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医改】创建研究型医院的战略思考

创建研究型医院的战略思考

秦银河

编者按:由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河南省医学会联合主办,郑州市人民医院集团承办,健康界传媒独家媒体支持的“2014中国研究型医院高峰论坛”,6月6日上午在河南郑州隆重召开。会上,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后勤部副部长秦银河作了《创建研究型医院的战略思考》的主题报告。该报告站在时代和全局的高度,从创建研究型医院的战略意义、战略构想和战略指导三个角度,详细阐述了研究型医院建设的战略规划和科学举措,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健康界第一时间将报告全文整理如下:

各位领导、同志们:

受学会委托,我以创建研究型医院的战略思考为主题,作一个发言,从三方面与医院同仁共同探讨:

一、创建研究型医院的战略意义

毛泽东同志指出:“判定认识和理论之是否真理,不是以主观上觉得如何而定,而是依据客观上社会实践的结果而定,真理的标准只能是社会的实践。”

十年来,军地医院实践已经充分证明,研究型医院渊源于党的创新理论科学指导,植根于我国医院管理厚实基础,催生于新科技革命创新浪潮,借鉴于西方发达国家经验做法,回答了新的历史条件下医院发展时代命题,是历史必然性和时代进步性有机统一的医院管理理论,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指导意义。

(一)推动我国医疗卫生事业全面进步的战略抓手,具有重要的政治意义。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进程中,如何确保13亿人民群众健康水平持续提升,是我们党执政的重大历史使命。医院是医疗卫生事业的主体,创建研究型医院,目的就是要把医院锻造成为医疗卫生战略的科技创新基地,通过深化拓展医院的功能定位、职责使命、目标任务、措施要求,使我国卫生事业步入世纪发展前列,为实现中国梦、健康梦提供有力支撑。

1.研究型医院要求树立“大健康理念”。将医院的功能由疾病治疗向终生健康维护拓展,强化及时科学的个性化健康预测、预防和干预,从而构建起以研究型医院为核心,辐射各类社区医院、防疫机构、社会福利机构、干休所、养老院等健康保障实体,形成信息一体、技能明确、分工配合、有机互动的普惠式健康维护体系,以优质高效、安全廉价的方式满足人民群众健康需求,使大多数人终生保持健康状态,努力实现2020年全国期望寿命达到75岁,出生缺陷发生率由目前的5.6%控制到1%以下的目标。

2.研究型医院要求树立“大安全理念”。将医院的定位由维护人的生命和健康安全向维护公共卫生安全、国家生物安全拓展,依托医疗资源和科技资源密集的双重优势,持续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在政府机构的主导下,构建起以研究型医院为主体、科研院所为后盾、防疫机构为一线、各类生产厂家为支撑的国家生物安全和公共卫生体系,达到全程覆盖、攻防兼备、多元一体、及时高效,能够有效应对西方生物战略威慑、生物恐怖主义、新型传染病传播、外来生物入侵等重大安全威胁和严峻挑战。

3.研究型医院要求树立“大服务理念”。将医院的职责由区域性服务向全国乃至全世界拓展,通过深度应用数字化技术,打破传统医疗服务的时间和空间限制,使研究型医院的优势特色技术能够便捷地服务到每一个人,使各种疑难疾病能够得到汇集式诊断,使每一个人的健康信息在每一个医院能够实时监测共享,使研究型医院的各类数据信息开放式优化配置,以研究型医院为基础,在保护好患者隐私的前提下,构建起技术共享、服务均等、资源共用、终端全维的医疗服务保障体系,改变我国地域间、城乡间医疗资源配置不均衡的现状,从根本上缓解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

(二)抢占世界医学科技革命制高点的战略抉择,具有重要的时代意义。当前,生命科学呈现多点突破、交叉汇聚的态势,正处于革命性突破的前夕。创建研究型医院,就是顺应这一时代潮流,紧紧抓住新科技革命强势变革的难得机遇,全力推进我国由经济大国成为科技强国的战略举措。其独特优势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1.转化医学研究体系的组织优势。创建研究型医院,要打破基础医学研究与药物研发、临床及公共卫生领域的屏障,搭建起相互贯通、跨学科领域的三级转化医学研究体系:一级是国家转化型研究网络,以国家为主导,在全国各地建立科研机构与医院紧密整合的转化研究机构。建立国家级转化型科学设施、生物数据库、人群和临床样本库、电子健康档案库等支撑系统,着重提升测序技术自主创新和基因组数据分析能力,推动基因组学向临床医学转化。二级是地区转化型研究中心,以地方政府为主导,以地区科技优势、地方疑难危重病或国家重点扶持的生物科技产业为纽带,以人才设备开放共享和关键技术创新为支撑,组建医院、院校科研单位、企业一体联合的转化研究中心,打造有特色优势的区域性转化医学研发产业链条。三级是医院转化研究平台,以研究型医院为主导,以疑难病、罕见病、重大疾病的诊治为牵引,多方组建临床医生与科研人员有机组合的科技创新团队,积极搭建临床与科研一体共用的学术平台。

2.立足生命科学前沿的技术优势。21世纪以来,人类在分子、基因、蛋白质等各组学的基础研究不断取得重大突破,尤其是人类基因组测序工作的完成,使得大部分癌症、心脏病、糖尿病、神经性疾病等上百种罕见疾病的致病机理已被破解。创建研究型医院,就是要通过系统生物学和转化医学的衔接、临床与科研的融合、微观到宏观的贯通,在前沿技术领域抢占干细胞、脑科学、合成生物学、超高分辨率活体成像、新型疫苗、分子机器等六个制高点,以纳米尺度的分辨率观察生物大分子在细胞内的定位,掌握生物分子、生物体部件、生物反应系统、代谢途径与过程,获得从分子水平上预测、预防和治疗疾病的能力,实现疾病诊断的划时代变革。

3.生物技术与其他学科交叉融合的模式优势。创建研究型医院的目的是通过创新寻求人类各种疾病致病机理和防治途径,但许多疾病特别是重大慢性病,是在众多生物分子、细胞、组织等共同影响和作用下形成的复杂性疾病,尤其随着DNA芯片技术和蛋白质谱技术的发展,给生命科学研究带来了海量实验数据,这就要求必须整合生命科学不同学科,以及计算机科学、信息科学和数学等新兴交叉学科来开展研究,依靠生命系统建模、大数据等先进技术和科研范式,实现各领域海量数据的获取、存储、管理、深度化分析和可视化展示,才能发现基因和蛋白质层次的新知识新规律,为疾病诊治找到最佳技术技能。

(三)有效维护当代人类身心健康的战略支撑,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创建研究型医院的直接动因,是紧跟人类疾病谱变化,针对各种疾病威胁和挑战,适时提出顺应时代发展要求的健康维护与促进的方法手段。

1.把应对五大疾病威胁作为主攻方向。(1)临床疑难危重病。包括多器官功能衰竭、自身免疫性疾病、非可控炎症恶性转化等,在临床实践中难以有效应对、无法根本解决。(2)重大慢性病。包括癌症、代谢性疾病、神经性疾病、心血管疾病等,并发症多且危害大,很难予以彻底根治。数据显示,我国确诊的慢性病患者已逾2.6亿,慢性病的死亡率占总死亡率的85%,糖尿病患者已达1.14亿,占全球糖尿病总患者的1/3。仅患重症精神病患者就有1600万,其中70%得不到完整的治疗,患有抑郁症的3000多万。(3)多发新发传染病。艾滋病、病毒性肝炎、耐药性结核病,以及其它抗药性病原的扩展和流行,仍然严重危害着人类健康;新型强致病性流感和其它烈性传染病亦在散发和流行,抗药性“超级细菌”在全球范围内正威胁着人类生命。(4)老年性疾病。我国60岁以上人口有2.02亿,80岁以上高龄老年人口达2300万人,失能、半失能老人达3700多万人,老年痴呆、老年心血管病、老年肺心病等成为社会和家庭沉重的经济和精神负担。(5)出生缺陷类疾病。我国目前有5000万至6000万的先天性缺陷和残疾人。此外,因创伤、疾病、遗传及衰老等造成的组织器官缺损或功能障碍的人数,也位居世界之首。

2.把催生八类创新成果作为主体任务。在生物医学和临床基础研究上,设计更有效的基因和生物治疗手段,研发有效的新型疫苗,克服机体的免疫系统所产生的负性调节作用,探索提出疾病的个体化治疗、系列化健康指导、心理缺陷干预、慢性病防治等新思路新方法;在临床诊治的实践中,利用合成生物学技术和工程平台,及时总结,善于发现,并大力开展针对退行性疾病和代谢性病变的干细胞治疗,微创技术、器械与药物组合技术、基因组学技术等新业务新技术;在临床医学研究中,着眼于更多更好地服务患者,重点加强靶点的确认和优化,以及高清晰药物靶标结构信息的获取,发展基于靶标结构的药物开发技术,开展高空间和时间分辨率、高穿透性等方向的生物成像技术研究,研发更加安全、方便、快捷、有效的疾病治疗新药物新设备;将发病机制与诊断、预防及治疗环节紧密结合起来,把防治疾病和促进健康有机融合,推动医学模式由疾病治疗为主向预防、预测和干预为主转变,由单一的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环境-心理-社会的汇聚式医学模式转变,构建起基于现代生命科学技术发展的医疗服务新模式新体系。

3.把丰富人类健康知识宝库作为主要贡献。通过临床和科研的交叉融合、相辅相成、循环往复、螺旋递升,不仅能够显著提升临床疗效,而且对于基础研究产生强大的助推作用,有效深化人们对医学科技发展态势、疾病诊治医疗和健康维护规律的探索认识。比如,在慢性病防治中,逐步揭示各类慢性病相关的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营养因素及其相互作用,从组织到个体的不同层次上阐明疾病的表现形态;在传统病防治中,逐步揭示重要病原体的跨种传播机理、感染致病机制、病毒和宿主的相互作用关系,掌握不同个体对病原体感染的易感性、免疫应答、免疫耐受、免疫逃逸的差异机制等;在神经性疾病防治中,逐步揭示人脑功能连接图谱及遗传基础、结构和异常机制等。对这些成果加以凝练提升,形成学术观点,通过不同途径(文章、著作、讲座等)被其他医疗同仁学习、完善,成为普遍接受的学术思想,在更大的范围内回到临床并指导实践应用。这些经过长期临床实践检验的新思想,并持续催生医学新学科新专业,不断丰富和发展医学科学的知识宝库。

(四)实现医院质量建设内涵发展的战略指导,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恩格斯指出:“一个民族要想站在科学的最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创建研究型医院,就是对我国医院,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建设发展历程的系统总结和理论升华。30多年来,为了解决人民日益增长的医疗需求与供给不足的矛盾,我国医院面向市场求发展,在投入不足、医疗收费低廉的情况下,医院建设不得不走了一条规模扩张道路,极大增强了医院综合实力,但随着医院达到一定规模,物质经费投入产生的效益越来越低,甚至不同程度地出现了忽视质量安全、盲目对外合作、医疗作风粗疏、淡化人文关怀、医德医风不端等不良现象。这些都说明,靠规模扩张推动医院粗犷性发展的老路已难以为继,必须以创建研究型医院为牵引,走出一条质量建设、内涵发展的新路子。在发展力量上,强调培养研究型人才,突出临床与科研兼优,既为医务人员个人发展提供了空间,也为医院内涵发展提供了内生动力;在发展基础上,强调创建研究型科室,以出高素质人才、高水平成果和高质量服务为发展特征,既为学科向高、精、尖、名、优、特发展提供了方向路径,也为医院质量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在发展路径上,强调构建转化医学模式,把科技创新新成果转化为最优化的治疗方案和临床路径,形成独特的技术优势和鲜明的服务品牌,聚焦主要医疗资源用于诊治疑难危重病人和开展创新性技术,确保医疗技术的持续进步和医疗质量的稳步提升;在发展保障上,强调建设研究型医疗、研究型政工、研究型后勤和研究型护理,注重以患者为中心,不断创新管理保障的理论理念、模式机制、方法手段,实施以数字化技术为支撑的人性化、人文化、个性化、规范化管理,提高全过程优质服务,始终与患者同心同在,有力促进医院整体服务质量的提升。实践证明,只要坚持创建研究型医院,医院发展的质量就比较够高、效益就比较好,速度也比较快。

二、创建研究型医院的战略构想

研究型医院创建的基础是研究型学科,关键是研究型人才,核心是转化医学,支撑是数字化管理。这四个方面相辅相成、有机统一,共同构成“四位一体”的战略格局,从创建研究型医院的阶段性特征来看,当前,要重点推进四个模式的转型转变。

(一)临床诊疗模式由经验医学型向转化医学型转变

回顾创建研究型医院的实践,构建转化医学诊疗模式既是研究型医院的目标指向,也是战略突破口和现实切入点。总体上看,主要有六种基本路径:

1.升华实践经验。指的是在长期大量丰富的临床实践中,针对常见病、多发病的诊疗回顾,及时总结经验、梳理问题、分析成因、探寻对策、实现技术和手段的创新突破,是转化医学模式最普遍、最基本的途径方法,无论大小医院或科室,都具有引领性和可操作性。比如,二炮535医院眼科邓江稳主任探索一种L钩和一把常用T钩相互配合的手术方法,有效解决了晶状体硬核大核白内障患者的手术治疗问题,手术成功率达100%。撰写的论文在《美国白内障与屈光外科学杂志》发表,国际同行称赞这是一种不可思议的技术。

2.临床科学研究。指的是善于从临床实践中凝练重大临床科研课题,在前人研究结果的基础上,组织团队开展科技创新,取得疾病诊治的重大认知突破、技术突破或器具突破,这是转化医学模式最典型路径。比如,黎介寿院士历时40余年,系统开展肠外瘘、短肠综合征、小肠移植、营养支持、肠粘膜屏障的损伤与修复等研究项目,形成了肠疾病全系列治疗的标准和规范。

3.基础成果转化。指的是把基础研究的创新成果,通过各种途径转化为临床技术技能和方法手段,大幅提升临床诊治的效率效益,这是转化医学模式中层级高、力度大的创新途径。比如,吴孟超院士“五叶四段”的肝脏解剖新理论,黄志强原始“肝前叶切除”新术式,卢世璧院士神经因子再生新学说,盛志勇院士皮肤再造新技术,王士雯院士肺效动力学说等系列成果,开创了各专业领域的先河。此外,一些基因修补、基因敲除等先进生物疗法,以及系列生物新药研发,均是建立在对人类基因组基本规律深刻认识的基础之上。

4.产学医研联合。指的是医院、科研院所、学校企业的资源共享、优势互补、联合攻关,带着临床问题研发新药物、新技术、新器械,提高解决临床问题的能力,这是一种高效益的转化医学模式。比如,南京总医院与中国科学院联合研发了单人操作、负压可控、进针角度和深度更为准确的肾活检装置,提升了基层医院肾脏疾病诊断水平。

5.引进吸收创新。指的是通过引进、熟练运用先进一流的仪器设备和新业务技术,带动临床治疗水平整体升级,这是转化医学模式中短平快的有效方式。比如,2006年,301医院率先引进了四手臂“达芬奇”S机器人手术系统,治疗病种达24种,7中术式为国际首创,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6.多科整合集成。指的是以某种疑难危重病诊治为牵引,打破学科专业界限,优化整合学科资源,聚力合作、集智公关,实现疾病诊疗水平的跃升。这是转化医学模式中操作性较强、综合效益较高的一种新途径。比如,西京医院联合神经内外科、心血管内外科等6个学科组成心脑血管疾病诊治优势学科群,创建了心脑保护防治新策略,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自主研发的新药品获得1亿元转让经费。

(二)学科建设模式由临床型科室向研究型科室转变

建设研究型科室,必须首先破除学科建设上自我发展、封闭运行、单一功能等陈旧观念,通过创新引领、科学布局、打通关联、重点扶持,构建形成特色鲜明、优势突出、相互支撑、功能多元的优质学科群,为创建研究型医院夯实坚实基础。

1.注重聚焦能力,优化集成建强综合学科,激发协同创新效应。以疑难病诊治、高新技术应用为纽带,组建跨学科诊疗中心、联合专病中心、综合治疗中心,组织好专业学科与亚专科、基础学科与临床学科、辅助学科的相互渗透、跨界融合,通盘筹划设计、统筹调配资源,构建平台、信息、技术、人才共享公用的学科建设模式,最大限度地提高医疗服务和科技创新能力。

2.注重专精发展,开放协作建成优势学科,汇聚集成创新效应。以重点学科为龙头,以疾病诊治为链条,以重大课题攻关为牵引,全方位组建临床医生与科研人员有机结合的攻关团队,积极搭建临床与科研一体共用的学术平台,创新完善以转化效益为核心指标的评价体系,细化强化亚专科建设,做精、做强、做好专病专科,形成以大科研、大团队、大协作为标志的优势学科群,推出更多具有原创性的高等级成果和创新技术,使优势学科更加强势,专业特色更加鲜明。

3.注重超前布局,紧跟前沿建立新兴学科,营造后发创新效应。把握生命科学和医学科技的发展趋势,尤其是要瞄准基因组学、蛋白质组学、代谢组学、系统生物学等国际新型学科,建成实验室与临床有机衔接的完整技术链,加强新兴学科对传统学科的辐射、孵化与衍生,充分利用后发优势交叉融合优势和综合集成优势,建立一批国内外有一定学术影响力的高端引领学科。

4.注重因地制宜,立足地域建好品牌学科,凸显特色创新效应。中小医院要以地方病、常见病诊疗的新技术新方法为抓手,围绕地域性流行病、常见病多发病,强化病种积累,加强概括总结,注重升华提炼,形成具有创新价值的临床应用性课题研究。持续深化创新,着力破解地方病、常见病诊治难题,不断推出疗效显著、安全可靠的“一招鲜”式的新技术新方法新器材。

(三)人才培养模式由素质单一型向复合研究型转变

研究型人才是研究型医院最具活力的因素,也是最可靠的支撑力量。当前,要突出抓好研究型人才的分级分类培养。在临床与科研兼优、以创新为核心素质的前提下,研究型人才可以划分为七类:

1.研究型领军人才。主要是指医学大家大师,能开创学术领域,提出原始创新、自成体系、同行公认的学术思想理论和观点,在某一领域或疾病的诊治中,创造性提出独具特色、疗效显著、同行认可并可推广应用的诊疗方法和药品器材、培养造就一大批,甚至几代卓越人才,学术严谨、造诣深厚、品德高尚、受人景仰,医学成就和学术地位在国际上有较大影响。

2.研究型临床人才。主要是指名医名家,这类人才具有丰富的临床实战经验和精湛的临床技能,能够敏锐发现临床需求中的问题和困惑,善于凝练提出、创新突破临床应中的重大疑难问题和常见病多发病诊治技能,研究成果能有效促进专科或专病诊疗水平的跃升,并能普遍应用和得以推广,在国内外有一定影响。

3.研究型科研人才。主要是指科研创新能力较强,在基础研究领域取得高等级成果,特别是在疾病诊治机理上有新发现新进步新突破,学术思想有前瞻创新、学术观点有独到见解。研究成果转化应用有显著临床疗效,能产生良好的综合效益。

4.研究型教学人才。主要是指名师,主编或撰写过有深远影响的经典教材、专著或论文,善于在临床教学实践中总结、概括、传授医学创新成果和临床诊治经验,培养出出类拔萃甚至超越自我的优秀人才。

5.研究型技术人才。主要是指善于创造性利用先进设备和药学技能的医学辅诊人才,能够研发仪器设备和药品应用的潜在功能用途,提出设备和药品改进提升的可行设想,更加高效精准的辅助临床医疗,甚至能够提出依靠设备组合和用药监测直接提高医疗质量和水平的创新效果。

6.研究型护理人才。主要是指能够在临床护理中,创造性提出科学的护理理念、护理理论、护理规范和护理技术标准,甚至能够提出药品配伍、诊疗方法、一起设备等改进的有效方法和创新技能。

7.研究型管理人才。主要是指各级医院管理人员,善于科学研究制定医院战略规划和实施路径,创新管理理念、理念、思路和机制,能够总结制定新标准新规范新制度新机制,并在实践中取得上下公认的显著管理效益,在行业领域得以推广应用。

这七类人才在研究型医院中的地位作用不同,都是创建研究型医院的宝贵资源,必须加倍珍惜。各医院应该根据功能定位和实际需求,有重点有计划地培养和引进各类人才,使结构科学合理、梯队趋为优化;提高研究型人才培养使用的综合效益。

(四)组织管理模式由层级架构型向网络数字型转变

医院是研究型医院的现代化组织形态。以宽带化、智能化为特征的新一代互联网与医疗行业的融合,为研究型医院建设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没有基于数字化的一体化,就不可能有高水平高效益高质量的研究型医院。数字化管理发展目标要确立四个发展阶段:

1.第一阶段,基础设施升级。紧跟物联网技术的发展,依靠高速的通信网和互联网,构建起与人工管理体系平行的网络管理系统,能够实现各类管理数据的海量获取、复杂模拟、及时反馈和自动调控,做到“人-机-物”的三元融合,有力支持医院科学决策、高效管理和精确保障。

2.第二阶段,实时精准监控。在第一阶段基础上,进一步实现对医院管理常态化和非常态化数据的实时获取、精准监控、全程覆盖和动态分析,对诊疗服务过程、药材配给以及后勤运行流程、经费全程管理,乃至患者人流、车流及水电气暖等地下管网的智能化控制。

3.第三阶段,辅助管理支持。构建医院管理综合信息系统、智能分析和决策系统,在运行监控的基础上,完善医院各类事物的常态和应急管理机制。在医院人流、物流、资金流智能控制的基础上,实现对医院公共设施和环境的智能管理控制,由单系统分别控制扩展到全程透明、综合集成控制。

4.第四阶段,决策研判智能化。进一步整合医院的系统级应用,建成数字机关、数字科室、数字病房、数字实验室、数字库房等,实现医院管理各级职能的数字化,尤其是通过大数据技术分析、预测、研判医院发展的现状、短板、趋势和走向,能够研发指导医院建设管理的长期性、方向性备选方案,使医院的各项决策都建立在信息化、数据化、智能化、智慧化的基础上。

三、创建研究型医院的战略指导

创建研究型医院,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站在时代和全局的高度,对医院的功能定位、形势任务、发展方向、顶层设计等重大问题进行理性思考,把革命性、跨越性和渐进性、阶段性统一起来,形成正确的战略判断和战略决策,推出科学的战略规划和战略举措。重点是统筹好“六个把握、六个坚持”。

(一)把握研究型医院的规律性,坚持领导先行、科学推进。创建研究型医院的前提和关键是要有研究型领导,就是要牢固树立正确的政绩观,能用宏观战略眼光分析问题、把握大势、管控全局,做出前瞻性、创新性、创造性的重大决策。研究型领导至少应该具备以下四个方面的素质:1.政治思想水平。一看是不是忠诚,理想信念是否坚定;二看想不想奉献,能否为党的事业舍弃个人利益;三看敢不敢作为,大事难事面前是否敢承担责任;四看收不收规矩,廉洁自律是否严格;五看有没有胸怀,能否搞好班子团结。2.完备知识结构。医院无论大小都是一个跨行业、跨领域的复杂系统,研究型医院的各级领导,特别是院长,不论是医生出身、还是其他岗位转行,都不仅要熟练掌握业务知识,而且也要懂政治、经济、法律、教育、科技,甚至金融、人文、哲学等各门类的知识。军队医院的院长还要懂军事和懂卫勤,才能为科学筹划研究型医院建设奠定良好的思想文化底蕴。3.战略思维素养。主要是五种思维:一是全局思维。就是立足世界科技发展大背景,社会经济发展大战略、医疗卫生事业大格局,始终能认清和把握医院发展的科学定位。二是辩证思维。既要看相对竞争优势,又要看软件,找准医院创新发展的阶段性特征。三是前瞻思维。就是从医学科技发展前沿、医院建设发展大势和疾病诊治原则规律的高度,科学预见和研判研究型医院的发展方向和思路举措。四是,系统思维。就是既要优化组合,充分激发资源和结构的功能潜力,又要注重功能牵引,科学设置、持续创新结构体系,实现整体发展、协调进步。五是底线思维。就是从最坏处着眼、向最好处努力,牢固树立综合安全观,增强战略应变能力,建立健全系统综合安全的管理体系、应急预案和考评标准,确保政治安全、医疗安全、经济安全、信息安全和行政安全。4.组织协调能力。研究型领导的理念、胸怀、睿智、气度至关重要,不仅要有大气非凡的领导力、前瞻果敢的决策力,一以贯之的执行力,与时俱进的创新力,还要有高超的表达力、亲和能力、交往能力、斡旋能力和协调沟通能力,能够有效传播医院的发展理念、战略规划、价值追求、医院文化,树立良好形象,凝聚人心力量,调动院内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赢得员工和患者信任,主动获得政策、资金、技术和人才上的资助支持。

(二)把握研究型医院的人文性,坚持以人为本、患者至上。持续提高疾病的预防、治疗和康复能力,是创建研究型医院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要坚决防止和克服重研究轻看病甚至只研究不看病、重论文发表轻临床能力、重课题报奖轻成果转化等错误倾向,着力创新构建以患者健康需求为核心的医院运行服务体系、以提高疑难危重病救治水平为基点的医疗诊治体系、以推动医学创新成果及时转化应用为目标的临床科研体系,以鼓励成果转化应用为导向的指标评价体系,坚定研究型医院的正确方向,确保患者及时享受到安全精准、高效经济的个性化人性化医疗服务。

(三)把握研究型医院的先进性,坚持创新驱动、人才第一。创建研究型医院的主旨要义,是向质量建设、内涵发展转型。要坚持把技术创新、机制创新、管理创新作为基本动力,防止单纯追求资源投入扩大规模;要坚持把培养高层次人才作为基本支柱,防止一味不计成本,更新设施设备、升级换代;要坚持以综合效益为基本目标,防止单纯增加医疗毛收入的错误倾向;要坚持以提升医疗质量为基本途径,防止盲目追求门诊量、住院量、手术量等数量指标;要坚持以科学精细管理为基本抓手,防止大手大脚的粗放概略式运行,实现质量效益型发展,增强医院的核心竞争力。

(四)把握研究型医院的普适性,坚持因地制宜、因院制宜。创建研究型医院虽然要高标准高质量,但绝不是高不可攀的、可望不可及的空中楼阁。要坚决防止和克服大医院能创建、中小医院难创建,综合性医院能创建、专科医院难创建,发达地区医院能创建、欠发达地区医院难创建的片面认识。要深刻认识医院建设的阶段性特征和发展战略,科学统筹竞争优势和短板弱项,准确把握发展机遇和风险挑战,既要看基础设施硬件,又要看管理人才等软件,既要看技术,又要看人文,立足客观实际,善于开动脑筋,既要重点突破带动整体发展,又扬长避短,有所为有所不为,把局部先行与整体推进有机结合起来,确保研究型医院进度、质量与效益有机统一。

(五)把握研究型医院的开放性,坚持内外协调、共同发展。研究型医院是一个兼容并蓄、合作共赢、高度开放、融合交流的和谐系统,要防止和克服自我封闭、条块分割、唯我独尊、自成体系的错误倾向。坚持以我为主,协调各项,优势互补,合作共赢的发展理念,对内注重优化整合、盘活利用各方面资源,发挥全院“一盘棋”的整体优势;对外强调把创建研究型医院纳入国家创新发展全局来定位,融入军地医疗服务和科技创新体系来规划,与政府、企业和院校,最大限度地实现政策沟通、人才流通、信息通畅、资源融通、成果互通,做到与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相协调、与国家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相同步。

(六)把握研究型医院的传承性,坚持思想引领、文化兴院。研究型医院的血脉是先进文化,一流的医院文化是创建研究型医院的软实力,要坚决防止和克服只重视硬件不重视软件,只重视物质投入不重视文化建设的错误倾向,把文化作为灵魂工程来锻造、历史工程来传承、系统工程来建设。要靠规划、总体布局,切实摆上战略位置;要靠特色保持生命力,概括总结反映医院精神风貌和发展历史的医院思想、医院精神、医院作风和医院传统;要靠品牌增强影响力,不断推出能够引起全社会共鸣、受到广泛认可的医院先进人物、先进单位和先进事迹;要靠载体凝聚创造力,建好院报、橱窗、网络、院史馆、人物雕塑等宣教平台,创作好院风、院歌、院训、院徽等文化标志;要靠人文活动激发感染力,结合重大节日或医院纪念日,广泛开展喜闻乐见、健康向上、丰富多彩的主题活动,使研究型医院特色文化的导向、凝聚、激励和辐射功能熠熠生辉。



文章来自: 本站原创
引用通告: 查看所有引用 | 我要引用此文章
Tags:
相关日志:
评论: 0 | 引用: 0 | 查看次数: 2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