董鄂妃本来就体弱多病,皇四子又百日而殇,这种打击使得她从此一病不起,顺治十七年(1660)八月十九日,一代名妃、绝代佳人董鄂妃香消玉殒,病逝于东六宫之一的承乾宫,年仅22岁。据福临说,董鄂妃崩时“言动不乱,端坐呼佛号,嘘气而死。薨后数日,颜貌安整,俨如平时”。[1]
参考资料
1.  清入关后第一代皇帝:顺治皇帝  .历史春秋网 [引用日期2013-12-9] .
2.  命造帝王:顺治帝福临  .新浪网 [引用日期2014-02-11] .
3.  公元1644年 顺治帝迁都北京  .历史春秋网 [引用日期2014-02-11] .
4.  顺治皇帝  .历史网 [引用日期2014-02-11] .
5.  清入关后第一代皇帝:顺治皇帝(14)  .历史春秋网 [引用日期2013-08-14] .
6.  清史稿 世祖本纪二  .国学网 [引用日期2013-02-7] .
7.  演员唐以诺:从牛青松到顺治皇帝(组图)  .新浪网 [引用日期2013-12-9] .

查看更多...

分类:历史 | 固定链接 | 评论: 0 | 引用: 0 | 查看次数: 2276

【历史】太宗:爱新觉罗皇太极

【历史】太宗:爱新觉罗皇太极
分类:历史 | 固定链接 | 评论: 0 | 引用: 0 | 查看次数: 1763

【历史】太祖:爱新觉罗努尔哈赤

【历史】太祖:爱新觉罗努尔哈赤
太祖:爱新觉罗努尔哈赤

爱新觉罗·努尔哈赤
清太祖爱新觉罗·努尔哈赤(1559年—1626年)清王朝的奠基者,通满语和汉语,喜读《三国演义》。二十五岁时起兵统一女真各部,平定中国关东部,明神宗万历四十四年,建立后金,割据辽东,建元天命。萨尔浒之役后,迁都沈阳。之后席卷辽东,攻下明朝在辽七十余城。1626年兵败宁远城之役,同年四月,努尔哈赤又亲率大军,征蒙古喀尔喀,七月中旬,努尔哈赤身患毒疽,不久去世,葬于沈阳清福陵。清朝建立后,尊为清太祖,谥曰承天广运圣德神功肇纪立极仁孝睿武端毅钦安弘文定业高皇帝。[1-2]
(名片参考资料来源:[2])
人物关系
中文名爱新觉罗·努尔哈赤
国    籍中国
民    族满族
出生地赫图阿拉
出生日期1559年2月21日(己未年)
逝世日期1626年9月30日
职    业可汗、军事家、政治家
主要成就统一女真、建立后金
庙    号清太祖
陵    寝清福陵(沈阳东陵)
在    位1616年2月17日-1626年9月30日
后    任爱新觉罗·皇太极
谥    号高皇帝
尊    号聪睿恭敬汗 、大英明汗
目录
1人物生平
▪ 出身豪门
▪ 统一女真
▪ 建立大金
▪ 征讨明廷
▪ 患病驾崩
2为政举措
▪ 政治
▪ 军事
▪ 民族
▪ 制度
▪ 文学
3死亡争议
4人物评价
5家族成员
▪ 家世
▪ 兄弟姐妹
▪ 后妃
▪ 子女
6姓氏之谜
7陵寝墓地
8艺术形象
▪ 文学形象
▪ 影视形象
1人物生平
编辑

出身豪门

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2月21日),努尔哈赤出生于建州左卫苏克素护部赫图阿拉城(后改称
努尔哈赤半身朝服像
努尔哈赤半身朝服像
兴京,今中国辽宁省抚顺市新宾县)的一个满族奴隶主塔克世的家中。努尔哈赤出生时,正值16世纪后半期,统治中国明朝虽然依然政权稳固,但已渐渐走向衰落。努尔哈赤的先人都非等闲之辈,从六世祖猛哥帖木儿开始受到明朝册封。祖父觉昌安(明代译作叫场)、父塔克世(明代译作他失)为建州左卫指挥,母为显祖宣皇后。
在当时的东北地区,最主要的军事力量是辽东总兵李成梁的部队。他利用女真各部落之间以及和其他民族部落之间的矛盾纵横捭阖,以控制局势。明朝建州右卫指挥使王杲(努尔哈赤的外祖父)于万历二年(1574年)叛明被李成梁诛杀。王杲的儿子阿台章京得以逃脱,回到古勒寨(今新宾上夹河镇古楼村)。阿台之妻是觉昌安的孙女。
统一女真

明万历十一年(1583年),李成梁攻打古勒寨。觉昌安、塔克世进城去劝降,因战事紧急被围在寨内。建州女真苏克素浒河部图伦城的城主尼堪外兰在李成梁的指挥下诱阿台开城,攻破古勒寨之后屠城,觉昌安、塔克世也未能幸免,家中只剩努尔哈赤一人幸存,从此立下复仇誓言:杀死尼堪外兰。努尔哈赤和他的弟弟舒尔哈齐在败军之中,因仪表不凡,被李成梁的妻子放走。努尔哈赤归途中遇到额亦都等人拥戴,用祖、父所遗的13副甲胄起兵,开始统一建州女真各部的战争。他回到建州之后,派人质问明朝为什么杀害其祖父、父亲。明朝归还努尔哈赤祖、父遗体,并给他“敕书三十道,马三十匹,封龙虎将军,复给都督敕书”。[3]
建立大金

明万历十一年(1583年)五月,努尔哈赤率领部众去攻打尼堪外兰,攻克图伦城,尼堪外兰逃走到鹅尔浑。
明万历十二年(1584年)正月,努尔哈赤向李岱驻守的兆佳城(今辽宁新宾下营子赵家村)发动攻击,取胜并生擒李岱。
明万历十四年(1586年),努尔哈赤攻克鹅尔浑,尼堪外兰逃到明朝领地。努尔哈赤请求明边吏押还尼堪外兰,并将他处死。
明万历十四年(1586年),在“建州老营”的废址上建城,该城在天命六年(1621年)后金迁都辽阳后被称为佛阿拉,即“旧老城”(今新宾县永陵镇二道村)。
据《满洲实录》,明万历二十七年(1599年),努尔哈赤采用了蒙古文字而为满语配上了字母。
明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努尔哈赤去北京向明朝朝贡。
明万历三十一年(1603年),迁都到赫图阿拉。
明万历四十四年(1616年),努尔哈赤在赫图阿拉称“覆育列国英明汗”,国号“大金”(史称后金),成为后金大汗。此时的努尔哈赤已经攻占了大部分女真部落。
征讨明廷

明万历四十六年(1618年)4月13日,努尔哈赤在盛京“告天”誓师,宣读了与明朝结有的七大恨的讨明檄文。
爱新觉罗·努尔哈赤
爱新觉罗·努尔哈赤
明万历四十七年(1619年)三月,明廷征集十四万军队讨伐努尔哈赤。努尔哈赤掌握有利战机,集中兵力,“凭尔几路来,我只一路去”,在萨尔浒之战,大败明军,杀明军约六万人,取得胜利。之后,智取开原和铁岭,使明朝在辽东地区失去了御守后金西去的屏蔽。明人评曰:铁岭、开原,为辽重蔽,既并陷贼,则河东已在贼握中。
明天启元年即金天命六年(1621年),努尔哈赤迁都辽阳,兴建东京城。
天启二年即金天命七年(1622年),努尔哈赤大败辽东经略熊廷弼和辽东巡抚王化贞,夺取明辽西重镇广宁(今辽宁北镇市)。
明天启五年(1625年)三月,努尔哈赤迁都沈阳。在统治辽东期间,多次在征战中进行血腥杀戮。
明天启六年(1626年)一月,努尔哈赤发起宁远之战,明朝守将袁崇焕以葡萄牙制的红夷大炮击败之,兵退盛京(沈阳)。同年四月,努尔哈赤又亲率大军,征蒙古喀尔喀,“进略西拉木轮,获其牲畜”。五月,明将毛文龙进攻鞍山,努尔哈赤回师盛京。[4]
患病驾崩

明天启六年(1626年)七月中旬,努尔哈赤身患毒疽,七月廿三往清河汤泉疗养,八月初七,大渐,十一日,乘船顺太子河而下,病死于叆(ài)福陵隆恩门鸡堡(今沈阳市于洪区翟家乡大挨金堡村),终年六十八岁。努尔哈赤葬于沈阳福陵(今沈阳东陵),庙号“太祖”。
2为政举措
编辑

政治

努尔哈赤制定了厚待功臣的重要国策。对于早年来投、率军征战、尽忠效劳的“开国元勋”,如费英东、额亦都、何和里、扈尔汉、安费扬古等“五大臣”及杨古利、冷格里等人,给予特别礼遇和优待,赐给大量人畜财帛,任为高官,封授爵职,联姻婚娶,荣辱与共。当这些功臣出了差错时,他着重指出“贫时得铁,犹胜于
努尔哈赤雕塑
努尔哈赤雕塑
金”,常以其功而从轻处治。努尔哈赤招徕了许多有才之人,他们献计献策,多次进入大明掠夺使女真部逐渐“民殷国富”,为建立和壮大后金国,奠定了牢固的基础。
在军事与外务上,努尔哈赤制定了具体的方针、政策和策略。采取了“恩威并行,顺者以德服,逆者以兵临”,即以抚为主,以剿相辅的方针。其具体内容有三:
一为抗拒者杀,俘获者为奴。因纳殷部七村诸申降后复叛,据城死守,“得后皆杀之”。额赫库伦部女真拒不降服,努尔哈赤遣兵攻克,斩杀守兵,“获俘一万”,灭其国,“地成废墟”。
二是降者编户,分别编在各个牛录内,不贬为奴,不夺其财物。原是部长、寨主、贝勒、台吉,大都封授官职,编其旧属人员为牛录,归其辖领。
三为来归者奖。对于主动远道来归之人,努尔哈赤特别从厚奖赐。当他听说东海虎尔哈部纳喀达部长率领一百户女真来投时,专遣二百人往迎,到后,“设大宴”,厚赐财物,“为首之八大臣,每人各赐役使阿哈十对、乘马十匹、耕牛十头”,以及大量皮裘、貂帽、衣、布、釜盆等物。对其他随从人员,亦“俱齐备厚赐之”。这样就缩小了打击面,争取到许多部长、路长带领属人前来归顺。仅据《八旗满洲氏族通谱》的记载,黑龙江、吉林、辽宁女真酋长统众来归的,就有二三百起之多,因而加速了女真统一的进程,减少了不必要的伤亡和损失。
努尔哈赤还采取了正确的用兵策略,一般是由近及远,先弱后强,逐步扩大。他积极争取与蒙古联盟,尽力避免过早地遭到明朝的打击,直到万历四十六年(1618年)以七大恨发动叛乱以前,没有受到明军的征剿,这极大地有利于统一女真事业的顺利进行。充分发挥了军事指挥才干。他长于用计,重视保密,多谋善断,议即定,定即行,出兵犹如暴风骤雨,迅不可挡,经常以少胜多,变被动为主动。
军事

努尔哈赤戎马生涯长达44年,史称他“用兵如神”,是一位优秀的军事统帅,在军事谋略上,在指挥艺术上,集中兵力、各个击破、围城攻坚、里应外合、铁骑驰突、速战速决,体现了高超的智慧。他在萨尔浒之战中,采取“恁(nèn)尔几路来,我只一路去”,就是“集中兵力,各个击破”的兵略,成为中国军事史上集中兵力、以少胜多的经典战例。他在军队组织、军队训练、军事指挥、军事艺术等方面的作为,都可圈可点。特别是他在作战指挥艺术上,对许多军事原则,如重视侦察、临机善断努尔哈赤御用剑、诱敌深入、据险设伏、巧用疑兵、驱骑驰突、集中兵力、各个击破、一鼓作气、速战速决、用计行间、里应外合等,都能熟练运用并予以发挥。[5]
民族

努尔哈赤兴起后,对蒙古采取了既不同于中原汉族皇帝、也不同于金代女真皇帝的做法。他用编旗、联姻、会盟、封赏、围猎、赈济、朝觐(jìn)、重教等政策,加强对蒙古上层人物及部民的联系与辖治。后漠南蒙古编入八旗,成为其军政的重要支柱;喀尔喀蒙古实行旗盟制;厄鲁特蒙古实行外扎萨克制。后康熙帝说:“昔秦兴土石之工,修筑长城。我朝施恩于喀尔喀,使之防备朔方,较长城更为坚固。”清朝对蒙古的抚民固边政策,其经始者就是努尔哈赤。
制度

女真民俗壮者皆兵,素无其他徭役,平时多以渔猎为生。每次作战或行猎,女真人依家族城寨出师,以十人以一人为牛录额真总领其余九人负责各方动向。努尔哈赤起兵正是利用女真人这种传统的狩猎组织形式,牛录额真也成为建州治下的官名之一,起初总分为环刀、铁锤、串赤(铁丳皮牌)、能射四军,成为后来创建旗制的基础。[6]
随着努尔哈赤兵马越来越多,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努尔哈赤在吞并乌拉以后对属下人马进行一次整编,以三百人为一牛录,设置一牛录额真(后称佐领)管理,并以黄、白、红、蓝四色为四旗。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十一月,努尔哈赤乌拉后,规模更为扩大,于是以五牛录为一甲喇,设一甲喇额真(后称参领);五甲喇为一固山(旗),设一固山额真(后称都统),以梅勒额真(后称副都统)二人副之;固山额真之上则由努尔哈赤之子侄分别担任旗主贝勒,共议国政。旗的数目又在原有四旗基础上再增镶黄、镶白、镶红、镶蓝四旗为八旗,分长甲、短甲、巴雅喇三兵种,分别是清朝时期前锋、骁骑和护军营的前身。此后随着势力的进一步扩张,接下来的几代统治者对旗制又有所改进,但八个旗这一数目未再有任何变动。
除了军事外,八旗制度还兼有行政、生产、司法、宗族诸职能。努尔哈赤创制八旗使来自不同地区、凝聚力涣散的女真部民整合为一组织纪律性很强的社会整体,增强了军队战斗力的同时也成为了努尔哈赤成就霸业的一把利刃。[7]
文学

女真人在金朝时期曾依照契丹字创建女真字,但因金国亡于元朝之后中原女真人高度汉化,而东北女真又受蒙古影响,导致女真文在明朝中后期彻底失传,以至于明末女真人“凡属书翰,用蒙古字以代言者十之六七,用汉字以代言者十之三四”。所以后来努尔哈赤崛起,深感与明朝、朝鲜往来文书需要反复译写多有不便,于是指示大臣噶盖和学者额尔德尼二人创制文字来解决这一问题。起初二者以女真人早已习惯书写蒙古文为由表示不便制造新文字,努尔哈赤则以“如何以我国之语制字为难,反以习他国之语为易耶”给以反驳,并提出借用蒙古字母拼写女真语。后来,二人根据努尔哈赤之意创制而成并颁行,被后世称为“无圈点满文”(老满文),此后再经达海于天聪年间彻底完善,为“有圈点满文”(新满文)。
努尔哈赤主持创制和颁行满文使其治下部民相互交流、书写公文、记载政事、翻译汉籍等方面更为便利。翻译而成的大量汉籍也使努尔哈赤本人及其后世统治者在中原历代王朝的历史中吸取了大量经验。[8]
3死亡争议
编辑

关于努尔哈赤的死因,史学界一直众说纷纭,而争论的焦点主要集中在,他是被袁崇焕的炮火所伤,郁愤而死,还是因为身患毒疽,不治身亡。
病死说出自《清史稿》,据记载,在天命十一年七秋七月“上不豫”,至“八月丙午,上大渐,乘舟回。庚戌,至爱鸡堡,上崩”。
而重伤致死出自朝鲜人李星龄所著的《春坡堂日月录》,据该书记载,朝鲜译官韩瑗随使团来明时,碰巧与袁崇焕相见,袁很喜欢他,宁远之战时曾把他带在身边,于是韩瑗得以亲眼目击这次战役的全过程。宁远战事结束后,袁崇焕曾经派遣使臣带着礼物前往后金营寨向努尔哈赤“致歉”(实为冷言讥讽),说“老将(按:指努尔哈赤)横行天下久矣,今日见败于小子(按:指袁崇焕),岂其数耶!”努尔哈赤“先已重伤”,这时备好礼物和名马回谢,请求约定再战的日期,最后终于“因懑恚而毙”。这条史料明确记载努尔哈赤是在宁远之战中受了“重伤”,并由于宁远兵败,精神上也受到很大的创伤,整日悒悒不自得。在肉体和精神受到双重创伤的情况下,这位沙场老将终于郁郁而终。
但清史专家李鸿彬在《满族崛起与清帝国建立》一书中,却对努尔哈赤炮伤而死论者的关键证据《春坡堂日月录》提出了质疑,并提出第三种观点“愤懑致死”说。
疑点一:既然朝鲜译官韩瑗都知道努尔哈赤“先已重伤”,那么守卫宁远的最高统帅袁崇焕就应更加清楚,何况袁崇焕还曾派遣使臣前往后金营中察看过呢。如果努尔哈赤确实身负“重伤”,这当然是袁崇焕的特大功劳,也是明军的重大胜利,不仅袁崇焕本人,而且朝廷上下、文武百官都将对此事大书特书,以便激励军民的士气。但是,无论是袁崇焕本人报告宁远大捷的折奏,还是朝廷表彰袁崇焕的圣旨抑或朝臣祝贺袁崇焕宁远大捷的奏疏,其中都只字不提努尔哈赤受伤之事,显然是后人附会之说。
疑点二:努尔哈赤战败于宁远,是1626年正月,至八月二十日死,其间八个多月。从大量史料记载看,在这八个多月中,努尔哈赤并没有去治病,而是“整修舟车,试演火器”,并且到“远边射猎,挑选披甲”,积极准备再进攻宁远,以复前仇。四月,亲率大军,征蒙古喀尔喀,“进略西拉木轮,获其牲畜”。五月,毛文龙进攻鞍山,后方吃紧,这才回师沈阳。六月,蒙古科尔沁部的鄂巴洪台吉来朝,他亲自“出郭迎十里”,全不像“重伤”之人。
因此,李鸿彬认为,努尔哈赤在宁远之战中有没有身受“重伤”,是不是“懑恚而毙”,很值得怀疑。
李鸿彬认为,努尔哈赤回到沈阳以后,一则由于宁远兵败,赫赫有名的沙场老将败在初历战阵的青年将领手中,精神上受到很大的创伤,整日心情郁忿;二则因为年迈体衰,长期驰骋疆场,鞍马劳累,积劳成疾。同年七月中,努尔哈赤身患毒疽,并非炮伤,二十三日往清河汤泉疗养。到了八月七日,他的病情突然加重。于五日之后,八月十一日,便乘船顺太子河而下,转入浑河时,与前来迎接大妃乌拉那拉氏相见后,行至离沈阳四十里的叆鸡堡逝世。
4人物评价
编辑

《清史稿》:“太祖天锡智勇,神武绝伦。蒙难艰贞,明夷用晦。迨归附日众,阻贰潜消。自摧九部之师,境宇日拓。用兵三十馀年,建国践祚。萨尔浒一役,翦商业定。迁都沈阳,规模远矣。比于岐、丰
沈阳故宫
沈阳故宫
,无多让焉。”[9]
乾隆皇帝:“铁背山头歼杜松,手麾黄钺振军锋;于今四海无争战,留得艰难缔造踪。”
蔡东藩:“智深勇沈,信不愧为开国主,然皆由激厉而成。古所谓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者,于此可见矣。”
周远廉:“正是在女真人渴望统一的形势下,努尔哈赤应运而兴,以短短三十余年时期,完成了几百年来没有完成的统一女真各部的事业,并促使女真人与来自不同地区的蒙、汉等各个民族的数十万人,融合为新的民族共同体——满族。这是努尔哈赤对中华民族的发展作出的重大贡献。努尔哈赤从小部落酋长一跃而为金国的可汗,对统一女真各部、大败明军于萨尔浒、攻取辽沈地区,建立和壮大后金国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但是,进入辽沈以后,努尔哈赤也作了不少错事,如残酷屠杀辽东军民;大规模编立农奴制拖克索,使辽东大多数汉民沦为封建农奴;确立八和硕贝勒共治国政,破坏统一的君权、削弱后金国力的倒退的落后制度;怀疑汉官、疏远汉官,影响了满族贵族与辽东汉族地主阶级的联合,加剧了辽东的动乱。这些弊政大大地破坏了辽东地区的生产,造成人民的苦难。努尔哈赤在这个过程中起了不应该起的消极作用。但毕竟是瑕不掩瑜,功大于过。”[10]
阎崇年:“在我国五十五个少数民族历史人物的星海中,有两颗最明亮的民族英雄之星——一颗是蒙古族的元太祖成吉思汗,另一颗是满洲族的清太祖努尔哈赤。爱新觉罗·努尔哈赤奠基的清帝国,绵祚二百六十八年,他是我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民族英雄。他的姓名与业绩,不仅垂诸于中国史籍,而且载记于世界史册。他活跃在中华统一多民族大家庭的历史舞台上,他一生十功四过,瑕不掩瑜。爱新觉罗·努尔哈赤是中华民族发展史上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11]
5家族成员
编辑

家世

祖先
始祖:布库里雍顺,母曰佛库伦。[12]
越数世,布库里雍顺之族不善抚其众,众叛,族被戕,幼子范察走免。
又数世,至都督孟特穆,是为肇祖原皇帝,有智略,谋恢复,歼其仇,且责地焉。於是肇祖移居苏克苏浒河赫图阿喇。
六世祖:孟特穆,追尊肇祖原皇帝。
充善之母,追尊原皇后。
肇祖有子二:长充善,次褚宴。
五世祖:充善。
子三:长妥罗,次妥义谟,次锡宝齐篇古。
四世祖:锡宝齐篇古。
子一:都督福满。
曾祖父:福满,兴祖直皇帝。
觉昌安之母,追尊直皇后。
兴祖有子六:长德世库,次刘阐,次索长阿,次觉昌安,是为景祖翼皇帝,次包朗阿,次宝实。
祖父:觉昌安,追尊景祖翼皇帝。
塔克世之母,追尊翼皇后。
景祖有子五:长子礼敦;次子额尔衮;第三子界堪;第四子塔克世,是为显祖宣皇帝;第五子塔察篇古。
父母
父亲:塔克世,追尊显祖宣皇帝。
时有硕色纳、加虎二族为暴于诸部,景祖率礼敦及诸贝勒攻破之,尽收五岭东苏克苏浒河西二百里诸部,由此遂盛。
生母:喜塔喇氏,都督阿古之女。追尊宣皇后。
显祖有子五,太祖(努尔哈赤)其长也。母喜塔喇氏,是为宣皇后。孕十三月而生。是岁己未,明嘉靖三十八年也。
继母:哈达纳喇氏。完汉所养族人之女。[13]
庶母:李佳氏,古鲁礼之女。
兄弟姐妹

努尔哈赤影视形象
努尔哈赤影视形象(10张)
弟弟
关系
姓名
身世
备注
二弟
爱新觉罗·穆尔哈齐
母为塔克世之妾李佳氏,异母弟
追封多罗诚毅勇壮贝勒
三弟
爱新觉罗·舒尔哈齐
母为宣皇后喜塔喇氏,同母弟
追封和硕庄亲王
四弟
爱新觉罗·雅尔哈齐
母为宣皇后喜塔喇氏,同母弟
追封多罗通达郡王
五弟
爱新觉罗·巴雅喇
母为塔克世次福晋哈达纳喇氏,异母弟
追封多罗笃义刚果贝勒
姐妹
和硕公主
后妃

据文献记载,努尔哈赤共有16个妻妾。《清史稿》上记载努尔哈赤共有14位妻妾,未记载从殉的2位庶妃。
皇后
(追封2位)
孝慈高皇后,叶赫那拉氏,名孟古哲哲。叶赫贝勒杨吉努之女,叶赫贝勒纳林布禄(那林孛罗)、金台什(金台失)之妹。明万历三年乙亥生。十六年九月嫁努尔哈赤为侧福晋。三十一年癸卯九月二十七日薨,年二十九。崇德元年四月,皇太极追封其母为孝慈武皇后,谥曰孝慈昭宪纯德真顺承天育圣武皇后。顺治元年九月,升祔太庙。康熙元年四月,将太祖谥由“武”改为“高”,即为孝慈高皇后;雍正、乾隆累加谥,曰孝慈昭宪敬顺仁徽懿德庆显承天辅圣高皇后,祔葬福陵。子一,皇八子皇太极,即清太宗。
孝慈高皇后生前是否当过大福晋,尚有争议。一说,她一直是侧福晋;二说,继妃被废后,她成为第三任大福晋。
追赠旋夺孝烈武皇后/大妃,乌拉那拉氏,名阿巴亥。乌拉贝勒满泰之女。明万历十八年庚寅生。二十九年十一月,其叔父贝勒布占泰(卜占台)送她嫁努尔哈赤为侧福晋。前一任大福晋去世后,立为大福晋。是最后一任大福晋。天命十一年丙寅八月十一日,太祖崩;次日,大妃以身殉(或曰大妃之殉焉,为太祖遗命,诸子执而逼之乃死),年三十有七。顺治七年八月,多尔衮追封其母为孝烈武皇后,谥曰孝烈恭敏献哲仁和替天俪圣武皇后,升祔太庙。八年二月,因多尔衮得罪,罢皇后名份,夺谥号、黜庙享。子三,皇十二子阿济格;皇十四子多尔衮;皇十五子多铎。 史称太祖大妃。
册封之妃
寿康妃,博尔济吉特氏。蒙古科尔沁贝勒、后封炳图郡王孔果尔之女。明万历四十三年乙卯正月嫁努尔哈赤为侧福晋。顺治十八年十月,康熙帝尊封为皇曾祖寿康太妃,行册封礼。康熙四年乙己十二月二十五日薨。以妃礼葬福陵之右。无子女。
大妃
职位    姓名    父母    子女    备注
元妃    佟佳氏,名哈哈纳扎青    塔本巴晏之女    
子二
皇长子褚英;
皇次子代善;
女一
皇长女,嫁董鄂氏(东果氏)何和礼,称东果格格,封固伦公主
努尔哈赤入赘
元配嫡福晋,为第一任大福晋
史称太祖元妃
继妃    富察氏,名衮代    莽塞杜诸之女    
子二
皇五子莽古尔泰;
皇十子德格类;
女一
皇三女,名莽古济
初嫁努尔哈赤三祖索长阿孙威准,生子昂阿拉按昂阿拉;
万历十三年复嫁努尔哈赤;
继室大福晋,为第二任大福晋;
天命五年二月,以窃藏金帛,迫令自尽(一说,被其子莽古尔泰所杀);葬福陵之外;
史称太祖继妃
侧妃
职位    姓名    父母    生卒年    子女    备注
侧妃    伊尔根觉罗氏    札亲巴晏之女    不详    

一皇七子阿巴泰女一
皇次女,名嫩哲

侧妃    叶赫那拉氏    叶赫贝勒杨吉努之女;孝慈高皇后之妹    不详    

一皇八女,名聪古伦,封和硕公主
明万历三十八年嫁努尔哈赤为侧福晋
侧妃    科尔沁博尔济吉特氏    蒙古科尔沁贝勒明安之女    顺治元年二月卒    无子女    
太祖闻其贤,往聘之;
明万历四十年壬子正月嫁努尔哈赤为侧福晋
侧妃    哈达那拉氏    哈达部贝勒(都督佥事)扈尔干之女,哈达万汗见前显祖次妃之孙女    不详    无子女    明万历十六年戊子四月,扈尔干遣子岱善(即明实录之歹商)送之来嫁努尔哈赤为侧福晋
庶妃
职位    姓名    父母    生卒年    子女    备注
庶妃    兆佳氏    喇克达之女    不详    
子一
皇三子阿拜

庶妃    钮祜禄氏    博克瞻之女    不详    
子二
皇四子汤古代;
皇六子塔拜

庶妃    嘉穆瑚觉罗氏,名真哥    贝勒浑巴晏之女    不详    
子二
皇九子巴布泰;
皇十一子巴布海
女三
皇四女,名穆库什;
皇五女,嫁达启;
皇六女,嫁苏纳

庶妃    西林觉罗氏    奋杜里哈斯祜之女    不详    
子一
皇十三子赖慕布

庶妃    伊尔根觉罗氏    察弼之女    不详    

一皇七女,封乡君品级,嫁鄂托伊

庶妃    名德因泽;姓氏不详    不详    不详    不详    殉太祖
庶妃    名阿济根;姓氏不详    不详    不详    不详    殉太祖
子女

儿子
(16人)
爱新觉罗·努尔哈赤
爱新觉罗·努尔哈赤

      
姓名
职位
母亲
皇长子
爱新觉罗·褚英
废太子,广略贝勒
母为元妃佟佳氏
皇次子
爱新觉罗·代善
和硕礼烈亲王
母为元妃佟佳氏
皇三子
爱新觉罗·阿拜
追封奉恩镇国勤敏公
母为庶妃兆佳氏
皇四子
爱新觉罗·汤古代
镇国克洁将军
母为庶妃钮祜禄氏
皇五子
爱新觉罗·莽古尔泰
因罪夺爵,子孙降为红带子
母为继妃富察氏
皇六子
爱新觉罗·塔拜
追封奉恩辅国悫厚公
母为庶妃钮祜禄氏
皇七子
爱新觉罗·阿巴泰
追封和硕饶馀敏郡王
母为侧妃伊尔根觉罗氏
皇八子
爱新觉罗·皇太极
清太宗
母为孝慈高皇后叶赫那拉氏
皇九子
爱新觉罗·巴布泰
奉恩镇国恪僖公
母为庶妃嘉穆瑚觉罗氏
皇十子
爱新觉罗·德格类
因罪夺爵,子孙降为红带子
母为继妃富察氏
皇十一子
爱新觉罗·巴布海
镇国将军;传一代,绝嗣
母为庶妃嘉穆瑚觉罗氏
皇十二子
爱新觉罗·阿济格
罢英亲王
母为大妃乌拉那拉氏
皇十三子
爱新觉罗·赖慕布
追封奉恩辅国介直公
母为庶妃西林觉罗氏
皇十四子
爱新觉罗·多尔衮
和硕睿忠亲王,(追封成宗义皇帝,后罢)
母为大妃乌拉那拉氏
皇十五子
爱新觉罗·多铎
和硕豫通亲王
母为大妃乌拉那拉氏
皇十六子
爱新觉罗·费扬果
黜宗室
母不详(一说,母为继妃富察氏;一说,不是。)
女儿
(8人;养女1人)
皇长女(1578一1652),称东果公主,封固伦公主,谥固伦端庄公主。生母为清太祖元妃佟佳氏哈哈纳札青。明万历六年(1578)二月二十二日生。不仅是长女,而且是努尔哈赤诸子女中之最长者。长子褚英与次子代善是她的同母弟弟。明万历十六年(1588)嫁董鄂氏(亦称栋鄂、东果)何和礼,时年十一。因此称东果公主或东果格格。顺治九年(1652)七月卒,年七十五,葬于辽宁省灯塔市西大窑镇公安堡村东红宝石山南坡。 康熙五十五年(1715年)追谥端庄,即为固伦端庄公主。
皇次女(1587—1646),名嫩哲,称沾河公主,封和硕公主。生母为清太祖侧妃伊尔根觉罗氏,是第七子阿巴泰的同母姐姐。顺治元年(1644)卒,年五十一。
皇三女(1590一1635),名莽古济,称哈达公主,未正式册封,待遇视固伦公主,后革公主称号,削宗籍。生母为清太祖继妃富察氏衮代。
皇四女(1595—1659),名穆库什,革和硕公主。生母为清太祖庶妃嘉穆瑚觉罗氏,与第九子巴布泰、第十一子巴布海、第五女、第六女同母。明万历二十三年(1595)生。顺治十六年(1659)五月,穆库什卒,年六十五。
皇五女(1597—1613),无封。生母为努尔哈赤庶妃嘉穆瑚觉罗氏,与第九子巴布泰、第十一子巴布海、第四女穆库什、第六女同母。明万历二十五年(1597)生。
皇六女(1600一1646),无封。生母为第四女穆库什、第五女同母。明万历二十八(1600)生。四十一年(1613)嫁海西女真叶赫部纳喇氏苏鼐,时年十四。苏鼐(苏纳孝慈)曾官至都督,后金天聪九年(1635)因故革去世职。祟德五年(1640)卒。第六女于顺治三年(1646)卒,年四十七。
皇七女(1604—1685),封乡君品级。生母为努尔哈赤庶妃伊尔根觉罗氏。明万历三十二年(1604)三月初十日生。大金朝天命四年(1619)嫁给骑都尉纳喇氏鄂托伊,时年十六。崇德六年(1641)鄂托伊阵亡。第七女乡君于康熙二十四年(1685)卒,年八十二。
皇八女(1612—1646),名聪古伦,封和硕公主。生母为努尔哈赤侧妃叶赫纳喇氏。明万历四十年(1612)十二月初七日生。顺治六年(1649)四月公主去世,年六十。
养孙女(1612—1648),名肫哲,封和硕公主。是努尔哈赤从子(侄子,弟舒尔哈齐第四子)恪僖贝勒图伦之次女。明万历四十年(1612)七月十六日生,天命年间努尔哈赤抚养宫中。天命十一年(1626)15岁时嫁给蒙古科尔沁部台吉博尔济吉特氏奥巴。天聪六年(1632)奥巴去世,复嫁给蒙古土谢图亲王巴达礼。祟德二年(1637),皇太极遣使封其为和硕公主。顺治五年(1648)卒,年三十七。
[14]
衔称
姓名
籍贯
旗籍


亲属
备注
孝慈高皇后
叶赫那拉氏孟古格格
叶赫部

      
八子太宗皇太极

      
父:叶赫部长杨吉砮
孝慈昭宪敬顺仁徽懿德庆显承天辅圣高皇后
元妃
佟佳氏哈哈纳札青

      
      
长子广略贝勒褚英
长女固伦公主东果格格
父:塔本巴宴

  
次子礼烈亲王代善
继妃
富察氏衮代
建州女真

      
五子和硕贝勒莽古尔泰
三女格格莽古济
父:莽塞杜诸祜

  
十子和硕贝勒德格类
十六子费扬果
大妃
乌拉纳喇氏阿巴亥
乌拉部

      
十二子英亲王阿济格

      
父:乌喇贝勒满泰
孝烈恭敏献哲仁和赞天俪圣武皇后,殉葬
十四子睿忠亲王多尔衮
十五子豫通亲王多铎
寿康太妃
博尔济吉特氏
蒙古科尔沁部
正蓝旗

      
      
父:科尔沁郡王孔果尔

  
侧妃
伊尔根觉罗氏

      
      
七子饶馀敏亲王阿巴泰
次女和硕公主嫩哲格格
父:札亲巴宴

  
叶赫那拉氏
叶赫部

      
      
八女和硕公主聪古伦
父:叶赫部长杨吉砮,孝慈皇后妹

  
博尔济吉特氏
蒙古科尔沁部

      
      
      
父:科尔沁贝勒明安

  
哈达那拉氏
海西女真

      
      
      
祖父:哈达万汗

  
父:哈达贝勒扈尔汉

  
庶妃
兆佳氏

      
      
三子镇国勤敏公阿拜

      
父:喇克达

  
钮祜禄氏

      
      
四子镇国克洁将军汤古代

      
父:博克瞻

  

      
      
六子辅国懿厚公塔拜

  
嘉穆瑚觉罗氏真哥

      
      
九子镇国恪僖公巴布泰
四女和硕公主穆库什
父:贝勒浑巴宴

  
十一子镇国将军巴布海
五女
六女
西林觉罗氏

      
      
十三子辅国介直公赖慕布

      
父:奋杜里哈斯祜

  
伊尔根觉罗氏

      
      
      
七女乡君品级
父:察弼

  
阿济根

      
      
      
      
      
从殉
德因泽

      
      
      
      
      
从殉
6姓氏之谜
编辑

1、爱新觉罗
清太祖努尔哈赤姓什么?一般人可能会毫不犹豫地说出姓爱新觉罗。其实关于努尔哈赤的姓氏,文献记载,稗官野史,杂说纷纭,莫衷一是,成为一团历史之谜。据文献记载就有六种说法:认为努尔哈赤姓佟、童、崔、雀、觉罗、爱新觉罗。清朝皇室祖先以神话为名,认为其姓氏“爱新觉罗”原系天赐。
努尔哈赤的姓氏之所以谜团重重,原因在于,满洲初期没有文字,没能留下原始的满洲文献记载;据《清太祖实录》记载,清朝皇帝都认为自己姓爱新觉罗,其中还有一个美丽的传说,相传有三个仙女在池中沐浴,一只神鹊衔来一枚果子,落在三仙女的衣服上,仙女爱不释手,把果子放入口中,吞进腹中,从而有了身孕,生下一个男孩,男孩相貌奇异,而且刚出生就能说话,仙女告之,他姓爱新觉罗,名叫布库里雍顺。布库里雍顺也就是清朝皇帝的祖先。
清朝在《清太祖实录》之后,官修的“会典”、“宗谱”、“通志”等,以及皇帝的御制诗文,凡属清代的官书,都来自努尔哈赤及其后裔一方所编造的所谓记载,都是“钦定”、“御制”,也都是说自己姓爱新觉罗。 [5]
2、“童”或“佟”
在明朝、朝鲜的文献记载中,努尔哈赤姓“童”或“佟”。
刚开始满洲并没有满文,当时明朝、朝鲜的官私书籍里,关于清朝先世的姓氏又是怎样记载的呢?
据阎崇年考证,明朝和朝鲜的文献均有记载,清太祖努尔哈赤姓佟或童。努尔哈赤曾作为明朝的建州卫官员,先后八次骑马到北京向明朝万历皇帝朝贡。明人或明清之际的学者,做了大量的记载,都说努尔哈赤姓佟而且努尔哈赤曾同朝鲜打交道数十年,朝鲜文献也留下大量记载。申忠一《建州纪程图记》有如下记载:万历二十四年(1596年)正月,努尔哈赤向朝鲜国王回帖云:“女真国建州卫管束夷人之主佟努尔哈赤禀”等等。
努尔哈赤画像
努尔哈赤画像(9张)
努尔哈赤自称姓佟。申忠一作为朝鲜南部主簿到达佛阿拉,受到努尔哈赤的接见,并在那里住了一段时间。他回国后将见闻写成《申忠一书启及图录》即《建州纪程图记》,资料珍贵,相当可信;而那篇《回帖》是努尔哈赤本人让他转给朝鲜国王的。这是努尔哈赤亲自审阅过的正式公文,应当算是第一手资料。但是,朝鲜文献更多的是把“佟”写作“童” 。
“童”和“佟”实际上是女真人的普遍姓氏,是假借汉人的姓氏。佟姓或童姓,不但是辽东的显著大姓,也是当时女真人的普遍姓氏。谁做了部落的酋长,谁与明朝发生关系,这人便以佟或童为姓,通过“四译馆”,转给明政府。
章炳麟的《清建国别记》中提到一种说法,佟姓原来是汉人的姓氏,后来常被夷人袭用,以假冒汉人。清朝皇室的祖先在名字前面冠以“佟”姓,可见女真酋长,可以随时姓佟或童,佟姓或童姓,也就成为他们的公姓。
3、“雀”或“崔”
努尔哈赤的姓氏除了佟或童的说法之外,朝鲜人还有记载称他姓雀或姓崔。
阎崇年认为,有一种解释是来源于努尔哈赤的母亲因为吞下雀卵才生下了他,不过清朝人并没有如此记载,《清太祖实录》的《武录》、《满录》、《高录》三书,仅记载其母怀孕十三月而生努尔哈赤之事,并无吞卵而孕之说。
第二种解释则来源于仙女吞服神鹊留下的果子而生下清朝皇帝祖先的神话,因此传闻努尔哈赤姓雀。而且满洲先人曾把乌鹊作为图腾,这些都能把清朝皇室姓氏同“鹊”或“雀”相联系。当然也有学者提出了新看法,认为努尔哈赤姓“崔”是由于朝鲜语中,崔的发音介乎于汉语缺和吹之间,与“觉罗”中“觉”字音相近,于是怀疑崔姓是来源于“觉罗”的误读。 [5]
7陵寝墓地
编辑

爱新觉罗·努尔哈赤故宫
爱新觉罗·努尔哈赤故宫
福陵是清太祖努尔哈赤及其孝慈高皇后叶赫那拉氏的陵墓。与沈阳市的昭陵、新宾县永陵合称“关外三陵”、“盛京三陵”。
东陵公园始建于公元1629年(天聪三年),到公元1651年基本建成。后经清朝顺治、康熙、乾隆年间的多次修建,形成了规模宏大、设施完备的古代帝王陵墓建筑群。距今已有三百六十余年历史。崇德元年(公元1636年)大清建国,定陵号为“福陵”,1929年被当时奉天当局辟福陵为东陵公园,1963年被列为辽宁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8年国务院将其列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东陵公园地处于沈阳市东郊二十里的天柱山上,整个占地面积为557.3公顷,其中陵寝占地为19公顷,整座陵墓背倚天柱山,前临浑河,自南而北地势渐高,山形迤逦、万松参天、众山腑伏、百水回环、层楼朱壁、金瓦生辉、建筑宏伟、气势威严、幽静肃穆、古色苍然,其优美独特的自然风光和深邃人文景观早已为历代文人雅士所垂青。福陵建筑格局因山势形成前低后高之势,南北狭长,从南向北可划分为三部分:大红门外区、神道区、方城、宝城区。陵寝建筑规制完备,礼制设施齐全,主要建筑规模宏伟,陵寝建筑群保存较为完整。
2004年7月1日,在中国苏州召开的第28届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批准中国的沈阳福陵作为明清皇家陵寝文化遗产扩展项目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8艺术形象
编辑

文学形象

《大风歌-努尔哈赤传奇》-李东
《揭秘清宫悬案:正说清朝十二帝》
  作者:阎崇年
  中华书局出版社
  第一部分 天命汗努尔哈赤(1)~(6)
《大清开国之君:原来努尔哈赤》
作者:张研
  重庆出版社
《努尔哈赤私秘生活全记录》
  作者:司马路人
  中国戏剧出版社
《剖析一代王朝崛起的天命:清朝兴起史》
  作者:周远廉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影视形象

1986年《努尔哈赤》:侯永生饰努尔哈赤;
1987年《满清十三皇朝》:王伟饰努尔哈赤;
2002年《孝庄秘史》:许还山饰努尔哈赤;
2005年《太祖秘史》:马景涛饰努尔哈赤;
2012年《清宫美人无泪》:周绍栋饰努尔哈赤。
词条图册更多图册

清朝君主
参考资料
1.  努尔哈赤  .新华网 [引用日期2014-01-29] .
2.  史观爱新觉罗·努尔哈赤  .中国战略网 [引用日期2013-12-7] .
3.  《清史》:太祖承天广运圣德神功肇纪立极仁孝睿武端毅钦安弘文定业高皇帝,姓爱新觉罗氏,讳努尔哈齐。其先盖金遗部。始祖布库里雍顺,母曰佛库伦,相传感朱果而孕。稍长,定三姓之乱,众奉为贝勒,居长白山东俄漠惠之野俄朵里城,号其部族曰满洲。满洲自此始。元于其地置军民万户府,明初置建州卫。斋
4.  《清史》三月庚午,迁都沈阳,凡五迁乃定都焉,是曰盛京。遣喀尔达等征瓦尔喀,归,降其众三百。
5.  努尔哈赤姓氏有六种说法 清太祖究竟姓什么  .腾讯网 [引用日期2013-11-28] .
6.  阎崇年 .《努尔哈赤传·正说清朝第一帝》 :北京出版社 ,2006 :117-118 .
7.  阎崇年 .努尔哈赤传·正说清朝第一帝 :北京出版社 ,2006 :134 .
8.  阎崇年 .努尔哈赤传·正说清朝第一帝 :北京出版社 ,2006 :143 .
9.  清史稿 太祖本纪  .国学网 [引用日期2012-10-18] .
10.  周远廉,简评努尔哈赤,《历史档案》,1981年第01期 
11.  努尔哈赤传:正说清朝第一帝  .新浪 [引用日期2013-11-28] .
12.   阿古都督世系的《永陵喜塔腊氏谱书》  .满族文化网 [引用日期2012-10-18] .
13.  《爱新觉罗宗谱·星源集庆:7—10页》
14.  《爱新觉罗宗谱·星源吉庆》

查看更多...

分类:历史 | 固定链接 | 评论: 0 | 引用: 0 | 查看次数: 2239

【历史】清朝历代皇帝年历表

【历史】清朝历代皇帝年历表
清朝历代皇帝年历表

太祖:爱新觉罗努尔哈赤   1616年~1626年    天命        福陵
太宗:爱新觉罗皇太极     1627年~1643年    天聪/ 崇德   昭陵
世祖;爱新觉罗福临       1644年~1661年    顺治        孝陵
圣祖;爱新觉罗玄烨       1662年~1722年    康熙        景陵
世宗:爱新觉罗胤禛       1723年~1735年    雍正        泰陵
高宗:爱新觉罗弘历       1736年~1795年    乾隆        裕陵
仁宗:爱新觉罗颙琰       1796年~1820年    嘉庆        昌陵
宣宗:爱新觉罗旻宁       1821年~1850年    道光        慕陵
文宗:爱新觉罗奕詝       1851年~1861年    咸丰        定陵
穆宗:爱新觉罗载淳       1862年~1874年    祺祥/ 同治   惠陵
德宗:爱新觉罗载湉       1875年~1908年    光绪        崇陵
(无庙号)爱新觉罗溥仪   1909年~1911年    宣统    华龙陵园

查看更多...

分类:历史 | 固定链接 | 评论: 0 | 引用: 0 | 查看次数: 32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