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览模式: 普通 | 列表

【谈慢病】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转载
2012-1-14

        前言
      “生理健康”是“新健康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以培养身心健康社会公民为目的,通过运用健康管理的方法,以校园环境、功能环境的改善为主,人文环境的改善相配合,为老师和学生两个主体,提供科学、健康、专业的指导。“新健康教育”在学校建设了专门的健康室,由公司配备专业的医护人员,开设生理健康课程,对青春期孩子生理上出现的各种变化进行及时科学的指导,对他们的各种生活习惯进行规划,从而保障孩子们的生理健康。
一、心理健康概述
    人的生理健康是有标准的,一个人的心理健康也是有标准的。不过人的心理健康的标准不及人的生理健康的标准具体与客观。
    国外学者们对心理健康的标准作了一些表述。例如英格里士认为:心理健康是指一种持续的心理情况,当事者在那种情况下能作良好适应,具有生命的活力,而能充分发展其身心的潜能;这乃是一种积极的丰富情况。不仅是免于心理疾病而已。
    麦灵格尔认为:心理健康是指人们对于环境及相互间具有最高效率及快乐的适应情况。不仅是要有效率,也不仅是要能有满足之感,或是能愉快地接受生活的规范, 而是需要三者具备。心理健康的人应能保持平静的情绪,敏锐的智能, 适于社会环境的行为和愉快的气质。
      马斯乐认为心理健康的人要具备下列品质:
      1.对现实具有有效率的知觉;
      2.具有自发而不流俗的思想;
      3.既能悦纳本身, 也能悦纳他人;
      4.在环境中能保持独立,欣赏宁静。
      5.注意哲学与道德的理论;
      6.对于平常事物,甚至每天的例行工作,能经常保持兴趣;
      7.能与少数人建立深厚的感情,具有助人为乐的精神;
      8.具有民主态度,创造性的观念和幽默感;
      9.能经受欢乐与受伤的体验。
二、心理健康范围
      心理健康包括以下七个方面:智力正常、情绪健康、意志健全、行为协调、人间关系适应、反应适度、心理特点符合年龄。
    了解与掌握心理健康的定义对于增强与维护人们的健康有很大的意义。人们掌握了人的健康标准,以此为依据对照自己,进行心理健康的自我诊断。发现自己的心理状况某个或某几个方面与心理健康标准有一定距离,就有针对性地加强心理锻炼,以期达到心理健康水平。如果发现自己的心理状态严重地偏离心理健康标准,就要及时地求医,以便早期诊断与早期治疗。
三、心理健康背景
      据世界卫生组织估计,全球每年自杀未遂的达1000万人以上;造成功能残缺最大的前10位疾病中有五个属于精神障碍;推算中国神经精神疾病负担到2020年将上升至疾病总负担的四分之一。 在中国,目前保守估计,大概有有1.9亿人在一生中需要接受专业的心理咨询或心理治疗。据调查, 13亿人口中有各种精神障碍和心理障碍患者达1600多万,1.5亿青少年人群中受情绪和压力困扰的青少年就有3000万。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吴瑞华研究员认为,缺乏从事心理咨询的专业人才是造成我国自杀率相对较高的原因之一。心理咨询与压力管理专家郝滨老师日前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建议,当您遇到生活中的困扰,准备选择一位心理咨询师走入咨询室时,应选择具有心理学、医学或教育学等相关教育背景、接受过专业训练,有长期丰富的心理咨询与治疗经验,阅历比较丰富,得到专业心理治疗协会或社会认可的心理咨询师。
四、心理健康-定义
      现在对心理健康的标准是这样定义的:
      1.具有充分的适应力;
    2.能充分地了解自己,并对自己的能力做出适度的评价;
    3.生活的目标切合实际;
    4.不脱离现实环境;
    5.能保持人格的完整与和谐;
    6.善于从经验中学习;
    7.能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
    8.能适度地发泄情绪和控制情绪;
    9.在不违背集体利益的前提下,能有限度地发挥个性;
    10.在不违背社会规范的前提下,能恰当地满足个人的基本需求。
五、心理健康-表现特征
      1.智力正常
    智力正常是人正常生活最基本的心理条件,是心理健康的首要标准。世界卫生组织(WHO)提出的国际疾病分类体系,把智力发育不全或阻滞视为一种心理障碍和变态行为。
      2.情绪稳定与愉快
    情绪稳定与心情愉快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志,它表明一个人的中枢神经系统处于相对的平衡状态,意味着机体功能的协调。如果一个人经常愁眉苦脸,灰心绝望,喜怒无常,则是心理不健康的表现。
    心理健康者能经常保持愉快、开朗、自信、满足的心情,善于从生活中寻求乐趣,对生活充满希望。更重要的是情绪稳定性好。
      3.行为协调统一
    一个心理健康的人,其行为受意识支配,思想与行为是统一协调的,并有自我控制能力。如果一个人的行为与思想相互矛盾,注意力不集中,思想混乱,治疗支离破碎,做事杂乱无章,就是心理不健康的表现。
      4.良好的适应能力
    人生活在纷繁复杂、变化多端的大千世界里,一生中会遇到多种环境及变化,因此,一个人应当具有良好的适应能力,无论现实环境有什么样的变化,都将能够适应,这也是心理健康的标志之一。
      6.具有较强的意志品质
    心理健康意志有如下特点:目的明确合理,自觉性高;善于分析情况,意志果断;意志坚韧,有毅力,心理承受能力强;自制力好,既有现实目标的坚定性,又能克制干扰目标实现的愿望、动机、情绪和行为,不放纵任性。
      7.人际关系和谐
    其表现:一是乐于与人交往,既有稳定而广泛的人际关系,又有知己的朋友;二是在交往中保持独立而完整的人格,有自知之明,不卑不亢;三是能客观评价别人,以人之长补己之短,宽以待人,友好相处,乐于助人;四是交往中积极态度多于消极态度。
    能动的适应和改造环境,保持人格的完整和健康
    以上是心理健康的主要特征,但是心理健康并非是超人的非凡状态,一个人的心理健康也不一定在每一个方面都有表现,只要在生活实践中,能够正确认识自我,自觉控制自己,正确对待外界影响,使心理保持平衡协调,就已具备了心理健康的基本特征。
六、心理健康-评价标准
      目前最常用的区分标准主要有如下几种:
      1.自我评价标准
    如果自己认为有心理问题,这个人的心理当然不会完全正常,但一般不可能存在大问题。心理基本上正常的人,完全可以察觉到自己心理活动和自己以前的差别、自己的心理表现和别人的差别等等。这种自我评价在精神科叫自知力。
      2.心理测验标准
    心理测验通过有代表性的取样、成立常模样本、检测信度、检测效度和方法的标准化,才能形成测评量表,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专家的主观看法,但是,心理测验也存在误差,目前并不能代替医生的诊断。
      3.病因病理学分类标准
    这种标准最客观,是将心理问题当作躯体疾病一样看待的医学标准。如果一个人身上表现的某种心理现象或行为可以找到病理解剖或病理生理变化的依据,则认为此人有精神疾病。其心理表现则被视为疾病的症状,其产生原因则归结为脑功能失调。
      4.外部评价标准
    人的心理活动总是表现在生活的各个方面,如果大家都认为某个人有问题,一般就是正确的。即使旁边人没有看出来,专业人员也可以通过各种表现判断当事人是不是有问题。
      5.社会适应性标准
    在正常情况下,人体维持着生理心理的平衡状态,人能依照社会生活的需要适应环境和改造环境。因此,正常人的行为符合社会的准则,能根据社会要求和道德规范行事,亦即其行为符合社会常模,是适应性行为。如果由于器质的或功能的缺陷使得个体能力受损,不能按照社会认可的方式行事,致使其行为后果对本人或社会是不适应的时候,则认为此人有心理异常。
七、心理健康-标志
      1.第三届国际心理卫生大会认为:心理健康的标志是:
      1)身体、情绪十分协调;
      2)适应环境,人际关系中彼此能谦让;
      3)有幸福感;
      4)在职业工作中,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过着有效率的生活。
      2.心理健康比较有代表性的有八种积极的品质
    第一位的品质是happiness,就是幸福感。
    第二种品质是和谐,是内心的和谐。所谓的内心和谐就是指我们对事物的看法,对事物的认识,对自己眼前的处境,对将来追求的目标,还有现在所能够做的,这各个方面的事情之间能够达到协调。
    第三种品质是自尊感。所谓的自尊感,简单讲就是self-like或 self-love,就是自己喜欢自己。作为一个心理健康的人,很重要的品质就是能够喜欢自己。
    第四种品质是个人的成熟,是指在处理自己的问题,人际关系,环境的要求,工作的要求,处理家庭、同事、朋友之间的关系的时候能够非常得体。
    第五种品质是人格的完整。
    第六种品质是与环境保持良好的接触。
    第七个种品质是有效地适应环境。
    第八种品质是在环境中保持独立。这两个是相互矛盾的,但是是从两个不同的角度来看。也就是说,一方面要适应环境的要求,同时还要保持独立。这个独立就是说要给自己一定的空间,一定的调整自己行为的空间。一方面顺从了环境,同时又保持了独立性,既服从又能够反叛,有一定的反叛精神。那么怎么处理好这个度呢?我想这是一门学问,需要不断地汲取经验,不断地观察,不断地学习。
      3.郭念锋先生提出了心理健康10条标准
    1)周期节律性。人的心理活动在形式和效率上都有着自己内在的节律性,比如白天思维清晰,注意力高,适于工作;晚上能进入睡眠,以便养精蓄锐,第二天工作。如果一个人每到了晚上就睡不着觉,那表明他的心理活动的固有节律处在紊乱状态。
    2)意识水平。意识水平的高低,往往以注意力水平为客观指标。如果一个人不能专注于某种工作,不能专注于思考问题,思想经常开小差或者因注意力分散而出现工作上的差错,就有可能存在心理健康方面的问题了。
    3)暗示性。易受暗示性的人,往往容易被周围环境引起情绪的波动和思维的动摇,有时表现为意志力薄弱。他们的情绪和思维很容易随环境变化,给精神活动带来不太稳定的特点。
    4)心理活动强度。这是指对于精神刺激的抵抗能力。一种强烈的精神打击出现在面前,抵抗力低的人往往容易遗留下后患,可能因为一次精神刺激而导致反应性精神病或癔症,而抵抗力强的人虽有反应但不致病。
     5)心理活动耐受力。这是指人的心理对于现实生活中长期反复地出现的精神刺激的抵抗能力。这种慢性刺激虽不是一次性的强大剧烈,但却久久不消失,几乎每日每时都要缠绕着人的心灵。
    6)心理康复能力。由于人们各自的认识能力不同,人们各自的经验不同,从一次打击中恢复过来所需要的时间也会有所不同,恢复的程度也有差别。这种从创伤刺激中恢复到往常水平的能力,称为心理康复能力。
    7)心理自控力。情绪的强度、情感的表达、思维的方向和过程都是在人的自觉控制下实现的。当一个人身心十分健康时,他的心理活动会十分自如,情感的表达恰如其分,词令通畅、仪态大方,既不拘谨也不放肆。
    8)自信心。一个人是否有恰当的自信心是精神健康的一种标准。自信心实质上是一种自我认知和思维的分析综合能力,这种能力可以在生活实践中逐步提高。
    9)社会交往。一个人与社会中其他人的交往,也往往标志着一个人的精神健康水平。当一个人严重地、毫无理由地与亲友断绝来往,或者变得十分冷漠时,这就构成了精神病症状,叫做接触不良。如果过分地进行社会交往,也可能处于一种躁狂状态。
    10)环境适应能力。环境就是人的生存环境,包括工作环境、生活环境、工作性质、人际关系等等。人不仅能适应环境,而且可以通过实践和认识去改造环境。
    心理健康用这10条标准综合起来考察,就可以看出一个人的心理健康的水平如何了。 中国另一位知名心理学家许又新先生提出衡量心理健康可以用三个标准。就是:体验标准、操作标准和发展标准。这三个标准,也要联系起来综合地加以考察和衡量。
    体验标准是指以个人的主观体验和内心世界为准,主要包括良好的心情和恰当的自我评价。
    操作标准是指通过观察、实验和测验等方法考察心理活动的过程和效应,其核心是效率,主要包括个人心理活动的效率和个人的社会效率或社会功能(如工作及学习效率高,人际关系和谐等)。
    发展标准着重对人的心理状况进行时间纵向(过去、现在与未来)考察分析(而前两种标准主要着眼于横向,考虑一个人的精神现状)。发展标准指有向较高水平发展的可能性,并且有使可能性变成现实的行动措施。
    4.心理学者马建青提出了心理健康的七标准
    1)智力正常。
    2)情绪协调,心境良好。
    3)具备一定的意志品质。
    4)人际关系和谐。
    5)能动地适应环境。
    6)保持人格完整。
    7)符合年龄特征。
    以上列出了对于心理健康、心理健康标准的不同的解释。尽管表述不同,但总的原则也差不了多少。
    据世界卫生组织估计,全球每年自杀未遂的达1000万人以上;造成功能残缺最大的前10位疾病中有五个属于精神障碍;推算中国神经精神疾病负担到2020年将上升至疾病总负担的四分之一。在中国,目前保守估计,大概有有1.9亿人在一生中需要接受专业的心理咨询或心理治疗。据调查,13亿人口中有各种精神障碍和心理障碍患者达1600多万,1.5亿青少年人群中受情绪和压力困扰的青少年就有3000万。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吴瑞华研究员认为,缺乏从事心理咨询的专业人才是造成我国自杀率相对较高的原因之一。心理咨询与压力管理专家郝滨老师日前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建议,当您遇到生活中的困扰,准备选择一位心理咨询师走入咨询室时,应选择具有心理学、医学或教育学等相关教育背景、接受过专业训练,有长期丰富的心理咨询与治疗经验,阅历比较丰富,得到专业心理治疗协会或社会认可的心理咨询师。
八、心理健康的表征
      1.思想态度——处理生活中各种人事物的态度
      1)面对所有人事物都抱着你好、我好、世界好
    2)经常怀着“如何才可以更好?”的态度
    3)经常思考如何可以提示自己的能力
    4)困难时刻具备坚持的意志
    5)保持灵活的态度
    6)具有创意和幽默感
      2.学习与提示——保持与时共进的能力
      1)对新生事物保持兴趣
    2)保持积极、正向、乐观的思维方式
    3)努力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术、适应新环境
    4)常问“为什么----?”、和“如何-----?”的问题
    5)不满足简单的了解,可以深入探索和深度思考问题
    6)具有尝试的勇气和行动力
    7)不推卸责任,凡事寻找自我责任
      3.自我管理——有效地照顾自己的人生
     1)自己可以做到的,不借助他人之手
    2)自己希望实现的,自己去争取和创造
    3)以能够自我照顾为荣
    4)在思想和行为上爱护、尊重和接受自己
    5)良好的时间管理能力
    6)有效安排自己的生活、学习和工作事物
    7)凡事以积极正面结果为导向的思维模式
    8)行事符合社会道德规范
      4.人格发展——在现实环境中有清晰的定位
      1)认识自己拥有和未有的能力
    2)可以改变妨碍自我成长和进步的信念
    3)具备有效的表现能力——从容面对现实
    4)肯定自己具有和他人同样的资格,同时肯定他人具有与自己同样的资格
    5)尊重每一个人,包括本人的能力不足
    6)认识和珍惜自己同样可以对世界带来积极影响
      5、情绪智能——做自己情绪的主人
      1)内在的认同和接受情绪是自己生命的一部分
    2)具备管理自己情绪的能力,并能够将自己的情绪引向积极方向
    3)关心、关注和尊重他人的感受
    4)即使自己或他人有负面情绪,也可以从积极角度提炼出负面情绪的正面价值
    5)以积极、正面和坦然的态度接受“失败”、“失去”
      6.人际关系——有效地与他人相处
      1)具备有效表达自己思想、诉求和意志的能力
    2)能够主动与他人交流、接触与互动能力
    3)愉快接受他人与自己的不同之处
    4)能够平和处理他人的不良行为
    5)在公众面前可以顺畅表达
    6)清晰的谈判辩论能力
九、心理健康-异常心理
      1.忧郁:由于种种原因,青少年会出现闷闷不乐,愁眉苦脸,沉默寡言的现象。 如果长时期地处于这种状态,就应当予以充分重视。
      2.陕隘:即斤斤计较,心胸太狭窄,不能容人也不理解别人。对小事也耿耿于怀,爱钻牛角尖。
      3.嫉妒:当别人比自己好时,表现出不自然、不舒服甚至怀有敌意,更有甚者竟用打击、中伤手段来发泄内心的嫉妒。 --成长中七种不健康心理
      4.惊恐:对环境和事物有恐怖感,如怕针、怕暗、怕鬼怪。轻者心跳厉害、手发抖,重者睡不着觉、失眠、梦中惊叫等。
      5.残暴:有点小事自己不快,便向别人发泄,摔摔打打骂骂咧咧,有的则以戏弄别人为自己开心,对别人冷嘲热讽,没有温暖之心。
      6.敏感:即神经过敏,多疑,常常把别人无意中的话,不相干的动作当做对自己的轻视或嘲笑,为此而喜怒无常,情绪变化很大。
      7.自卑:对自己缺乏信心,以为在各方面都不如人家,无论在学习上,还是在生活中,总把自己看得比别人低一等,抬不起头来。这种自卑严重影响了自己的情绪,对自己都缺乏情趣,压抑感太强。
十、心理健康与生理健康的关系
      心理健康很重要,不少人认为生理健康和心理健康是两个没有关系的概念。实际上,这是不正确的。在现实生活中,心理健康和生理健康是互相联系、互相作用的,心理健康每时每刻都在影响人的生理健康。如果一个人性格孤僻,心理长期处于一种抑郁状态,就会影响内激素分泌,使人的抵抗力降低,疾病就会乘虚而入。一个原本身体健康的人,如果老是怀疑自己得了什么疾病,就会整天郁郁寡欢,最后导致真的一病不起。
    因此,在日常生活中一方面应该注意合理饮食和身体锻炼,另一方面更要陶冶自己的情操,开阔自己的心胸,避免长时间处在紧张的情绪状态中。如果感到自己的心情持续不快时,要及时进行心理自我调试,必要时到心理门诊或心理咨询中心接受帮助,以确保心理和生理的全面健康。
    在现实生活中,所谓的正常人有许多人整天愁眉苦脸、心烦意乱、以安眠药渡日,长期在苦闷绝望中挣扎、煎熬,甚至走向自杀的绝路;有许多人终日以酒为伴、沾酒就醉,打人骂人;有许多人与人敌对、冲突、诉讼、犯罪;有许多人常常感冒,患高血压、关节炎等非器质性疾病,甚至身患绝症、早亡;有许多人无能、失意、潦倒、贫穷;有许多人学生学习不好;有许多人苦恼于性问题;有许多人不能和人正常的交往融洽相处,整日疑神疑鬼;许多家庭因成员的精神病而搞的苦恼万分;许多夫妻不和、争吵、打闹、离婚……。
十一、心理健康-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
     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类:
      1.学习类问题
    因学习而产生的心理问题是中学生心理问题的主要部分,其问题有:
    1)学生学习的心理压力越来越大,造成精神上的萎靡不振,从而导致食欲不振、失眠、神经衰弱、记忆效果下降、思维迟缓等。
    2)厌学是目前学习活动中比较突出的问题,不仅是学习成绩差的同学不愿意学习,一些成绩较好的同学亦出现厌学情绪。
    3)考试焦虑,特别是遇到较为重要的考试时焦虑更为严重。
      2.人际关系问题
    人际关系问题也是中学生反映较多的问题。其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
    1)与教师的关系问题。其主要问题是教师对学生的不理解、不信任而使学生产生的对抗心理,以及教师的认知偏差等情况给学生造成的压仰心理,攻击行为等问题。
    2)同学间的关系问题。中学生除希望得到老师的理解与支持外,也希望在班级、同学间有被接纳的归属感,寻求同学、朋友的理解与信任。
    3)与父母的关系问题。民主型的和睦良好的家庭给中学生一个温暖的归属港湾,专制式的家庭中父母与其子女之间不能进行正常的沟通,造成儿童孤僻、专横性格。家庭的种种伤痕,会给中学生造成不同程度的心理伤害。
      3.青春期心理问题
    1)青春期闭锁心理。其主要表现是趋于关闭封锁的外在表现和日益丰富、复杂的内心活动并存于同一个体,可以说封闭心理是青春期心理的一个普遍存在而又特殊的标志。
    2)情绪情感激荡、表露而又内隐。青春发育期的生理剧变,必然引起中学生情感上的激荡。这种动荡的情感有时表露有时内隐。
    3)早恋。中学生一般尚未成年,我们把中学生这种未成人时的恋爱称为早恋。中学时代,特别是高中生,正值青春发育期,而这一时期最突出的矛盾之一是性发育迅速成熟与性心理相对幼稚的矛盾。
      4.挫折适应问题
    中学生的挫折是多方面的,有学习方面的、人际关系方面的、兴趣和愿望方面的以及自我尊重方面的。其原因有客观因素、社会环境因素以及个人主观因素。
    心理健康是指各类心理活动正常、关系协调、内容与现实一致和人格处在相对稳定状态。说得通俗点,心理健康的标志是:身体、智力、情绪十分协调,人际关系良好,能适应环境,有幸福感,在学习、工作中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过着有效率的生活。
      心理健康水平的标准,有以下十项:心理活动强度、心理活动耐受力、周期节律性、意识水平、暗示性、康复能力、心理自控力、自信心、社会交往、环境适应能力。
      5.心理健康-促进
    每天做5件简单的小事,就能帮助我们拥有一个积极的心态。这5件事分别是:
    1)与他人联络感情。与家人、朋友、同事和邻居发展良好的关系,可以丰富你的生活,并给你带来帮助。
    2)保持活跃。做运动,培养爱好,如舞蹈和园艺,或者仅仅是养成每天散步的习惯也可以使你感觉良好,促进身体的灵活性和身心健康。
    3)保持好奇心。注意观察日常生活的美丽和不寻常之处,学会享受时光并思考,这将帮助你以欣赏的眼光看待这个世界。
    4)学习。学习乐器或者烹饪等等。挑战和成就感会带来乐趣及自信。
    5)奉献。帮助朋友和陌生人,将你的快乐与更广泛的社会联系在一起,你将从中受益良多。

查看更多...

分类:医改 | 固定链接 | 评论: 0 | 引用: 0 | 查看次数: 23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