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瞿秋白

【历史】瞿秋白
瞿秋白

瞿秋白(1899年1月29日-1935年6月18日),原名双(或霜、爽),号熊伯(或雄魄),政治家、散文作家、文学评论家。生于江苏常州,祖籍宜兴。
瞿秋白是中国共产党早期主要领导人之一,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卓越的无产阶级革命家、理论家和宣传家,中国革命文学事业的重要奠基者之一。[1]作为 上海大学原教务长兼社会学系主任,在国共合作的背景下,把上大建设为南方的新文化运动中心,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和民族振兴输送了一大批栋梁之才。1935年2月在福建长汀县被国民党军逮捕,6月18日慷慨就义,时年36岁。为了纪念瞿秋白,在江苏常州建有瞿秋白纪念馆。[1]
中文名瞿秋白
别    名瞿霜,瞿爽,瞿双
国    籍中国
民    族汉族
出生地江苏常州
出生日期1899年1月(己亥年)
逝世日期1935年(乙亥年)6月18日
职    业无产阶级革命家,理论家,文学家
毕业院校北京俄文专修馆
信    仰共产主义
主要成就中国共产党早期领袖之一
翻译《国际歌》
参与建立上海大学,培养大批栋梁
中国革命文学事业的奠基者之一
代表作品《赤都心史》,《饿乡纪程》,《多余的话》
配    偶原配:王剑虹 继任:杨之华
籍    贯湖北黄梅
目录
1人物生平
▪ 青少年时期
▪ 北上求学
▪ 亲赴俄罗斯
▪ 回国工作
▪ 主持中央
▪ 苏区教育部部长
▪ 被捕就义
2主要作品
3人物评价
4家庭成员
5情感生活
6后世纪念
▪ 纪念馆
▪ 图书
1人物生平
编辑

青少年时期

瞿秋白故居
瞿秋白故居
瞿秋白1899年1月29日生于江苏省常州府城内东南角的青果巷(今82号)一座名为八桂堂的花园住宅内的天香楼二楼。瞿秋白的父亲瞿世玮擅长绘画、剑术、医道,然而生性淡泊,不治家业,寄居叔父家中,经济上依赖在浙江做县行政长官知县的大哥瞿世琥的接济。
1904年5岁的瞿秋白进入一种开设于家庭、宗族或乡村内部的民间幼儿教育机构私塾启蒙读书,1905年转入当地冠英小学,爱学习,勤思考,作文写得也很好。曾有一篇作文,先生给了满分,拿给校长看,因字写得好,又加了五分。
清宣统元年(1909年)春天,10岁的瞿秋白考入常州府中学堂(现江苏省常州市高级中学)。瞿秋白受校长屠元博革命思想影响,在中学时代确实养成了爱读书的习惯。
辛亥革命后,瞿秋白的伯父瞿世琥弃官闲居杭州,停止了对瞿世玮一家的资助。于是瞿秋白家陷入经济困境,被迫搬到城西庙沿汀瞿氏宗祠居住,靠典当、借债度日。
1915年冬,因交不起学费,瞿秋白被迫辍学,农历正月初五,金璇服毒自尽,瞿秋白一家人分别投亲靠友,瞿秋白先在杨氏小学教书。
1916年年底,瞿秋白得到表舅母的资助,西赴汉口,寄居在京汉铁路局当翻译的堂兄瞿纯白家中,并进入武昌外国语学校学习英文。[2]
北上求学

1922年陈独秀、瞿秋白等在共产国际四大
1922年陈独秀、瞿秋白等在共产国际四大[3]
1917年春,瞿秋白随同堂兄北上到北京。原本瞿秋白要报考北京大学,但付不起学膳费,参加普通文官考试未被考取,于是考入外交部办的“不要学费又有‘出身’”的俄文专修馆,学习俄文。1919年5月4日,性格内向的瞿秋白参与了五四运动,加入了李大钊、张嵩年发起的马克思主义研究会。1919年6月3日瞿秋白参加上街演讲活动时,被非法逮捕,6月8日被释放。1919年8月23号,瞿秋白和各地学生代表集聚新华门抗议“马良祸鲁”被警察厅逮捕,8月30号迫于全国爱国运动的压力,警察厅释放了全部请愿代表。[4]
亲赴俄罗斯

1920年8月,瞿秋白被北京《晨报》和上海《时事新报》聘为特约通讯员到莫斯科采访。1921年7月6日,瞿秋白在安德莱厅见到了革命导师列宁,并在会间进行了简短的交谈。1921年11月7日,俄国十月革命节四周年,瞿秋白在莫斯科第三电力劳工工厂参加工人的纪念集会,又一次见到了列宁,并聆听了他的演讲。1921年秋,东方大学开办中国班,瞿秋白作为当时莫斯科仅有的翻译,进入该校任翻译和助教,中国班单独编一班,该班学生有刘少奇、罗亦农、彭述之、任弼时、柯庆施、王一飞、肖劲光等,瞿秋白讲授俄文、唯物辩证法、政治经济学,并担任政治理论课翻译。1921年5月由张太雷介绍加入共产党,当时属俄共党组织,1922年春,正式加入中国共产党。1922年底,陈独秀代表中国共产党到莫斯科,瞿秋白担任他的翻译。[4]
回国工作

瞿秋白
瞿秋白
1922年12月21日,受陈独秀邀请,离开莫斯科启程回国工作,于1923年1月13号回到北京。1923年2月,瞿秋白部分翻译《论列宁主义基础》。为了更好地传播列宁主义,瞿秋白翻译了斯大林著作《论列宁主义基础》中的《列宁主义概述》部分,同年4月22日在《新青年》第1号上发表。在此之前,瞿秋白还撰写了许多介绍列宁、共产国际纲领与策略、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等方面的文章。1923年夏,于右任、邓中夏创办上海大学,瞿秋白亦到上海大学担任教务长兼社会学系主任,瞿秋白也在1923年8月撰写发表了《现代中国所当有的“上海大学”》,为上大的发展制定了宏伟的规划。他们设想把上大办成为“南方的新文化运动中心”,并着手制定学校章程、整顿师资队伍、贯彻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针、提高教学质量以及建立共产党基层组织等项工作。同时,瞿秋白兼管中共宣传工作,担任季刊《新青年》的主编,同时主编中央的另一机关刊物《前锋》,参加编辑《向导》。
1923年底,瞿秋白参与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草案的起草。宣言确立了联俄、联共、扶助工农的新三民主义政策。1924年1月20日,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广州开幕,瞿秋白在大会上当选为国民党候补中央执行委员,经常奔波上海广州之间,负责处理两党合作问题。1924年7月,根据孙中山建议,国民党中央设立政治委员会,孙自任主席,瞿秋白当选为5人委员。这一时期,瞿秋白同时还以中央候补执行委员身份参加国民党上海执行部的指导工作。同时还担任上海国民党机关报《民国日报》的编辑工作。[5]
主持中央

《前锋》创刊号
《前锋》创刊号
1925年1月起,瞿秋白先后在中共的第四、五、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当选为中央委员、中央局委员和中央政治局委员,成为中共领袖之一。5月30日,“五卅惨案”发生,瞿秋白同陈独秀、蔡和森、李立三、恽代英、刘少奇等领导了爱国反帝运动。6月4日,瞿秋白负责主编出版了共产党第一张日报《热血日报》,报道上海和全国人民反帝斗争的消息。1926春病重住院,抱病写《俄国资产阶级革命与农民问题》一书。[5]
1927年2月7日,自编《瞿秋白论文集》。同月22日,上海工人发动第二次武装起义,瞿秋白赶到拉斐德路暴动指挥所参与领导起义。当晚,出席中央和区党委联席会议,连夜起草《上海二月二十二日暴动后之政策及工作计划意见书》,提交中央特别委员会。2月25日至3月2日,出席中央特别委员会会议,讨论上海工人第三次武装起义问题,提出了重要指导意见。3月从上海到汉口,负责第五次代表大会事宜。4月11日,为毛泽东《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写序。4月27日-5月9日,中共五大召开,在第一天陈独秀做中央报告后,第二天瞿秋白便散发《中国革命中之争论问题》,尖锐的批评了陈独秀等以及共产国际为代表的右倾机会主义错误。瞿秋白当选为中央委员、政治局委员、并任政治局常委。
1927年7月12日,共产国际指令改组中共中央的领导,陈独秀被停职,由张国焘临时代理主持中央工作。7月13日,瞿秋白和鲍罗廷秘密前往庐山,一是商讨中共中央的领导改组问题,一是计划武装暴动。7月下旬瞿秋白回到武汉,参加了7月25日召开的中央常委扩大会议,讨论同意了南昌举事的提案。8月1日,南昌起义终于实现。8月7日,新来到的共产国际代表罗明那兹主持召开会议(八七会议),正式将陈独秀(缺席)免职,并指定瞿秋白担任临时中央政治局常委,并主持中央工作,成为继陈独秀之后,中国共产党第二任最高领导人。在瞿秋白主持中央政治局的近一年期间(1927年7月-1928年5月),发生了南昌起义,广州起义及秋收起义。瞿秋白的领导方式与强势作风与陈独秀不同,只发表一般政治主张,对组织和军事完全放权。但11月在上海召开的临时政治局扩大会议发展了八七会议以来“左”的情绪,形成左倾盲动错误。12月广州起义的失败使瞿秋白等中央领导人有所觉悟,及时发现纠正了左倾盲动错误,并在1928年3、4月间的临时常委会上作了自我批评,在实践中基本结束了全国范围内的左倾盲动错误。[5]
1928年5月中旬,瞿秋白抵达莫斯科,6月,瞿秋白在莫斯科郊外的兹维尼果罗德镇主持召开中共六大,“六大”之后,瞿秋白继续留在莫斯科,担任中共驻共产国际的代表团团长两年时间,实际在国内直接领导中共的是李立三和向忠发。1927年夏,米夫、王明一伙捏造了“江浙同学会”事件。1929年夏,王明等人利用联共反右清党运动,掀起中山大学风潮,举行“十天会议”形成“二十八个半布尔什维克”,在王明的带领下喧嚣、起哄、谩骂,攻击中共代表团,将右倾和左倾的帽子一切扣到瞿秋白头上,导致瞿秋白的三弟景白的“失踪”。[2]
苏区教育部部长

《向导》周报
《向导》周报
1930年春在联共中央和共产国际的支持下,瞿秋白被撤销了中国共产党驻莫斯科代表的职务,携妻子离开苏联回国,8月26日回到上海。在9月底召开六届三中全会,批判立三冒险主义路线。但由于瞿秋白“没有认出立三路线和国际路线的根本不同”,对立三路线的批判不够彻底,于是1931年1月7日在米夫操纵下在上海召开了中共六届四中全会,不仅开除了李立三的中央委员,瞿秋白也被解除中央领导职务。至此米夫达到了控制中共中央的目的,王明也一步登天,6月向忠发叛变后成为代理总书记,去莫斯科担任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后,由博古(秦邦宪)接任临时中央总负责人。瞿秋白留在上海养病(肺结核),进行文艺创作和翻译,与茅盾、鲁迅来往结下深厚友谊,领导左翼运动。1934瞿秋白奉命离开上海。于1934年2月5日,瞿秋白到达中央革命根据地瑞金,任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执委会委员、人民教育委员会委员、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政府教育部部长等职。红军决定长征后,瞿秋白虽然几经要求随军长征,但还是被留在即将沦陷的瑞金。[6]
被捕就义

红军主力长征时,瞿秋白因患肺病,留在江西瑞金坚持游击战争,任中共中央局宣传部长。1935年2月,他的肺病日益严重,中央决定派人送他转道香港去上海就医。当2月24日走到福建上杭濯田区水口镇小径村时,他们被当地反动武装保安团发现,突围不成被捕。当时,瞿秋白化名林祺祥,职业是医生,任凭敌人严刑逼供,坚不吐实,敌人一直不知道他的真实身份。4月初,被国民党第八师俘获的中共福建省委书记万永成之妻徐氏,供出了瞿秋白已在上杭地区被俘的情报,国民党根据徐氏提供的情况,从被俘人员中找到了瞿秋白,又让被俘的、曾当过收发员的叛徒郑大鹏在暗处指认,证实“林祺祥”确系瞿秋白。
1935年5月9日瞿秋白被押解到长汀,在被押期间(5月23日),瞿秋白写下了《多余的话》,表达其由文人从政曲折的心路历程。1935年6月18日晨,写完绝笔诗,在罗汉岭从容就义,年仅三十六岁。[7]
2主要作品
编辑

瞿秋白手迹
瞿秋白手迹
他翻译了许多俄语文学、政治著作,1923年6月15日第一个把国际歌翻译成中文。
瞿秋白也写过 《〈鲁迅杂感选集〉序言》,对鲁迅的杂文创作作了中肯的评价。瞿秋白遗著《海上述林》。[8]
瞿秋白与苏联汉学家曾合作制订中国拉丁化新文字(简称“北拉”)。在吴玉章的倡导下,“北拉”在延安甚至一度取得了和汉字相当的地位。
其他作品
《赤都心史》
《俄乡纪程》
《多余的话》
《高尔基创作选集》
《江南第一燕》
《卜算子·咏梅》
《现实-马克思主义文艺论文集》 编译[9]
《红梅阁》
《咏菊》
《哭母诗》

      
  
3人物评价
编辑

瞿秋白绝笔词《卜算子》
瞿秋白绝笔词《卜算子》
瞿秋白他以自己的思想理论和革命实践奠定了他作为中国共产党的伟大的马克思主义、卓越的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历史地位。
瞿秋白的哲学著作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传播史上和中国无产阶级哲学思想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4]
瞿秋白的一生,日常事务繁重,但他知识渊博,才华横溢,他既是一位伟大的革命家,也是一位杰出的思想家。无论是他英勇献身革命事业的光辉事迹,还是涉及政治、哲学、文学、史学、翻译等众多领域的重要思想,都对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10]
1950年12月31日,毛泽东为《瞿秋白文集》题词,高度赞扬他说:“在革命困难的年月里坚持了英雄的立场,宁愿向刽子手的屠刀走去,不愿屈服。他的这种为人民工作的精神,这种临难不屈的意志和他在文字中保存下来的思想,将永远活着,不会死去。”[10]
2009年9月10日,瞿秋白被评为“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之一。[2]
4家庭成员
编辑

曾祖父
瞿锡保

  
叔祖父
瞿赓甫

  
父亲
瞿稚彬,字世玮
擅长绘画、剑术、医道。[2]
母亲
金璇,字衡玉
官宦之女,精于诗词。[2]
前妻
王剑虹
四川酉阳人,土家族,是著名作家丁玲在上海大学的挚友。[2]
第二任妻子
杨之华
杨之华于1900年出生于浙江萧山,曾就读于浙江女子师范学校。
女儿
瞿独伊,曾名沈晓光
1921年出生于上海,1928年至1941年在苏联生活,1946年分配到新华社工作。1950年3月,她和丈夫李何一起受组织委派到苏联创建新华社莫斯科分社。1957年回国后,在中国农业科学院工作。1978年后,在新华社国际部俄文组从事翻译和编辑工作。1982年离休。[5]
5情感生活
编辑

第一次爱情
瞿秋白一家
瞿秋白一家
瞿秋白一生有两次爱情。第一个爱人王剑虹(1903年-1924年7月),四川酉阳人,土家族,是著名作家丁玲在上海大学的挚友,是一位聪慧的时代女性。1923年两人相识、相爱,不到半年即结合。由于两人都有志于革命,并且都热爱文学,有着诗人的气质和才华,他们婚后的生活充满了诗歌的浪漫和词赋的情趣。结婚7个月后,王剑虹就因患肺结核而去世,瞿秋白曾在给丁玲的信中表白说“自己的心也随剑虹而去”。[9]
第二次爱情
瞿秋白第二任妻子杨之华,是瞿独伊的母亲,1900年出生于浙江萧山,是家道中落的绅士门第小姐,曾就读于浙江女子师范学校。20岁时,她和浙江有名的开明士绅沈玄庐的儿子沈剑龙相爱成婚。1922年杨之华只身跑到上海,参加妇女运动,认识了向警予、王剑虹等人,并于1923年底被上海大学社会学系录取。
瞿秋白当时是社会学系的系主任,知识渊博,在师生中声望很高。杨之华第一次听瞿秋白的课,就对他留下了难以忘怀的印象。
杨之华学习努力,又是社会活动的积极分子,瞿秋白与她渐渐熟悉起来。瞿秋白还做了她的入党介绍人。然而,当杨之华感觉到两人互有好感时,内心充满矛盾。她选择回避,跑回了萧山母亲家。
瞿秋白就义前最后留影
瞿秋白就义前最后留影
面对复杂的感情问题,他们三人开始了一场奇特的“谈判”。谈判结果是在上海《民国日报》上同时刊登三条启事:一是沈剑龙与杨之华离婚启事,二是瞿秋白与杨之华结婚启事,三是瞿秋白与沈剑龙结为好友启事。
1924年11月7日,“十月革命”纪念日这一天,瞿、杨在上海举行了结婚仪式,沈剑龙亲临祝贺。从此,瞿秋白和沈剑龙也成了好友,经常书信来往,写诗唱和。
有一次刻图章,瞿秋白对杨之华说:“我一定要把‘秋白之华’、‘秋之白华’和‘白华之秋’刻成3枚图章,以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无你无我,永不分离。”“为了纪念他们的结合,瞿秋白在一枚金别针上亲自刻上‘赠我生命的伴侣’7个字,送给杨之华。
1955年,经过20年的努力寻找,杨之华在福建长汀找到了瞿秋白的骸骨,并运回北京,隆重地安葬在八宝山革命公墓。周恩来总理亲笔题写了“瞿秋白之墓”的碑铭。[11]
6后世纪念
编辑

纪念馆

主词条:瞿秋白烈士纪念馆
瞿秋白纪念馆
瞿秋白纪念馆
瞿秋白烈士纪念馆于2006年10月17日在长汀正式开馆。瞿秋白烈士纪念馆就建在长汀县城西罗汉岭下,占地590多平方米,建筑面积990平方米,于2005年开始筹备,建成后和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瞿秋白烈士纪念碑联成一体,集中展示了瞿秋白光辉的一生。
1985年列为省文物保护单位。1987年列为全国重点烈士纪念建筑物保护单位,2001年列为第二批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12]
主词条:瞿秋白纪念馆
在江苏常州也建有瞿秋白纪念馆,原系城西瞿氏宗饲,瞿秋白的叔祖父瞿赓甫于清光绪年间,任湖北布政使时捐款建成,面积1025平方米,分东西两个大院,各有四进,瞿秋白家因贫困所迫,1912年-1916年在祠堂东院居住。馆内是他生前曾生活过的地方,有他曾用过的井等,并陈设有他的生前所用衣物、毛笔,以及他的手稿作品、照片等珍贵物品。[13]
图书

《江南一燕》和《瞿秋白研究》(丛刊),编印了《瞿秋白研究信息》。
《 瞿秋白传》由陈铁健编著,红旗出版社出版,系统详实的讲述了瞿秋白的生平事迹。[14]
词条图册更多图册

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2009年授予)
参考资料
1.  追求真理的探索者——纪念瞿秋白同志诞辰110周年  .中国共产党历史网 .2011-06-03 [引用日期2014-02-22] .
2.  瞿秋白——中国革命文学事业的重要奠基者(组图)  .中红网 [引用日期2014-02-25] .
3.  瞿秋白与黄陂表兄弟的悲欢离合  .红土情 [引用日期2012-10-28] .
4.  瞿秋白:书生领袖  .江苏经济报 [引用日期2014-02-24] .
5.  瞿秋白  .新华网 [引用日期2014-02-12] .
6.  鲁迅接待瞿秋白 一个举动令许广平终身难忘  .凤凰网 .2012-08-25 [引用日期2012-11-01] .
7.  瞿秋白之死  .凤凰网 [引用日期2014-02-12] .
8.  肝胆相照的朋友——鲁迅与瞿秋白交往轶事  .凤凰网 [引用日期2014-02-13] .
9.  瞿秋白心中的天上人儿:第一任妻子王剑虹   .人民网 [引用日期2014-02-11] .
10.  瞿秋白——中国革命文学事业的重要奠基者(组图)  .中红网 [引用日期2014-02-25] .
11.  瞿独伊忆父母瞿秋白杨之华(图)  .中国网 [引用日期2014-02-25] .
12.  长汀县瞿秋白烈士纪念碑  .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 [引用日期2014-02-25] .
13.  瞿秋白纪念馆简介  .新华网 [引用日期2014-02-25] .
14.  瞿秋白传  .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引用日期2014-02-24] .


文章来自: 本站原创
引用通告: 查看所有引用 | 我要引用此文章
Tags:
相关日志:
评论: 0 | 引用: 0 | 查看次数: 16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