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血液内科医疗诊疗规范——第十三章 骨髓纤维

 

    原发性骨髓纤维化是因骨髓造血组织中原纤维细胞恶性增生,网状蛋白纤维增多和胶原沉积影响造血,而引起的慢性骨髓增生性疾病。因不同程度的骨髓纤维组织增生,发生在脾、肝和淋巴结的髓外造血。表现贫血,外周血出现幼稚白细胞及幼红细胞性贫血,有较多的泪滴状红细胞,脾明显肿大,具有不同程度的骨质硬化,骨髓穿刺常干抽。本病多数进展缓慢,一般自然病程平均5~7年,部分可转变为急性白血病。少数急性骨髓纤维化,病程短凶险,多1年内死亡。临床须与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真性红细胞增多症、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多发性骨髓瘤、骨结核、骨髓炎及苯、氟中毒引起的继发性骨髓纤维化鉴别。
    【诊断标准】
    (一)临床表现
    1.症状
    (1)发病年龄多在50~70岁之间,可见于婴幼儿,男性略高于女性。
    (2)多数起病缓慢,早期无症状,逐渐出现疲乏、苍白、心慌、气短、左上腹不适、腹块等。
    (3)少数有低热、消瘦、盗汗、黄疸、便血、呕血、关节骨痛等。
    (4)晚期常表现严重的贫血及出血。
    2.查体
    (1)消瘦、水肿、皮肤黏膜苍白、紫癜、巩膜及皮肤黄染、骨压痛。
    (2) 90%以上有肝、脾肿大,以脾肿大显著,多见脾周围炎及巨脾症,巨脾症多伴白细胞增高。少数有淋巴结肿大。
    (二)实验室检查
    1.血象
    (1)正细胞正色素或低色素性贫血,红细胞大小不均、有异形、泪滴状及多染性红细胞,可见有核红细胞。
    (2) 2/3患者白细胞增多,计数多在20×109/L以下,少数在50×109/L以上。血涂片可见不同发育阶段的幼稚细胞。
    (3)血小板计数一般正常,病程早期可以增多,晚期可减少。血涂片可见巨大血小板。
    (4)病程中红细胞、白细胞及血小板计数可有增多或减少。
    2.骨髓象
    多部位骨髓穿刺涂片以“干抽”为特点或增生低下,偶可呈局灶性增生。骨髓病理活检显示纤维组织明显增生或纤维组织占1/3以上。
    3.中性粒细胞碱性磷酸酶
    积分正常或增高。
    4.Ph染色体检查
    阴性。40%~50%有JAK2基因突变,检查JAK2V617F利于诊断。
    5.肝、脾、淋巴结病理检查
    有造血灶。
    【治疗原则】
    无特效治疗方案。早期症状不明显,病情稳定,随访观察,对症治疗。 (1)严重贫血,如血红蛋白低于85 g/L,不伴有明显出血情况,需输2单位红细胞。如血红蛋白高于85 g/L,除非有临床指征,不主张输血。
    (2)雄激素。促进骨髓红细胞成熟、释放,减轻贫血,一般需用药3个月以上。
    羟甲雄酮2~4mg/( kg·d),分次口服;康力龙2~4mg/次,每日3次口服;达那唑0.1~0.2g/次,每日3次;丙酸睾丸酮50~100mg/次,每日或隔日1次,肌内注射。
    (3)肾上腺皮质激素抑制抗原抗体反应,减少红细胞破坏,改善毛细血管的通透性。适用于Coombs试验阳性及血小板减少患者,用泼尼松40~60mg/d,2~3周后逐渐减量。也可选用甲基泼尼松龙。
    (4)白细胞高伴脾肿大显著者可行小剂量化疗,选用马利兰、羟基脲、瘤可宁、阿糖胞苷等。
    (5)干扰素300万U/d,皮下注射,3次/周;1,25 -二羟胆骨化醇0.25μg/d,口服,疗程4~8周。
    (6)当巨脾引起严重压迫症状或脾梗死,血红蛋白低于85 g/L或需要输血,血小板减少在20×109/L以下,顽固性溶血及门脉高压症者,均要考虑切脾治疗。
    (7)可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需考虑适应证。
    4.流式细胞术进行免疫表型分析。
    5.染色体与相关基因分析。
    6.血清维生素B12及叶酸测定。
    (三)分型标准
    根据血液学和骨髓形态学特点,FAB协作组将MDS分成5种亚型。
    (1)难治性贫血(RA),外周血原始细胞<1%,骨髓原始细胞<5%,环形铁粒幼细胞<15%。
    (2)难治性贫血伴环形铁粒细胞(RAS),外周血原始细胞<1%。骨髓原始细胞<5%,环形铁粒幼细胞占>15%。
    (3)难治性贫血伴原始细胞增多(RAEB),外周血原始细胞1%~5%,骨髓原始细胞在5%~20%之间。
    (4)难治性贫血伴原始细胞过多转变型(RAEB-T),外周血中原始细胞>5%,不超过20%。骨髓原始细胞介于21%~30%之间。
    (5)慢性粒细胞单核细胞白血病(CMML),血液和骨髓多见单核细胞,外周血单核细胞绝对数>1×109/L。外周血原始细胞1%~5%。骨髓原始细胞5%~20%。
    表14 -1 2008年WHO修订MDS分型

分型
外周血
骨髓
难治性贫血伴单系病态造血(RCUD)
难治性贫血(RA)
难治性中性粒细胞减少(RN)
难治性血小板减少(RT)
一系或二系血细胞减少①
原始细胞无或少见(<1%)②
 
难治性贫血伴环状铁粒幼细胞
(RARS)
 
 
难治性血细胞减少伴多系病态造血
(RCMD)
 
 
 
 
难治性贫血伴原始细胞增多-1
(RAEB-1)
 
 
 
难治性贫血伴原始细胞增多-2
(RAEB-2)
 
一系病态造血:病态造血的细胞占该系细胞10%或以上
原始细胞<5%
环状铁粒幼细胞<15%。
 
 
贫血
无原始细胞
 
 
血细胞减少
原始细胞无或少见(<1%)
无Auer小体
单核细胞<1×109/L
 
 
血细胞减少
原始细胞<5%②
无Auer小体
单核细胞<1×109/L
 
血细胞减少
原始细胞5%~19q。
有或无Auer小体③
单核细胞<1×109/L
 
 
 
 
 
 
环状铁粒幼细胞≥15%
仅红系病态造血
原始细胞<5%
 
≥二系病态造血的细胞≥10%
原始细胞<5%
无Auer小体
±环状铁粒幼细胞≥15%
 
一系或多系病态造血
原始细胞5%~9%②
无Auer小体
 
 
一系或多系病态造血
原始细胞10%~19%
有或无Auer小体③

    续表

分型
外周血
骨髓
 
MDS-未分类(MDS-U)
 
 
 
MDS伴单纯5q-
 
 
血细胞减少
原始细胞≤1%②
 
 
 
贫血
血小板正常或升高
原始细胞无或少见(<1%)
各系病态造血细胞<10%,伴细胞遗传学异常可拟诊MDS(表14-5)
原始细胞<5%
 
分叶减少的巨核细胞正常或增多原始细胞<5q。
细胞遗传学异常仅见5q-
无Auer小体

    注:① 二系血细胞减少偶见,全血细胞减少应诊断为MDS -u。
    ② 如骨髓中原始细胞<5%,外周血中2%~4%,诊断为RAEB -1。如RCUD和RCMD外周血原始细胞1%,诊断为MDS -U。
    ③ 伴有Auer小体,原始细胞在外周血中<5%,骨髓中<10%,应诊断为RAEB -2。
    (四)MDS预后评估
    MDS预后积分系统(IPSS)确定骨髓原始细胞(%)、染色体核型及外周血细胞减少3个预后参数,设定相应积分,根据总分将MDS分为4个危度,低危0分、中危-Ⅰ0.5~1.0分、中危-Ⅱ1.5~2.0分、高危≥2.5分。目前,MDS依据IPSS预后分组考虑治疗。
    表14-2 IPSS积分标准与危度划分

预后参数
判断标准
积分
骨髓原始细胞(%)
 
 
染色体核型
 
 
血细胞减少*
<5%
5%~10%
21%~30%
良好(正常,-Y、5q-、20q-)
中间(其他核型异常)
不良(复杂核型(>3个异常)、7号染色体异常)
无或一系
二系或三系
0
0.5
1.0
1.5
0
0.5
1.0
0
0.5

    * 中性粒细胞绝多数<1.8×109/L,血红蛋白<100g/L,血小板<100×109/L。
    【治疗原则】
    (1)对症治疗:患者有明显贫血或伴心、肺疾患时,可输红细胞。多次输血造成铁负荷增加,适当给予祛铁胺治疗。出血和感染时,输血小板和应用抗生素。
    (2)雄激素:达那唑或康力龙等,持续治疗2~4个月,无确切疗效。
    (3)分化诱导剂:1,25双羟维生素D3,1-3μg/d口服,至少12周。维生素D3,30~60万U肌内注射,每日1次,8~28周。全反式维甲酸,20mg,口服,每日2~3次。
    (4)小剂量阿糖胞苷10~20mg/(m2·d)皮下注射,7~21天。适用于难治性贫血伴原始细胞过多患者。
    (5)联合化疗:患者对化疗耐受性低,治疗疗效差。如年龄小于50岁,为处于RAEB -Ⅰ或RAEB -Ⅱ,临床身体状态好,可酌情常规化疗。
    (6)肾上腺皮质激素 10%~15%患者用肾上腺皮质激素治疗后,外周血细胞计数明显上升。
    (7)部分RAS维生素B6治疗有效,200~500mg/d,静脉滴注,网织红细胞升高,输血量减少。
    (8)细胞因子G- CSF/GM - CSF、EPO、TPO等。
    (9)造血干细胞移植 年龄小于50岁,处于RAEB -Ⅰ或RAEB -Ⅱ,有合适供者,医疗条件允许,可考虑进行。
    (10)靶向治疗及免疫调节药物来那度胺,甲基转移酶抑制剂地西他滨等。




文章来自: 本站原创
引用通告: 查看所有引用 | 我要引用此文章
Tags:
相关日志:
评论: 0 | 引用: 0 | 查看次数: 16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