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理】临床护理规范——第十二章血管外科护理常规

 

    四肢动脉造影适用于各种血管性疾病的诊断,如:闭塞性动脉硬化症、大动脉炎、动脉瘤、血管瘤、动脉内血栓形成或栓塞、动静脉畸形以及动脉外伤。
    一、护理措施
    (一)术前护理
    1.完善各项必要的检查,包括凝血系统、心、肺和肝、肾功能的评价。
    2.停用抗凝、抗血小板聚集药物。
    3.对糖尿病与肾功能不全、脱水患者进行适当的补液治疗。
    4.必要时进行碘过敏试验。
    5.穿刺部位备皮。
    6.术前4小时禁食固体食物,但不禁水。
    7.心理护理,讲解造影的方法及意义,消除患者的紧张、恐惧心理,取得患者的理解和配合。
    (二)术后护理
    1.同外科局麻术后护理常规。
    2.术后卧床,保持穿刺侧肢体制动24小时。
    3.术后连续2小时内检查穿刺侧肢体远端动脉搏动情况,皮肤颜色和温度。
    4.随时观察穿刺部位有无出血、渗血或肿胀。
    5.根据情况适当补充液体约1000~1500ml,并嘱患者多饮水,以利于造影剂的排出及保护肾功能。
    6.观察尿量,检测肾功能。
    7.观察患者生命体征,尤其是呼吸情况,预防造影剂过敏。
    二、主要护理问题
    1.出血 与术中抗凝有关。
    2.潜在并发症:造影剂反应 与造影剂过敏有关。
    3.潜在并发症:肾功能损伤 与造影剂有关。
    颈动脉体是一个细小的卵圆形或不规则形的粉红色组织,平均体积为6mm×4mm×2mm左右,位于颈总动脉分叉处的外鞘内,借结缔组织连于动脉壁上,属化学感受器,能感受血液中二氧化碳浓度变化。颈动脉体瘤为良性化学感受器肿瘤,棕红色,呈圆形或椭圆形,有完整包膜及丰富的血供。
    一、护理措施
    (一)术前护理
    1.做好术前全面检查 如血、尿、便常规及心、肺、肝、肾功能等与手术相关的检查。
    2.配血及进行药物过敏试验,阳性者要在病历上标记。
    3.皮肤准备 以完全暴露手术视野范围为准,备皮后保持清洁。
    4.胃肠道准备 术前一晚10点后禁食,12点后禁水,保证充足休息,保持病室安静,睡眠欠佳者可遵医嘱应用镇静药物。
    5.禁烟、做深呼吸练习及有效咳痰,预防肺部并发症。
    6.保证安全,防止外伤 因患者有脑缺血表现,易出现晕厥,故患者做各种检查时要有医护人员陪同。
    7.心理护理 介绍疾病知识,解除患者焦虑及恐惧心理。
    8.Matas试验(颈动脉压迫试验)一般是以手指压迫患侧颈总动脉根部,由5~10分钟开始,延长到20~30分钟,每日2次,直到压迫20~30分钟以上无头晕、眼花等脑缺血症状出现,方可进行手术。目的是以耐受术中因阻断颈总动脉造成的脑缺血。
    (二)术后护理
    1.妥善安置患者,连接好监护仪及氧气,固定好引流管。
    2.保持正确体位 去枕平卧,头略偏向健侧,勿使血管打折和过度受压,以防血栓形成。
    3.注意颈部制动 嘱患者24小时不要转动头颈部,采取轴线翻身,要使头颈与上半身同时转动,避免栓子及硬化斑块脱落而致脑梗死。
    4.保持呼吸道通畅 有呼吸困难的患者应早期进行气管切开,应用人工呼吸机辅助呼吸,气管切开与手术切口相邻,应积极预防吻合口及呼吸道感染。要做好气道内湿化和雾化,使痰液稀释,易于排出。
    5.监测生命体征 尤其是血压变化。血压过高易发生再灌注的危险,易出现切口血肿,及时遵医嘱应用降压药物,如硝普钠微量泵入,严密观察血压变化;血压过低说明颅内灌注不足,容易形成血栓。此时要监测CVP和患者的出入量,分析原因。若是心功能不全要遵医嘱使用强心药物;若是入量不足应加快补液速度,补充血容量。
    6.床旁备气管切开包 颈部血运丰富,术后可发生切口皮下血肿,较大血肿可压迫呼吸道,出现呼吸困难,甚至窒息。
    7.注意有无声音嘶哑、伸舌有无偏斜、饮水有无呛咳,以判断有无喉返神经、舌下神经、喉上神经损伤。
    8.注意观察患者神志及肢体情况 因术中牵拉、刺激可使脑组织发生不同程度的缺血、缺氧,导致脑水肿或颅内压增高,因此术后要严密观察患者神志、瞳孔、肢体肌力、活动等变化。当出现烦躁、头痛、呕吐等颅内压升高症状时,遵医嘱应用甘露醇脱水治疗。
    9.伤口护理 定时查看敷料情况,如敷料被浸湿,注意观察颜色、性质及引流液的量,及时更换并做好记录。
    10.引流管的护理 固定在床旁并留有适宜患者活动的长度,以免引流管脱出,告知患者及家属勿使引流管扭曲受压,下床活动时将引流管置于低于切口的位置,以防引流液倒流引起感染。
    11.饮食护理 术后3天内宜偏凉饮食,禁忌热和辛辣、刺激的饮食,以免诱发切口出血,影响切口的愈合。
    二、主要护理问题
    1.清理呼吸道低效 与痰液黏稠,不易咳出有关。
    2.疼痛 与手术伤口有关。
    3.躯体移动障碍 与术后无能力活动有关。
    4.知识缺乏 与缺乏颈动脉体瘤的预防保健知识有关。
    颈动脉狭窄是由于各种原因引起的颈动脉管腔狭窄导致颈动脉血流动力学改变而引起的一系列临床表现。病因多为动脉硬化闭塞症,其次是头臂型多发性大动脉炎。临床表现为颈动脉搏动减弱或消失;听诊时在颈根部和颈动脉行径可以听到杂音;脑部缺血症状、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少数患者有视力下降,偏盲、复视,甚至突发失明。斑块或血栓脱落可导致短暂性脑缺血和脑梗死,常见于动脉硬化闭塞症性颈动脉狭窄。
    一、护理措施
    (一)术前护理
    1.同外科护理常规。
    2.协助患者完成动脉造影检查,利于明确诊断及制订手术方案。
    3.抗凝治疗的患者注意观察全身有无出血倾向。
    4.监测血压 避免发生高血压。发生高血压时,立即应用药物治疗,并注意观察,以防因高血压而发生意外。
    5.加强生活护理,注意患者安全。避免患者剧烈的转动头部,安排家属陪伴,以防因一过性脑缺血而出现头晕、眼前黑朦、摔倒等意外。
    6.心理护理 讲解手术的方法及意义,消除患者的紧张恐惧心理,取得患者的理解和配合。
    7.完善术前准备 备皮、配血,指导患者禁食等,做好充分的术前准备,以利于手术顺利完成。
    (二)术后护理
    1.同外科全麻术后护理常规。
    2.严密观察生命体征的变化,给予心电、血压、血氧监测。
    3.观察患者神志及肢体活动情况,判断有无脑组织缺血而导致的脑梗死以及脑组织灌注异常。
    4.出现烦躁、头疼等脑组织灌注异常时遵医嘱应用甘露醇等药物脱水治疗,并做好保护措施,防止发生外伤。
    5.颈部手术后观察呼吸情况及有无声音嘶哑、伸舌有无偏斜等,以判断有无喉返神经和舌下神经损伤。
    6.观察有无呼吸困难,切口有无皮下血肿,较大血肿可压迫呼吸道而产生窒息。术后床旁备气管切开包。怀疑有血肿压迫呼吸道时,应立即通知医师,呼吸困难严重并明确为呼吸道受压时,应拆除缝线,解除压迫。
    7.全麻完全清醒后可饮水,水温偏凉,避免刺激伤口,同时观察是否有呛咳。若无呛咳可进温凉流食,之后过渡到普食。
    8.注意有无出血倾向,如引流量及其性状、有无切口渗血、伤口敷料渗血等,发现渗血立即通知医师给予止血处理。
    9.监测血压变化,以防术后高血压或低血压的发生。发生高血压时遵医嘱应用降压药物。应用硝普钠微量泵泵入时,要避光,严格控制泵速,及时观察血压。发生低血压时观察患者的入量是否足够,若入量不足,则应加快输液速度,加大输液量。
    10.介入治疗者(放支架)术后避免颈部过度转动。防止支架移位,变形。
    11.指导患者咳嗽、咳痰时按压颈部伤口,防止过度牵拉。
    (三)健康指导
    1.避免颈部剧烈活动,过度旋转头颈部。活动时应循序渐进,逐渐加大活动量。
    2.保持伤口部位的清洁干燥,防止发生伤口感染。一旦发生伤口红、肿、疼痛等异常,应及时就诊。
    3.按时应用药物,定期复查。使用抗凝药物时,应注意定时定量。并观察有无皮肤紫癜、牙龈出血、黑便等出血现象。定期监测凝血功能。
    二、主要护理问题
    1.安全 与脑部供血不足有关。
    2.出血 与术中抗凝有关。
    3.潜在并发症:颈部神经损伤。
    锁骨下动脉窃血综合征是指锁骨下动脉起始段狭窄或闭塞,引起椎动脉血液逆流进入锁骨下动脉,造成脑缺血,同时合并有椎—基底动脉灌注不足的现象。
    一、护理措施
    (一)术前护理
    1.遵医嘱完善各项辅助检查。胸片、心电图、肺功能以及凝血功能。
    2.协助患者完成动脉造影检查,利于明确诊断及制订手术方案。
    3.给予生活帮助,防止外伤发生,加强生活护理。
    4.注意患者安全,告知患者不要剧烈的转动头部及活动,安排专人陪伴以防发生一过性脑缺血,出现头晕、眼前黑矇等现象,发生跌倒等意外;患侧肢体避免提携重物等。
    5.心理护理 给予患者心理护理,安慰患者,讲解手术的方法及意义,消除患者的紧张恐惧心理,取得患者的理解和配合。
    6.完善术前准备 备皮、配血,指导患者禁食等,做好充分的术前准备,以利于手术顺利完成。
    (二)术后护理
    1.按外科术后一般护理常规执行。
    2.严密观察生命体征的变化,给予心电、血压、血氧监测。
    3.观察患者神志及肢体活动情况,询问患者有无头晕等症状,观察患者双上肢感觉、活动是否正常。
    4.出现烦躁、头疼等脑组织灌注异常时遵医嘱应用甘露醇等脱水降颅内压治疗,预防过度脑灌注综合征的发生,并做好保护措施,防止外伤发生。
    5.监测血压变化,观察患者患肢血压较术前的变化以防术后高血压或低血压的发生。发生高血压时遵医嘱应用降压药物。
    6.术后及时观察患侧肢体的桡动脉搏动,监测患肢力量是否较术前有所好转。
    7.术后给予抗凝治疗,防止出血。
    8.密切监测和及早发现各种感染征象,如体温、白细胞计数升高等。
    9.疼痛的护理 如果出现伤口疼痛等,遵医嘱应用止痛药物止痛。
    10.介入治疗者(放支架)术后穿刺肢体伸直位,伤口加压包扎或压沙袋包扎约12小时,观察伤口敷料有无渗血情况,发现渗血立即通知医师给予止血处理。
    11.介入治疗者(放支架)术后避免颈部过度转动,防止支架移位、变形。
    12.手术治疗者应注意呼吸的监测,全麻插管引起呼吸道黏膜损伤,术后担心伤口出血,患者不能用力咳嗽,呼吸道分泌物不能正常有效排出,出现吸气性呼吸困难。鼓励患者咳嗽、咳痰、翻身叩背、必要时可给予雾化吸入,及时清理呼吸道分泌物。
    13.手术治疗者观察有无声音嘶哑、饮水呛咳、伸舌是否居中,以判断有无喉返/喉上神经和舌下神经损伤。
    14.手术治疗者应重点观察伤口、引流、出血情况 密切观察患者颈部有无肿胀,呼吸困难,发绀及切口渗出情况。尤其注意颈后,防止出血。观察引流的性质和量,保持伤口敷料清洁干燥,定时挤压引流管,保持引流通畅。
    (三)健康指导
    1.同血管外科健康指导。
    2.患肢避免提重物,活动时应循序渐进,逐渐加大活动量。
    3.保持穿刺处伤口部位的清洁干燥,防止穿刺处发生伤口感染及假性动脉瘤。一旦出现肿胀、疼痛等异常,应及时就诊。
    4.按时应用药物,定期复查。抗凝药物,应注意定时定量。并观察有无皮肤紫癜、牙龈出血、黑便等出血现象。定期监测凝血功能。
    5.饮食注意营养,油腻食物会增加血脂引起血管壁硬化,应避免进食。多食富含维生素的食物。忌食辛辣、刺激性食物。
    6.加强锻炼,保持良好的心态。
    7.告知烟酒对血管的危害刺激,劝其戒烟、戒酒。
    8.术后遵医嘱门诊复查。
    二、主要护理问题
    1.疼痛 与手术穿刺处伤口有关。
    2.部分自理能力缺陷 与动脉插管后加压包扎限制肢体活动有关。
    3.血流再灌注损害 与大脑长期适应缺血状态有关。
    4.周围组织灌注异常 与继发肢体血栓形成有关。
    肾动脉狭窄是指肾动脉血管床的阻塞性病变,其狭窄可影响肾动脉一侧、双侧或其肾内分支,造成肾组织缺血,进而激活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产生高血压。本病常见的病因有大动脉炎、动脉粥样硬化、纤维肌性增生。其临床表现为持续性的高血压,有时上肢可无脉搏触及,而上肢及下肢血压有时亦可有显著差别。
    一、护理措施
    (一)术前护理
    1.同外科护理常规。
    2.测血压,遵医嘱给予降压药物。
    (二)术后护理
    1.同外科局麻术后护理常规。
    2.术后患肢制动24小时,遵医嘱给予伤口加压包扎或伤口压沙袋,观察伤口敷料有无渗血。
    3.观察尿量,准确记录尿量及出入量,防止肾衰竭的发生。
    4.询问患者有无腰部疼痛。
    5.血压与术前相比较,观察、询问患者有无头晕等不适。
    (三)健康指导
    1.指导患者定期监测血压变化。
    2.遵医嘱服用药物。
    3.定期复查。
    二、主要护理问题
    1.安全 与高血压有关。
    2.出血 与手术有关。
    3.潜在并发症:肾衰竭 与肾灌注不足有关。
    动脉瘤的定义是指动脉管壁永久性局限性扩张超过正常血管直径的50%。通常情况下,腹主动脉直径超过3cm可以诊断腹主动脉瘤(AAA)。动脉粥样硬化是引起腹主动脉瘤的最常见的病因,其他原因为损伤、感染、先天性动脉中层囊性变及梅毒。常见的症状为疼痛、邻近器官的压迫症状、腹部可触及搏动性包块;突然的剧烈腹痛往往是腹主动脉破裂的特征性表现,视为最危险信号。疼痛为持续性、剧烈的刀割样,不因体位变动而缓解。
    一、护理措施
    (一)术前护理
    1.控制血压 为避免动脉瘤的破裂,保持患者血压平稳很重要,应遵医嘱服用降压药。
    2.减少增加腹内压的因素 如咳嗽、打喷嚏、便秘,适量使用通便药物,保持大便通畅。
    3.体位 入院后即严格卧床,防止由于剧烈活动或外伤引起的瘤体的破裂。
    4.肢体远端血运的观察 腹主动脉瘤常常伴发肢体远端缺血,因为瘤腔内容易形成血栓,血栓脱落后会经血运到达下肢远端,堵塞末梢的细小动脉,造成缺血,因此要观察足部皮温、颜色、足背动脉是否能触及,为临床诊断提供依据。
    5.心理护理 消除患者的紧张情绪,防止由于情绪紧张而引起血压升高。
    6.密切观察病情变化,若患者感到腰或腹部疼痛剧烈范围扩大,并有心率加陕、脉搏增速、血压降低等休克症状,应立即报告医师。
    (二)术后护理
    1.腹主动脉瘤切除、人工血管置换术后护理
    (1)按外科一般护理常规及麻醉后常规护理。
    (2)密切观察病情,测定血压、脉搏、呼吸等生命体征,注意有无内出血。
    (3)注意下肢供血情况,定时检查足背动脉搏动,观察有无继发血栓形成。
    (4)观察尿量,维持出入量的平衡,注意及预防急性肾衰竭。
    (5)留置胃管期间,保持胃管通畅及固定良好;鼓励患者勤翻身,促进肠道功能恢复。
    (6)观察伤口引流液的量、性质、颜色等,观察有无出血。
    (7)腹部切口较大者应用腹带加以保护,减少切口的张力,有利于咳嗽及预防切口裂开。
    (8)适当拍背促进咳痰,防止术后肺部感染的发生。
    (9)严格无菌操作,防止人工血管感染。
    (10)运动的护理:术后三周避免剧烈运动,有利于血管内、外膜生长。
    (11)健康指导:每半年复查B超1次;经常自我检查有无搏动性肿块;高血压患者应遵医嘱服药控制血压;注意有无下肢血栓形成。
    2.腹主动脉瘤腔内隔绝术的护理
    (1)生命体征观察同腹主动脉瘤切除、人工血管置换术后护理。
    (2)穿刺点加压包扎,相应肢体制动24小时。
    (3)观察是否有腹痛。
    (4)观察尿量,注意肾功能情况。
    (5)观察臀部感觉及排便情况,防止局部缺血。
    (6)观察下肢供血情况。
    (三)健康指导
    1.积极治疗高血压等原发病。
    2.术后避免剧烈弯腰,定期体检,检查人工血管或支架是否有打折,是否有移位。
    二、主要护理问题
    1.疼痛 与手术创伤有关。
    2.生活自理能力缺陷 与手术卧床有关。
    3.焦虑 与担心动脉瘤破裂有关。
    4.潜在并发症:肠缺血 与局部血液循环障碍有关。
    5.潜在并发症:下肢动脉栓塞 与手术导致血栓或斑块脱落有关。
    主动脉夹层动脉瘤是指主动脉内膜或中膜因各种病理原因被撕裂,血流从裂口处进入主动脉壁内,使主动脉中膜出现分层或中膜与外膜分离(甚或一并撕裂外膜而破裂),继而膨胀扩张成瘤状。原血管腔称为真腔,新形成的壁内裂隙称作假腔。随血流的继续涌入,假腔可持续向近端或远端扩展。真、假腔之间的主动脉结构为夹层,沟通真、假腔的撕裂部位成夹层裂口。裂口部位多见于胸主动脉,病变范围以胸主动脉为主,也称为胸主动脉夹层(TAD),少数原发裂口位于腹主动脉,称作腹主动脉夹层。内膜裂口多发生于主动脉应力最强的部位,即升主动脉近心端或主动脉起始端,在左锁骨下开口处下2~5cm处。
    一、护理措施
    (一)术前护理
    1.严密监测并把患者血压控制在正常范围内,防止血压突然升高,引起瘤体破裂。
    2.心理护理 消除患者紧张情绪,防止由于情绪紧张而引起的血压升高。向患者及家属讲解疾病的发生、发展,使患者认识到随时面临着动脉瘤破裂的危险。介绍术前、术后应特别注意的事项,同时介绍手术成功的病例,以鼓励患者战胜疾病,增强接受手术的信心。
    3.卧床休息 防止由于剧烈活动或外伤引起的夹层的破裂。
    4.减少增加腹内压的因素,如咳嗽、打喷嚏、便秘、腹泻。
    5.夹层动脉瘤破裂的观察与预防 对瘤体较大或疼痛严重者,要警惕瘤体随时破裂的可能,应嘱患者卧床休息,减少活动范围与强度,减少引起腹内压增高的因素,如保持大便通畅,预防上呼吸道感染,避免劳累、受伤,避免用力过猛、屏气等,有效控制高血压是预防动脉瘤破裂的关键。疼痛剧烈者应及时联系医师给予镇痛治疗,一旦患者感到疼痛加剧,范围扩大,面色苍白,出冷汗,血压下降,脉搏加快等,应疑为动脉瘤破裂,应紧急采取措施及急诊手术。
    6.重要器官功能监测 患者多伴有高血压、冠心病等,故手术前需适当限制患者活动,血压增高易引起瘤体破裂,因此应严密监测和有效地控制高血压,每日至少监测2次血压。重症者应给予心电监测,术前应常规对肺部功能进行测定,对手术中或手术后肺功能进行评估,并积极予以纠正。为了预防术后肾衰竭,术前对疑有肾功能损害、减退者应监测尿素氮及肌酐水平,记录每日尿量,重复检查尿常规,以便术后对比观察。
    7.双下肢循环观察 夹层累及髂动脉时可出现下肢缺血症状。因此术前除常规观察足背动脉及胫后动脉搏动情况,还应监测双下肢的踝肱指数(肱动脉和胫后动脉收缩压之比),对术后观察双下肢血液循环有重要指导意义。
    8.术前生活指导 嘱患者进行床上大小便训练。注意术前戒烟,以促进肺功能的改善,减少呼吸道分泌物。此外,应适当补充蛋白质、热量及维生素等,必要时予以静脉营养支持以改善营养状况,提高患者对手术的耐受力。
    9.存在冠状动脉狭窄时,先进行冠脉搭桥或支架成形术,一个月后进行EVE(腔内隔绝术)。
    10.常规手术区备皮。
    11.遵医嘱行术前药物准备。
    12.术前留置尿管,但应尽量在麻醉后完成,以减少刺激。
    13.术前晚精神紧张、疼痛者,应给予镇静、镇痛治疗。
    (二)术后护理
    1.严密观察病情变化 术后为了防止吻合口出血、脑血管意外的发生,保持血压的平稳尤为重要。同时术后24小时应严密观察生命体征,包括心电监护、血压及血氧饱和度的监测、尿量的观察、腹腔引流液的色泽、量的观察。保持呼吸道通畅,低流量吸氧,超声雾化,预防肺部感染。鼓励并协助患者咳痰。适当按摩双下肢及足部,预防深静脉血栓形成。
    2.下肢血供观察 应注意双下肢皮温、颜色、感觉和动脉搏动情况,观察有无血栓形成。动脉血栓形成将发生典型的5P症状,即疼痛、感觉异常、麻痹、无脉和苍白。与此同时也要观察肢体有无肿胀等静脉回流障碍现象。同时鼓励患者早期下床活动或床上活动,可减少血栓发生率。术前确定左锁骨下动脉受累的患者应监测上肢血运。
    3.术后肝、肾功能的监测 术后第l天复查肝功能,术后24小时内记录每小时尿量,注意观察尿的颜色、性状、pH值、比重,每日检测尿常规及肾功能。避免使用对肝、肾有毒性的药物,要监测肝功,重点观察总蛋白及白蛋白含量,因多数患者不同程度存在低蛋白血症,故应重视血浆蛋白的补充,必要时予以输血。
    4.严格无菌操作,防止人工血管感染。
    5.引流管的护理 观察引流液的量、性质、颜色等,观察有无出血。记录尿量,维持出入量的平衡,预防肾衰竭。
    6.术后活动的指导 术后主张患者卧床,待生命体征趋于平稳之后,采用半卧位,有利于腹腔内渗出液流向盆腔内(盆腔内腹膜吸收能力较强)。为避免人工血管吻合口撕脱出血、形成血肿或假性动脉瘤,主张7~10天后下地活动。在卧床期间,加强基础护理。患者出汗较多时,给予床上擦浴,保持床单位整洁、平整、干燥,定时翻身,防止压疮出现。老年患者较长时间卧床后,开始行走时肌力低下,容易跌倒,需借助于拐杖或在他人的扶持下慢慢行走。术后3周内避免剧烈活动,有利于血管内、外膜的生长。
    7.EVE术后一般处理
    (1)严密监测生命体征、血氧饱和度12~24小时。
    (2)术后6小时进食,次日下床活动。
    (3)左锁骨下动脉受干扰的应监测神志及上肢血运。
    (4)累及髂动脉的应监测下肢血运。
    (5)遵医嘱应用抗凝药及抗生素。
    (三)健康指导
    1.戒烟、戒酒。
    2.适当活动以利心肺功能的恢复。
    3,保持心情愉快。
    4.按时服药,控制血压。
    5.防止便秘,避免腹压增高。
    二、主要护理问题
    1.术后出血的危险(腹膜后出血)与术中血管吻合,患者凝血功能障碍有关。
    2.内脏缺血坏死 与术中血管阻断时间过长,局部血循环障碍有关。
    3.多脏器衰竭 与手术创伤、脏器出血、再灌注损伤有关。
    4.下肢缺血 与重建血管内急性血栓形成有关。
    5.吻合口假性动脉瘤 与手术创伤有关。
    6.潜在并发症:腔内隔绝术后截瘫 与手术创伤有关。
    急性动脉栓塞是心脏或动脉脱落的血栓或斑块等随血流向远端动脉流动,造成动脉管腔堵塞,导致肢体、脏器组织等缺血的急性病变。临床表现为急性肢体缺血征象:无脉(pulselessness)、疼痛(pain)、苍白(pallor)、感觉异常(pares-thesia)和运动障碍(paralysis),即5P征。
    一、护理措施
    (一)术前护理
    1.尽快做好术前准备,同时做好心电监护并记录血压、脉搏、呼吸及神志等变化。诊断明确者可使用哌替啶类止痛剂,以减轻患者的痛苦。
    2.对伴有心功能不全者应给予高浓度、大流量氧气吸入,并应准备急救物品。
    3.患肢保温,但禁用热水袋等加温,以免加重患肢的缺血性变化。
    4.抗凝治疗 一般采用肝素抗凝。肝素是一种黏多糖硫酸酯,性质稳定,注射后10分钟起效,半衰期1~4小时。使用剂量0.5~1mg/(kg•d),分为小、中、大剂量。要求APTT延长2~3倍(40~60秒,APTT正常值为23~37秒)。
    (二)术后护理
    1.溶栓治疗的护理 所有急性动脉栓塞或血管移植术后阻塞,在血栓栓塞3日内溶栓效果最佳。
    (1)保证正确的给药途径:由2名护理人员与主管医师到患者床旁核对导管和鞘管后,用标签注明并分别贴于导管和鞘上,再与注射泵正确连接,以保证给药途径准确无误。
    (2)保证正确的给药方法:药物溶栓的特点是每次药物浓度不同,给予的泵速及持续时间不同,护士一定记住调泵时间,并做好交接班。做此项工作时,采取提示卡的形式,贴在患者处的注射泵上及护士站处,以便随时提醒护士,保证给药准确。
    (3)出血的预防和护理:颅内出血最为严重。主要观察患者的意识、瞳孔、血压的变化,有无头痛及肢体障碍,如果有潜在的出血危险,尤其是脑出血,应立即停止溶栓治疗,及时通知医师,积极配合医师,给予抢救、治疗。表面出血是溶栓的最常见的不良反应,常为穿刺部位出血或血管损伤。护理上需密切观察患者有无皮肤瘀斑、鼻出血及牙龈出血,观察曾经穿刺和刚穿刺的部位、注射点、伤口有无出血、血肿,对刚进行穿刺的部位按压时间要长,大于5分钟。如发现异常,应立即通知医师,出血部位应进行局部按压,同时动态检测血常规、凝血功能变化。还可发生内出血,为胃肠或泌尿生殖器道、后腹膜、中枢神经系统或实质器官出血。观察患者有无腰痛,有无血尿、便血、呕血及其他脏器出血。如发现异常情况,立即通知医师,给予对症处理。
    (4)伤口的护理:在溶栓过程中,穿刺置管处可能发生伤口渗血,渗血量较多者,皮肤周围轻度瘀斑、肿胀、压痛,曾经的静脉抽血穿刺点轻度皮下瘀斑,应立即通知医师,予以伤口换药处理,监测血常规、凝血功能变化,并在出血部位压沙袋。沙袋不宜过重或过轻,过重会使动脉溶栓导管受压、堵塞;过轻则起不到压迫止血的作用。沙袋应压在动脉溶栓导管旁,不宜压在动脉溶栓导管正上方,以防动脉溶栓导管受压、堵塞。护士需随时观察静脉注射泵是否通畅,观察穿刺点情况,是否继续出血。
    (5)血肿的护理:溶栓后穿刺处出现血肿者,给予冰袋外敷及理疗。冰敷可使血管收缩,减轻局部出血、充血。使用冰袋时护士应用干毛巾包裹冰袋,干毛巾可吸收冰袋使用过程中表面产生的水滴,保持局部皮肤干燥,避免伤口敷料被浸湿。冰敷时间不宜过久,以防冻伤。经过护士细心护理后,患者腹股沟瘀斑、肿胀会逐渐好转。
    (6)溶栓导管的护理:①妥善固定导管:因患者为动脉插管并处于溶栓期,如发生导管脱出或三通、注射泵线连接处脱开,可能导致大出血,血肿等严重后果,故做好导管固定、防止导管脱出具有重要意义。方法是将动脉导管用缝线固定于皮肤,标记导管插入长度,应用透明敷料固定穿刺点处的导管,利于随时观察导管位置及穿刺点的情况;再用3M胶带固定导管柄、用蝶形胶布再次固定牢固。更换三通、注射器及注射泵管时动作要轻柔,必须将连接口拧紧。做晨晚间护理、更换床单位时防止将导管拽出。②防止管腔堵塞:护士应经常巡视患者,观察导管位置,避免导管弯曲、打折。用药时应检查三通开关位置,使其处于通畅状态。③预防导管感染:护士随时观察穿刺点敷料,发现敷料浸湿及污染时,立即给予换药,换药时注意观察局部皮肤情况,并保持局部皮肤清洁干燥。如局部出现红肿、疼痛、异常分泌物渗出时,及时通知医师予以处理。防止局部伤口感染和导管菌血症的发生。④拔管后预防局部出血:导管拔除后,嘱患者导管穿刺侧肢体24小时制动,伤口加压包扎,以利于血管穿刺点收缩、闭合,保持血流通畅,防止血栓形成;同时密切观察穿刺点有无出血及血肿,观察足背动脉搏动情况及导管穿刺侧肢体肤色、温度、感觉。
    2.严密监护患者的心功能变化,定时测量血压、脉搏及呼吸,并注意神志变化。
    3.注意观察患肢皮肤温度、脉搏、颜色、疼痛、感觉较术前有无缓解。怀疑有患肢动脉供血不良时,应及时通知主管医师。
    4,注意患肢,特别是前臂或小腿有无疼痛、压痛、有无肿胀等,警惕缺血后再灌注综合征的发生,有变化时及时通知主管医师。
    5.为了预防术后血管并发症,指导患者避免屈髋或屈膝及膝下垫枕。记录尿量、血压及脉搏等,及时发现体液不足,及时调整输液量,以防止因血流减少造成的血管充盈不良。
    6.按时遵医嘱进行抗凝或溶栓治疗,并根据用药时间按时抽血,以监测药物对凝血功能的影响,超过规定标准时,应通知主管医师及时调整药物的剂量和间隔时间,以预防出血或血栓形成。
    7.卧床时要避免被子对患肢末梢的压迫,可在床尾使用支被架。
    8.肢体保暖可保证末梢血管扩张,但注意防止局部烫伤。遵医嘱适当活动,勿长期站立或静坐。
    9.指导患者合理饮食,按时服用抗凝及治疗心脏疾病的药物,以减少再栓塞的可能。
    10.截肢的患者则必须学会应对肢体丧失所带来的一系列生理、心理及社会问题。
    (三)健康指导
    1.终生服用抗凝药物,根据出凝血时间,逐渐由肝素过渡到华法令、肠溶阿司匹林。避免长时间同一体位,避免久坐,尤其是髋关节血管搭桥术后。
    2.禁烟。
    二、主要护理问题
    1.焦虑或恐惧 与突发疼痛、急诊手术或患肢坏死、肢体丧失的威胁有关。
    2.疼痛 与肢体缺血有关。
    3.潜在的周围组织灌注异常 由取栓不彻底、术后再栓塞、继发血栓形成或动脉缺血后再灌注综合征所致。
    4.潜在的并发症:心功能不全 与器质性心脏病或取栓术后大量缺氧代谢产物入血有关。
    在周围血管,动脉粥样物质的不断扩大和继发性血栓形成,可引起动脉管腔狭窄、闭塞,使肢体出现慢性或急性缺血症状,这种疾病被称之为动脉硬化闭塞症。早期的临床表现仅有肢体发凉麻木、活动后易疲乏感;随后可出现间歇性跛行、静息痛、肢端坏死、肌肉萎缩和关节僵硬等。
    一、护理措施
    (一)术前护理
    1.同外科术前护理常规。
    2.指导患者戒烟,以免加重动脉硬化的程度。
    3.指导患者进行适度的行走锻炼,促进侧支循环的建立,改善缺血症状。方法:患者以普通步速行走直至症状出现,随后立即休息,待症状缓解后继续锻炼,如此反复运动。
    4.保护患肢 防止外伤、皮肤破损;用棉被或宽松棉鞋、袜等保暖,禁止使用热水袋以防烫伤;禁止热水烫脚,以免加重局部组织缺氧坏死。
    5.如有继发感染,遵医嘱使用药物。
    6.给予镇痛剂缓解疼痛,保证睡眠,减轻心脏负担。
    7.心理护理 向患者讲解疾病相关的注意事项,鼓励患者进行肢体功能锻炼,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
    8.为患者提供必要的生活护理。
    (二)术后护理
    1.同外科术后护理常规。
   2.严密观察生命体征的变化,给予心电、血压、血氧监测。
    3.患肢血运的观察 包括皮肤温度、颜色、动脉搏动,疼痛是否减轻,可与术前相比较。
    4.皮肤保护 避免缺血肢体受压,在骨隆突处及患肢给予相应的减压保护,如使用水囊或减压贴等。
    5.颈部手术后观察呼吸情况及有无声音嘶哑、伸舌有无偏斜等,以判断有无喉返神经和舌下神经损伤。
    6.体位与活动 全麻清醒后可采用自主体位,根据病情及手术方式指导其活动:人工血管搭桥术应避免相应关节过度弯曲,术后3~5天可下床活动,利于吻合口生长;介入治疗穿刺点加压包扎,肢体制动24小时;避免皮下隧道受压。
    7.抗凝治疗期间检测凝血指标,及时遵医嘱调整抗凝药物剂量。
    8.注意观察有无出血倾向,如引流量及其性状、有无切口、穿刺点渗血,伤口敷料渗血、牙龈出血、鼻出血、血尿等,发现异常立即通知医师给予相应处理。
    9.观察伤口敷料情况,严格无菌操作,避免人工血管感染。
    (三)健康指导
    1.指导患者戒烟、限酒。
    2.服用抗凝药的注意事项 遵医嘱按时、按量服用抗凝药,不可随意停药或改变用药剂量;服药期间应观察有无牙龈、黏膜出血;伤口愈合情况;皮肤有无出血点;有无皮下血肿;女性患者还应注意月经量;定期监测凝血四项,遵医嘱调整用药量。有出血倾向时及时就诊。因其他疾病就医时,应告知接诊医师服药情况,避免药物相互作用。
    3.适当行走锻炼,促进侧支循环建立。
    二、主要护理问题
    1.疼痛 与肢体供血不足有关。
    2.焦虑 与疾病有关。
    3.潜在并发症:出血 与抗凝有关。
    4.潜在并发症:感染 与手术有关。
    多发性大动脉炎又称Takayasu病、无脉症,为主动脉及其主要分支的慢性进行性非特异性炎性变,常引起不同部位的狭窄或闭塞,造成病变动脉供血组织的缺血性改变。可能的原因为自身免疫性因素、遗传因素和长期服用激素类药物。
    一、护理措施
    (一)术前护理
    1.心理护理 此病较少见,临床症状比较突出且手术难度大,患者心理负担重,经常会存在焦虑、恐惧的心理状态。因此,护理人员应多关心患者,随时了解患者的心理状况,向患者适当讲解有关此病的知识,做好手术前及手术后的宣教工作,以减轻或消除其紧张、恐惧心理,以良好的心理状态接受手术治疗。
    2.做好生活护理 患者活动时需有人陪伴,防止因视物不清或一过性黑朦而突然引起昏厥、跌倒等意外伤害,做好安全防护措施和各种应急措施。
    3.应用激素药物期间的护理 大动脉炎好发于女性患者,在急性期需要较长时间应用激素治疗,以控制炎症的发展;而激素类药物的使用会使患者内分泌系统发生改变,尤其会增加女性患者的心理负担。因此,在应用药物治疗期间要多关心、理解患者,向患者说明用药的必要性,注意观察用药后的反应,及时给予相应的处理。
    4.注意观察头臂型患者头部及双上肢血供情况。注意监测胸腹主动脉、肾动脉型患者血压,嘱患者按时服用降压药物,以防止血压突然升高,引起脑血管破裂。
    5.动脉造影的护理 动脉造影检查是明确诊断和拟定手术方案的最佳医疗手段。造影前按手术前常规准备,如皮肤准备、禁食、禁水、造影剂过敏试验等。造影后给予穿刺一侧肢体制动,卧床休息24小时,伤口压沙袋8~12小时,嘱患者多饮水,同时给予补液治疗,有利于造影剂的排出。认真听取患者主诉,有无腰痛、恶心、呕吐等不适症状。
    (二)术后护理
    1.一般护理同外科术后护理。
    2.严密监测生命体征变化,给予持续心电、血压、血氧监测。头臂型患者测血压时应选择下肢,以免影响测量结果的准确性。
    3.术后应注意患者神志及肢体的活动情况,以判断有无脑组织缺血导致的脑梗死。
    4.颈部手术后还应注意呼吸情况及有无声音嘶哑,怀疑有血肿压迫呼吸道时,应立即通知医师,及时给予处理。
    5.应注意患肢的脉搏、皮温及肢端循环情况。应测量两侧肢体血压,并与术前的测量结果相比较。怀疑有吻合口破裂或血栓形成者,应及时通知医师。
    6.严格记录出入量,准确记录尿量,根据医嘱送检有关肾功能情况检查,了解肾功能情况。
    7.术后为预防血栓或栓塞的并发症,常规应用抗凝药物。出血是抗凝药物的主要副作用。护理中要严密观察有无出血倾向。定期监测凝血功能,及时报告医师,调整抗凝药物的用量。处理好药物不良反应。
    8.术后活动的指导
    (1)头臂型患者术后应保持头部的中立位,避免过度旋转头颈部,以免移植的血管扭曲、受压,增加血栓形成的机会。
    (2)头臂型患者在坐起或下床活动时,动作不宜过大、过猛,以防止体位的突然变化造成脑部充血或缺血。
    (3)胸腹主动脉型、肾动脉型患者行旁路移植手术后宜取半卧位,有利于引流液的排出,3~5天后可下床适度活动。
    (4)行介入治疗的患者,术后平卧,患肢制动,24小时后可下床活动。
    (三)健康指导
    1.避免剧烈活动,活动时应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
    2.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定期复查。
    3.使用抗凝、祛聚药物,注意观察有无皮肤黏膜、牙龈出血等情况的发生,定期监测凝血功能。遵医嘱按时、按量服用药物,不能私自停药。
    4.戒烟、戒酒。
    5.进食营养、富含维生素、粗纤维食物,忌辛辣、刺激食品。
    二、主要护理问题
    1.焦虑 与疾病有关。
    2.外周组织灌流量改变 与疾病导致的血管病变有关。
    3.舒适度改变:头昏、头痛 与疾病导致的血管病变有关。
    4,知识缺乏 缺乏信息来源或指导。
    布-加综合征是由肝静脉和(或)上段下腔静脉阻塞性病变引起的一种肝后性门脉高压症,本病在西方国家多因血液高凝引起,在东方国家多为发育异常引起。在我国,黄河流域沿岸最为多见,有明显的地域性。临床表现主要为肝脾大伴脾亢、腹水、腹壁及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呕血、便血、黑便、双下肢静脉曲张、色素沉着、下肢肿胀及树皮样改变等。
    一、护理措施
    (一)术前护理
    1.心理护理 帮助患者建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充分调动患者的主观能动性,积极配合治疗及护理工作。
    2.使用利尿剂 注意观察尿量的变化,电解质的变化,防止低钾、低钠的情况。
    3.饮食的护理 高热量、适量蛋白质、高维生素、少渣及无刺激性软食,腹水者给予低盐饮食。
    4.使用保肝药物 注意药物不良反应。
    5.适当限制患者活动,尤其对出血后贫血、巨脾、低蛋白血症及腹水者。
    6.指导患者做深呼吸运动,以减少术后呼吸道并发症。
    7.对有下肢水肿的患者应抬高下肢,以利于静脉回流。
    8.有腹水者定期测量腹围。
    (二)术后护理
    1.体位的护理 行开胸手术者床头抬高15°~30°,有利于引流。
    2.术后要严密监测生命体征,特别是心脏功能。心功能不全为术后常见的并发症,为防止心力衰竭,在解除梗阻后,立即给予强心利尿处理,包括毛花苷丙、呋塞米等静脉注射,有助于减少心力衰竭的发生。
    3.注意输液速度,不宜过快,量入为出;必要时记录每小时尿量,监测中心静脉压,准确记录24小时出入量。
    4.警惕有无肺部感染,膈下脓肿,肠系膜静脉血栓形成及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等并发症的发生。
    5.患者痰多时,应给予雾化吸入,并协助患者排痰,必要时吸痰。
    6.有腹水者注意腹围变化,每日测量腹围并记录。
    7.肝功能不良患者,术后慎用吗啡、氨基酸和巴比妥类药物,减少肝功能损害。
    8.密切注意患者意识状态,早期发现肝性脑病前期症状,如无意识的动作、答非所问、嗜睡及淡漠等。
    9.下腔静脉支架术后,严格卧床24小时,第二天可适当床旁活动;其他术后第二天可半卧位,三至五天可床旁活动。
    (三)健康指导
    抗血小板治疗三个月,行B超或造影复查,定期复查凝血功能,避免剧烈活动和重体力劳动,防止外伤。
    二、主要护理问题
    1.疼痛 与手术有关。
    2.躯体移动障碍 与术后无能力活动有关。
    3.潜在并发症:出血 与术前食管胃底静脉曲张有关。
    4.潜在并发症:感染 与术后咳痰困难及放置引流管有关。
    纤维蛋白、血小板、红细胞等血液成分在深静脉系统血管腔内形成凝血块称为深静脉血栓。常见病因为静脉血流滞缓、静脉壁损伤和血液高凝状态。最常见的主要临床表现是一侧肢体的突然肿胀、压痛,静脉血栓部位常有压痛,Homans征阳性以及浅静脉曲张。
    一、护理措施
    (一)术前护理
    1.急性发作者绝对卧床休息,防止血栓脱落引起肺栓塞。
    2.垫软枕抬高患肢,促进静脉回流,减轻肿胀。
    3.卧床时,鼓励患者做足踝部活动,禁止按摩患肢。
    4.使用抗凝药物期间,定期监测凝血指标,同时注意观察有无出血倾向,如穿刺点渗血,牙龈出血、鼻出血、血尿、黑便等,发现异常立即通知医师,给予相应处理。
    5.观察患者是否有肺栓塞主诉,如憋气。
    6.观察肢体肿胀是否加重或出现股青肿、股白肿,应及时告知医师,给予紧急处理。
    7.加强生活护理,注意患者安全。
    (二)术后护理
    1.同外科术后护理常规。
    2.体位 卧床时抬高患肢。
    3.使用抗凝或溶栓药物观察同术前护理。
    4.行下腔静脉滤器植入术后无须绝对卧床,可如厕,短时间行走。
    (三)健康指导
    1.饮食清淡,缓解血液高凝状态。
    2.遵医嘱服用抗凝药物,定期检测血液凝血指标,并观察有无皮肤紫癜、牙龈出血、黑便等出血现象,必要时及时就诊。
    二、主要护理问题
    1.疼痛 与静脉回流受阻有关。
    2.出血 与抗凝或溶栓治疗有关。
    3.潜在并发症:肺栓塞 与血栓脱落有关。
    下肢静脉曲张是由于下肢静脉瓣功能减弱,使下肢静脉内血液淤滞,血液回流受阻,引起大隐静脉及小隐静脉异常扩张。常见的病因为先天性静脉壁薄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从事重体力劳动、长时间站立等。临床表现为患者久站或行走后患肢沉重乏力、酸胀不适或疼痛肿胀;患肢皮下可见浅静脉扩张,呈囊带状隆起或卷曲,严重者常并发血栓性静脉炎;踝部皮肤萎缩、脱屑、色素沉着、皮下硬结、湿疹溃疡。
    一、护理措施
    (一)术前护理
    1.同外科护理常规。
    2.行保守治疗的患者,下肢穿弹力袜或使用弹力绷带缓解症状。
    3.避免长时间站立或下蹲,卧床时抬高患肢。
    4.伴有皮肤损伤或溃疡等应遵医嘱使用药物,直至炎症消退。
    5.术前一天除备皮外应将曲张静脉标记。
    (二)术后护理
    1.同外科硬膜外麻醉术后护理常规。
    2.术后平卧位,患肢垫软枕抬高30°,促进血液回流。
    3.观察伤口敷料及绷带是否有渗血。
    4.观察患肢是否肿胀、疼痛等,防止深静脉血栓并发症的形成。
    5.遵医嘱使用药物,减轻术后患肢回流障碍导致的水肿。
    6.遵医嘱使用气压式循环驱动仪,促进下肢血液循环。
    7.功能锻炼 患肢感觉及运动未恢复之前行足踝部被动活动,以促进血液循环,预防血栓形成;术后第2天下床间断活动如如厕、洗漱等;从第3天起逐渐增加活动量,但不宜久坐及站立,卧床时仍将患肢抬高。
    (三)健康指导
    1.建议长期穿弹力袜。如果发现腿部酸胀感或静脉怒张,应及时就诊。
    2.避免久站、避免双下肢负重。
    3.卧床休息时抬高患肢。
    4.保持伤口部位的清洁干燥,防止发生伤口感染。一旦发生伤口红、肿、疼痛等异常,及时就诊。
    二、主要护理问题
    1.有皮肤完整性受损的危险 与皮肤溃疡或炎症等有关。
    2.潜在并发症:出血 与外伤或曲张静脉破裂有关。
    3.潜在并发症:深静脉血栓 与手术有关。
    动静脉内瘘术是一种血管吻合的小手术,将前臂靠近手腕部位的动脉和邻近的静脉作一缝合,使吻合后的静脉中流动着动脉血,形成一个动静脉内瘘。动静脉内瘘的血管能为血液透析治疗提供充足的血液,为透析治疗的充分性提供保障。
    一、护理措施
    (一)术前护理
    1.术前两周进行功能锻炼,抓握弹性物体。根据自身条件抓举轻型哑铃或大小适宜的手球。
    2.清洁皮肤,必要时剃除手术部位的毛发。
    3.提前两周监测血压,每日2次,避免手术前血压异常。
    4.术前避免劳累,饮食恰当,纠正贫血和低蛋白血症,减轻水肿,预防感染。
    5.术前常规对心、肺、肾及凝血功能评估,感染四项检查,评价内瘘血管条件。
    6.避免在手术肢体监测血压、抽血。
    (二)术后处理
    1.保持伤口清洁、干燥,敷料包扎勿过紧,以防内瘘闭塞。
    2.观察内瘘口有无出血。遵医嘱使用抗凝、活血、抗感染药物。
    3.自我观察内瘘是否通畅 示指放在静脉侧触及细震颤或者闻及血管杂音。
    4.抬高术侧肢体,减轻末梢水肿,禁止术肢过劳或受压。
    5.禁止在术侧肢体输液、测血压,4~6周成熟后使用,12~15天拆线。
    6.一周后术侧肢体功能锻炼,抓握弹性物体。
    7.增加握拳次数,避免肿胀。
    (三)健康指导
    1.内瘘术肢不可负重,睡觉时不要压迫术肢,可将软枕垫于术肢,促进静脉回流,以减轻肿胀程度。
    2.注意对内瘘术肢的保护,避免碰撞,防止受伤。
    3.衣袖要松大,术肢避免佩戴饰物。
    4.内瘘术肢不能量血压,不能进行一切静脉治疗以及抽血。
    5.每日监测血压,按时服用降压药,防止高血压,避免低血压的发生。
    6.保持内瘘术肢的清洁,每天清洗局部,预防感染。
    7.术后10天开始做健瘘操。如每天用术侧手捏握橡皮健身球3~4次,每次10分钟。
    8.自我监测内瘘吻合口有无震颤以及听诊血管杂音。
    9.一般要求收缩压维持在130~150mmHg,舒张压维持在80~90mmHg,血压过低会导致瘘管堵塞。
    二、主要护理问题
    1.出血 与局部血管内压力过高有关。
    2.血栓 与患者全身血凝状态有关。
    3.假性动脉瘤 与手术有关。
   




文章来自: 本站原创
引用通告: 查看所有引用 | 我要引用此文章
Tags:
相关日志:
评论: 0 | 引用: 0 | 查看次数: 1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