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春秋
作者:王泓 日期:2014-04-26
【历史】春秋
“春秋”作为一个重要的先秦年代,来源于:鲁国史官把当时各国报导的重大事件,按年、季、月、日记录下来,一年分春、夏、秋、冬四季记录,简括起来就把这部编年史名为“春秋”。孔子依据鲁国史官所编《春秋》加以整理修订,成为儒家经典之一。《春秋》记录了从鲁隐公元年(前722年)到鲁哀公十四年(前481年)共242年的大事。由于它所记历史事实的起止年代,大体上与一个客观的历史发展时期相当,所以历代史学家便把《春秋》这个书名作为这个历史时期的名称。为了叙事方便,春秋时期开始于公元前770年(周平王元年)周平王东迁东周开始的一年,止于公元前476年(周敬王四十四年)战国前夕,总共295年。
目录
1汉语词语
▪ 基本信息
▪ 详细解释
2古代史书
▪ 创作时期
▪ 概述
▪ 记载
▪ 作品价值
▪ 历史评价
▪ 体裁史记
3春秋时代
▪ 文化概念
▪ 艺术独特
1汉语词语
编辑
基本信息
【词目】春秋
【拼音】chūn qiū
【英译】the Spring and Autumn Annals
【基本解释】
1.一年,四季。
春秋匪解,享祀不忒。——《诗·鲁颂·閟宫》
歌词:几度风雨,几度春秋。——《少年壮志不言愁》演唱:刘欢
2.岁月,人生。
作家三盅说:清茶一盅品甘苦,浊酒一盅话悲喜,薄粥一盅写春秋。
3.年龄。
尊公,方今春秋几何?
4.中国时代名,即春秋时代(公元前770—公元前476年中国各诸侯国争霸的时代)。
5.《春秋》,史书名。儒家经典之一,相传孔子[1]根据鲁国的编年史修订而成。
本之《春秋》以求其断。——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
详细解释
来历探源
鲁国史官把当时各国报导的重大事件,按年、季、月、日记录下来,一年分春、夏、秋、冬四季记录,简括起来就把这部编年史名为“春秋”。孔子依据鲁国史官所编《春秋》加以整理修订,成为儒家经典之一。《春秋》记录了从鲁隐公元年(前722年)到鲁哀公十四年(前481年)共242年的大事。由于它所记历史事实的起止年代,大体上与一个客观的历史发展时期相当,所以历代史学家便把《春秋》这个书名作为这个历史时期的名称。为了叙事方便,春秋时期开始于公元前770年(周平王元年)周平王东迁东周开始的一年,止于公元前476年(周敬王四十四年)战国前夕,总共295年。
春秋以后,齐、楚、燕、韩、赵、魏、秦七大诸侯国连年战争,当时人们就称呼这七大诸侯国为“战国”。《战国策·燕策一》载苏秦的弟弟苏代说:“凡天下之战国七,而燕处弱焉。”可见当时七大诸侯国都有战国的称呼。到西汉初年,“战国”这个名词的含义还没有变化。到西汉末年刘向编辑《战国策》一书时,才开始把“战国”作为特定的历史时期的名称。战国时期开始于公元前475年(周元王元年)《史记》的《六国年表》开始的一年,止于公元前221年(秦王政二十六年)秦灭齐统一六国的一年,共255年。
出处
1.春季与秋季。
《礼记·王制》:“春秋教以《礼》《乐》,冬夏教以《诗》《书》。”
晋·陶潜《移居》诗之二:“春秋多佳日,登高赋新诗。”
沈从文 《从文自传·我所生长的地方》:“春秋二季农事起始与结束时,照例有老年人向各处人家敛钱,给社稷神唱木傀儡戏。”
2.指春秋两季的祭祀:
《国语·楚语上》:“唯是春秋所以从先君者,请为‘灵’若‘厉’。” 韦昭 注:“春秋,言春秋禘、祫。”
3.泛指祭祀:
《左传·僖公十三年》:“春秋窀穸之事。”
4.泛指四时:
《诗·鲁颂·閟宫》:“春秋匪解,享祀不忒。” 郑玄 笺:“春秋犹言四时也。”
汉 张衡 :《东京赋》:“於是春秋改节,四时迭代。”
南朝·梁·刘孝标《辩命论》:“今以其片言,辩其要趣,何异乎夕死之类,而论春秋之变哉。”
5.光阴;岁月:
《楚辞·远游》:“春秋忽其不淹兮,奚久留此故居。”
《汉书·晁错传》:“刻於玉版,藏於金匮,历之春秋,纪之后世,为帝者祖宗,与天地相终。”
郭小川《登九山》诗:“望一望,想一想,谁不感到虚度春秋。”
6.年纪;年数:
《战国策·楚策四》:“今 楚王 之春秋高矣,而君之封地,不可不早定也。” 北魏·杨炫之《洛阳伽蓝记·永宁寺》:“皇帝晏驾,春秋十九。” 李广田《老渡船》:“他在这种情形中已渡过了五十几个春秋。”
7.编年体史书名。相传 孔子 据 鲁 史修订而成。所记起于 鲁隐公 元年,止于 鲁哀公 十四年,凡二百四十二年。叙事极简,用字寓褒贬。为其传者,以《左氏》、《公羊》、《谷梁》最著。
《孟子·滕文公下》:“ 孔子 惧,作《春秋》。”宋·范仲淹《近名论》:“ 孔子 作《春秋》,即名教之书也。善者褒之,不善者贬之,使后世君臣,爱令名而劝,畏恶名而慎矣。” 范文澜 蔡美彪等《中国通史》第一编第四章第十节:“《春秋》是一部编年体的历史。”
8.古编年史的通称: 周 之《春秋》,燕 之《春秋》等。
汉以后有《楚汉春秋》、《吴越春秋》等。亦泛指史册、历史。《史记·乐毅列传》:“臣闻贤圣之君,功立而不废,故著於春秋。” 唐 刘知几《史通·六家》:“ 墨子 曰‘吾见百国春秋’,盖皆指此也。” 康有为 《闻徐子静侍郎即奉赦免喜倒泪下》诗:“寃狱两年悲党锢,维新元老记春秋。” 光未然《英雄钻井队》诗:“誓为祖国献石油,甘洒热血写春秋。”
9.春秋 、 战国诸子之书,也有以“春秋”为名的,如《晏子春秋》、《吕氏春秋》等。
10.指褒贬:
《春秋》用字,意寓褒贬,因借其意。《春秋》相传为孔子编订的鲁国史记,对历史人物和事件往往寓有褒贬而不直言,这种写法称为“春秋笔法”。指藏在心里不说出来的言论。清 和邦额 《夜谭随录·崔秀才》:“胸中自有泾渭,皮里自具春秋。” 清 蒲松龄《聊斋志异·郭生》:“ 王 ( 王生)谛玩之,其所涂留,似有春秋。”因此有成语“皮里阳秋”、“皮里春秋”。
11.时代名:
孔子 《春秋》记事,从周平王 四十九年,至 周敬王 三十九年(公元前722年-前481年)。计二百四十二年,史称 春秋 时代。今多以 周平王 东迁至 韩 、 赵 、 魏 三家分 晋 (公元前770年-前403年)共三百六十八年,为 春秋 时代。《孟子·尽心下》:“ 春秋无义战,彼善於此,则有之矣。” 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正纬》:“春秋之末,羣经方备。” 唐韩愈进士策问》:“ 春秋之时,百有馀国。”
内涵
1.王力先生指出,在商代和西周前期,一年只分为春秋二时,所以后来称春秋就意味着一年了。
2.春天是播种的季节,秋天是收获的季节。中国自古以农业立国,已经经历了4600个春播秋收。古代历史学家认为历史是由一系列事件组成的,而每个事件都有其原因和结果,一事件的起因常常是另一事件的结果,所以事件的起因相当于春播,事件的结果相当于秋收;像本年度收获的种子是下一年春天播种的种子那样,本年度发生的某一事件的结果也可以是次年一个事件的起因。所以中国古代学者倾向于把历史叫做“春秋”。有时也代指人的寿终年龄,如春秋几何。
3.泛指历史:甘洒热血写春秋。
4.时代名。因鲁国编年史《春秋》得名。一般指公元前770年~476年这个时期。春秋时期,始于平王东迁,得名于鲁史《春秋》,为东周历史的第一个阶段。据史家推算,鲁国史书《春秋》自鲁隐公元年(前722年)到鲁哀公十四年(前 481年),共二百四十二年。《左传》记载史事较《春秋》明备,下续至哀公二十七(公元前468)年终,共二百五十五年。以上年代再加上周平王东迁时期,则共有三百零三年。又郭沫若认为春秋时代应自周平王迁雒邑之年(公元前770年)至公元前476年,齐国田氏已实际掌握了齐国的权力为止,共计294年历史。此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社会经济急剧变化,政治局面错综复杂,军事斗争层出不穷,学术文化异彩纷呈的一个变革时期,是中华古代文明逐渐递嬗为中世纪文明的过渡时期。
5.儒家经典之一。编年体春秋史。相传由孔子据鲁国史官所编《春秋》加以整理修订而成,记载自公元前722年至前481年共二百四十一年间的史事,是中国最早的编年体史书。
6.古代史书的通称,有时也可引申出一种文笔,即“春秋笔法”。
2古代史书
编辑
创作时期
春秋时期
概述
《春秋》是儒家的经书,记载了从鲁隐公元年(前722年)到鲁哀公十四年(前481年)的历史,也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编年体史书。《春秋》一书的史料价值很高,但不完备,王安石甚至说《春秋》是“断烂朝报”。
在中国上古时期,春季和秋季是诸侯朝聘王室的时节。另外,春秋在古代也代表一年四季。而史书记载的都是一年四季中发生的大事,因此“春秋”是史书的统称。而鲁国史书的正式名称就是《春秋》。
《春秋》
《春秋》
传统上认为《春秋》是孔子的作品,也有人认为是鲁国史官的集体作品。《春秋》原本秦代以后已经失传,现在流行的版本是由《左氏传》、《公羊传》、《谷梁传》三传中拼凑的。
《春秋》又是鲁国史书的专名。各国史书有专名的,如晋国史书叫《乘》,楚国史书叫《梼杌》(见《孟子·离娄下》)。鲁国史书专名《春秋》,所以《左传·昭公二年》叙述晋平公派遣韩宣子(起)出使鲁国,看到《易》《象》和《鲁春秋》。不过韩起所看到的《鲁春秋》,一定是从周公姬旦叙起,才能说:“吾乃今知周公之德与周之所以王也。”而现存的《春秋》,才从鲁隐公叙起。隐公父亲惠公以上的鲁国历史原始记载已经完全亡佚。《楚语上》也说:“教之《春秋》”,就是说,对太子,用史书教授他。《墨子·明鬼篇》有“周之《春秋》”、“燕之《春秋》”、“宋之《春秋》”、“齐之《春秋》”,就是指周朝、燕、宋、齐诸国都有史书,墨子曾读过。
记载
至迟自西周起,就有太史记载国家大事;在每一季的开始,一般要写“春”到“秋”四季的季节。但古人重视春季和秋季,因此把国史记载叫做《春秋》,这可能是“春秋”作为史书名的来由吧。现存《春秋》,从鲁隐公记述到鲁哀公,历十二代君主,计二百四十四年(依《公羊传》和《谷梁传》载至哀公十四年止,为二百四十二年,《左传》多二年),它基本上是鲁国史书的原文。
《春秋》
《春秋》
相传《春秋》之书出于孔子之手,旧时有“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之说。但后世亦有不同说法,清人袁谷芳《春秋书法论》说:《春秋》者,鲁史也。鲁史氏书之,孔子录而藏之,以传信于后世者也。石韫玉《独学庐初稿·春秋论》也说:《春秋》者,鲁史之旧文也。《春秋》共十二公之事,历二百四十年之久,秉笔而书者必更数十人。此数十人者,家自为师,人自为学,则其书法,岂能尽同?虽然春秋之作者有争议,但其经过孔子之手修而改之,则无大异。
事实上,春秋作为一鲁国的史书,其作用早已超出史书范围,春秋用词遣句“字字针砭”成为独特的文风,被称为春秋笔法,为历代文代史家奉为经典。《春秋》所记,是二百四十多年的春秋各国大事,所存全文,不过一万六千多字,但据曹魏时的张晏和晚唐时人徐彦引《春秋说》,都说是一万八千字(张说见《史记·太史公自序·集解》引,徐说见《公羊传·昭公十二年疏》引),可见《春秋》原文,从三国以后脱露了一千多字。很多大事漏记。
因为《春秋》是粗线条的笔墨。为补这一遗缺,后来又出现以春秋为主本的《传》,即现今流传下来的《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和《春秋左氏传》三种,并称春秋三传。《传》的《春秋经》文字基本上相同,也有一些差异,传文按年合并,先经后传。
作品价值
《春秋》虽然不是历史学著作,却是可贵的史料著作,因而对于研究先秦历史、尤其对于研究儒家学说以及孔子思想意义重大。因此,从史料学的角度利用《春秋》不仅符合《春秋》性质的本来,而且比将它视为“断烂朝报”的历史学著作更具价值。先秦诸子著作无一属于史学著作,却都是今人研究古史所必需的史料,《春秋》的史实和大义因“三传”而明,这实在是它的特点和优势所在。
遗憾的是,多数学者长期以来一直对《春秋》的重要史料价值保持着令人吃惊的冷漠。单就对孔子思想的研究而言,若干年来人们始终局限于一部《论语》而已,有学者曾做过这样的调查:“建国以来,关于讨论孔子和他的思想的文字,见诸报刊的,迄今不下八百篇。撇去十年动乱期间所谓‘批儒评法’的渣滓,可作为研究史资料留存的,大约有四五百篇。那中间的见解,色彩各异,精当与否,姑且不论,但如说引据的材料,多半没有超出今本《论语》一书,也许不会被斥为无稽之谈。”针对这样一种普遍蔓延的奇怪现象,论者意识到:“倘说要谈孔子其人其学,《论语》是唯一可信可据的材料,此外诸书都不足征,那就成问题了。”超出《论语》研究孔子及其思想,首当其冲的是利用《春秋》,恐怕是论者上述这段话的题中应有之意吧?
再者,《春秋》是政治学著作,它的政治思想通过今文经学家的解说而得以体现,但由于误解了《春秋》的性质,现代学者对今文经的学术价值始终未能给予应有的重视。公羊学、榖梁学甚至一度成为现代学术史上的无人问津的领域,治先秦史而不读《公羊传》,这在今天的学者看来已不算什么不可思议之事,而研究今文经学反被目为惊世骇俗之举。当今学者蒋庆曾就此批评道:“降及晚清,奇葩再发,康崔独秀,经苑芬芳。岂思室内起火,疑古蜂起;歆学余绪,作浪兴风。于是辩有为亡,非圣无法;托治国故,以史乱经。自此而后,斯学扫地,无人讲习,更糟践踏,旨丧义缺。此间虽有一二贤者如北流陈柱欲挽狂澜而崇正学,然旷野孤歌,其学无闻。至今,又忽忽六十载矣,公羊已为绝学。”蒋氏的复兴儒学之议是否恰当姑且不论,但作为古代政治思想史的重要内容,今文经学无疑应被纳入研究者的视野,则是不容置疑的。
历史评价
孟子曰:“孔子成《春秋》而乱臣贼子惧”,焦兹说“说《春秋》者,莫先于孟子”。
《宋史·王安石传》:“黜《春秋》之书,不使列于学官,至戏目为断烂朝报。”
体裁史记
春秋’以“年时(季节)月日 - 记事”为体裁。
《春秋》
《春秋》
年:鲁国之君主、鲁公在位纪年。
时:季节。四季之“春夏秋冬”。
月:“正月、二月、三月…”。
日:“甲子、乙丑、丙寅…”。
记事:短句构成。
王
例如:隐公元年谰瑎(文依‘左传’)。
年 四季 月 日 记事
元年 春 王正月
三月 公及邾仪父盟于蔑 (隐公在蔑与邾地国君仪父盟交)
夏 五月 郑伯克段于鄢 (郑伯在段地打败其弟弟共叔段)
秋 七月 天王使宰咺来扫惠公仲子之賵
九月 及宋人盟于宿
冬 十有二月 祭伯来 (祭伯这个人来访)
公子益师卒 (公子益师去世)
二年 春 公会戎于潜
夏 五月 莒人入向
无骇帅师入极 (无骇的军队攻入极)
秋 八月 庚辰 公及戎盟于唐
九月 纪裂繻来逆女
冬 十月 伯姬扫于纪 (伯姬出嫁于纪)
纪子帛莒子盟于密
十有二月 乙卯 夫人子氏薨 (夫人之子氏病亡)
郑人伐卫 (郑国之人攻讨卫)
(注:上文中对于春秋的解读在三传之中各不相同,故括号中的只是其中一种参考) 《春秋》中的文字非常简练,事件的记载很简略,最少一字,如僖公三年六月“雨”;或二三字,如僖公三年夏四月“不雨”、八年夏“狄伐晋”;即使是最多字的“定公四年春三月”叙述也不超过四十五个字。最初原文仅18000多字,三国曹魏时张晏计算《春秋》共有18 000字,晚唐人徐彦的计算亦有18000字,南宋王观国《学林》则记载有16500个字,现存版本则只有16000多字。因此古人为此书又写了一些著作,对书中的记载进行解释和说明,称之为“传”。据《汉书·艺文志》记载,为春秋作传者共5家:
《左氏传》30卷
《公羊传》11卷
《谷梁传》11篇
《邹氏传》11卷
《夹氏传》11卷
其中后两种已经不存。公羊传和谷梁传成书于西汉初年,用当时通行的隶书所写,称为今文。左传有两种,一种出于孔子旧居的墙壁之中,使用秦朝以前的古代字体写的,称为古文;一种是从战国时期的荀卿流传下来的。
公羊传和谷梁传与左传有很大的不同。公羊传谷梁传讲“微言大义”,希望试图阐述清楚孔子的本意(作者认为《春秋》是孔子所作),有人认为有些内容有牵强附会的嫌疑。左传以史实为主,补充了《春秋》中没有记录的大事,一些纪录和《春秋》有出入,有人认为左传的史料价值大于公羊传和谷梁传。
3春秋时代
编辑
春秋诸侯大国简图
春秋诸侯大国简图
春秋时期,简称春秋,前770年-前476年,东周的一个时期,春秋时代周王的势力减弱,群雄纷争,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相继称霸,史称“春秋五霸”。(一说是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越王勾践)。春秋时期的得名,是因孔子修订《春秋》而得名。这部书记载了从鲁隐公元年(前722年)到鲁哀公十四年(前481年)的历史。现代的学者为了方便起见,一般从周平王元年(前770年)东周立国起,到周敬王四十三年(前477年)或四十四年(前476年)为止(也有学者认为应到三家灭晋(前453年)或三家分晋(前403年)),称为“春秋时期”。
中国儒家文化的创始人孔子曾经编了一部记载当时鲁国历史的史书名叫《春秋》,而这部史书中记载的时间跨度与构成一个历史阶段的春秋时代大体相当,所以后人就将这一历史阶段称为春秋时期,指的是从公元前770年到公元前476年,基本上是东周的前半期。
《春秋》
《春秋》
东周一开始,周王朝就走了下坡路,王室衰微,大权旁落,诸侯国之间互相征伐,战争频仍。小的诸侯国纷纷被吞并,强大的诸侯国在局部地区实现了统一。在春秋中期,出现了一个比较和平的时期,原因是各国都被战争搞得十分疲惫,需要休整,于是通过公元前546年由14国参加的第二次“弭兵之会”达成协议,战火暂时得以平息。可是,这期间在长江流域,吴、楚、越三国之间却多次爆发霸权之争。春秋时代的中后期,随着牛耕的普及和铁制农具的应用,经济有了迅速发展,出现了私田的开发和井田制的瓦解这一深刻的社会变化。在一些诸侯国的内部,贵族势力强大起来,开始向国君争夺权力。公元前453年晋国出现了韩、赵、魏三家大户,将晋国进行了瓜分,自己分别建立了国家,就是著名的“三家分晋”。齐国自公元前481年田氏子杀齐简公,专齐政,形成“田氏代齐”的局面,史称“田陈篡齐”。于是,七雄并立,互相争霸的时代逐步到来,春秋时期走向了战国时期。
春秋时期器皿
春秋时期器皿
春秋时期之后是战国时代。
到周敬王四十三年(前477年)为止,称为“春秋时期”。
文化概念
春秋战国是中国文化大发展的时期,实现了中国思想文化史上由卜巫的宗教迷信文化向以人为中心的理性人文文化的历史转型。在春秋这个转型期,尽管夏商周以来的传统观念仍在人们心中起着巨大的作用,普遍地发生着影响。周天子及其诸侯政治权威的动摇与衰落,学在官府局面的被打破,随之而出现的学术下移、典籍文化走向民间等社会方方面面的变化,又引起了人们思想观念的某种改变,这些变化正是春秋时期思想文化转型得以实现的历史条件。
艺术独特
春秋时代的艺术,主要是青铜器上面的雕刻。著名的三足羊首鼎就是春秋时代的青铜艺术品。1923年,在新郑市出土了大量春秋时代的青铜鼎、爵,和西周时期的青铜器相比之下工艺已经大大发展。青铜器上的纹饰也很讲究。
词条图册更多图册
◆
文章来自: 春 秋
“春秋”作为一个重要的先秦年代,来源于:鲁国史官把当时各国报导的重大事件,按年、季、月、日记录下来,一年分春、夏、秋、冬四季记录,简括起来就把这部编年史名为“春秋”。孔子依据鲁国史官所编《春秋》加以整理修订,成为儒家经典之一。《春秋》记录了从鲁隐公元年(前722年)到鲁哀公十四年(前481年)共242年的大事。由于它所记历史事实的起止年代,大体上与一个客观的历史发展时期相当,所以历代史学家便把《春秋》这个书名作为这个历史时期的名称。为了叙事方便,春秋时期开始于公元前770年(周平王元年)周平王东迁东周开始的一年,止于公元前476年(周敬王四十四年)战国前夕,总共295年。
目录
1汉语词语
▪ 基本信息
▪ 详细解释
2古代史书
▪ 创作时期
▪ 概述
▪ 记载
▪ 作品价值
▪ 历史评价
▪ 体裁史记
3春秋时代
▪ 文化概念
▪ 艺术独特
1汉语词语
编辑
基本信息
【词目】春秋
【拼音】chūn qiū
【英译】the Spring and Autumn Annals
【基本解释】
1.一年,四季。
春秋匪解,享祀不忒。——《诗·鲁颂·閟宫》
歌词:几度风雨,几度春秋。——《少年壮志不言愁》演唱:刘欢
2.岁月,人生。
作家三盅说:清茶一盅品甘苦,浊酒一盅话悲喜,薄粥一盅写春秋。
3.年龄。
尊公,方今春秋几何?
4.中国时代名,即春秋时代(公元前770—公元前476年中国各诸侯国争霸的时代)。
5.《春秋》,史书名。儒家经典之一,相传孔子[1]根据鲁国的编年史修订而成。
本之《春秋》以求其断。——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
详细解释
来历探源
鲁国史官把当时各国报导的重大事件,按年、季、月、日记录下来,一年分春、夏、秋、冬四季记录,简括起来就把这部编年史名为“春秋”。孔子依据鲁国史官所编《春秋》加以整理修订,成为儒家经典之一。《春秋》记录了从鲁隐公元年(前722年)到鲁哀公十四年(前481年)共242年的大事。由于它所记历史事实的起止年代,大体上与一个客观的历史发展时期相当,所以历代史学家便把《春秋》这个书名作为这个历史时期的名称。为了叙事方便,春秋时期开始于公元前770年(周平王元年)周平王东迁东周开始的一年,止于公元前476年(周敬王四十四年)战国前夕,总共295年。
春秋以后,齐、楚、燕、韩、赵、魏、秦七大诸侯国连年战争,当时人们就称呼这七大诸侯国为“战国”。《战国策·燕策一》载苏秦的弟弟苏代说:“凡天下之战国七,而燕处弱焉。”可见当时七大诸侯国都有战国的称呼。到西汉初年,“战国”这个名词的含义还没有变化。到西汉末年刘向编辑《战国策》一书时,才开始把“战国”作为特定的历史时期的名称。战国时期开始于公元前475年(周元王元年)《史记》的《六国年表》开始的一年,止于公元前221年(秦王政二十六年)秦灭齐统一六国的一年,共255年。
出处
1.春季与秋季。
《礼记·王制》:“春秋教以《礼》《乐》,冬夏教以《诗》《书》。”
晋·陶潜《移居》诗之二:“春秋多佳日,登高赋新诗。”
沈从文 《从文自传·我所生长的地方》:“春秋二季农事起始与结束时,照例有老年人向各处人家敛钱,给社稷神唱木傀儡戏。”
2.指春秋两季的祭祀:
《国语·楚语上》:“唯是春秋所以从先君者,请为‘灵’若‘厉’。” 韦昭 注:“春秋,言春秋禘、祫。”
3.泛指祭祀:
《左传·僖公十三年》:“春秋窀穸之事。”
4.泛指四时:
《诗·鲁颂·閟宫》:“春秋匪解,享祀不忒。” 郑玄 笺:“春秋犹言四时也。”
汉 张衡 :《东京赋》:“於是春秋改节,四时迭代。”
南朝·梁·刘孝标《辩命论》:“今以其片言,辩其要趣,何异乎夕死之类,而论春秋之变哉。”
5.光阴;岁月:
《楚辞·远游》:“春秋忽其不淹兮,奚久留此故居。”
《汉书·晁错传》:“刻於玉版,藏於金匮,历之春秋,纪之后世,为帝者祖宗,与天地相终。”
郭小川《登九山》诗:“望一望,想一想,谁不感到虚度春秋。”
6.年纪;年数:
《战国策·楚策四》:“今 楚王 之春秋高矣,而君之封地,不可不早定也。” 北魏·杨炫之《洛阳伽蓝记·永宁寺》:“皇帝晏驾,春秋十九。” 李广田《老渡船》:“他在这种情形中已渡过了五十几个春秋。”
7.编年体史书名。相传 孔子 据 鲁 史修订而成。所记起于 鲁隐公 元年,止于 鲁哀公 十四年,凡二百四十二年。叙事极简,用字寓褒贬。为其传者,以《左氏》、《公羊》、《谷梁》最著。
《孟子·滕文公下》:“ 孔子 惧,作《春秋》。”宋·范仲淹《近名论》:“ 孔子 作《春秋》,即名教之书也。善者褒之,不善者贬之,使后世君臣,爱令名而劝,畏恶名而慎矣。” 范文澜 蔡美彪等《中国通史》第一编第四章第十节:“《春秋》是一部编年体的历史。”
8.古编年史的通称: 周 之《春秋》,燕 之《春秋》等。
汉以后有《楚汉春秋》、《吴越春秋》等。亦泛指史册、历史。《史记·乐毅列传》:“臣闻贤圣之君,功立而不废,故著於春秋。” 唐 刘知几《史通·六家》:“ 墨子 曰‘吾见百国春秋’,盖皆指此也。” 康有为 《闻徐子静侍郎即奉赦免喜倒泪下》诗:“寃狱两年悲党锢,维新元老记春秋。” 光未然《英雄钻井队》诗:“誓为祖国献石油,甘洒热血写春秋。”
9.春秋 、 战国诸子之书,也有以“春秋”为名的,如《晏子春秋》、《吕氏春秋》等。
10.指褒贬:
《春秋》用字,意寓褒贬,因借其意。《春秋》相传为孔子编订的鲁国史记,对历史人物和事件往往寓有褒贬而不直言,这种写法称为“春秋笔法”。指藏在心里不说出来的言论。清 和邦额 《夜谭随录·崔秀才》:“胸中自有泾渭,皮里自具春秋。” 清 蒲松龄《聊斋志异·郭生》:“ 王 ( 王生)谛玩之,其所涂留,似有春秋。”因此有成语“皮里阳秋”、“皮里春秋”。
11.时代名:
孔子 《春秋》记事,从周平王 四十九年,至 周敬王 三十九年(公元前722年-前481年)。计二百四十二年,史称 春秋 时代。今多以 周平王 东迁至 韩 、 赵 、 魏 三家分 晋 (公元前770年-前403年)共三百六十八年,为 春秋 时代。《孟子·尽心下》:“ 春秋无义战,彼善於此,则有之矣。” 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正纬》:“春秋之末,羣经方备。” 唐韩愈进士策问》:“ 春秋之时,百有馀国。”
内涵
1.王力先生指出,在商代和西周前期,一年只分为春秋二时,所以后来称春秋就意味着一年了。
2.春天是播种的季节,秋天是收获的季节。中国自古以农业立国,已经经历了4600个春播秋收。古代历史学家认为历史是由一系列事件组成的,而每个事件都有其原因和结果,一事件的起因常常是另一事件的结果,所以事件的起因相当于春播,事件的结果相当于秋收;像本年度收获的种子是下一年春天播种的种子那样,本年度发生的某一事件的结果也可以是次年一个事件的起因。所以中国古代学者倾向于把历史叫做“春秋”。有时也代指人的寿终年龄,如春秋几何。
3.泛指历史:甘洒热血写春秋。
4.时代名。因鲁国编年史《春秋》得名。一般指公元前770年~476年这个时期。春秋时期,始于平王东迁,得名于鲁史《春秋》,为东周历史的第一个阶段。据史家推算,鲁国史书《春秋》自鲁隐公元年(前722年)到鲁哀公十四年(前 481年),共二百四十二年。《左传》记载史事较《春秋》明备,下续至哀公二十七(公元前468)年终,共二百五十五年。以上年代再加上周平王东迁时期,则共有三百零三年。又郭沫若认为春秋时代应自周平王迁雒邑之年(公元前770年)至公元前476年,齐国田氏已实际掌握了齐国的权力为止,共计294年历史。此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社会经济急剧变化,政治局面错综复杂,军事斗争层出不穷,学术文化异彩纷呈的一个变革时期,是中华古代文明逐渐递嬗为中世纪文明的过渡时期。
5.儒家经典之一。编年体春秋史。相传由孔子据鲁国史官所编《春秋》加以整理修订而成,记载自公元前722年至前481年共二百四十一年间的史事,是中国最早的编年体史书。
6.古代史书的通称,有时也可引申出一种文笔,即“春秋笔法”。
2古代史书
编辑
创作时期
春秋时期
概述
《春秋》是儒家的经书,记载了从鲁隐公元年(前722年)到鲁哀公十四年(前481年)的历史,也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编年体史书。《春秋》一书的史料价值很高,但不完备,王安石甚至说《春秋》是“断烂朝报”。
在中国上古时期,春季和秋季是诸侯朝聘王室的时节。另外,春秋在古代也代表一年四季。而史书记载的都是一年四季中发生的大事,因此“春秋”是史书的统称。而鲁国史书的正式名称就是《春秋》。
《春秋》
《春秋》
传统上认为《春秋》是孔子的作品,也有人认为是鲁国史官的集体作品。《春秋》原本秦代以后已经失传,现在流行的版本是由《左氏传》、《公羊传》、《谷梁传》三传中拼凑的。
《春秋》又是鲁国史书的专名。各国史书有专名的,如晋国史书叫《乘》,楚国史书叫《梼杌》(见《孟子·离娄下》)。鲁国史书专名《春秋》,所以《左传·昭公二年》叙述晋平公派遣韩宣子(起)出使鲁国,看到《易》《象》和《鲁春秋》。不过韩起所看到的《鲁春秋》,一定是从周公姬旦叙起,才能说:“吾乃今知周公之德与周之所以王也。”而现存的《春秋》,才从鲁隐公叙起。隐公父亲惠公以上的鲁国历史原始记载已经完全亡佚。《楚语上》也说:“教之《春秋》”,就是说,对太子,用史书教授他。《墨子·明鬼篇》有“周之《春秋》”、“燕之《春秋》”、“宋之《春秋》”、“齐之《春秋》”,就是指周朝、燕、宋、齐诸国都有史书,墨子曾读过。
记载
至迟自西周起,就有太史记载国家大事;在每一季的开始,一般要写“春”到“秋”四季的季节。但古人重视春季和秋季,因此把国史记载叫做《春秋》,这可能是“春秋”作为史书名的来由吧。现存《春秋》,从鲁隐公记述到鲁哀公,历十二代君主,计二百四十四年(依《公羊传》和《谷梁传》载至哀公十四年止,为二百四十二年,《左传》多二年),它基本上是鲁国史书的原文。
《春秋》
《春秋》
相传《春秋》之书出于孔子之手,旧时有“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之说。但后世亦有不同说法,清人袁谷芳《春秋书法论》说:《春秋》者,鲁史也。鲁史氏书之,孔子录而藏之,以传信于后世者也。石韫玉《独学庐初稿·春秋论》也说:《春秋》者,鲁史之旧文也。《春秋》共十二公之事,历二百四十年之久,秉笔而书者必更数十人。此数十人者,家自为师,人自为学,则其书法,岂能尽同?虽然春秋之作者有争议,但其经过孔子之手修而改之,则无大异。
事实上,春秋作为一鲁国的史书,其作用早已超出史书范围,春秋用词遣句“字字针砭”成为独特的文风,被称为春秋笔法,为历代文代史家奉为经典。《春秋》所记,是二百四十多年的春秋各国大事,所存全文,不过一万六千多字,但据曹魏时的张晏和晚唐时人徐彦引《春秋说》,都说是一万八千字(张说见《史记·太史公自序·集解》引,徐说见《公羊传·昭公十二年疏》引),可见《春秋》原文,从三国以后脱露了一千多字。很多大事漏记。
因为《春秋》是粗线条的笔墨。为补这一遗缺,后来又出现以春秋为主本的《传》,即现今流传下来的《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和《春秋左氏传》三种,并称春秋三传。《传》的《春秋经》文字基本上相同,也有一些差异,传文按年合并,先经后传。
作品价值
《春秋》虽然不是历史学著作,却是可贵的史料著作,因而对于研究先秦历史、尤其对于研究儒家学说以及孔子思想意义重大。因此,从史料学的角度利用《春秋》不仅符合《春秋》性质的本来,而且比将它视为“断烂朝报”的历史学著作更具价值。先秦诸子著作无一属于史学著作,却都是今人研究古史所必需的史料,《春秋》的史实和大义因“三传”而明,这实在是它的特点和优势所在。
遗憾的是,多数学者长期以来一直对《春秋》的重要史料价值保持着令人吃惊的冷漠。单就对孔子思想的研究而言,若干年来人们始终局限于一部《论语》而已,有学者曾做过这样的调查:“建国以来,关于讨论孔子和他的思想的文字,见诸报刊的,迄今不下八百篇。撇去十年动乱期间所谓‘批儒评法’的渣滓,可作为研究史资料留存的,大约有四五百篇。那中间的见解,色彩各异,精当与否,姑且不论,但如说引据的材料,多半没有超出今本《论语》一书,也许不会被斥为无稽之谈。”针对这样一种普遍蔓延的奇怪现象,论者意识到:“倘说要谈孔子其人其学,《论语》是唯一可信可据的材料,此外诸书都不足征,那就成问题了。”超出《论语》研究孔子及其思想,首当其冲的是利用《春秋》,恐怕是论者上述这段话的题中应有之意吧?
再者,《春秋》是政治学著作,它的政治思想通过今文经学家的解说而得以体现,但由于误解了《春秋》的性质,现代学者对今文经的学术价值始终未能给予应有的重视。公羊学、榖梁学甚至一度成为现代学术史上的无人问津的领域,治先秦史而不读《公羊传》,这在今天的学者看来已不算什么不可思议之事,而研究今文经学反被目为惊世骇俗之举。当今学者蒋庆曾就此批评道:“降及晚清,奇葩再发,康崔独秀,经苑芬芳。岂思室内起火,疑古蜂起;歆学余绪,作浪兴风。于是辩有为亡,非圣无法;托治国故,以史乱经。自此而后,斯学扫地,无人讲习,更糟践踏,旨丧义缺。此间虽有一二贤者如北流陈柱欲挽狂澜而崇正学,然旷野孤歌,其学无闻。至今,又忽忽六十载矣,公羊已为绝学。”蒋氏的复兴儒学之议是否恰当姑且不论,但作为古代政治思想史的重要内容,今文经学无疑应被纳入研究者的视野,则是不容置疑的。
历史评价
孟子曰:“孔子成《春秋》而乱臣贼子惧”,焦兹说“说《春秋》者,莫先于孟子”。
《宋史·王安石传》:“黜《春秋》之书,不使列于学官,至戏目为断烂朝报。”
体裁史记
春秋’以“年时(季节)月日 - 记事”为体裁。
《春秋》
《春秋》
年:鲁国之君主、鲁公在位纪年。
时:季节。四季之“春夏秋冬”。
月:“正月、二月、三月…”。
日:“甲子、乙丑、丙寅…”。
记事:短句构成。
王
例如:隐公元年谰瑎(文依‘左传’)。
年 四季 月 日 记事
元年 春 王正月
三月 公及邾仪父盟于蔑 (隐公在蔑与邾地国君仪父盟交)
夏 五月 郑伯克段于鄢 (郑伯在段地打败其弟弟共叔段)
秋 七月 天王使宰咺来扫惠公仲子之賵
九月 及宋人盟于宿
冬 十有二月 祭伯来 (祭伯这个人来访)
公子益师卒 (公子益师去世)
二年 春 公会戎于潜
夏 五月 莒人入向
无骇帅师入极 (无骇的军队攻入极)
秋 八月 庚辰 公及戎盟于唐
九月 纪裂繻来逆女
冬 十月 伯姬扫于纪 (伯姬出嫁于纪)
纪子帛莒子盟于密
十有二月 乙卯 夫人子氏薨 (夫人之子氏病亡)
郑人伐卫 (郑国之人攻讨卫)
(注:上文中对于春秋的解读在三传之中各不相同,故括号中的只是其中一种参考) 《春秋》中的文字非常简练,事件的记载很简略,最少一字,如僖公三年六月“雨”;或二三字,如僖公三年夏四月“不雨”、八年夏“狄伐晋”;即使是最多字的“定公四年春三月”叙述也不超过四十五个字。最初原文仅18000多字,三国曹魏时张晏计算《春秋》共有18 000字,晚唐人徐彦的计算亦有18000字,南宋王观国《学林》则记载有16500个字,现存版本则只有16000多字。因此古人为此书又写了一些著作,对书中的记载进行解释和说明,称之为“传”。据《汉书·艺文志》记载,为春秋作传者共5家:
《左氏传》30卷
《公羊传》11卷
《谷梁传》11篇
《邹氏传》11卷
《夹氏传》11卷
其中后两种已经不存。公羊传和谷梁传成书于西汉初年,用当时通行的隶书所写,称为今文。左传有两种,一种出于孔子旧居的墙壁之中,使用秦朝以前的古代字体写的,称为古文;一种是从战国时期的荀卿流传下来的。
公羊传和谷梁传与左传有很大的不同。公羊传谷梁传讲“微言大义”,希望试图阐述清楚孔子的本意(作者认为《春秋》是孔子所作),有人认为有些内容有牵强附会的嫌疑。左传以史实为主,补充了《春秋》中没有记录的大事,一些纪录和《春秋》有出入,有人认为左传的史料价值大于公羊传和谷梁传。
3春秋时代
编辑
春秋诸侯大国简图
春秋诸侯大国简图
春秋时期,简称春秋,前770年-前476年,东周的一个时期,春秋时代周王的势力减弱,群雄纷争,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相继称霸,史称“春秋五霸”。(一说是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越王勾践)。春秋时期的得名,是因孔子修订《春秋》而得名。这部书记载了从鲁隐公元年(前722年)到鲁哀公十四年(前481年)的历史。现代的学者为了方便起见,一般从周平王元年(前770年)东周立国起,到周敬王四十三年(前477年)或四十四年(前476年)为止(也有学者认为应到三家灭晋(前453年)或三家分晋(前403年)),称为“春秋时期”。
中国儒家文化的创始人孔子曾经编了一部记载当时鲁国历史的史书名叫《春秋》,而这部史书中记载的时间跨度与构成一个历史阶段的春秋时代大体相当,所以后人就将这一历史阶段称为春秋时期,指的是从公元前770年到公元前476年,基本上是东周的前半期。
《春秋》
《春秋》
东周一开始,周王朝就走了下坡路,王室衰微,大权旁落,诸侯国之间互相征伐,战争频仍。小的诸侯国纷纷被吞并,强大的诸侯国在局部地区实现了统一。在春秋中期,出现了一个比较和平的时期,原因是各国都被战争搞得十分疲惫,需要休整,于是通过公元前546年由14国参加的第二次“弭兵之会”达成协议,战火暂时得以平息。可是,这期间在长江流域,吴、楚、越三国之间却多次爆发霸权之争。春秋时代的中后期,随着牛耕的普及和铁制农具的应用,经济有了迅速发展,出现了私田的开发和井田制的瓦解这一深刻的社会变化。在一些诸侯国的内部,贵族势力强大起来,开始向国君争夺权力。公元前453年晋国出现了韩、赵、魏三家大户,将晋国进行了瓜分,自己分别建立了国家,就是著名的“三家分晋”。齐国自公元前481年田氏子杀齐简公,专齐政,形成“田氏代齐”的局面,史称“田陈篡齐”。于是,七雄并立,互相争霸的时代逐步到来,春秋时期走向了战国时期。
春秋时期器皿
春秋时期器皿
春秋时期之后是战国时代。
到周敬王四十三年(前477年)为止,称为“春秋时期”。
文化概念
春秋战国是中国文化大发展的时期,实现了中国思想文化史上由卜巫的宗教迷信文化向以人为中心的理性人文文化的历史转型。在春秋这个转型期,尽管夏商周以来的传统观念仍在人们心中起着巨大的作用,普遍地发生着影响。周天子及其诸侯政治权威的动摇与衰落,学在官府局面的被打破,随之而出现的学术下移、典籍文化走向民间等社会方方面面的变化,又引起了人们思想观念的某种改变,这些变化正是春秋时期思想文化转型得以实现的历史条件。
艺术独特
春秋时代的艺术,主要是青铜器上面的雕刻。著名的三足羊首鼎就是春秋时代的青铜艺术品。1923年,在新郑市出土了大量春秋时代的青铜鼎、爵,和西周时期的青铜器相比之下工艺已经大大发展。青铜器上的纹饰也很讲究。
词条图册更多图册
◆
评论: 0 | 引用: 0 | 查看次数: 15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