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血液内科医疗诊疗规范——第十二章 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
作者:王泓 日期:2014-06-18
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为以巨核细胞增生为主、血小板显著增多的骨髓增殖性肿瘤。
【诊断标准】
(一)临床表现
起病缓慢,表现轻重不一。轻者除疲劳、乏力外,无其他症状。也可无症状,因偶尔发现血小板增多或脾大而被确诊。患者可出现出血表现,以胃肠道及鼻出血为常见,也可表现为皮肤、黏膜瘀点或瘀斑。约1/3患者有血栓形成,多见于肢体,表现为手足发麻、发绀、指趾疼痛、溃疡甚至坏疽。静脉血栓形成以下肢居多,也可发生在肝、脾、肠系膜、肾及门静脉。20%患者有无症状脾栓塞,导致脾萎缩。肝脾可轻至中度肿大。
(二)实验室检查
1.血象
血小板多在(600~3000)×109/L,血小板形态一般正常,偶见巨大、畸形或小型的血小板。白细胞多在(10~30)×109/L,分类以中性分叶核粒细胞为主。
2.骨髓象
有核细胞增生活跃或明显活跃,巨核细胞增生尤为明显,以大的成熟巨核细胞增多为特征,有大量血小板聚集。
3.出凝血功能测定
出血时间可延长,凝血酶原消耗时间缩短,血块退缩不良。
4. 50%患者可发现JAK2V617F基因突变
(三)WHO诊断标准
必须满足以下4项标准:
(1)血小板计数≥450×109/L。
(2)骨髓组织提示主要为巨核系细胞增生,且以成熟的大巨核细胞数量的增多为主,无明显粒系或者红系增生。
(3)无符合WHO诊断标准的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真性红细胞增多症,原发性骨髓纤维化,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和其他骨髓增殖性疾病。
(4) JAK2V617F基因或其他克隆标记的表达,或无反应性血小板增多的证据。
【治疗原则】
以使血小板减少至正常或接近正常为目的,同时预防血栓和出血的情况。
(1)阿司匹林等抗血小板药可用以防止血栓形成。如已有血栓形成,可用肝素。
(2)羟基脲0.5~2g/d,根据血细胞计数调整剂量。
(3)干扰素:一般采用α干扰素,300万~600万U,隔日1次,皮下注射。
(4)血小板单采术:可迅速减少血小板量,改善症状。适用于需尽快降低血小板数或骨髓抑制性药物效果差的患者。
评论: 0 | 引用: 0 | 查看次数: 17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