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血液内科医疗诊疗规范——第七章 白细胞减少症
作者:王泓 日期:2014-06-18
白细胞减少是指外周血白细胞计数低于4.0×109/L。白细胞减少者,大多数是中性粒细胞减少。外周血中性粒细胞绝对值低于2.0×109/L,称中性粒细胞减少。粒细胞严重减少,低于0.5×109/L时,称粒细胞缺乏症。
【诊断标准】
(一)临床表现
1.白细胞减少症
多数无症状。部分患者主诉头晕、乏力、疲劳,但并不常有感染。少数易感染者,多为上呼吸道感染。中性粒细胞一般在1.0×109/L以上。
2.粒细胞缺乏症
80%以上是由药物引起,故应详细询问有关服药史。起病急,常表现为寒战、高热、全身酸痛、头痛、咽痛、口腔溃疡等,呈严重的菌血症或败血症。常见的感染部位为呼吸道、泌尿道、肠道、皮肤、肛门等。
(二)实验室检查
1.血象
白细胞计数减少及中性粒细胞绝对值减少,应同时注意红细胞、血红蛋白、网织红细胞及血小板计数,以除外其他疾患所致的白细胞减少。
2.骨髓象
了解粒系细胞的增生与成熟情况,有无形态异常,并能除外其他各种血液病。
3.其他检查
有条件者,可作白细胞凝集试验与白细胞抗体检测。
【治疗原则】
(一)白细胞减少症
易反复感染者,应注意预防感染,特别是呼吸道及皮肤黏膜感染。一旦发生感染,应根据感染部位和(或)细菌学检测结果,选用抗菌药物。在选择药物时,应避免应用致白细胞减少药物。对于原因不明、症状轻、病程长、骨髓象基本正常者,宜增强体质锻炼,定期随访,不过多依赖药物。药物治疗可选用以下1~2种应用,但疗效多为暂时性。
(1)盐酸小檗胺(升白安)、利血生、氨肽素、鲨肝醇、肌苷、维生素B4等。
(2)中药螺旋藻、贞芪扶正冲剂等亦可使用。
(二)粒细胞缺乏症
(1)尽可能停用引起粒细胞缺乏的可疑药物。
(2)应尽可能采取隔离措施,或置患者于无菌层流室。
(3)合并感染的治疗:在抗菌药物使用前,采集有关标本(血液、痰、尿、咽拭子等),进行细菌学检查和培养。感染病菌多是革兰阴性杆菌或混合感染,耐甲氧西林的金黄色葡萄球菌与表皮葡萄球菌或粪肠球菌感染等。由于该类患者感染严重,如不及时治疗,常导致死亡。故即使病原体未明亦应以足量的广谱抗菌药物经验性治疗,一般首先选用第三代头孢菌素甚至碳青霉烯类与氨基糖苷类抗生素联合使用,如果怀疑有革兰阳性球菌感染,则可将氨基糖苷类改为糖肽类如万古霉素。但需注意观察肾功能,尤其是老年患者。如高热持续不退或高热再起,需注意真菌感染的可能,可使用抗真菌药物。待病原体培养和药物敏感试验结果回报后再调整用药。
(4)中性粒细胞低于0.5×109/L者,又排除了急性白血病等血液系统肿瘤,可应用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 - CSF)或粒-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 - CSF),或二者联用,每日5~10μg/kg,皮下注射,一般5~7天后粒细胞恢复正常。该类药物使用期间,应每日作白细胞计数与分类检测。
(5)感染严重者可予大剂量丙种球蛋白静脉滴注。
评论: 0 | 引用: 0 | 查看次数: 15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