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老年医学医疗诊疗规范——第三篇 老年人常见疾病的诊治要点 第三章 感 染
作者:王泓 日期:2014-06-20
一、老年人感染的特点
(一)老年人的易感性
感染常常为老年人的致死原因,也是很多疾病的并发症之一。老年人容易发生各种各样的感染,是由老年人自身特点所决定的。
1.多种疾病共存 削弱免疫功能,免疫屏障功能受损。
2.免疫系统的退化 与增龄相关的免疫衰退及免疫功能的失调。
3.营养不良 免疫功能受损,延长住院日,增加感染风险。
4.社会及环境因素 人口密度高、空气质量差、未接种疫苗、住院,增加感染风险。
(二)老年人感染的临床表现
老年人感染的临床表现与成年人有所差异,应仔细观察,以便及早发现。
1.发热 老年人对致热源的反应较差,有时体温升高不明显;衰弱的老年患者基础体温偏低,应以其体温较基础体温升高为判断发热的标准,如体温较基线升高1.1℃,则应警惕可能有发热。
2.认知能力受损的老年患者不能清楚表述其症状,因此,如果痴呆患者出现功能状态的改变,如食欲改变、嗜睡等,则有必要及时进行客观检查,如血常规、胸部X线等。
3.其他不典型表现 老年人由于衰老以及多种疾病并存,使得感染表现不典型(详见下文)。
二、老年感染患者的抗菌药物使用原则
绝大部分老年患者的感染,一旦发现应尽早治疗,尤其是肺炎、脑膜炎、脓毒血症等感染。在发现感染时,常常没有病原学检查结果,需要经验性使用抗菌药物。控制老年人的感染可按以下步骤选择合适的抗菌药物。
1.依据临床以及流行病学的证据推断可能的感染部位、判断可能的病原菌,选择初始治疗的抗菌药物。
2.考虑到抗菌药物耐药的可能性,同时考虑到患者感染的严重程度、临床情况,选择使用抗菌药物的强度,即覆盖宽度。
3.考虑到抗生素本身的问题,包括药代动力学、药物的毒性、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等。
4.在使用抗菌药物之前,要及时留取相关病原学检查,如血培养、痰培养等。
5.依据患者的临床情况及病原学的检查结果及时调整抗菌药物。
6.对于严重感染的老年患者,早期使用广谱抗菌药物是合适的,并首选静脉给药。在明确病原菌后,在广谱抗菌药物出现副作用之前,及时更换为敏感的窄谱抗菌药物。
三、老年感染患者使用抗菌药物的注意事项
由于上述老年患者自身的许多特点,使得其药物治疗发生了变化,从药代动力学、药效学、药物相互作用、药物的副反应等方面均有异于成年人。因此,应当从患者个体来全面考量,作出相应调整。
(一)药代动力学
1.药物的吸收 ①老年人胃酸量减少,胃液pH升高,对于依赖酸性环境吸收的药物(如伊曲康唑、酮康唑、磺胺等)会造成吸收减少;②老年人胃肠动力下降、胃排空减慢、胃肠道血流量减少,影响药物的吸收;③老年人经肝血流量减少,使得多数药物的首过效应降低,增加其生物利用度。因此,口服抗菌药物在吸收环节上通常不需要对其剂量作出调整。
2.药物的分布 ①身体构成随增龄而改化:肌肉量减少,脂肪含量增加,水分减少,直接影响药物的分布;肌内注射给药应尽可能避免,脂溶性药物的半衰期可能延长。②血白蛋白浓度也是影响分布的重要因素之一,抗菌药物多以非结合形式或者游离形式发挥药效,衰弱的老年患者往往血浆白蛋白水平偏低,会使蛋白结合率高的药物(如头孢唑林、头孢曲松、克林霉素、多西环素、利福平、厄他培南等)的游离浓度增加,应警惕其潜在的药物过量的风险。
3.药物的代谢和清除 ①大多数抗菌药物都在肝脏代谢,由P450酶参与氧化、还原、水解反应;老年人肝脏血流下降、P450酶活性下降(尤其是CYP2C19)。对于那些肝功能受损的老年人,或者同时使用其他经P450酶代谢的药物时,则应注意可能存在的药物代谢减少的情况。②药物的清除:分为经肾清除和非经肾清除两大类,后者大多经胃肠道清除。肾功能随着增龄逐渐下降,需根据患者的肌酐清除率来计算药物剂量。目前普遍使用的是Cockcroft-Gault公式,通过年龄、体重、血肌酐水平来计算肌酐清除率;需要注意的是对于那些衰弱卧床无法测量体重、身体构成变化较大,或营养不良的老年人,血肌酐水平偏低,有时不能真正反映其肾功能水平。因此,不宜用血肌酐水平作为用药的参考。
(二)药效学
老年人的抗菌药物的药效学与成年人相比没有明显差异,尽管老年人的药代动力学发生了若干变化,仍应尽量调整抗生素达到最佳剂量,以期获得最大的药效,可考虑检测血药浓度来调整抗菌药物的剂量。
(三)药物的毒性和相互作用
老年人更容易发生药物不良反应或药物原有毒性加大,所以老年人在用抗菌药物时应格外注意药物本身的副作用,注意与同时服用的药物之间有无相互作用(表3-3-1)。
表3-3-1 常用抗生素与容易发生相互不良反应的药物
抗生素
|
相互反应的药物
|
不良反应
|
阿昔洛韦
阿奇霉素
头孢类抗生素
克拉霉素
红霉素
|
氨基糖苷类抗生素
麻醉药物
含铝/镁的抗酸药
地高辛
氨基糖苷类抗生素
呋塞米
口服抗凝药
苯二氮■类
皮质激素
地高辛
利福平
口服抗凝药
苯二氮■类
皮质激素
地高辛
他汀类药物
|
增加肾毒性/神经毒性
增加哌替啶的效果
减少药物峰浓度
增加地高辛浓度
增加肾毒性
增加肾毒性
潜在的凝血酶原低下
中枢神经系统毒性增加
甲泼尼松的效果和毒性增加
地高辛浓度增加
克拉霉素浓度减少
潜在的凝血酶原低下
中枢神经系统毒性增加
甲泼尼松的效果和毒性增加
地高辛浓度增加
横纹肌溶解的风险增加
|
续表
抗生素
|
相互反应的药物
|
不良反应
|
氟康唑
氟喹诺酮类
药物
利奈唑胺
甲硝唑
利福平
磺胺类药物
万古霉素
|
苯二氮■类
香豆素类抗凝药物
他汀类药物
利福平
磺脲类药物
噻嗪类药物
抑酸药物
口服抗凝药
铁剂
NSAIDs
硫糖铝
SSRIs
口服抗凝药
止痛药
口服抗凝药
抗惊厥药
β受体阻滞剂
克拉霉素
皮质激素
地西泮
地高辛
氟康唑
他汀类药物
异烟肼
麻醉药物
口服抗凝药
降糖药物
氨基糖苷类抗生素
|
中枢神经系统毒性增加
PT延长
横纹肌溶解的风险增加
增加氟康唑浓度
增加磺脲类药物的血浆浓度、代谢降低
增加氟康唑浓度
降低氟喹诺酮的药效
PT延长
降低血清氟喹诺酮的浓度
可能会增加中枢神经系统激惹的风险
降低血清氟喹诺酮的浓度
增加了5—羟色胺综合征的风险
增加了抗凝药的效果
利福平的浓度和活性可能降低
利福平的浓度和活性可能降低
利福平的浓度和活性可能降低
利福平的浓度和活性可能降低
克拉霉素浓度减少/利福平毒性增加
利福平的浓度和活性可能降低
利福平的浓度和活性可能降低
地高辛的效果降低
氟康唑的效果降低
他汀类药物的效果降低
肝毒性增加
利福平的浓度和活性可能降低
增加抗凝药效果
增加降糖药物的效果
可能增加肾毒性和耳毒性
|
注:NSAIDs,非甾体抗炎药;SSRIs,选择性5-羟色胺受体拮抗剂
四、老年人常见的感染性疾病与预防
老年人常见的感染性疾病在诊断和治疗上与成人无明显不同,只是在诱因和临床表现上可能会有不同。考虑到老年患者的衰弱性,预防可能的感染对于老年人而言更为重要。
1.感染性心内膜炎(IE) 老年IE患者出现发热和白细胞升高仅为55%和25%(年轻患者则分别为80%和60%);并且由于老年人的瓣膜退行性变和钙化,使得经胸超声心动图(TTE)的敏感性降至45%(年轻患者为75%)。
对于IE高风险老年患者(如人工心脏瓣膜、既往IE史、先天性心脏病、体外循环、肥厚型心肌病、二尖瓣脱垂伴反流),在进行牙齿、上呼吸道、胃肠道及泌尿生殖系统的操作时,可考虑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
2.菌血症和脓毒血症 老年患者菌血症的全身症状(如发热、寒战、大汗等)弱于年轻患者,但其死亡率较年轻患者高得多。老年患者的菌血症常来源于胃肠道及泌尿生殖系统,以革兰阴性杆菌多见。
3.肺炎 见第三篇第二章相关内容。
4.泌尿系感染 泌尿系感染在老年人中最常见,常见致病菌为革兰阴性杆菌;但是在长期留置尿管的老年人中,还可见到革兰阳性菌及真菌。导尿管培养出的致病菌通常具有生物膜,使其很难被彻底清除。有效预防泌尿系感染的方法不多,包括严格控制导尿、避免尿潴留,有菌尿的患者在进行泌尿生殖系统操作时可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
5.人工假体感染 永久置入的人工假体在老年患者中很常见。人工假体感染高风险包括:人工瓣膜、人工血管移植术后数月之内、高风险的人工关节置换术后(人工关节置换术后2年内、免疫力低下、糖尿病、类风湿关节炎、营养不良、既往人工关节感染史)。在进行口腔、胃肠道或泌尿系等可能有菌血症的操作时,应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
6.胃肠道感染 ①胃肠道急性感染常见于老年人,如憩室炎、阑尾炎、胆囊炎、腹腔脓肿等,若不伴发热或血白细胞总数升高,都会造成诊断困难。及时行CT检查有助于对腹腔感染的诊断,B超则有助于诊断胆囊炎、阑尾炎及腹腔脓肿。②感染性腹泻在老年人也很常见,常见病原体为大肠埃希菌、病毒、沙门菌以及志贺菌。广谱抗菌药物的应用会增加难辨梭状芽胞杆菌肠炎的风险。对于老年人腹泻,口服补液盐是最佳的维持水、电解质平衡的方法。
7.不明原因发热(FUO) 一般指体温>38.3℃至少3周,且经过1周医疗检查后仍不能诊断。老年人和年轻人的不明原因发热有很大差别。90%的老年患者的FUO都能得到诊断,其中约1/3为感染,如腹腔内脓肿、感染性心内膜炎、结核病,以及隐匿的骨髓炎;结缔组织病引起的FUO,在老年人中约占1/4,主要包括巨细胞动脉炎、风湿性多肌痛以及结节性多动脉炎;约1/5的FUO由肿瘤引起,多来自血液系统恶性肿瘤(如淋巴瘤及白血病),实体肿瘤引起发热少见;药物是引起老年患者FUO的另一个原因。
五、疫苗接种
见第一篇第八章相关内容。
(朱鸣雷)
评论: 0 | 引用: 0 | 查看次数: 17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