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曲】捷克作曲家 安东·利奥波德·德沃夏克
作者:王泓 日期:2014-05-04
捷克作曲家 安东·利奥波德·德沃夏克
安东·利奥波德·德沃夏克(捷克语:Antonín Leopold Dvořák,1841年9月8日-1904年5月1日),生于布拉格(时属奥匈帝国,现属捷克)拉霍奇夫斯,捷克民族乐派作曲家,十九世纪世界重要的作曲家之一,捷克民族乐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早年入布拉格音乐学校,毕业后进行音乐创作,1890年受聘布拉格音乐学院教授,在此期间接触了西欧古典乐派、浪漫乐派的作品。1892—1895年春应邀在美国纽约音乐学院教学并任院长,回国任布拉格音乐学院院长,主要作品有第9“自新大陆”交响曲、大提琴协奏曲等。1904年5月1日去世。
基本信息
个人概况
中文名称:安东·利奥波德·德沃夏克
外文名称:Antonín Leopold Dvořák国籍:
捷克出生地:布拉格
出生日期:1841年9月8日
逝世日期:1904年5月1日
个人背景:作曲家
代表作品:《自新大陆交响曲》、《B小调大提琴协奏曲》
1 人物简介
安东·列奥波德·德沃夏克 Antonín Leopold Dvořák(1841—1904)安东·利奥波德·德沃夏克(青年时期),十九世纪捷克最伟大的作曲家之一,捷克民族乐派(Folk Music)的主要代表人物。
德沃夏克于1841年9月8日诞生在捷克首都布拉格近郊的一个小旅馆主和肉商的贫苦家庭里,他的童年是伴随着辛勤的劳动度过的。13,他便沿袭父亲的道路,当了屠户学徒。但是少年德沃夏克十分上进,他刻苦自学,并逐渐显露出音乐才能。他最初跟随本村的乐师学习小提琴,16进入布拉格风琴学校学习。这所音乐学校是让他成为音乐家的摇篮。
1859年,德沃夏克以优异的成绩从布拉格风琴学校毕业,此后他便开始在布拉格临时剧院 (后改建为国家剧院)里担任中提琴师。在此期间,他广泛地吸取各种音乐知识和技能,努力学习西欧古典主义和浪漫乐派作曲大师们的创作经验,并且迈上自己的音乐创作道路。他是一位富有民族感和热爱祖国民族艺术的音乐家,对捷克民族乐派的伟大创始人斯美塔那所倡导和致力发展的民族音乐文化事业由衷地赞赏和拥护。在捷克民族独立运动的影响下,他为发展民族音乐作出了巨大贡献。
作为作曲家,早在1859年,18德沃夏克就发表了自己的作品。1865年,他的第一交响曲《茨洛尼斯的钟声》问世,此后便开始了他源源不断的音乐创作。1878年,他创作的《斯拉夫舞曲》获得很大成功,从此奠定了他作为作曲家的地位。1892年,德沃夏克来到美国,担任了纽约音乐学院院长的职务,此时德沃夏克已经51岁高龄了。
德沃夏克安东·利奥波德·德沃夏克在自己一生的音乐创作中,始终把民族性这一重要因素放在首位,无论在歌剧、交响乐或室内乐作品中,他都努力把将民族性、抒情性和欧洲古典音乐传统紧密结合起来,达到尽可能完美的境地。他在美国任教期间,以美国黑人音乐为素材,创作了著名的《F大调弦乐四重奏》(黑人四重奏)和他那光辉的代表作之一——《自新大陆交响曲》。
德沃夏克一生的作品很多,体裁也很广:他共创作了十二部歌剧(Opera),十一部神剧和清唱剧(Oratorio),九部交响曲(Symphony),五部交响诗(Symphonic Poem),六部协奏曲(Concerto),三十二首室内乐(Chamber Music)重奏曲,此外还有大量的钢琴曲、小提琴曲、序曲和歌曲等作品;其中最著名的有:《e小调第九交响曲》(自新世界,又译自新大陆)、《b小调大提琴协奏曲》、《狂欢节序曲》、《F大调弦乐中重奏》和歌剧《水仙女》、《国王与煤工》。
1904年5月1日,德沃夏克因中风在布拉格不幸逝世,终年63岁。[1]
2 艺术生涯
2.1 早年岁月
安东·利奥波德·德沃夏克出生地德沃夏克出生在布拉格附近的内拉霍奇夫斯镇,他的的父亲František Dvořák经营祖传的客栈和肉店。他的母亲Anna Zděnková是一名货物看守的女儿。安东尼是他们第一个儿子,安东尼总共有八个弟弟。
他6岁的时候在Nelahozeves上小学,在那里他第一次上小提琴课。1853年他迁往兹洛尼斯学习德语。当时德语是波希米亚的生存之本。在那里他跟随教堂唱诗班领唱Antonín Liehmann学习钢琴和管风琴。在此期间,他有时演奏管风琴补贴家计。他还在他老师的乐队中演奏,并且开始作曲。有一个由来已久而且由一封伪造的满师证书所支持的传言,说德沃夏克的双亲强迫安东尼学习屠宰技术,但目前没有任何证据证明这个传言的真实性。
1856年秋德沃夏克去了Česká Kamenice,据推测他是为了进修德语,并且准备到德语教学的布拉格管风琴学校上课。1857年10月他上了两年的管风琴学校,也在一所普通学校上过学,还作为中提琴手在一年登台两次的Cäcilien协会乐队中演出。
德沃夏克本想谋一个管风琴师的职位,但失败了。1859年夏天开始他就在Karl Komzák的乐团里面当中提琴手,在咖啡馆,或是公众场合演奏乐曲集锦,序曲和舞曲。德沃夏克这样过了十一年,其间没有发表作品。从这段时间流出下来的作品判断,他是自学的作曲,而且可以说是按部就班的,从开始的莫扎特,经门德尔松和舒曼直到1870年代末的瓦格纳。刚开始他的重点是弦乐四重奏。
1862起Komzák的乐队在新开的布拉格临时剧院登台,约在1865年升级为歌剧乐团。在国家剧院落成之前,这座临时剧院是第一所捷克歌剧戏剧的用武之地。其中斯美塔那贡献良多,他的《勃兰登堡人在波希米亚》和《被出卖的新嫁娘》1866年就是在此首演的。
1865年起德沃夏克除在乐队的工作外,还开始在剧院教授钢琴。他的女学生有姐妹俩Josefina和Anna Čermáková。当时德沃夏克爱上了17岁的Josefina,可惜未成眷属,但当时11岁的Anna,却在8年后即1873年11月17日与德沃夏克成婚。
2.2 初出茅庐
1870年德沃夏克写下第一部歌剧《阿尔弗雷德》,德语剧本,但歌剧在他生前都不曾获得上演机会,可以看作是一次练笔。第一部为观众所接受的作品是歌剧《国王与烧炭工》,Bernhard J. Lobeský写的捷克语剧本。1871年7月他辞去了乐队工作,只为了多点时间作曲。在1871年到1873年,他发表了歌剧,室内乐和为合唱和乐队而写的赞美诗《白色山的遗产》,这些作品得到了热情的赞美与肯定。
只是其歌剧《国王与烧炭工》不尽如人意。1873年临时剧院已经开始排演,但是不得不中断,据称原因是这部歌剧太难而不可能演唱。德沃夏克再次重新审视其曲风,并且抛弃了新德国学派的那一套重新作曲,1874年首演,结果是大获成功。
1874年开始他开始到私立音乐学校授课,2月他得到了一个管风琴职位,在此位置上他一直工作到1877年。
2.3 蜚声国际
1874年到1877年间他都得到国家奖学金。爱德华·汉斯力克是这个评委会的成员,后来还有勃拉姆斯。后者成就了德沃夏克的决定性突破——他通过自己的出版商Fritz Simrock出版了德沃夏克的二重唱合集《摩拉维亚之声》。同时这也标志着两位大作曲家终身友谊的开始。
出国旅游1884年德沃夏克接受爱乐协会的邀请第一次前往伦敦。这两年内写成的《鬼新娘》(Rusalka,根据Karel Jaromír Erben的叙事诗写成)和《圣洁的鲁米那》是伯明翰和利兹的委托之作。
第一次伦敦之行后,德沃夏克到普日布拉姆(Příbram)旁的维索卡山(Vysoka)避暑,在那里他可以充分远离城市享受大自然。1877年起他的公众露面停息,只接受少量的委托,修改旧作,写作歌剧《雅各宾派人》。
1889年初德沃夏克应俄罗斯皇家音乐协会之邀到访莫斯科和圣彼得堡。在再一次的伦敦之旅后他回到布拉格,在那里他接受了卡尔斯大学荣誉博士头衔,1890年10月他成为音乐学院教授。其实1889年一月他就收到聘任提议,但由于他当时事务繁忙不得不推掉。
2.4 大洋彼岸
1892年德沃夏克到纽约国家音乐学院出任院长。年薪15000美元,对德沃夏克的财政状况来说时非常具有吸引力的。但他也要考虑到家庭团聚的问题,他的妻子,女儿Otilie和儿子Antonín陪同前往。其他四个孩子只在1893年夏天来美国。那时一家在艾奥瓦州的捷克移民村斯比维尔欢度美好时光。
聘任建议是由主席Jeanette Thurber提出的,她想把美国从欧洲音乐一统天下的局面中解放出来,并且树立美国自己的艺术偶像。德沃夏克深深认同这一目标,研究种植园黑人工人的灵歌和印第安旋律,他认为这就是美国音乐的根。
德沃夏克给纽约写了很出名的作品:第9交响曲《自自新大陆》、《感恩赞》和弦乐四重奏第96篇章,就是《美国弦乐四重奏》。从中可看到美国的音乐元素的渗入,例如五声音阶,一个降低的导音和切分音的应用。
2.5 回归故国
本来他的任期为两年,后来顺延两年。可是1895年4月德沃夏克就回国了,原因可能是他女赞助人Thurber经过一次经济危机后财政情况急剧恶化,后果是德沃夏克被多次拖欠薪水。
德沃夏克在维索卡山平静地度过了几个月,11月份再次到布拉格音乐学院上任。他曾打算过搬到维也纳,在那得到一个位置应该不成问题,但最后还是没有付诸现实。期间诞生了他最后一部弦乐四重奏。
交响诗1896年德沃夏克与绝对音乐划清界限。虽然他之前写过一些被称之为标题音乐的作品,如1889年的为钢琴而作的《诗意声乐画》,他称之为“标题音乐,但是是舒曼式的”,或是同年的Dumky三重奏(钢琴三重奏)。但现在他直接转向交响诗的创作。这是一种音乐体裁,在李斯特和瓦格纳的新德国学派里,它是争论的焦点之一。
这一年之内他写了《水仙女》、《午时女巫》、《金纺车》和《野鸽》。这些作品都是根据捷克诗人Karel Jaromír Erben的叙事诗集《Kytice》创作的。他用散文式的音乐告诉听众这些故事的情节。下一年他还写了《英雄之歌》,虽然他并没有公开其大纲,但是他在一封信中却对之作了解释。
3 人物逝世
布拉格德沃夏克像此时的德沃夏克已经完成了其室内乐和管弦乐的创作。在他最后的岁月里他只写歌剧:1898年《魔鬼与凯特》、1900年《水仙女》和1902/3年的《阿米达》。
在《阿米达》首演的时候,德沃夏克因腿疼而不得不中途离开。几天后他得了感冒,只能在床上休息。1904年5月1日他在家人的陪伴下悄然离世,死因是心衰竭,享寿63岁。在逝世的第四天,捷克为他举行了国葬。
4 主要作品
交响曲
从第一部至第九部的正确编号分别为c小调、bB大凋、bE大凋、d小调、F大调、D大调、d小调、G大调、e小调。
歌剧
《国王与矿工》、《顽固的农民》、《万达》、《农民无赖》、《德米特里》、《雅各宾党人》、《魔鬼与凯特》、《水仙女》、《阿尔米达》等12部。其中《水仙女》在1901年首演后受到长久而广泛的欢迎,不亚于斯美塔那的《被出卖的新娘》。
合唱曲
《赞歌》、《圣母悼歌》、《幽灵的新娘》、《圣柳德米拉》、《D大调弥撒曲》、《安魂弥撒曲》,《感恩赞美诗》等。
管弦乐
除9作品部交响曲外,尚有《交响变奏曲》,序曲6首(包括《狂欢节》),交响诗5首(包括《水妖》、《午时女巫》、《金纺车》、《野鸽》)、《斯拉夫狂想曲》3首,大提琴协奏曲3首,钢琴协奏曲,小提琴协奏曲,序曲3首(《在自然的王国里》、《狂欢节》、《奥赛罗》,合称为“自然、生命和爱情三部曲”)。
室内乐
钢琴三重奏4首(最后一首是《杜姆卡三重奏》),弦乐三重奏1首,钢琴四重奏两首,弦乐四重奏13首,钢琴五重奏1首,弦乐五重奏两首,弦乐六重奏一首。
5 作品赏析
第八交响曲
第八交响曲于1889年夏秋之间、当作者在他的维索卡乡间别墅时写出。在德沃夏克所有交响曲中,这一部的内容同他个人牵涉最多,也最独特。在这里,象《第七交响曲》中那般集中的激烈冲击和感伤的悬念,可说是荡然无存,它所反映的完全是平静的心境以及欢乐与自傲的感觉,同作者的特定心境和体验息息相关;听赏这样一部作品,仿佛可以分享作者在同大自然的交往中所获得的新鲜、明朗而愉悦的感受似的。作者在这里毫不陷讳同鼓舞和哺育着他的捷克民间音乐素村的直接联系,整部作品饱含对祖国大地及其人民和艺术的热爱之情,就象是从波希米亚的原野和捷克民间直接产生出来似的。
《第八交响曲》采用四乐章的传统结构,但其中却有某些不同一般的特点,正如作者所说,他将在所袭用的形式中用不同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意念。换句话说,这部交响曲的各个乐章,虽以常见的奏鸣曲形式、三段体或回旋曲形式为基础,但在细节上却有很重要而有趣的偏离。先讲第一乐章。这里的引子是一个独立的主题,它分别在呈示部、发展部和再现部之前叠次出现,从而丰富了乐章所采用的奏鸣曲形式;这引子主题具有史诗般宏伟的气质,又接近于庄严的圣咏,它的存在(还有最后乐章的引子)使原来象田园诗般的音乐兼备了英勇的戏剧性,因此有人据此时而把这部作品喻为“英雄”交响曲。
第九交响曲
1892年,美国纽约国家音乐学院聘请德沃夏克出任该院的院长,德沃夏克则应邀赴美。这部《第九交响曲》即是德沃夏克在美国停留的将近三年期间内,大约在1893年五月完成的作品。这部交响乐实际上是作者对于美国所在的“新大陆”所产生的印象的体现,曲中虽然有类似“黑人灵歌”与美洲“印第安民谣”的旋律出现,但德沃夏克并不是原封不动地将这些民谣歌曲作为主题题材,而是在自己的创作乐思中揉进这些民谣的精神而加以表现。将此交响曲命名为“自新大陆”者,正是作曲者德沃夏克本人。(也有译为“新大陆”或“新世界”交响曲)
全曲共分为四个乐章:第一乐章 序奏,慢板,e小调,4/8拍子。 此序奏部分颇为宏大,其主题与相继的主部快板部分有极其微妙的关系,担负一种连贯全曲的特殊任务,甚至可称之为全曲精神的中心旋律。乐章的引子部分由弦乐器、定音鼓和管乐器竞相奏出强烈而热情的节奏,暗喻了美国那种紧张、忙碌的快节奏生活 ; 乐章的主部主题 贯穿了全曲的四个乐章,其特性与居住于匈牙利和波西米亚境内的马札儿民族固有的民俗音乐具有共通的性质。这一特殊主题靠着巧妙发展,转达了不同于以往音乐世界的“新世界”的消息, 具有强烈的震撼效果。 德沃夏克当时背井离乡,乡愁蕴积,故而引用了他少年时期耳熟能详的民俗歌曲特质,以遣思乡念国的情怀。乐章中另一段优美的旋律透露出浓浓的乡愁,恰是作者这种心情的体现。
第二乐章 最缓板,降D大调,4/4拍子,复合三段体。 这一乐章是整部交响曲中最为有名的乐章,经常被提出来单独演奏,其浓烈的乡愁之情,恰恰是德沃夏克本人身处他乡时,对祖国无限眷恋之情的体现。整个乐队的木管部分在低音区合奏出充满哀伤气氛的几个和弦之后,由英国管独奏出充满奇异美感和神妙情趣的慢板主题,弦乐以简单的和弦作为伴奏,这就是本乐章的第一主题,此部分被誉为所有交响曲中最为动人的慢板乐章。 事实上,也正因为有了这段旋律,这首交响曲才博得全世界人民的由衷喜爱。这充满无限乡愁的美丽旋律,曾被后人填上歌词,而改编成为一首名叫《恋故乡》的歌曲,并在美国广泛流传、家喻户晓。本乐章的第二主题由长笛和双簧管交替奏出, 旋律优美绝伦, 在忽高忽低的情绪中流露出了一种无言的凄凉,仍是作者思乡之情的反映。 本乐章的第三主题转为明快而活泼的旋律,具有一些捷克民间舞蹈音乐的风格。
第三乐章 谐谑曲,从“海华沙的婚宴”中的印第安舞蹈中得到启发,舞蹈由快而慢地不停旋转。音乐有两个主题,第一主题轻快而活泼,带有跳跃的情绪;第二主题清丽、明快,富有五声音阶特色;两个主题彼此应和、模仿。 乐章的中间部分主题悠长而婉转,是典型的捷克民间音乐风格。
第四乐章 快板,奏鸣曲式。 气势宏大而雄伟,这个总结性的乐章将前面乐章的主要主题一一再现,同时孕育出新的主题,彼此交织成一股感情的洪流,抒发了作者想象中和家人聚首时的欢乐情景。乐章的主部主题由圆号和小号共同奏出,威武而雄壮;副部主题则是柔美、抒情性旋律,由单簧管奏出。这一切经过发展之后,形成辉煌的结尾。
大提琴协奏曲
本作品作于1895年,本曲不但是德沃夏克的代表作之一,而且也是少数几部广受世人喜爱的大提琴协奏曲杰作之一。
德沃夏克所留下的杰出作品中,交响乐和协奏曲一类的“无标题音乐”明显多于歌剧和标题音乐,这种倾向对于他来说,越到晚年越为显著。
如果拿他初期的钢琴协奏曲或中期的小提琴协奏曲,与这首大提琴协奏曲作一个比较,就会发现这首协奏曲不但在作曲手法上更为明确和熟练,而且在乐器法的运用,以及构成技法的自由性上,均有显著的进步,另外本曲在风格上也比以前更显示出富于表现力的个性,可以不折不扣地说,德沃夏克先天所具有的丰富的旋律性创意和后天对古典音乐造型的探索,终于在这部作品中结成了丰硕的果实。
第一乐章 快板、b小调、四四拍、采取严格的奏鸣曲形式。在写作上充满巧思,呈示部竖笛率先奏出第一主题,第二主题则由法国号优美的吹出。而发展部主要将第一主题予以变形发展,包括转调、变换表情、震音、花奏等等手法,再现部则以第二主题为出发,一直到最后管弦总奏才在现第一主题。
第二乐章不 太慢的慢板、G大调、三四拍、三段体。此乐章音乐充满波西米亚的伤感,也有人称它乡愁之歌。第一段的主题由木管伴奏下,竖笛之后是大提琴奏出。中段的主题来自德沃夏克的歌曲《独自一人》,而当三支法国号吹出优美和弦时,音乐进入第三段。此乐章充分发挥大提琴唱歌的本性,以及作曲者抒情的天分。
第三乐章 中庸的快板、b小调、二四拍、回旋曲式。此乐章充满黑人灵歌旋律与波西米亚舞蹈节奏,因此音乐欢愉快速相当考验乐团整体表现,因为不仅主奏者吃重连乐团的速度感与气势都要够。无论第一主题或是第二主题都相当具有乡土性,诠释者略微粗俗的演出反而更为贴切。
歌剧《水仙女》
三幕歌剧《水仙女》,是捷克作曲家安东·德沃夏克根据剧作家亚罗斯拉夫·克瓦皮尔创作的脚本作曲的一部抒情童话歌剧。德沃夏克共创作了10部歌剧,《水仙女》是他创作的最出名的一部歌剧。该剧于1901年3月31日首演于布拉格民族剧院,那时,他正担任布拉格音乐学院院长,演出极其成功。
剧情简介:水仙女是一个在欧洲广为流传的民间故事。从前,在大森林里的一个湖中,住着一位仙女,她爱上了一位英俊的王子,为了变成人到人间去和王子相会,她只好去求助女妖。女妖对她说可以满足她的要求,但她必须变成哑巴,同时,一旦她失去王子的爱,就必须永远生活在湖的最深处,而且王子也将遭到不幸。水仙女来到人间,也的确与王子相爱了,但就在他们举行婚礼的那一天,王子却爱上了作为来宾的邻国的一位公主。水仙女痛苦万分,只好遵守诺言,回到湖水深处。不久,王子后悔了,他来到湖边呼唤水仙女,并请求得到她的原谅。但一切都已经太晚了,最后他死在了湖边。
评论: 0 | 引用: 0 | 查看次数: 20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