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血液内科医疗诊疗规范——第二十二章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是由EB病毒引起的散发性传染性疾病,主要发生于儿童和青少年,病变主要累及免疫系统。临床上有发热、咽峡炎、淋巴结肿大、肝脾肿大、皮疹等表现,外周血淋巴细胞增多并出现异型淋巴细胞。大部分患者血清嗜异性凝集试验阳性,并可检出EB病毒抗体,肝功能有时异常。绝大多数患者病程呈自限性,预后良好。
    【诊断标准】
    (一)临床表现
    1.发热
    热型不定,持续1~4周或更长后骤退或渐退。
    2.咽峡炎
    常有咽痛、咽部充血。
    3.淋巴结肿大
    常见,全身淋巴结均可受累,颈后三角区最常受累。
    4.肝脾肿大
    24%~65%患者有脾肿大;30%~60%患者有肝肿大,多数伴肝功能异常。
    肝脾肿大多数在肋下3cm以内。
    5.皮疹
    10%~20%患者有皮疹,多数为斑疹或丘疹。
    (二)实验室检查
    1.血象
    病程中不同阶段白细胞总数可增多、正常或减少。淋巴细胞比例增高,异型淋巴细胞超过10%。
    2.嗜异性凝集试验
   本病阳性率第1周约为40%,第2~3周60%~80%,恢复期下降,持续时间约2~5个月。阳性时需做牛红细胞及豚鼠肾吸附试验,本病血清中存在的嗜异性凝集抗体可被牛红细胞吸附而不被豚鼠肾吸附。少数正常人、结核病、淋巴瘤、白血病等嗜异性凝集试验也可呈阳性,但效价均较低,且可被豚鼠肾完全吸附。血清病嗜异性凝集试验也呈阳性,但可被豚鼠肾及牛红细胞完全吸附。
    3.抗EB病毒抗体检查
    抗病毒壳抗原( viral capsid antigen,VCA) VCA -IgM抗体出现早,阳性率高,是急性期重要的诊断指标,但持续时间仅4~8周。VCA - IgG抗体出现在临床症状开始时,并持续终生。
    (三)除外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综合征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综合征由其他病毒(如巨细胞病毒、人类免疫缺陷病毒、单纯疱疹病毒、风疹病毒、腺病毒、肝炎病毒等)、某些细菌、原虫等感染以及某些药物引起,临床表现类似于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外周血中可出现异型淋巴细胞,但嗜异性凝集试验和VCA-IgM抗体一般阴性。
    具备上述第一项中任何三条,第二项中任何二条,再加上第三项,可诊断为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
    此外,有条件的医疗单位还可应用原位杂交技术、定量PCR技术检测EB病毒DNA以协助诊断。
    【治疗原则】
    (1)绝大多数患者均可自行恢复痊愈,加强护理和对症治疗即可,通常不需要使用抗生素。
    (2)如有咽、扁桃体和肺部细菌感染时,可加用抗生素。
    (3)重症患者,可试用:
    ①抗病毒药物:根据条件和患者情况可选用阿昔洛韦、更昔洛韦、齐多夫定、膦甲酸钠等。
    ②大剂量丙种球蛋白静脉滴注。
    ③α干扰素。
    ④糖皮质激素(对有严重合并症的患者应用)。


文章来自: 本站原创
引用通告: 查看所有引用 | 我要引用此文章
Tags:
相关日志:
评论: 0 | 引用: 0 | 查看次数: 15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