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血液内科医疗诊疗规范——第九章 慢性粒细胞白血病

 

    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是一种造血干细胞恶性克隆性疾病,是第一个被证实为获得性基因异常的恶性肿瘤。9号染色体长臂上的abl与22号染色体长臂上的bcr基因交互易位后在22号染色体构成Ph染色体,即t(9;22) (q34;qll),其分子基础是bcr/abl融合基因,表达p210 BCR/ABL融合蛋白。其病程可分为慢性期、加速期及急变期。
    【诊断标准】
    (一)慢性期
    1.临床表现
    无症状或有低热、乏力、多汗、体重减轻等症状。脾肿大为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的主要特征,95%的病例在诊断时可有轻度至中度的脾肿大。
    2.血象
    白细胞计数增高,主要为中性中、晚幼和杆状粒细胞,原始细胞<10%,嗜酸性粒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增多。中性粒细胞碱性磷酸酶积分减低。
    3.骨髓象
    增生明显至极度活跃,以粒系增生为主,中、晚幼粒细胞和杆状核粒细胞增多,原粒细胞< 10%。嗜酸性粒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易见。
    4.有Ph染色体或(和)BCR/ABL基因阳性。
    (二)加速期
    具有下列之一者,考虑为本期。
    (1)不明原因的发热、贫血、出血加重,和/或骨骼疼痛。
    (2)脾脏进行性肿大。
    (3)与治疗无关的持续性血小板降低(<100×109/L)或治疗无法控制的持续血小板增高(>1000×109/L)。
    (4)外周血白细胞和(或)骨髓有核细胞中原始细胞占10%~19%。
    (5)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20%。
    (6)治疗中无法控制的进行性脾脏肿大和白细胞增加。
    (7)出现新的细胞遗传学克隆演变:片状和簇状巨核细胞增生伴有显著的网硬蛋白或胶原蛋白纤维化,和(或)严重粒细胞发育不良提示加速期。上述现象常伴随加速期的其他特征,尚未作为独立的诊断依据。
    (三)急变期
    具下列之一者可诊断为本期。
    (1)外周血白细胞或骨髓有核细胞中原始细胞>20%。
    (2)髓外原始细胞增生。
    (3)骨髓活检中出现大片状或灶状原始细胞。
    【治疗原则】
    (一)一般治疗
    严重贫血患者可适当输红细胞悬液或少浆红细胞。高尿酸血症者可服用别嘌醇0.1g,每日3次。
    (二)分期治疗
    1.慢性期
    (1)伊马替尼:靶向BCR/ABL融合基因的酪氨酸激酶抑制剂,是CML各期的一线药物。剂量:慢性期为400mg/d,口服。完全血液学反应(CHR)率为95%~100%,完全细胞遗传学反应(CCR)率>80%。7~8年总生存率大于90%。
    (2)第二代酪氨酸激酶抑制剂:伊马替尼失败或不耐受患者的选择。
    (3)干扰素α:无条件应用伊马替尼等酪氨酸激酶抑制剂患者的选择。干扰素能抑制Ph克隆性增生,剂量300万~500万U/( m2·d),皮下注射,连续1~2年以上。α干扰素可单用,也可与化疗药物合用。
    (4)羟基脲:无条件应用伊马替尼等酪氨酸激酶抑制剂和干扰素α患者的选择,但羟基脲不能消除Ph染色体,也不能防止急变,对加速期与急变期无效。初始为1g,每日2~3次,维持量依血象而定。中位生存期为3~5年。
    (5)异基因骨髓移植 伊马替尼等酪氨酸激酶抑制剂治疗失败患者、无条件应用伊马替尼等酪氨酸激酶抑制剂和干扰素α、年轻、HLA配型全合患者可选择。是目前惟一根治CML的手段,长期生存率50%~70%。
    2.加速期
    (1)伊马替尼等酪氨酸激酶抑制剂 未曾应用过酪氨酸激酶抑制剂患者的首选,如伊马替尼400~600mg/d,根据血象和毒副作用可作相应调整,CHR率为80%~95%,CCR率为20%~40%。7年总生存率约30%。
    (2)异基因骨髓移植:伊马替尼等酪氨酸激酶抑制剂治疗获得缓解后的选择。
    (3)三尖杉酯碱或阿糖胞苷等化疗:根据临床与血象选择不同剂量,三尖杉酯碱每日2~3mg,静脉滴注或皮下注射,用7天;阿糖胞苷每日50~200mg,皮下注射或静脉滴注,用7~14天。
    3.急变期
    (1)伊马替尼等酪氨酸激酶抑制剂:未曾应用过酪氨酸激酶抑制剂患者的首选,如伊马替尼600mg/d,根据血象和毒副作用可作相应调整。血液学反应率55%~65%,缓解期为3~7个月,1年生存率约30%。
    (2)异基因骨髓移植:伊马替尼等酪氨酸激酶抑制剂治疗获得缓解后的选择。
    (3)急性白血病的化疗方案。


文章来自: 本站原创
引用通告: 查看所有引用 | 我要引用此文章
Tags:
相关日志:
评论: 0 | 引用: 0 | 查看次数: 15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