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理】临床护理规范——第三十五章变态反应特异性诊断的护理
作者:王泓 日期:2014-06-15
一、心理护理
消除患者疑虑及恐惧心理,使患者处在最佳生理、心理状态。
二、皮试的体位
一般缓解期患者可在两侧上臂外侧进行皮内试验;如果患者皮试项目多于20种,儿童臂部皮肤面积过小,难以容纳多种皮试时,可在患者背部脊柱两侧与肩胛骨内缘之间进行皮试。发病期患者、有晕针史的患者可采用卧位,在诊查床上为患者进行皮试。皮试当天晨起可以进餐,不影响皮试结果。
三、变应原的查对
1.姓名,性别,测试变应原的组别以及所测抗原的名称,浓度等一一查对,核实无误。
2.皮肤试验中不同抗原的先后次序应有固定的序列,对号入座,避免颠倒遗漏。
3.记录皮试结果时,对于明显的阳性反应要问明患者过去是否主观上已察觉到有此类变应原的过敏现象,如有此现象,应特别予以标记。
四、皮试的注意事项
1.各项皮试均应严格执行无菌操作,防止污染。
2.用一次性1ml注射器。
3.定期检查及更换皮试抗原,如发现抗原液混浊沉淀,必须及时更换重配,新配皮试抗原使用满2周后亦应弃去重配。
4.皮试前了解患者的用药情况,应予以注明,以备在判定皮试结果时参考(不必硬性规定凡用上列药物者一律不做皮试)。
5.皮试室备有计时钟,皮试完毕后15分钟观察皮试反应,并做记录。
6.皮试完毕,应嘱患者留在皮试室门外休息等候(不应远离皮试室),以便随时观察患者反应,如有严重全身反应可及时处理。
7.皮试室备有抢救车,抢救设备、药物要保持完好功能,无过期,以便在患者发生全身性反应时进行抢救。
五、常用四种方法记录皮试结果
1.加减法。
2.皮丘横径×皮丘纵径法。
3.复印法。
4.描录法(常用)。
六、体内试验诊断方法
体内试验
皮肤试验
皮内
点刺
斑贴
被动转移
激发试验
鼻黏膜
支气管
食物
药物
现场
(一)皮内试验
具有简单、快速、高敏感的特点。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皮肤试验仍是诊断Ⅰ型变态反应的重要手段。
1.皮试液浓度的选择
(1)吸入组变应原为原液的1: 100。
(2)强致敏原蒿草和豚草花粉为原液的1:1000。
(3)食物变应原为原液的1:10。
(4)强致敏原牛奶为原液的1:100。
2.对照液的选择 为了准确地估计患者的皮肤反应性,皮试时以阳性和阴性对照液做比较。
阳性对照液:皮内试验浓度0.01mg/ml磷酸组胺。
阴性对照液:变应原溶媒或生理盐水。
3.皮内试验的方法 消毒皮肤后,以1ml注射器用26或27号针头将变应原提取液分别注入皮内,注入量为0.01~0.02ml或注入变应原液使形成直径2~3mm的皮丘。两种皮试间距为2.5~5cm(可疑的高度敏感变应原应选择5cm),皮试后15~20分钟看结果,观察有无风团和红晕反应。
4.提示
(1)皮内试验可引起全身反应,应有医师在岗,以便在发生严重反应时,能够及时处理。
(2)操作时应注意勿将气体注入皮下,尽量减少出血。
(3)疥疮、银屑病、皮肤破坏严重者禁做皮试。
(4)哮喘发作期、过敏严重者禁做皮试。
(5)询问服药史。
(6)年龄要求:一般任何年龄可作,但是要求患者能很好地配合,故6岁以上为佳。
5.皮试的分级标准 一般根据风团大小按5级记录(表35-1)。
表35-1 皮试分级
分级
|
风团直径(mm)
|
红晕直径(mm)
|
-
|
<5
|
<5
|
+
|
5-
|
10 -
|
++
|
10-
|
20-
|
+++
|
15 -
|
30-
|
++++
|
20-
|
40-
|
6.引起假阳性反应最常见的原因
(1)皮试液本身的原因:如皮试液有非特异刺激物。
(2)患者的原因:有皮肤划痕症。
(3)操作者的原因:手法较重,注射量较大,或注入了小气泡。
7.引起假阴性反应最常见的原因
(1)皮试液的抗原性低或失效。
(2)患者的皮肤反应性差:如老年人,过敏性休克或哮喘大发作之后的一段时间。
(3)试验前用过抗组胺药:不同药物的药效学和药代动力学不一致,故药物对皮试的抑制作用的强度和持续时间也不同。
(二)点刺试验
较皮内试验安全,更适用于儿童,仅偶尔出现全身性荨麻疹。
1.方法
阳性对照液:磷酸组胺5~10mg/ml( 54.3mmol/L)。
阴性对照液:变应原溶媒或生理盐水。
2.分级标准 与阳性对照相同为(+++);大于阳性对照为(++++);约为阳性对照的2/3为(++);约为阳性对照的1/3为(+);无风团和红晕为(-)。
(三)斑贴试验
主要用于接触性皮炎的检查。染发剂、化妆品等可采用这种方法。48小时后看结果。
七、皮肤试验不良反应的处理和预防
紧急处理:平时物品、药物备齐,每人都要有抢救常识。
1.阻断过敏原吸收 皮试局部的近心端扎止血带,减少变应原吸收(几分钟松1次)。
2.多点封闭 1%肾上腺素(0.03~0.05)×4点。
3.皮下注射 肾上腺素0.3~0.5mg。
4.对症处理。
评论: 0 | 引用: 0 | 查看次数: 13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