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东汉

【历史】东汉
东  汉

东汉(公元25年-220年)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大一统的朝代。东汉又称后汉,乃为区别于西汉之前汉。东汉的首都洛阳被称为东京,因此又以东京为东汉的代称[1]。共有十二帝,历经196年。
公元25年刘秀称帝,仍沿用汉的国号,定都洛阳。[2]汉明帝和汉章帝在位期间,东汉进入全盛时期,史称“明章之治”。[3]东汉时,三公权力再次大幅被削弱,尚书台权力得到提升。[4]
在汉章帝后期,外戚日益跋扈,揭开东汉后期外戚与宦官两股势力争斗的序曲。[5]汉和帝后,皇帝都是年幼即位,使得外戚势力与宦官横行朝堂,朝政日益衰败。而东汉因富商豪强势力已成,造成地主庄园势力的膨胀问题无力解决,人口也不断增加,粮食生产没有跟上人口增长,汉灵帝即位之后,沉迷酒色,农民在多重残酷压榨下不堪重荷,[6]终于在184年爆发了黄巾之乱,朝廷调集重兵才将这场声势浩大的变乱镇压下去。
在农民起义的打击下,东汉名存实亡,公元190年,又逢“董卓之乱”,皇帝大权旁落,而地方豪强也趁势崛起,揭开了东汉末年军阀混战的大幕,导致三国局面的形成。[7]公元220年,曹丕逼迫汉献帝让位,在洛阳称帝,国号“魏”,史称曹魏,东汉结束。中国自此进入了一个长达400年的大分裂时期。[6]
东汉在文化、军事等方面亦有显著成就。蔡伦改进造纸术;张衡发明地动仪和浑天仪。 同时佛教也在这段期间传入中国。
东汉一代,豪强地主势国扩张,门阀世族形成。这一时期,匈奴、羌族开始内迁,鲜卑族人据蒙古草原,都对后世的民族交流和融和产生了直接的影响。[6]
中文名称东汉
英文名称The Han Dynasty
简    称汉
所属洲亚洲
首    都洛阳
主要城市长安 邺城 许昌 成都 邯郸
货    币汉五铢
时    区东八区
政治体制君主专制政体
国家领袖刘秀,刘协
人口数量5600多万(156年)
主要民族汉族
主要宗教道教,佛教
国土面积600万平方公里
建立时间公元25年
灭亡时间公元220年
目录
1历史
▪ 天下大乱
▪ 东汉开国
▪ 光武中兴
▪ 明章之治
▪ 宦官干政
▪ 走向灭亡
2疆域
▪ 领土范围
▪ 行政区划
3政治
▪ 中央系统
▪ 地方官制
▪ 选官制度
4军事
5经济
▪ 农业
▪ 手工业
▪ 商业
▪ 人口
6文化
▪ 思想
▪ 科技
▪ 医学
▪ 绘画
▪ 文学
▪ 史学
▪ 宗教
7民族
▪ 匈奴
▪ 西域
▪ 乌桓
▪ 鲜卑
▪ 羌族
▪ 蛮族
8外交
▪ 东亚
▪ 南亚和东南亚
▪ 西方
9帝王世系
1历史
编辑

天下大乱

主词条: 王莽改制、绿林赤眉起义
西汉末年,社会矛盾空前激化。王莽代汉建新朝之后,先后颁
开创东汉的光武帝刘秀
开创东汉的光武帝刘秀[8]
布“王田令”、“私属令”等一系列新政,力图缓解日益激化的社会矛盾。然而,王莽改制触动了大豪强与许多上层官僚的既得利益,遭到他们的激烈反对与排斥,加之改革措施过激过快,不但没能缓解的社会矛盾,反而使这种矛盾空前激化,新朝末年水旱灾害不断,终于在新莽天凤年间爆发了绿林、赤眉起义。一时间,四方响应,天下大乱。终于使这场由封建统治阶级自上而下的自救式改革以失败告终。[9]
刘秀是汉高祖刘邦九世孙,父刘钦曾任南顿令。[10]赤眉、绿林起义爆发后,新朝地皇三年(公元22年),刘秀与其兄为恢复刘姓统治,起事于舂陵,组成“舂陵军”。[11]王莽地皇四年(公元23年),昆阳城下,面对新朝号称百万的围剿大军,西汉皇族后裔刘秀奋力死战,终于在其他绿林军配合下,一举摧垮新莽大军。[12]昆阳之战,标志着新朝赖以维持其统治的军事力量基本上消耗殆尽。[9]同年,绿林军攻破长安,王莽死于义军之手,新朝灭亡。[9]更始帝刘玄北都洛阳后,[13]刘秀被派往河北地区镇抚州郡。河北地区的豪强地主率宗族、宾客、子弟先后归附刘秀,成为他的有力支柱。[14-16]
此后,刘秀拒绝听从更始政权的调动。[17]同年秋,又破降和收编了河北地区的农民起义军,扩充了实力,因此,关西称刘秀为“铜马帝”。不久,与更始政权彻底决裂。[14][18]
东汉开国

主词条: 东汉统一战争
更始三年(公元25年)六月,赤眉军立汉朝皇裔刘盆子为汉帝,史称建世帝。[19]同月二十二己未日(公元25年8月5日),刘秀在河北称帝,因刘秀系西汉皇族后裔,故国号仍为“汉”,[20]刘秀就是汉世祖光武皇帝,称建武元年。[1]因刘秀所建立的汉朝首都在洛阳,[21]刘邦所建立的汉朝首都在长安,在地理位置上一东一西,故后世称刘邦所建汉朝为西汉,刘秀所建汉朝为东汉。[9]
刘秀定都洛阳后,不断对四方用兵,先后消灭了盘踞关中、号称百万的赤眉军,[22-23]割据陇右立地称王的隗嚣 [24]与在西蜀称帝的公孙述等大小数十个割据势力。经过十一年的东征西讨,刘秀终于在公元36年扫灭了最后一个割据势力—成家帝公孙述。[25]自此,经历了自新莽末年长达近十九年的纷争混战,中国再次归于一统。[9][26]
光武中兴

主词条: 光武中兴
加强中央集权
刘秀建国后,鉴于西汉时期权臣当政、外戚篡权以及地方权重等历史教训,首先致
强项令董宣
强项令董宣[27]
力于整顿吏治,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防范功臣、宗室诸王及外戚专权。[28-29]虽封功臣为侯,赐予优厚的爵禄,但禁止他们干预政事。对诸侯王和外戚的权势,也多方限制。[30]
刘秀以“柔道治国”为主理念,退功臣、进文吏,使得大多数开国将帅皆以列侯归乡享受优厚待遇,而不参与政治。当时功臣能够参议大政的仅邓禹、李通、贾复三人而已。这几个人亦深知刘秀心迹,“并剽(消除)甲兵,敦儒学”,[31]以避猜忌。 刘秀对大臣更为警惕。建武时任大司徒者多遭打击,如伏湛因事罢官,韩歆因刚直去位,又被逼自杀,欧阳歙、戴涉皆因罪下狱而死,史称“自是大臣难居相任”[32-33]。[30][34]
刘秀之所以如此,其目的就是为了提高皇帝的专制权力。[34]刘秀对宗室诸王及外戚的控制更严。公元48年(建武二十四年),刘秀重申西汉时代的阿附藩王法,严禁诸王交通宾客,结党营私。[28-29]公元52年,他借故搜捕王侯宾客,“坐死者数千人”[35]。汉明帝即位后,更是屡兴大狱,株连极广。[30][34]
改革官制
在行政体制上,刘秀一方面进一步抑夺三公职权,使全国政务都经尚书台,最后总揽于皇帝;[36]另一方面,又加强监察制度,提高刺举之吏,如御史中丞、司隶校尉和部刺史的权限和地位。又令全国共并省400多个县,吏职减省至十分之一。
发展经济
天下平定之后,刘秀重视生产与人民生活的恢复与发展,开始着力发展生产、提高民生、恢复国力,刘秀还采取了不少措施来安定民生,恢复残破的社会经济。建武六年下诏恢复三十税一的旧制。东汉初年的封建租赋徭役负担,比起西汉后期和战争期间有所减轻。他前后九次下诏释放奴婢,或提高奴婢的法律地位,使大量奴婢免为庶人,使流民返回农村,促进生产。他统治的时期,遭战乱破坏的生产和生活得到了迅速的恢复,人口与垦田数目大大增加,史称“光武中兴”。[14]
又历经汉明帝、汉章帝三十多年的统治,东汉的国力空前强盛,四夷臣服。[9]公元26年(建武二年),光武帝下令整顿吏治,设尚书六人分掌国家大事,进一步削弱三公(太尉、司徒、司空)的权力[37];同时清查土地,新定税金,振兴农业,使人民生活逐步稳定下来。[38]
东汉经“光武中兴”,社会的经济有了一定的恢复,文化进一步发展,完成了光辉灿烂的汉文化的创造。东汉时期,豪强地主的统治是政治的,也是经济的一大特色。各地豪强控制大量土地及耕作的农民,建立大型田庄,发展自给自足的田庄经济,甚至拥有私人武装力量,这一切都成为社会的不安定因素。[6]
明章之治

主词条: 明章之治
汉光武帝死后,明帝即位。命窦固、耿秉征伐北匈奴。[39]汉军进抵天山,击呼衍王,斩首千余级,追至蒲类海(今新疆巴里坤湖),取伊吾卢地。[40]其后,窦固又以班超出使西域,恢复了西域与汉朝的联系。[41-42]自王莽公元9年(始建国元年)至此,西域与中原断绝关系65年后又恢复了正常交往。次年,又复置西域都护。[41-42]
汉章帝
汉章帝[43]
在位于今云南、缅甸北部一带的古哀牢国。[44]公元69年(汉明帝永平十二年),因慕汉之教化、威德,哀牢国举国归附东汉,以其地设永昌郡。[45]哀牢之地,范围大半与东汉所设全国第二大郡的“永昌郡”辖地基本一致,即东起哀牢山脉,西至缅北敏金山,南达今西双版纳南境,北抵喜马拉雅山南麓。哀牢归汉,初步奠定了以后历代中原王朝对云南西部版图的管辖范围,使古哀牢境内的各民族从此汇入了中华民族的大家庭,也促进了古哀牢境内的各少数民族与汉民族融合地区的经济文化的发展。
此外,随着对外交往的正常发展,佛教已在西汉末年开始传入中国,明帝听说西域有神,其名曰佛,于是派使者赴天竺求得其书及沙门,并于洛阳建立中国第一座佛教庙宇白马寺。[46]明帝之世,吏治比较清明,境内安定。加以多次下诏招抚流民,以郡国公田赐贫人、贷种食,并兴修水利。因此,史书记载当时民安其业,户口滋殖。[47]光武帝末年,全国载于户籍的人口为2100多万,至汉明帝末年,在不到二十年的时间里激增至3400多万。汉明帝死后葬于显节陵。 [41-42]
明、章两帝共统治三十一年(公元57年—公元88年),秉承刘秀遗规,对外戚勋臣严加防范;屡下诏招抚流民,赈济鳏寡孤独和贫民前后凡九次[48-57];修治汴渠完成,消除西汉平帝以来河汴决坏;经营西域,再断匈奴右臂,复置西域都护府和戊己校尉。史载“天下安平,百姓殷富” [58],号称“明章之治”。[59-60]
宦官干政

主词条: 戚宦之争
汉章帝时期开任用外戚之先河[61]。在他死后,汉和帝刘肇只是一个10岁的孩子[62],由他的养母窦太后执政。[62]窦太后仰仗他的兄长窦宪,窦氏戚族开始掌权。[63]尽管汉和帝后来联合宦官力量消灭了窦氏[64],但是东汉政治的格局已经无法扭转[65]。[66]
汉和帝去世后,汉殇帝年龄更小,只是一个刚满三个月的孩子[67-68]。政权又到了外戚的手中[67]。这一次由邓太后的兄长邓骘为代表的
跋扈将军
跋扈将军[69]
邓氏戚族掌握实际权力。[70]汉殇帝只当了不到1年的皇帝就去世。[71]由他的堂兄刘祜即位,也就是汉安帝。[72-73]汉安帝本身就是由邓氏戚族拥立的,所以自然也成了傀儡。邓太后死后,汉安帝才亲政,他消灭了邓氏。[74-75]然而他却未能阻止其他外戚集团掌握权力,东汉王朝开始走向下坡路。[76]
刘懿在阎氏戚族的支持下登基,[77]即位二百余日后就因病去世。[78]不久之后阎氏戚族就被宦官消灭。[79]宦官拥立汉顺帝。但是汉顺帝对外戚继续放任自流,结果导致梁氏戚族长达20多年的专政。梁冀更是达到了外戚权力的巅峰,汉冲帝、汉质帝都被他牢牢控制。汉质帝仅仅因为一句怨言就被他毒死,[80]后汉桓帝即位。[81]
公元159年,汉桓帝联合宦官一起诛灭了梁氏。[82]汉桓帝将与他同谋的十三个宦官封侯,[83]宦官开始成为东汉政权的主导力量。[84]但是宦官的腐败比外戚更甚,[84-86]这引起了很多士大夫的不满,他们与外戚联合,一同对抗宦官。[87]宦官不愿意放弃权力,双方斗争激烈。最终导致了两次党锢之祸,正直的士大夫全被排斥出政府。汉灵帝比汉桓帝更信用宦官,他曾指着两个宦官说:“张让是我父,赵忠是我母。”[88]。汉灵帝把朝政全交给宦官,使政局更为恶化。[89-91]公元184年,黄巾起义爆发,东汉政府陷入混乱,党锢终于被解除。[92]
走向灭亡

主词条: 黄巾之乱、董卓之乱、东汉末年群雄割据
公元189年,汉灵帝去世,汉少帝刘辩即位。[93]外戚何进官拜大将军,掌控朝廷,他打算铲除宦官势力。[93-94]但是少帝的母亲何太后反对。[95-96]此时,士大夫领袖的袁绍提出建议,让西北军董卓进京,逼迫何太后答应。[97-99]何进同意了袁绍建议,铲除宦官的计划开始了。
然而,事情泄漏。宦官先下手为强,杀掉了何进。[93][100-101]当时在西园军的袁绍闻讯,立即率军攻入皇宫,对宦官进行屠杀。[102]宦官张让挟
东汉末年军阀图
东汉末年军阀图[103]
持汉少帝逃走,追兵到,张让自杀身亡。[104]可此时董卓的武力已经到达帝都洛阳,外戚和宦官的势力同归于尽,董卓控制了中央政府[105]。[106]
董卓为了树立威望,他首先废掉了汉少帝,立他的弟弟刘协为皇帝,即汉献帝。[107-108] 公元190年,他又把汉少帝和何太后一起杀掉。[109-110]这种行径[111]引起了地方诸侯势力的不满。他们推举历代公卿的世族人士袁绍为代表,[112-113]组成关东联军讨伐董卓。[109][114]虽然这次战争未能达到目的,但仍使董卓感到不安。董卓于是挟持汉献帝迁都到长安,[115]并且焚烧了洛阳,[116-118]经营多年的京师洛阳城毁于一旦。[118-119]与此同时,各地的地方军阀纷纷积极扩充自己的势力,中央政府的威望荡然无存。
公元192年,大臣王允唆使董卓的部将吕布,[120]合作谋杀了董卓,[121]下令大赦。[120][122]中央政府的权威一度恢复。然而不久之后,董卓幕府的部将李傕、郭汜卷土重来,王允被杀,中央政府再度陷入混乱。[123-125] 公元195年,李傕、郭汜发生内斗,汉献帝刘协和群臣逃出长安,回到洛阳。[126-128]但洛阳已是一片废墟,汉献帝陷入窘迫的处境。[129-131]
公元196年,曹操迎汉献帝到许昌。[129]之后,曹操逐渐掌握朝廷权力,汉献帝只能听命于曹操。[132] 公元220年,汉献帝禅位,曹丕称帝,改国号为“魏”,东汉结束[133],从此进入三国时代[134]。
2疆域
编辑

领土范围

主词条: 东汉行政区划
新莽末年,疆域萎缩。东北撤销真番、临屯二郡。西南地区由七郡变成五郡,并且放弃海南岛上的珠崖、儋耳二郡。光武中兴后形势得到改观,版图基本恢复。东汉末期,中原战乱不断。曹操放弃定襄、云中、五原、朔方、上郡、北地六郡。河套、陕北、晋西北、河北北部地方先后放弃。[135]
东汉行政区划详图
东汉行政区划详图(15张)
高句丽与林邑两国蚕食东北及南方土地。只有西南地区扩展至大盈江一带,[135]其中益州郡、牂牁郡、永昌郡,与西南滇王(前278年—115年)、夜郎王(直至前27年)、哀牢王(直至76年)及钩町王共同并存。
公元194年(兴平元年),李傕控制下的汉献帝分凉州和三辅地区置雍州。辖郡九。治所长安,在今陕西西安西北偏西。辖境相当于今陕西中部、甘肃东南部、宁夏回族自治区南部及青海黄河以南的一部分。[135]
行政区划

州名    古名    今地    大致范围    所辖郡国
司州
洛阳
河南洛阳东北
陕西中部,河南西部、北部,山西西南部
京兆尹(12个县)左冯翊(13) 右扶风(15)
弘农郡(9) 河内郡(18) 河南郡(21)河东郡(20)
冀州
鄗县
河北柏乡县北
河北中南部
魏郡(15) 钜鹿郡(15) 渤海郡(8)常山国(13)
中山国(13) 安平国(13)河间国(11) 清河国(11) 赵国(5)
幽州
蓟县
北京市
河北北部,辽宁大部、朝鲜半岛北部
涿郡(7) 代郡(11) 上谷尹(8)渔阳郡(9) 右北平郡(4)
辽西郡(5)辽东郡(11)玄菟郡(6)乐浪郡(18)广阳郡(5) 辽东属国(6)
并州
晋阳
山西太原西南
山西中部、北部、陕西、宁夏、蒙古的一部
太原郡(16) 上党郡(13) 西河郡(13)五原郡(10) 云中郡(11) 定襄郡(5)雁门郡(14) 朔方郡(6) 上郡(10)
凉州
陇县
甘肃清水北
甘肃及宁夏大部
陇西郡(11) 汉阳郡(13) 武都郡(7)金城郡(10) 安定郡(8)北地郡(6)武威郡(14) 张掖郡(8) 酒泉郡(9)敦煌郡(6) 张掖属国(5)居延属国(1)
益州
雒县
四川广汉
四川、云南大部,广东、陕西一部分
汉中郡(9) 巴郡(14) 广汉郡(11)蜀郡(11) 犍为郡(9) 牂牁郡(16)越巂郡(14) 益州郡(17) 永昌郡(8)广汉属国(3) 犍为属国(2)
交州
龙编
越南河内东
广东、广西南部等地区
南海郡(7) 郁林郡(11) 苍梧郡(11)交阯郡(12) 合浦郡(5) 九真郡(5)日南郡(5)
荆州
汉寿
湖南常德市东北
湖北、湖南二省及陕西、河南、贵州、广东的一部分
南阳郡(37) 南郡(17) 江夏郡(14)零陵郡(13) 武陵郡(12) 桂阳郡(11)长沙郡(13)
扬州
历阳、寿春、合肥
安徽和县、安徽寿县、安徽合肥西北
江西、福建、浙江三省及江苏、安徽南部
九江郡(14) 丹阳郡(16) 豫章郡(21)吴郡(13) 会稽郡(14) 庐江郡(14)
豫州
谯县
安徽亳县
河南东部、安徽西部
颍川郡(17) 汝南郡(37) 梁国(8)沛国(21) 陈国(9) 鲁国(6)
徐州
郯县
山东郯城
江苏北部、山东东南部
东海郡(13) 广陵郡(11) 琅邪国(13)彭城国(8) 下邳国(17)
青州
临淄
山东淄博市
山东北部
平原郡(9) 东莱郡(13) 济南国(10)乐安国(9) 北海国(18) 齐国(6)
兖州
昌邑
山东金乡西北
山东西南部、河南东北部
陈留郡(17) 陈郡(15) 泰山郡(12)山阳郡(10) 济阴郡(11) 东平国(7)任城国(3) 济北国(5)
西域都护府
它乾、柳中
新疆新和县、鄯善县境内
同西汉
3政治
编辑

主词条: 东汉官制
中央系统

东汉在遵循西汉制度的基础上建立一套更加适合于自身的政治制度。与西汉相比,东汉官制的最大特点就是:“虽置三公,事归台阁”[136],三公
汉代洛阳的宫殿复原图(绝对新图)
汉代洛阳的宫殿复原图(绝对新图)[137]
权利的削弱,代之而来的是“尚书台”和六曹机构权利的大大加强,这就是后来“三省六部制”的雏形。东汉不设丞相(东汉末年曹操任丞相是特例),刺史成为一级地方长官,地方军队的职权也受到了极大的削弱。在加强封建中央集权方面,刘秀进行了一系列措施。[138]
东汉中央政府的官员分省官、宫官、外官三大系统。内官、外朝的区分古已有之,而在宫廷之中,皇帝日常起居的区域称省中(亦称“禁中”),因此内宫官员中又有宫官与省官的区分。 在皇帝身边执役、照顾皇帝日常生活的是宦官,省中的宦者均隶属黄门令管辖。省内的禁卫工作亦由宦官但任。[138]
改革官制
刘秀即位,置大司徒、大司空、大司马。
大司徒,负责人民教化,掌礼仪诸事。与太尉、司空共同讨论皇帝交议的国政
东汉疆域
东汉疆域[139]
,定议后会衔上奏[140]。大司空,负责水利工程、城防建筑、宫室营建等事务[141]。与太尉、司徒共同讨论皇帝交议的国政,定议后会衔上奏。大司马,负责全国军官的考核,每岁末,评定等次,上奏皇帝,作为军官升迁、降调的依据[142]。[143-145]
东汉的中央政府组成沿用西汉官制,以三公领九卿为基本架构。但是实际政治权力已经完全转移到尚书台。东汉皇帝即位,往往以太傅或太尉录尚书事,总领政务。御史台体制贬损,成为少府属官。侍中从西汉的加官转为正式职务,设侍中寺作为侍中的正式官署,隶属少府。[143][145]
东汉一朝,由于讲求经术,太子宫臣中以太傅为首。太傅借此向太子灌输自己的政治理念。[146]太子即位后,往往以太傅录尚书事,成为事实上的丞相。历史上,赵熹、邓彪、张禹、冯石、冯鲂、桓焉、赵浚均以太傅录尚书事。太傅死,即除此官(不再任命),以示崇重。[146]汉灵帝时,以陈蕃为太傅录尚书事,后来陈蕃被处死,以胡广继任,这是唯一的例外。[138]
与西汉以太师、太傅、太保为上公不同,东汉唯以太傅为上公,无太师、太保官。汉献帝时,董卓迁都长安,自任太师,位在太傅上。这是权臣擅权所为,死后即废。据《汉官》记载,太傅所属官吏有:长史一人,秩千石,掾属二十四人,令史、御属各二十二人。长史为太傅府群吏之长,掌章奏、顾问。掾属是比较高级的属吏,分曹办事。令史、御属是比较低级的吏员,办理文书、车马等琐事。[147]
三公
三公指太尉、司徒、司空,品级最高,名义上的职责是辅导皇帝主持国家政务;三公之上还有太傅,其职责辅导皇帝,但不常设。东汉的实际政务都同属尚书台,因此,三公、太傅如没有“录尚书事”的头衔,就是没有实权的虚职。三公的属官有长史一名,掾属、令史、御属各二、三十名。其中,长史是三公的主要副手,掾、属是分管具体事务的部门负责人(掾是正职,属是副职),除长史由朝廷任命外,其他属官均由三公自行聘用。[148]
按东汉以三公领九卿的制度,太尉领太常、卫尉、光禄勋三卿。太尉府属吏有:长史一人,秩千石,总管各曹事务。各曹掾、史、属共二十四人。在诸曹中,西曹负责太尉府官吏的任免;东曹负责二千石的迁调;户曹负责户籍、祭祀、农桑;奏曹负责奏议;辞曹负责审理案件,接受上诉;法曹负责驿站事务;尉曹负责士卒和囚犯的征调、运输事务;贼曹负责缉拿盗贼;决曹负责裁决刑法;兵曹负责军事事务;金曹负责货币与盐铁事务;仓曹负责国家仓库事务。此外,还有黄阁,主簿,是阁下诸吏的长官。另有令史及御属二十三人,阁下令史负责太尉的仪仗执事;记室令史负责太尉府的奏章等各种文书的管理;门令史负责太尉府门卫。其他令史分隶诸曹,办理文书事务。从东汉太尉府诸曹的设置以及职掌来看,太尉的管辖范围似乎非常广,但那都是名义上的东西,太尉诸曹所领事务,或受制于尚书台,或仅仅为文牍往来,本身并没有可否之权,而且太尉对本府诸曹事务并没有实际节制的权力。[149]
尚书台
尚书台是皇帝的秘书机关,其官署设在宫廷之内、禁省之外。它的主要
东汉民居建筑
东汉民居建筑(8张)
执掌是管理章奏文书、起草诏令,但实际上政务都由尚书台代表君主执掌,权力极大。上书台设长官(令)一人、副长官(仆射)一人,下设尚书六人分十八人。沟通上书台与皇帝联系的官员有侍中、中常侍、黄门侍郎等。其中,侍中由士人充任;中常侍、黄门侍郎则由宦者承担。侍中有事才入禁省,中常侍、黄门侍郎则日常居住在省中,因此,虽然三者之中侍中的级别最高、中常侍次之,但与君主的亲密程度,则以中常侍为最。宫内省外的禁卫工作由九卿中的光碌勋与卫尉负责,光碌勋偏于内,卫尉偏于外。光碌勋下属五官、左、右、虎贲、羽林等五名郎将,中郎将以下有中郎、侍郎、郎中等官。光碌勋的禁卫力量是郎官,卫尉的禁卫力量是武装卫士,所以,卫尉在宫卫事务中的地位相当重要。[148]
九卿
九卿是太常、光掾、卫尉、太仆、廷尉、大鸿胪、宗正、大司农、少府。他们各自分管的政务是:太长掌典礼,光碌勋、卫尉掌宫省禁卫,太仆掌皇帝车马,廷尉掌司法,大鸿胪掌接待诸侯与少数名族,宗正掌皇族事务,大司农掌国家财政收支,少府掌皇帝器用服饰。九卿各官的长官是卿,副职为丞;其下分设各官管理具体事务,大体以令为正职,丞为副职。 与西汉不同的是,东汉九卿分隶属三公。太常、光禄勋、卫尉三卿属太尉;太仆、廷尉、大鸿胪三卿属司徒;宗正、大司农、少府三卿属司空。[148]
东汉九卿均于官称上加“卿”字,如太常卿等,秩中二千石。除此之外,东汉九卿与西汉不同者还有:一、光禄勋除西汉的五官中郎将、左中郎将、右中郎将、虎贲中郎将、羽林中郎将之外,增置东中郎将、北中郎将、西中郎将、南中郎将。二、少府尚书改称尚书台,由西汉的常侍曹、二千石曹、民曹、主客曹改为六曹:改常侍曹为吏曹,增三公曹,将主客曹分为南主客曹与北主客曹。尚书台增设左右丞二人,诸曹侍郎各六人,令史诸曹各三人,事务繁剧的曹增令史各三人。尚书台组织较西汉尚书要重要、庞大的多。[149]
与九卿级别相当的外官(亦称“列卿”)还有执金吾、将作大匠、大长秋等。其中,执金吾负责宫廷之外、都城之内的治安(都城门另有城门校尉负责守卫),将作大匠负责宗庙殿堂、宫室陵园等土木工程,其副手为丞,下属的部门负责亦以令为正职,丞为副职;大长秋主管皇后事物。性质与就卿中的少府类似,由宦者担当。皇位继承人太子正式确立之后,有专门隶属太子的东管宫。其设官大体与政府类似,但分级没有后者细密。东宫官职均冠“太子”,如太子太傅、太子少傅、太子家令等。[143][148]
地方官制

东汉的地方官制与西汉相比较,在郡、县两级是基本相同的,不过郡的重要性和权力较西汉下降很多。在州一级,则有根本性的差异,东汉的州已经演变成为一级地方,凌驾于郡之上。至此,中国古代的地方行政区划由郡县制转变为州、郡、县三级制,一直延续到隋朝“废郡”为止。[143][150]
东汉将洛阳之外的地区划分为十二个州,各遣刺史一人为长官。另以京兆、左冯翊、右扶风、河东、河南、河内、弘农七郡为司隶校尉辖区,称司隶部。司隶校尉是京官,本职为监察在京百官诸不法事。东汉时,每每退罢三公均由司隶校尉纠劾所致,所以司隶校尉号为“雄职”。皇帝召集朝会的时候,司隶校尉与御史中丞、尚书令三人有单独的席位,称“三独坐”。司隶校尉秩比二千石,属官有从事、假佐等,另统领一支由一千二百名奴隶组成的武装警察部队,司隶校尉的官名也由此而得。[143][151]
诸州沿西汉汉成帝制度,设州牧一人,秩二千石。建武十八年(4
东汉时期陶楼
东汉时期陶楼[152]
2年)改刺史,秩六百石。汉灵帝中平五年(188年),再改州牧,秩二千石。东汉刺史有固定的驻地和官署,纠劾所部太守县令不必如西汉制度上三公按验,可以直接罢免之。改州牧后,兼领军政,位高权重,有点类似于唐朝的节度使,而管辖地域的广阔,又不是节度使所可以相比的。与西汉相同的是,刺史也要周行郡国,刺探政情,年终回京复奏。不过东汉的刺史不必亲自回京,而是派遣属吏向司徒府报送文书而已。[143][151]
东汉共设郡国一百零五:王国二十七,司隶部属郡七,列郡七十一。除司隶部所辖七郡外,王国与列郡均分隶诸州,其中豫州领郡国六,冀州领九,兖州领八,徐州领五,并州领九,幽州领十一,青州领六,荆州领七,扬州领六,益州、凉州各领十二,交州领九郡。[143][153]
东汉制度,皇子封王,以郡为国。每国置傅、相各一人。傅主王府事,职如汉朝的太傅;相如郡太守,主政务;相有长史一人,职如郡丞。另置中尉一人,秩二千石,职如郡都尉,是主管军政、缉捕盗贼的军官。[143]
王府置郎中令一人,秩千石,职务和汉朝的郎中令相类似,主管王府的大夫、郎等;仆一人,秩千石,负责王府的车马训练与驾驭;治书数人,秩六百石,职如尚书;谒者数人,秩四百石,职务是奉王命出使;另有礼乐长、卫士长、医工长、永苍长、祠祀长等,秩皆比四百石。[143][151]
郡太守秩皆二千石,只有河南郡因京师所在,长官称河南尹,位比九卿,秩中二千石。诸郡各置丞一人,位次太守,秩六百石,负责民政事务;边郡另置长史一人,秩六百石,负责军政事务。长史之下有司马一人,负责具体军事指挥。东汉内地不设郡都尉,以太守领兵。边郡置都尉或属国都尉领军并辖县,地位略与内地较小的郡相仿。如汉和帝永元元年(89年),置西河属国都尉、上郡属国都尉;永和十五年(105年)置辽东西部都尉;汉安帝置右扶风都尉、京兆虎牙都尉等。[143][153]
东汉的县级地方建制与西汉相同。列侯以县为封地则称
辎车画像砖(东汉)
辎车画像砖(东汉)[154]
侯国,侯国置相一人,相当于县令或县长(以侯国大小为异),相不隶属于列侯,但负责为列侯征收租税。封国户数在千户以上的,置家丞、庶子各一人,是侯府官,不管理民政;不满千户的,只置庶子一人。东汉的侯另有乡侯、亭侯,所封之地各为一乡、一亭,这样的封地辖于所在县,与乡、亭相等。皇后、皇太后、公主的封地称邑,置令、长。邑的体制与侯国相当。少数民族聚居地设道,隶属于郡,多设于巴、蜀等西南地区,以少数民族部落首领为道的长官。万户以上的县置县令一人,秩千石;县丞一人,掌民政、文书、仓库;县尉二人,掌治安。万户以下的县置县长一人,秩三百石或四百石;县丞、县尉各一人。东汉诸县出产盐的,置盐官,负责管理盐场、盐矿,征收盐税。出产铁的县置铁官,负责冶炼、铸造。在手工业发达的县置工官,负责管理工匠、征收工商税赋。在水产发达的县置水官,负责管理渔场、征收税赋。以上这些官吏不隶属于郡县,均隶属于少府,属于派出机关。东汉在县以下的官制与西汉无异,具体可以参见西汉官制。[143][151]
选官制度

参见:察举、征辟
察举和征辟是东汉选拔官吏的制度。所谓察举,是地方州郡以“贤良”、“孝廉”、“秀才”等名目,把有名望、有“德行”的人推荐上去,经过考核,任以官职。所谓征辟,是由朝廷、官府直接征召某人当官。[155]
在名义上,被察举和征辟的人,必须有“高才重名”,为
东汉丹阳铜镜
东汉丹阳铜镜[156]
乡党舆论所推崇。因之,为了争取被察举和征辟,当时的士大夫颇注意修饰自己的品行,以激扬声名,抬高身价。有的人更是矫情造作,沽名钓誉,以便博取高官厚禄。在察举和征辟时,贿赂请托,特权横行,成了司空见惯的现象。“选举乖实”的状况,甚至连最高统治者也不得不承认。汉明帝刚即位就说:“今选举不实,邪佞未去;权门请托,残吏放手。”[157]就是在这种腐朽的选举制度下,豪强地主盘根错节地控制着各级政权部门,封建的等级关系日益凝固化,一批“世代为官”的豪门阀阅、“儒学世家”开始形成。如邓禹一家,凡公者2人,侯29人,大将军以下13人,中二千石14人,州郡长官48人,其余官职不可胜数。弘农杨氏四世为三公,汝南袁氏则四世五公。这些世家大族,以后就发展成为门阀士族。[155]
4军事
编辑

主词条: 汉朝军制
在军事方面,相当三公的中央高级官员有大将军、骠骑将军、车骑将军、卫将军,相当九卿的有前、后、左、右将军,均不常设。以上将军均开府,府属有长史、司马各一人,掾属二十九人,令史御属三十一人,从事中郎二人,职掌参谋,均由朝廷任命。将军直接领兵的,在部、曲、屯等建置上分别设校尉、司马、军侯、屯长等统兵官。[150]
东汉中期以后,太后临朝称制,外戚以大将军执政,与太傅三公合称为
东汉铜车马
东汉铜车马(5张)
五府。另有所谓杂号将军,临事设置,事毕即撤。唯度辽将军因南匈奴所部时有内乱,自公元65年(永平八年)后常设。汉灵帝设西园八校尉,统率首都洛阳驻防军队,以宦官主之,这是后世宦官领兵的开端。
常备军由中央与地方军(郡国兵)组成。中央军中,京师卫戍部队由城门校尉统领,野战部队(北军)由北军中侯统领。北军下辖五个兵种的部,番号分别为屯骑(骑兵)、越骑(特种兵)、步兵、长水(水军)、射声(弓箭)。长官为校尉,副职司马。[150]全军总数约五千人不到。北军平十卒驻屯在京城长管君主宿卫、助理首都治安,发生战事就成为组建出征步枪队的核心。地方上的郡国兵经东汉初期多次裁撤、削减,只剩下边郡与内地关隘的少数驻军。遇有战乱,都是临时募兵或抽调京师北军出战。[158]
5经济
编辑

主词条: 汉朝经济
农业

生产工具
东汉时,出现了短辕一牛挽犁,它操作灵活,便于在小块农田上耕
东汉雕塑—汉光武帝陵石辟邪
东汉雕塑—汉光武帝陵石辟邪
作。这种短辕一牛挽犁的出现,是跟犁铧的改进结合在一起的。东汉时,已经大量使用全铁制犁铧,它比以往的V形犁,刃端角度已逐渐缩小,不但起土省力,而且可以深耕。此外,新型的全铁制的耕作工具也逐渐增多。在四川乐山崖墓石刻画像中见到的曲柄锄,是便于铲除杂草的中耕工具;四川绵阳发现的铁制钩镰,全长35厘米,是专用于收割的小型农具,操作起来很方便。[159-160]
据记载,汉献帝末年,雍州刺史张既曾令陇西、天水、南安三郡富人造屋宅水碓。可见水碓在当时已经普遍采用了。水碓是用水力带动石碓的舂米工具,它比以前用柱臼或脚踏石碓舂米,不但省力,而且效率要高得多。考古发掘还不断有陶风车、陶磨盘模型出土,都说明农产品加工工具有了显著进步。[159-160]
灵渠水利
在各地发现的东汉墓葬里,经常可以看到水田和池塘组合的模型,有从池塘通向水田的自流水渠,有的还在出口处安置闸门。汉灵帝时,宦官毕岚总结劳动人民的实践经验,创作翻车和渴乌,使灌溉水平大大提高。[160-161]
东汉时期,不仅修复和扩建了许多已堙废的陂塘,而且又新修了一批水利灌溉工程。如汝南地区的鸿隙陂,西汉时堙废。东汉初,邓晨任汝南太守,加以修复,可以灌溉几千顷良田。后来又不断加以扩建。汉和帝时,太守何敞又在那里修治渠道,开垦良田三万多顷。又如下邳徐县北的蒲阳陂、庐江的芍陂、会稽的镜湖等,都是当时著名的灌溉工程。[160][162]
东汉杜诗水排
东汉杜诗水排(5张)
东汉前期,各地还开凿了许多灌溉渠道,三辅、河内、山阳、河东、上党、太原、赵、魏及河西、江南地区,也都“穿渠灌溉”,有的地区还开辟了很多稻田。 黄河的治理,更是当时一项巨大的水利工程。公元1世纪初,黄河在今河南、河北交界地区决堤,河道南移,改从千乘(山东高宛以北)入海。河水泛滥成灾,淹没了几十个县。汉明帝时,在著名水利专家王景、王吴的主持下,用“堰流法”修了浚仪渠,并从荥阳至千乘海口千余里间修渠筑堤,从而使河、汴分流。黄河受两堤约束,水势足以冲刷沙土,通流入海。经过广大人民的辛勤劳动,终于战胜了黄河水患。此后八百年间,黄河没有改道,水灾也减少了。[160][163-166]
牛耕技术
牛耕技术在东汉时受到了普遍的重视。当时,一些地方官吏注意推广牛耕技术,铁犁牛耕技术已从中原向北方高原和江南一带推广
徐州东汉慕画像石《牛耕图》
徐州东汉慕画像石《牛耕图》
。陕西绥德县东汉画像石上的牛耕图,和米脂县东汉牛耕图,证明陕北高原的牛耕技术和中原地区已没有什么不同。任延做九真太守,在当地推广牛耕,田亩年年增辟。在西汉后期发明的精耕细作的区种法,到东汉时期得到了迅速推广。[160][167]
在崔实的《四民月令》中,记述了地主田庄内精耕细作经营农业的一些情况。这种田庄的农业经营,十分注意时令节气,重视杀草施肥,根据不同土壤的性质,种植不同的作物,采用不同的种植密度。并能及时翻土晒田,双季轮作,提高土地的利用率。[160][167]
手工业

冶铁技术
由于东汉铁制农具的普及,钢铁的需要量大大增加,从而推动了冶铁技术的改进。东汉初,南阳官员、发明家杜诗发明了水排(鼓风炉),利用水力转动机械,使鼓风皮囊张缩,不断给高炉加氧。水排的极大提高了冶铁质量和效率,是东汉冶铁技术的重大创新,也是世界冶铁史和机械
东汉环首刀
东汉环首刀(6张)
史上的伟大发明,约早于欧洲一千多年。在铁器铸造方面,东汉时已熟练地掌握了层叠铸造这一先进技术。在河南温县发现的一座烘范窑,出土了五百多套铸造车马器零件的叠铸泥范。把若干个泥范叠合起来,装配成套,一次就能铸造几个或几十个铸件。同时,叠铸技术有重大改进,由原来的双孔浇铸,改为单孔浇铸。叠铸技术的改进,进一步提高了生产效率,节省了原料。考古发掘资料证明,东汉时铁制用具已普遍应用到生活的各方面。铁钉、铁锅、铁刀、铁剪、铁灯等的大量出土,就是有力的证据。[160][168]
铁制兵器开始逐步取代青铜兵器是在西汉中期以后,当时出现了一种新的冶炼钢铁技术——“百炼钢”。所谓“百炼钢”,就是将块炼铁反复加热折叠锻打,使钢的组织致密、成份均匀,杂质减少,从而提高钢的质量。用这种技术制造的刀剑——“环首刀”,刀柄端带有金属圆环以利操控,刃直刀长,刚硬锋利,质量上完全无可挑剔,轻易的压倒了青铜剑,是当时世界上最为先进、杀伤力最强的近身冷兵器,也是人类历史上具有非凡意义的一种兵器。[169-171]
环首刀和百炼钢技术的孕育阶段是在西汉,而成熟和普及则是在东汉,彻底取代长剑是在东汉末年。东汉时期由于冶铁技
环首刀
环首刀[172]
术和效率的进步,对钢刀的炼制锻打次数已可有西汉的10多次提高至30次乃至50次。1974年7月,在山东临沂苍山地区出土一把东汉的环首刀,刀身上还刻有隶书铭文十八字:“永初六年(112年)五月丙午造卅湅大刀吉羊宜子孙”。“卅湅”就是三十炼,也就是这把刀曾经使用“百炼钢”技术将钢材折迭锻打达三十次之多,而在这把刀的刃部还发现有经过“淬火”以提高表面硬度。而正是在这种先进武器和汉帝国强大国力的支持下,东汉军队彻底消灭北匈奴,南匈奴内附被完全汉化。最终这部分西迁的北匈奴后裔辗转来到欧洲,被称作匈人,将暮年的西罗马帝国搅得天翻地覆。[172]
东汉时期,在冶铁手工业中已经使用煤(石炭)做燃料。在河南巩县的冶铁遗址中曾发现混杂了泥土、草茎制成的煤饼,说明煤已被用来炼铁。巴蜀地区还利用天然煤气煮盐。[168]
纺织业
在纺织业方面,东汉初年已能用织花机织成色彩缤纷、花纹复杂的织锦。当时,蜀锦已驰名全国,襄邑(河南睢县)和齐(山东临淄)的丝织业特别发达。考古材料还证明,在边疆地区,丝织业也有很大的发展。新疆不少地方汉墓出土的红色杯纹罗,织造匀细,花纹规整,反映丝织工艺水平相当高。在同一地区出土了组织细密的织花毛织品,颜色鲜丽,显示出当时西北高度发展的毛纺织工艺技术。[168]
漆器业
其它如漆器业、陶瓷业等手工业部门,在东汉时也都有进一步的发展。当时的漆器以蜀郡、广汉出产最为有名,两地工官主造的漆器,都是精美绝伦的手工艺品。当时,瓷器烧制的火候更高,器物的吸水性更弱。从出土的器物看,它已十分接近后来的青瓷。[160][173]
商业

田庄式的生产经营
东汉时期,豪强地主都占有大量土地,通常又采取田庄式
东汉五诛钱
东汉五诛钱[174]
的生产经营方式。在当时的田庄中,有农、林、牧、渔各业,还从事某些手工业的生产,或进行一定的商业和高利贷活动,具有极强的自给自足性质。例如刘秀母舅樊宏在湖阳经营的田庄,其中有数里面积的樊陂,田地达三百余顷。在这个田庄中,庐舍楼阁成片,“竹木成林,六畜放牧”,“檀棘桑麻,闭门成市”。[175]可见其规模很大,具有多种经营的特点。另外,樊宏还“好货殖”,从事商业和高利贷活动。在四川发现的画像砖上,也可以看到地主田庄的同样情景。[176-177]
崔实所写的《四民月令》,对地主田庄的经营情况反映得很详尽。所谓:田庄里种植着小麦、大麦、春麦、粟、黍、粳稻、大豆、小豆等粮食作物,胡麻、牡麻、蓝靛等经济作物,瓜果等蔬菜;自己制作各种酱、酒、醋及饴糖等食物;又种植药用植物,以配药品。在这种大田庄里,还种植各种林木以及果树,饲养马牛等耕畜和家畜。在手工生产方面,自己养蚕,纺织各种麻布和丝织物,制作衣、鞋,制造农具和兵器等。此外,田庄中也有粮食及农副产品的买卖。可见,在地主田庄里,各类生活资料基本上都可以自给自足。[162][177-179]
经济先进区域
铁工具的普遍推广和牛耕技术的提高,增强了人们向自然界斗争的能力,特别是它使江南河网沼泽地区的大规模开发成为可能。加上当时各种社会原因,东汉时期的经济区域开始发生了明显的变化。[180]
东汉以前,中国经济的先进区域主要在淮河以北,特别是包括关中在内的黄河中下游地区。当时的人口分布,也主要集中在黄河流域。到了东汉后期,这种情况开始有了较大的变化。黄河流域的某些地区人口减少,出现了衰落的迹象。而南方出现了新的经济发展地区,人口在急剧上升。[177]
随着人口的增加,南方不少地区的开发速度加快。如太湖和钱塘江流域,西汉时统由会稽郡管辖,东汉时分为吴、会稽二郡,这正是经济发展的直接结果。其他如鄱阳湖、洞庭湖周围地区及成都平原一带,都在不断发展,成为新的经济发达区域。不过,东汉时期,大部分人口仍然集中在黄河中下游一带。因之,黄河流域仍是当时的经济、政治中心。[177]
人口

由于农田水利工程的兴建,农耕工具的改进,农业耕作技术的提高以及精耕细作方法的推广,大大提高了社会生产力,使东汉时期的农业生产有了较大的发展。如西汉时,长安附近的京兆、左冯翊、右扶风一带,地处关中地区,人口特别稠密,共有240多万。到东汉时,关中战乱频仍,残破不堪,人口锐减至50余万。兖州也由780多万减至400万左右。相反,南方诸州,人口都有不同程度的增长。扬州人口从320多万增到430多万;荆州人口从350多万增到620多万;益州人口也从470多万增到720多万。[177]
和帝永兴元年(公元105年)的垦田数字达到732万多顷,人口达到5325万多人。[160][162]至永寿三年(157年),全国有户10,677,960,口56,476,856,已大致恢复至西汉极盛时期。[181-185]
东汉时代中国人口
公元年份
户数
口数
垦田数/顷
57
4279634
21007820
-
75
5860573
34125021
-
88
7456784
43356367
-
105
9237112
53256229
7320170
125
9647838
48690789
6942892
144
9946915
49730550
6896271
145
9937680
49324183
6957676
146
9348227
47566772
6930123
156
10677960
56476856
-
6文化
编辑

主词条: 汉朝文化
东汉王朝在统治上沿用了许多西汉的方针与政策,而且在一些方面做了调整与改革,使之更加适于当时的社会状况。在东汉前期,政权进一步加强与地方势力的融和,使国家趋于稳定,在经济、文化、科学技术等方面都远超过了西汉时期的水平。[186-187]
思想

西汉末年,从董仲舒开始的神学化的儒学思想继续发展,谶纬迷信[188]开始广泛流传[189]刘秀当初为了称帝,就用符瑞图谶来证明他当皇帝是“天命”所归,是神的意志。刘秀建立东汉政权后,对谶纬崇信更甚。用人施政都要找谶纬作根据;各种重大问题的决策,也以谶纬来“决定嫌疑”;对于儒家经典的解释,都以谶纬为指归。 [189]
科技

造纸业
东汉时期,造纸业取得了极大的成就。西汉时,造纸工艺还处在探
蔡伦的造纸术
蔡伦的造纸术[190]
索阶段。《后汉书》记载,汉和帝时,尚方令蔡伦总结经验,发明了用树皮、麻头、破布、旧渔网等作原料造纸的技术。新的造纸工艺,主要是在纸浆的化学处理和漂白等关键工艺上有了重大突破。蔡伦的改进,使造纸原料多样化,还能化旧利废,取材方便,提高了纸的质量,便于普遍推广。蔡伦的功绩是不朽的,当时天下都称之为“蔡侯纸”。[160][191]从此,纸张迅速代替了过去的竹简、木牍和缣帛,大大便利了科学文化的传播和推广。公元8世纪时,中国造纸术传入西亚,以后又传入欧洲,逐步在全世界得到推广。纸的发明使用,是中国对世界文明的巨大贡献。[173]
公元105年,蔡伦在前人的基础上改造了纸张的制造技术,使中国的文字记录方式脱离了使用竹简的时代,同时造纸术也作为我们熟悉的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而流传至今。东汉对后世的另外一项贡献是制陶业的发展,它使中国彻底脱离了青铜时代的材料束缚,把一些以前为豪门贵族专有的用品带入了寻常百姓家。[192]
自然科学
自然科学方面,以张衡为代表的东汉学术界,取得了很高的成
说唱俑
说唱俑[193]
就。张衡则以高超的工艺制造了“浑天仪”、“地动仪”等科学仪器,制造这些仪器的原理仍被广泛使用。[194]尤其是地动仪,直到1700多年之后,欧洲才发明了类似的仪器。他在天文学巨著《灵宪》中对月食成因的解释,使他成为了世界上第一个科学的揭示了月食成因的人[194]。[6][195]
医学

东汉时期,是中国传统医学创立的重要时期。[6][196]东汉末年的名医华佗是有记载以来第
一位利用麻醉技术对病人进行手术治疗的外科医生,[197]在医学比较落后的封建时代,这是一个非常了不起的成就。[198]他创造的“五禽戏”[199]是中国第一套体操性质的健身活动。[198]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是中医史上的不朽之著[200],成为中医学的主要奠基人。[6][196]被称为“医方之祖”[201]。[202]
绘画

辎车画像砖
辎车画像砖
到东汉时期,书法、绘画已不单纯作为文字图形符号使用,它们的艺术地位逐渐显露出来,虽然今日东汉流传下来的艺术品数量不多,但从其中依然能窥得汉文化的风貌。[203]
文学

东汉大兴儒学,太学林立,学术气氛浓厚,故而东汉在中国历史上的科技和文化发展中占有非常突出的地位,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巨大成就。[6]
此外,被称为文宗字祖的许慎所著的《说文解字》成为了汉字学的开山鼻祖,故后人研究汉字必先读《说文》。[204]
史学

东汉时期最重要的历史著作,是班固所著的《汉书》。《汉书》起自汉高祖刘邦,止于平帝、王莽,写了西汉王朝二百多年的历史,是中国第一部断代史。[204-205]
宗教

佛教
根据记载,汉哀帝元寿元年(公元前2年)博士弟子景卢出使大月氏,其王
释源祖庭-洛阳白马寺
释源祖庭-洛阳白马寺
使人口授《浮屠经》。到了东汉永平十年(公元67年),汉明帝派人去西域,迎来两位高僧,并且带来了许多佛像和佛经,用白马驼回首都雒阳,皇帝命人修建房屋供其居住,翻译佛经[46]。也就是现在的白马寺。[6]
汉明帝时,因明帝刘庄夜梦金人向西而去,遂派蔡谙和秦景到天竺拜求佛法。蔡、秦等人用白马驮回了佛像和四十二章经,及带回了两位在途中遇到的天竺高僧摄摩腾,竺法兰。[46]汉明帝敕令仿天竺式样修建寺院供两位高僧居住,并将寺院取名为“白马寺”,以铭记白马驮经之功。后来两位高僧将四十二章经译成中文,佛教从此传入中国。[206-207]
原始道教
五斗米道的教义与太平道相似,创始人是沛人张陵。顺帝时张陵作道书,并向群众传道。受道的人都要出五斗米,故称五斗米道。东汉末年,五斗米道活动的地区主要在雍、益二州,根据地在汉中。张陵死后,其子张衡传其道,张衡死,其子张鲁又继之。[208]
7民族
编辑

东汉时期对外交流频繁,著名者有班超出使西域,在西域长驻了三十多年,先后击破了被匈奴控制的西域诸国,不但令西域诸国一一归顺汉朝,并开拓了东西文化的交流。[209]期间他还派出甘英出使西域的大秦国,虽未有成功,但足迹已达波斯湾诸国。[204][209]
另外,东汉在91年灭北匈奴。南匈奴内附汉朝。216年,南匈奴最后一个呼厨泉单于去邺城拜见曹操,曹操分南匈奴为五部,匈奴汗国不复存在,困扰汉朝数百年的北方外患终告一段落。[204]
匈奴

南匈奴
公元46年(建武二十二年),匈奴贵族之间爆发了争立单于的
东汉灭北匈奴之战与北匈奴西迁图
东汉灭北匈奴之战与北匈奴西迁图(3张)
斗争,互相猜忌,出现裂痕。加上蒙古草原上连年旱蝗,“人畜饥疫,死耗太半”,匈奴遂分裂为南北两部[210]。刘秀接受了南匈奴的归附,令其入居云中,东汉政府每年供给南匈奴一定数量的粮食、牛马及丝帛等物资。南单于则遣侍子入朝,分置诸部于北地、朔方、五原、云中、定襄、雁门、代郡、西河等缘边八郡,协助东汉防御北匈奴的侵扰。[211-213]
北匈奴
汉窦宪攻稽洛山北匈奴之战
汉窦宪攻稽洛山北匈奴之战[214]
南匈奴归附东汉王朝后,留在蒙古草原上的北匈奴,势力大大削弱,在南北交战中,数次被南匈奴击败。公元73年(永平十六年),东汉王朝大举反击,窦固等分兵四路,深入北匈奴腹地,取得很大的军事胜利,往北追至蒲类海(新疆巴里坤湖),并留屯于伊吾卢城(新疆哈密)[215]。[216-219]
到汉章帝时,北匈奴日益衰弱,先后有数十万口入塞投降。 公元89年(永元元年),窦宪、耿秉等率领汉军会合南匈奴大举北进,与北单于交战,连战皆捷,降者前后二十余万人[220]。[214]在以后的二年内,北匈奴不断失败,向西迁移。以后,北匈奴的一部分越过中亚、西亚迁往欧洲 [221]。[216]
西域

王莽时,匈奴控制了西域。公元29年(建武五年),窦融承制立康为西域大都尉,统属西域55国。以后,莎车、鄯善、车师、焉耆等国先后遣使朝贡,请中央在西域设置都护。但刘秀因中原初定,无力经营西域,遂送还侍子。此后,西域呈现混乱状态,大部分政权皆役属于匈奴。[222]
公元73年,班超首先到了鄯善。班超以“不入虎穴,焉得虎子”的决心,率领部下袭杀北匈奴使者一百多人,鄯善为之震服。以后,他又使于阗归附中央。第二年春天,班超废掉北匈奴所立的龟兹人疏勒王,按照疏勒人的愿望,改立疏勒故王子。经过班超的坚决斗争,北匈奴的势力在南道逐一被肃清,使南道诸国摆脱了北匈奴的统治。[222]
班超在西域的活动,为增进汉族与西域各族人民的友谊,加强中原与西域地区政治、经济的联系,维护多民族国家的统一,立下了历史功勋。班超出使之所以获得成功,是因为它符合汉族人民要求恢复与西域的关系的愿望,符合西域各族人民要求摆脱北匈奴的奴役,增强与汉族人民的历史联系的意愿。[222]
乌桓

主词条: 乌桓
公元46年,匈奴内部发生分裂,乌桓各部乘机摆脱了匈奴的控制。南匈奴归附东汉后,乌桓也向东汉政府表示臣服。[223-224]刘秀封郝旦等大小酋长八十余人为侯王君长,使其居住于幽、并二州缘边十郡境内,招募乌桓族人内附,在上谷郡宁县(河北宣化县西北)设护乌桓校尉,监领乌桓各部[225]。东汉王朝岁给乌桓人衣食,利用他们善于骑射的特点,让他们助守边防。乌桓各部世代为东汉守边,实际上成了一支世袭的雇佣军队,直到魏晋时期,乌桓铁骑仍名闻天下。[226]
鲜卑

主词条: 鲜卑
南匈奴和乌桓相继归附东汉后,鲜卑各部也遣使通好。公元54年(建武三十年),鲜卑接受了东汉中央的封号,也受护乌桓校尉监护[227]。东汉还收买鲜卑部落大人,使之专门对付北匈奴。[228]
苍山东汉墓画像石《胡汉交战图》
苍山东汉墓画像石《胡汉交战图》
东汉中期,北匈奴残部西迁,鲜卑族乘机占领了匈奴故地,与散居在原地的十余万落匈奴人融合在一起,势力迅速强盛起来[229]。从此以后,鲜卑族摆脱了对东汉王朝的依附,并成为东汉中后期在北方的一支威胁力量。[228]
羌族

主词条: 羌族
东汉初,刘秀在削平陇西割据势力后,复置护羌校尉,管理羌族诸部落,并陆续迁羌族于陇西、天水、扶风诸郡(甘肃东部、陕西西部一带)[230]。公元58年,窦固等攻破青海境内未臣服的烧当诸部后,又把他们迁徙至关中一带[231]。为了隔断徙居内地的羌族诸部与青海境内未臣服羌族的联系,防止他们联合反抗,东汉政府在今青海西宁、乐都一带建立屯田区,长期驻军屯垦[232]。从汉安帝时起,羌族人民发动了三次大规模的起义,前后延续五六十年。羌族人民的斗争和各地的农民起义相呼应[233],给予东汉王朝以致命的打击。由于长期的残酷战争,使整个西北地区残破不堪,社会生产遭到巨大的破坏。[234]
蛮族

主词条: 蛮族
在西汉和新莽末年的社会大动荡中,大量汉人为躲避战乱流入湖南西部的武陵山区,与当地人民错居杂处。[235]东汉建立后,当地郡县为了重新控制这些流亡人口,也与当地人民发生了冲突。公元47年(建武二十三年),武陵当地人叛乱,攻击当地郡县,光武帝派刘尚率万余军队前往平叛,结果全军覆没。[236]第二年,李嵩、马成督军进剿,仍然不能获胜。[237]第三年,伏波将军马援主动请缨,带领四万多人前去攻打。[238-239]由于北方将士水土不服、不习地形等,汉军死伤大半[240],马援也因疫疾阵亡。[241]最后,历时三年的武陵当地人叛乱才被平定下来。[242]
东汉中叶后,由于加重了对蛮族的控制和搜刮,结果引起了各地蛮族大起义。[243]蛮族人民连绵不断的反抗斗争,一直延续到东汉王朝覆灭为止。[244]
“西南夷”地区的经济文化有很大发展,物产十分富饶。在益州郡西部,居住着众多的哀牢夷人。永平年间,哀牢王柳貌率55万余人归附东汉王朝。汉明帝在其地设置哀牢、博南二县,与益州西部都尉所属六县合建为永昌郡。从此,他们与汉族的联系更加密切。 东汉时期,四川、云南西部地区少数民族诸部,都相继归附东汉王朝。汉族文化传入少数民族地区后,改变了当地风俗,提高了当地经济、文化的水平。[244]
8外交
编辑

东亚

主词条: 高句丽、百济、日本
朝鲜
在东汉末年,朝鲜半岛北部先后兴起高句丽、百济两个国家,两国的发展水平虽略有不同,但都处在由原始社会向阶级社会过渡阶段。[245]他们在东汉的强烈影响下,并没有向奴隶社会发展,而是模仿汉朝的剥削方式和政治制度,从而走上了封建化的道路。[246]
日本
在日本列岛上居住着
汉倭奴国王印
汉倭奴国王印
大和民族的先祖,东汉时有一百多个小国。[247]公元57年(建武中元二矮奴国年),日本国王遣使入汉都洛阳进贡,愿为汉臣藩,求汉皇赐名。汉以其人矮,遂赐“倭国”。其王又求汉皇赐封,光武帝又赐其为“倭奴王”,并赐封“汉倭奴国王印”金印[248]。这颗金印已于1784年在日本九州志贺岛出土,成了日本国宝,并作为中日两国最早友好交往的证明,现藏于福冈市博物馆。[249-250]
南亚和东南亚

主词条: 印度、缅甸、越南
东汉时期,印度、缅甸等国与中国的关系也更为密切。据记载:公元94年(永元六年),永昌境外的敦忍乙王莫延曾派遣使者来访,双方互赠礼物。[251]公元97年,缅甸北部的掸国王雍由调派遣使者向汉王朝赠送珍宝。东汉政府则以金印回赠。[252]公元120年(永宁元年),雍由调再次遣使来汉,并“献乐及幻人”[253],缅甸的音乐和杂技,在当时深受欢迎。自从佛教传入中国以后,汉与印度的联系就日趋密切。特别是汉明帝派人去印度取经以后,[46]印度的僧侣大量来到中国,译佛经,传佛学,对中国的文化思想产生了重大影响。[254]
东汉时,越南北部设置交趾、九真、日南三郡。东汉初,锡光任交趾太守,任延任九真太守,教越民耕种技术,设立学校,传播先进文化,对改变当地落后状态起了很大促进作用。但后来苏充任交趾太守,对越人加重剥削,引起越人的强烈不满。公元40年(建武十六年),交趾征侧、征贰起兵反抗,得到九真、日南等地人的响应,很快攻占六十多座城池。征侧、征贰自立为王,这就是越南历史上著名的二征王。二征王不久就被伏波将军马援镇压。东汉在镇压二征之后,在政治、经济等方面进行了一些改革,如穿渠溉田,发展农业生产,废除残暴的“越律”十余条等。东汉先进的经济、文化给越南以深刻的影响。[255]
西方

主词条: 大秦
自张骞出使西域之后,通过丝绸之路,汉朝
东汉时期的欧亚大陆
东汉时期的欧亚大陆(4张)
与中亚、西亚建立了经常的贸易关系。西汉末年,丝绸之路荒废,[256]到东汉初,公元97年(永元九年),班超曾派副使甘英出使大秦国(罗马),一直到达条支海(波斯湾)。[257]也是完整的丝绸之路路线,西端从欧洲(罗马),东端到东汉京师洛阳。[254]
公元166年(延熹九年),大秦(罗马)商人由海路来到东汉洛阳,以大秦王安敦的名义,觐见汉桓帝并赠送汉桓帝一些礼物[258]。此后汉与罗马的贸易关系更为频繁。[254][259-260]
9帝王世系
编辑

庙号    谥号    姓名    统治时间    年号    年期
世祖
光武皇帝
刘秀
25年—57年
建武
25年—56年
建武中元
56年—57年
显宗
孝明皇帝
刘庄
57年—75年
永平
58年—75年
肃宗
孝章皇帝
刘炟
75年—88年
建初
76年—84年
元和
84年—87年
章和
87年—88年
穆宗(后除庙号)
孝和皇帝
刘肇
88年—105年
永元
89年—105年
元兴
105年—105年
孝殇皇帝
刘隆
105年—106年
延平
106年—106年
孝德皇帝
刘庆



恭宗(后除庙号)
孝安皇帝
刘祜
106年—125年
永初
107年—113年
元初
114年—119年
永宁
120年—121年
建光
121年—122年
延光
122年—125年
北乡侯
刘懿
125年


敬宗(后除庙号)
孝顺皇帝
刘保
125年—144年
永建
126年—132年
阳嘉
132年—135年
永和
136年—141年
汉安
142年—144年
建康
144年—144年
孝冲皇帝
刘炳
144年—145年
永嘉
145年—145年
孝质皇帝
刘缵
145年—146年
本初
146年—146年
孝穆皇帝
刘开



孝崇皇帝
刘翼



威宗(后除庙号)
孝桓皇帝
刘志
146年—167年
建和
147年—149年
和平
150年—150年
元嘉
151年—152年
永兴
153年—154年
永寿
155年—158年
延熹
158年—167年
永康
167年—167年
孝元皇帝
刘淑



孝仁皇帝
刘苌



孝灵皇帝
刘宏
168年—189年
建宁
168年—172年
熹平
172年—178年
光和
178年—184年
中平
184年—189年
弘农怀王
刘辩
189年
光熹
189年—189年
昭宁
189年—189年
孝献皇帝
刘协
189年—220年
永汉
189年—189年
中平
189年—189年
初平
190年—193年
兴平
194年—195年
建安
196年—220年
延康
220年—220年
注释:
在汉敬宗(汉顺帝)之前本来是阎太后(汉安帝太后)拥立的(前)少帝刘懿,刘懿做了半年皇帝即死亡,敬宗趁机即位。现在史书和学者都没有把刘懿归于汉朝皇帝一类,有的则称为北乡侯。
献帝以前是(后)少帝刘辩,当了四个月皇帝,而且还有许多时间都在避难之中。现在史书和学者都没有把刘辩归于汉朝皇帝一类。但董卓毒杀少帝刘辩以后,改谥为弘农怀王,故,世称(后)少帝为”弘农王“。
蜀汉昭烈皇帝所上谥为“孝愍皇帝”,但上谥时刘协并未去世。
词条图册更多图册

东汉历代皇帝
参考资料
1.  徐俊,《中国古代王朝和政权名号探源》, 湖北武昌, 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0年11月,第 71-75页,ISBN 7-5622-2277-0。
2.  傅乐成. 第六章〈光武的统一〉. 《中国通史(上)》. 2005: 154-156页.
3.  其辞曰:“铄王师兮征荒裔,剿凶虐兮截海外,夐其邈兮亘地界,封神丘兮建隆嵑,熙帝载兮振万世。”
4.  傅乐成. 第八章〈尚书权力的发展. 《中国通史(上)》. 2005: 第194页-第195页〉.
5.  傅乐成. 第六章〈明章的政绩〉. 《中国通史(上)》. 2005: 157-158页.
6.  东汉历史(公元25年-220年)  .历史春秋网 [引用日期2013-05-16] .
7.  邹纪万. 第三章〈两汉的土地与农业〉. 《中国通史—秦汉史》. 1978: 157-164.
8.  千年故刹--彭城禅院  .薛埠镇信息网 [引用日期2013-05-22] .
9.  东汉历史(公元25年-220年)  .历史春秋网 [引用日期2013-05-16] .
10.  范晔·《后汉书·卷一上·光武帝纪第一上 》世祖光武皇帝讳秀,字文叔,南阳蔡阳人,高祖九世之孙也,出自景帝生长沙定王发。发生舂陵节侯买,买生郁林太守外,外生巨鹿都尉回,回生南顿令钦,钦生光武。
11.  范晔·《后汉书·卷一上·光武帝纪第一上 》十一月,有星孛于张。光武遂将宾客还舂陵。
12.  范晔·《后汉书·卷一上·光武帝纪第一上 》六月己卯,光武遂与营部俱进,自将步骑千余,前去大军四五里而陈。寻、邑亦遣兵数千合战。光武奔之,斩首数十级。诸部喜曰:“刘将军平生见小敌怯,今见大敌勇,甚可怪也,且复居前。请助将军!”光武复进、寻、邑兵却,诸部共乘之,斩首数百千级。连胜,遂前。时,伯升拔宛已三日,而光武尚未知。乃伪使持书报城中,云“宛下兵到”,而阳堕其书。寻、邑得之,不憙。诸将既经累捷,胆气益壮,无不一当百。光武乃与敢死者三千人,从城西水上冲其中坚,寻、邑陈乱,乘锐崩之,遂杀王寻。城中亦鼓噪而出,中外合势,震呼动天地,莽兵大溃,走者相腾践,奔殪百余里间。会大雷风,屋瓦皆飞,雨下如注,滍川盛溢,虎豹皆股战,士卒争赴,溺死者以万数,水为不流。王邑、严尤、陈茂轻骑乘死人度水逃去。尽获其军实辎重、车甲珍宝,不可胜算,举之连月不尽,或燔烧其余。
13.  范晔·《后汉书·卷一上·光武帝纪第一上 》更始将北都洛阳,以光武行司隶校尉,使前整修宫府。于是置僚属,作文移,从事司察,一如旧章。
14.  汉光武帝陵  . 铁血网 [引用日期2013-05-16] .
15.  范晔·《后汉书·卷一上·光武帝纪第一上 》时三辅吏士东迎更始,见诸将过,皆冠帻,而服妇人衣,诸于绣罪,莫不笑之,或有畏而走者。及见司隶僚属,皆欢喜不自胜。老吏或垂涕曰:“不图今日复见汉官威仪!”由是识者皆属心焉。及更始至洛阳,乃遣光武以破虏将军行大司马事。十月,持节北度河,镇慰州郡。所到部县,辄见二千石、长吏、三老、官属,下至佐史,考察黜陟,如州牧行部事。辄平遣囚徒,除王莽苛政,复汉官名。吏人喜悦,争持牛、酒迎劳。
16.  范晔·《后汉书·卷一上·光武帝纪第一上 》二年正月,光武以王郎新盛,乃北徇蓟。王郎移檄购光武十万户,而故广阳王子刘接起兵蓟中以应郎,城内扰乱,转相惊恐,言邯郸使者方到,二千石以下皆出迎。于是光武趣驾南辕,晨夜不敢入城邑,舍食道傍。至饶阳,官属皆乏食。光武乃自称邯郸使者,入传舍。传吏方进食,从者饥,争夺之。传吏疑其伪,乃椎鼓数十通,绐言邯郸将军至,官属皆失色。光武升车欲驰,既而惧不免,徐还坐,曰:“请邯郸将军人。”久乃驾去。传中人遥语门者闭之。门长曰:“天下讵可知,而闭长者乎?”遂得南出。晨夜兼行,蒙犯霜雪,天时寒,面皆破裂。至呼沱河,无船,适遇冰合,得过,未毕数车而陷。进至下博城西,遑惑不知所之。有白衣老父在道旁,指曰:“努力!信都郡为长安守,去此八十里。”光武即驰赴之,信都太守任光开门出迎。世祖因发旁县,得四千人,先击堂阳、贳县,皆降之。王莽和成卒正邳彤亦举郡降。又昌城人刘植,宋子人耿纯,各率宗亲子弟,据其县邑,以奉光武。于是北降下曲阳,众稍合,乐附者至有数万人。
17.  范晔·《后汉书·卷一上·光武帝纪第一上 》更始遣侍御史持节立光武为萧王,悉令罢兵诣行在所。光武辞以河北未平,不就征。自是始贰于更始。
18.  汉光武帝刘秀简介:汉朝中兴之主  .中国网 [引用日期2012-07-16] .
19.  范晔·《后汉书·卷一上·光武帝纪第一上 》是月,赤眉立刘盆子为天子。
20.  范晔·《后汉书·卷一上·光武帝纪第一上 》八月壬子,祭社稷。癸丑,祠高祖、太宗、世宗于怀宫。进幸河阳。更始廪丘王田立降。
21.  范晔·《后汉书·卷一上·光武帝纪第一上 》冬十月癸丑,车驾入洛阳,幸南宫却非殿,遂定都焉。
22.  范晔·《后汉书·卷一上·光武帝纪第一上 》延岑大破赤眉于杜陵。
23.  范晔·《后汉书·卷一上·光武帝纪第一上 》冯异与赤眉战于崤底,大破之,余众南向宜阳,帝自将征之。己亥,幸宜阳。甲辰,亲勒六军,大陈戎马,大司马吴汉精卒当前,中军次之,骁骑、武卫分陈左右。赤眉望见震怖,遣使乞降。丙午,赤眉君臣面缚,奉高皇帝玺绶,诏以属城门校尉。戊申,至自宜阳。己酉,诏曰:“群盗纵横,贼害元元,盆子窃尊号,乱惑天下。朕奋兵讨击,应时崩解,十余万众束手降服,先帝玺绶归之王府。斯皆祖宗之灵,士人之力,朕曷足以享斯哉!其择吉日祠高庙,赐天下长子当为父后者爵,人一级。”
24.  范晔·《后汉书·卷一上·光武帝纪第一上 》隗嚣反,盖延等因与嚣战于陇阺,诸将败绩。辛丑,诏曰:“惟天水、陇西、安定、北地吏人为隗嚣所诖误者,又三辅遭难赤眉,有犯法不道者,自殊死以下,皆赦除之。”
25.  范晔·《后汉书·卷一下·光武帝纪第一下 》冬十一月戊寅,吴汉、臧宫与公孙述战于成都,大破之。述被创,夜死。辛巳,吴汉屠成都,夷述宗族及延岑等。
26.  刘秀称帝  .中华文化信息网 [引用日期2013-12-17] .
27.  强项令董宣图片来源  .人民教育网 [引用日期2013-02-10] .
28.  中国历史朝代——东汉  .文通网 [引用日期2013-05-16] .
29.  东汉  . 加拿大华人网 [引用日期2013-05-16] .
30.  防范功臣  .中华文化信息网 [引用日期2013-12-17] .
31.  范晔·《后汉书·卷十七·冯岑贾列传第七 》十三年,定封胶东侯,食郁秩、壮武、下密、即墨、梃、观阳,凡六县。复知帝欲偃干戈,修文德,不欲功臣拥众京师,乃与高密侯邓禹并剽甲兵,敦儒学。帝深然之,遂罢左右将军。
32.  范晔·《后汉书·卷二十九·申屠刚鲍永郅恽列传第十九 》时内外群官,多帝自选举,加以法理严察,职事过苦,尚书近臣,乃至捶扑牵曳于前,群臣莫敢正言。刚每辄极谏,又数言皇太子宜时就东宫,简任贤保,以成其德,帝并不纳。以数切谏失旨,数年,出为平阴令。复征拜太中大夫,以病去官,卒于家。
33.  范晔·《后汉书·卷二十六·伏侯宋蔡冯赵牟韦列传第十六 》后千乘欧阳歙、清河戴涉相代为大司徒,坐事下狱死,自是大臣难居相任。
34.  纵横大历史三大战役系列,东汉三大战役  . 铁血网 [引用日期2013-05-16] .
35.  范晔·《后汉书·卷一下·光武帝纪第一下 》夏六月丁卯,沛太后郭氏薨,因诏郡县捕王侯宾客,坐死者数千人。
36.  扩大尚书台的权力  .中华文化信息网 [引用日期2013-12-17] .
37.  范晔·《后汉书·卷志第二十四·百官一 》世祖中兴,务从节约,并官省职,费减亿计,所以补复残缺,及身未改,而四海从风,中国安乐者也。
38.  傅乐成,《中国通史(上)·第六章〈光武的治术〉》. 2005. 156-157页.
39.  范晔·《后汉书·卷二·显宗孝明帝纪第二 》冬十一月,遣奉车都尉窦固、驸马都尉耿秉、骑都尉刘张出敦煌昆仑塞,击破白山虏于蒲类海上,遂人车师。初置西域都护、戊己校尉。
40.  范晔·《后汉书·卷二·显宗孝明帝纪第二》十五年冬,拜为奉车都尉,以骑都尉耿忠为副,谒者仆射耿秉为驸马都尉,秦彭为副,皆置从事、司马,并出屯凉州。明年,固与忠率酒泉、敦煌、张掖甲卒及卢水羌胡万二千骑出酒泉塞,耿秉、秦彭率武威、陇西、天水募士及羌胡万骑出居延塞,又太仆祭肜、度辽将军吴棠将河东北地、西河羌胡及南单于兵万一千骑出高阙塞,骑都尉来。
41.  汉明帝:刘庄  .中华网 [引用日期2013-05-16] .
42.  汉明帝刘庄  .网易网 [引用日期2013-05-16] .
43.  汉章帝:刘炟  .历史千年 [引用日期2013-05-22] .
44.  范晔·《后汉书·卷八十六·南蛮西南夷列传第七十 》哀牢夷者,其先有妇人名沙壹,居于牢山。
45.  范晔·《后汉书·卷八十六·南蛮西南夷列传第七十 》二十七年,贤栗等遂率种人户二千七百七十,口万七千六百五十九,诣越巂太守郑鸿降,求内属,光武封贤栗等为君长。自是岁来朝贡。
46.  《佛说四十二章经》,永平七年(64年)明帝夜梦金人飞行殿庭,派遣中郎将蔡愔、秦景、博士王遵等人去西域,访求佛道。蔡愔等于大月氏遇沙门摄摩腾、竺法兰两人,与之东归,所得佛像经卷,用白马驮回,永平十年(67年)到洛阳。明帝对摩、竺二人礼遇有加,请二人居于鸿胪寺中。次年,洛阳城西雍门外三里御道北,汉明帝敕令兴修僧院,中国最早的一座佛寺 — 白马寺诞生了。
47.  范晔·《后汉书·卷二·显宗孝明帝纪第二》故吏称其官,民安其业,远近肃服,户口滋殖焉。
48.  范晔·《后汉书·卷二·显宗孝明帝纪第二》夏四月丙辰,诏曰:“予未小子,奉承圣业,夙夜震畏,不敢荒宁。先帝受命中兴,德侔帝王,协和万邦,假于上下,怀柔百神,惠于鳏、寡。朕承大运,继体守文,不知稼穑之艰难,惧有废失。圣恩遗戒,顾重天下,以元元为首。公卿百僚,将何以辅朕不逮?其赐天下男子爵,人二级;三老、孝悌、力田人三级;爵过公乘,得移与子若同产、同产子;及流人无名数欲自占者人一级;鳏、寡、孤、独、笃癃粟,人十斛。其施刑及郡国徒,在中元元年四月己卯赦前所犯而后捕系者,悉免其刑。又边人遭乱为内郡人妻,在己卯赦前,一切遣还边,恣其所乐。中二千石下至黄绶,贬秩赎论者,悉皆复秩还赎。方今上无天子,下无方伯,若涉渊水而无舟楫。夫万乘至重而壮者虑轻,实赖有德左右小子。高密侯禹,元功之首;东平王苍,宽博有谋;并可以受六尺之托,临大节而不挠。其以禹为太傅,苍为骠骑将军。大尉憙告谥南郊,司徒奉安梓宫,司空鲂将校复土。其封憙为节乡侯,为安乡侯,鲂为杨邑侯。
49.  范晔·《后汉书·卷二·显宗孝明帝纪第二》冬十月壬子,幸辟雍,初行养老礼。诏曰:“光武皇帝建三朝之礼,而未及临飨。眇眇小子,属当圣业。间暮春吉辰,初行大射;令月元日,复践辟雍。尊事三老,兄事五更,安车软轮,供绥执授。侯王设酱,公卿馔珍,朕亲袒割,执爵而颤。祝哽在前,祝噎在后。升歌《鹿鸣》,下管《新宫》,八佾具修,万舞于庭。朕固薄德,何以克当?《易》陈负乘,《诗》刺彼己,永念惭疚,无忘厥心。三老李躬,年耆学明。五更桓荣,授朕《尚书》。《诗》曰:‘无德不报,无言不酬。’其赐荣爵关内侯,食邑五千户。三老、五更皆以二千石禄养终厥身。其赐天下三老酒人一石,肉四十斤。有司其存耆耋,恤幼孤,惠鳏寡,称朕意焉。”知
50.  范晔·《后汉书·卷二·显宗孝明帝纪第二》二月甲寅,太尉赵憙、司徒李免。丙辰,左冯翊郭丹为司徒。己未,南阳太守虞延为太尉。甲子,立贵人马氏为皇后,皇子炟为皇太子赐天下男子爵,人二级;三老、孝悌、力田人三级;流人无名数欲占者人一级;鳏、寡、孤、独、笃、癃、贫不能自存者粟,人五斛。
51.  范晔·《后汉书·卷二·显宗孝明帝纪第二》五月丙辰,赐天下男子爵,人二级,三老、孝悌、力田人三级,流民无名数欲占者人一级;鳏、寡、孤、独、笃癃、贫无家属不能自存者粟,人三斛。诏曰:“昔曾、闵奉亲,竭欢致养;仲尼葬子,有棺无椁。丧贵致哀,礼存宁俭。今百姓送终之制,竞为奢靡。生者无担石之储,而财力尽于坟土。伏腊无糟糠,而牲牢兼于一奠。糜破积世之业,以供终朝之费,子孙饥寒,绝命于此,岂祖考之意哉!又车服制度,恣极耳目。田荒不耕,游食者众。有司其申明科禁,宜于今者,宣下郡国。”
52.  范晔·《后汉书·卷二·显宗孝明帝纪第二》制曰:“天生神物,以应王者;远人慕化,实由有德。朕以虚薄,何以享斯?唯高祖、光武圣德所被,不敢有辞。其敬举觞,太常择吉日策告宗庙。其赐天下男子爵,人二级,三老、孝悌、力田人三级,流人无名数欲占者人一级;鳏、寡、孤、独、笃癃、贫不能自存者粟,人三斛;郎、从官视事十岁以上者,帛十匹。中二千石、二千石下至黄绶,贬秩奉赎,在去年以来皆还赎。”
53.  范晔·《后汉书·卷三·肃宗孝章帝纪第三 》爵过公乘得移与子若同产子;鳏、寡、孤、独、笃癃、贫不能自存者粟,人三斛。
54.  范晔·《后汉书·卷三·肃宗孝章帝纪第三 》三月癸巳,立贵人窦氏为皇后。赐爵,人二级、三老、孝悌、力田人三级,民无名数及流民欲占者人一级;鳏、寡、孤、独、笃癃、贫不能自存者粟,人五斛。
55.  范晔·《后汉书·卷三·肃宗孝章帝纪第三 》夏四月戊子,立皇子庆为皇太子。赐爵,人二级,三老、孝悌、力田人三级,民无名数及流人欲自占者人一级;鳏、寡、孤、独、笃癃、贫不能自存者粟,人五斛。
56.  范晔·《后汉书·卷三·肃宗孝章帝纪第三 》其赐鳏、寡、孤、独、不能自存者粟,人五斛。
57.  范晔·《后汉书·卷三·肃宗孝章帝纪第三 》五月戊申,诏曰:“乃者凤皇、黄龙、鸾鸟比集七郡,或一郡再见,及白乌、神雀、甘露屡臻。祖宗旧事,或班恩施。其赐天下吏爵,人三级;高年、鳏、寡、孤、独帛,人一匹。《经》曰:‘无侮鳏寡,惠此茕独。’加赐河南女子百户牛、酒,令天下大酺五日。赐公卿已下钱、帛各有差;及洛阳人当酺者布,户一匹,城外三户共一匹。赐博士员弟子见在太学者布,人三匹。令郡国上明经者,口十万以上五人,不满十万三人。”
58.  范晔·《后汉书·卷二·显宗孝明帝纪第二 》是岁,天下安平,人无徭役,岁比登稔,百姓殷富,粟斛三十,牛羊被野。
59.  明章之治    .网易网 [引用日期2013-05-16] .
60.  明章之治  .吉林市档案信息网 [引用日期2013-05-16] .
61.  范晔·《后汉书·卷七十八·宦者列传第六十八》自明帝以后,迄乎延平,委用渐大,而其员稍增,中常侍至有十人,小黄门二十人,改以金珰右貂,兼领卿署之职。
62.  范晔·《后汉书·卷四·孝和孝殇帝纪第四 》章和二年二月壬辰,即皇帝位,年十岁。尊皇后曰皇太后,太后临朝。
63.  范晔·《后汉书·卷十上·皇后纪第十上 》及帝崩,和帝即位,尊后为皇太后。皇太后临朝,尊母沘阳公主为长公主,益汤沐邑三千户。兄宪,弟笃、景,并显贵,擅威权,后遂密谋不轨,永元四年,发觉被诛。
64.  范晔·《后汉书·卷七十八·宦者列传第六十八》时窦太后秉政,后兄大将军宪等并窃威权,朝臣上下莫不附之,而众独一心王室,不事豪党,帝亲信焉。及宪兄弟图作不轨,众遂首谋诛之,以功迁大长秋。策勋班赏,每辞多受少。由是常与议事。中官用权,自众始焉。
65.  范晔·《后汉书·卷七十八·宦者列传第六十八》汉之纲纪大乱矣。
66.  窦氏专权  .中华文化信息网 [引用日期2013-12-17] .
67.  范晔·《后汉书·卷四·孝和孝殇帝纪第四 》孝殇皇帝讳隆,和帝少子也。元兴元年十二月辛未夜,即皇帝位,时诞育百余日。尊皇后曰皇太后,太后临朝。
68.  范晔·《后汉书·卷十上·皇后纪第十上 》元兴元年,帝崩,长子平原王有疾,而诸皇子夭没,前后十数,后生者辄隐秘养于人间。殇帝生始百日,后乃迎立之。尊后为皇太后,太后临朝。
69.  跋扈将军  .人民教育出版社 [引用日期2013-05-22] .
70.  范晔·《后汉书·卷四·孝和孝殇帝纪第四 》丙寅,以虎贲中郎将邓骘为车骑将军。
71.  范晔·《后汉书·卷四·孝和孝殇帝纪第四 》八月辛亥,帝崩。癸丑,殡于崇德前殿。年二岁。
72.  范晔·《后汉书·卷五·孝安帝纪第五 》八月,殇帝崩,太后与兄车骑将军邓骘定策禁中。其夜,使骘持节,以王青盖车迎帝,斋于殿中。皇太后御崇德殿,百官皆吉服,群臣陪位,引拜帝为长安侯。皇太后诏曰:“先帝圣德淑茂,早弃天下。朕奉皇帝,夙夜瞻仰日月,冀望成就。岂意卒然颠沛,天年不遂,悲痛断心。朕惟平原王素被痼疾,念宗庙之重,思继嗣之统,唯长安侯祜质性忠孝,小心翼翼,能通《诗》、《论》,笃学乐古,仁惠爱下。年已十三,有成人之志。亲德系后,莫宜于祜。《礼》‘昆弟之子犹己子’;《春秋》之义,为人后者为之子,不以父命辞王父命。其以祜为孝和皇帝嗣,奉承祖宗,案礼仪奏。”又作策命曰:“惟延平元年秋八月癸丑,皇太后曰:咨长安侯祜:孝和皇帝懿德巍巍,光于四海;大行皇帝不永天年。朕惟侯孝章帝世嫡皇孙,谦恭慈顺,在孺而勤,宜奉郊庙,承统大业。今以侯嗣孝和皇帝后。其审君汉国,允执其中。‘一人有庆,万民赖之。’皇帝其勉之哉!”读策毕,太尉奉上玺绶,即皇帝位,年十三。太后犹临朝。
73.  范晔·《后汉书·卷十上·皇后纪第十上 》及殇帝崩,太后定策立安帝,犹临朝政。
74.  范晔·《后汉书·卷五·孝安帝纪第五 》五月庚辰,特进邓骘及度辽将军邓遵,并以谮自杀。丙申,贬平原王翼为都乡侯。
75.  范晔·《后汉书·卷七十八·宦者列传第六十八》及太后崩,遂诛邓氏而废平原王,封闰雍乡侯;又小黄门江京以谗谄进,初迎帝于邸,以功封都乡侯,食邑各三百户。
76.  宦官的崛起  .中华文化信息网 [引用日期2013-12-17] .
77.  范晔·《后汉书·卷十下·皇后纪第十下 》太后欲久专国政,贪立幼年,与显等定策禁中,迎济北惠王子北乡侯懿,立为皇帝。
78.  范晔·《后汉书·卷十下·皇后纪第十下 》少帝立二百余日而疾笃,显兄弟及江京等皆在左右。
79.  范晔·《后汉书·卷七十八·宦者列传第六十八》阎显时在禁中,忧迫不知所为,小黄门樊登劝显发兵,以太后诏召越骑校尉冯诗、虎贲中郎将阎崇,屯朔平门,以御程等。诱诗入省,太后使授之印,曰:“能得济阴王者封万户侯,得李闰者五千户侯。”显以诗所将众少,使与登迎吏士于左掖门外。诗因格杀登,归营屯守。显弟卫尉景遽从省中还外府,收兵至盛德门。程传召诸尚书使收景。尚书郭镇时卧病,闻之,即率直宿羽林出南止车门,逢景从吏士,拔白刃,呼白:“无干兵。”镇即下车,持节诏之。景曰:“何等诏?”因听镇,不中。镇引剑击景墯车,左右以戟叉其匈,遂禽之,送廷尉狱,即夜死。旦日,令侍御史收显等送狱,于是遂定。
80.  范晔·《后汉书·卷六·孝顺孝冲孝质帝纪第六 》闰月甲申,大将军梁冀潜行鸩弑,帝崩于玉堂前殿,年九岁。
81.  梁氏暴政  .中华文化信息网 [引用日期2013-12-17] .
82.  范晔·《后汉书·.卷七·孝桓帝纪第七 》大将军梁冀谋为乱。八月丁丑,帝御前殿,诏司隶校尉张彪将兵围冀第,收大将军印绶,冀与妻皆自杀。卫尉梁淑、河南尹梁胤、屯骑校尉梁让、越骑校尉梁忠、长大校尉梁戟等,及中外宗亲数十人,皆伏诛。太尉胡广坐免。司徒韩纟寅、司空孙朗下狱。
83.  范晔·《后汉书·.卷七·孝桓帝纪第七 》壬午,立皇后邓氏,追废懿陵为贵人冢。诏曰:“梁冀奸暴,浊乱王室。孝质皇帝聪敏早茂,冀心怀忌畏,私行杀毒。永乐太后亲尊莫二,冀又遏绝,禁还京师,使朕离母子之爱,隔顾复之恩。祸害深大,罪衅日滋。赖宗庙之灵,及中常侍单超、徐璜、具瑗、左悺、唐衡、尚书令尹勋等激愤建策,内外协同,漏刻之间,桀逆枭夷。斯诚社稷之佑,臣下之力,宜班庆赏,以酬忠勋。其封超等五人为县侯,勋等七人为亭侯。”于是旧故恩私,多受封爵。
84.  范晔·《后汉书·卷七十八·宦者列传第六十八》是时,让、忠及夏恽、郭胜、孙璋、毕岚、栗嵩、段珪、高望、张恭、韩悝、宋典十二人,皆为中常侍,封侯贵宠,父兄子弟布列州郡,所在贪贱,为人蠹害。
85.  范晔·《后汉书·卷七十八·宦者列传第六十八》让、忠等说帝令敛天下田亩税十钱,以修宫室。发太原、河东、狄道诸郡材木及文石,每州郡部送至京师,黄门常侍辄令谴呵不中者,因强折贱买,十分雇一,因复货之于宦官,复不为即受,材木遂至腐积,宫室连年不成。刺史、太守复增私调,百姓呼嗟。凡诏所征求,皆令西园驺密约敕,号曰“中使”,恐动州郡,多受赇赂。刺史、二千石及茂才孝廉迁除,皆责助军修宫钱,大郡至二三千万,余各有差。当之官者,皆先至西园谐价,然后得去。有钱不毕者,或至自杀。其守清者,乞不之官,皆迫遣之。
86.  范晔·《后汉书·卷七十八·宦者列传第六十八》时,钜鹿太守河内司马直新除,以有清名,减责三百万。直被诏,帐然曰:“为民父母,而反割剥百姓,以称时求,吾不忍也。”辞疾,不听,行至孟津,上书极陈当世之失,古今祸败之戒,即吞药自杀。
87.  范晔·《后汉书·卷七十八·宦者列传第六十八》黄巾既作,盗贼糜沸,郎中中山张钧上书曰:“窃惟张角所以能兴兵作乱,万人所以乐附之者,其源皆由十常侍多放父兄、子弟、婚亲、宾客典据州郡,辜榷财利,侵掠百姓,百姓之冤无所告诉,故谋议不轨,聚为盗贼。宜斩十常侍,县头南郊,以谢百姓,又遣使者布告天下,可不须师旅,而大寇自消。”天子以钧章示让等,皆免冠徒跣顿首,乞自致洛阳诏狱,并出家财以助军费。有诏皆冠履视事如故。帝怒钧曰:“此真狂子也。十常侍固当有一人善者不?”钧复重上,犹如前章,辄寝不报。诏使廷尉、侍御史考为张角道者,御史承让等旨,遂诬奏钧学黄巾道,收掠死狱中。而让等实多与张角交通。后中常侍封谞、徐奉事独发觉坐诛,帝因怒诘让等曰:“汝曹常言党人欲为不轨,皆令禁锢,或有伏诛。今党人更为国用,汝曹反与张角通,为可斩未?”皆叩头云:“故中常侍王甫、侯览所为。”帝乃止。
88.  范晔·《后汉书·卷七十八·宦者列传第六十八》本侯家,宿贫,每叹桓帝不能作家居,故聚为私臧,复寄小黄门常侍钱各数千万。常云:“张常侍是我公,赵常侍是我母。”
89.  范晔·《后汉书·卷七十八·宦者列传第六十八》宦者得志,无所惮畏,并起第宅,拟则宫室。
90.  宦官与外戚的进一步斗争  .中华文化信息网 [引用日期2013-12-17] .
91.  官僚、学生与外戚宦官的斗争  .中华文化信息网 [引用日期2013-12-17] .
92.  党锢之祸(166年)  .治学历史网 [引用日期2013-05-25] .
93.  范晔·《后汉书·卷十下·皇后纪第十下》中平六年,帝崩,皇子辩即位,尊后为皇太后。太后临朝。后兄大将军进欲诛宦官,反为所害;舞阳君亦为乱兵所杀。
94.  范晔·《后汉书·卷六十九·窦何列传第五十九 》进素知中官天下所疾,兼忿蹇硕图己,及秉朝政,阴规诛之。袁绍亦素有谋,因进亲客张津劝之曰:“黄门常侍权重日久,又与长乐太后专通奸利,将军宜更清选贤良,整齐天下,为国家除患。”进然其言。又以袁氏累世宠贵,海内所归,而绍素善养士,能得豪杰用,其从弟虑贲中郎将术亦尚气侠,故并厚待之。因复博征智谋之士逄纪、何颙、荀攸等,与同腹心。
95.  范晔·《后汉书·卷六十九·窦何列传第五十九 》袁绍复说进曰:“前窦武欲诛内宠而反为所害者,以其言语漏泄,而五营百官服畏中人故也。今将军既有元舅之重,而兄弟并领劲兵,部曲将吏皆英俊名士,乐尽力命,事在掌握,此天赞之时也。将军宜一为天下除患,名垂后世。虽周之申伯,何足道哉!今大行在前殿,将军受诏领禁兵,不宜轻出入宫省。”进甚然之,乃称疾不入陪丧,又不送山陵。遂与绍定筹策,而以其计白太后。太后不听,曰:“中官统领禁省,自古及今,汉家故事,不可废也。且先帝新弃天下,我奈何楚楚与士人对共事乎?”进难违太后意,且欲诛其放纵者。绍以为中官亲近至尊,出入号令,今不悉废,后必为患。而太后母舞阳君及苗数受诸宦官赂遗,知进欲诛之,数白太后,为其障蔽。又言:“大将军专杀左右,擅权以弱社稷。”太后疑以为然。中官在省闼者或数十年,封侯贵宠,胶固内外。进新当重任,素敬惮之,虽外收大名而内不能断,故事久不决。
96.  范晔·《后汉书·卷七十二·董卓列传第六十二 》及帝崩,大将军何进、司隶校尉袁绍谋诛阉宦,而太后不许,乃私呼卓将兵入朝,以胁太后。
97.  范晔·《后汉书·.卷七十四上·袁绍刘表列传第六十四》灵帝崩,绍劝何进征董卓等众军,胁太后诛诸宦官,转绍司隶校尉。语已见《何进传》。
98.  范晔·《后汉书·卷六十九·窦何列传第五十九 》绍等又为画策,多召四方猛将及诸豪杰,使并引兵向京城,以胁太后。进然之。
99.  陈寿·《三国志·卷六·魏书六·董二袁刘传第六》太后不从。乃召董卓,欲以胁太 后。
100.  范晔·《后汉书·卷六十九·窦何列传第五十九 》八月,进入长乐白太后,请尽诛诸常侍以下,选三署郎入守宦官庐。诸宦官相谓曰:“大将军称疾不临丧,不送葬,今郯入省,此意何为?窦氏事竟复起邪?”又张让等使人潜听,具闻其语,乃率常侍段珪、毕岚等数十人,持兵窃自侧闼入,伏省中,及进出,因诈以太后诏召进。入坐省闼,让等诘进曰:“天下愦愦,亦非独我曹罪也。先帝尝与太后不快,几至成败,我曹涕泣救解,各出家财千万为礼,和悦上意,但欲托卿门户耳。今乃欲灭我曹种族,不亦太甚乎?卿言省内秽浊,公卿以下忠清者为谁?”于是尚方监渠穆拔剑斩进于嘉德殿前。让、珪等为诏,以故太尉樊陵为司隶校尉,少府许相为河南尹。尚书得诏板,疑之,曰:“请大将军出共议。”中黄门以进头掷与尚书,曰:“何进谋反,已伏诛矣。”
101.  范晔·《后汉书·卷七十八·宦者列传第六十八》六年,帝崩。中军校尉袁绍说大将军何进,令诛中官以悦天下。谋泄,让、忠等因进入省,遂共杀进。
102.  范晔·《后汉书·卷六十九·窦何列传第五十九 》绍遂闭北宫门,勒兵捕宦者,无少长皆杀之。或有无须而误死者,至自发露然后得免。死者二千余人。绍因进兵排宫,或上端门屋,以攻省内。
103.  东汉末年军阀图  .东汉末年军阀图 [引用日期2013-05-22] .
104.  范晔·《后汉书·卷七十八·宦者列传第六十八》六年,帝崩。中军校尉袁绍说大将军何进,令诛中官以悦天下。谋泄,让、忠等因进入省,遂共杀进。而绍勒兵斩忠,捕宦官无少长悉斩之。让等数十人劫质天子走河上。追急,让等悲哭辞曰:“臣等殄灭,天下乱矣。惟陛下自爱!”皆投河而死。
105.  范晔·《后汉书·卷六十九·窦何列传第五十九 》董卓遂废帝,又迫杀太后,杀舞阳君,何氏遂亡,而汉室亦自此败乱。
106.  董卓真是十恶不赦的恶魔吗?  .中国战略网 [引用日期2013-05-16] .
107.  范晔·《后汉书·卷十下·皇后纪第十下》并州牧董卓被征,将兵入洛阳,陵虐朝庭,遂废少帝为弘农王而立协,是为献帝。扶弘农王下殿,北面称臣。太后鲠涕,群臣含悲,莫敢言。
108.  范晔·《后汉书·卷七十二·董卓列传第六十二 》因集议废立。百僚大会,卓乃奋首而言曰:“大者天地,其次君臣,所以为政。皇帝暗弱,不可以奉宗庙,为天下主。今欲依伊尹、霍光故事,更立陈留王,何如?”公卿以下莫敢对。卓又抗言曰:“昔霍光定策,延年按剑。有敢沮大议,皆以军法从之。”坐者震动。尚书卢植独曰:“昔太甲既立不明,昌邑罪过千余,故有废立之事。今上富于春秋,行无失德,非前事之比也。”卓大怒,罢坐。明日复集群僚于崇德前殿,遂胁太后,策废少帝。曰:“皇帝在丧,无人子之心,威仪不类人君,今废为弘农王。”乃立陈留王,是为献帝。又议太后踧迫永乐太后,至令忧死,逆妇姑之礼,无孝顺之节,迁于永安宫,遂以弑崩。
109.  范晔·《后汉书·卷九·孝献帝纪第九 》初平元年春正月,山东州郡起兵以讨董卓。辛亥,大赦天下。癸酉,董卓杀弘农王。
110.  范晔·《后汉书·卷九·孝献帝纪第九 》九月甲戌,即皇帝位,年九岁。迁皇太后于永安宫。大赦天下。改昭宁为永汉。丙子,董卓杀皇太后何氏。
111.  范晔·《后汉书·卷七十二·董卓列传第六十二 》是时,洛中贵戚室第相望,金帛财产,家家殷积。卓纵放兵士,突其庐舍,淫略妇女,剽虏资物,谓之“搜牢”。人情崩恐,不保朝夕。及何后葬,开文陵,卓悉取藏中珍物。又奸乱公主,妻略宫人,虐刑滥罚,睚眦必死,群僚内外莫能自固。卓尝遣军至阳城,时人会于社下,悉令就斩之,驾其车重,载其妇女,以头系车辕,歌呼而还。又坏五铢钱,更铸小钱,悉收洛阳及长安铜人、钟虚、飞廉、铜马之属,以充铸焉。故货贱物贵,谷石数万。又钱无轮郭文章,不便人用。时人以为秦始皇见长人于临兆,乃铸铜人。卓,监洮人也,而今毁之。虽成毁不同,凶暴相类焉。
112.  陈寿·《三国志·卷六·魏书六·董二袁刘传第六》绍遂以勃海起兵,将以诛卓。语在武纪。绍自号车骑将军,主盟,与冀州牧韩馥立 幽州牧刘虞为帝,遣使奉章诣虞,虞不敢受。
113.  陈寿·《三国志·卷一·魏书一·武帝纪第一》初平元年春正月,后将军袁术、冀州牧韩馥、豫州刺史孔伷、兖州刺史刘 岱、河内太守王匡、勃海太守袁绍、陈留太守张邈、东郡太守桥瑁、山阳 太守袁遗、济北相鲍信同时俱起兵,觽各数万,推绍为盟主。太祖行奋武将军
114.  范晔·《后汉书·卷七十二·董卓列传第六十二 》初平元年,馥等到官,与袁绍之徒十余人,各兴义兵,同盟讨卓,而伍琼、周珌阴为内主。
115.  范晔·《后汉书·卷九·孝献帝纪第九 》二月乙亥,太尉黄琬、司徒杨彪免。庚辰,董卓杀城门校尉伍琼、督军校尉周珌。以光禄勋赵谦为太尉,太仆王允为司徒。丁亥,迁都长安。董卓驱徙京师百姓悉西入关,自留屯毕圭苑。壬辰,白虹贯日。
116.  范晔·《后汉书·卷九·孝献帝纪第九 》三月乙巳,车驾入长安,幸未央宫。己酉,董卓焚洛阳宫庙及人家。戊午,董卓杀太傅袁隗、太仆袁基,夷其族。
117.  陈寿·《三国志·卷六·魏书六·董二袁刘传第六》卓以山东豪杰并起,恐惧不宁。初 平元年二月,乃徙天子都长安。焚烧洛阳宫室,悉发掘陵墓,取宝物。
118.  陈寿·《三国志·卷六·魏书六·董二袁刘传第六》卓部兵烧洛阳城外面百里。 又自将兵烧南北宫及宗庙、府库、民家,城内扫地殄尽。又收诸富室,以罪恶没入其财 物;无辜而死者,不可胜计。
119.  范晔·《后汉书·卷七十二·董卓列传第六十二 》初,长安遭赤眉之乱,宫室营寺焚灭无余,是时唯有高庙、京兆府舍,遂便时幸焉。后移末央宫。于是尽徙洛阳人数百万口于长安,步骑驱蹙,更相蹈藉,饥饿寇掠,积尸盈路。卓自屯留毕圭苑中,悉烧宫庙官府居家,二百里内无复孑遗。又使吕布发诸帝陵,及公卿已下冢墓,收其珍宝。
120.  范晔·《后汉书·卷七十二·董卓列传第六十二 》时,王允与吕布及仆射士孙瑞谋诛卓。有人书“吕”字于布上,负而行于市,歌曰:“布乎!”有告卓者,卓不悟。三年四月,帝疾新愈,大会未央殿。卓朝服升车,既而马惊堕泥,还入更衣。其少妻止之,卓不从,遂行。乃陈兵夹道,自垒及宫,左步右骑,屯卫周匝,令吕布等扞卫前后。王允乃与士孙瑞密表其事,使瑞自书诏以授布,令骑都尉李肃与布同心勇士十余人,伪着卫士服于北掖门内以待卓。卓将至,马惊不行,怪惧欲还。吕布劝令进,遂入门。肃以戟刺之,卓衷甲不入,伤臂墯车,顾大呼曰:“吕布何在?”布曰:“有诏讨贼臣。”卓大骂曰:“庸狗敢如是邪!”布应声持矛刺卓,趣兵斩之。主簿田仪及卓仓头前赴其尸,布又杀之。驰赍赦书,以令宫陛内外。士卒皆称万岁,百姓歌舞于道。长安中士女卖其珠玉衣装市酒肉相庆者,填满衔肆。使皇甫嵩攻卓弟旻于眉阝坞,杀得母妻男女,尽灭其族。乃尸卓于市。天时始热,卓素充肥,脂流于地。守尸吏然火置卓脐中,光明达曙,如是积日。诸袁门生又聚董氏之尸,焚灰扬之于路。
121.  陈寿·《三国志·卷六·魏书六·董二袁刘传第六》年四月,司徒王允、尚书仆射士孙瑞、卓将吕布共谋诛卓。是时,天子有疾新愈, 大会未央殿。布使同郡骑都尉李肃等,将亲兵十余人,伪着韂士服守掖门。布怀诏书。 卓至,肃等格卓。卓惊呼布所在。布曰“有诏”,遂杀卓,夷三族。主簿田景前趋卓尸, 布又杀之;凡所杀三人,余莫敢动。
122.  范晔·《后汉书·卷九·孝献帝纪第九 》夏四月辛巳,诛董卓,夷三族。司徒王允录尚书事,总朝政,遣使者张种抚慰山东。
123.  范晔·《后汉书·卷九·孝献帝纪第九 》董卓部曲将李傕、郭汜、樊稠、张济等反,攻京师。六月戊午,陷长安城,太常种拂、太仆鲁旭、大鸿胪周奂、城门校尉崔烈、越骑校尉王颀并战殁,吏民死者万余人。李傕等并自为将军。己未,大赦天下。李傕杀司隶校尉黄琬,甲子,杀司徒王允,皆灭其族。丙子,前将军赵谦为司徒。
124.  范晔·《后汉书·卷七十二·董卓列传第六十二 》傕、汜等以王允、吕布杀董卓,故忿怒并州人,并州人其在军者男女数百人,皆诛杀之。牛辅既败,众无所依,欲各散去。傕等恐,乃先遗使诣长安,求乞赦免。王允以为一岁不可再赦,不许之。傕等益怀忧惧,不知所为。武威人贾诩时在傕军,说之曰:“闻长安中议欲尽诛凉州人,诸君若弃军单行,则一亭长能束君矣。不如相率而西,以攻长安,为董公报仇。事济,奉国家以正天下;若其不合,走未后也。”傕等然之,各相谓曰:“京师不赦我,我当以死决之。若攻长安克,则得天下矣;不克,则抄三辅妇女财物,西归乡里,尚可延命。”众以为然,于是共结盟,率军数千,晨夜西行。
125.  陈寿·《三国志·卷六·魏书六·董二袁刘传第六》比傕等还,辅已败,觽无所依,欲各散归。既无赦书,而闻长安中欲尽诛凉州人, 忧恐不知所为。用贾诩策,遂将其觽而西,所在收兵,比至长安,觽十余万,[一]与卓 故部曲樊稠、李蒙、王方等合围长安城。十日城陷,与布战城中,布败走。傕等放兵略 长安老少,杀之悉尽,死者狼籍。诛杀卓者,尸王允于市。[二]葬卓于郿,大风暴雨震 卓墓,水流入藏,漂其棺椁。傕为车骑将军、池阳侯,领司隶校尉、假节。汜为后将军、 美阳侯。稠为右将军、万年侯。傕、汜、稠擅朝政。
126.  范晔·《后汉书·卷九·孝献帝纪第九 》秋七月甲子,车驾至洛阳,幸故中常侍赵忠宅。丁丑,郊祀上帝,大赦天下。己卯,谒太庙。
127.  范晔·《后汉书·卷七十二·董卓列传第六十二 》傕等复来战,奉等大败,死者甚于东涧。自东涧兵相连缀四十里中,方得至陕,乃结营自守。时残破之余,虎贲羽林不满百人,皆有离心。承、奉等夜乃潜议过河,使李乐先度具舟舡,举火为应。帝步出营,临河欲济,岸高十余丈,乃以绢缒而下。余人或匍匐岸侧,或从上自投,死亡伤残,不复相知。争赴舡者,不可禁制,董承以戈击披之,断手指于舟中者可掬。同济唯皇后、宋贵人、杨彪、董承及后父执金吾伏完等数十人。其宫女皆为傕兵所掠夺,冻溺死者甚众。既到大阳,止于人家,然后幸李东营。百官饥饿,河内太守张杨使数千人负米贡饷。帝乃御牛车,因都安邑。河东太守王邑奉献绵帛,悉赋公卿以下。封邑为列侯,拜胡才征东将军,张、杨为安国将军,皆假节、开府。其垒壁群竖,竞求拜职,刻印不给,至乃以锥画之。或赍酒肉就天子燕饮。又遣太仆韩融至弘农,与傕、汜等连和。傕乃放遣公卿百官,颇归宫人妇女,及乘舆器服。
128.  陈寿·《三国志·卷一·魏书一·武帝纪第一》是岁,长安乱,天子东迁,败于曹阳,渡河幸安邑。
129.  范晔·《后汉书·卷九·孝献帝纪第九 》八月辛丑,幸南宫杨安殿。癸卯,安国将军张杨为大司马,韩暹为大将军,杨奉为车骑将军。是时,宫室烧尽,百官披荆棘,依墙壁间。州郡各拥强兵,而委输不至,群僚饥乏,尚书郎以下自出采稆,或饥死墙壁间,或为兵士所杀。辛亥,镇东将军曹操自领司隶校尉,录尚书事。曹操杀侍中台崇、尚书冯硕等。封卫将军董承为辅国将军,伏完等十三人为列侯,赠沮俊为弘农太守。庚申,迁都许。己巳,幸曹操营。
130.  范晔·《后汉书·卷七十二·董卓列传第六十二 》初,帝入关,三辅户口尚数十万,自傕、汜相攻,天子东归后,长安城空四十余日,强者四散,蠃者相食,二三年间,关中无复人迹。建安元年春,诸将争权,韩暹遂攻董承,承奔张杨,杨乃使承先缮修洛宫。七月,帝还至洛阳,幸杨安殿。张杨以为己功,故因以“杨”名殿。乃谓诸将曰:“天子当与天下共之,朝廷自有公卿大臣,杨当出扞外难,何事京师?”遂还野王。杨奉亦出屯梁。乃以张杨为大司马,杨奉为车骑将军,韩暹为大将军,领司隶校尉,皆假节钺。暹与董承并留宿卫。
131.  陈寿·《三国志·卷一·魏书一·武帝纪第一》太祖将迎天子,诸将或疑,荀彧、程昱劝之,乃遣曹洪将兵西迎,韂将军董承与袁 术将苌奴拒险,洪不得进。
132.  范晔·《后汉书·卷七十二·董卓列传第六十二 》自都许之后,权归曹氏,天子总己,百官备员而已。
133.  范晔·《后汉书·卷九·孝献帝纪第九 》冬十月乙卯,皇帝逊位,魏王丕称天子。奉帝为山阳公,邑一万户,位在诸侯王上,奏事不称臣,受诏不拜,以天子车服郊祀天地,宗庙、祖、腊皆如汉制,都山阳之浊鹿城。四皇子封王者,皆降为列侯。
134.  范晔·《后汉书·卷九·孝献帝纪第九 》明年,刘备称帝于蜀,孙权亦自王于吴,于是天下遂三分矣。
135.  汉朝地图  .这个古代地图 [引用日期2013-05-16] .
136.  范晔·《后汉书·.卷四十九·王充王符仲长统列传第三十九》光武皇帝愠数世之失权,忿强臣之窍命,矫枉过直,政不任下,虽置三公,事归台阁。自此以来,三公之职,备员而已;然政有不理,犹加谴责。
137.  代洛阳的宫殿复原图(绝对新图)   .大河论坛 [引用日期2013-05-22] .
138.  东汉的政治制度   .高密在线 [引用日期2012-12-19] .
139.  东汉疆域图片来源  .东方财富网 [引用日期2013-02-10] .
140.  范晔·《后汉书·志第二十四·百官一 》司徒,公一人。本注曰:掌人民事。凡教民孝悌、逊顺、谦俭,养生送死之事,则议其制,建其度。凡四方民事功课,岁尽则奏其殿最而行赏罚。凡郊祀之事,掌省牲视氵翟,大丧则掌奉安梓宫。凡国有大疑大事,与太尉同。世祖即位,为大司徒,建武二十七年,去“大”。
141.  范晔·《后汉书·志第二十四·百官一 》司空,公一人。本注曰:掌水土事。凡营城起邑、浚沟洫、修坟防之事,则议其利,建其功。凡四方水土功课,岁尽则奏其殿最而行赏罚。凡郊祀之事,掌扫除、乐器,大丧则掌将校复土。凡国有大造大疑,谏争,与太尉同。世祖即位,为大司空,建武二十七年,去“大”。
142.  范晔·《后汉书·志第二十四·百官一 》长史、司马皆一人,千石。本注曰:司马主兵,如太尉。从事中郎二人,六百石。本注曰:职参谋议,掾属二十九人。令史及御属三十一人。本注曰:此皆府员职也。又赐官骑三十人及鼓吹。
143.  东汉的政治制度  .高密在线 [引用日期2013-05-17] .
144.  范晔·《后汉书·百官一》太尉条原注:“掌四方兵事功课,岁尽即奏其殿最而行赏罚。”建武二十七年(51年)改大司马为太尉。按东汉制度,三公掌谋议国之大政。太尉的主要参政途径就是与司徒、司空共同讨论皇帝交议的国政,定议后会衔上奏。东汉一朝,仅见牟融、徐防以太尉录尚书事,与太傅参决政事。这说明太尉除非被任命为录尚书事,并没有决定政务的职权。
145.  范晔·《后汉书·卷一百一十四志第二十四·百官一》
146.  范晔·《后汉书·志第二十四·百官一 》太傅,上公一人。本注曰:掌以善导,无常职。世祖以卓茂为太傅,薨,因省。其后每帝初即位,辄置太傅录尚书事,薨,辄省。
147.  范晔·《后汉书·卷一百一十五志第二十五·百官二》
148.  书略*职官略*后汉职官  .国学频道 [引用日期2013-05-17] .
149.  2013中考历史延伸阅读:东汉官制  .留学网 [引用日期2013-05-17] .
150.  政权机构与军事  .中华文化信息网 [引用日期2013-12-17] .
151.  东汉地方官制  .景阳网 [引用日期2013-05-17] .
152.  东汉时期陶楼图片来源  .走遍神州 [引用日期2013-02-10] .
153.  汉官表   .春秋中文网 [引用日期2013-05-17] .
154.  辎车画像砖(东汉)  .昵图网 [引用日期2013-05-22] .
155.  察举和征辟  .中华文化信息网 [引用日期2013-12-17] .
156.  东汉丹阳铜镜图片来源  .收藏网 [引用日期2013-02-10] .
157.  《后汉书·明帝纪》
158.  “恶魔”的裂变  .战略网 [引用日期2013-05-17] .
159.  生产工具改进  .中华文化信息网 [引用日期2013-12-17] .
160.  东汉的社会经济  .北方教育 [引用日期2013-05-17] .
161.  范文澜、蔡美彪,《中国通史·第二册 》
162.  汉唐精神(33)   .价值中国网 [引用日期2013-05-17] .
163.  第二章★第四节两汉时期的社会经济  .人教网 [引用日期2013-05-17] .
164.  兴修水利  .中国民族宗教网 [引用日期2013-05-17] .
165.  中国古代史(旧人教)第二章封建大一统时期第四节教案  .陕西理工学院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 [引用日期2013-05-17] .
166.  水利发展  .中华文化信息网 [引用日期2013-12-17] .
167.  牛耕技术  .中华文化信息网 [引用日期2013-12-17] .
168.  冶铁技术的改进  .中华文化信息网 [引用日期2013-12-17] .
169.  刀、剪、剑一门三利器  .杭州网 [引用日期2013-05-17] .
170.  辽宁发现长城以北地区迄今最大战国古墓(组图)  .中华网 [引用日期2013-05-17] .
171.  辽宁发现长城以北地区迄今最大战国古墓  .新华网 [引用日期2013-05-17] .
172.  震烁古今的大汉脊梁-环首刀  .环首刀 [引用日期2013-05-17] .
173.  造纸业与漆器业  .中华文化信息网 [引用日期2013-12-17] .
174.  东汉五诛钱图片来源  .中华古玩网 [引用日期2013-02-10] .
175.  《续汉书》广起庐舍,高楼连阁,陂池灌注,竹木成林,六畜放牧,鱼赢梨果,檀棘桑麻。闭门成市,兵弩器械,赀至百万。
176.  范晔《后汉书·卷三十二·樊宏阴识列传第二十二》樊宏字靡卿,南阳湖阳人也,世祖之舅。其先周仲山甫,封于樊,因而氏焉,为乡里著姓。父重,字君云,世善农稼,好货殖。
177.  田庄式的生产经营  .中华文化信息网 [引用日期2013-12-17] .
178.  福建清流县闽南人的文化源流  .世界华人网 [引用日期2013-05-17] .
179.  李文治、江太新,《中国地主制经济论》绪论,2005-08-03
180.  经济先进区域  .中华文化信息网 [引用日期2013-12-17] .
181.  范晔·《后汉书·志第十九·郡国一 》
182.  范晔·《后汉书·志第二十·郡国二 》
183.  范晔·《后汉书·志第二十一·郡国三 》
184.  范晔·《汉书·志第二十二·郡国四》
185.  范晔·《汉书·志第二十三·郡国五 》《汉书·地理志》承秦三十六郡,县邑数百,后稍分析,至于孝平,凡郡、国百三,县、邑、道、侯国千五百八十七。世祖中兴,惟官多役烦,乃命并合,省郡、国十,县、邑、道、侯国四百余所。至明帝置郡一,章帝置郡、国二,和帝置三,安帝又命属国别领比郡者六,又所省县,渐复分置。至于孝顺,凡郡、国百五,县、邑、道、侯国千一百八十,民户九百六十九万八千六百三十,口四千九百一十五万二百二十。
186.  汉族历史   .中国网 [引用日期2013-05-17] .
187.  我的中国梦,一梦五千年  .搜狐新闻 [引用日期2013-05-17] .
188.  注:谶纬是一种庸俗经学和封建迷信的混合物。谶是用诡秘的隐语、预言作为神的启示,向人们昭告吉凶祸福、治乱兴衰,往往有图有文,又称图谶。纬是用宗教迷信的观点对儒家经典所作的解释。纬书就是假托神意来解释经典。
189.  谶纬思想  .中华文化信息网 [引用日期2013-12-17] .
190.  蔡伦的造纸术图片来源  .心旅程 [引用日期2013-02-10] .
191.  范晔《后汉书·.卷七十八·宦者列传第六十八 》自古书契多编以竹简,其用缣帛者谓之为纸。缣贵而简重,并不便于人。伦乃造意,用树肤、麻头及敝布、鱼网以为纸。元兴元年奏上之,帝善其能,自是莫不从用焉,故天下咸称“蔡侯纸”。
192.  东汉历史简介  .中国历史朝代 [引用日期2013-05-17] .
193.  说唱俑图片来源  .华夏遗产网 [引用日期2013-02-10] .
194.  范晔《后汉书·卷五十九·张衡列传第四十九 》衡善机巧,尤致思于天文、阴阳、历算。常耽好《玄经》,谓崔瑷曰:“吾观《太玄》,方知子云妙极道数,乃与《五经》相拟,非徒传记之属,使人难论阴阳之事,汉家得天下二百岁之书也。复二百岁,殆将终乎?所以作者之数,必显一世,常然之符也。汉四百岁,《玄》其兴矣。”安帝雅闻衡善术学,公车特征拜郎中,再迁为太史令。遂乃研核阴阳,妙尽琁机之正,作浑天仪,著《灵宪》、《算罔论》,言甚详明。
195.  张衡及其天文学上的成就  .中华文化信息网 [引用日期2013-12-17] .
196.  医学  .中华文化信息网 [引用日期2013-12-17] .
197.  范晔《后汉书·.卷八十二下·方术列传第七十二下 》精于方药,处齐不过数种,心识分铢,不假称量,针灸不过数处。若疾发结于内,针药所不能及者,乃令先以酒服麻沸散,既醉无所觉,因刳破腹背,抽割积聚。若在肠胃,则断截湔洗,除去疾秽,既而缝合,傅以神膏,四五日创愈,一月之间皆平复。
198.  东汉历代帝王  .北方教育 [引用日期2013-05-18] .
199.  范晔《后汉书·.卷八十二下·方术列传第七十二下 》佗语普曰:“人体欲得劳动,但不当使极耳。动摇则谷气得销,血脉流通,病不得生,譬犹户枢,终不朽也。是以古之仙者,为导引之事,熊经鸱顾,引挽腰体,动诸关节,以求难老。吾有一术,名五禽之戏:一曰虎,二曰鹿,三曰熊,四曰猿,五曰鸟。亦以除疾,兼利蹄足,以当导引。体有不快,起作一禽之戏,恰而汗出,因以著粉,身体轻便而欲食。”普施行之,年九十余,耳目聪明,齿牙完坚。
200.  《伤寒杂病论序》,“建安纪年以来,犹未十稔,其死亡者,三分有二,伤寒十居其七。”
201.  《宋校伤寒论序》引唐代甘伯宗《名医录》,但《名医录》此书在宋代之后就已失传。《名医录》:“南阳人,名机,仲景乃其字也。举孝廉,官至长沙太守,始受术于同郡张伯祖。时人言,识用精微过其师。所著论,其言精而奥;其法简而详,非浅闻寡见者所能及。”
202.  《国史教案·中国文明略讲(三)·两汉(下)》
203.  东汉历代帝王  .北方教育 [引用日期2013-05-17] .
204.  王介南 .《中外文化交流史 ·第二章 秦汉时期对外交通的开拓及与域外的文化交流》 :书海出版社 ,2004,ISBN: 9787805504933 .
205.  史学  .中华文化信息网 [引用日期2013-12-17] .
206.  印度总统帕蒂尔参访洛阳白马寺  .新华网 [引用日期2013-05-17] .
207.  佛教的传入   .中华文化信息网 [引用日期2013-12-17] .
208.  原始道教  .中华文化信息网 [引用日期2013-12-17] .
209.  傅乐成. 第七章〈东汉西域的通绝〉. 《中国通史(上)》. 2005: 184-186页.
210.  范晔·《后汉书·卷八十九·南匈奴列传第七十九 》二十二年,单于舆死,子左贤王乌达鞮侯立为单于。复死,弟左贤王蒲奴立为单于。比不得立,既怀愤恨。而匈奴中连年旱蝗,赤地数千里,草木尽枯,人畜饥疫,死耗太半。单于畏汉乘其敝,乃遣使诣渔阳求和亲。于是遣中郎将李茂报命。
211.  与南匈奴的关系  .中华文化信息网 [引用日期2013-12-17] .
212.  敕勒川史话--远古至秦汉时期  .内蒙古敕勒川文化研究会 [引用日期2013-05-22] .
213.  边防典·通典卷第一百九十五  .北方教育 [引用日期2013-05-22] .
214.  改写世界历史:东汉窦宪破北匈奴之战(图)  .凤凰网 [引用日期2013-05-22] .
215.  范晔·《后汉书·卷八十九·南匈奴列传第七十九 》十六年,乃大发缘边兵,遣诸将四道出塞,北征匈奴。南单于遣左贤王信随太仆祭肜及吴棠出朔方高阙,攻皋林温禺犊王于涿邪山。虏闻汉兵来,悉度漠去。肜、棠坐不至涿邪山免,以骑都尉来苗行度辽将军。其年,北匈奴入云中,遂至渔阳,太守廉范击却之。诏遣使者高弘发三郡兵追之,无所得。
216.  与北匈奴的关系  .中华文化信息网 [引用日期2013-12-17] .
217.  汉明帝刘庄(公元27——公元75年)  .邦本网 [引用日期2013-05-22] .
218.  匈奴的终结者——悲剧英雄窦宪  .新疆哲学社会科学 [引用日期2013-05-22] .
219.  第三节 南北匈奴和西域各国  .《中国通史》(白寿彝主编) [引用日期2013-05-22] .
220.  范晔·《后汉书·卷八十九·南匈奴列传第七十九 》永元元年,以秉为征西将军,与车骑将军窦宪率骑八千,与度辽兵及南单于众三万骑,出朔方击北虏,大破之。北单于奔走,首虏二十余万人。事已具《窦宪传》
221.  范晔·《后汉书·卷八十九·南匈奴列传第七十九 》二年春,邓鸿迁大鸿户,以定襄太守皇甫棱行度辽将军。南单于复上求灭北庭,于是遣左谷蠡王师子等将左右部八千骑出鸡鹿塞,中郎将耿谭遣从事将护之。至涿邪山,乃留辎重,分为二部,各引轻兵两道袭之。左部北过西海至河云北,右部从匈奴河水西绕天山,南度甘微河,二军俱会,夜围北单于。单于大惊,率精兵千余人合战。单于被创,堕马复上,将轻骑数十遁走,仅而免脱。得其玉玺,获阏氏及男女五人,斩首八千级,生虏数千口而还。是时南部连克获纳降,党众最盛,领户三万四千,口二十三万七千三百,胜兵五万一百七十。故事:中郎将置从事二人,耿谭以新降者多,上增从事十二人。
222.  班超出使西域  .中华文化信息网 [引用日期2013-12-17] .
223.  范晔·《后汉书·卷九十·乌桓鲜卑列传第八十 》二十二年,匈奴国乱,乌桓乘弱击破之,匈奴转北徙数千里,漠南地空,帝乃以币帛赂乌桓。二十五年,辽西乌桓大人赦旦等九百二十二人率众向化,诣阙朝贡,献奴婢、牛、马及弓、虎豹貂皮。
224.  历史学基础:秦汉的民族关系  .跨考 [引用日期2013-05-22] .
225.  范晔·《后汉书·卷九十·乌桓鲜卑列传第八十 》是时,四夷朝贺,络驿而至,天子乃命大会劳飨,赐以珍宝。乌桓或愿留宿卫,于是封其渠帅为侯王君长者八十一人,皆居塞内,布于缘边诸郡,令招来种人,给其衣食,遂为汉侦候,助击匈奴、鲜卑。
226.  与乌桓的关系  .中华文化信息网 [引用日期2013-12-17] .
227.  范晔·《后汉书·卷九十·乌桓鲜卑列传第八十 》三十年,鲜卑大人於仇贲、满头等率种人诣阙朝贺,慕义内属。帝封於仇贲为王,满头为侯。时渔阳赤山乌桓歆志贲等数寇上谷。永平元年,祭肜复赂偏何击歆志贲,破斩之,于是鲜卑大人皆来归附,并诣辽东受赏赐,青、徐二州给钱岁二亿七千万为常。明、章二世,保塞无事。
228.  与鲜卑的关系  .中华文化信息网 [引用日期2013-12-17] .
229.  范晔·《后汉书·卷九十·乌桓鲜卑列传第八十 》和帝永元中,大将军窦宪遣右校尉耿夔击破匈奴,北单于逃走,鲜卑因此转徙据其地。匈奴余种留者尚有十余万落,皆自号鲜卑,鲜卑由此渐盛。
230.  范晔·《后汉书·卷八十七·西羌传第七十七 》十一年夏,先零种复寇临洮,陇西太守马援破降之。后悉归服,徙置天水、陇西、扶风三郡。明年,武都参狼羌反,援又破降之。事已具《援传》。
231.  范晔·《后汉书·卷八十七·西羌传第七十七 》永平元年,复遣中郎将窦固、捕虏将军马武等击滇吾于西邯,大破之。
232.  范晔·《后汉书·卷八十七·西羌传第七十七 》章和元年,育上请发陇西、张掖、酒泉各五千人,诸郡太守将之,育自领汉阳、金城五千人,合二万兵,与诸郡克期击之,令陇西兵据河南,张掖、酒泉兵遮其西。并未及会,育军独进。迷吾闻之,徙庐落去,育选精骑三千穷追之,夜至建威南三兜谷,去虏数里,须旦击之,不设备。迷吾乃伏兵三百人,夜突育营。营中惊坏散走,育下马手战,杀十余人而死,死者八百八十人。及诸郡兵到,羌遂引去。育,北地人也。显宗初,为临羌长,与捕虏将军马武等击羌滇吾,功冠诸军;及在武威,威声闻于匈奴。食禄数十年,秩奉尽赡给知友,妻子不免操井臼。肃宗下诏追褒美之。封其子毅为明进侯,七百户。以陇西太守张纡代为校尉,将万人屯临羌。
233.  范晔·《后汉书·卷八十七·西羌传第七十七 》灵帝建宁三年,烧当羌奉使贡献。中平元年,北地降羌先零种因黄巾大乱,乃与湟中羌、义从胡北宫伯玉等反,寇陇右。事已见《董卓传》。兴平元年,冯翊降羌反,寇诸县,郭汜、樊稠击破之,斩首数千级。
234.  与羌族的关系  .中华文化信息网 [引用日期2013-12-17] .
235.  范晔·《后汉书·.卷八十六·南蛮西南夷列传第七十 》光武中兴,武陵蛮夷特盛。建武二十三年,精夫相单程等据其险隘,大寇郡县。遣武威将军刘尚发南郡、长沙、武陵兵万余人,乘船溯沅水,入武溪击之。尚轻敌入险,山深水疾,舟船不得上。蛮氏知尚粮少入远,又不晓道径,遂屯聚守险。尚食尽引还,蛮缘路徼战,尚军大败,悉为所没。
236.  范晔·《后汉书·卷一下·光武帝纪第一下 》十二月,武陵蛮叛,寇掠郡县,遣刘尚讨之,战于沅水,尚军败殁。
237.  范晔·《后汉书·卷一下·光武帝纪第一下 》秋七月,武陵蛮寇临沅,遣谒者李嵩、中山太守马成讨蛮,不克,于是伏波将军马援率四将军讨之。诏有司申明旧制阿附蕃王法。
238.  范晔·《后汉书·卷一下·光武帝纪第一下 》伏波将军马援等破武陵蛮于临沅。冬十月,叛蛮悉降。夫馀王遣使奉献。
239.  范晔·《后汉书·卷二十四·马援列传第十四 》二十四年,武威将军刘尚击武陵五溪蛮夷,深入,军没,援因复请行。时年六十二,帝愍其老,未许之。援自请曰:“臣尚能披甲上马。”帝令试之。援据鞍顾眄,以示可用。帝笑曰:“瞿铄哉是翁也!”遂遣援率中郎将马武、耿舒、刘匡、孙永等,将十二郡募士及弛刑四万余人征五溪。援夜与送者诀,谓友人谓者杜愔曰:“吾受厚恩,年迫余日索,常恐不得死国事。今获所愿,甘心瞑目,但畏长者家儿或在左右,或与从事,殊难得调,介介独恶是耳。”明年春,军至临乡,遇贼攻县,援迎击,破之,斩获二千余人,皆散走入竹林中。
240.  范晔·《后汉书·卷二十四·马援列传第十四 》三月,进营壶头。贼乘高守隘,水疾,船不得上。会暑甚,士卒多疫死,援亦中病,遂困,乃穿岸为室,以避炎气。
241.  范晔·《后汉书·卷二十四·马援列传第十四 》贼每升险鼓噪,援辄曳足以观之,左右哀其壮意,莫不为之流涕。耿舒与兄好畤侯弇书曰:“前舒上书当先击充,粮虽难运而兵马得用,军人数万争欲先奋。今壶头竟不得进,大众怫郁行死,诚可痛惜。前到临乡,贼无故自致,若夜击之,即可殄灭。伏波类西域贾胡,到一处辄止,以是失利。今果疾疫,皆如舒言。”弇得书,奏之。帝乃使虎贲中郎将梁松乘驿责问援,因代监军。会援病卒,松宿怀不平,遂因事陷之。帝大怒,追收援新息侯印绶。
242.  范晔·《后汉书·.卷八十六·南蛮西南夷列传第七十 》明年春,遣伏波将军马援、中郎将刘匡、马武、孙永等,将兵至临沅,击破之。单程等饥困乞降,会援病卒,谒者宗均听悉受降。为置吏司,群蛮遂平。
243.  范晔·《后汉书·.卷八十六·南蛮西南夷列传第七十 》永寿三年十一月,长沙蛮反叛,屯益阳。至延熹三年秋,遂抄掠郡界,众至万余人,杀伤长吏。又零陵蛮入长沙。冬,武陵蛮六千余人寇江陵,荆州刺史刘度、谒者马睦、南郡太守李肃皆奔走。肃主簿胡爽扣马首谏曰:“蛮夷见郡无儆备,故敢乘间而进。明府为国大臣,连城千里,举旄鸣鼓,应声十万,奈何委符守之重,而为逋逃之人乎!”肃拔刃向爽曰:“掾促去!太守今急,何暇此计。”爽抱马固谏,肃遂杀爽而走。帝闻之,征肃弃市,度、睦减死一等,复爽门闾,拜家一人为郎。于是以右校令度尚为荆州刺史,讨长沙贼,平之。又遣车骑将军冯绲讨武陵蛮,并皆降散。军还,贼复寇桂阳,太守瘳析奔走。武陵蛮亦更攻其郡,太守陈奉率吏人击破之,斩首三千余级,降者二千余人。至灵帝中平三年,武陵蛮复叛,寇郡界,州郡击破之。
244.  与蛮族的关系  .中华文化信息网 [引用日期2013-12-17] .
245.  范晔·《后汉书·卷八十五·东夷列传第七十五 》濊北与高句骊、沃沮,南与辰韩接,东穷大海,西至乐浪。濊及沃沮、句骊,本皆朝鲜之地也
246.  与朝鲜、日本的关系  .中华文化信息网 [引用日期2013-12-17] .
247.  范晔·《后汉书·卷八十五·东夷列传第七十五 》倭在韩东南大海中,依山岛为居,凡百余国。
248.  范晔·《后汉书·卷八十五·东夷列传第七十五 》建武中元二年,倭奴国奉贡朝贺,使人自称大夫,倭国之极南界也。光武赐以印绶。安帝永初元年,倭国王帅升等献生口百六十人,愿请见。
249.  两枚金印两座城 广州与福冈三十年友好交往(图)  .文化中国 [引用日期2013-05-22] .
250.  两枚金印两座城 广州与福冈三十年友好交往(图)  .中国经济网 [引用日期2013-05-22] .
251.  第二节 秦汉时期东西方联系的形成  .《中国通史》(白寿彝主编) [引用日期2013-05-22] .
252.  范晔·《后汉书·卷四·孝和孝殇帝纪第四 》六年春正月,永昌徼外夷遣使译献犀牛、大象。
253.  范晔·《后汉书·卷五十一·李陈庞陈桥列传第四十》永宁元年,西南夷掸国王诣阙献乐及幻人,能吐火,自支解,易牛马头,明年元会,作之于庭,安帝及群臣共观,大奇之。
254.  与中亚、欧洲国家的联系  .中华文化信息网 [引用日期2013-12-17] .
255.  与越南的交往  .中华文化信息网 [引用日期2013-12-17] .
256.  范晔·《后汉书·卷八十五·卷八十八·西域传第七十八 》王莽篡位,贬易侯王,由是西域怨叛,与中国遂绝,并复役属匈奴。匈奴敛税重刻,诸国不堪命,建武中,皆遣使求内属,愿请都护。
257.  范晔·《后汉书·卷八十五·卷八十八·西域传第七十八 》建初元年春,酒泉太守段彭大破车师于交河城。章帝不欲疲敝中国以事夷狄,乃迎还戊己校尉,不复遣都护。二年,复罢屯田伊吾,匈奴因遣兵守伊吾地。时军司马班超留于窴,绥集诸国。和帝永元元年,大将军窦宪大破匈奴。二年,宪因遣副校尉阎槃将二千余骑掩击伊吾,破之。三年,班超遂定西域,因以超为都护,居龟兹。复置戊己校尉,领兵五百人,居车师前部高昌壁。又置戊部候,居车师后部候城,相去五百里。六年,班超复击破焉耆,于是五十余国悉纳质内属。其条支、安息诸国至于海濒四万里外,皆重译贡献。九年,班超遣掾甘英穷临西海而还。皆前世所不至,《山经》所未详,莫不备其风土,传其珍怪焉。于是远国蒙奇、兜勒皆来归服,遣使贡献。
258.  范晔·《后汉书·卷七·孝桓帝纪第七 》南阳太守成瑨、太原太守刘质,并以谮弃市。司空刘茂免。大秦国王遣使奉献。
259.  冯定雄 .《“大秦王安敦”说法欠妥 》 :《中学历史教学参考》第12期 ,1997年 .
260.  汉朝人眼中的罗马  .大西北网 [引用日期2013-05-22] .


文章来自: 本站原创
引用通告: 查看所有引用 | 我要引用此文章
Tags:
相关日志:
评论: 0 | 引用: 0 | 查看次数: 16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