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神经内科医疗诊疗规范——第二篇常见神经系统疾病诊疗常规 第十四章 自主神经疾病

 

    红斑性肢痛症(Erythromelalgia)是一种四肢末端血管植物神经功能失调,引起小血管运动障碍,刺激神经末梢而引起肢体远端红肿疼痛的一组综合征。
    【临床表现】
    1.肢体远端如手、足、足趾、足底血管极度扩张,而造成局部皮肤温度升高,皮肤红肿及剧烈疼痛。
    2.发作性或持续性,发作数分钟、数小时或数日,反复发作,可持续数年。
    3.站立及热环境可加重,体息及寒冷可减轻。
    4.无感觉及运动障碍,严重时可有皮肤感染。
    5.阿司匹林缓解疼痛有特效。
    【辅助检查】
    1.血小板增多。
    2.病理显示小血管增生及血栓性闭塞。
    【诊断】
    主要依据其典型临床表现,血小板增多,阿司匹林有效等即可作临床诊断。
    【鉴别诊断】
    1.雷诺氏病 多见于青年女性,遇冷是主要诱因,由于交感神经功能紊乱引起局部缺血。临床主要有皮肤苍白、发绀、潮红三项反应。
    2.血栓闭塞性脉管炎 青、中年起病,大多为男性,主要是血流不足引起的症状,可出现间歇性跛行,皮肤苍白及足背动脉搏动减弱,足部干性坏疽等。
    【治疗】
    1.一般治疗 急性期应卧床休息,抬高患肢,宜冷敷,避免过热、久站等。
    2.药物治疗
    (1)阿司匹林,每日100mg。
    (2)血管活性药物,可用麻黄碱、肾上腺素以收缩血管缓解症状。
    (3)利血平与氯丙嗪合用,可控制发作。
    (4)维生素及调节植物神经类药物。可用卡马西平辅助止痛。
    (5)低分子右旋糖酐及普鲁卡因静滴有一定作用。
    3.外科治疗 可切除交感神经或局部神经以缓解症状。
    4.其他 中医治疗、理疗及局部封闭治疗。
    进行性面偏侧萎缩症(Progressive hemifacial atrophy,PHA)是指进行性发展的半侧面部组织萎缩,皮肤变薄,皮下脂肪减少及骨骼变小,甚至病变侧面部较对侧小。本病病因不清。
    【临床表现】
    1.好发于青少年,女性多见,起病隐袭。
    2.大多始发于面部,严重可出现组织、骨骼萎缩,病变区皮肤与正常皮肤有明显分界。
    3.肌力均在正常范围。
    4.进展缓慢,大多自限性,发展到一定程度后不再进展。
    【辅助检查】
    X线片显示病变侧骨质变薄、缩小,CT和MRI显示病变侧的皮下结缔组织、骨骼呈萎缩改变。
    【诊断】
    青少年出现一侧面部的皮肤、皮下、骨骼的萎缩者即可诊断本病。
    【鉴别诊断】
    1.硬皮病 硬皮病可出现面部的皮肤及皮下结缔组织萎缩而类似于本病,但硬皮病的皮肤有色泽变化及皮肤变硬,皮肤病理活检容易鉴别。
    2.面肩肱型肌营养不良 其早期可因不对称的面部肌肉萎缩而表现为双侧面部不对称,但可见其有肌无力及血清肌酶增高,肌电图异常可资鉴别。
    3.某些疾病后遗症 面部疾病如面神经炎、外伤、下颌关节炎病史数年或数十年后可偶然出现患病侧面部较对侧细小,依据病史及临床症状无进展的特点可以鉴别。
    4.正常两侧不对称 检查见无皮下组织及骨骼萎缩,影像学检查也未见异常。
    【治疗】
    本病无特别治疗方法。
    进行性脂肪营养不良(Progressive lipodystrophy,PLD)是一种脂肪代谢障碍性疾病,主要表现为缓慢进行性局部或全身性皮下脂肪组织萎缩。常起始于面部。病因不明,推测与下丘脑及节后交感神经病变有关。
    【临床表现】
    1.多于儿童、青年起病,起病缓慢,大多5年内停止发展。
    2.多起始于面部,亦可向全身发展如颈、肩、躯干等。亦可局限于半侧身体。
    3.表现为受累部位皮下脂肪组织萎缩,但皮肤、肌肉和骨骼正常。
    4.面部可因脂肪萎缩而表现为眼眶、颊部、颞部等部位凹陷。
    【辅助检查】
    病理活检显示皮肤正常,皮下脂肪组织明显萎缩。肌酶正常。肌电图正常。
    【诊断】
    根据局部或全身性皮下脂肪组织萎缩,而皮肤、肌肉、骨骼正常者即可诊断。
    【鉴别诊断】
    1.面偏侧萎缩症 除了脂肪萎缩外,还可出现皮肤和骨骼萎缩。
    2.面肩肱型肌营养不良 本病因肌肉萎缩而类似进行性脂肪营养不良,但本病有肌无力及肌电图改变可资鉴别。
    3.过度消瘦 因营养不良、肿瘤、感染等均有原发病因。
    【治疗】
    本病无特殊治疗方法。
    急性自主神经病(Acute Autonomic Neuropathy,AAN)又称急性自主神经麻痹(Actue Autonomic Paralysis),是指主要累及自主神经(包括交感神经或/和副交感神经的神经节或节后纤维,以自主神经功能障碍为主要表现的疾病,伴或不伴有轻度周围性感觉或运动异常。急性自主神经病发病机制不清楚,推测与免疫功能障碍有关。其是否为独立的疾病单元尚有待观察。
    【临床表现】
    1.急性或亚急性起病,青中年多见,男性多于女性。
    2.发病前常有上呼吸道感染、腹泻史。
    3.临床症状以自主神经系统受累为主,包括直立性低血压、瞳孔固定、泪腺分泌减少或消失、唾液分泌减少、无汗、恶心、呕吐、便泌、膀胱充盈、阳痿、心率异常等。
    4.病程可为自限性,部分病人可在数月至1~2年内缓解。
    【辅助检查】
    1.肌电图可有轻度神经源性损害,腓肠神经活检有轻度脱髓鞘改变。
    2.脑脊液检查 可有蛋白升高,细胞数正常。
    【诊断】
    主要根据其临床表现及植物神经功能检查异常即可诊断。
    【临别诊断】
    1.家族性自主神经病 主要依据有遗传倾向,缓慢进展,常有发育异常及躯体症状而自主神经损害不完全,预后不好。
    2.继发性自主神经病 其自主神经损害不完全,常伴有各种病因,如糖尿病、淀粉样变性、自身免疫病、肿瘤、感染、药物等。
    【治疗】
    1.一般预后较好,个别可死于并发症,如严重的麻痹性肠梗阻及心律失常等。
    2.对症治疗,促进胃肠蠕动、胃肠减压、灌肠、导尿、使用人工唾液、泪液、加强营养、补充维生素等,亦可输液、穿弹力袜。直立性低血压可用管通、盐皮质激素,中药可用生脉饮等。
    3.推测本病发病机制与免疫功能障碍有关,可试用糖皮质激素等治疗,近年来亦有试用血浆置换、免疫球蛋白治疗,但疗效尚待观察。


文章来自: 本站原创
引用通告: 查看所有引用 | 我要引用此文章
Tags:
相关日志:
评论: 0 | 引用: 0 | 查看次数: 15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