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北京人的老礼

 

北京人的老礼

 

只要是这北京城圈子里的人就一定得讲规矩,这规矩就是北京人常说的一句埋怨话,“您瞅这人嘿,怎么连个礼儿面儿都不懂啊”。老北京人顶在意的就是礼儿面儿,都是从小就立规矩,用现在的话说,就是“从娃娃抓起”。早年间,家里就是揭不开锅,这些个礼儿面儿不能忘,忘了让人笑话。所以外地人都说北京是天子脚下,规矩大,礼儿多。这么说吧,从您一骨碌从炕上爬起来,到您灭了灯歇下,全躲不开个规矩。


从早起说,一早出门无论您碰上谁,街坊也好,同事也罢,一照面儿就得(音:DEI读三声)打招呼。“起了您恁?”、“起了”;“喝了吗您”,“刚喝过”,“得,我哪儿正沏着哪,没喝我哪儿喝去(音:QI读四声)”您瞅啊,就这么几句就透着那么近乎。还有一点得跟您掰饬清楚,这老北京人一大早头挡子事喝茶,可不是吃。从前有个玩笑,这玩笑说啊,一大早,俩(音:LIA读三声)人在厕所门口碰上了,一进一出的还忘不了打招呼见礼,一个说:“来了您恁,吃了吗”,“没哪,得(DEI读二声)会儿哪”。不管是喝,还是吃,反映出了老北京的礼儿,用现在的话说就是“和谐”。

头晌午了,街坊哥俩碰着了先得打招呼。“大哥做着哪?”,“可不,刚做。炒个扁豆,熘馒头熬点儿粥”,“您忙着,我也做去”,“要不您这儿对付点,咱哥俩喝俩盅”。“不用了,我这儿有剩的,一热就得,省事,哪什么,大哥您先忙着回头咱哥俩再聊!”“好您呐,好您呐!”。您瞧,够有客气,听着也舒坦。您听明白了吧,这过了早上,到了中午以后才问吃没吃哪。


据老人儿说,这早年间不兴问好,问吉祥。这两朋友在当街碰着了,是先道吉祥后请安。张三爷先生碰上李五爷了,张三爷赶紧作揖:“呦!五爷吉祥,我这儿给您请安啦!您家都挺好的您恁”,“挺好挺好,承您惦记着。您家里(音:LOU读四声)挺好的?赶哪天我去府上拜望拜望老祖儿去,您回去给怹带个好儿”。“得,一定带,谢谢!谢谢!”,“回见您恁”。

街坊四邻的住着,家里要有点稀罕的嚼谷儿,一准都不是独享,无论多少各家儿都得送点。“他李婶在家吗”,“呦,王大妈啊,在家”,“嗨,这不孩子头两天儿给捎来点小米儿,给您崴了点儿,尝个鲜儿吧。东西不多,您套着喂吧”。


您瞅啊,真是应了那“远亲不如近邻”的话了。再有就是得跟您说一句,这“套着喂”是老北京的一句客套话,意思是说啊,东西不多,就是那么个意思。这是一句顶好的话。我第一次听说这话的时候,还真闹了点别扭,好像是喂牲口啊。


论起婚丧嫁娶、请客吃饭,也有规矩。“三天为请,两天为叫,当天为提溜”。这是婚娶迎嫁中请客的礼数。发请柬或通知亲朋好友,必须在结婚典礼的三天之前完成,要不您就露怯失礼了。三天之前通知,您算是“请”人;头两天,您算“叫”人;当天,您这就算是“提溜”人了。懂礼儿的人挑眼,根本就不来。重要的亲戚朋友,一般都在婚前一个月上门去通知邀请。

“老二抱盆,老大摔”结婚叫喜事,老北京人管丧葬也叫喜事,谓之“喜丧”。“红白喜事”这词儿就是这么来的。这儿说“喜丧”,一般指的是上了岁数的人寿终正寝,非正常死亡的夭折,不能叫喜丧。出殡的时候有个讲儿:次子抱盆,老大摔盆,意思去祟平安。过去没有这柏油路水泥地,盆一下要没摔碎,看热闹的小孩就可以蜂拥上来抢出殡家人头上戴的孝帽,这家人也阻拦不得。所以现在有时还能从上了年纪人的嘴里听到这话儿:“你瞎撞什么!抢孝帽子呐?”


还有个关于老人的规矩或者说是习俗吧,有句话叫“七十不留饭、八十不留住”。要是够这岁数的老人来串门,一般是不留饭或留下住宿的,万一吃着半截儿或第二天一早穿不上鞋,纵有千般嘴也说不清了。所以七十多岁的老人来了不留吃饭,八十岁的老人您就别留在家里住了。


待人接客有这么一讲儿:“酒满敬人,茶满送人”劝酒时要斟满,倒茶时不能满,满了就是在逐客。进一步的说法是:“茶七,饭八,酒十分。”茶倒到七分满的程度刚好;盛饭到八分满,过了叫“碰鼻梁”,对客人不尊重。另一方面,讲究的客人一般也不“回碗”,也就是一碗之后不再添饭的意思。吃饭的时候不论主客,应该用手平端碗底,如果碗放在桌子上,您也得用手扶着碗沿。“金鸡三点头”这是一种致谢的礼数。


别人给您斟酒倒茶,懂礼儿的人就会用食指和中指在桌子上轻轻敲击三下,以示谢意。要是细究的话,食指和中指应该是弯曲起来在桌面叩击。这儿有个传说,乾隆微服私访,扮成个跟班的,他在给下人倒茶的时候,下人没法当庭下跪,便以食指和中指代替双腿,做成下跪的形状以谢罪。这个故事还真不知是真是假,就不较真儿了!

如果说:“有钱不住东南房、冬不暖来夏不凉”是老北京人选择住房的条件外,那么还有更让老北京人在住房方面不能接受的,那就是数字和位置及某种特殊的物件在北京居住方面起的作用。


北京人把活人住的院子称为阳宅,寓意代表活力和生命力。管已去逝的人存放地点——坟地,称为阴宅。阴宅一般都种有松树、柏树,象征着死人的意念永存。此外,种上松柏树还有水土保持、保护坟冢的作用。当然,人们为了便于找到自己亲人的坟墓而在其旁边种上树木,一待长大,数里之外便可看到自己要祭扫的地方。


与坟地阴宅相反,老北京人从不将松柏树种进四合院,同样,即使是结最好吃的桑椹,其树也不会受到主人的青睐,至于清口爽心的梨,其树也会拒之于前院、后院。为什么呢,大概是“桑”与“丧”,“梨”与“离”谐音罢了。北京人有句俗语:“桑松柏梨槐,不进府王宅”,就是这个道理。


因此,北京的宅院里多种西府海棠、临潼石榴、春桃枣树等,真可谓:春可赏花,夏能纳凉,秋尝鲜果,用“春华秋实”来概括北京民宅中的树木是最恰当不过了。


北京人还忌讳院子里的地面比胡同、大街的地面低,原因是一进门就得跳蛤蟆坑,而出门从低向高,如似登山,明显不吉利。此外,数目字中,单数不吉利,一般人都不能接受。买箱子要买一对,买椅子要买两把,帽筒要买一对等等。但也有要单数的,那就是北房要单数,或三间,或五间,如果就有四间的地方也要盖三大间,每边再盖半间。美其名曰:“四破五”。目的是在建筑组合里能找到一个中轴线,这条线就如同人的脊梁一样。是院中最重要的风水源头。正因如此,双数在北京的住宅建筑方面是不吃香的。所以,北京出现这么一句俗语:“四六不成材”。

老北京人过年时,一般不把正月初五叫“初五”,而是叫“破五”。从这一天起,过年的所有禁忌都已经被“破”掉,垃圾可倒、剪刀可动,商户也可以开铺,“年”到此已经告一段落了。


在破五这一天,老北京人讲究吃破五饺子。老北京的满、蒙旗人管饺子叫“煮饽饽”。无论是富裕人家还是穷苦人家,饺子是一定要吃的。破五煮饺子还有一个习惯,如果饺子煮破了,不能说“破了”,必须说“挣了”,以取个吉利。有些心灵手巧的女主人,把包饺子当成一种艺术创作,会把饺子包成胖嘟嘟小肥猪的样子。有的还要捏上几个圆形的盒子,意味着新年一切都圆圆满满。


有一些人家还讲究在这一天把过年积攒的垃圾倒掉,名曰“送穷土”。反映了老北京人希望辞旧迎新,送走旧日贫穷困苦,迎接新一年的美好生活的心理。 这一天还是燃放鞭炮最集中的一天,人们希望通过燃放鞭炮,在新的一年里破除各种晦气。

老北京人的用餐规矩,也实在是真不少,但却反映出老北京人朴素的心理和几百年来养成的饮食文化风俗习惯。家里人坐一起吃饭,坐席是必须遵守规矩的,长辈要坐主位,无特殊情况家中的女子和孩子是不许先上桌的。要等到长辈们用完餐才能上桌。而且按着年纪辈分,座位有主次之分。老祖和老祖奶奶要坐主席,不过有个例外,因为大孙子受偏爱,所以吃饭总是挨着老祖老祖奶奶坐的。但坐的时候不能坐比长辈高的椅子。家里其他人常常是夫妻并排坐的。但如果一桌坐不下,分成两桌或若干桌,也会分成男人一桌、女人一桌。如果专门招待客人,客人可席于主人左右,另外还有主人专门请的陪席。

就餐前,老人如果没有动碗筷,孩子们是不能动碗筷的。吃饭讲究“吃不言睡不语”,这主要是指晚辈。吃饭讲究布菜,自家人吃饭要给老人布菜,请客人就餐,主人或陪客给客人用菜。布菜以前是不用公用筷的,或者用自己的筷子指点某一种菜请客人用,或者直接夹菜给客人。吃饭时不能将筷子插在盛着米饭的碗里,特别是家中有七八十岁老人的,绝对不允许将筷子插在盛满米饭的碗里。


这是因早年间家里死人后要摆供品,其中“倒头饭”就是将筷子插在盛满米饭的碗里。如果将筷子插在盛着米饭的碗里,是对家中老人的最大不敬。吃完米饭后,碗里要一干二净,不能有剩余的米粒粘碗上。老辈人常对年轻人说,碗上粘着米粒,将来就要娶个麻脸的媳妇,实际上是告诫年轻人要养成珍惜粮食和勤俭持家的好习惯。吃米饭不够时不能说“要饭”或“再要一碗”,要说“再来一碗”或“再盛一碗”。


因过去老北京人将街上的乞丐称为“要饭的”。吃饭时不能吧唧嘴,喝汤时不能出声音。喝汤要用勺一下一下轻轻地喝,不能端起碗大口大口地喝,如果声音过大,被视为对旁边吃饭人的不尊敬和没有教养,像猪吃食儿。不许用筷子敲打饭碗。


饭菜没端到桌子上时,孩子们要静静地坐在桌前等待,如果哪个孩子不懂事用筷子敲打饭碗,大人会马上训斥:“我这儿不收要饭的。”因为过去街上的乞丐多是一边敲打饭碗一边乞讨。吃饭时不能随便换座位。


刚开始坐在哪儿,就一直坐在哪儿,不能端着饭碗一会儿坐这儿,一会儿坐哪儿。因为只有街上的乞丐才是要了一家又一家,不断变化“位置”。吃饭时,若是谁不小心失了手将饭碗、菜盘子等家伙打碎了,要连忙说一声“碎碎(岁岁)平安”,以此缓和气氛,使失手的那位不至于难堪。吃饭时不能把碗放在桌子上用筷子挑着吃,要用左手端碗,拇指放在碗沿,右手托底,不能整个手“托碗底子”。

老北京人喜爱吃炸酱面,打卤面,在您吃第一碗面的时候,煮面的人常常会问:“您还要多少?” 您千万别多心是人家怕您吃得多,这是老北京的习惯,怕多煮出来糟蹋了。有时主人会问:“再来点儿?”或“再添点儿?”回答是一定要准确:“再来半碗”,否则会给您又呈一大碗。住老北京大杂院的老北京人,夏天吃饭习惯在院子里放个小饭桌,一家几口儿围着吃。吃前要请一下邻居大爷大妈、叔儿婶儿:“您请”或“您吃点儿”,回答:“偏了您那”。意思是我吃过了。


还有一个规矩就是,女孩子不准靠门框。要是靠门框,肯定要被老人骂的,因为过去的风尘女子才爱靠门框呢。(THE END)



文章来自: 本站原创
引用通告: 查看所有引用 | 我要引用此文章
Tags:
相关日志:
评论: 0 | 引用: 0 | 查看次数: 2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