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肾内科医疗诊疗规范——第三十二章 血栓性微血管病肾损害
作者:王泓 日期:2014-06-18
第三十二章 血栓性微血管病肾损害
血栓性微血管病( thrombotic microangiopathy,TMA)是以小动脉及毛细血管壁增厚、血小板微血栓形成和血管腔部分或完全阻塞为主要表现的一组疾病。TMA主要包括溶血尿毒症综合征( hemolytic uremic syndrome,HUS)和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thrombotic thrombocytopenic purpura,TTP),它们常以微血管内溶血性贫血、血小板减少、急性肾衰竭、中枢神经系统异常及发热为主要表现。既往认为70%的HUS的患者并无中枢神经系统异常及发热,仅呈现前3种表现,而且肾损害最突出;而TTP患者上面5种表现均呈现,并以中枢神经系统表现最明显。但是,现在认为仅从上述临床表现实难将二者准确鉴别,大约30%的HUS患者能呈现上述5种表现,而约25%的TTP患者也同样发生严重肾脏损害,出现急性肾衰竭。准确的鉴别除需要参考临床表现外,还需要进行实验室检查(包括基因水平的分子生物学检查)。
【诊断标准】
1.微血管内溶血性贫血
(1)具有血管内溶血共性 呈现溶血性黄疸(血清间接胆红素增高,尿胆原增多)、游离血红蛋白增加、结合珠蛋白下降、血清乳酸脱氢酶升高,及尿含铁血黄素阳性等表现。而且,血红蛋白下降,网织红细胞增高。
(2)具有微血管内溶血特点 外周血破碎红细胞比例超过2%,这是诊断的必备条件。
2.血小板减少
常达60×109/L以下,偶伴出血。
3.急性肾衰竭
呈现蛋白尿、血尿及少尿型或非少尿型急性肾衰竭。确诊有赖于肾穿刺病理检查,肾脏小动脉可见内皮细胞增生肿胀,基底膜内疏松层增厚,管腔变窄,及微血栓形成;肾小球可见内皮细胞增生肿胀,基底膜内疏松层增厚,及双轨征。
4.中枢神经系统表现
出现头痛、意识模糊、淡漠、失语、谵妄、惊厥及昏迷等神经精神症状。
5.发热
常表现为低热。
6.实验室检查
部分TTP患者血清抗蛋白酶ATAMTS - 13活性下降或(和)出现血清抗ATAMTS - 13抗体;部分HUS患者血清补体因子H(CFH)水平下降,少数患者出现血清抗CFH抗体。
HUS及TTP可以根据其发病机制进一步分型,例如细菌(常为大肠杆菌O175及志贺痢疾杆菌)外毒素引起的HUS;免疫反应介导的TMA(例如抗ATAMTS - 13抗体介导的TTP,及抗CFH抗体介导的HUS);遗传缺陷导致的TMA(例如CFH等补体因子基因突变引起的HUS,及ATAMTS - 13基因突变引起的TTP);自身免疫疾病(常为系统性红斑狼疮及抗磷脂综合征)继发的TTP等。
【治疗原则】
由于HUS及TTP病情危重,原则上主张尽快进行血浆置换为主的综合治疗,但是,不同类型的HUS及TTP治疗措施及疗效并不完全一致。
1.输注新鲜冰冻血浆或血浆置换治疗
输注新鲜血浆能补充患者缺乏的物质(例如CFH等补体因子及蛋白酶ATAMTS -13),而血浆置换还能清除循环中的致病物质(例如抗ATAMTS - 13抗体及CFH抗体),因此发挥治疗作用。
上述血浆治疗应当在临床症状出现24小时内开始,尤其当患者出现严重的肾脏或(和)中枢神经受累时,治疗延迟会导致治疗失败。
2.糖皮质激素及免疫抑制剂
糖皮质激素(如泼尼松或泼尼松龙)及免疫抑制剂(如硫唑嘌呤、吗替麦考酚酯及利妥昔单克隆抗体)主要用于免疫机制介导的TMA,而且仅在配合血浆置换时应用。
3.支持治疗
由感染引起或合并感染者要积极控制感染。严重贫血及血小板减少患者可输注红细胞及血小板悬液。急性肾衰竭患者应尽早开始血液净化治疗(参见第五十一章“急性肾损伤”)。
评论: 0 | 引用: 0 | 查看次数: 18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