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心血管内科医疗诊疗规范——第二十章 先心病介入治疗
作者:王泓 日期:2014-06-17
先天性心脏病属于先天性发育畸形,心脏或大血管存在解剖学的缺损或狭窄。为此,手术纠治为其主要的治疗手段。近年来由于影像学、各种导管技术以及使用的介入器材的不断改进与发展,使得非手术的介入治疗在一定范围内取代了手术治疗,主要是针对狭窄或缺损型的病变,采用球囊扩张、支架植入技术和缺损或异常通道的封堵技术。
房间隔缺损(ASD)是较常见的先天性心脏病,外科开胸手术修补安全、有效,但手术仍有一定的并发症及遗留手术瘢痕等问题。1976年有学者报道应用双伞状堵塞器封闭ASD成功。此后,几经改进至20世纪90年代以后,研制出纽扣式补片装置(Amplatzer封堵器),简化了操作,手术更为安全有效。经导管介入ASD封闭术,目前属于较成熟的技术,但其适应证仍有限,术后残余分流等问题尚有待进一步研究,但总的发展前景是乐观的。
【适应证】
1.有手术指征的ASD患者符合以下条件者可经导管行介入封闭术
(1) ASD缺损最大伸展直径<36mm(包括多发性缺损)。
(2)缺损上下房间隔边缘不少于5mm。
(3)房间隔的整体直径应大于拟使用的补片直径。
2.外科修补术后残留缺损
【禁忌证】
(1)已有右向左分流者。
(2)合并有其他复杂的先天性心血管畸形。
【并发症及注意事项】
(1)残余分流,即补片未能完全覆盖缺损口。
(2)异位栓塞,为补片部分或全部脱落进入肺循环或体循环为严重并发症。
(3)血管并发症及感染。
(4)机械性溶血,但少见。
室间隔缺损(VSD)封堵治疗,其封闭处理原则虽与ASD相似。但因在心室水平操作难度更大,手术也易引起严重并发症。为此,在较长一段时间内临床开展较少。2000年以后,由于封堵器的改进,简化了操作,提高了疗效,已在国内外迅速推广应用,封闭成功病例即刻效果与手术修补相同,但远期疗效及与外科手术对比的评价,尚有待继续累积观察时间和病例数。
【适应证】
有手术指征的VSD符合以下条件:
(1)对血流动力学有影响的膜周部VSD,缺损口上缘距主动脉右冠瓣的距离≥2mm。
(2)肌部缺损型VSD。
(3)外科手术后,残余分流。
【禁忌证】
(1)相对禁忌证为不符合上述条件的单纯VSD。
(2)绝对禁忌证为已有右向左分流。
【并发症及注意事项】
与ASD介入封闭术相同。
先天性动脉导管未闭(PDA)由于开胸手术结扎死亡率低,疗效确切,自1938年以后成为本病的标准治疗方法。尽管如此,开胸手术本身创伤大,并发症在所难免。1969年首次报告经股动脉置入泡沫海绵塞封堵未闭动脉导管成功,开创了非手术介入治疗的先河,此后经封堵器械等不断改进,目前非开胸手术介入治疗已成为PDA的常规治疗。疗效总体来说比较确切,并发症的发生与所用封堵器械不同有关,如用海绵塞法无溶血并发症,但有海绵栓易脱落的并发症;双伞面封堵系统操作简便不易脱落,但可有溶血并发症,少数严重者需手术取出封堵伞并结扎处理。弹簧圈封堵法简便易行,并发症少,最具有应用前景。
【适应证】
绝大多数的PDA均可经介入封堵,可根据不同年龄、不同未闭导管的类型选择不同的封堵器械。
【禁忌证】
极少数晚期形成右向左分流的艾森曼格综合征者不宜行此治疗。
【并发症及注意事项】
并发症发生率约为3%~5%,未见死亡报道,主要并发症为:
(1)封堵装置的脱落及异位栓塞。
(2)机械性溶血,为封堵后残留细小通道致血流高速通过,大量红细胞破坏所致。
(3)血管并发症。
(4)心律失常。
评论: 0 | 引用: 0 | 查看次数: 15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