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理】临床护理规范——第二章心脏内科护理常规
作者:王泓 日期:2014-06-15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亦称缺血性心脏病,是由于冠状动脉功能性改变或器质性病变引起冠状动脉血流与心肌需求之间不平衡而导致的心肌缺血、缺氧或坏死性损害。
主要包括五种类型:无症状型冠心病(隐匿型冠心病)、心绞痛型冠心病、心肌梗死型冠心病、缺血性心肌病型冠心病、猝死型冠心病。
一、护理措施
1.活动和休息 根据患者病情合理安排休息和活动,充分保证足够的睡眠。心绞痛发作时应立即停止一切活动,视环境可采用坐位或卧床休息,保持环境安静,严格控制探视;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遵医嘱卧床休息1~3天,并落实患者生活护理。
2.镇静和止痛 症状发作时患者多感到紧张、焦虑,甚至有濒死感;护士应主动及时听取患者主诉,给予患者安抚和心理支持,指导患者放松、缓解和消除紧张情绪;必要时遵医嘱予以镇静止痛剂。
3.吸氧 患者喘憋或呼吸困难时可给予氧气吸入(2~3L/min),以改善心肌缺氧,缓解疼痛。
4.使用硝酸酯制剂时注意避光,严密监测患者血压、心率等变化;控制静脉输液速度,防止不良反应(面部潮红、头晕、搏动性头疼、心动过速、低血压、晕厥)的发生。
5.抗凝治疗 坚持长期服用抗血小板药物(阿司匹林肠溶片、氯吡格雷等);使用前注意患者有无出血病史、消化性溃疡或肝功能不全等;使用过程中注意监测凝血指标,定期采血化验;教会患者自我观察有无牙龈出血、皮下出血、血尿等出血倾向;听取患者主诉,并根据情况给予相应处理。
6.保持大便通畅,避免排便用力,可适当使用缓泻剂。
7.健康指导
(1)调整生活节奏,减轻身心压力。焦虑抑郁患者可以咨询心理医师。
(2)避免劳累、情绪波动、精神紧张、饱餐、感冒等冠心病诱发因素。
(3)低盐、低脂、高纤维饮食;少食多餐,忌烟酒及刺激性食物。
(4)指导患者进行适量运动锻炼,以不引起症状为宜,如出现胸痛、呼吸困难、脉搏增快等症状,立即停止活动,并及时就诊。
(5)教会患者使用及保管硝酸甘油的方法,熟悉药物副作用,并告知其随身携带。
(6)积极治疗高血脂、高血压、糖尿病等危险因素。
(7)规律服药以及定期门诊随访。
二、主要护理问题
1.疼痛 与心肌缺血、缺氧有关。
2.潜在并发症:心律失常、心力衰竭、心源性休克 与心肌缺血、缺氧有关。
3.潜在并发症:出血 与长期抗凝治疗有关。
4.活动无耐力 与组织缺氧和心肌损伤有关。
5.部分生活自理能力缺陷 与医疗活动或长期输液有关。
6.焦虑/恐惧 与心绞痛频繁发作、担心预后、害怕死亡有关。
7.知识缺乏 与特定信息来源受限有关。
心肌梗死是在冠状动脉病变的基础上,发生冠状动脉血供急剧减少或中断,使相应的心肌严重而持久地急性缺血所致的部分心肌急性坏死。临床表现为胸痛,急性循环功能障碍,反映心肌急性缺血损伤和坏死的一系列特征性心电图演变以及血清心肌酶和心肌结构蛋白的变化。
一、护理措施
1.卧床休息,并保持病室环境安静、整洁。
2.持续低流量吸氧2~3L/min。
3.监测生命体征的变化,给予持续心电、血压、血氧监测,及时、定时检测心电图变化及心肌酶变化。
4.心肌梗死患者多发病突然,并伴有剧烈疼痛、压榨感,要认真观察疼痛的性质、持续时间。疼痛时要尽快止痛,同时密切观察呼吸、面色的变化,以防止药物对呼吸循环的抑制。有效的止痛镇静措施不可忽视。
5.控制输液速度和液体总量,24小时液体总量建议不超过1500ml,过量及过速输液可致心脏负荷过重,导致肺水肿、加重患者的病情。
6.急性期要绝对卧床。卧床期间,协助患者做好生活护理及肢体的活动锻炼和皮肤护理,防止下肢静脉血栓形成和压疮等并发症。
7.保持大便通畅;最初1~3天以半流食为主,随病情好转逐渐改为低盐、低脂饮食。饮食要清淡、易消化、产气少、含适量维生素和纤维素,需少量多餐,一定要避免过饱和便秘。
8.心理护理 由于急性心肌梗死发生突然,大部分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恐惧和焦虑,为此患者需要一个安静、整洁、舒心的治疗护理环境,以缓解患者紧张情绪,减少外界环境对患者的不良刺激。同时,要鼓励患者调整心态,坚定战胜疾病信心,保持乐观的情绪。
9.健康指导
(1)注意休息、保持心情愉快,避免过度紧张及激动。根据气候及时增减衣服,避免着凉感冒。
(2)饮食应低盐、低脂,少量多餐,多吃蔬菜水果,同时要保持大便通畅,必要时服用缓泻剂。
(3)根据情况进行适当的体育锻炼,做到循序渐进,以不出现任何不适为限。
(4)按时服药,定期门诊随诊。平时随身携带硝酸甘油等药物,如有不适及时到门诊就诊。
二、主要护理问题
1.潜在并发症:猝死、心源性休克、心律失常。
2.疼痛 与心肌缺血、缺氧、坏死有关。
3.自理能力缺陷 与医疗限制,心肌缺血、缺氧有关。
4.知识缺乏 与特定信息来源受限有关。
5.焦虑 与对自身疾病不了解,担心预后有关。
6.有便秘的危险 与急性心肌梗死后绝对卧床、进食减少、不习惯床上排便有关。
心力衰竭是各种心血管疾病的严重或终末阶段,指在静脉血液回流正常情况下心肌的收缩力减弱或舒张功能障碍,心排血量减少,不能满足机体组织细胞代谢需要,同时静脉血液回流受阻,静脉系统淤血,动脉系统灌注不足,引发血流动力学、神经体液的变化,从而出现的一系列症状和体征。
一、护理措施
1.绝对卧床休息,限制活动量,并保持病室环境安静舒适,空气新鲜,冬天注意保暖,防止着凉。
2.给低盐(每日食盐摄入量限制在2.5~5.0g)、低脂、易消化、高维生素饮食,少量多餐,不宜过饱。
3.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及生命体征变化,遵医嘱给予心电、血压、血氧监测,并记录。
4.对于长期卧床的患者,加强皮肤护理,保持床铺整洁,防止压疮发生。
5.准确记录24小时出入量,每日液体摄入量应小于1500ml,同时严格控制输液速度。
6.保持大便通畅,嘱其排便时勿用力,必要时给予缓泻剂。
7.应用洋地黄药物者,注意观察药物的毒性反应,每次给药前询问有无恶心、呕吐、头晕、视力模糊、黄、绿视等,听诊心率如低于60次/分或有严重胃肠道及神经系统毒性反应时,应停药并通知医师,不可轻易加量或减量。
8.呼吸困难时,给予半卧位,持续低流量吸氧2~3L/min。如发生急性肺水肿应给予端坐位,两腿下垂,减少回心血量,减轻肺水肿,高流量吸氧6~8 L/min,湿化瓶内加入50%的酒精。
9.加强心理护理,给予精神安慰,鼓励患者。
10.遵医嘱给予利尿、扩血管等药物,并观察药物的不良反应。
11.病情稳定后鼓励患者自主活动或下床行走,避免深静脉血栓形成。
12.健康指导
(1)注意保暖,预防感冒,避免诱发因素。
(2)按时服药,定期复诊。
二、主要护理问题
1.活动无耐力 与心肌缺血、缺氧有关。
2.皮肤完整性受损的危险 与长期卧床、全身水肿、营养失调有关。
3.电解质紊乱的危险 与使用利尿剂有关。
4.洋地黄类药物中毒的危险 与长期使用洋地黄制剂及电解质紊乱有关。
5.知识缺乏 与特定信息来源受限有关。
心律失常是指心搏起源部位、心搏频率与节律以及激动传导等任一项异常。心律失常既包括节律的异常又包括频率的异常。临床上根据心律失常发作时心率的快慢分为快速性心律失常和缓慢性心律失常。
一、护理措施
1.患者住院期间,密切观察生命体征变化,特别是心律/心率变化,如有不适,立即处理。
2.遵医嘱给予抗心律失常药物并观察用药后的反应。同时注意电解质的平衡,特别是血清钾的测定。
3.遵医嘱给予持续心电、血压、血氧监护,一旦发现严重心律失常(如频发室性期前收缩或室性期前收缩呈二联律、连续出现两个以上多源性室性期前收缩或反复发作的短阵室上性心动过速、心室颤动或房室传导阻滞),立即报告医师,做出紧急处理。
4.患者出现心室颤动、心脏骤停应立即进行心肺复苏。备好除颤器及抢救药品。对缓慢性心律失常的患者,备好心脏起搏器,准备随时安装起搏器。
5.做好健康宣教及心理护理,消除患者的焦虑、恐惧情绪。
6.饮食要定时定量,不宜过饱,避免情绪波动,戒烟、酒,不宜食辛辣、刺激性强的食物以及饮浓茶、咖啡等。保持大便通畅。
7.严重心律失常患者应卧床休息,创造良好的休息环境,并协助做好生活护理。
8.健康指导
(1)积极防治原发疾病,避免各种诱发因素,如:发热、疼痛、饮食不当等。按时服药,不可自行减量或撤换药物,如有不良反应及时就医。
(2)定期随访,检测心电图,及早发现病情变化。随时调整治疗方案。
(3)教会患者自我监测脉搏和听心率的方法,每次测量时间不少于1分钟并记录。发现异常及时就医。
(4)适当休息与活动,保持大便通畅,加强锻炼,预防感染。
(5)正确选择食谱,应选低脂、易消化、清淡、富营养、少量多餐饮食。
(6)安装人工心脏起搏器患者应随身携带诊断卡。
二、主要护理问题
1.潜在并发症:猝死 与严重心律失常有关。
2.心排血量减少 与心律失常有关。
3.活动无耐力 与心律失常导致心排血量减少、组织缺血缺氧有关。
4.焦虑 与心律失常反复发作,对治疗缺乏信心有关。
5.知识缺乏 与特定信息来源受限有关。
射频消融术是指在临床中应用射频电流,通过导管对心律失常进行消融的治疗技术。
一、护理措施
(一)术前护理
1.向患者及家属介绍射频消融术的目的、方法及注意事项,消除疑虑紧张心理,告诉患者家属手术日务必到院。
2.根据医嘱完善各项检查 血常规、肝功、肾功、凝血、感染七项、胸片、心脏超声等。
3.房颤患者于术前须进行食管超声检查,以观察有无血栓形成。
4.术前遵医嘱停用抗心律失常药物,减少手术中不能诱发心律失常的可能性。口服胺碘酮者,需要停药一个月后药物才能完全排出体外。
5.手术当天暂停注射抗凝药一次。
6.指导患者术前一日晚练习床上排尿,避免术后卧位改变造成排尿困难而出现尿潴留。
7.手术区域备皮 颈部、腹股沟及会阴部。
8.术前于左上肢建立静脉通路,房颤患者须术前留置导尿管。
9.术前6小时禁食,可少量饮水。
(二)术后护理
1.术后遵医嘱监测心电图及生命体征变化,发现问题及早处理。
2.平卧12~24小时,患侧肢体制动。穿刺静脉处加压包扎4~6小时;穿刺动脉处加压包扎6~12小时,并加压1kg左右的沙袋2~6小时。
3.观察足背动脉搏动情况,肢体的温度、颜色,穿刺部位有无渗血、肿胀。
4.严密观察有无心慌、气短、恶心、胸痛等症状,以便早期发现心脏压塞、房室传导阻滞、气胸、血胸等术后并发症。
5.术后遵医嘱应用抗生素及抗凝药。
6.卧床期间间断给予手术肢体被动按摩,术侧下肢足部间断主动进行内翻、外翻、背屈等活动,避免静脉血栓的形成。
7.卧床期间应进食易消化的食物,避免进食容易引起腹胀的食物,如:鸡蛋、牛奶、豆制品等,保持大便通畅,以免排便用力而引起穿刺部位出血。
8.按时指导并协助患者下地活动,告知患者下地前缓慢坐起,于床上静坐15分钟。无头晕、眼花、大汗等不适症状后方可下床,于床旁站立30秒后无任何不适后方可行走活动。
9.健康指导 指导患者自行观察心律及心率变化,如有变化应及时在就近的医疗机构做十二导联心电图,以备复诊参考。
二、主要护理问题
1.潜在并发症:栓塞 与股动脉、静脉创伤导致的栓子形成有关。
2.感染 与有创操作及留置导尿管有关。
3.出血及血肿 与患者自身凝血机制或服用抗凝剂有关。
高血压是以体循环动脉压增高为主要表现的临床综合征,是最常见的心血管疾病。按发病原因可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大类。在绝大多数患者中,高血压的病因不明,称为原发性高血压。
原发性高血压,指体循环动脉收缩压和(或)舒张压的持续增高。收缩压≥140mmHg和(或)舒张压≥90mmHg,即可诊断为高血压。
一、护理措施
(一)一般护理
1.监测血压的动态变化 了解患者头痛、头晕、失眠等症状有无减轻,密切观察、及早发现高血压危象和心、脑、肾等靶器官受累的现象。
2.患者血压高时应卧床休息,减少活动。午后控制水分的摄入,以减少夜尿次数。科学地安排治疗、检查的时间,避免干扰休息。
3.适量运动 坚持体育活动可预防和控制高血压。从轻度或中等强度的运动开始,逐渐增加运动量。
(二)饮食护理
1.限制钠盐摄入 WHO建议每人每日食盐量不超过6g。我国膳食中约80%的钠来自烹调或含盐高的腌制品,因此限盐首先要减少烹调用盐及含盐高的调料,少食各种咸菜及腌制食品。
2.减少膳食脂肪,补充适量优质蛋白质,有降压及预防脑卒中的作用。
3.维持足够的钾、钙摄入。应用利尿剂患者应尤为注意。
(三)症状护理
1.头痛,头晕 除因高血压疾病本身所致的头痛外,部分患者在接受扩血管治疗后会产生头痛和直立性低血压的副作用。
(1)评估患者头痛的情况,如头痛程度、持续时间、是否伴有恶心、呕吐、视物模糊等伴随症状。
(2)改变体位时动作要缓慢,从卧位到站位前先坐一会儿。卧床休息时将头部抬高。如起床活动时头晕应立即坐下或躺下。
(3)血压不稳定或症状加重时必须卧床休息。
(4)尽量减少或避免引起或加重头痛的因素,保证患者有充足的睡眠。
(5)监测血压,发现血压变化时立即与医师联系,及时给予处理。
2.恶心、呕吐
(1)协助患者采取坐位或侧卧位,头偏向一侧,避免呕吐物呛入呼吸道而发生窒息。保持床单位整洁,呕吐后协助患者清洁口腔。
(2)遵医嘱使用止吐药物。
3.高血压危象
(1)绝对卧床休息,避免一切不良刺激,保证良好的休息环境,持续监测血压和尽快应用适合的降压药。
(2)安抚患者,做好心理护理,严密观察患者病情变化。
(3)遵医嘱给予药物进行降压治疗,注意监测血压,防止血压过度降低引起肾、脑或冠脉缺血。
(4)多巡视,协助患者做好生活护理。
(5)嘱患者定时服用降压药,保证血药浓度。
(四)用药护理
目前临床应用的一线降血压药可分成利尿剂、β受体阻滞剂、ACEI(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钙拮抗剂、血管紧张素Ⅱ受体阻滞剂。
1.利尿剂 可导致水电解质紊乱,常用药物有氢氯噻嗪和氯噻酮。
2.β受体阻滞剂 可致心动过缓,抑制心肌收缩力,增加气道阻力,诱发支气管哮喘。常用药物有美托洛尔、比索洛尔、阿替洛尔。
3.ACEI类 可引起干咳、皮疹、血细胞减少、血管性水肿。常用药物是卡托普利。
4.钙拮抗剂 可引起面红、头痛、头晕、皮肤瘙痒。常用药物有硝苯地平、维拉帕米、地尔硫革。
5.血管紧张素Ⅱ受体阻滞剂 不良反应少,常用药物有厄贝沙坦和氯沙坦。
(五)健康指导
1.保持规律的生活方式和稳定的情绪。
2.指导患者学会观察血压,教会家属或患者正确使用血压计测量血压。选择符合计量标准的水银柱血压计或符合国际标准、检验合格的电子血压计。使用大小合适的袖带,固定体位测量血压。正确判断降压效果,及时调整用药,合理安排生活方式,提高高血压患者自我保健能力。
3.适量运动,可以促进血液循环,降低胆固醇,促进肠蠕动,预防便秘,改善睡眠。常用的运动强度指标可用运动时最大心率达到170次/分减去年龄。
4.指导患者熟悉降压药物的治疗效果,辨别其副作用,便于及时调整用药剂量或变更用药。为了用药安全,嘱咐患者定期复诊,在医师的指导下合理用药。
5.预防便秘 养成每天大便的习惯,每次排便应有充分的时间。增加蔬菜、水果、高纤维食物的摄取量。必要时给予通便药物。
6.急症处理 突发血压升高时,应全身放松,静卧休息,立即舌下含服硝苯地平10mg或其他降压药物,稍觉缓解后即到医院就诊。如出现心前区疼痛或一侧肢体麻木、无力、口角歪斜以及夜尿增多、少尿等,均应及时就诊。
二、主要护理问题
1.潜在并发症 与高血压危象有关。
2.有受伤的危险 与头晕、视物模糊有关。
3.疼痛:头痛 与应用降压药物有关。
4.知识缺乏 与患者文化程度及特定信息来源受限有关。
冠状动脉造影术是通过影像学方法确定冠状动脉有无病变以及为冠心病的诊治和研究提供可靠依据的介入性诊断技术。介入治疗(PCI)是利用现代高科技手段进行的一种微创性治疗,是在医学影像设备的引导下,通过特制的导管、导丝等精密器械,对体内的病灶进行诊断和局部治疗。不用切开人体组织,就可治疗许多过去无法治疗、必须外科手术治疗或内科药物治疗疗效欠佳的疾病。
一、护理措施
(一)术前准备
1.向患者和家属进行冠脉造影、PCI术相关宣教,取得患者和家属的理解和配合,消除患者紧张情绪。
2.手术前至少4小时禁止饮食;不禁水/药。
3.术前行心电图、血常规、血型、凝血、肝肾功能、心肌血清生化标记物等检查。
4.术前护士为患者做碘过敏试验,行试验前要详细询问患者有无药物过敏史。
5.穿刺部位在股动脉,要进行会阴部备皮,穿刺部位在桡动脉要保持局部皮肤清洁。
6.对于肾功能异常者术前12小时进行水化。
7.术前给予地西泮10mg肌内注射。
8.协助患者练习床上使用便器。
(二)术后护理
1.术后返回病室后嘱患者患侧肢体保持伸直,避免弯曲。同时注意观察足背动脉搏动情况、皮肤颜色及温度的变化,如发现动脉搏动消失、皮肤苍白、发凉或肢体肿胀时,应及时通知医师,进行处理。
2.对于行桡动脉穿刺术者,应嘱其抬高患肢、减少活动,随时注意患肢皮温及有无肿胀情况。常规6小时撤除压迫器。
3.通知医师查看患者,行床旁心电图检查,遵医嘱进行心电、血压、血氧监测,给予低流量氧气吸入2~3L/min,密切观察生命体征的变化。
4.术后补液1000~1500ml或嘱患者多喝水,以加速造影剂代谢。
5.观察局部伤口有无渗血、红肿、疼痛等情况。保持伤口敷料清洁、干燥,敷料污染时应及时更换。留置鞘管时,应注意鞘管周围有无渗血,常规术后4~6小时内监测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测定(APTT),APTT小于50~70秒时,通知导管室医师拔除鞘管。拔除鞘管后沙袋加压包扎6小时,绷带包扎24小时。
6.下肢股动脉伤口行封堵术或缝合术者,术后患肢制动6小时,并遵医嘱沙袋压迫6小时,12~24小时拆除绷带。
7.持续抗凝、抗血小板治疗者,密切观察有无出血倾向,发现异常及时通知医师处理。
8.定时巡视患者,满足患者的生理需要。
9.做好心理护理,帮助患者消除紧张、焦虑的情绪。同时满足患者的需要,为患者创造一个安静、舒适、整洁的休养环境。
10.饮食应以清淡、易消化、低盐、低脂半流食为主。尽量不食易胀气食品,如牛奶、甜食等。
11.健康指导
(1)坚持药物治疗,不可随意增减药物,如抗血小板凝集药物(阿司匹林肠溶片、氯吡格雷),β受体阻滞剂,ACEI,他汀类药物等。控制好血压、血脂、血糖,做好冠心病的二级预防。
(2)以清淡、易消化、低盐、低脂,高纤维素饮食为主,勿暴饮暴食。
(3)严格戒烟、限酒,起居规律,情绪稳定,劳逸结合;适当进行有氧运动,保持大便通畅。
(4)根据气候随时增减衣物,注意保暖,预防感冒。
(5)定期门诊随诊。
二、主要护理问题
1.潜在并发症:出血 与动脉伤口及使用抗凝剂有关。
2.生活自理能力缺陷 与医疗限制有关。
3.知识缺乏 与特定信息来源受限有关。
人工心脏起搏是通过人工脉冲发生器(简称起搏器),用特定频率的脉冲电流,经过导线和电极刺激心脏,代替心脏的起搏点带动心脏搏动的治疗和诊断方法。主要用于治疗缓慢心律失常,也可用于治疗快速心律失常,近年选择性用于心力衰竭时改善心功能。
一、护理措施
1.绝对卧床1天,必须搬动时应注意平稳,避免患侧上肢外展及颈部过度牵拉。第二天伤口换药后可床上活动,如果床上活动无胸闷、心悸等不适,可下床活动。
2.遵医嘱伤口处沙袋压迫2~4小时,同时观察伤口有无出血或感染情况。第二日协助医师完成伤口换药。
3.起搏器工作状况的观察 根据情况进行心电监护,观察心率/心律变化。如心率低于起搏心率或出现其他异常情况,应及时通知医师处理。
4.监测术后体温情况,遵医嘱应用抗生素3天,预防感染。
5.术后饮食宜清淡,易消化。进食时注意保护伤口,避免污染伤口。
6.保持大便通畅,必要时给缓泻剂或开塞露等药物,防止因用力排便发生意外。
7.做好术前心理护理,满足术后基础护理。并做好起搏器术后注意事项的宣教。
8.出院后定期复查,1~3个月复查1次。
9.健康指导
(1)教会患者自测脉搏,尤其是在安置初期及电池寿命将尽时,如有异常及时通知医师查明原因。
(2)穿着柔软宽松的衣服,避免对伤口或起搏器造成压迫。起搏器置入处避免撞击,洗澡时勿用力揉搓。
(3)患者应远离高压电的设备,禁止做磁共振检查。
(4)术后逐渐恢复日常生活和工作,6个月内不抬举大于2.5kg的重物。
(5)随身携带“心脏起搏器的识别片”诊断卡。
(6)按时服药,定期门诊随诊,查心电图和起搏器的功能。新装起搏器患者在2个月以内,每2~3周门诊随访1次;2个月至1年内,每1~2个月随访1次,以后每2个月随访1次至起搏器电池耗尽前半年,最后半年每个月复查1次,直至更换起搏器。
二、主要护理问题
1.潜在并发症:感染、出血。
2.疼痛 与手术有关。
3.生活自理能力缺陷 与医疗限制有关。
经皮穿刺心包留置导管引流术是近几年临床上经常采用的一种创伤小、患者易于接受的新技术。目的:检查心包积液的性质,协助诊断;引流心包积液,解除填塞症状。
一、护理措施
1.密切观察引流液的颜色、量、性质,准确记录每日引流量及出入量。
2.术后保持伤口周围皮肤及敷料清洁、干燥,避免污染伤口,在严格无菌操作下,更换伤口敷料、引流袋,如有异常应及时更换,防止感染的发生。
3.防止留置管脱出 患者可适当床上活动,但动作要轻柔,勿用力过猛,以防引流管无意脱出或移位,并做好生活护理。
4.术后密切观察生命体征变化,颈静脉充盈度、心尖冲动的强弱。
5.遵医嘱给予心电、血压、血氧监测,氧气吸入。如出现气急加重、心率增快、血压下降,应及时报告医师处理。如有发热,遵医嘱给予抗生素进行抗感染治疗。
6.每班严密观察引流管是否通畅,若有堵塞等情况,及时通知医师给予相应处理。
7.做好心理护理,讲解引流的目的及意义,缓解患者紧张情绪。
8.如引流量连续少于10ml/d,可拔管。拔管前做好解释工作,拔管后消毒伤口,用无菌敷料覆盖。
9.健康指导
(1)保持伤口清洁干燥。注意休息,劳逸结合。
(2)定期门诊随诊,如有不适及时就医。
二、主要护理问题
1.潜在并发症:心包填塞、感染。
2.引流管堵塞或脱出 与引流液的性状、置管的位置及活动有关。
感染性心内膜炎指因细菌、真菌和其他微生物(如病毒、立克次体、衣原体、螺旋体等)直接感染而产生心瓣膜或心室壁内膜的炎症。主要临床表现为发热、全身不适、乏力,可并发心力衰竭、动脉栓塞、心肌梗死。治疗上应用抗生素,或行人工瓣膜置换(再置)术。
一、护理措施
1.保持病房温度适宜,注意保暖,卧床休息,采取舒适体位,限制活动量。补充水分,鼓励患者多喝温热饮料。做好口腔护理。
2.发热时遵医嘱抽血培养。采取降温措施:物理降温,必要时遵医嘱使用退热剂。降温后应按要求监测体温情况。
3.遵医嘱准确、按时给予抗感染治疗。抗生素首选青霉素。
4.密切观察生命体征,遵医嘱给予氧气吸入,心电、血压、血氧监测。
5.观察病情,每班评估有无栓塞症状,如有意识改变、胸闷、胸痛、呼吸困难、心律失常、肢端疼痛症状,及时报告,预防并发症的发生。
6.饮食上给予营养丰富、富含维生素及蛋白质的食物,鼓励进食,准确记录出入量。
7.做好生活护理,满足患者生理需求。保持床单位清洁干净,及时更换潮湿被服,注意皮肤护理。
8.做好心理护理,多与患者进行交流,缓解其紧张、恐惧心理。
9.健康指导
(1)严格注意休息,劳逸结合,定期到门诊随诊。
(2)根据气候及时增减衣服,避免着凉感冒。饮食应富含营养及维生素。同时应注意个人卫生,预防感染的发生。
(3)用药指导:告知患者出院后不要擅自停药、改药,停药、改药均应在医师指导下进行。
二、主要护理问题
1.潜在并发症:心力衰竭、栓塞。
2.发热 与感染有关。
3.活动无耐力 与心肌及心脏瓣膜受损有关。
4.自理能力缺陷 与医疗限制、长期输液有关。
5.焦虑 与对自身疾病不了解,担心预后有关。
6.知识缺乏 与特定信息来源受限有关。
评论: 0 | 引用: 0 | 查看次数: 22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