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理】临床护理规范——第二十章重症医学科护理常规

 

    重症医学科是现代化医院中集中收治急重症及多系统脏器衰竭患者的特殊科室。它以先进的临床监护技术和综合性治疗手段,依靠专业人员丰富的临床经验及先进的监护设备对患者实施密集的加强治疗和整体护理,协助患者尽快恢复健康。
    1.护理工作分工明确,互相协作。
    2.根据护士的能力进行分层使用,安排责任床,实施连续性、整体性、有针对性的护理。
    3.护士应了解自己所护理患者的所有情况,参与医师的查房,依据查房意见确定当日护理重点,及时、准确、客观地记录患者的病情变化。
    4.严格作好护理记录,对于需做出相应护理措施或影响护理效果的实验室检查指标应记录,例如:血白蛋白2.9mg/dl(易导致压疮的发生)。所有护理表格书写要清晰,描述客观确切,记录及时。责任及主管护士要做好患者护理表格的整理及保存工作,严防丢失。
    5.危重患者需持续24小时心电监测,每小时测量患者的HR、RR、BP、SpO2,每4小时测量1次,并记录体温。随时记录患者的病情变化,对于生命体征波动较大的患者应加大监测力度,做好记录(特别是对症给药治疗后的效果记录)。格拉斯哥评分低于8分、有脑出血危险、应用大剂量镇静药及神经外科的患者应注意观察瞳孔变化并记录。
    6.危重患者应置尿管,记录置尿管日期,保留并长期开放,无特殊情况,每周更换一次,记录每小时尿量,每日计算24小时出入量,保持出入平衡,同时注意观察尿道口、尿色及尿液性状。
    7.每日做好患者的晨、晚间护理,做到患者全身无臭味,无血、痰、便、胶布痕迹。
    8.保持床单位整洁 及时更换床单,保持清洁整齐,做到“六洁”:口腔、头发、手足、皮肤、会阴、床单位的清洁、整齐。戴腹带或胸带的患者应每日打开胸、腹带,擦拭并观察皮肤情况,若有污染及时更换。
    9.每周一统一为患者剪指甲。若发现指甲长,应随时为患者修剪。在患者病情允许的条件下,每周一为患者洗头。特别是长发的女患者更应注意其头部的清洁。
    10.无特殊体位要求需保持床头抬高30°~45°,每2小时为患者翻身1次,使患者卧位舒适,严防发生压疮。定时帮助长期卧床、无法自主活动的患者活动肢体。护士应注意给予肢体约束的患者其约束部位的皮肤护理和被约束肢体的活动。长期卧床、有下肢静脉血栓高危因素的患者可穿弹力袜进行预防。
    11.在病情允许的情况下,责任护士应协助患者尽早的进行床旁及床下活动,帮助其进一步的恢复。
    12.做好患者肺部物理治疗。
    13.凡进行心导管、气管插管、气管切开、呼吸机等特殊监护时,要按各护理常规操作。
    14.保持各输液管路及引流管路的通畅,给予妥善合理的固定。随时观察、记录引流液的性状,若无特殊要求,应每日更换引流袋并准确记录引流量。如遇出血等情况应每小时记录引流量。
    15.合理、正确的使用静脉通路,注意静脉通路处皮肤和血管的观察和保护,静脉输液应每小时均匀输入,必要时使用输液泵。
    16.必须遵医嘱使用药物,不允许执行口头医嘱(紧急抢救时按抢救工作制度执行)。所有药物在使用时都必须三查八对,特殊药物的剂量和浓度要精确计算,必须经过第二人核对。注意药物的配伍禁忌,注意用药效果及药物副作用的观察并准确记录。
    17.正确处理医嘱,认真核对医嘱。
    18.每班交接班要严肃、认真、无误并且重点突出,除写好交班报告,还要口头、床边交班。对于特殊患者的特殊情况应有笔头记录交接。
    19.每日下午进行护理查房,责任护士对所护理患者均可提出自己无法解决的问题和自己的护理想法,共同研讨,并注意护理干预后的效果观察。
    20.熟悉常规仪器及抢救仪器的使用,注意维护保养及消毒。新仪器投入临床使用前,应做好医护人员的培训工作,发现问题及时处理。
    21.做好心理护理,及时准确判断患者所要表达的意图,给予解答,减轻患者的精神负担和疾病痛苦。以真诚的态度、亲切的语调、娴熟的技术护理患者,重视患者的各种情况变化,满足患者各种合理的需求,保证患者在接受治疗时处于最佳生理、心理状态。
    22.对于患者与护理相关的病情变化,护士有责任及时与患者家属进行沟通。尽量满足家属的各种合理要求。
    人工气道是将导管经鼻/口插入气管或气管切开所建立的通道,完善的人工气道管理是预防呼吸系统并发症的重要护理手段。人工气道管理的质量直接影响患者通气的效果以及预后。护理人员必须熟练掌握需要建立人工气道患者的护理,才能最大限度减少人工气道创口感染和管路堵塞、肺部感染等并发症,防止人工气道意外情况的出现,保障呼吸机治疗疗效,提高抢救成功率。
    一、人工气道分类
    1.经口气管插管。
    2.经鼻气管插管。
    3.气管切开。
    二、人工气道适应证
    1.经口气管插管的适应证 符合人工气道的适应证,而口腔无任何疾患的患者。
    2.经鼻气管插管的适应证 符合人工气道的适应证,不能耐受经口气管插管,口腔手术的患者等。
    3.气管切开的适应证
    (1)有口腔、咽部疾病及行手术治疗者。
    (2)需要引流下呼吸道分泌物者。
    (3)需永久依靠呼吸机辅助呼吸的患者。
    (4)插管时间过长的患者。
    三、人工气道护理
    1.妥善固定人工气道,预防意外拔管
    (1)正确固定气管插管和气管切开导管,固定牢固,松紧适宜,每日检查并及时更换固定胶布和固定带。
    (2)气管插管的固定方法:如图20-1所示,AB固定在患者颜面部,CD将牙垫与气管插管固定在一起。
   
    图20-1 气管插管的固定方法
    (3)气管切开导管的固定方法:固定带应系2~3个死结并系紧,与颈部的间隙以一横指为宜,每日检查固定带的松紧度,固定带应选择质地较好的没有弹性的带子,切忌用绷带;固定时需要在颈后垫一块大纱布,两旁垫两块小纱布,以免压坏患者的皮肤;在气管切开后前三天可适当加强固定带的紧度,但要随时检查颈部皮肤的血运情况。
    2.保持患者脸部的清洁,以防汗水、分泌物或脸部动作降低胶布的附着度。
    3.每12小时检查气管插管的深度及气囊压力1次,并记录。气囊压力的正常范围是14~25cmH2O(1373~2452Pa)。
    4.对于烦躁或意识不清的患者,应用约束带适当约束患者双手,以防患者自主拔管,同时遵医嘱适当应用镇静药物。
    5.呼吸机管道不宜固定过牢,应给患者头部留出足够的活动范围;为患者翻身时,应将呼吸机管道从固定架上取下,以免被牵拉而脱出。
    6.预防下呼吸道的细菌污染
    (1)在进行与人工气道有关的各种操作前后,要按六步洗手法洗手。
    (2)吸痰时严格无菌操作,戴无菌手套,使用一次性无菌吸痰管和无菌生理盐水。
    (3)实施正确的吸痰方法,及时彻底清除气道内的分泌物,防止分泌物坠积、干结、脱落而阻塞气道。
    (4)认真做好口腔护理,每日2次,必要时增加口腔护理次数,口腔护理时要观察患者口腔黏膜的情况,有无黏膜损伤,有无异味。
    (5)气管切开患者换药用泡沫敷料或无菌剪口纱,可以吸收患者伤口处的分泌物,每日更换一次,如气管切开伤口处渗血、渗液或分泌物较多时随时更换;换药时应注意保护气管切开管,以免不慎脱出。
    (6)为防止气道分泌物潴留,促进分泌物的清除,可采取体位引流、胸部叩击、刺激咳嗽等物理治疗方法。
    (7)有留置胃管的患者,定期检查胃管插入深度并注意床头抬高大于30°,防止胃食管反流引起误吸。
    7.预防医源性污染
    (1)患者使用的呼吸治疗管路及装置要固定使用。
    (2)呼吸机湿化罐内应用密闭输液器添加灭菌注射用水,输液器每周更换一次(随呼吸机管路更换)。
    (3)氧气湿化瓶内加入无菌的蒸馏水,每次添加时,需先倒掉里面剩余的水,再添加新的无菌蒸馏水;氧气湿化瓶应每周消毒一次。
    (4)呼吸机和雾化管道应每周更换、消毒一次。
    (5)储存呼吸治疗装置时应保持干燥,包装完整,保持密闭性及外层的清洁。
    8.加强人工气道的温、湿化管理,以替代上呼吸道的温、湿化功能。
    (1)机械通气时应将呼吸机的湿化器打开,使吸入的气体温度保持在35~37℃,注意及时添加灭菌注射用水。
    (2)遵医嘱定时为患者做超声雾化吸入或持续雾化吸入,根据病情需要加入治疗性药物,利于痰液排出和降低气道阻力。
    (3)若痰液过于黏稠、位置较深,吸引困难,且患者呛咳良好,可在吸痰前向气道内注入无菌2.5% NaHCO3溶液2~5ml(在患者吸气时,沿人工气道壁快速注入),稀化痰液,以利于吸出。
    9.护理人员应加强与患者的交流沟通
    (1)除工作需要外,护士不要离开患者身边,以增加患者的安全感。
    (2)护士离开患者时,应将呼叫铃放置于患者手中,教会其如何使用.
    (3)护士应经常关心询问患者,以及时了解患者的不适。
    (4)护士应采取一些有效的交流方式和示意方法,如:写字板、认字板、图示等,了解患者的想法和要求。
    机械通气是危重患者重要的生命支持手段,可以维持呼吸肌的正常工作状态,从而改善患者的氧合和二氧化碳潴留状况,以减少并发症,降低死亡率。
    1.呼吸机在使用前应由呼吸治疗中心检查工作性能及运转情况,用膜肺与呼吸机连接,试行通气,保证呼吸机处于正常备用状态。
    2.呼吸机各管路、接头、湿化器等在使用前均应经呼吸治疗中心统一清洗、消毒。正确连接呼吸机管路,呼出端安装呼吸过滤器,湿化罐内应用密闭输液器添加无菌灭菌注射用水,输液器每周更换一次(随呼吸机管路更换)。
    3.将呼吸机置于患者床头,呼吸机下准备容积500ml的小桶,内放置250mg健之素2片(用少量水溶解),用于收集积水瓶内的水,每日夜班倾倒、更换消毒溶液。
    4.接通压缩空气气源和氧气气源,开启主机和湿化装置,由医师设定呼吸机的呼吸模式及各参数,并再次确认呼吸机工作正常。
    5.与患者的人工气道正确连接,正确连接的同时开启加温装置,并妥善固定呼吸机管路,给患者头部活动留有余地,防止管路牵拉,保证患者人工气道的安全。
    6.注意使呼吸机管路的位置低于人工气道,且回路端的集水罐处于最低位置,以进行有效的冷凝水引流,及时倾倒集水罐中的冷凝水,以减少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发生。
    7.护士应及时、准确地记录呼吸机的工作参数,密切观察呼吸机的工作状态,确保其正常工作。
    8.监测患者生命体征的变化,特别是呼吸情况和SpO2的变化。
    9.报警信号就是呼救,呼吸机报警后要立即了解报警原因并做出相应的处理,同时将信息及时有效地传递给医师。
    10.护士要随时进行两侧肺部呼吸音听诊,注意呼吸情况及肺部痰液情况,以便于及时处理。
    11.护士要随时保持呼吸道的通畅,及时为患者吸痰,严格按照吸痰程序进行操作。
    12.除吸痰时护士需调节吸入氧浓度外,呼吸机的工作参数必须由医师设定及调节,若参数有变动,医师应立即通知护士记录,护士在工作中发现呼吸机参数有变动时,也应及时向医师求证并记录。
    13.在治疗过程中遵医嘱正确抽取动脉血进行血气分析,以了解患者的气体交换功能是否改善。
    14.床旁备有简易呼吸器及氧气吸入装置,病房应备有一定数量的备用呼吸机。
    15.若呼吸机突然发生故障,应立即将患者的人工气道与呼吸机脱离,用简易呼吸器为患者进行人工呼吸,通知医师检查处理故障或更换备用呼吸机。
    16.应在建立人工气道前向患者或家属解释使用呼吸机的目的及安全性,以取得配合和合作,必要时采取适当而必要的约束措施,保证治疗的有效性及患者的安全。
    17.护士应采取一些有效的交流方式和示意方法,如写字板、认字板、图示,以方便患者表达自己的想法和要求,实现护患间的有效沟通交流。
    休克是指机体受到强烈致病因素侵袭后,有效循环血量锐减,组织血液灌流量不足所引起的代谢障碍和细胞受损的病理综合征。此时,机体处于细胞缺氧和全身重要脏器功能障碍的状态。主要临床表现有血压降低、面色苍白、脉搏细弱、尿量减少、皮肤湿冷、静脉塌陷、表情淡漠、反应迟钝,甚至昏迷。病情常迅速恶化,如不及时抢救,组织器官将发生不可逆的损害而危及患者的生命。
    1.取头及躯干抬高10°~15°,下肢抬高20°~30°的中凹体位,也可取平卧位,保持患者安静,在血压不稳的情况下不能随意搬动患者。
    2.备好急救药品和物品,配合医师进行治疗和抢救。
    3.迅速建立静脉通路,尽量选择粗大的静脉,保证患者至少有2条静脉通路,必要时建立中心静脉通路,以便及时输入液体和药物、监测容量。
    4.创伤及大出血的患者应准确客观的记录出血量,尽快止血,并遵医嘱尽早输入血液制品,注意患者血红蛋白及出凝血的监测。
    5.遵医嘱用药,用药时注意配伍禁忌、药物浓度及滴速,注意用药效果及副作用的观察,及时记录。
    6.遵医嘱使用各种扩容液体及血管活性药物,使用过程中注意患者的反应,防止补液过快发生心力衰竭或液体漏至皮下造成皮下组织坏死。
    7.保持静脉通路和各种管道的通畅,妥善固定,可给予必要的约束,防止休克初期患者躁动而意外拔管。
    8.当患者需要应用CVP、S-G导管或PICCO等有创循环系统检测方法时,及时给予医师必要的配合,并保证数据监测的准确。
    9.评估患者的神态情况,注意神智的变化,观察瞳孔。
    10.密切监测各项生命体征、尿量、中心静脉压、心率、微循环情况(指端色泽、皮肤温度等)及其他脏器功能,发现异常及时通知医师。准确记录24小时出入平衡,如有异常,及时通知医师。
    11.保持呼吸道通畅,及时清除口腔、气道分泌物,避免误吸,清醒患者给予吸氧,昏迷并呼吸衰竭患者,配合医师行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做好人工气道的护理(气道湿化、翻身拍背等)。观察患者痰液的性状及痰量,做好记录。
    12.注意患者胃肠功能的评估和启动,有肠内营养的患者应抬高床头,定时评估患者胃潴留的情况,防止误吸。对于需胃肠减压的患者应保证胃管的通畅。
    13.遵医嘱按时采集血标本,监测血气指标及血生化指标,注意患者血糖的变化。
    14.严格无菌操作,防止交叉感染和院内感染的发生。
    15.病室环境安静、清洁、温湿度适宜,加强对患者的保温。体温过高时要采取适当降温,同时关注体温的变化。
    16.加强生活护理,定时翻身、拍背,防止各种并发症的发生。注意保持患者肢体的功能位,保护患者的隐私。
    意识障碍是由多种原因引起的一种严重的脑功能紊乱,为临床常见症状之一。意识障碍系指人们对自身和环境的感知发生障碍,或人们赖以感知环境的精神活动发生障碍的一种状态,是一种以兴奋性降低为特点,表现为嗜睡、意识模糊、昏睡直至昏迷的状态。昏迷可分为浅昏迷和深昏迷两种,浅昏迷表现为不能被唤醒,但吞咽、咳嗽、瞳孔等反射尚存在,深昏迷时意识完全丧失,各项反射均消失。Glasgow评分小于8分为昏迷,分数越低则意识障碍越重。
    1.密切观察患者生命体征及有无脑膜刺激征、颅内压升高等阳性体征的表现,每12小时进行一次Glasgow评分,当有病情变化时增加评分次数。
    2.Glasgow评分小于8分的患者要观察瞳孔情况并记录,必要时缩短评分及观察瞳孔时间间隔,以便及时发现病情变化。需要强调的是,要观察双侧瞳孔的变化。在患者应用镇静药物以后或全麻术后未醒时可表现为双眼瞳孔缩小,应加以鉴别。
    3.保证呼吸道通畅,无人工气道的患者必要时放置口咽通气道,以便于清除呼吸道分泌物及防止舌后坠;有气管插管和气管切开管的患者,护理同人工气道护理常规。
    4.无特殊体位要求的患者,床头抬高30°~45°,每两小时为患者翻身、叩背1次,体位引流,防止发生误吸及肺部感染。
    5.应用排痰仪进行肺部物理治疗时,需要注意的是,频率在15~30Hz时,才能加强气道纤毛的摆动,从而达到痰液引流的目的。
    6.观察患者皮肤变化,预防压疮的发生。
    7.应做好消化道的护理,密切观察患者应用胃肠营养后有无胃潴留及大便情况。
    8.观察外周静脉穿刺处的情况及补液的情况。
    9.认真做好口腔护理,必要时遵医嘱使用药物漱口水进行口腔冲洗,冲洗时应双人合作,边冲洗边吸引,防止发生误吸。松动的牙齿应用线系住,线头在口腔外妥善放置并固定,预防牙齿脱落而发生意外。
    10.对于病情危重无法进行床上洗头的患者,与家属协商将头发剃短,以便于护理。
    11.对于出汗较多的患者,保持患者皮肤及床单位清洁与干燥。
    12.应用冰袋或冰毯进行物理降温的患者,避免发生冻伤。
    13.注意保护患者眼睛,及时清除眼部分泌物,避免发生眼部疾患,可征求医师意见给予抗生素眼药水点眼;眼睑不能闭合者,应遵医嘱使用药物保护眼睛。
    14.做好安全防护,躁动患者应予以适当约束,避免坠床或碰伤,抽搐时用牙垫将上下牙齿隔开,避免舌咬伤。
    15.保持各肢体处于功能位,采用丁字板预防足下垂。
    中心静脉置管已成为进行血流动力学监测、安全输液及静脉营养支持的主要途径。然而,随之产生的导管相关并发症,包括机械损伤、感染、血栓形成等也日益突出,延长了患者住院时间,增加患者的死亡率并且加重医疗负担。因此,标准化和规范性的操作、严格管理与预防措施体系的建立对降低血管内导管感染率至关重要。
    一、置管前护理
    1.用物准备 治疗车、聚维酮碘、中心静脉插管包、无菌透明贴膜、刀片、缝针、缝线、注射器、生理盐水、肝素钠注射液、利多卡因注射液、中心静脉导管等。
    2.心理护理 在置管前需向清醒患者解释置入中心静脉导管的必要性及操作过程,以取得患者配合。
    3.患者的准备
    (1)清洁穿刺处皮肤并按需备皮。
    (2)颈内静脉置管的体位:去枕平卧,头偏向一侧,肩下垫一软垫。
    (3)锁骨下静脉置管时的体位:去枕平卧,头偏向一侧,肩下垫一软垫。
    (4)股静脉置管时的体位:平卧,穿刺侧肢体伸直平放。
    二、置管后的护理
    1.严格各项无菌操作技术。
    2.妥善固定中心静脉插管.应用无菌透明贴膜,贴膜面积≥10×10cm2
    3.48小时更换敷料一次;换药时先用酒精擦拭三遍,待干后用安尔碘擦拭三遍,透明贴膜由一侧向另一侧平铺,使贴膜与皮肤贴实,贴膜下无气泡。
    三、中心静脉导管护理常规
    1.观察穿刺处皮肤情况 有无红肿,有无液体渗出,疑有污染、潮湿、脱落时,应及时更换敷料。
    2.床头交接班时,明确交接中心静脉插管的深度,使患者平卧,测量长度为穿刺点至后固定点尖端。
    3.每24小时更换输液装置1次,每48小时更换一次性三通、无针密闭接头及泵入药的输注泵管1次,并注意连接紧密,更换时操作者必须用六步洗手法严格洗手。
    4.生理盐水连接测压装置,应用加压输液袋,压力为300mmHg,以3ml/h的速度维持管路通畅。如见回血应及时冲洗管腔并检查各管路接口是否松动脱开,以预防管路堵塞。
    5.除紧急情况外(如抢救),中心静脉管不允许输入任何血制品。
    6.经中心静脉管采集血标本后,必须通过压力传感器密闭系统进行反复冲洗,避免管路有血。
    7.对于留置的专门用于连续肾脏替代疗法(CRRT)的中心静脉导管,护士遵医嘱执行每4小时封管1次(方法:20ml生理盐水冲导管腔,12.5U/ml肝素盐水5ml脉冲正压封管)。
    8.若患者出现高热、寒战及穿刺点炎症等表现,应立即拔除导管并留取导管培养及血培养。
    9.常规拔除中心静脉插管,遵医嘱留取导管培养及血培养,穿刺点应按压3~5分钟,有凝血障碍患者适当延长按压时间,以防出血及血肿形成。
    中心静脉压监测是血流动力学监测中基本而常见的一种监测手段,适用于危重患者,用以评估血容量,心脏前负荷及右心功能。在左心功能良好的情况下,中心静脉压能提示机体血容量的多寡,耐受输血、输液速度和容量的程度,亦可用于为危重患者输入静脉营养和提供静脉通路等。
    一、用物准备
    治疗车、无菌治疗巾,安尔碘、棉签、5ml注射器、肝素盐水、250ml生理盐水、输液卡、加压装置,压力传感器、压力监测模块及导线。
    二、心理护理
    清醒患者在操作前需向患者解释监测中心静脉压的必要性、体位及操作过程,以取得患者配合,消除恐惧,并协助患者平卧位。
    三、操作流程
    1.保持病室内清洁,尽量避免人员走动,减少人员数量,双人核对医嘱,在输液卡上写清床号、姓名、日期、时间、用途,贴于250ml生理盐水瓶上。
    2.备齐用物,戴口罩、帽子,至患者床旁,六步洗手法洗手,深静脉置管外露部分下垫无菌治疗巾,检查中心静脉位置,中心静脉封管,双腔是否通畅,有无回血及血栓。
    3.将测压管道系统末端放在治疗巾内,上端与生理盐水及加压装置相连接并加压(压力为300mmHg),挂在输液杆上。
    4.再次洗手,用生理盐水冲洗测压管道系统管腔,取下深静脉主腔端肝素帽并消毒,连接测压管道系统,并保证连接紧密。另一人协助连接压力监测导线。行方波试验,确认中心静脉导管是否通畅。
    5.将压力传感器置于与心房同一水平处(第四肋与腋中线交点),另一人协助校准压力零点(使测压管道系统与大气相通,三通off指向压力传感器相反方向)后,开始测压,待数值稳定,即完成测压过程。
    6.测量时应选择患者呼气末读数,因呼气末时呼吸肌松弛且胸腔内压稳定于静息水平,当胸内血管外压力等于零时,CVP(胸腔内的大血管内压力)等于跨膜压,否则影响结果。测量时,注意观察CVP波形有无异常,若有异常,应立即判断管路是否通畅,可先抽管路回血再用肝素盐水进行脉冲式冲洗后再次测量,若显示压力波形仍不正常则立即通知医师,给予相应处理。
    7.测量过程中严格无菌操作,并防止空气进入。
    8.测量完毕后及时记录测量结果,测压系统勿脱出治疗巾外,并妥善固定,避免牵拉,保证测压管路的安全,再次测量时须重新校对零点。
    9.收拾用物,整理患者床单位,洗手。
    S-G导管用于对血流动力学指标、肺脏和机体组织氧合功能的监测。对任何原因引起的血流动力学不稳定及氧合功能改变,或存在可能引起这些改变的危险因素的情况,都有指征应用S-G导管。
    1.留置S-G导管为有创性操作,且导管需穿过右心到达肺动脉,在留置过程中,护士应协助医师密切观察患者生命体征的变化,尤其是心率、心律的变化,备好抢救药品。
    2.S-G导管置入到适当深度时应与其外鞘紧密锁定,避免位置的变化。
    3.将导管的肺动脉腔、右心房腔用三通共同连接至压力传感器,在一般状况下,将三通旋转并保持在肺动脉腔与压力传感器连接的状态。
    4.留取混合动静脉血时,应从肺动脉腔抽取,过程要缓慢,先将管路中的肝素盐水用普通注射器抽出,再用血气针缓慢抽取1~1.5ml的混合动静脉血,并迅速送检,之后立即将肺动脉腔用肝素盐水以脉冲方式冲洗干净,防止凝血,保证管路通畅。
    5.在测量肺动脉楔压时,需将S-G导管的气囊充气,测得数值,在测得准确数值后,应在第一时间内将气囊放气;护士应随时检查气囊状态,保证气囊处于放气状态。
    6.导管外冲洗测压装置应连接紧密,否则易致管腔内回血而导致导管阻塞。
    7.应用生理盐水连接测压装置,应用加压输液袋,压力为300mmHg,以3ml/h的速度维持管路通畅。
    8.士应严密监测监护仪上所显示的肺动脉毛细血管压力波形及数值,如有异常及时通知医师,给予相应的处理。
    9.导管冲洗指征 冲洗前应先回抽,观察是否有回血。
    (1)心腔压力图形异常:监测压力波型变为平坦,压力数值与之前有明显差异。
    (2)每次测量全套血流动力学指标前,为保证数值的准确性,应冲洗各管腔一次。
    10.一般情况下,导管各管腔不用于输液、推药及抽血。如必需进行上述操作,操作后应将管腔冲洗干净。
    11.严格各项无菌操作技术,所有涉及导管的操作均应按重症医学科无菌血管通路操作管理制度进行操作,预防导管相关性感染。
    12.更换导管敷料应严格无菌操作,每48小时更换敷料一次,换药时需佩戴无菌手套,注意观察穿刺点周围有无红、肿、渗血,首先使用75%酒精浸湿的纱球消毒3遍、待干,然后使用安尔碘浸湿的纱球消毒三遍、待干;消毒面积为以穿刺点为中心,直径≥15cm,并保证消毒面积>覆盖敷料的面积;无菌敷料必须覆盖在无菌的平面上,其下不得有非无菌的胶布、管路等;当穿刺点有渗血、渗液或怀疑敷料有污染时,必须马上更换。
    13.将S-G导管外露部分用无菌治疗巾包裹,每12小时更换一次;遇有污染时,应立即更换。
    14.一般情况下,漂浮导管留置时间为3~5天。若患者出现高热、寒战,穿刺点红肿、有脓性分泌物等表现,应立即拔除导管,并做导管培养、血液培养(导管血及外周血)、导管尖端培养。
    15.三通应每24小时更换1次。若被血渍污染,应及时更换。
    血液滤过(hemofiltration,HF)是一项以模拟正常肾小球的滤过作用为原理,以对流为基础的血液净化技术。它是将血液引入中空的纤维结构滤器,主要利用膜两侧的压力梯度差使得体内废物及过多水分得以清除,并补充与细胞外液成分相似的电解质溶液,从而达到血液净化的临床技术。主要适应证有:急慢性肾功能不全,严重酸碱及电解质紊乱,高血容量性心功能不全等。
    一、操作前护理
    1.将血滤机推至床旁,并用酒精纱布擦拭机身。
    2.协助医师预冲血滤管路,尽量保证周围环境无人员走动。
    3.遵医嘱配制置换液,并将其摆放至铺有无菌治疗巾的治疗车上层,用无菌治疗巾覆盖。置换液有效期为24小时。
    4.准备500ml生理盐水2瓶,250ml 5%碳酸氢钠溶液1瓶,并连接好输液器,碳酸氢钠溶液需使用输液泵泵入。
    二、操作中护理
    1.操作前戴口罩,六步洗手法洗手,严格无菌操作。
    2.深静脉置管外露部分下方铺无菌治疗巾。
    3.回抽中心静脉置管双腔,观察有无回血,并用生理盐水20ml脉冲式冲洗,确认管路是否通畅。
    4.连接好血滤管路,并妥善固定,动脉端三通连接生理盐水(冲洗管路用),静脉端两个三通分别连接生理盐水及碳酸氢钠溶液。
    5.检查各连接处的连接是否牢固,防止漏血。
    6.打开血滤管路各处卡子,开启血滤机;遵医嘱调节碳酸氢钠溶液的泵入速度。
    7.检查血路、管路动静脉端压力,跨膜压有无异常,如有异常,及时通知医师并处理。
    8.准确记录血滤开始时间及各项设定参数。
    9.严密监测患者生命体征及CVP,尤其是开始血滤半小时内的血压变化。
    10.保证血滤过程中血泵的正常运转,确保管路的通畅,避免打折。
    11.及时正确处理血滤过程中的报警。
    12.更换置管液时要将置管液挂在血滤机置换液专用挂钩上进行操作,确保无菌。滤出液必须倾倒至废液池内。
    13.使用Baxter血滤机进行治疗时,及时抽吸集气小壶内的气体,应用Prisma血滤机时则应及时调节排气室液面,避免空气进入管路。
    14.在整个血滤过程中,尽可能保证入液匀速。
    15.注意为患者保暖,将血滤加温装置调整至适当温度,防止发生低体温。
    16.正确留取血标本,监测电解质水平,防止发生电解质紊乱。
    17.如需使用肝素抗凝,首先准备泵入肝素,并定时监测凝血功能,注意观察患者有无出血倾向。
    18.每12小时准确总结记录出入量1次。
    19.深静脉置管护理同“留置中心静脉导管护理常规”。
    20.填写“血滤机使用登记手册”。
    三、操作后护理
    1.血滤结束后,先用生理盐水冲洗深静脉置管动脉端,然后冲洗血滤管路,尽可能将管路内血液冲洗干净,以保证血液回输;若不能则放弃回输血液,避免血栓进入患者体内。
    2.用生理盐水20ml脉冲式冲洗深静脉置管双腔,并确认有无回血(未见回血或推注有阻力,不可高压冲管,避免将血栓推入),之后常规使用浓度为12.5U/ml肝素盐水正压封闭管腔。如遇凝血功能异常患者可遵医嘱选择生理盐水或适当浓度的肝素盐水进行封管。
    3.准确记录血滤结束时间、置换液和滤出液量。
    4.关闭血滤机,卸除装置。
    5.用酒精擦拭血滤机,保护好压力感受器,使血滤机处于完好备用状态。
    6.填写“血滤机使用登记手册”。
    7.整理患者床单位,收拾用物,洗手。
    脉搏指示剂连续心排血量(pulse indicator continuous cardiac output,PIC-CO)监测技术在临床上具有创伤小、并发症少以及对医护人员维护需求少等特点,而且在连续监测心排血量、肺水含量等方面,都有较好的临床应用价值和前景,为此,我们制定了PICCO护理常规。
    1.所有相关操作必须严格遵守无菌技术原则。
    2.妥善固定中心静脉及动脉插管,防止导管脱出。
    3.观察穿刺处皮肤情况,有无红肿,有无液体渗出,48小时更换敷料一次,换药时先用酒精擦拭三遍,待干后用安尔碘擦拭三遍,如有污染、潮湿、脱落应及时更换。
    4.床头交接班时,明确交接中心静脉及动脉插管的深度,患者平卧位,测量深度为穿刺点至后固定点间的距离,预防管路脱出。
    5.生理盐水连接测压装置,应用加压输液袋,压力为300mmHg,以3ml/h的速度维持中心静脉及动脉插管的管路通畅。如见回血应及时冲洗管腔并检查各管路接口是否松动脱开,以预防管路堵塞。
    6.生理盐水每24小时更换1次,压力装置每96小时更换整套装置(包括冲洗用生理盐水及测压管路)1次。
    7.除抢救等紧急情况外,中心静脉不允许输入任何血制品。
    8.经中心静脉及动脉导管采集血标本后必须通过压力传感器密闭系统进行脉冲正压式冲洗,避免导管堵塞。
    9.经中心静脉导管通路,通过三通将T舱及心排血量(CO)模块、接口电缆的温度探头相连。另外经股动脉处置动脉专用监测导管,分别与CO模块、接口导线,通过压力传感器与有创压力模块相连。
    10.测量CO前配合医师准备<8℃冰盐水100ml,测量时做3次温度稀释心排血量测定,同时严密监测生命体征,病情变化时及时通知医师。
    11.每6~8小时协助医师用热稀释测定一次CO,用于校正。
    12.密切监测动脉脉搏波形,保证管路通畅,测得数据准确。
    13.穿刺肢体的护理 术侧肢体保持伸直、必要时用约束带约束或遵医嘱药物镇静;定时给予肢体活动,促进血液循环。密切观察穿刺侧肢体温度及颜色、足背动脉搏动情况,如发现肌肉痉挛、颜色苍白、变凉、足背动脉搏动消失等,说明有栓塞的危险,立即通知医师处理。
    14.准确记录各项数值并及时通知医师。
    护理常规
    PICC是一种由外周静脉(贵要静脉、肘正中静脉、头静脉)穿刺插管,其尖端定位于上腔静脉或锁骨下静脉的导管。可以通过放射显影,为患者提供中期至长期的静脉输液治疗(7天~1年)。
    一、置管前护理
    (一)用物准备
    治疗车、聚维酮碘、无菌透明贴膜(10cm×15cm)、注射器、生理盐水、肝素钠注射液、治疗巾、PICC穿刺套包,无菌手套等。
    (二)患者准备
    1.在置管前需向清醒患者解释置入PICC导管的必要性及操作过程,介绍PICC管的特点及置管的优点,以取得患者配合。
    2.置管时的体位 患者取平卧位,穿刺侧上肢外展90°。
    (三)环境准备
    1.关闭门窗,避免人员走动。
    2.避开生活护理,保证环境清洁,降低感染的风险。
    二、置管后护理
    1.置管成功后观察穿刺点有无渗血,上肢有无疼痛、肿胀等不适。置管后妥善固定PICC导管,应用无菌透明贴膜,面积为10cm×15cm,防止导管脱出。
    2.穿刺成功后需拍摄X光片确定PICC导管位置,然后再使用,PICC导管尖端位于上腔静脉处。
    3.每班床头交接班时,交接PICC插管的深度,测量穿刺点至导管“零点”的距离。
    4.置管24小时后换药一次,若渗血较多,及时更换敷料。以后每周换药两次(常规每周二、五),如敷料有潮湿、脱落、被污染,应及时更换,并注明更换敷料时间。
    5.穿刺点渗血可用绷带在穿刺处加压包扎,并观察渗血及血运情况。
    6.换药须在生活护理前或生活护理30分钟后进行。
    7.换药前操作者必须严格六步洗手法洗手,换药时将旧贴膜四周平行松动,自下而上平行皮肤掀开,避免导管脱出。
    8.脱出的导管严禁再送入。
    9.密切观察穿刺点有无红肿、渗血、渗液,观察导管体外留置长度,观察上臂皮肤情况,触摸穿刺点周围有无疼痛和硬结。
    10.换药时先用75%酒精棉签或纱球消毒皮肤3遍(起到脱皮脂作用,勿触及穿刺点伤口和导管),再用安尔碘棉签或纱球消毒穿刺点及周围皮肤3遍,上下半径至少10cm,左右到臂缘,大于敷料范围,完全待干,不要用手触及贴膜覆盖区域内的皮肤,使用透明敷料。使贴膜与皮肤贴实,贴膜下无气泡。
    11.每12小时测臂围一次,测量时手臂外展90°,在穿刺点以上10cm的部位测量(同穿刺前测量标记处),并记录。
    12.若臂围周长增加小于2cm,继续观察,增加2cm或以上,高度怀疑是血栓的早期表现,应予以相应的检查及处理。
    13.若置管后发生机械性静脉炎,应抬高患肢,避免剧烈运动;冷/热湿敷,20分钟/次,4次/日;或涂多磺酸黏多糖软膏;若三天后未见好转或更严重,应予以拔除。
    14.若发生化学性静脉炎、细菌性静脉炎、血栓性静脉炎均应立即拔除。
    15.留置PICC的一侧上肢禁测血压。
    16.应用无针密闭接头连接导管与输液装置,无针密闭接头、输液器、三通、可调节输液器、泵管及泵针需24小时更换1次。疑被污染或无针密闭接头附着有血迹,需及时更换。
    17.PICC使用时用安尔碘消毒无针密闭接头,需用力擦拭并待干,时间≥15秒,用20ml注射器抽取20ml无菌生理盐水脉冲式正压冲管,检查导管通畅情况。
    18.输液器与PICC连接,观察最大滴速,无异常即可调节至所需输液速度。若滴速明显减慢或不滴,提示管路不通畅,应及时处理。用20ml注射器抽取20ml无菌生理盐水脉冲式正压冲管。
    19.遵医嘱使用肝素盐水或无菌生理盐水封管,封管液量大于2倍导管容积+延长管容积,成人约1~2ml,儿童约0.5~1ml。每天输液完毕后应先用10ml以上注射器抽取至少10ml无菌生理盐水脉冲式冲管,再进行封管。封管时采取正压封管,在注射器还剩0.5ml封管液时,以边推液边退针的方式拔出注射器,夹闭导管系统以保证管内正压。
    20.若连续输液且没有泵入血管活性药时则每日用20ml无菌生理盐水正压冲管一次。
    21.输注黏稠度较大的药物(如伊曲康唑等),或因抢救需要从PICC输入蛋白、血浆等药物时,输注完毕后需用20ml注射器抽取20ml无菌生理盐水脉冲正压冲管后再接其他液体。
    22.两性霉素B或脂质体两性霉素B输完后,建议先用5%葡萄糖溶液冲管再用无菌生理盐水冲管。
    23.原则上不允许从PICC输入红细胞。特殊情况下输注后,用20ml注射器抽取20ml无菌生理盐水冲管后再接其他液体。
    24.严禁使用小于10ml的注射器,并绝对不可用力注射任何注射液,以免导管破裂。若注射剂量较小的药物可先稀释至10ml或在注射前先用10ml注射器抽取生理盐水,测试压力,如未遇阻力可用小规格注射器缓慢轻柔注射。
    25.任何情况下的导管拔除均要做培养(皮肤及导管尖端)。
    26.拔出PICC导管时,要保持导管的完整性,封闭导管后将导管慢慢向自己方向与皮肤平行拉出。拔出后测量导管长度并与插入时长度进行比较。
    有创动脉血压监测是将穿刺管直接插入动脉内,通过测压管连接换能器,利用监护仪进行直接测压的监测方法。能连续、准确地提供动脉收缩压、舒张压及平均动脉压的数据,同时能绘制动脉压力曲线,可随时发现动脉压力变化,还可取动脉血做动脉血气分析,是危重患者监测的重要方法。
    1.妥善固定动脉插管,以预防插管脱出。
    2.严格无菌技术操作。
    3.每48小时更换敷料一次,观察穿刺处皮肤,有无红肿、渗血;更换贴膜时,注意不要将导管带出体外。
    4.换药时用安尔碘擦拭后充分待干(消毒面积大于敷料面积),透明贴膜平铺,穿刺点位于贴膜中心,使贴膜充分粘贴于皮肤上,如有污染、潮湿、贴膜脱落,穿刺点渗血应及时更换。
    5.生理盐水连接测压装置,应用加压输液袋,压力为300mmHg,以3ml/h的速度维持管路通畅,并随时检查加压输液袋的压力;如见回血应及时冲洗管腔并检查各管路接口是否松动脱开,以预防管路堵塞。
    6.在置管侧肢体监测远端动脉搏动及皮温,当发现有缺血征象,如肤色苍白、发凉及有疼痛感等异常变化时,应及时拔管。
    7.持续有创动脉血压监测时要严密观察动脉血压波形变化,如遇波形不准,应及时冲洗管腔,调整插管及插管处肢体位置。
    8.每48小时更换无针密闭接头,如怀疑被污染或有血渍时应及时更换。用动脉留置针采血时,必须严格六步洗手法洗手,无针密闭接头要用力擦拭并待干,大于15秒,采集血标本后必须通过压力传感器密闭系统进行反复冲洗,避免导管堵塞。
    9.拔除动脉插管后,应按压穿刺点30分钟,有出血倾向的患者适当延长按压时间,如遇出血应继续按压或加压包扎(按压时间重新计算)。
    胃肠道功能存在(或部分存在),但不能经口正常摄食的重症患者,应优先考虑给予肠内营养。有研究表明,与延迟肠内营养比较,早期肠内营养能明显降低死亡率和感染率,改善营养摄取,减少住院费用。重症患者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应尽早使用肠内营养。通常早期肠内营养在进入ICU 24~48小时内、并且血流动力学稳定、无肠内营养禁忌证的情况下开始。
    一、准备用物
    鼻饲管、20ml注射器、纱布、压舌板、棉签、治疗巾、一次性治疗盘、胶布、听诊器、一次性手套、温开水、鼻饲液、手电、肠内营养标志牌。
    二、心理护理
    评估患者,在置管前需向清醒患者解释留置鼻饲管及肠内营养的必要性及操作过程,以取得患者配合,消除顾虑。
    三、操作流程
    1.双人核对医嘱,洗手、戴口罩至患者床边,放置鼻饲管。
    2.置管成功后,检查鼻饲管放置位置是否正确,然后妥善固定。
    (1)方法一:如果回抽有胃液引出,则置管成功、位置适当。
    (2)方法二:快速注入20ml空气,胃部听诊有气过水声,则置管成功、位置适当。
    (3)方法三:将鼻饲管末端置于水杯内,无水泡溢出,则表明鼻饲管未进入气道。
    3.患者取半坐位或床头抬高30°~45°,重症患者往往合并胃肠动力障碍,头高位可以减少误吸,及其相关肺部感染的可能性。
    4.肠内营养患者应严密检查胃腔残留量,避免发生误吸;持续肠内营养的患者,通常每4小时抽吸一次胃腔残留量。如果潴留量≤200ml,可维持原速度;如果潴留量≤100ml,则通知医师,可遵医嘱增加输注速度20ml/h;如果残留量≥200ml,应通知医师,可遵医嘱暂时停止输注或降低输注速度。
    5.当回抽出血性胃液时,应立即通知医师,暂停肠内营养。
    6.肠内营养液应现配现用,一次配制量不能超过500ml。
    7.生理盐水或温开水冲鼻饲管后给予鼻饲饮食,鼻饲液温度38~40℃,冷藏的营养液在鼻饲前要加热至合适温度。
    8.危重患者应用肠内营养时,应遵循由稀到浓,由慢到快,由少到多的原则;尽量保证营养液匀速注入,最好应用胃肠营养泵持续匀速泵入。
    9.在输注胃肠营养液的管路处悬挂标志牌。
    10.鼻饲后给予生理盐水20~40ml冲洗鼻饲管,高钠血症患者可用灭菌注射用水或温开水冲洗,持续给予肠内营养的患者应每4小时冲洗鼻饲管1次,以保证管路通畅。
    11.胃肠营养袋每24小时更换,疑有污染,随时更换。
    12.鼻饲管暂不用时,应将管路冲洗干净,并将管路末端用无菌纱布包裹。
    13.肠内营养液内尽量避免加入其他药物,防止营养液变质,出现凝块,堵塞管腔。
    14.应用肠内营养时,应密切关注患者血糖的情况,如患者患有糖尿病,可遵医嘱应用胰岛素控制血糖。
    15.鼻饲过程中观察患者情况,若有恶心、呕吐,腹胀、腹痛、腹泻、便秘等胃肠道并发症发生,应通知医师,及时给予处理。
    16.遵医嘱定时检测血电解质。
    17.不耐受经胃营养或有反流、误吸高风险的重症患者,可选择经空肠营养管进行肠内营养。
    18.每次给予肠内营养前,均应确认鼻饲管处于正确位置。
    发热是一种病理过程,即体温高出正常,是机体防御疾病和适应内外环境的一种代偿性反应,它可引起机体不适的感觉,体温升高时常伴有皮肤干燥、面色苍白、寒战等。体温升高以后,会出现皮肤潮红,出汗,口渴,呼吸、脉搏、心率增快。发热时机体代谢和各系统的功能发生改变,故产生一系列的症状,如头疼,头晕,全身肌肉酸痛,疲乏无力,严重可致谵妄,惊厥和昏迷。持续高热可使机体调节功能失常、代谢增加、耗氧量增加、心跳加快、脑皮质过度兴奋或高度抑制。因此,除病因治疗外,护理人员应采取适当的措施对症治疗,促使体温逐渐下降,避免产生或减轻并发症。
    一、物理降温
    (一)冰袋降温
    1.将冰袋用毛巾或清洁的纱布包好,放在患者的一侧颈部、腋窝、腹股沟、胴窝处,30分钟至一小时更换至对侧,按需要更换冰袋,随时观察冰袋有无漏水现象,及时更换。
    2.使用冰袋时,应在没有放置冰袋的一侧测量体温。
    3.心前区,腹部,后颈以及足心等处禁放冰袋。
    (二)酒精擦浴
    1.将30%~35%的酒精100~200ml放于治疗碗内,用小毛巾或清洁纱布蘸湿拧至半干,进行擦拭。
    2.擦浴的顺序为颈外侧-上臂外侧-手背;侧胸-腋窝-上臂内侧-手心;背部-臀部;髂骨-大腿外侧-足背;腹股沟-大腿内侧-内踝;臀下-大腿后侧-腘窝-足跟。边擦边按摩,擦浴至大血管丰富处,如:颈部、腋下、腹股沟及四肢部位时,须稍用力擦拭。
    3.胸前区、腹部、后颈以及足心等处禁忌擦拭。
    4.擦浴过程中注意观察,如患者出现面色苍白,寒战,心率异常,立刻停止擦浴。
    5.对冷敏感及对酒精过敏的人不宜采用酒精擦浴法。
    (三)冰毯降温
    1.将冰毯毯面用大单包裹,平铺于患者身下,以躯干为主,避免打折,将冰毯机器内注水并与毯面连接,将温度探头置于患者肛门内。
    2.开机调节肛温控制在35~36℃。
    3.降温过程中,如果出现肛温突然变化,应检查肛温线是否脱出。使用过程中经常检查机器工作是否正常,导水管是否通畅,避免扭曲、打折。
    4.在冰毯使用过程中,腋温、肛温须对比监测,同时记录。物理降温后30分钟,需复测体温并记录。
    二、药物降温
    物理降温效果欠佳可遵医嘱给予药物降温,分别在给药后30分钟、1小时、2小时监测体温。
    三、其他护理
    1.密切监测患者的各项生命体征,每4小时测量体温1次,必要时随时测量并记录,发现异常,及时通知医师。
    2.发热伴寒战、四肢发冷的患者,应给予保暖,以改善周围血循环。发热患者口唇干燥,应加强口腔护理,每日至少2次,口唇干裂者涂润滑油。
    3.高热患者在退热期间,会大量出汗,应及时为患者擦干汗液,保持衣被和床单的清洁干燥。
    4.对长期卧床的患者,注意皮肤护理,每2小时协助患者更换体位,以防压疮的发生。
    5.高热患者因氧的消耗量增多,可有头痛,烦躁不安等现象出现,并有紧张、烦恼、焦虑、恐惧的心理反应,因此,护士要多与患者沟通,使患者紧张的心理状态得到缓解,对待患者应热情、诚恳、和蔼、积极主动了解患者的思想状态,对患者提出的问题,主动热情的解答,给予患者精神上的安慰,消除患者的烦恼。
    6.高热时,人体蛋白质、维生素消耗增多,消化能力低,所以要及时补充营养和水分,饮食上要给予易消化、蛋白质丰富、维生素充足的食物,鼓励患者多饮水,大量出汗的患者应补充含盐饮料,以防脱水和电解质紊乱。
    7.不能进食者可鼻饲或静脉补液。
    8.高度怀疑CRBSI(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时须填写《感染发热报告单》并跟踪结果。
    纤维支气管镜对肺部疾病的诊断和治疗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利用纤维支气管镜还可以进行肺组织活检、刷检、肺泡灌洗、针吸术等,使很多疾病明确了病因,也使很多肺部疾病得到了治疗。
    一、术前准备
    1.心理护理 对于清醒的患者,应耐心介绍检查过程,消除患者疑虑,说明配合方法,告知配合动作;尽量使患者精神放松,以消除恐惧、焦虑的心理。
    2.患者准备 了解患者病史,明确患者有无麻醉药物过敏史。
    3.物品准备 冷光源、纤维支气管镜、适酶洗涤剂、无菌生理盐水、2%戊二醛溶液、75%酒精、换药包(治疗碗+治疗碗盘)、无菌纱布、生理盐水、无菌手套、利多卡因注射液、10ml空针2个,负压吸引器,麻醉机,痰液收集器数个。
    二、术中配合及护理
    1.医护人员按六步洗手法洗手,戴帽子、口罩,用无菌生理盐水冲洗支气管镜。
    2.患者取仰卧位,颈部垫软枕,铺孔巾,选择经鼻或经口插镜,对于有人工气道的患者,可直接从人工气道内插入。进入声门前注入2%利多卡因2ml,停留1~2分钟,同时告诉患者纤维支气管镜进入声门时会有恶心、咳嗽、憋气感觉,属正常反应,应精神放松,张口呼吸,不能抬头或摇头,有痰可咳出或咽下。及时清除口腔分泌物,保持上呼吸道通畅。
    3.注意观察患者的神志,注意有无发绀、出汗、烦躁、呼吸困难等情况,观察心电监护仪显示的心率、心律、血氧饱和度变化,随时向操作医师汇报。
    4.操作时注意无菌操作,遵医嘱进行间断气道冲洗。
    三、操作后清洗及消毒
    1.检查结束后,立即将纤维支气管镜进行床旁初步清洗、消毒 无菌纱布擦拭管壁→酶液(1:100)擦拭管壁→吸引酶液→吸引无菌生理盐水500ml冲洗支气管镜管腔。然后联系医院的中心供应室,将纤维支气管镜送去进行清洗和消毒。
    2.手工清洗时,使用专用刷清洗,具体程序为
    (1)酶液(1:100)浸泡>5分钟→专用清洁刷刷洗管腔3~4次→短刷清洗座圈→注射器交替抽吸酶液、水、空气冲洗管腔;活动配件完全打开浸泡在酶液中5~10分钟。
    (2)流动水清洗管腔,75%酒精擦拭目镜、接口。
    (3)内镜及附件浸泡于2%戊二醛溶液中30分钟,然后用注射器注入空气,将消毒液排出管腔。
    (4)用无菌生理盐水清洗内镜表面及管腔,注入空气(加速风干)。
    3.纤维支气管镜的存放 由中心供应室取回消毒后的纤维支气管镜,检查完好后垂直悬挂于专用柜内备用。


 


文章来自: 本站原创
引用通告: 查看所有引用 | 我要引用此文章
Tags:
相关日志:
评论: 0 | 引用: 0 | 查看次数: 1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