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德宗:爱新觉罗.载湉 光绪皇帝
作者:王泓 日期:2014-04-27
【历史】德宗:爱新觉罗.载湉 光绪皇帝、
爱新觉罗·载湉
清德宗爱新觉罗·载湉(zǎi tián)(1871年8月14日—1908年11月14日),清朝第十一位皇帝,也是清朝入主中原之后的第九位皇帝,在位年号"光绪",史称"光绪帝"。光绪帝四岁登基,起初由慈安、慈禧两宫太后垂帘听政,光绪七年慈安太后崩逝后由慈禧太后一人垂帘,直至光绪帝十八岁亲政,此后虽名义上归政于光绪帝,实际上大权仍掌握在慈禧太后手中。光绪帝一生受到慈禧太后的掌控,未曾掌握实权。1898年,光绪帝实行“戊戌变法”,但却受到以慈禧太后为首的保守派的反对。光绪帝打算依靠袁世凯牵制住以慈禧太后为首的这一股势力,但反被袁世凯出卖,从此被慈禧太后幽禁在中南海瀛台。整个维新不过历时103天,故称“百日维新”。1908年11月14日光绪帝暴崩,享年38岁,葬于清西陵的崇陵。
光绪帝亲兄弟有六个:长兄早殇;三弟早殇;四弟载洸,早殇;五弟载沣,世袭醇亲王;六弟载洵;七弟载涛。清朝最后的摄政王载沣就是光绪皇帝的弟弟,同时也是溥仪的父亲,光绪皇帝的父亲醇亲王奕譞死后载沣袭爵为醇亲王,是清朝最后实际的统治者。
人物关系
纠错
中文名爱新觉罗·载湉
国 籍清朝
民 族满族
出生地京城(北京)
出生日期1871年8月14日
逝世日期1908年11月14日
职 业皇帝
信 仰佛教
主要成就主持戊戌变法
生 父爱新觉罗·奕譞
生 母叶赫那拉·婉贞
养 母慈安太后、慈禧太后
前 任同治帝(爱新觉罗·载淳)
后 任宣统帝(爱新觉罗·溥仪)
年 号光绪
庙 号德宗
目录
1人物生平
▪ 早期经历
▪ 少帝时期
▪ 主战失败
▪ 百日新政
▪ 戊戌政变
▪ 瀛台幽禁
▪ 抑郁而亡
2为政举措
▪ 求战避和
▪ 变法图强
3历史评价
▪ 总评
▪ 八大不幸
4家族成员
▪ 皇后
▪ 皇贵妃
5光绪之死
▪ 死因之谜
▪ 验证死因
▪ 推测元凶
▪ 考古佐证
▪ 葬礼状况
6陵墓情况
7影视形象
1人物生平
编辑
早期经历
光绪幼年骑马照片
光绪幼年骑马照片
光绪帝载湉,同治十年(1871年)六月二十八日子时出生于北京宣武门太平湖畔醇王府[1]。其父为宣宗(道光帝)第七子醇贤亲王奕譞。载湉四岁时同治帝去世。因同治帝没有子女,且咸丰帝也仅有同治帝一子,同治帝去世后,咸丰帝也随之绝嗣。同治皇帝死后没有儿子,慈禧为了能名正言顺地把持朝政,亲自指定醇亲王的次子,也是自己妹妹的亲生子[1],过继于咸丰帝,登基为帝,名义上继承咸丰帝而非同治帝的皇位,以维持咸丰帝的皇统和父死子继的法则。年仅4岁的载湉继承皇位,第二年改年号为“光绪”[1]。
少帝时期
光绪元年正月二十日(1875年2月25日),四岁的载湉在太和殿正式即位。从这一天起,光绪就被慈禧抓在手里,或当作争夺权利的工具,或作为显示威严的权杖;更多的情况下,则当作她御案上不可缺少的摆设,或是任意玩弄的木偶。这是慈禧专权的政治需要。
光绪皇帝
光绪皇帝
入宫后的光绪,是在孤独中长大的,繁琐的宫中礼节,慈禧经常不断地严辞训斥,没有母爱,饮食寒暖没有人真心去细心照料,应倡导应禁忌之事,无人去指点揭示。没有童年的欢乐,致使他从小就心情抑郁,精神不快,造成身体积弱,难以抵挡疾病的侵袭,留下了难以愈治的病根。天嘏在所著《满清野史》中称:人在幼年的时候,都受到父母的呵护,照顾其出行,料理其饮食,体慰其寒暖,即使是孤儿,也会得到亲朋好友的照顾。只有光绪皇上无人敢亲近。……皇上每日三餐,其饭食有数十种,摆满桌案,可离皇上稍远的饭食,大都已臭腐,接连数日不换。靠近皇上的饭食虽然并未臭腐,可经多次加热,已不能可口。……载湉自十余岁后,虽为天子,可还不如一个孤儿,以后身患痼疾,即是由于少年时衣食不节造成的。虽为野史,可内容与恽毓鼎的《崇陵传信录》所述:“缅怀先帝御宇不惟不久,幼而提携,长而禁制,终于损其天年。无母子之亲,无夫妇昆季之爱,无臣下侍从宴游暇豫之乐。平世齐民之福,且有胜于一人之尊者。”大致相近。说明光绪帝体弱多病之原因,实与自幼在慈禧太后淫威之下,失于调养照料有关。[1]
清朝皇室规定,皇子6岁上学,光绪二年四月二十一,光绪皇帝开始上学读书,地点在毓庆宫。6岁的小光绪上学,环境生,
中法战争中的镇南关布防图
中法战争中的镇南关布防图
师傅生,伴读也生,一切都不习惯。给他选了师傅,一个是翁同龢,署侍郎,内阁学士,和侍郎夏同善。翁同龢和夏同善是同科的进士,翁同龢主要教给他书,识字,四书,夏同善这个时候主要教给他写仿格,写字。还有御前大臣,主要教他学满语文,蒙古语文和骑射,刚一上学的时候,他不习惯,他就哭、闹、发脾气,翁同龢、夏同善就报告慈禧了。慈禧说你们再好好开导一下皇上,开导还是不听,发了脾气以后就摔书本。所以把他爸爸找来了,让醇亲王奕譞到毓庆宫来帮着照顾小皇帝读书,过了一段时间以后,光绪就比较习惯了,他学习很用功,光绪还是比较聪明的,不像同治那么顽皮,字写得也可以,也能做诗,后来文章也行,因为他受了一种帝王教育,特别要强调“仁爱”之心。
光绪十一年,这一年他15岁,虚岁15岁,写了一篇御制文,里面有几句话,他说:“必先有爱民之心,而后有忧民之意,爱之深,故忧之切,忧之切,故一民饥,曰我饥之,一民寒,曰我寒之”。这就是15岁的时候,有一点爱民之心,他还写了一首叫《围炉》的诗,诗有四句话:“西北明积雪,万户凛寒飞,惟有深宫里,金炉兽炭红”。光绪上学的时候比较用功,学习也还可以。光绪逐渐长大了,顺治是14岁亲政,康熙也是14岁亲政,到了14岁了,按说光绪应该亲政了,慈禧说再等一等。等到光绪十三年,虚岁17岁了,不能再拖了,才让光绪亲政。
光绪帝读书阶段是慈禧太后垂帘听政,掌握大权的阶段。这个阶段发生的大事是:
光绪帝的老师翁同龢
光绪帝的老师翁同龢
1877年,左宗棠击败阿古柏,阿古柏自杀。攻占乌鲁木齐,平定天山南北路。曾纪泽取代崇厚对俄谈判,取得胜利,收回伊犁和特克斯河地区。
1881年,慈安太后暴崩,从此慈禧太后一宫独裁。
1883年12月—1885年4月中法战争爆发,由于李鸿章的妥协投降,中国不败而败,法国不胜而胜。光绪帝在军机大臣翁同龢、光绪帝吏部左侍郎夏同善的指导下读书。荀子关于君与庶人是舟与水的关系的名言以及翁同龢主战思想都对他产生了很深的影响。他决心做个爱国爱民的君主,反抗外来侵略。
为了归政后更有效地控制光绪帝,慈禧太后把自己的内侄女——都统桂祥女叶赫那拉氏硬塞给光绪帝做皇后,即后来的隆裕太后。光绪十五年正月二十六日册封,二十七日大婚。二月三日,慈禧太后归政。[1]
主战失败
亲政时期,光绪帝仍未摆脱慈禧太后的控制,遇到大事要向慈禧太后请示,没有多少决定权。他以迫切心情了解世界情况。十六年,驻美公使张荫桓自美归国。他急切召见他,询问国外情况。后来他又索取驻日公使参
1894年的甲午海战景象
1894年的甲午海战景象
赞黄遵宪的《日本国志》,日本明治维新在他心中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光绪帝还读了冯桂芬《教邠庐抗议》,萌发改变中国积贫积弱状况之志。
甲午战争中,光绪帝主战。二十年(1894),朝鲜东学党起义,日本借口保护侨民,增兵朝鲜,蓄意挑起中日战争。光绪帝认为:“倭人肇衅,挟制朝鲜,倘致势难收束,中朝自应大张挞伐。”七月二十四日,他又谕示李鸿章不要贻误军机。他直接命令朝鲜牙山南路叶志超与进入朝鲜北部的清军夹击侵朝日军。他多次下令加兵筹饷,停止慈禧太后挪用海军军费修建颐和园。李鸿章没有听取光绪帝的谕旨,结果“初败于牙山,继败于平壤。日本乘势内侵,连陷九连、凤凰诸城。大连、旅顺相继失守。复据威海卫、刘公岛。夺我兵舰,海军覆丧殆尽。于是议者交咎鸿章,褫其职。以王文韶代督直隶,命鸿章往日本议和”。当不得已批准《马关条约》时,他以朱笔写下一段话,要求全军上下戮力一心,痛除积弊,兴革自强,表明他振兴国家的决心。甲午战争失败决不是主战的罪过,是战之不力的罪过,是光绪负不了责的腐败的清朝封建统治造成的。[1]
百日新政
甲午中日战争后,清政府一败涂地,割地赔款,倍受欺侮。随后,帝国主义列强又进而掀起了瓜分中国
光绪帝
光绪帝[2]
的狂潮。古老的祖国骤然面临亡国大祸,中华民族与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迅速激化。继台湾爱国同胞的英勇抗战,各地人民群众的反抗斗争也在加紧酝酿。这时,资产阶级(主要是它的上层部分)的代表人物康有为、梁启超等人,在社会上积极宣传、组织变法图强,以挽救深重的民族危机,并迅速形成了一个激荡全国的时代潮流[3]。
1895年5月于北京发起公车上书。当时齐集在北京参与科举会试的各省举人收到《马关条约》中,清国割去台湾及辽东,并且向日本赔款白银两万万两的消息,一时间群情激动。4月,康有为和梁启超作出《上今上皇帝书》,提出“拒和、迁都、练兵、变法”的主张,得到一千多人连署。
光绪二十四年六月到九月(1898年6月11日-9月21日)光绪皇帝亲自登上天安门颁布明定国是诏书,宣布开始维新变法。深入经济、教育、军事、政治及官僚制度等多个层面,希祈清国走上君主立宪的道路。
戊戌政变
慈禧太后起初表示同意变法,但她害怕变法会侵害她的权力,于是想方设法控制变法。她发出懿旨,迫使光
主张变法维新的康有为
主张变法维新的康有为
绪帝将变法中坚人物翁同龢革去其协办大学士、户部尚书职务,同时任命后党重要人物荣禄为直隶总督,掌握兵权,又规定新任职的两品以上的文武官员向她谢恩。
后来光绪帝革去了守旧、阻挠上书的怀塔布、许应揆等6名礼部堂官,任命了7名新堂官,其中4名是支持维新的,这一行为触怒了慈禧。七月二十日,光绪帝又任命维新派重要人物江苏候补知府谭嗣同、刑部候补主事刘光第、内阁候补侍读杨锐、内阁候补中书林旭担任四品衔章京,处理新政事宜。后来维新派又企图聘请当时已经下野的日本前首相伊藤博文担任顾问,在慈禧干涉下未能实现。与此同时又有众多利益受到侵犯的顽固势力聚集到慈禧身边,请求她出面制止变法。于是慈禧太后决意破坏变法,发动政变。
袁世凯
袁世凯
她叫荣禄调兵遣将,聂士成部驻天津陈家沟,董福祥部驻北京长辛店。翰林院编修李盛铎奏请光绪帝奉慈禧太后去天津阅兵,以乘机胁迫光绪帝让位。七月三十日,光绪帝密诏杨锐,告以危局,命与林旭、刘光弟、谭嗣同等速议对策。鉴于光绪帝处境危险,谭嗣同于八月三日夜访在天津训练新军的袁世凯,要求他举兵杀荣禄,围颐和园以救光绪帝。袁世凯慨然应允,但当晚就密报荣禄。不知情的光绪帝于八月五日还召见袁世凯,袁世凯建议他召张之洞相助。八月四日,康有为访英国传教士李提摩太,请英国公使相助,未应允。
九月二十一日,政变发生。光绪帝被囚于中南海瀛台,慈禧太后第三次训政。康有为、梁启超逃往国外,张荫桓戍边,徐致靖永禁,杨深秀、杨锐、林旭、刘光第、谭嗣同、康广仁(康有为之弟)处斩。维新举措,除京师大学堂(今北京大学)外,全部废除,戊戌变法失败。慈禧太后立端郡王载漪之子溥儁为“大阿哥”,以取代光绪。由于得不到列强支持,企图失败。
光绪帝支持康有为、梁启超等人实行的戊戌变法,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资产阶级改良运动,目的正确,时间不长,虽败犹荣。[4]
瀛台幽禁
光绪帝在位的第三阶段基本是在囚禁中度过的。囚禁瀛台的光绪帝面色苍白,神经极度衰弱。抑郁,常患遗泄、头疼、发热,脊骨痛,无胃口,腰部有病,尿中有蛋白质。肺部不好,似有痨病。
光绪帝的囚禁地,中南海瀛台
光绪帝的囚禁地,中南海瀛台
二十世纪初G20
二十世纪初G20[5]
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时,光绪帝曾参加决定是否向八国联军宣战的御前会议。他主和,这是基于敌我双方力量对比悬殊而做出的正确选择。慈禧太后感情用事,草率决定宣战,光绪忍不住发话问许景澄:“许卿出使外洋多年,又在总署当差,外国的情况卿最知晓,卿以为大清有无与外国一战的实力?”许景澄先后出使法、德、意、荷、奥、俄等国,通晓几国语言,在中外外交领域享有崇高的威望。许景澄激动的说:“圣上垂问,臣就据实而言,依大清目前的实力,似难敌其中一国,更不用说数国联军了。臣以为和为上策,保护使馆、征剿拳匪事上策。”慈禧一听立马怒了,宣布处死主和的吏部侍郎许景澄、太常寺卿徐用仪、户部尚书立山、内阁学士联元。议和再无希望,八月十一日,联军已攻破北仓,杨村,击溃清军提督马玉鲲部,直隶总督裕禄受伤死于回京途中,朝廷特派从四川总督任上率师入京勤王的李秉衡赴前线督战,与联军在通州黄村交火,清军在半个时辰内即被击溃,李秉衡兵败自杀。临死前李秉衡写下遗言,差人送回京。光绪读后不禁掩面大哭。信写于乱军阵中,只有潦草数行,意谓联军装备精良、士气正旺,劝朝廷速电召李鸿章来京办理议和。联军于八月十四日攻破北京,慈禧太后于八月十五日挟光绪帝逃往西安,《辛丑条约》签订后返回北京。
二十七年十月二十日,溥儁被撤去大阿哥称号。光绪帝的皇位保住了,但形同木偶,臣工奏对,不发一言。有时慈禧太后示意要他表态,也不过一两句罢了。
光绪帝囚禁瀛台到他死前发生的大事有:义和团与清军勇斗八国联军,《辛丑条约》签订,慈禧太后实行新政,日俄战争爆发,革命党发动起义(萍浏醴起义,七女湖起义、安庆起义、绍兴起义、钦廉防起义等)等。[2]
值得我们注意的是,光绪皇帝在最后十年(1898—1908)的幽禁生活中,仍然坚持不懈地钻研法律,留心阅读世界各国的法律书籍。[6]
抑郁而亡
光绪皇帝画像
光绪皇帝画像
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十月,光绪生病卧床。这时慈禧也生病了。光绪在日记中写道:“我现在病得很重,但是我心觉得老佛爷(指慈禧)一定会死在我之前。如果这样,我要下令斩杀袁世凯和李莲英。”不料这段日记被李莲英获悉,他立即报告了慈禧,说:“皇上想死在老佛爷之后呢!”慈禧听了,恨恨地说:“我不能死在他之前!”[1]。
政治上的失意,长期的精神抑郁,更使他患有严重的神经官能症,心悸、失眼、食欲不振等症状相继出现,直接死亡的原因,可能是心肺功能的慢性衰竭,并发急性感染。这一说法为多数学者接受[1]。
三十四年十月二十一日酉正二刻三分,光绪帝身故,终年38岁,葬河北永宁山崇陵,庙号德宗,谥“同天崇运大中至正经文纬武仁孝睿智端俭宽勤景皇帝”,简称景皇帝。
2为政举措
编辑
求战避和
甲午战争
1894年(光绪二十年),中日甲午战争爆发,光绪帝主战。光绪帝早已看出这是日本的圈套,他多次下令加
光绪皇帝雕像
光绪皇帝雕像
兵饷,停止慈禧太后挪用海军军费。李鸿章没有听取光绪的意见。结果初败牙山,继败平壤。日本乘势内侵,连陷九连,凤凰诸城。大连、旅顺相继丢失。复据威海卫、刘公岛。夺我兵舰,海军覆没。当不得已批准<马关条约>时,他以朱笔写下一段话,要求全军上下竭力一心,兴革自强,表明他振新国家的决心。甲午战争的失败决不是主战的罪过,是战之不力的罪过,是光绪负不了责的腐败的清朝封建统治造成的。[5]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1900年(光绪二十六年),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爆发。光绪曾参加是否对联军宣战。光绪是在清朝虚落,列强强大的情况下选择求和。慈禧太后却因个人缘故而不顾大局,草率宣战。结果,清朝战败,签定《辛丑条约》。1908年10月21日(光绪三十四年),光绪皇帝驾崩。
变法图强
民族危机
甲午战争失败后,进入了半封建统治的深渊。光绪帝考虑的是如何振兴国家,雪此大耻。《马关条约》签订
《马关条约》的签订
《马关条约》的签订
后,中国民族危机加剧。第二年,俄国取东北路权。康有为、梁启超于二十一年四月二十二日联合18省举人公车上书,提出拒和、迁都、练兵、变法要求。第2年,俄国攫取东北路权,占领旅大,英租威海卫,法取广州湾,举国震惊。在列强瓜分中国的危机中,康有为再次上书,要求变法。民族危机激发了光绪帝的爱国热情,公车上书启发了他变法的决心。他清楚地知道慈禧太后虽然已经撤帘,但是仍然紧紧地控制着他。“上事太后谨,朝廷大政,必请命乃行。”顽固的慈禧太后不会让他变法的,但是他决心已定,为了国家的振兴,他把个人的利益和荣辱置之度外,说:“太后若不给我事权,我愿退让此位,不甘做亡国之君。”
变法内容
他用手中
光绪帝笔迹
光绪帝笔迹
的权力极力支持康有为。戊戌年二十四年(1898)六月十三日,御史杨深秀奏请定国事,十一日,在取得慈禧太后同意后,光绪帝颁布“明定国是诏”,在政治、经济、军事、文教诸方面实行变法,旨在挽救中国危亡。他对维新派主要人物作了恰当的人事安排,允许康有为专折奏事,并任命他在总理衙门章京上行走,以让他们便于上奏,提出变法方案。在短短的103天里,光绪帝颁布了100多条新政上谕。
主要内容有:经济上,设立农工商局、路矿总局,提倡开办实业;修筑铁路,开采矿藏;组织商会;改革财政。政治上,广开言路,允许士民上书言事;裁汰绿营,编练新军。文化上,废八股,兴西学;创办京师大学堂(今北京大学);设译书局,派留学生;奖励科学著作和发明。这些革新政令,目的在于学习西方文化、科学技术和经营管理制度,发展资本主义,建立君主立宪政体,使国家富强[7]。
新法危机
新政措施虽未触及封建统治的基础,但是,这些措施代表了新兴资产阶级的利益,为封建顽固势力所不容。清政府中的一些权贵显宦、守旧官僚对新政措施阳奉阴违,托词抗命。慈禧太后在光绪皇帝宣布变法的第五天,就迫使光绪连下三谕,控制了人事任免和京津地区的军政大权,准备发动政变[7]。
光绪帝发布御令,企图形成自上而下的全国改良性运动,但遇到大多数地方顽固势力尤其是慈禧太后的阻挠和破坏。两江总督刘坤一、两广总督谭钟麟根本不理睬御令筹办之事,电旨催问,也置若罔闻。
3历史评价
编辑
总评
《清史稿》论曰:德宗亲政之时,春秋方富,抱大有为之志,欲张挞伐,以前国耻。已而师徒饶败,割地输平,遂引新进小臣,锐意更张,为发奋自强之计。然功名之士,险躁自矜,忘投鼠之忌,而弗恤其罔济,言之可为于邑。洎垂帘再出,韬晦瀛台。外侮之来,衅自内作。卒使八国连兵,六龙西狩。庚子以后,怫郁摧伤,奄致殂落,而国运亦因此而倾矣。呜呼,岂非天哉。光绪驾崩后,清越四年而亡。
无论从哪个角度看,光绪帝都是一个充满悲剧色彩的人物。在家庭生活方面前面已经提到他有“八大不幸”;作为一个政治人物,他在位长久却傀儡一生;不甘沉沦却难有作为。
光绪塑像
光绪塑像
从一个帝王应该具备的素养上看,他能够接受新鲜事物,有一定的远见;但是他性格懦弱,缺乏政治谋略,又遇到慈禧这样一个强势的人物,所以他在政治上始终不能有所作为。作为一个年轻发奋的君主,光绪皇帝以社稷为重,推行变法,不轻易退缩妥协,以求自保;反而在关键时刻,为了变法信念,置生死安危于度外。这已经超出了一位傀儡帝王的行为价值选择,即使从人格上看也是值得称道的。也许,身为帝王,百年来他受尽冷落和责难,甚至有人指责他“懦弱无能”,但作为一个人,作为一个资产阶级改良运动的先驱者,他的人格是显示出一定亮色的,是不必讳言的。
变法的最终结果是失败了,但对当时社会发展起了积极作用:在思想上,打破了封建专制主义的思想禁锢,启开了中国思想解放的先河;在经济上,光绪接受了维新派发展民族资本主义的主张,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扫清道路;在文化教育方面,开办学堂,改革科举制度,派人出国留学、游历等,这就使知识分子扩大了眼界,给长久封闭的国家带来了一些西方的先进思想、理论和技术。在政治上,通过维新变法大大促进了资本主义民主政治在中国的发展,迫使以慈禧为首的顽固派在“庚子事件”之后实行所谓“新政”,客观上大大推进了中国的民主进程,加速了封建专制的崩溃。光绪皇帝不愧为近代中国第一个效仿西方来变革中国的开明皇帝。
光绪对珍妃的深情,同样令人感动。“金井一叶坠,凄凉瑶殿旁。残枝未零落,映日有辉光。沟水空流恨,霓裳与断肠。何如泽畔草,犹得宿鸳鸯”每读此诗,令吾辈唏嘘不已。
八大不幸
光绪帝是中国封建社会倒数第二个皇帝。同治帝病逝后,作为慈禧太后的侄子兼外甥的载湉继位,是谓光绪帝,那时他只有4岁。光绪帝在位34年,38岁去世。光绪帝是个充满悲剧色彩的皇帝。他的一生始终笼罩在慈禧太后的权力和淫威之中。
光绪帝虽然经历了中法战争、洋务运动、中日甲午战争、戊戌变法、义和团运动、清末新政和筹备立宪等晚清重大的政治事件,但前期年纪尚小,后期被软禁瀛台,因此,他实际参与并主持的只是一个战争和一个运动,前者即中日甲午战争,后者即戊戌变法。
光绪帝亲政仅5年,于1894年,日本侵略中国,爆发了中日甲午战争。24岁的光绪帝坚决主战,积极备战,表现了他的爱国情操。但终因制度落后,国力不济,打了败仗。在签订条约时,光绪帝旨命李鸿章同日本据理力争,以图尽量降低损失。但还是于1895年被迫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
光绪皇帝一生政治生活可以做出一个结论是悲剧,但是光绪的家庭生活也是悲剧。光绪只有一后二妃,这在清朝皇帝里面是独一无二的,那有人说宣统呢?宣统不算,因为他3岁做皇帝,6岁就退位了,还没成年呢,就不能算。就成年皇帝来说,清朝没有一后二妃的,他这一后二妃还不幸福,我数了一下,说光绪皇帝的家庭悲剧有八个不幸。
光绪帝照片
光绪帝照片
第一,父亲。他的父亲是醇贤亲王奕譞,他和父亲是个什么关系呢?是君君臣臣,然后才父父子子。乾隆和他父亲雍正就是父子关系,又是君臣关系,他父亲是皇帝,乾隆就是臣,父亲是君,他是臣,他父亲就是父,乾隆就是子,这个关系也单纯。光绪他父亲是臣,他是君,他父亲在他面前跪着称臣,就家庭生活来说,是一种悲剧,他父亲跟光绪不能和正常父子关系这样,敞开心扉来交谈,不可以。
第二,母子关系,乾隆和他母亲可以一块吃饭,可以请安,可以陪着他母亲下江南,光绪可以吗?不可以,他母亲在醇亲王府,光绪想看看他母亲行吗?不可以,他母亲想要看看他,不经过特殊的手续,特殊的批准不可以,见了面之后,像普通的母子关系拉拉家常,随便谈一谈可以吗?不可以,作为一种家庭生活来说,这种母子关系是悲剧。
第三,皇后。皇后和光绪一方面是夫妻,另一方面皇后,不是普通的人,是慈禧的亲侄女,有些话他不敢说,说了以后,怕她报告到慈禧那儿,这个关系很难处,慈禧指定他和她的侄女皇后结婚,光绪又不喜欢,作为家庭生活来说,也是一个悲剧。
第四,跟他妃子。对珍妃,他喜欢,圣母太后又不喜欢,远了不是,因为他喜欢珍妃,近了也不是,因为皇后和慈禧不同意。一会儿我还单讲珍妃,作为家庭生活来说也是悲剧。
第五,兄弟,光绪也是普通的人,他有兄弟,他和兄弟之间的关系不能像常人家的兄弟之间关系这样,不能享受常人的兄弟手足之情。
第六,对母后,就是对慈禧叫“圣母皇太后”,慈禧又把他抚养大,应当说慈禧是他的亲人,慈禧点的名让他继承皇位,应当说慈禧是他的恩人。但是在政治上,慈禧又是他的仇人和敌人,慈禧既是光绪的亲人、恩人,又是光绪的仇人、敌人,这是一个矛盾,作为家庭生活来说,也是悲剧。
第七,光绪膝下无儿无女,身边没有子女的家庭欢乐。
第八,自己长期过着一种囚徒的生活,没有任何人跟他来往几乎,孤苦伶仃,寂寞寡人,对个人生活来说也是一种悲剧。光绪作为皇帝来说,他有皇帝的地位,我说作为一个人来说,他也是人,皇帝也是人,他的家庭生活有八种不幸。可以肯定地说,光绪的家庭生活是悲剧。
4家族成员
编辑
皇后
孝定景皇后(1868年2月3日—1913年2月22日),姓叶赫那拉氏,名为静芬,或称隆裕太后、隆裕皇后、光绪皇后。为光绪帝的表姐和皇后,慈禧太后之弟都统桂祥的女儿。
皇贵妃
光绪帝和珍妃
光绪帝和珍妃
恪顺皇贵妃(1876年—1900年),姓他他拉氏,满洲镶红旗人,人们一般习惯按她曾获封的珍妃来称呼她。清朝光绪皇帝的侧妃,也是最为受宠的妃子,生于光绪元年二月初三,为礼部左侍郎长叙之女;逝于光绪二十五年,时年二十五岁。
端康皇贵妃(1874年—1924年),姓他他拉氏,为礼部侍郎长叙之女、清朝末年光绪皇帝的妃子,其妹是珍妃,姊妹俩为同父异母,在家族中瑾妃排行第四、珍妃排行第五。
5光绪之死
编辑
死因之谜
光绪被囚于中*南*海瀛台,由慈禧的四名亲信太监监视着。他或者坐在露台,双手抱膝,愁思哀伤,或者睡在木床上苦思苦想。在太监的监视比较松懈时,就偷偷地记日记。这样差不多被关押了整整两年。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中国北方爆发了以“扶清灭洋”为口号的义和团运动,引起英、俄、法、德、美、日、意、奥匈等八国联军入侵。在八国联军逼近北京时,光绪被慈禧带着逃亡西安。临行前,慈禧命总管太监崔玉贵将珍妃推入东华门内的一口井内。在逃亡中慈禧下令剿杀义和团运动。光绪二十七年(公元1901),岁次辛丑,九月七日,清政*府在北*京与各国所订立的条约,共十二款,以赔款一项为最重,数目高达白银四亿五千万两,为不平等条约中最苛刻的。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一月,光绪又被慈禧带回北*京,仍然被囚禁在瀛台。光绪帝没有勇气冲破封建伦理思想的束缚,“天颜戚戚,常若不悦”,心境悲怆,终其一生是屈辱和哀怨的悲剧命运。
光绪的病情突然转危,不久死去。据说是慈禧令太监将他毒死的。有的学者认为,由于袁世凯的叛卖告密,使慈禧镇压了维新运动。袁世凯担心慈禧死后光绪重新执政,将会问罪于他,于是就与庆亲王勾结,打算废黜光绪,立庆亲王之子为帝,事不成,就下手毒杀了光绪。又有学者认为光绪是病死的。光绪自幼身体孱弱,一直有脾胃虚弱的毛病。成年后又有滑精症状,而且一天比一天厉害。他又长期咳嗽,似乎患有肺结核。政治上的失意,长期的精神抑郁,更使他患有严重的神经官能症,心悸、失眠、食欲不振等症状相继出现,逝世前一年已病入膏肓,直接死亡的原因,可能是心肺功能的慢性衰竭,并发急性感染。这一说法为多数学者接受。
验证死因
2008年11月2日,在用法医学的手法历时5年研究之后,国家清史编纂委员会在北京举行清光绪帝死因研究工作报告会,正式宣布其死于急性砒霜中毒。光绪被人用砒霜毒死,一段纠缠了100年的光绪死因之谜,就此破解。[8]
2008年,在光绪帝去世一百年之际,由国家清史编纂委员会、清西陵文物管理处、中央电视台、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北京市公安局法医检验鉴定中心等单位联合组成的“清光绪帝死因”专题研究课题组确定光绪是因为“急性肠胃型砒霜中毒”而亡。研究人员通过现代法医学手段,对光绪遗体的头发、遗骨、衣服及墓内外环境样品,进行了反复的检测、研究和分析。专家发现,光绪的衣领部位及头发上均沾染有高浓度的三氧化二砷(即砒霜),其袍服胃区的三氧化二砷源于尸体腐败时的体液浸蚀所致,而头发及衣领的三氧化二砷也是尸液浸蚀的遗留。常人口服砒霜60至200毫克就会中毒身亡。而仅在光绪帝部分衣物和头发上检出的砒霜总量就已高达约201毫克。
1908年(光绪三十四年)11月14日傍晚被囚禁在瀛台的38岁的光绪帝驾崩;第二天下午,统治中国近半个世纪之久的74岁的慈禧太后也断了气。因仅隔一天,其死因引起许多猜测。
“清光绪皇帝死因”研究报告会上,颇多争议的光绪死因疑案,在百年后通过一系列现代专业技术手段得以确证:光绪帝突然“升天”系急性胃肠性砒霜中毒所致。
“光绪之死”是上世纪初的重大历史事件,关于光绪的死因却众说纷纭,成为近代史上一桩谜案。有人认为,慈禧不愿意光绪在自己死后重新掌权,派人毒死了光绪。有人说,戊戌变法时袁世凯出卖光绪,怕慈禧死后遭光绪报复,于是贿赂太监下毒。还有说是太监李莲英下的毒,因为他得悉光绪日记中说慈禧死后将诛袁世凯和他。但也有人认为光绪是身体虚弱病死。
推测元凶
①慈禧说
戊戌政变之后,慈禧就明白,仅仅这个政变,光绪与她之间就没有了重新和好的可能,当庚子年八国联军进逼北京,清兵屡战屡败无力阻止洋兵,慈禧感觉走投无路,准备自杀时,她就决定不能让光绪活在世上。《景善日记》有记载:七月十八日,洋人愈逼愈近。裕禄之兵在北仓杨村蔡村等地,大败三次,裕禄逃入一棺材店,继而自杀。李秉衡于十四日到河西,务用尽心力,以收集军队。而张春发、陈泽霖二人均不愿战,李遂仰药以死。荣禄入宫,报此消息于太后,君臣相对而泣,皆诸王公及拳匪所酿之祸,使吾国家至于此也。荣禄乃极聪明之人,自此并不表曝己之先见。老佛(即指慈禧)言:出走不如殉国,并令皇帝亦殉之。[9]
《崇陵传信录》和《清稗类钞》两书指出:慈禧太后病危期间,曾犹豫对光绪帝要如何处置,遂以自己不久人世的消息透露给光绪帝知道,惟其近侍回报,帝曾微露喜色,故慈禧决意自己病终前,帝须先于自己命终,以免皇帝有再度亲政、否定慈禧生前之布局的可能。
清室后裔、书法家启功指出,其曾祖父、时任礼部尚书的溥良曾亲眼看到太监从病重的慈禧宫中传出一个盖碗,称“是老佛爷赏给万岁爷的塌喇”。“塌喇”在满语中是优酪乳之意。此前从未听说过光绪帝有任何急症大病。送后不久,就由隆裕皇后的太监小德张(张兰德)向太医院正堂宣布光绪皇帝驾崩了。随后乐寿宫才哭声四起,宣布太后已死。慈禧与光绪素有嫌隙,况且当时慈禧已处于弥留之际,此时派人给软禁中的皇帝赠食,极不寻常。启功认为,慈禧可能先于光绪帝已经病死,但秘不发丧,直到确认光绪帝死亡后才对外公布死讯。
央视主任编辑钟里满依检验结果及史料记载认为,慈禧自戊戌政变以后就阴谋废黜及弑害光绪,更担心光绪会在自己死后复位翻案,所以才会在病危之时下毒手。
②袁世凯说
称光绪帝为袁世凯所弑者认为,袁负恩反戈,陷光绪帝于万劫不复,光绪帝在瀛台,“日书项城(指袁)名以志其愤”。袁既知光绪帝对其深恶痛绝,则不能不惧太后死而帝独生,故加以谋害(见于光绪侄、末帝溥仪所著《我的前半生》及其他)。但当时袁世凯已被开缺回籍,远在河南安阳。且按照清宫内廷制度,任何从宫外送入御用的食物必须先经人试毒。因此即使袁有动机,也不大可能有机会对光绪帝下毒手。袁更不可能在有机会篡改清实录和脉档,制造光绪帝病死的假象。
钟里满也认为,当时除了慈禧太后外,并无其他人具备指使对皇帝下毒的能力。
③李莲英说
曾担任慈禧的御前女官的裕德龄在其英文版自述《瀛台泣血记》中提出,下手者应系李莲英。但此说颇不合李莲英素常“侍上以敬,待下以宽”的行迹。也无任何其他史料支持。
考古佐证
崇陵
崇陵
头发遗骨衣服保存妥善
据介绍,光绪帝坟墓(清西陵的崇陵)曾被打开,后来清理封闭,留下若干头发、遗骨和衣服等由该处妥善保存。为解开“光绪之死”这一历史谜案,从2003年开始,中央电视台、清西陵文物管理处、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北京市公安局法医检验鉴定中心等单位组成了“清光绪帝死因”专题研究课题组。同时,这一研究也被国家清史编纂委员会纳入《国家清史纂修工程重大学术问题研究专项课题》。
体内砒霜量大于致死量
由国家清史编纂委员会主任戴逸教授等13位专家联合撰写的《清光绪帝死因研究工作报告》称,根据相关研究,常人口服砒霜60至200毫克就会中毒身亡。光绪帝摄入体内的砒霜总量明显大于致死量。其胃腹部衣物上的砷是其含毒尸体腐败后直接侵蚀遗留所致,而其衣领部位及头发上的大量砷,则由其腐败尸体溢流侵蚀所致。
中央电视台主任编辑钟里满以光绪帝临终前参与诊治的医生亲笔回忆录及搜集到的军机大臣的日记等为依据,进一步确定了光绪帝属急性胃肠性砒霜中毒而亡这一结论。
2008年11月14日是光绪帝去世一百周年,“光绪死因”在此时得以确证,别具历史意义。但关于毒死光绪的凶手,还尚待进一步研究论证。
葬礼状况
1908年11月17日《申报》4版刊登了一篇名为《闻太皇太后升遐惊悼谨书》的文章:
光绪帝葬礼实拍
光绪帝葬礼实拍(5张)
光绪三十四年十月二十一日酉刻皇帝崩,翌日电传遗诏……乃至昨日早晨而慈禧太皇太后宾天之噩耗又至,何其巧,相值也嗟夫,悲哉此岂非我中国之大不幸,而薄海臣民闻之其惊悼又当何如也耶。
……
我朝开国二百余年,圣君仁主史不绝书,而以圣母躬历四朝,三次训政,迭经危难,措置裕如者惟我 慈禧太皇太后一人而已, 太皇太后之慈政,炳炳在人耳目间,其为史册光宠,岂待草野赘述。惟有一事,我臣民可以释然者,从前愚民无知,动以寻常母子之见妄测圣怀,不知两宫敦陆,向无间言,今大行皇帝以二十一日酉刻升遐,大行太皇太后以二十二日未刻升遐,其间仅隔一日……[2]
清廷疑案:慈禧、光绪母子相继去世[2]
内廷近事1908.11.29申报5版[2]
交旨1908.11.28申报4版[2]
追纪 太皇太后病情1908.11.24申报4版[2]
僧界举哀诵经1908.12.16申报12版[2]
专电1908.12.15申报4版[2]
交旨1908.11.29申报3版[2]
中日大操1908.11.13申报12版[2]
中西官同庆万寿1908.11.04申报12版[2]
江督自太湖操地致沪道电1908.11.20申报5版[2]
国恤纪1908.11.19申报12版[2]
秋操军调京之传说1908.11.17申报6版[2]
欢祝万寿1908.11.04申报19版[2]
预备恭贺万寿1908.11.01申报19版[2]
释疑1908.12.01申报12版[2]
闻太皇太后升遐惊悼谨书1908.11.17申报5版[2]
上论1908.11.14申报4版[2]
议请 太后埀帘述闻1908.12.01申报4版[2]
追纪 两宫病情1908.11.18申报5版[2]
两宫升遐后中国之前途1908.11.18申报4版[2]
上谕1908.11.18申报3版[2]
国恤之礼1908.11.17申报12版[2]
国恤汇纪1908.11.17申报6版[2]
6陵墓情况
编辑
主词条:清崇陵
崇陵是光绪皇帝爱新觉罗载湉的陵寝,位于泰陵的东南面约4公里的金龙峪。光绪在位34年(1876-1908年)。崇陵是中国历代皇帝中的最后一座陵寝,宣统元年(1909年)破土兴建,民国四年(1915年)竣工。崇陵的建筑物数量与规模,完全依照同治的惠陵。建筑工巧,陵园仪树中有罕见的罗汉松和银松。地宫中合葬着光绪帝和他的隆裕皇后。
崇陵之东1公里处建有崇妃园寝,葬着光绪帝的妃子瑾妃、珍妃姐妹俩。珍妃是光绪宠妃,支持光绪实行变法。1900年8月,八国联军攻陷北京,慈禧太后挟光绪逃奔西安,行前令太监将珍妃推入紫禁城内井中,第二年才将尸体捞出,葬在京西田村,后移葬崇妃陵。
《血朝廷》——祝勇
《瀛台泣血记》(同《光绪皇帝》)-德龄
《清宫二年记》-德龄
光绪照片与画像
光绪照片与画像(6张)
《帝国的回忆》-郑曦原
《光绪传》-丁琪,孙孝恩
《崇陵传信录》-恽毓鼎
《1908年帝国往事》
《话说大清-落日之皇》-圣烨
《清宫旧影珍闻》-左远波
《说慈禧》-隋丽娟
《晚清风云人物史话:光绪帝》
《慈禧与光绪》-何德兰
《延春冷寂:光绪帝后妃传奇》-张建安
光绪影视形象
光绪影视形象(18张)
《正说光绪》-徐彻
《光绪皇帝》-卢建中
《光绪皇帝的珍妃》-王善浦
《光绪皇帝VS明治天皇》-王日根
《光绪皇帝别传》
《我的前半生》-爱新觉罗·溥仪
《正说清朝十二帝》-阎崇年
《帝王的隐秘》-赵良
《光绪之死大揭秘》-陈桦
《假如光绪不死》-石之轩
《囚徒天子光绪皇帝》-喻大华
《千秋泪-光绪皇帝传奇》-李东
《张荫桓日记》-张荫桓
《翁同龢日记》-翁同龢
《光绪中华》-穿越小说
《清宫朗月》-穿越小说
《燕支泪》(《清宫过客》)-穿越小说
《实习到清朝》-穿越小说
《女亲王》-穿越小说
《浮世离梦》-穿越小说
《缥缈崇陵雪》-穿越小说
《珍妃梦》-穿越小说
《紫禁余晖》-穿越小说
《游梦清朝》-穿越小说
7影视形象
编辑
汤镇业 饰 光绪 (《满清十三皇朝之危城争霸》)
张颂文 饰 光绪 (《乱世豪门》)
杨庆煌 饰 光绪 (《戏说慈禧》)
冯远征 饰 光绪 (《戊戌风云》又名《帝妃爱情》)
邱心志 饰 光绪 (《日落紫禁城》)
武洪武 饰 光绪 (《神医喜来乐》《长缨在手》)
李光洁 饰 光绪 (《走向共和》)
孙义 饰 光绪 (《十三格格》)
张博 饰 光绪 (《苍穹之昴》)
黄河 饰 光绪 (《德龄公主》)
保剑锋 饰 光绪 (《绣娘兰馨》)
黄海冰 饰 光绪 (《甲午陆战》《欢喜游龙》《欢喜婆婆俏媳妇》)
金博 饰 光绪 (《一生为奴》又名《恭亲王传奇》)
谢震伟 饰 光绪 (《厨子当官》)
蒲茗蓝 饰 光绪 (《汇通天下》)
花昆 饰 光绪 (《大武生》)
郝爱民 饰 光绪 (《大清药王》)
张粟 饰 光绪 (《十三格格新传》)
张默 饰 光绪 (《龙非龙凤非凤》)
李栋 饰 光绪 (《两宫皇太后》)
田少军 饰 光绪 (《大太监李莲英》)
胡亚捷 饰 光绪 (《北洋水师》)
刘冠翔 饰 光绪 (《台湾1895》)
王坤 饰 光绪 (《庚子风云》)
许凝 饰 光绪 (《枪炮侯》)
秦风 饰 光绪 (《赛金花》)
王仁君 饰 光绪(《毛泽东》)
舒适 饰 光绪 (《清宫秘史》)
狄龙 饰 光绪 (《倾国倾城》《瀛台泣血》)
杨立新 饰 光绪 (《夜盗珍妃墓》《末代皇帝》)
郭家铭 饰 光绪 (《一八九四·甲午大海战》)
词条图册更多图册
◆
清朝君主
中国10岁以下皇帝
辛亥革命 · 1911
参考资料
1. 光绪,屈辱哀怨的一生 .中国网 [引用日期2013-12-7] .
2. ^ 慈禧欲借阅兵废光绪帝,及光绪欲使袁世凯围颐和园两事,实乃导致变法失败的重要因素,但其有无尚存疑。废帝事见康梁所著。围园事或谓系袁世凯捏造,或谓系康梁等所为,非光绪帝所与闻者。袁氏固不可信,但康梁虽是戊戌变法当事人,所著书或凭空捏造,或讳莫如深,实难谓信史者也,尚待商榷。(见杨天石《戊戌变法与近代中国》考论及《晚清史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
3. 光绪皇帝在戊戌变法中的地位和作用 .中国网 [引用日期2014-02-11] .
4. 中国历代帝王 .中国网 [引用日期2013-12-7] .
5. 光绪皇帝爱新觉罗·载湉(图) .新浪网 [引用日期2013-12-7] .
6. 光绪帝最后书单被发现:细心注意到目录错误 .人 民 网 [引用日期2014-04-10] .
7. 维新变法 .中国网 [引用日期2014-02-11] .
8. 清代皇帝光绪死因之谜 .百度知道 .2011-08-25 [引用日期2013-12-29] .
9. 慈禧何时决定杀死光绪:庚子国变已决心让皇帝殉死 .凤凰网 .2014-03-07 [引用日期2014-03-7] .
文章来自: 德宗:爱新觉罗.载湉 光绪皇帝
爱新觉罗·载湉
清德宗爱新觉罗·载湉(zǎi tián)(1871年8月14日—1908年11月14日),清朝第十一位皇帝,也是清朝入主中原之后的第九位皇帝,在位年号"光绪",史称"光绪帝"。光绪帝四岁登基,起初由慈安、慈禧两宫太后垂帘听政,光绪七年慈安太后崩逝后由慈禧太后一人垂帘,直至光绪帝十八岁亲政,此后虽名义上归政于光绪帝,实际上大权仍掌握在慈禧太后手中。光绪帝一生受到慈禧太后的掌控,未曾掌握实权。1898年,光绪帝实行“戊戌变法”,但却受到以慈禧太后为首的保守派的反对。光绪帝打算依靠袁世凯牵制住以慈禧太后为首的这一股势力,但反被袁世凯出卖,从此被慈禧太后幽禁在中南海瀛台。整个维新不过历时103天,故称“百日维新”。1908年11月14日光绪帝暴崩,享年38岁,葬于清西陵的崇陵。
光绪帝亲兄弟有六个:长兄早殇;三弟早殇;四弟载洸,早殇;五弟载沣,世袭醇亲王;六弟载洵;七弟载涛。清朝最后的摄政王载沣就是光绪皇帝的弟弟,同时也是溥仪的父亲,光绪皇帝的父亲醇亲王奕譞死后载沣袭爵为醇亲王,是清朝最后实际的统治者。
人物关系
纠错
中文名爱新觉罗·载湉
国 籍清朝
民 族满族
出生地京城(北京)
出生日期1871年8月14日
逝世日期1908年11月14日
职 业皇帝
信 仰佛教
主要成就主持戊戌变法
生 父爱新觉罗·奕譞
生 母叶赫那拉·婉贞
养 母慈安太后、慈禧太后
前 任同治帝(爱新觉罗·载淳)
后 任宣统帝(爱新觉罗·溥仪)
年 号光绪
庙 号德宗
目录
1人物生平
▪ 早期经历
▪ 少帝时期
▪ 主战失败
▪ 百日新政
▪ 戊戌政变
▪ 瀛台幽禁
▪ 抑郁而亡
2为政举措
▪ 求战避和
▪ 变法图强
3历史评价
▪ 总评
▪ 八大不幸
4家族成员
▪ 皇后
▪ 皇贵妃
5光绪之死
▪ 死因之谜
▪ 验证死因
▪ 推测元凶
▪ 考古佐证
▪ 葬礼状况
6陵墓情况
7影视形象
1人物生平
编辑
早期经历
光绪幼年骑马照片
光绪幼年骑马照片
光绪帝载湉,同治十年(1871年)六月二十八日子时出生于北京宣武门太平湖畔醇王府[1]。其父为宣宗(道光帝)第七子醇贤亲王奕譞。载湉四岁时同治帝去世。因同治帝没有子女,且咸丰帝也仅有同治帝一子,同治帝去世后,咸丰帝也随之绝嗣。同治皇帝死后没有儿子,慈禧为了能名正言顺地把持朝政,亲自指定醇亲王的次子,也是自己妹妹的亲生子[1],过继于咸丰帝,登基为帝,名义上继承咸丰帝而非同治帝的皇位,以维持咸丰帝的皇统和父死子继的法则。年仅4岁的载湉继承皇位,第二年改年号为“光绪”[1]。
少帝时期
光绪元年正月二十日(1875年2月25日),四岁的载湉在太和殿正式即位。从这一天起,光绪就被慈禧抓在手里,或当作争夺权利的工具,或作为显示威严的权杖;更多的情况下,则当作她御案上不可缺少的摆设,或是任意玩弄的木偶。这是慈禧专权的政治需要。
光绪皇帝
光绪皇帝
入宫后的光绪,是在孤独中长大的,繁琐的宫中礼节,慈禧经常不断地严辞训斥,没有母爱,饮食寒暖没有人真心去细心照料,应倡导应禁忌之事,无人去指点揭示。没有童年的欢乐,致使他从小就心情抑郁,精神不快,造成身体积弱,难以抵挡疾病的侵袭,留下了难以愈治的病根。天嘏在所著《满清野史》中称:人在幼年的时候,都受到父母的呵护,照顾其出行,料理其饮食,体慰其寒暖,即使是孤儿,也会得到亲朋好友的照顾。只有光绪皇上无人敢亲近。……皇上每日三餐,其饭食有数十种,摆满桌案,可离皇上稍远的饭食,大都已臭腐,接连数日不换。靠近皇上的饭食虽然并未臭腐,可经多次加热,已不能可口。……载湉自十余岁后,虽为天子,可还不如一个孤儿,以后身患痼疾,即是由于少年时衣食不节造成的。虽为野史,可内容与恽毓鼎的《崇陵传信录》所述:“缅怀先帝御宇不惟不久,幼而提携,长而禁制,终于损其天年。无母子之亲,无夫妇昆季之爱,无臣下侍从宴游暇豫之乐。平世齐民之福,且有胜于一人之尊者。”大致相近。说明光绪帝体弱多病之原因,实与自幼在慈禧太后淫威之下,失于调养照料有关。[1]
清朝皇室规定,皇子6岁上学,光绪二年四月二十一,光绪皇帝开始上学读书,地点在毓庆宫。6岁的小光绪上学,环境生,
中法战争中的镇南关布防图
中法战争中的镇南关布防图
师傅生,伴读也生,一切都不习惯。给他选了师傅,一个是翁同龢,署侍郎,内阁学士,和侍郎夏同善。翁同龢和夏同善是同科的进士,翁同龢主要教给他书,识字,四书,夏同善这个时候主要教给他写仿格,写字。还有御前大臣,主要教他学满语文,蒙古语文和骑射,刚一上学的时候,他不习惯,他就哭、闹、发脾气,翁同龢、夏同善就报告慈禧了。慈禧说你们再好好开导一下皇上,开导还是不听,发了脾气以后就摔书本。所以把他爸爸找来了,让醇亲王奕譞到毓庆宫来帮着照顾小皇帝读书,过了一段时间以后,光绪就比较习惯了,他学习很用功,光绪还是比较聪明的,不像同治那么顽皮,字写得也可以,也能做诗,后来文章也行,因为他受了一种帝王教育,特别要强调“仁爱”之心。
光绪十一年,这一年他15岁,虚岁15岁,写了一篇御制文,里面有几句话,他说:“必先有爱民之心,而后有忧民之意,爱之深,故忧之切,忧之切,故一民饥,曰我饥之,一民寒,曰我寒之”。这就是15岁的时候,有一点爱民之心,他还写了一首叫《围炉》的诗,诗有四句话:“西北明积雪,万户凛寒飞,惟有深宫里,金炉兽炭红”。光绪上学的时候比较用功,学习也还可以。光绪逐渐长大了,顺治是14岁亲政,康熙也是14岁亲政,到了14岁了,按说光绪应该亲政了,慈禧说再等一等。等到光绪十三年,虚岁17岁了,不能再拖了,才让光绪亲政。
光绪帝读书阶段是慈禧太后垂帘听政,掌握大权的阶段。这个阶段发生的大事是:
光绪帝的老师翁同龢
光绪帝的老师翁同龢
1877年,左宗棠击败阿古柏,阿古柏自杀。攻占乌鲁木齐,平定天山南北路。曾纪泽取代崇厚对俄谈判,取得胜利,收回伊犁和特克斯河地区。
1881年,慈安太后暴崩,从此慈禧太后一宫独裁。
1883年12月—1885年4月中法战争爆发,由于李鸿章的妥协投降,中国不败而败,法国不胜而胜。光绪帝在军机大臣翁同龢、光绪帝吏部左侍郎夏同善的指导下读书。荀子关于君与庶人是舟与水的关系的名言以及翁同龢主战思想都对他产生了很深的影响。他决心做个爱国爱民的君主,反抗外来侵略。
为了归政后更有效地控制光绪帝,慈禧太后把自己的内侄女——都统桂祥女叶赫那拉氏硬塞给光绪帝做皇后,即后来的隆裕太后。光绪十五年正月二十六日册封,二十七日大婚。二月三日,慈禧太后归政。[1]
主战失败
亲政时期,光绪帝仍未摆脱慈禧太后的控制,遇到大事要向慈禧太后请示,没有多少决定权。他以迫切心情了解世界情况。十六年,驻美公使张荫桓自美归国。他急切召见他,询问国外情况。后来他又索取驻日公使参
1894年的甲午海战景象
1894年的甲午海战景象
赞黄遵宪的《日本国志》,日本明治维新在他心中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光绪帝还读了冯桂芬《教邠庐抗议》,萌发改变中国积贫积弱状况之志。
甲午战争中,光绪帝主战。二十年(1894),朝鲜东学党起义,日本借口保护侨民,增兵朝鲜,蓄意挑起中日战争。光绪帝认为:“倭人肇衅,挟制朝鲜,倘致势难收束,中朝自应大张挞伐。”七月二十四日,他又谕示李鸿章不要贻误军机。他直接命令朝鲜牙山南路叶志超与进入朝鲜北部的清军夹击侵朝日军。他多次下令加兵筹饷,停止慈禧太后挪用海军军费修建颐和园。李鸿章没有听取光绪帝的谕旨,结果“初败于牙山,继败于平壤。日本乘势内侵,连陷九连、凤凰诸城。大连、旅顺相继失守。复据威海卫、刘公岛。夺我兵舰,海军覆丧殆尽。于是议者交咎鸿章,褫其职。以王文韶代督直隶,命鸿章往日本议和”。当不得已批准《马关条约》时,他以朱笔写下一段话,要求全军上下戮力一心,痛除积弊,兴革自强,表明他振兴国家的决心。甲午战争失败决不是主战的罪过,是战之不力的罪过,是光绪负不了责的腐败的清朝封建统治造成的。[1]
百日新政
甲午中日战争后,清政府一败涂地,割地赔款,倍受欺侮。随后,帝国主义列强又进而掀起了瓜分中国
光绪帝
光绪帝[2]
的狂潮。古老的祖国骤然面临亡国大祸,中华民族与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迅速激化。继台湾爱国同胞的英勇抗战,各地人民群众的反抗斗争也在加紧酝酿。这时,资产阶级(主要是它的上层部分)的代表人物康有为、梁启超等人,在社会上积极宣传、组织变法图强,以挽救深重的民族危机,并迅速形成了一个激荡全国的时代潮流[3]。
1895年5月于北京发起公车上书。当时齐集在北京参与科举会试的各省举人收到《马关条约》中,清国割去台湾及辽东,并且向日本赔款白银两万万两的消息,一时间群情激动。4月,康有为和梁启超作出《上今上皇帝书》,提出“拒和、迁都、练兵、变法”的主张,得到一千多人连署。
光绪二十四年六月到九月(1898年6月11日-9月21日)光绪皇帝亲自登上天安门颁布明定国是诏书,宣布开始维新变法。深入经济、教育、军事、政治及官僚制度等多个层面,希祈清国走上君主立宪的道路。
戊戌政变
慈禧太后起初表示同意变法,但她害怕变法会侵害她的权力,于是想方设法控制变法。她发出懿旨,迫使光
主张变法维新的康有为
主张变法维新的康有为
绪帝将变法中坚人物翁同龢革去其协办大学士、户部尚书职务,同时任命后党重要人物荣禄为直隶总督,掌握兵权,又规定新任职的两品以上的文武官员向她谢恩。
后来光绪帝革去了守旧、阻挠上书的怀塔布、许应揆等6名礼部堂官,任命了7名新堂官,其中4名是支持维新的,这一行为触怒了慈禧。七月二十日,光绪帝又任命维新派重要人物江苏候补知府谭嗣同、刑部候补主事刘光第、内阁候补侍读杨锐、内阁候补中书林旭担任四品衔章京,处理新政事宜。后来维新派又企图聘请当时已经下野的日本前首相伊藤博文担任顾问,在慈禧干涉下未能实现。与此同时又有众多利益受到侵犯的顽固势力聚集到慈禧身边,请求她出面制止变法。于是慈禧太后决意破坏变法,发动政变。
袁世凯
袁世凯
她叫荣禄调兵遣将,聂士成部驻天津陈家沟,董福祥部驻北京长辛店。翰林院编修李盛铎奏请光绪帝奉慈禧太后去天津阅兵,以乘机胁迫光绪帝让位。七月三十日,光绪帝密诏杨锐,告以危局,命与林旭、刘光弟、谭嗣同等速议对策。鉴于光绪帝处境危险,谭嗣同于八月三日夜访在天津训练新军的袁世凯,要求他举兵杀荣禄,围颐和园以救光绪帝。袁世凯慨然应允,但当晚就密报荣禄。不知情的光绪帝于八月五日还召见袁世凯,袁世凯建议他召张之洞相助。八月四日,康有为访英国传教士李提摩太,请英国公使相助,未应允。
九月二十一日,政变发生。光绪帝被囚于中南海瀛台,慈禧太后第三次训政。康有为、梁启超逃往国外,张荫桓戍边,徐致靖永禁,杨深秀、杨锐、林旭、刘光第、谭嗣同、康广仁(康有为之弟)处斩。维新举措,除京师大学堂(今北京大学)外,全部废除,戊戌变法失败。慈禧太后立端郡王载漪之子溥儁为“大阿哥”,以取代光绪。由于得不到列强支持,企图失败。
光绪帝支持康有为、梁启超等人实行的戊戌变法,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资产阶级改良运动,目的正确,时间不长,虽败犹荣。[4]
瀛台幽禁
光绪帝在位的第三阶段基本是在囚禁中度过的。囚禁瀛台的光绪帝面色苍白,神经极度衰弱。抑郁,常患遗泄、头疼、发热,脊骨痛,无胃口,腰部有病,尿中有蛋白质。肺部不好,似有痨病。
光绪帝的囚禁地,中南海瀛台
光绪帝的囚禁地,中南海瀛台
二十世纪初G20
二十世纪初G20[5]
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时,光绪帝曾参加决定是否向八国联军宣战的御前会议。他主和,这是基于敌我双方力量对比悬殊而做出的正确选择。慈禧太后感情用事,草率决定宣战,光绪忍不住发话问许景澄:“许卿出使外洋多年,又在总署当差,外国的情况卿最知晓,卿以为大清有无与外国一战的实力?”许景澄先后出使法、德、意、荷、奥、俄等国,通晓几国语言,在中外外交领域享有崇高的威望。许景澄激动的说:“圣上垂问,臣就据实而言,依大清目前的实力,似难敌其中一国,更不用说数国联军了。臣以为和为上策,保护使馆、征剿拳匪事上策。”慈禧一听立马怒了,宣布处死主和的吏部侍郎许景澄、太常寺卿徐用仪、户部尚书立山、内阁学士联元。议和再无希望,八月十一日,联军已攻破北仓,杨村,击溃清军提督马玉鲲部,直隶总督裕禄受伤死于回京途中,朝廷特派从四川总督任上率师入京勤王的李秉衡赴前线督战,与联军在通州黄村交火,清军在半个时辰内即被击溃,李秉衡兵败自杀。临死前李秉衡写下遗言,差人送回京。光绪读后不禁掩面大哭。信写于乱军阵中,只有潦草数行,意谓联军装备精良、士气正旺,劝朝廷速电召李鸿章来京办理议和。联军于八月十四日攻破北京,慈禧太后于八月十五日挟光绪帝逃往西安,《辛丑条约》签订后返回北京。
二十七年十月二十日,溥儁被撤去大阿哥称号。光绪帝的皇位保住了,但形同木偶,臣工奏对,不发一言。有时慈禧太后示意要他表态,也不过一两句罢了。
光绪帝囚禁瀛台到他死前发生的大事有:义和团与清军勇斗八国联军,《辛丑条约》签订,慈禧太后实行新政,日俄战争爆发,革命党发动起义(萍浏醴起义,七女湖起义、安庆起义、绍兴起义、钦廉防起义等)等。[2]
值得我们注意的是,光绪皇帝在最后十年(1898—1908)的幽禁生活中,仍然坚持不懈地钻研法律,留心阅读世界各国的法律书籍。[6]
抑郁而亡
光绪皇帝画像
光绪皇帝画像
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十月,光绪生病卧床。这时慈禧也生病了。光绪在日记中写道:“我现在病得很重,但是我心觉得老佛爷(指慈禧)一定会死在我之前。如果这样,我要下令斩杀袁世凯和李莲英。”不料这段日记被李莲英获悉,他立即报告了慈禧,说:“皇上想死在老佛爷之后呢!”慈禧听了,恨恨地说:“我不能死在他之前!”[1]。
政治上的失意,长期的精神抑郁,更使他患有严重的神经官能症,心悸、失眼、食欲不振等症状相继出现,直接死亡的原因,可能是心肺功能的慢性衰竭,并发急性感染。这一说法为多数学者接受[1]。
三十四年十月二十一日酉正二刻三分,光绪帝身故,终年38岁,葬河北永宁山崇陵,庙号德宗,谥“同天崇运大中至正经文纬武仁孝睿智端俭宽勤景皇帝”,简称景皇帝。
2为政举措
编辑
求战避和
甲午战争
1894年(光绪二十年),中日甲午战争爆发,光绪帝主战。光绪帝早已看出这是日本的圈套,他多次下令加
光绪皇帝雕像
光绪皇帝雕像
兵饷,停止慈禧太后挪用海军军费。李鸿章没有听取光绪的意见。结果初败牙山,继败平壤。日本乘势内侵,连陷九连,凤凰诸城。大连、旅顺相继丢失。复据威海卫、刘公岛。夺我兵舰,海军覆没。当不得已批准<马关条约>时,他以朱笔写下一段话,要求全军上下竭力一心,兴革自强,表明他振新国家的决心。甲午战争的失败决不是主战的罪过,是战之不力的罪过,是光绪负不了责的腐败的清朝封建统治造成的。[5]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1900年(光绪二十六年),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爆发。光绪曾参加是否对联军宣战。光绪是在清朝虚落,列强强大的情况下选择求和。慈禧太后却因个人缘故而不顾大局,草率宣战。结果,清朝战败,签定《辛丑条约》。1908年10月21日(光绪三十四年),光绪皇帝驾崩。
变法图强
民族危机
甲午战争失败后,进入了半封建统治的深渊。光绪帝考虑的是如何振兴国家,雪此大耻。《马关条约》签订
《马关条约》的签订
《马关条约》的签订
后,中国民族危机加剧。第二年,俄国取东北路权。康有为、梁启超于二十一年四月二十二日联合18省举人公车上书,提出拒和、迁都、练兵、变法要求。第2年,俄国攫取东北路权,占领旅大,英租威海卫,法取广州湾,举国震惊。在列强瓜分中国的危机中,康有为再次上书,要求变法。民族危机激发了光绪帝的爱国热情,公车上书启发了他变法的决心。他清楚地知道慈禧太后虽然已经撤帘,但是仍然紧紧地控制着他。“上事太后谨,朝廷大政,必请命乃行。”顽固的慈禧太后不会让他变法的,但是他决心已定,为了国家的振兴,他把个人的利益和荣辱置之度外,说:“太后若不给我事权,我愿退让此位,不甘做亡国之君。”
变法内容
他用手中
光绪帝笔迹
光绪帝笔迹
的权力极力支持康有为。戊戌年二十四年(1898)六月十三日,御史杨深秀奏请定国事,十一日,在取得慈禧太后同意后,光绪帝颁布“明定国是诏”,在政治、经济、军事、文教诸方面实行变法,旨在挽救中国危亡。他对维新派主要人物作了恰当的人事安排,允许康有为专折奏事,并任命他在总理衙门章京上行走,以让他们便于上奏,提出变法方案。在短短的103天里,光绪帝颁布了100多条新政上谕。
主要内容有:经济上,设立农工商局、路矿总局,提倡开办实业;修筑铁路,开采矿藏;组织商会;改革财政。政治上,广开言路,允许士民上书言事;裁汰绿营,编练新军。文化上,废八股,兴西学;创办京师大学堂(今北京大学);设译书局,派留学生;奖励科学著作和发明。这些革新政令,目的在于学习西方文化、科学技术和经营管理制度,发展资本主义,建立君主立宪政体,使国家富强[7]。
新法危机
新政措施虽未触及封建统治的基础,但是,这些措施代表了新兴资产阶级的利益,为封建顽固势力所不容。清政府中的一些权贵显宦、守旧官僚对新政措施阳奉阴违,托词抗命。慈禧太后在光绪皇帝宣布变法的第五天,就迫使光绪连下三谕,控制了人事任免和京津地区的军政大权,准备发动政变[7]。
光绪帝发布御令,企图形成自上而下的全国改良性运动,但遇到大多数地方顽固势力尤其是慈禧太后的阻挠和破坏。两江总督刘坤一、两广总督谭钟麟根本不理睬御令筹办之事,电旨催问,也置若罔闻。
3历史评价
编辑
总评
《清史稿》论曰:德宗亲政之时,春秋方富,抱大有为之志,欲张挞伐,以前国耻。已而师徒饶败,割地输平,遂引新进小臣,锐意更张,为发奋自强之计。然功名之士,险躁自矜,忘投鼠之忌,而弗恤其罔济,言之可为于邑。洎垂帘再出,韬晦瀛台。外侮之来,衅自内作。卒使八国连兵,六龙西狩。庚子以后,怫郁摧伤,奄致殂落,而国运亦因此而倾矣。呜呼,岂非天哉。光绪驾崩后,清越四年而亡。
无论从哪个角度看,光绪帝都是一个充满悲剧色彩的人物。在家庭生活方面前面已经提到他有“八大不幸”;作为一个政治人物,他在位长久却傀儡一生;不甘沉沦却难有作为。
光绪塑像
光绪塑像
从一个帝王应该具备的素养上看,他能够接受新鲜事物,有一定的远见;但是他性格懦弱,缺乏政治谋略,又遇到慈禧这样一个强势的人物,所以他在政治上始终不能有所作为。作为一个年轻发奋的君主,光绪皇帝以社稷为重,推行变法,不轻易退缩妥协,以求自保;反而在关键时刻,为了变法信念,置生死安危于度外。这已经超出了一位傀儡帝王的行为价值选择,即使从人格上看也是值得称道的。也许,身为帝王,百年来他受尽冷落和责难,甚至有人指责他“懦弱无能”,但作为一个人,作为一个资产阶级改良运动的先驱者,他的人格是显示出一定亮色的,是不必讳言的。
变法的最终结果是失败了,但对当时社会发展起了积极作用:在思想上,打破了封建专制主义的思想禁锢,启开了中国思想解放的先河;在经济上,光绪接受了维新派发展民族资本主义的主张,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扫清道路;在文化教育方面,开办学堂,改革科举制度,派人出国留学、游历等,这就使知识分子扩大了眼界,给长久封闭的国家带来了一些西方的先进思想、理论和技术。在政治上,通过维新变法大大促进了资本主义民主政治在中国的发展,迫使以慈禧为首的顽固派在“庚子事件”之后实行所谓“新政”,客观上大大推进了中国的民主进程,加速了封建专制的崩溃。光绪皇帝不愧为近代中国第一个效仿西方来变革中国的开明皇帝。
光绪对珍妃的深情,同样令人感动。“金井一叶坠,凄凉瑶殿旁。残枝未零落,映日有辉光。沟水空流恨,霓裳与断肠。何如泽畔草,犹得宿鸳鸯”每读此诗,令吾辈唏嘘不已。
八大不幸
光绪帝是中国封建社会倒数第二个皇帝。同治帝病逝后,作为慈禧太后的侄子兼外甥的载湉继位,是谓光绪帝,那时他只有4岁。光绪帝在位34年,38岁去世。光绪帝是个充满悲剧色彩的皇帝。他的一生始终笼罩在慈禧太后的权力和淫威之中。
光绪帝虽然经历了中法战争、洋务运动、中日甲午战争、戊戌变法、义和团运动、清末新政和筹备立宪等晚清重大的政治事件,但前期年纪尚小,后期被软禁瀛台,因此,他实际参与并主持的只是一个战争和一个运动,前者即中日甲午战争,后者即戊戌变法。
光绪帝亲政仅5年,于1894年,日本侵略中国,爆发了中日甲午战争。24岁的光绪帝坚决主战,积极备战,表现了他的爱国情操。但终因制度落后,国力不济,打了败仗。在签订条约时,光绪帝旨命李鸿章同日本据理力争,以图尽量降低损失。但还是于1895年被迫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
光绪皇帝一生政治生活可以做出一个结论是悲剧,但是光绪的家庭生活也是悲剧。光绪只有一后二妃,这在清朝皇帝里面是独一无二的,那有人说宣统呢?宣统不算,因为他3岁做皇帝,6岁就退位了,还没成年呢,就不能算。就成年皇帝来说,清朝没有一后二妃的,他这一后二妃还不幸福,我数了一下,说光绪皇帝的家庭悲剧有八个不幸。
光绪帝照片
光绪帝照片
第一,父亲。他的父亲是醇贤亲王奕譞,他和父亲是个什么关系呢?是君君臣臣,然后才父父子子。乾隆和他父亲雍正就是父子关系,又是君臣关系,他父亲是皇帝,乾隆就是臣,父亲是君,他是臣,他父亲就是父,乾隆就是子,这个关系也单纯。光绪他父亲是臣,他是君,他父亲在他面前跪着称臣,就家庭生活来说,是一种悲剧,他父亲跟光绪不能和正常父子关系这样,敞开心扉来交谈,不可以。
第二,母子关系,乾隆和他母亲可以一块吃饭,可以请安,可以陪着他母亲下江南,光绪可以吗?不可以,他母亲在醇亲王府,光绪想看看他母亲行吗?不可以,他母亲想要看看他,不经过特殊的手续,特殊的批准不可以,见了面之后,像普通的母子关系拉拉家常,随便谈一谈可以吗?不可以,作为一种家庭生活来说,这种母子关系是悲剧。
第三,皇后。皇后和光绪一方面是夫妻,另一方面皇后,不是普通的人,是慈禧的亲侄女,有些话他不敢说,说了以后,怕她报告到慈禧那儿,这个关系很难处,慈禧指定他和她的侄女皇后结婚,光绪又不喜欢,作为家庭生活来说,也是一个悲剧。
第四,跟他妃子。对珍妃,他喜欢,圣母太后又不喜欢,远了不是,因为他喜欢珍妃,近了也不是,因为皇后和慈禧不同意。一会儿我还单讲珍妃,作为家庭生活来说也是悲剧。
第五,兄弟,光绪也是普通的人,他有兄弟,他和兄弟之间的关系不能像常人家的兄弟之间关系这样,不能享受常人的兄弟手足之情。
第六,对母后,就是对慈禧叫“圣母皇太后”,慈禧又把他抚养大,应当说慈禧是他的亲人,慈禧点的名让他继承皇位,应当说慈禧是他的恩人。但是在政治上,慈禧又是他的仇人和敌人,慈禧既是光绪的亲人、恩人,又是光绪的仇人、敌人,这是一个矛盾,作为家庭生活来说,也是悲剧。
第七,光绪膝下无儿无女,身边没有子女的家庭欢乐。
第八,自己长期过着一种囚徒的生活,没有任何人跟他来往几乎,孤苦伶仃,寂寞寡人,对个人生活来说也是一种悲剧。光绪作为皇帝来说,他有皇帝的地位,我说作为一个人来说,他也是人,皇帝也是人,他的家庭生活有八种不幸。可以肯定地说,光绪的家庭生活是悲剧。
4家族成员
编辑
皇后
孝定景皇后(1868年2月3日—1913年2月22日),姓叶赫那拉氏,名为静芬,或称隆裕太后、隆裕皇后、光绪皇后。为光绪帝的表姐和皇后,慈禧太后之弟都统桂祥的女儿。
皇贵妃
光绪帝和珍妃
光绪帝和珍妃
恪顺皇贵妃(1876年—1900年),姓他他拉氏,满洲镶红旗人,人们一般习惯按她曾获封的珍妃来称呼她。清朝光绪皇帝的侧妃,也是最为受宠的妃子,生于光绪元年二月初三,为礼部左侍郎长叙之女;逝于光绪二十五年,时年二十五岁。
端康皇贵妃(1874年—1924年),姓他他拉氏,为礼部侍郎长叙之女、清朝末年光绪皇帝的妃子,其妹是珍妃,姊妹俩为同父异母,在家族中瑾妃排行第四、珍妃排行第五。
5光绪之死
编辑
死因之谜
光绪被囚于中*南*海瀛台,由慈禧的四名亲信太监监视着。他或者坐在露台,双手抱膝,愁思哀伤,或者睡在木床上苦思苦想。在太监的监视比较松懈时,就偷偷地记日记。这样差不多被关押了整整两年。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中国北方爆发了以“扶清灭洋”为口号的义和团运动,引起英、俄、法、德、美、日、意、奥匈等八国联军入侵。在八国联军逼近北京时,光绪被慈禧带着逃亡西安。临行前,慈禧命总管太监崔玉贵将珍妃推入东华门内的一口井内。在逃亡中慈禧下令剿杀义和团运动。光绪二十七年(公元1901),岁次辛丑,九月七日,清政*府在北*京与各国所订立的条约,共十二款,以赔款一项为最重,数目高达白银四亿五千万两,为不平等条约中最苛刻的。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一月,光绪又被慈禧带回北*京,仍然被囚禁在瀛台。光绪帝没有勇气冲破封建伦理思想的束缚,“天颜戚戚,常若不悦”,心境悲怆,终其一生是屈辱和哀怨的悲剧命运。
光绪的病情突然转危,不久死去。据说是慈禧令太监将他毒死的。有的学者认为,由于袁世凯的叛卖告密,使慈禧镇压了维新运动。袁世凯担心慈禧死后光绪重新执政,将会问罪于他,于是就与庆亲王勾结,打算废黜光绪,立庆亲王之子为帝,事不成,就下手毒杀了光绪。又有学者认为光绪是病死的。光绪自幼身体孱弱,一直有脾胃虚弱的毛病。成年后又有滑精症状,而且一天比一天厉害。他又长期咳嗽,似乎患有肺结核。政治上的失意,长期的精神抑郁,更使他患有严重的神经官能症,心悸、失眠、食欲不振等症状相继出现,逝世前一年已病入膏肓,直接死亡的原因,可能是心肺功能的慢性衰竭,并发急性感染。这一说法为多数学者接受。
验证死因
2008年11月2日,在用法医学的手法历时5年研究之后,国家清史编纂委员会在北京举行清光绪帝死因研究工作报告会,正式宣布其死于急性砒霜中毒。光绪被人用砒霜毒死,一段纠缠了100年的光绪死因之谜,就此破解。[8]
2008年,在光绪帝去世一百年之际,由国家清史编纂委员会、清西陵文物管理处、中央电视台、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北京市公安局法医检验鉴定中心等单位联合组成的“清光绪帝死因”专题研究课题组确定光绪是因为“急性肠胃型砒霜中毒”而亡。研究人员通过现代法医学手段,对光绪遗体的头发、遗骨、衣服及墓内外环境样品,进行了反复的检测、研究和分析。专家发现,光绪的衣领部位及头发上均沾染有高浓度的三氧化二砷(即砒霜),其袍服胃区的三氧化二砷源于尸体腐败时的体液浸蚀所致,而头发及衣领的三氧化二砷也是尸液浸蚀的遗留。常人口服砒霜60至200毫克就会中毒身亡。而仅在光绪帝部分衣物和头发上检出的砒霜总量就已高达约201毫克。
1908年(光绪三十四年)11月14日傍晚被囚禁在瀛台的38岁的光绪帝驾崩;第二天下午,统治中国近半个世纪之久的74岁的慈禧太后也断了气。因仅隔一天,其死因引起许多猜测。
“清光绪皇帝死因”研究报告会上,颇多争议的光绪死因疑案,在百年后通过一系列现代专业技术手段得以确证:光绪帝突然“升天”系急性胃肠性砒霜中毒所致。
“光绪之死”是上世纪初的重大历史事件,关于光绪的死因却众说纷纭,成为近代史上一桩谜案。有人认为,慈禧不愿意光绪在自己死后重新掌权,派人毒死了光绪。有人说,戊戌变法时袁世凯出卖光绪,怕慈禧死后遭光绪报复,于是贿赂太监下毒。还有说是太监李莲英下的毒,因为他得悉光绪日记中说慈禧死后将诛袁世凯和他。但也有人认为光绪是身体虚弱病死。
推测元凶
①慈禧说
戊戌政变之后,慈禧就明白,仅仅这个政变,光绪与她之间就没有了重新和好的可能,当庚子年八国联军进逼北京,清兵屡战屡败无力阻止洋兵,慈禧感觉走投无路,准备自杀时,她就决定不能让光绪活在世上。《景善日记》有记载:七月十八日,洋人愈逼愈近。裕禄之兵在北仓杨村蔡村等地,大败三次,裕禄逃入一棺材店,继而自杀。李秉衡于十四日到河西,务用尽心力,以收集军队。而张春发、陈泽霖二人均不愿战,李遂仰药以死。荣禄入宫,报此消息于太后,君臣相对而泣,皆诸王公及拳匪所酿之祸,使吾国家至于此也。荣禄乃极聪明之人,自此并不表曝己之先见。老佛(即指慈禧)言:出走不如殉国,并令皇帝亦殉之。[9]
《崇陵传信录》和《清稗类钞》两书指出:慈禧太后病危期间,曾犹豫对光绪帝要如何处置,遂以自己不久人世的消息透露给光绪帝知道,惟其近侍回报,帝曾微露喜色,故慈禧决意自己病终前,帝须先于自己命终,以免皇帝有再度亲政、否定慈禧生前之布局的可能。
清室后裔、书法家启功指出,其曾祖父、时任礼部尚书的溥良曾亲眼看到太监从病重的慈禧宫中传出一个盖碗,称“是老佛爷赏给万岁爷的塌喇”。“塌喇”在满语中是优酪乳之意。此前从未听说过光绪帝有任何急症大病。送后不久,就由隆裕皇后的太监小德张(张兰德)向太医院正堂宣布光绪皇帝驾崩了。随后乐寿宫才哭声四起,宣布太后已死。慈禧与光绪素有嫌隙,况且当时慈禧已处于弥留之际,此时派人给软禁中的皇帝赠食,极不寻常。启功认为,慈禧可能先于光绪帝已经病死,但秘不发丧,直到确认光绪帝死亡后才对外公布死讯。
央视主任编辑钟里满依检验结果及史料记载认为,慈禧自戊戌政变以后就阴谋废黜及弑害光绪,更担心光绪会在自己死后复位翻案,所以才会在病危之时下毒手。
②袁世凯说
称光绪帝为袁世凯所弑者认为,袁负恩反戈,陷光绪帝于万劫不复,光绪帝在瀛台,“日书项城(指袁)名以志其愤”。袁既知光绪帝对其深恶痛绝,则不能不惧太后死而帝独生,故加以谋害(见于光绪侄、末帝溥仪所著《我的前半生》及其他)。但当时袁世凯已被开缺回籍,远在河南安阳。且按照清宫内廷制度,任何从宫外送入御用的食物必须先经人试毒。因此即使袁有动机,也不大可能有机会对光绪帝下毒手。袁更不可能在有机会篡改清实录和脉档,制造光绪帝病死的假象。
钟里满也认为,当时除了慈禧太后外,并无其他人具备指使对皇帝下毒的能力。
③李莲英说
曾担任慈禧的御前女官的裕德龄在其英文版自述《瀛台泣血记》中提出,下手者应系李莲英。但此说颇不合李莲英素常“侍上以敬,待下以宽”的行迹。也无任何其他史料支持。
考古佐证
崇陵
崇陵
头发遗骨衣服保存妥善
据介绍,光绪帝坟墓(清西陵的崇陵)曾被打开,后来清理封闭,留下若干头发、遗骨和衣服等由该处妥善保存。为解开“光绪之死”这一历史谜案,从2003年开始,中央电视台、清西陵文物管理处、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北京市公安局法医检验鉴定中心等单位组成了“清光绪帝死因”专题研究课题组。同时,这一研究也被国家清史编纂委员会纳入《国家清史纂修工程重大学术问题研究专项课题》。
体内砒霜量大于致死量
由国家清史编纂委员会主任戴逸教授等13位专家联合撰写的《清光绪帝死因研究工作报告》称,根据相关研究,常人口服砒霜60至200毫克就会中毒身亡。光绪帝摄入体内的砒霜总量明显大于致死量。其胃腹部衣物上的砷是其含毒尸体腐败后直接侵蚀遗留所致,而其衣领部位及头发上的大量砷,则由其腐败尸体溢流侵蚀所致。
中央电视台主任编辑钟里满以光绪帝临终前参与诊治的医生亲笔回忆录及搜集到的军机大臣的日记等为依据,进一步确定了光绪帝属急性胃肠性砒霜中毒而亡这一结论。
2008年11月14日是光绪帝去世一百周年,“光绪死因”在此时得以确证,别具历史意义。但关于毒死光绪的凶手,还尚待进一步研究论证。
葬礼状况
1908年11月17日《申报》4版刊登了一篇名为《闻太皇太后升遐惊悼谨书》的文章:
光绪帝葬礼实拍
光绪帝葬礼实拍(5张)
光绪三十四年十月二十一日酉刻皇帝崩,翌日电传遗诏……乃至昨日早晨而慈禧太皇太后宾天之噩耗又至,何其巧,相值也嗟夫,悲哉此岂非我中国之大不幸,而薄海臣民闻之其惊悼又当何如也耶。
……
我朝开国二百余年,圣君仁主史不绝书,而以圣母躬历四朝,三次训政,迭经危难,措置裕如者惟我 慈禧太皇太后一人而已, 太皇太后之慈政,炳炳在人耳目间,其为史册光宠,岂待草野赘述。惟有一事,我臣民可以释然者,从前愚民无知,动以寻常母子之见妄测圣怀,不知两宫敦陆,向无间言,今大行皇帝以二十一日酉刻升遐,大行太皇太后以二十二日未刻升遐,其间仅隔一日……[2]
清廷疑案:慈禧、光绪母子相继去世[2]
内廷近事1908.11.29申报5版[2]
交旨1908.11.28申报4版[2]
追纪 太皇太后病情1908.11.24申报4版[2]
僧界举哀诵经1908.12.16申报12版[2]
专电1908.12.15申报4版[2]
交旨1908.11.29申报3版[2]
中日大操1908.11.13申报12版[2]
中西官同庆万寿1908.11.04申报12版[2]
江督自太湖操地致沪道电1908.11.20申报5版[2]
国恤纪1908.11.19申报12版[2]
秋操军调京之传说1908.11.17申报6版[2]
欢祝万寿1908.11.04申报19版[2]
预备恭贺万寿1908.11.01申报19版[2]
释疑1908.12.01申报12版[2]
闻太皇太后升遐惊悼谨书1908.11.17申报5版[2]
上论1908.11.14申报4版[2]
议请 太后埀帘述闻1908.12.01申报4版[2]
追纪 两宫病情1908.11.18申报5版[2]
两宫升遐后中国之前途1908.11.18申报4版[2]
上谕1908.11.18申报3版[2]
国恤之礼1908.11.17申报12版[2]
国恤汇纪1908.11.17申报6版[2]
6陵墓情况
编辑
主词条:清崇陵
崇陵是光绪皇帝爱新觉罗载湉的陵寝,位于泰陵的东南面约4公里的金龙峪。光绪在位34年(1876-1908年)。崇陵是中国历代皇帝中的最后一座陵寝,宣统元年(1909年)破土兴建,民国四年(1915年)竣工。崇陵的建筑物数量与规模,完全依照同治的惠陵。建筑工巧,陵园仪树中有罕见的罗汉松和银松。地宫中合葬着光绪帝和他的隆裕皇后。
崇陵之东1公里处建有崇妃园寝,葬着光绪帝的妃子瑾妃、珍妃姐妹俩。珍妃是光绪宠妃,支持光绪实行变法。1900年8月,八国联军攻陷北京,慈禧太后挟光绪逃奔西安,行前令太监将珍妃推入紫禁城内井中,第二年才将尸体捞出,葬在京西田村,后移葬崇妃陵。
《血朝廷》——祝勇
《瀛台泣血记》(同《光绪皇帝》)-德龄
《清宫二年记》-德龄
光绪照片与画像
光绪照片与画像(6张)
《帝国的回忆》-郑曦原
《光绪传》-丁琪,孙孝恩
《崇陵传信录》-恽毓鼎
《1908年帝国往事》
《话说大清-落日之皇》-圣烨
《清宫旧影珍闻》-左远波
《说慈禧》-隋丽娟
《晚清风云人物史话:光绪帝》
《慈禧与光绪》-何德兰
《延春冷寂:光绪帝后妃传奇》-张建安
光绪影视形象
光绪影视形象(18张)
《正说光绪》-徐彻
《光绪皇帝》-卢建中
《光绪皇帝的珍妃》-王善浦
《光绪皇帝VS明治天皇》-王日根
《光绪皇帝别传》
《我的前半生》-爱新觉罗·溥仪
《正说清朝十二帝》-阎崇年
《帝王的隐秘》-赵良
《光绪之死大揭秘》-陈桦
《假如光绪不死》-石之轩
《囚徒天子光绪皇帝》-喻大华
《千秋泪-光绪皇帝传奇》-李东
《张荫桓日记》-张荫桓
《翁同龢日记》-翁同龢
《光绪中华》-穿越小说
《清宫朗月》-穿越小说
《燕支泪》(《清宫过客》)-穿越小说
《实习到清朝》-穿越小说
《女亲王》-穿越小说
《浮世离梦》-穿越小说
《缥缈崇陵雪》-穿越小说
《珍妃梦》-穿越小说
《紫禁余晖》-穿越小说
《游梦清朝》-穿越小说
7影视形象
编辑
汤镇业 饰 光绪 (《满清十三皇朝之危城争霸》)
张颂文 饰 光绪 (《乱世豪门》)
杨庆煌 饰 光绪 (《戏说慈禧》)
冯远征 饰 光绪 (《戊戌风云》又名《帝妃爱情》)
邱心志 饰 光绪 (《日落紫禁城》)
武洪武 饰 光绪 (《神医喜来乐》《长缨在手》)
李光洁 饰 光绪 (《走向共和》)
孙义 饰 光绪 (《十三格格》)
张博 饰 光绪 (《苍穹之昴》)
黄河 饰 光绪 (《德龄公主》)
保剑锋 饰 光绪 (《绣娘兰馨》)
黄海冰 饰 光绪 (《甲午陆战》《欢喜游龙》《欢喜婆婆俏媳妇》)
金博 饰 光绪 (《一生为奴》又名《恭亲王传奇》)
谢震伟 饰 光绪 (《厨子当官》)
蒲茗蓝 饰 光绪 (《汇通天下》)
花昆 饰 光绪 (《大武生》)
郝爱民 饰 光绪 (《大清药王》)
张粟 饰 光绪 (《十三格格新传》)
张默 饰 光绪 (《龙非龙凤非凤》)
李栋 饰 光绪 (《两宫皇太后》)
田少军 饰 光绪 (《大太监李莲英》)
胡亚捷 饰 光绪 (《北洋水师》)
刘冠翔 饰 光绪 (《台湾1895》)
王坤 饰 光绪 (《庚子风云》)
许凝 饰 光绪 (《枪炮侯》)
秦风 饰 光绪 (《赛金花》)
王仁君 饰 光绪(《毛泽东》)
舒适 饰 光绪 (《清宫秘史》)
狄龙 饰 光绪 (《倾国倾城》《瀛台泣血》)
杨立新 饰 光绪 (《夜盗珍妃墓》《末代皇帝》)
郭家铭 饰 光绪 (《一八九四·甲午大海战》)
词条图册更多图册
◆
清朝君主
中国10岁以下皇帝
辛亥革命 · 1911
参考资料
1. 光绪,屈辱哀怨的一生 .中国网 [引用日期2013-12-7] .
2. ^ 慈禧欲借阅兵废光绪帝,及光绪欲使袁世凯围颐和园两事,实乃导致变法失败的重要因素,但其有无尚存疑。废帝事见康梁所著。围园事或谓系袁世凯捏造,或谓系康梁等所为,非光绪帝所与闻者。袁氏固不可信,但康梁虽是戊戌变法当事人,所著书或凭空捏造,或讳莫如深,实难谓信史者也,尚待商榷。(见杨天石《戊戌变法与近代中国》考论及《晚清史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
3. 光绪皇帝在戊戌变法中的地位和作用 .中国网 [引用日期2014-02-11] .
4. 中国历代帝王 .中国网 [引用日期2013-12-7] .
5. 光绪皇帝爱新觉罗·载湉(图) .新浪网 [引用日期2013-12-7] .
6. 光绪帝最后书单被发现:细心注意到目录错误 .人 民 网 [引用日期2014-04-10] .
7. 维新变法 .中国网 [引用日期2014-02-11] .
8. 清代皇帝光绪死因之谜 .百度知道 .2011-08-25 [引用日期2013-12-29] .
9. 慈禧何时决定杀死光绪:庚子国变已决心让皇帝殉死 .凤凰网 .2014-03-07 [引用日期2014-03-7] .
评论: 0 | 引用: 0 | 查看次数: 26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