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神经内科医疗诊疗规范——第二篇常见神经系统疾病诊疗常规 第十六章 发作性疾病
作者:王泓 日期:2014-06-17
癫痫(epilepsy)是由多种病因引起的慢性脑部疾患,以脑部神经元异常过度放电所致的突然、反复和短暂的中枢神经系统功能失常为特征。根据所侵犯神经元的部位和放电扩散的范围,功能失常可表现为运动、感觉、意识、行为、自主神经功能等不同障碍,或兼而有之。每次或每种发作称为癫痫发作(epilep-tic seizure),每一种癫痫发作都具有特征性的能被病人和/或观察者觉察到的表现,并且通常采用头皮脑电图(EEG)记录能检测到电生理的紊乱。
【诊断】
主要是根据发作性症状符合癫痫的基本特点(即发作性和重复性,发作性是指症状的出现和消失均为非常突然,持续时间短:数秒至数分钟;重复性指的是第一次发作后,经过不固定的间隔会有第二次以至多次相同的发作),参考脑电图等实验室检查诊断。
【鉴别诊断】
1.需要与癫痫鉴别的疾病包括
(1)脑氧利用率下降 青紫型屏气发作,反射性缺氧发作,晕厥,心律失常等;
(2)偏头痛;
(3)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4)一过性全面遗忘症;
(5)低血糖;
(6)低血钙;
(7)睡眠障碍 夜间恐怖,梦游,梦话,梦魇,睡眠呼吸暂停,发作性睡病,磨牙癖,夜间遗尿,发作性肌张力障碍,良性婴儿睡眠肌阵挛,睡眠肢体周期运动综合征;
(8)与精神障碍有关的发作 假性癫痫发作,过度换气综合征,惊恐发作综合征,抽动秽语综合征,交叉夹腿综合征等;
(9)运动疾患 婴儿良性肌阵挛,良性发作性眩晕,阵发性斜颈,发作性肌张力障碍,战傈反应,惊恐反应,面肌痉挛,眼球运动失用症,抽动等;
(10)去皮层及去大脑强直发作。
2.癫病发作的鉴别诊断
(1)部分性(局灶性、局限性)发作 是指最初的临床和脑电图改变提示开始的神经元激活限于一侧大脑半球的某个部分的发作。无意识障碍者称为单纯部分性发作;有意识障碍者称为复杂部分性发作。
1)单纯部分性发作
①运动症状的发作。
②躯体感觉或特殊感觉症状的发作。
③有自主神经症状的发作 发作中仅表现为自主神经症状的很罕见,比较常见的是作为复杂部分性发作的一部分。
④有精神症状的发作。
2)复杂部分性发作
①单纯部分发作起病,继而意识障碍。
②发作开始就有意识障碍。
3)部分性发作继发全身大发作
①单纯部分性发作继发全身大发作。
②复杂部分性发作继发全身大发作。
③单纯部分性发作进展为复杂部分性发作,然后继发全身大发作。
(2)全面性(全身性)发作 是指第一个临床变化提示两侧大脑半球从开始即同时受累。
1)失神发作与不典型失神发作。
2)肌阵挛发作。
3)阵挛性发作。
4)强直发作。
5)强直阵挛发作。
6)失张力发作(起立不能性)。
(3)不能分类的癫痫发作 包括所有因资料不全以及迄今分类标准尚无法归类的发作。如新生儿发作:节律性眼动、咀嚼动作、游泳样动作、颤抖、紧张、恐慌、呼吸暂停等。
(4)附录 某些发作及其类型可归于上述分类,但有其特殊性。
1)反射性癫痫。
2)各种诱发因素引起的发作(如饮酒、疲劳、情绪等)。
3)周期性发作(如与月经周期、睡眠觉醒周期有关的发作)。
3.癫痫和癫痫综合征的鉴别诊断
(1)与部位有关的(部分性或局灶性)癫痫和癫痫综合征
1)特发性部分性癫痫
①具有中央颞区棘波的良性儿童期癫痫(BECCT)。
②具有枕区发放的良性儿童期癫痫。
③原发性阅读性癫痫。
2)症状性部分性癫痫
①儿童慢性进行性局限型癫痫状态(Kojewnikow综合征)。
②有特殊促发方式的癫痫综合征。
③颞叶癫痫。
④额叶癫痫。
⑤顶叶癫痫。
⑥枕叶癫痫。
3)隐源性癫痫 推测癫痫是症状性,但尚未找到病因及证据。
(2)全面性癫痫和癫痫综合征
1)特发性癫痫
①良性家族性新生儿惊厥。
②良性新生儿惊厥。
③良性婴儿肌阵挛癫痫。
④儿童失神癫痫。
⑤青少年失神癫痫。
⑥青少年肌阵挛性癫痫。
⑦觉醒时全身强直阵挛发作的癫痫。
⑧其它未定义下的特发性全面性癫痫:不属于上述综合征之一,可归于本项内。
⑨特殊促发方式发作的癫痫:包括反射性癫痫及其它非特异性因素(不眠、戒酒、药物戒断、过度换气等)诱发的癫痫。
2)隐源性或症状性癫痫
①West综合征(婴儿痉挛)。
②Lennox - Gastaut综合征。
③具有肌阵挛和站立不能发作的癫痫。
④有肌阵挛性失神发作的癫痫。
3)症状性全面性癫痫及癫痫综合征:常见于婴儿及儿童,特征为全面性发作,常可包括肌阵挛、强直、失张力及非典型失神发作几种类型。脑电图异常为双侧性,但规律性差,不对称,发作间期为暴发抑制、高度节律失律、棘慢复合波或普遍性快节律。
①无特殊病因
a.早期肌阵挛性脑病。
b.婴儿早期癫痫性脑病伴暴发抑制的脑电图(大田原综合征)。
c.其它。
②特异性综合征:以癫痫发作为主要表现或主要特征的疾病
a.胼胝体发育不全综合征。
b.脑回发育不全-巨脑回。
c.结节性硬化。
d.Sturge - Weber病。
e.进行性肌阵挛型癫痫(Unvemcht - Lundborg病)。
f.有癫痫发作的协同障碍性小脑性肌阵挛(Ramsay - Hunt综合征)。
(3)未能判明为部分型或全面型的癫痫和癫痫综合征
1)既有全面性发作又有部分性发作
①新生儿发作。
②婴儿期严重肌阵挛癫痫。
③发生于慢波睡眠时有持续性棘慢复合波的癫痫。
④获得性癫痫性失语(Landau - Kleffner综合征)。
2)没有明确的全身或局灶特征的癫痫 许多睡眠大发作的病例不能明确全身或局灶类型。
【治疗】
60%~70%左右的病人经过合理充分的抗癫痫药物治疗,癫痫发作控制满意。难治性癫痫约占25%,其中15%左右可以考虑通过外科手术治疗。
1.治疗目的 控制癫痫发作,改善病人生活质量
2.治疗原则
(1)抗癫痫药物用药决定 第1次发作原则上暂不予治疗,但要结合EEG所见及脑部有无器质疾病及病人的态度等;2次以上发作,如间隔期不长,应开始药物治疗;有明确促发因素,如热惊厥、酒精或药物戒断性发作,一般不主张长时间抗癫痫治疗。
(2)根据癫痫发作和癫痫综合征类型选择用药(表15.1.1)
表15.1.1 不同类型癫痫发作和癫痫综合征
抗癫痫药物选择(2001年ILAE Guideline)
发作类型
|
一线药物
|
二线药物
|
部分性发作(单纯及复杂部分发作,继发全身强直阵挛发作)
失神癫痫
青少年肌阵挛癫痫
特发性全身强直~阵挛发作
婴儿痉挛
Lennox-Gastaut综合征
|
卡马西平
乙琥胺,丙戊酸
丙戊酸
丙戊酸
促肾上腺皮质激素,氨己烯酸
托吡酯,拉莫三嗪,非氨酯
|
拉莫三嗪,奥卡西平,苯妥英钠,托吡酯,丙戊酸
拉莫三嗪,乙酰唑胺,氯硝西泮
拉莫三嗪,托吡酯
拉莫三嗪,托吡酯
氯硝西泮,硝西泮,拉莫三嗪,托吡酯,维生素B6,唑尼沙胺
氯硝西泮,硝西泮,苯巴比妥,氨己烯酸,丙戊酸,唑尼沙胺
|
(3)尽可能单药治疗。
(4)采用合适的药物剂量及给药方法
3,癫痫持续状态的治疗
癫痫持续状态是指出现两次或多次的癫痫发作而在发作之间没有神经功能的完全恢复;或者癫痫发作持续30分钟或更长时间。是一种急症,需要立刻积极治疗。
(1)治疗原则
1)尽快中止发作,使用静脉给药;
2)避免大量使用影响意识的药物;
3)遵循抢救治疗常规,有条不紊地进行操作;
4)严密对生命体征进行监测;
5)采取措施积极治疗原发病,防止合并症。
(2)药物选择
1)地西泮 负荷剂量为成人0. 15mg~0.25mg/kg,儿童0.1mg~1.0mg/kg,最大给药速度5mg/min。
2)劳拉西泮 负荷剂量为成人0.1mg/kg,儿童0.05~0.5mg/kg,最大给药速度2mg/分,6~10分钟起效,若不能控制发作,15分钟后可再用一次。舌下含服,每次0. 05mg/kg。
3)苯妥英钠 用生理盐水稀释成5%的浓度静脉注射,负荷剂量为20mg/kg,最大给药速度50mg/分,不要用葡萄糖稀释,用药时应监测血压和心电图,发生低血压时应减慢给药速度,出现QT间期延长和心律不齐时应停药。
4)丙戊酸钠 负荷剂量是10mg~15mg/kg,之后可给予每小时1mg/kg的速度静脉滴注。
5)副醛 8ml~10ml,儿童0.3ml/kg,加植物油按1~2:1的比例配制,保留灌肠。
6)其他药物 10%水合氯醛0.5ml/kg保留灌肠;卡马西平、托吡酯等抗癫痫药鼻饲,但多用于速效止惊药之后。
在上述药物均不能控制时,在麻醉师的协助下,应用麻醉剂,常用的有阿米妥钠、硫喷妥钠等。阿米妥钠(戊巴比妥钠)初始剂量5mg~15mg/kg,肌肉注射或稀释后(0.1g溶于10ml葡萄糖溶液中)缓慢静脉注射,每分钟不超过100mg,然后以0. 5mg~5mg/kg维持。硫喷妥钠每次10mg~20mg/kg,配成2.5%的溶液肌肉注射,或缓慢静脉给药,开始2mg~4mg/kg,然后缓慢静滴达EEG出现暴发抑制波形,再维持一段时间方可停药。因为麻醉剂抑制呼吸,所以必须备好气管插管,而且要严密监测生命体征和脑电活动。对阿米妥类药过敏者可用其他全身麻醉药。
(3)治疗方案(表15.1. 2)
表15.1.2 癫痫持续状态(SE)的治疗方案
时间(分钟)
|
方案
|
0
5
10
25
60
90
|
观察有近期发作病史者的新一次发作和意识状态;或观察已持续发作10分钟以上者发作情况,做出诊断尽快联系EEG检查,其间开始治疗(除非还需EEG明确诊断)。
建立静脉通道,并以生理盐水维持,抽血作生化常规及抗癫痫药血浓度等检查,怀疑低血糖时测血糖。
静推地西泮(0.15mg~0.25mg/kg,<5mg/min)或劳拉西泮(0.1mg/kg,<2mg/min)。
如果SE未停止,以<50mg/min的速度静脉注射苯妥英钠20mg/kg,监测血压和心电图如果SE仍未控制,追加5mg/kg,必要时可再追加5mg/kg,最大量30mg/kg。
如果SE持续存在,考虑气管插管后静推苯巴比妥20mg/kg(<100mg/min)。
如SE仍继续,开始巴比妥麻醉,用戊巴比妥5mg~15mg/kg作起始量缓慢静脉注射,控制癫痫发作,然后以0.5~5mg/kg维持,以保持脑电图上电活动受到抑制,定期减慢滴药速度,观察发作是否控制,密切监测血压,心电图和呼吸功能。
|
(4)预防复发 癫痫持续状态控制后是否长期口服抗癫痫药物治疗,应根据具体情况而定,对于反复发作的癫痫患者或者进行性神经系统疾病的病人,肯定需要长期规律的服用抗癫痫药物,而对于高热惊厥持续状态控制后,多不需要长期抗癫痫治疗。
偏头痛(migraine)是一种反复发作的血管性头痛,呈一侧或双侧疼痛,常伴恶心或呕吐,对光或声音刺激敏感,少数典型者发作前可出现各种视觉、感觉、运动等先兆。常有家族史。在女性中多见,常在青春期起病,少数在成人期或儿童期起病。根据不同的临床表现分为多种类型:普通型、典型、基底动脉型、眼肌麻痹型、偏瘫型、视网膜、偏头痛等位症等。
【诊断】(表15.2.1)
表15.2.1偏头痛诊断标准(国际头痛学会)
无先兆的偏头痛
|
1.至少5次下述2~4的发作
2.头痛持续4~72小时(未经治疗或无效的治疗)
3.头痛至少具有下列2个特征
(1)一侧性
(2)搏动性
(3)中等强度或剧烈(影响日常生活)
(4)上楼或其他类似的日常活动使之加重
4.头痛中至少有下列的1项
(1)恶心和/或呕吐
(2)畏光及畏声
5.至少有下列之一
(1)病史、体检包括神经系统检查显示非继发性头痛
(2)病史,及/或体检,和/或神经系统检查显示为继发性头痛,但被
进一步检查所否定
(3)有继发性头痛,但首次偏头痛发作与引起继发性头痛的疾病在
时间上无关
有先兆的偏头痛
1.至少2次下述2的发作
2.下列4项中至少有3项
|
续表
(1)有一次或多次完全可逆的先兆,先兆的症状表明局灶性大脑皮
层和/或脑干功能障碍
(2)至少1种先兆逐渐出现超过4分钟或多种先兆依次出现
(3)先兆持续时间不超过60分钟(1种以上先兆,时间可按比例延
长)
(4)先兆后头痛与先兆间隔不定,少于60分钟(也可在先兆前或与
先兆同时)
3.至少有下列之一
(1)病史、体检包括神经系统检查显示非继发性头痛
(2)病史,及/或体检,和/或神经系统检查显示为继发性头痛,但被
进一步检查所否定
(3)有继发性头痛,但首次偏头痛发作与引起继发性头痛的疾病在
时间上无关
|
【鉴别诊断】
1.紧张性头痛 由于焦虑或忧郁所致的持久性头、面、颈、肩部肌肉痉挛和/或血管收缩,所产生的疼痛牵涉或扩散至头部。头痛为胀痛性、压痛性或束紧感,可有起伏,但经常存在。治疗可予抗抑郁药。
2.丛集性头痛 30~50岁发病,多见于男性,单侧突发性头痛,以规律的方式每天发作,持续数日至数周,间隔数月至数年后再出现,为眶部、颞部及上颌部牵拉或压迫性疼痛,同时伴有鼻粘膜充血,球结膜充血及流泪。一般抗偏头痛药治疗往往无效,发病早期吸氧、消炎痛或皮质类固醇治疗可缓解。
3.颅内动脉瘤 可有半侧头痛,如动脉瘤邻近后交通动脉,头痛同时有同侧动眼神经麻痹,临床鉴别困难时应作脑血管造影。
4.Sunet综合征 绝对单侧头痛,持续时间短仅15~120秒,中至重度疼痛,伴有球结膜充血、流泪、鼻塞或流鼻涕、眼眶周围出汗。
5.眼支三叉神经痛 为触电样短暂疼痛,有扳机点。
6.Costen综合征 颞颌关节病变引起,咀嚼时并发颞部疼痛。
7.基底动脉型偏头痛应与后颅窝肿瘤、颈枕畸形、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血管畸形、代谢疾病、晕厥、屏气发作及过度换气综合征等鉴别。
8.偏瘫型偏头痛应与颅内肿瘤、颅内动脉瘤、动静脉畸形、线粒体脑肌病等鉴别。
9.眼肌瘫痪型偏头痛应与颅内动脉瘤、Tolosa - Hunt综合征、糖尿病性动眼神经病等鉴别。
【治疗】
1.一般治疗 生活规律,增强体质,避免诱发因素如含酪胺的食物、直接日晒等。
2.发作时的治疗 发作时宜静卧于光线较暗的房间。可选药物:
(1)麦角胺制剂 麦角胺咖啡因(每片含麦角胺1mg,咖啡因100mg),在前驱期或先兆时服用1~2片,半小时后可再服1~2片,每日不超过6片。
(2)5-羟色胺受体激动剂类药物 舒马曲普坦(英明格):每次皮下注射6mg,可在1小时后第二次注射,最大剂量12mg/d,口服每次100mg,不超过300mg/d;佐咪曲普坦(佐米格):每次2.5mg,不超过7.5mg/d,治疗12小时内不能使用其他5-羟色胺受体激动剂。
(3)氟灭酸 发作时每小时服0.2g,总量不超过0.8g。
(4)解热镇痛剂 阿司匹林、扑热息痛、磷酸可待因、布洛芬、双氯芬酸等。
(5)胃复安 10mg静脉或肌肉注射。
3.预防发作 可选药物:普萘洛尔5mg每日3次;苯噻啶0.5mg每日3次;维拉帕米40~80mg每日3次;丙戊酸钠200~400mg每日3次;可乐宁50mg每日3次;苯乙肼15mg每日1~3次;酰胺咪嗪100~200mg每日3次;阿司匹林50~100mg每日1次;氟桂利嗪5~10mg每晚1次。
晕厥(syncope)是由于突然发生的一过性广泛性脑供血不足,引起网状结构抑制出现短暂意识丧失,患者肌张力消失,跌倒,可于短时间内恢复,意识丧失时间若超过10~20秒,可发生抽搐。可分为反射性晕厥(血管减压性晕厥、体位性低血压、排尿性晕厥、咳嗽性晕厥、舌咽神经痛的晕厥与吞咽性晕厥、颈动脉窦综合征、仰卧位低血压综合征等),心源性晕厥(心律失常、病态窦房结综合征、心绞痛和心肌梗死、先天性心脏病、主动脉狭窄、原发性肺动脉高压、左房粘液瘤和阻塞性二尖瓣等),脑源性晕厥(广泛性脑血管闭塞、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蛛网膜下腔出血、基底动脉型偏头痛、慢性铅中毒性脑病、多发性大动脉炎等)和其他晕厥四类。以下主要介绍反射性晕厥。
【诊断要点】
1.多见于年轻体弱女性;
2.发病前有明显的精神、躯体和环境的诱因;
3.发作前可出现短暂的前驱症状,如头晕、面色苍白、出汗、恶心、视物模糊、耳鸣、腹痛、全身无力、神志恍惚等;
4.突然发作,感觉眼前发黑,站立不稳,出现短暂的意识丧失而倒地。意识丧失约数秒至数十秒;
5.多发生在立位,尤其是站立过久时;
6.发作时可伴有血压下降,脉缓细弱,瞳孔散大,肌张力减低等;
7.恢复迅速,经数秒至数十秒,不留后遗症。
【鉴别诊断】
1.癫痫大发作 详见癫痫部分。
2.失神发作 详见癫痫部分。
3.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 详见脑血管病。
4.癔病性晕厥 发作时多有精神诱因,多在有其他人在场时发作,发作时无意识丧失,面色潮红,无血压、脉搏和瞳孔的变化,发作时间较长,可历时数小时至数天。
5.猝倒症 发作时意识清楚,也无面色、血压、脉搏和瞳孔的变化,多患有发作性睡病,因发作性肌张力丧失而出现猝倒。
6.低血糖 发生缓慢,恢复也较缓慢,多有糖尿病、口服降糖药或应用胰岛素史,多发生在饥饿时。
【治疗】
反射性晕厥多为迷走反射引起心脏的抑制所致,可应用阿托品或心脏起搏器进行防治,有直立性低血压的病人,应增加液体和盐摄入扩充血容量,但应注意充血性心力衰竭的发生,可用拟交感神经药,也可以使用弹力袜和急救服,对于顽固性特发性体位性低血压可试用单胺氧化酶抑制剂。对于颈动脉窦综合征及吞咽性晕厥应尽可能去除原发病灶,心源性、脑源性和其他疾病引起的晕厥主要是治疗原发疾病。
【预防】
尽可能避免各种诱因,如精神刺激、疲劳、长时间站立等。一旦出现前驱症状,立即采取卧位或蹲下以免发作,对于体位性低血压,避免应用镇静剂、安眠剂及降压药。
由于炎症(迷路炎、前庭神经元炎等)、颅脑外伤、脑血管意外、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第四脑室囊虫、后颅窝肿瘤、药物中毒或代谢性疾病等造成类似于梅尼埃病的一组疾病。以下为梅尼埃病和几种常见的梅尼埃综合征(Ménière's syndrome)的诊疗原则。
病因不清,男女均可发病,发病年龄可早可晚,平均50岁,主要病理改变为内耳膜迷路积水和水肿。
【诊断要点】
1.典型临床表现为三联症状
(1)发作性眩晕 突然发作眩晕伴恶心、呕吐、面色苍白、出汗等症状,病人喜卧于受损耳侧,每次眩晕持续数分钟至数小时,多数于1~2日缓解,一周内发作数次至数年发作1次;
(2)慢性进行性耳聋 每次眩晕发作时耳鸣加剧,耳内胀满感,听力骤减,几小时后可改善,后期则成为不可逆的,疾病早期听力主要是低频受累并且严重性有波动,晚期高频受累,波动消失;
(3)耳鸣 多数在眩晕前已有,起初为低调吹风或流水声,久之转为高调蝉鸣或汽笛声,眩晕发作前突然加重,间歇期减轻,但不会消失。
2.发作时体征 水平带有旋转成分眼震,开始快相向患侧,但很快即快相向健侧,眼震在取消固视后加重,变位检查时及摆头后易出现。冷热试验显示患侧半规管麻痹。
3.听力检查 电测听呈不同程度感音性耳聋,重震试验阳性。
4.前庭功能检查 早期可正常,而疾病后期常表现一侧周围前庭功能减退或丧失。
【治疗】
治疗上有一定困难,发作时卧床休息,选择合适体位。药物治疗可用
1.甘露醇等脱水剂;
2.镇静剂 安定2.5~5mg口服等;
3.血管扩张剂 盐酸罂粟碱30~90mg,每日1次肌肉注射或加入5%葡萄糖500ml中静脉滴注;
4.5%碳酸氢钠30~50ml缓慢静脉滴注;
5.低分子右旋糖酐500ml静脉滴注;
6.抗胆碱能药 阿托品0. 5mg~1mg或654~2注射剂5~10mg肌肉注射;
7.抗组织胺制剂 地芬尼多25mg~50mg,每日3次;
8.百西斯汀(抗眩啶)8mg,每日3次。药物治疗效果不好,可选择手术治疗。
为内耳耳石病变,造成迷路功能改变,比梅尼埃病更为常见。
【诊断要点】
1.典型的临床症状与体征:起病急骤,多于头部在某一位置时突发眩晕,持续数秒至数十秒,重复该头位,眩晕可重复出现,患耳在低位时眩晕尤为剧烈,发作时可见短暂水平兼旋转性眼震,做位置性及变位性眼震检查可见垂直性眼震,从卧位到坐位眼震方向逆转。病程多为数天或数月,预后良好,数年内反复发作罕见。
2.不伴有耳蜗及其他神经系统症状体征。
3.与恶性位置性眩晕(后颅窝肿瘤、血管性疾病、小脑退行性病变等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引起的位置性眩晕)鉴别。
【治疗】
特殊体位训练,抗组织胺制剂用法同前。如通过以上治疗,病程超过1年,应进行手术治疗。
本病是仅有前庭病损症状和体征,没有耳蜗或其他神经系统损害的一个综合征。病前大多有上呼吸道感染史。
【诊断要点】
1.病前数日有病毒感染史;
2.突然起病,严重眩晕伴有恶心、呕吐等前庭功能受损表现,而无耳蜗症状;
3.病程呈良性过程,如反复发作则症状不如第一次发作明显:
4.急性期检查有快相向病变对侧的眼震;倾倒和过指向病变侧;
5.作冷热水试验显示一侧半规管麻痹,眼震电图检查:视动性眼震向患侧方向减弱。
【治疗】
急性期卧床休息。肯定有感染者抗感染治疗。眩晕症状可应用抗组织胺及镇静药物。
是指短暂的、可逆的椎基底动脉系统局部脑血液循环障碍。
【诊断要点】
1.病人年龄多在50岁以上;
2.有眼底视网膜血管、身体周围血管动脉硬化表现;
3.起病急,症状达到高峰时间一般在半小时以内;
4.发作间期有前庭功能检查异常;
5.有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等脑血管病的危险因素;
6.如伴有其他轻微脑干、小脑症状体征(24小时内恢复)则更支持为椎基底动脉供血不全。
【治疗】
同缺血性脑血管病。
是指各种原因造成椎动脉颅外段血流受影响所产生的眩晕,常见的原因有:颈椎病,颈肋或周围纤维带压迫椎动脉,椎动脉畸形,颈部交感神经受刺激引起椎动脉痉挛等。
【诊断要点】
1.头颈部突然前屈或转动时引起眩晕,常伴有恶心、呕吐、共济失调,可出现单侧枕部疼痛,有的伴耳鸣、耳聋、复视、黑朦等;
2.临床表现为多呈反复发作性,持续时间短暂;
3.部分病人在转颈肘可出现跌倒发作。
【治疗】
可用颈部牵引,理疗,按摩;适当应用血管扩张药,改善微循环药和维生素类药物。
评论: 0 | 引用: 0 | 查看次数: 13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