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五胡十六国

【历史】
五胡十六国


五胡十六国,简称十六国,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段时期。该时期自304年刘渊及李雄分别建立汉国(后称前赵)及成汉起至439年北魏拓跋焘(太武帝)灭北凉为止。范围大致上涵盖华北、蜀地、辽东,最远可达漠北、江淮及西域。在入主中原众多民族中,以匈奴、羯、鲜卑、羌及氐为主,统称五胡。他们在这个范围内相继建立许多国家,而北魏史学家崔鸿以其中十六个国家撰写了《十六国春秋》(五凉、四燕、三秦、二赵、一成、一夏),于是后世史学家称这时期为“五胡十六国”。
在西晋时期,五胡居于西晋北方、西方的边陲地区,对晋王朝呈现半包围局面。由于晋廷的腐败和汉官的贪污残暴,五胡在八王之乱后纷纷举兵,史称五胡乱华。在西晋灭亡后,华北地区战火纷飞,掠夺与屠杀不断。经济受到严重摧毁,影响了中国的社会、经济、民族、文化、政治、军事等发展走向。永嘉之祸带给人民巨大痛苦,大多逃难到凉州、辽东以及江南地区,使这些地区的经济文化渐渐繁荣。在诸国混战期间,前秦皇帝苻坚一度统一华北,但在南征东晋时,于淝水之战惨败。其后各族于关东及空虚的关中叛变,加上东晋北伐,前秦全面崩溃,北方再度混乱。北魏立国后,经过拓跋圭、拓跋嗣及拓跋焘的经营,最后于439年统一华北,进入南北朝时期。[1]
中文名五胡十六国
外文名Sixteen States
起始时间304年
终止时间439年
目录
1简介
▪ 历史溯源
▪ 群雄逐鹿
2历史简介
3疆域
▪ 范围
▪ 行政区划
4政治
5军事
6经济
▪ 农业
▪ 人口
7文化
▪ 儒学思想
▪ 文化
▪ 文学
▪ 艺术
8社会
9时代特征
10各国简介
▪ 五凉
▪ 四燕
▪ 三秦
▪ 二赵
▪ 成与夏
▪ 其他政权
11五胡结局
▪ 匈奴
▪ 羯
▪ 鲜卑
▪ 羌、氐
12《晋书》总述
13主要战役
14帝王世系
1简介
编辑

304年至439年(西晋永兴元年至北魏消灭北凉),南至今淮河,北至阴山,西至葱岭,东至东海,东北至鸭绿江下游以北,西南至澜沧江以东,相继建立了十六个分裂 割据政权。即西晋永兴年建立的成(巴氐)、汉(匈奴),西晋亡后建立的前赵(匈 奴)、后赵(羯)、前凉(汉)、前燕(鲜卑)、前秦(氐)、后秦(羌)、后燕(鲜 卑)、西秦(鲜卑)、后凉(氐)、北凉(匈奴)、南凉(鲜卑)、南燕(鲜卑)、西凉(汉)、夏(匈奴)、北燕(汉)。此外,还有冉魏(汉)、西燕,但没有包括在内。汉和前赵算一国,史称十六国时期。而入主中原的五个主要部族即匈奴、羯、鲜卑、氐、羌,史称五胡。习称五胡十六国。[1]
历史溯源


  
十六国后期地图
十六国后期地图[2]
司马氏在曹魏统一北方和王浚渡江灭孙吴一统天下的基础上,本可以继续秦汉统一之格局,但是司马王朝走的是门阀政体之制度。由此造成社会各个阶级的矛盾和对立,动摇了晋王室统治的基础。在西晋时期,五胡居於西晋北方、西方的边陲地区,对晋王朝呈现半包围局面。五胡在八王之乱後纷纷举兵,史称五胡乱华。在西晋灭亡後,华北地区战火纷飞,掠夺与屠杀不断。经济受到严重摧毁,影响了中国的社会、经济、民族、文化、政治、军事等发展走向。永嘉之祸带给人民巨大痛苦,大多逃难到凉州、辽东以及江南地区,使这些地区的经济文化渐渐繁荣。在诸国混战期间,前秦皇帝苻坚一度统一华北,但在南征东晋时,於淝水之战惨败。其後各族於关东及空虚的关中叛变,加上东晋北伐,前秦全面崩溃,北方再度混乱。北魏立国後,经过拓跋珪、拓跋嗣及拓跋焘的经营,最后于439年统一华北,进入南北朝时期。[1]
群雄逐鹿

北方各族的内徙造成严重的民生经济损失,各民族在互相抗衡、屠
八王之乱
八王之乱
杀中也展开合作与融合。各国的君主为了增强实力,也在各自的根据地上实行一些发展生产的政策,使得各地区在华北动荡荒乱的背景下,形成局部稳定的局面。该时期的民族大融合持续到南北朝时期,最後於隋朝时期完全融合。此外,几乎在同一时期,欧洲的西罗马帝国也在经历被日耳曼人、匈人等游牧民族入侵,史称“南蛮入侵”。
司马王室南迁。而北方的黄河流域则成为各少数民族的逐鹿之地,直至东晋灭亡,东晋也无力收复中原,同时中原北地风雨飘摇,崔鸿著《十六国春秋》,此时期统称“十六国”。五胡十六国时期是一个习惯性统称。
五胡十六国时期,匈奴、鲜卑、羯、氐、羌等五胡和华夏的河西张氏除了建立前凉、后凉、南凉、西凉、北凉、前赵、后赵、前秦、后秦、西秦、前燕、后燕、南燕、北燕、夏国、成汉等十六国之外,此外还有在当时具有较大影响的仇池、代国、高句丽、冉魏、西燕、吐谷浑、谯蜀和翟魏等,实际远不止
永嘉之乱
永嘉之乱
十六国。(其中谯蜀、前凉、西凉、北燕、冉魏等国均系华夏人所建)
五胡十六国兴替的历史相当繁乱[3],这里仅述其大势。以公元383年淝水之战为界,这百来年的历史大体可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既人们常说的“胡亡氐乱”。永嘉(307-313)之乱后“五胡”所建立的多个政权一度为氐族前秦政权所统一,但淝水一战失败后顷刻之间便土崩瓦解。第二阶段更是祸乱不息,前秦灭亡后北方重又分裂,关中、关东、陇右政局纷乱,民族之间的斗争又出现一个高潮,社会动荡比以前更厉害。直到北魏统一北方,才结束“五胡乱华”。[4]后来,北魏分裂,出现四个王朝(北周灭北齐),北魏和四个王朝统称为北朝。
2历史简介
编辑

晋十六国“领区-时间”图(1改版)
晋十六国“领区-时间”图(1改版)
五胡十六国时期是北方(有时包括蜀地)在西晋灭亡到北魏统一华北期间的时期,当时南方则为东晋时期。"五胡"为匈奴、鲜卑、羯(匈奴别支)、羌和氐(包括大月氐、小月氐、巴氐、仇池氐),代表建立北方诸国的主要民族。但实际上建立者还有汉族(前凉、西凉、北燕等)、丁零族(翟魏)、北马兰羌、巴、卢水胡、杂胡、铁弗、乌桓、九大石胡、姜、扶余、坚昆等族。[5]
"十六国"则是源自北魏末年的史官崔鸿私下撰写的《十六国春秋》而得名。他自北方所有大大小小的七十八个政权中选出国祚较长、影响力大、较具代表性的十六国。这十六国主要分布在华北地区和四川地区,共有成汉、前赵、后赵、前凉、前燕、前秦、后燕、后秦、西秦、后凉、南凉、西凉、北凉、南燕、北燕及夏国等国。[4]
3疆域
编辑

范围

西晋末年,全国共有21州。五胡十六国时期,北方诸国的范围大约是华北地区及四川地区。疆域的变更可分成五期,分别是:前赵、后赵、成汉及东晋时期;前燕、前秦及东晋时期;前秦东晋对峙时期;诸国混战与东晋时期,此时北方以后燕及后秦最盛;北魏、夏国、北凉及东晋时期。
行政区划

虽然各国占地不大,但往往分置许多州,以致州境缩小。由于一些国家采胡汉分治的制度,所以设置各种族专属的行政区。例如前赵刘聪置左、右司隶及内史,用来统治汉人。单于左、右辅及都尉,则用来统治胡人。为求虚名,以表示境域广大,常将境外邻境的州增设于本国内。例如后燕设置雍州于长子(原属并州),成汉设置荆州于巴郡(原属梁州),南燕置并州于阴平(今江苏沭阳北)。所以往往多个国家同时拥有同名异地的州。北魏统一华北后即整合政区。由于州境缩小,郡失去意义而逐渐废除。
此外,北方诸国会成立侨州郡县以安置流民,通常会依据流民原籍来定新州郡名。如前燕慕容廆立国于辽东时,他将投奔来的冀州人设冀阳郡、豫州人设成周郡、青州人设营丘郡、并州人设唐国郡。河西在西晋末已有为流民设置的郡县,在张轨为凉州刺史时,就为秦、雍流民设置武兴郡。405年,西凉李皓即为南人置会稽郡、中州人置广夏郡。这些郡县略同于东晋南朝的侨州郡县,只是使用大略的地名而非流民原籍。[4]
4政治
编辑

五胡十六国时代的统治的一个特色是胡汉分治,将汉人与胡人以不同的制度作统治。以汉赵(即前赵)为例,刘聪同时居皇帝(汉人的君主)和单于(胡人的首领),汉人以户为单位设官统治,而胡人以落(指以帐篷营生的单位)为单位,设不同系统的官员来统治。另一个统治特色是,以种族、部族为中心的政军结构。
许多国家延续原本游牧社会中,以部族和血缘为中心的体制,国家仅是各部族之间的联盟,因此各部族领袖在军政上有较高的权力,皇帝的君权较不能如其他朝代那样直接透过官僚机构达成,也容易造成因宗室、部族领袖之间发生内讧而造成内战。前秦的苻坚和王猛即希望针对加以改革但尚未完全成功,后来北魏的拓跋圭将部落解散,设立新的统治机构,才逐渐减弱这种统治特色。
许多五胡的君主如刘渊、苻坚等等皆深染中国文化,所以皆采用其文化如提倡儒术、禁止烝母报嫂等。九品中正制也继续使用,用来拔选世族(亦作士族)人才,使为己用。当时世族之所以和胡族君主合作,主要为了苟全性命,许多世族轻视胡族君主文化低落。甚至有些世族,告诫子孙不可将出仕胡族的经过写在墓碑上。
石勒曾典定士族九法、慕容宝定士族旧籍、苻坚复魏晋士籍,皆用来承认世族权利。石勒每破一州,必集中世族于“君子城”或“君子营”,下令不可欺辱之。华北动乱时,众多人民逃往辽东,慕容皝设侨郡收留,并辨别世族清浊,后来这些世族成为前燕的基石。直到后燕、西燕及南燕仍然继续执行。前秦苻坚受谋士王猛影响,十分热爱汉文化。他在攻灭前燕后,即听王猛建议,重用关东世族。后来在王猛与众士大夫经营之下,前秦国力提升。苻坚也接受“大一统”的思想,发兵南征,但大败。北魏拓跋鲜卑自开国之初即重用清河崔氏,大约亦采用九品中正制,至拓跋焘时期已出现了“中正官”的记载。这些都助长北方世族的发展。[4]
5军事
编辑

十六国春秋
十六国春秋(12张)
五胡十六国时期的北方诸国多实行异族分治制度,或称为胡汉分治制度,在一国之中,实行两种不同的军政体制。对汉族人民,仍按汉族的传统方式进行统治。对少数民族,则按各自的部落传统进行统治。这使得军事统帅被分为单于台与都督中外诸军事并立,后来随形势发展渐渐合并。在军队形式上大致同西晋兵制,具有中军、外军组织及都督、将领等职务。中军直属中央,编为军、营,主要保卫京师;外军为中央直辖的各州都督所统率的军队。各国兵权,大多掌握在宗室手里,任都督中外诸军事除了前秦王猛(非宗室)外,有前赵刘宣、刘曜等人,后赵石弘、石斌,前秦苻雄、苻法等人。这本来是加强朝廷的措施。但往往变成皇位之争而与太子自相残杀,最后导致亡国。
马蹬,强化骑兵战斗力各国军队以骑兵为主,步兵其次。各国本民族的部落兵多为骑兵。随着攻城战的出现以及让汉人编列为军队,步兵数量也逐渐增加。如前秦南征东晋之际,即以步兵六十万,骑兵为二十七万,不过各国并非都改任步兵为主力。在兵役制度方面,则是实行本族全民皆兵的部落兵制,并兼有魏晋世兵制的特点。只要是凡识于战斗的本族人民,皆作为军队基本兵力。基本上中军为终身制,其家属通常随营聚居,称营户,负责供应军粮。镇守各地的外军,其随营聚居的家属则称镇户。营户与镇户都是其兵力来源。其他人民方面皆实行征兵制,征发各郡、县的各族人民补充军队。其中汉族兵的来源,还包括来自投降的坞堡和招募的农民,一般都是终身为兵。
五胡十六国时期各国骑兵均已强化。当时马蹬已经十分普遍,其最大功能是可以解放双手,骑兵开始可以靠双脚控制平衡在马上冲、刺、劈、击,这大大提升骑兵的战斗力。马铠也成为骑兵较普遍的装备,来保护战马免受远射兵器攻击。[6]
6经济
编辑

农业

有些国家在稳定之后,开始发展经济。例如后赵石勒在崛起过程中,大厮杀掠。但在立国后开始发展经济,劝课农桑,颁布的税收却比西晋还轻,经济逐渐复苏。但在石虎统治之后,劳役汉人,挥霍无度,经济下滑。另外,有些国家早在开创时期就已经打下基础,做好内政,吸引不少流民投靠。早在成汉成立之前,已有大批流民投靠巴氐李氏。李雄建立成汉后,在他统治之下“事少役稀,百姓富实”,成为最安定的地区。前燕慕容皝在统治辽东时即仿照曹魏,开放荒地让流民种植。前凉统治的河西地区,由于相对中原较少战乱,大量流民投奔。农业、畜牧业都有所发展。丝路也能保持畅通,使得首都姑臧成为商旅往来的枢纽,渐渐发展出“河西文化”。
人口

五胡乱华前北方各族分布图。在东汉至魏晋时期,北方各族陆续内迁至中原,与汉族一同居住,但是时常受到受汉官欺压或受汉人歧视。当时北方各族即受汉文化影响。如匈奴、氐族改用汉姓并学汉语及经书。中原也流行胡族文化,对于北方民族的生活用具、服装及音乐均感兴趣,并普遍食用牛羊酪浆。
五胡十六国时期北方各族更深入中原,当时在中原活跃的民族有鲜卑、乌桓、高句丽、丁零、羯、南匈奴、匈奴别支铁弗及卢水胡、以及西部的羌、氐、巴人。这些民族所建立国家属于渗透王朝。这些迁入的民族与滞留北方的汉人产生“文化采借”,双方逐渐进行文化交流与民族的融合,其中北方诸国的典章制度与礼仪法律几乎交由汉人制定。然而在交流中,因为思想冲突、种族纠纷及政治斗争等因素,时常发生破坏、屠杀等冲突。
在游牧民族入主中原的同时,连年的战乱使百姓向相对安定的地区迁移。成汉的益州(四川)、前凉的河西走廊、前燕的辽河流域吸引了大量难民,成为立国的基石。河西姑臧还成为丝绸之路上的经贸外来重镇。至于留在中原地区的人民则庇护在坞堡或是部落贵族。坞堡大多由世族豪强建立,主要作为军事防卫。世族豪强所拥有荫户不承担国家赋役,仅对坞主负有义务。为了保证国库收入和劳役来源,各族君主往往进行户口检查,将荫户复归于编户。
当北方诸国一一灭亡之后,由于草原故乡被柔然等新兴民族占据,而且已经适应中原文化与生活。所以这些民族绝大部分没有退返草原,而是留在中原与汉族合为一体。民族的融合直到北周、隋朝方完成。在东晋南朝方面,中原汉人在衣冠南渡后,也和当地汉人、山越等百越诸族、及南方其他各民族发生冲突及融合。在隋朝统一中国后,南北汉人的界线逐渐模糊,融为一体。[4]
7文化
编辑

儒学思想

前秦苻坚崇尚儒学,奖励文教。他任汉人王猛辅政,王猛发展经济,关中的农业、手工业和商业获得恢复和发展。使得前秦国势大盛,史称“关陇清晏,百姓丰乐”,打下统一华北的基础。前秦崩溃之后,后秦姚兴注重刑罚,惩治贪污,关中经济稍微恢复。之后西凉李皓在玉门关、阳关开垦荒地,史籍记载“年谷频登,百姓乐业”。北燕冯跋减轻赋役,南凉秃发乌孤注重农业,皆重视根据地的经济发展。
文化

边疆各族在华北地区立国后,互相混战。在这些国家中,以前秦(氐族)和后秦(羌族)的文化最为兴盛,其次则是鲜卑慕容氏建立的前燕及后燕。此外,汉族张轨、李皓所建立的前凉和西凉,更是当时的文化中心,史称“河西文化”。各国的统治者为了维护政权的稳定也发展教育。前赵刘曜设置太学、小学,选拔人才。前燕慕容皝设置官学,并著教材《太上章》和《典诫》。后秦、南凉设置律学,召集地方散吏入学。这促使北方各族接受汉文化,对于民族融合具有积极意义。
文学

《李柏文书》当时流传下来的诗及赋不多,可能因为艺术价值不高,所以流传不广。至于章奏符檄,《周书‧王褒庾信传论》认为有可观之作,文风上接近西晋末年的风格。民歌方面,著名的大抵保存于《乐府诗集》的《梁鼓角横吹曲》。其中有出于氐族的《企喻歌》、出于羌族的《琅琊王歌辞》、出于鲜卑族的《慕容垂歌辞》。《晋书》的载记还保存一些当时的谚语,如流传于前秦的“长鞘马鞭击左股,太岁南行当复虏”、“河水清复清,苻诏死新城”等。
该时期的作品以前凉和前秦的文人居多。前凉张骏著有乐府诗《薤露》、《东门行》两首,收录于《乐府诗集》。前凉大臣谢艾的奏疏曾被《文心雕龙》提到,他的文集可在《隋书‧经籍志》看到。西凉李皓所著的《述志赋》载于《晋书》本传,这篇赋表现出他建功立业的志趣和对西凉局势的懮虑,内容颇有文采。前秦赵整著有两首五言四句诗,用比兴的手法讽谏苻坚。他还有一首琴歌《阿得脂》是杂言体,有些字句难解,大约杂用氐语。苻坚的侄子苻朗为散文家,作有《苻子》,其中有不少片断颇具文学意味。女诗人苏蕙的《织锦回文诗》虽然有文字游戏的意味,但仍表现出遣词用语的功力,成为流传不绝的佳话。另外,后秦宗敞为王尚申辩的奏章,被吕超认为可与曹魏的陈琳、徐干,以及西晋的潘岳、陆机相比。后秦胡义周为赫连勃勃作《统万城铭》,获《周书‧王褒庾信传论》赞扬为典雅庄重。
艺术

书法方面,著名的作品有前凉的《李柏文书》、前秦的《譬喻经》、西凉的《十诵比丘戒本经》和《妙法莲华经》等。其中《李柏文书》与东晋王羲之的《姨母帖》皆保存行、楷书变迁过程,对书写考究与风格变化有很高的参考价值。其他作品则介于书、楷之间。至于碑刻方面,著名作品有前秦的《广武将军碑》及《郑太尉祠碑》、北凉的《沮渠安周造像碑》等。其字体大多在隶、楷之间,风格墣茂古拙。《沮渠安固造像碑》为沮渠安固在高昌所立,原石在新疆吐鲁番高昌故城出土。《广武将军碑》则于前秦建元四年(368)刻。笔划浑朴,结构拙厚,天趣浑成。书法家于右任曾作《广武将军歌》以推崇之。由于前秦碑文稀少,所以此碑与《邓太尉祠碑》皆备受珍惜。
8社会
编辑

经过八王之乱和永嘉之乱後,中原残破不堪,人民四处逃难,形成流民潮。诸国君主亦掠夺人口,以充实国力,深深破坏北方的社会结构。残留在北方的世族,在面对险恶的环境下,有些聚集乡民和自家的附属人口,建立坞堡以便自守[7]。而流民也纷纷投靠,形成人数众多的部曲。有些则与诸国君主合作,以保本族安全。五胡君主在建国後,为了能够统治中原地区,也需要熟悉典章制度的士大夫(世族)的协助。由於处境艰困,北方世族对同族常存抱恤的温情,家族组织趋向大家庭制,有远来相投的亲戚,莫不极力相助。在团结力量及参与政事後,北方世族并没有因战乱而衰落,反而经过长期相处,使胡人融入汉人文化中。
坞堡是一个自给自足的社会组织,投奔的流民可以受坞堡保护。人民一定要服从坞主命令,平时接受军事训练及农业生产,战时成为保卫坞堡的战士。人民的生产所得也须课税给坞主。坞主除负责生产与作战外,也要提倡教育及制定法律。由於坞堡众多又难攻破,往往会左右战局,使得五胡君主十分忌讳。例如祖逖北伐时,由於与当地坞堡合作,最後成功收复黄河以南领土,与石勒隔河相持。胡人君主为了解决坞堡问题,往往会与其妥协以笼络之。到北魏宗主督护出现,坞堡的时代渐渐过去[8]。
当时黄河南北与关中地区是遭受战祸最剧,经济破坏最为严重。当时人民不是依附坞堡,成为坞主的部曲。就是迁移至各国首都附近,提供生产或兵役用。各国也会互相掠夺人民、财富以充实国力或是补给军队。由于人民频繁的迁移,使得在初期难有经济发展。[7]
9时代特征
编辑

五胡乱华时期处于中国被外族侵占,北方沦陷时期,对中国历史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首先,他是首次外族入侵中国中国北方沦陷。五胡乱华时期是中国历史上最黑暗的时期,野蛮的胡人对华夏文明造成了巨大的破坏,华夏文明和中国处于生死存亡的历史关头。幸得有民族英雄冉闵屠胡挽救了中国,这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影响是十分巨大的。永嘉之乱以后,中国北方长期沦陷,中国政权流亡南方,建立了东晋。原先在中原地区的知识分子、农民、手工业者、商贾等也纷纷逃亡到南方,他们极大地促进了当地的经济和文化发展,使江南地区日渐富庶和繁华,最终取代中原而成为全国的重心。形成了一种饱含江南特质的新兴文化;而在北方殖民中国的胡人,为了更好地殖民中国,便大力的破坏中国文化,在文化上用血腥的手段逼迫中国人胡化。因此中国文化遭到野蛮的胡人的巨大血腥破坏,给隋朝恢复中国提供了难度。胡人对中原文明成果的破坏和对当地居民的屠杀,使得市民阶级的发展停滞,其政治上的民族隔离镇压,导致手工业者在苛刻的重负束约下,无力改进生产技术,从而迫使商业资本不断向高利贷资本转换。
永嘉之乱以后,华北长期陷于战争,民生经济大受破坏,人口锐减,晋室政权南下,改都建康,建立了东晋。
五胡乱华时,又有大量的西北诸胡和北方的鲜卑迁入中原。《晋纪》、《晋书》记录当时永嘉丧乱,中原士族十不存一。唐编《晋书》卷65《王导传》据说:“洛京倾覆,中州士女避乱江左者十六七。”这就是说,南迁的人超过了半数。留在北方的汉人纷纷建立坞堡以自保。匈奴、羯等族军队所到之处,屠城掠地千里。(如《晋阳秋》残本所称的“胡皇”石勒一次就屠杀百姓数十万,诸晋史中也有大量屠杀记录,屠杀在数个州开展)石勒其侄石虎更加残暴。
迁到南方的中原部族与当地的人民和百越各族相融合,形成了一种包含江南特质的新兴文化;华北的六族(汉族、匈奴、鲜卑、羯、羌、氐)之间进行了长期混战和厮杀,如冉闵发布“屠胡令”,汉族群起响应,几乎将羯族杀绝,其他的胡人纷纷逃出中原,路上又因为粮食、牲畜、财产等不断互相残杀,死伤大半。到五胡乱华的后期,除汉族和鲜卑族仍保持其势力与明显的民族认同外,匈奴、羯(匈奴中的白奴)、羌、氐战败後或被大量屠杀,或是逐渐被同化(汉化或鲜卑化),鲜卑族拓拔部最终获取胜利,建立北魏之后逐渐统治华北地区。[4]
10各国简介
编辑

十六国主要有“五凉”(前凉、北凉、西凉、后凉、南凉)、“四燕”(前燕、后燕、南燕、北燕)、“三秦”(前秦、西秦、后秦)、“二赵”(前赵、后赵)和北方的夏政权,南方的成汉政权。
五凉

前凉(320—376)汉族张茂
永嘉之乱后,凉州地区所保持的汉族政权。八王之乱后,西晋凉州刺史
十六国各国君主
十六国各国君主(20张)
张轨及其子张守土保境,中原百姓纷纷前来避乱。张氏子孙世代据守凉州,人民生活比较安定。汉人士族在那里传授儒学,保存了中原失传的一些经籍和学说。州治姑臧(今甘肃武威),为西北汉文化的中心。张氏虽然接受东晋封号,但由于与东晋相距万里,实际上也是一个割据政权,前凉先后打退了刘曜、石虎的进攻,又西越流沙,攻龟兹,西域诸国先后归附。后又击败伊吾戌己校尉赵贞,在其地设立高昌郡,控制了从陇西到高昌的广大地区,盛时疆域覆盖今甘肃、新疆及内蒙古、青海各一部分。376年,前秦天王苻坚以十三万步骑大举进攻,张天锡投降,前凉灭亡。前凉,共传4世8主,立国凡57年。
南凉(397-414年)鲜卑秃发乌孤
都乐都(今属青海),盛时控有今甘肃西部和宁夏部分地区。
十六国形式图
十六国形式图(22张)
秃发即「拓跋」的异译,为拓跋氏的一支,被称为河西鲜卑。秃发乌孤时期,以廉川堡(今青海民和)为中心,势力不断发展。初附于后凉吕光,但于397年与后凉决裂后,乌孤自称大将军、大单于、平西王。史称南凉。399年迁都于乐都,后乌孤死,弟秃发利鹿孤继位,徙都西平(今青海西宁)。401年秃发利鹿孤改称河西王,次年死,其弟继位,改称凉王,迁回乐都。自404年后南凉为争夺河西走廊而与邻国连年征战,以致农牧业生产无法正常进行,连年不收,国力渐衰。414年西秦趁南凉进攻吐谷浑乙弗部,乘机袭取乐都,后南凉降于西秦,南凉遂亡。
北凉(401-439年)卢水胡(一说赀虏)沮渠蒙逊
都张掖(今属甘肃)。盛时控有今甘肃西部、宁夏、新疆、青海各一部。397年后凉进攻西秦失败,吕光杀死从征的部下沮渠罗仇兄弟,罗仇侄蒙逊遂以会葬为名,与诸部结盟起兵反抗吕光,并与从兄男成推段业为凉州牧、建康公。399年段业入据张掖,自称凉王。401年段业杀男成,蒙逊遂以此起兵,攻破张掖,并杀段业,自称大都督、大将军、凉州牧、张掖公,建国号北凉。412年蒙逊迁都姑臧,称河西王,至421年灭西凉。433年蒙逊死,子牧犍继位。439年北魏大军围攻姑臧,牧犍出降,北凉遂亡。蒙逊弟无讳等率残余势力西走,立国于高昌,460年为柔然所灭。
西凉(400-421年)汉族李暠
都酒泉。盛时控有今甘肃西部酒泉、敦煌一带,西抵新疆葱岭。400年,据敦煌自称大都督、大将军、凉公,并设官建号,发兵攻下玉门以西各城,控制了西域,建国西凉。401年,沮渠蒙逊杀段业,建北凉。自此常对北凉作战。405年迁都酒泉,并徙胡、汉各族二万余户于酒泉一带,以汉人一万户侨置会稽、广夏二郡,余户则分置武威、武兴、张掖三郡。北凉沮渠蒙逊每年进攻,西凉力不能敌,故与北凉通和立盟,后北凉背盟进攻,不得不迎战。417年病死,子李歆继位,继续与北凉作战。420年歆闻沮渠蒙逊南伐西秦,遂率军三万攻北凉都城张掖,途中为逊所败杀。同年,歆弟李恂据敦煌称冠军将军、凉州刺史。421年三月蒙逊攻破敦煌,恂自杀,西凉灭亡。
后凉(386—403年)氐族吕光
后凉是十六国时期氐族贵族吕光建立的政权。其国号以地处凉州为名。苻坚淝水之战前,苻坚派太尉吕婆楼子吕光率兵经营西域,吕光攻破焉耆、龟兹等三十六国,俘获大量珍宝和马匹。东晋太元八年(383年)淝水之战后,吕光回归姑臧(今甘肃武威)。苻坚被害后,吕光于386年入据凉州,建立后凉。统治范围包括甘肃西部和宁夏、青海、新疆一部分。399年吕光卒,子吕绍继位,庶长子吕纂又杀吕绍自立。401年吕隆(吕光弟吕宝之子)又杀吕纂自立,国势益衰。403年,吕隆因后秦、南凉、北凉交相攻逼,降于后秦,后凉亡。
四燕

前燕(337—370)鲜卑慕容皝
前燕是鲜卑族慕容皝所建,该族原居住在辽河流域。公元337年,慕容皝称燕王,以龙城(今辽宁朝阳)为国都,招徕中原地区的汉族流民,组织屯田垦荒。地租比率,用官牛者,民得收获物十分之四;用私牛者,官民对分。前燕社会较安定,中原地区的许多劳动人民都逃到这里,并带来了生产技术,促进了这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慕容儁灭冉魏后,迁都蓟,五年后,又迁于邺。迁都后,统治集团的生活日益腐朽,政治也渐趋黑暗。皇帝慕容儁有后宫四千余人,僮仆四万余人,穷奢极欲,日费万金。太傅慕容评极力搜刮人民的财产,强占田地,还封固山泽,平民乃至军队砍柴打水,都要纳钱,其所搜刮的钱绢,堆聚如山。此外,贵族官僚们还大量的占有庇荫户,总数更超过国家控制的户口,致使国家的赋税征收和徭役调发都很困难,以致府库空虚,士气低落。公元369年,前燕贵族内部又发生了激烈的斗争,贵族慕容垂投降前秦苻坚。苻坚以王猛为统帅,慕容垂为先锋,率步骑三万人进攻前燕,攻占洛阳。次年又以六万人大败慕容评四十余万人。后攻下邺城,俘获慕容暐,前燕灭亡 。
南燕(398—410)鲜卑族慕容德
建都广固,盛时控有今河南及山东部分地区。慕容宝为后燕帝时,以其叔父慕容德镇守邺城。公元397年,北魏攻后燕都城中山,宝北逃奔至龙城,后北魏破中山,后燕被分成二部。在魏军压力下,慕容德弃邺南下,398年(魏天兴元年),率户四万徙至滑台,自称燕王,史称南燕。次年,北魏攻占滑台,德遂率众迁广固(今山东益都西北),改称皇帝。南燕建立后,据有青、兖地区,经济发展迅速,但由于胡汉大族竞相荫庇佃客、部曲,形成“或百室合户,或千丁共籍”(《晋书·慕容德载记》)的局面,严重影响国家的赋役征发。405年,慕容德死,兄子慕容超嗣位,但好游乐,委政宠幸,又诛杀功臣,赋役繁重,百姓困苦。公元409年,东晋刘裕率师北伐,次年攻下广固,超被俘斩,南燕灭亡。
后燕(384—409)鲜卑慕容垂
淝水之战后,慕容垂被苻坚派往邺城。当时镇邺的是苻坚庶长子苻丕。其时,丁零族翟斌在河北起兵,苻丕遂派慕容垂前去镇压。慕容垂欲乘机脱离苻秦控制,晋太元九年(384年),在莱阳自称大将军、大都督、燕王,随后进兵围邺。这时,东晋北伐军已深入河南、山东,并正开始北渡黄河,被围的苻丕向晋军求救。晋太元十年(385年)晋龙骧将军刘牢之被慕容垂打败,苻丕从邺城撤往晋阳,慕容垂占领整个河北地区后,于386年自称皇帝,定都中山(今河北定县),史称后燕。
北燕(409—436年)汉冯跋
后燕建始元年(407年),在冯跋的支持下,慕容宝养子高云取得后燕政权。北燕太平元年(409年),高云被部下所杀,后燕亡,冯跋自称燕天王。建国后,冯跋“励意农桑,勤心政事,乃下书省徭薄赋”,改变了后燕慕容熙时「赋役繁苦,百姓困穷」的情况。辽宁北票出土的北燕宰相冯素弗墓葬中的文物,其所表现的官制、葬制、舆服制度,都与中原一致,说明这个原来东部鲜卑居住区,经济、文化已迅速提高到中原水平。以后由于屡遭北魏的进攻,北燕太兴六年(430年),燕王冯弘焚毁龙城宫殿,东逃至高句丽,北燕灭亡。
三秦

前秦(351—394)氐苻健
十六国之一,为氐族苻健所建。定都长安(今陕西西安),历六主,共四十四年。前秦的领土面积在东晋·十六国时期,处在第一位。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北方的非汉民族政权,是中国古代“最早尝试由少数民族来统一全国”的历史政权”。早在公元333年,后赵主石虎徙秦、雍及氐、羌十万余户于关东,以氐族酋长苻洪(原姓蒲)为流民都督,率氐一族百姓徙居枋头(今河南汲县东北)。石虎死,苻洪降晋,接受东晋官爵。350年,冉闵诛胡羯,关陇流民率西归。此时苻洪拥众十余万,自称大都督、大单于、三秦王,欲率众还关中,苻洪死,苻健继领其众,称晋征西大将军,自枋头西入潼关,氐人纷起响应。苻健遂攻占长安,据有关陇。351年称大秦天王、大单于,国号大秦,史称前秦,352年称帝,都长安。354年,东晋桓温率军攻秦,苻健坚壁清野,355年,子苻生立。357年苻生堂兄苻坚杀苻生自立。苻坚即位的几年内,前秦国内相对安定,在十六国纷扰时代中,呈现一派“小康”气象。在此基础上,前秦势力渐强大,他聚集氐族武装力量,开始了统一黄河流域的征战,370年灭前燕,371年灭仇池(今甘肃成县西北)氐族杨氏,378年取东晋的梁、益二州,376年灭前凉,同年乘拓跋什翼犍衰乱灭代,382年苻坚命吕光率军进驻西域。至此,统一整个北方,与东晋形成南北对峙局面。苻坚自恃强盛,不断对东晋发动进攻,他的弟弟苻融和大臣们不断苦谏,劝他不可攻晋。鲜卑贵族慕容垂等却希望苻坚在战争中失败,好趁机恢复前燕的统治,都私下劝苻坚出兵。而战事主要在东线徐州一带和西线襄阳一带进行。379攻占东晋战略重镇襄阳,苻坚遂决定重新部署,全力进攻东晋。383年,淝水之战,前秦大败。385年,苻坚被姚苌所杀,前秦逐渐崩溃。
后秦(384—417)羌族姚苌
十六国时期北方少数民族政权。前秦苻坚在淝水之战溃败后,羌族贵族姚苌于公元384年在北地(今陕西富平县)自称秦王。385年杀苻坚,取长安。386年称帝,国号大秦,史称后秦,建都长安(今陕西西安)。统治区有今陕西、甘肃、河南等地。后姚兴、姚泓嗣位,立国共三十四年。417年为晋朝刘裕所灭。
西秦(385-431)鲜卑族(一说赀虏)乞伏国仁
都苑川。盛时控有今甘肃西南部和青海部分地区。鲜卑乞伏氏在汉魏时已自漠北南出大阴山,迁往陇西,并定居于此。前秦主苻坚在位时,乞伏鲜卑酋长、国仁父乞伏司繁被任命为镇西将军,镇勇士川(今甘肃榆中)。后司繁死,国仁代镇。淝水之战,苻坚败亡,国仁聚众十余万。公元385年,国仁自称大将军、大单于,并领秦河二州牧,筑勇士城为都,史称西秦。388年国仁死,弟乞伏乾归继位,称河南王,迁都金城(今甘肃兰州)。394年前秦主苻登败死,乾归尽有陇西之地,改称秦王,并于400年迁都苑川。同年败于姚兴,遂降附后秦,为其属国。412年乾归死,子乞伏炽磐继位,称河南王,迁都袍罕(今甘肃临夏)。414年攻灭南凉,改称秦王。428年炽磐死,子乞伏暮末继位,政刑酷滥,民多叛亡;430年暮末欲东趋上(今甘肃天水),归附北魏,但途中遭夏主赫连定阻击,故退保南安(今甘肃陇西东南)。431年夏军围攻南安,暮末出降,西秦遂亡。
二赵

前赵(304/318-329)匈奴刘渊
十六国时期北方少数民族政权。304年,匈奴贵族刘渊在左国城(今山西离石县)称汉王。308年称帝,建都平阳。310年,刘渊死,刘聪即位,曾兼采魏晋和匈奴旧制,实行胡汉分治,三年灭西晋。318年,刘渊的侄子刘曜夺取汉政权,自立为帝。319年改国号为赵,史称前赵,建都长安。建国后继续实行胡汉分治,徙氐、羌等族数十万人于长安,保持其部落编制,并在汉人统治区内恢复儒学。统治区域有今河北、山西、河南、陕西的一部分。329年被后赵石勒所灭。
后赵(319—351)羯石勒
十六国时期北方少数民族政权。319年,羯族石勒自称赵王。329年灭前赵。一年后称帝,建都襄国(今河北邢台西南)。后又迁都邺(今河北漳丘西南),史称后赵,极盛时占有山东、陕西和江苏、安徽、甘肃、湖北、辽宁的一部分。351年被冉魏所灭。
成与夏

成汉(304-347)巴氐李雄
十六国之一。公元301年,巴氐族领袖李特在蜀地领导西北流民起事。304年,其子李雄在益州自称成都王,306年称帝,国号成,建都成都。李雄在位三十年,刑政宽和,战事稀少。338年,李雄的侄子李寿自立为帝,改国号为汉。统治区域有今四川和云南、贵州的一部分。347年为东晋桓温所灭。
夏国(407—431年)匈奴赫连勃勃
赫连勃勃曾任后秦姚兴的骁骑将军,夏龙升元年(407年)脱离后秦,自称大夏天王,大单于。刘裕灭掉后秦后,自回江南,留在长安的守兵力量薄弱,加上又发生内讧,赫连勃勃乘机袭取了长安。夏昌武元年(418年),勃勃在灞上即皇帝位,留儿子赫连镇守长安。他每征一地,往往大肆屠城和坑杀战俘。大夏的统治是透过军事征服,因此政局很不稳定,至其子赫连昌时,因被北魏所逼,南走上邦(今甘肃天水)。夏胜光元年(428年),魏攻陷上邦,俘赫连昌。赫连定逃奔平凉(今甘肃平凉西北),自称夏皇帝。夏胜光四年(431年),赫连定在西击北凉时,被吐谷浑所俘,夏亡。
其他政权

代国(338-376)鲜卑拓跋什翼犍
代是十六国时期鲜卑拓跋氏在初期建立的政权。魏晋时期鲜卑拓跋部原游牧于云中(今内蒙古托克托东北)一带。曹魏甘露三年(258)大人拓跋力微徙居盛乐(今内蒙古和林格尔北),召集诸部,确立了在部落中的大酋长地位。力微卒,诸部离叛。晋元康五年(295)力微子禄官统部,分国人为中、东、西3部,自领东部。永嘉元年(307)禄官卒,其弟猗卢总领三部,有骑士40余万。永嘉之乱后,中原云扰,晋并州刺史刘琨表请封猗卢为代公,后进封代王。以后数传至拓跋什翼犍。什翼犍曾为质子在后赵都襄国(今河北邢台)生活多年,深受汉文化影响。咸康四年(338)即代王位,置百官,制法律,由部落联盟最终转变为国家形式。代建国三年(310)定都云中盛乐宫,后又在故城南筑盛乐新城,发展农业。建国三十九年(376)前秦苻坚发兵击代。什翼犍兵败奔逃,被子寔君所杀。代亡。
西燕(384-394)鲜卑慕容泓
前秦苻坚灭前燕后,尽徙鲜卑入关中。苻坚淝水兵败后,政权陷于瓦解。晋太元九年(384年),前燕皇帝慕容暐之弟慕容泓起兵反秦,自称济北王,史称西燕。其弟慕容冲也起兵反秦,兵败后归于慕容泓。慕容泓兵势大振,有众10万。后谋臣高盖等因慕容泓执法苛暴,杀慕容泓,拥立慕容冲为皇太弟。次年(385年)慕容冲称帝,率军陷长安(今陕西西安西北),纵兵暴掠。鲜卑贵族都想东归,不愿留在关中,太元十一年(386年)杀慕容冲。此后有数名前燕贵族和将领被拥立为君主,最后慕容廆从孙慕容永立为河东王,率众东归,击败前秦苻丕,据有长子(今山西长子西),称帝。西燕中兴九年(394年)后燕发兵陷长子,杀慕容永,西燕亡。
冉魏(350-352)汉族冉闵
建立者为汉人冉闵,冉闵为石虎养子石瞻(本名冉良)之子,少年从军屡立战功,素有勇名,是后赵末期最著名的将领。350年,他借石虎死后诸子争位之机,通过政变夺取政权,建立国家,宣布恢复汉族身份和冉姓,国号大魏,都邺城,史称冉魏。这是十六国时期汉人唯一在中原建立的政权,得到了中原汉人的有力支持,但因为冉闵放跑后赵贵族、称帝交恶东晋、残杀汉族乞活军主将李农、浪费军资等一系列错误政策,导致国力空虚,外交上也四面楚歌,从建国开始就陷于和后赵残余的斗争之中,并且在攻灭后赵残余之后不久就被鲜卑名将慕容恪击败,冉闵本人被杀,首都邺城则在被长期包围之后投降,冉魏仅仅存在不到两年便灭亡了。
西蜀(405-413)汉谯纵
亦称后蜀,东晋时期谯纵建立的短命政权。建都成都,亡于晋。不属于传统定义下的十六国之一,其统治地区大抵以四川盆地为范围。东晋安帝义熙元年(405年),益州军队受命东下讨伐攻陷江陵、俘虏安帝的桓振,由于蜀军不愿离乡背景,因此发生兵变,变军胁迫时任参军的谯纵当首领,之后又攻陷成都,谯纵称成都王,西蜀建立。西蜀原不具立国条件,其能独立一隅乃因桓氏在长江中游为乱,东晋对长江上游的控制力减弱所致。西蜀君臣亦深明此点,因此于407年向后秦自称藩属,408年东晋攻西蜀,因后秦的援助及东晋军粮尽而获胜。409年,后秦天王姚兴封谯纵为蜀王。413年,东晋于准备多年后,太尉刘裕以朱龄石为帅再伐西蜀,蜀军望风而溃,成都陷,谯纵自杀,西蜀亡。
翟魏(388~392)丁零翟辽
383年淝水之战后﹐黄河流域的丁零人翟斌在新安起兵反抗前秦。太元十三年(388年)丁零人首领翟辽在黄河南岸滑台(今河南滑县东)自称魏天王,建立魏国,史称翟魏。翟魏以黄河为屏障,周旋于东晋、后燕、西燕三国之间,经常骚扰进攻后燕的南部边疆。390年东晋大将刘牢之败于翟辽之子翟钊,八月刘牢之奔袭攻克鄄城,翟钊逃奔黎阳。之后刘牢之与东晋另一大将朱序夹攻滑台,翟辽大败,渡河北逃。392年后燕慕容垂分兵二路渡过黄河,灭掉翟魏。
高氏高句丽(辽东割据政权)
建武三十二年(56),高宫兼并东沃沮。后又兼并东濊一部分领土。随后,高氏又对乐浪郡、玄菟郡和辽东发动攻势。高句丽后迁都到丸都城。
11五胡结局
编辑

匈奴

隋唐以后,逐渐融入汉族,不再有记载。但汉朝南北匈奴分裂时,北匈奴便迁往了欧洲,建立了匈奴汗国,从而导致了日耳曼民族的大迁移,间接的灭亡了西罗马帝国。


后赵被冉魏灭亡后,羯族作为整个东亚历史上最残暴的民族被屠杀殆尽,仅剩下一万余人投降了东晋,但没多久东晋爆发一场内乱,这仅剩的一只羯族人趁乱攻下了几个城池,又开始了后赵时期的食人残暴统治,最终被晋兵灭族。
鲜卑

鲜卑统一了北方之后,大力推行民族融合政策,唐朝融于汉族。
羌、氐

一部分羌氐人融入汉族,原本生活在青藏高原的几支在唐初年间被松赞干布统一建立了吐蕃王国;另外的南迁一部分在云贵高原形成十六诏,最终统一为南诏,南诏灭亡后分裂为各个民族;其余的继续南迁,与缅甸当时的各族共同书写了缅甸历史。
12《晋书》总述
编辑

大凡刘元海以惠帝永兴元年据离石称汉。后九年,石勒据襄国称赵。张氏先据河西,是岁,自石勒后三十六年也,重华自称凉王。后一年,冉闵据邺称魏。后一年,苻健据长安称秦。慕容氏先据辽东称燕,是岁,自苻健后一年也,俊始僭号。后三十一年,后燕慕容垂据邺。后二年,西燕慕容冲据阿房。是岁也,乞伏国仁据桴罕称秦。后一年,慕容永据上党。是岁也,吕光据姑臧称凉。后十二年,慕容德据滑台称南燕。是岁也,秃发乌孤据廉川称南凉,段业据张掖称北凉。后三年,李玄盛据敦煌称西凉。后一年,沮渠蒙逊杀段业,自称凉。后四年,谯纵据蜀称成都王。后二年,赫连勃勃据朔方称大夏。后二年,冯跋杀离班,据和龙称北燕。提封天下,十丧其八,莫不龙旌帝服,建社开祊,华夷咸暨,人物斯在。或篡通都之乡,或拥数州之地,雄图内卷,师旅外并,穷兵凶于胜负,尽人命于锋镝,其为战国者一百三十六载,抑元海为之祸首云。[4]
13主要战役
编辑

战役名称
年月
八王之乱
(290-305)
颖伦黄桥之战    301
颖乂河桥之役    303
颖越荡阴之役     
宁平城之战
311
杜弢起义
311-315
襄国坚城战:石勒守护襄国之战
312
幽州之战
314
长安之战
316
荥阳之战
317
浚义之战
319
棘城之战
319
赵平大秦之战
320
洛阳之战
328
晋平成汉之战
346
襄国之战:冉魏攻后赵襄国之战
350-351
前燕灭冉魏之战
351
晋攻前秦之战
354
鲁口之战
354
广固之战
355
野王之战
361
晋攻前燕之战/枋头之战
369
前秦灭前燕之战
369-370
吕光攻龟兹之战
383-384
淝水之战
383
凉州之战
387
大界之战
389
杏城镇之战
390
北魏灭刘卫辰之战
390-391
吕光攻西秦之战
392
后燕灭西燕之战/玉璧之战
393-394
参合陂之战
395
北魏攻后燕之战
396-398
柏肆之战
397
柴壁之战
402
覆舟山之战
404(2-3)
刘裕击桓玄之战
404(3-5)
襄阳坚城战
405
刘裕灭南燕之战
409-410
刘裕灭后秦之战
416-417
14帝王世系
编辑

前赵
年号
起讫时间
使用时间
备注
刘渊(在位:304年—310年)
           
元熙
304年十月—308年九月
5年
 
永凤
308年十月—309年四月
2年
 
河瑞
309年五月—310年六月
2年
 
刘聪(在位:310年—318年)
           
光兴
310年七月—311年五月
2年
 
嘉平
311年六月—315年二月
5年
 
建元
315年三月—316年十月
2年
 
麟嘉
316年十一月—318年六月
3年
 
刘粲(在位:318年)
           
汉昌
318年七月—九月
3个月
 
刘曜(在位:318年—328年)
           
光初
318年十月—329年八月
12年
或作佐初
太和


见于《魏书》,一般认为是石勒的太和年号之误
前赵统治地区出现的其他势力年号
年号
起讫时间
君主
使用时间
备注
平赵
320年六月
句渠知
1个月
 
成汉
年号
起讫时间
使用时间
备注
李特(在位:303年)
           
建初
303年—304年九月
2年
元年二月李流即位沿用
李雄(在位:304年—334年)
           
建兴
304年十月—306年六月
3年
 
晏平
306年六月—310年
5年
或作宣平
玉衡
311年—334年
24年
二十四年六月李班即位沿用,十月李期即位沿用
大武


一般认为大武年号并不存在。《晋载记》中称“改元大武”,乃是该书转写《三十国春秋》误写“改年大成”所致。“改年大成”又是因为成汉国号“大成”,《魏书》称“雄称帝,号大成,改元晏平”之误。
李期(在位:334年—338年)
           
玉恒
335年—338年三月
4年
钟渊映认为《华阳国志》没有玉衡,只有玉恒,可能是玉衡是李期所改,李雄并没有改元玉衡,而记载错误,误以为是李雄年号;也有可能是李期没有改元,而是沿用李雄年号。但是这两个年号无从考质
李寿(在位:338年—343年)
           
汉兴
338年四月—343年
6年
六年八月李势即位沿用
李势(在位:343年—347年)
           
太和
344年—346年九月
3年
 
嘉宁
346年十月—347年三月
2年
 
前凉
年号
起讫时间
使用时间
备注
张寔(在位:314年—320年)
           
建兴
317年—320年五月
4年
用晋愍帝年号,作建兴五年到八年。一作永安
张茂(在位:320年—324年)
           
建兴
320年六月—324年四月
5年
用晋愍帝年号,作建兴八年到十二年。一作永元
张骏(在位:324年—346年)
           
建兴
324年五月—346年四月
23年
用晋愍帝年号,作建兴十二年到三十四年。一作太元
张重华(在位:346年—353年)
           
建兴
346年五月—353年
8年
用晋愍帝年号,作建兴三十四年到四十一年。一作永乐
张祚(在位:353年—355年)
           
和平
354年—355年九月
2年
 
张玄靓(在位:355年—363年)
           
建兴
355年闰九月—361年十一月
6年
用晋愍帝年号,作建兴四十三年到四十九年
升平
361年十二月—363年七月
3年
用晋穆帝年号,作升平五年到七年。一作太始
张天锡(在位:363年—376年)
           
升平
363年八月—376年八月
14年
用晋穆帝年号,作升平七年到二十年。一作太清
前凉统治地区出现的其他势力年号
年号
起讫时间
君主
使用时间
备注
凤凰
386年二月—十一月
张大豫
10个月
 
后赵
年号
起讫时间
使用时间
备注
石勒(在位:319年—333年)
           
太和
328年二月—330年八月
3年
 
建平
330年九月—333年
4年
四年七月石弘即位沿用
石弘(在位:333年—334年)
           
延熙
334年
1年
元年十一月石虎即位沿用
石虎(在位:334年—349年)
           
建武
335年—348年
14年
 
太宁
349年
1年
或作泰宁。四月石世即位沿用;五月石遵即位沿用,十一月石鉴即位沿用
永熙


《资治通鉴》考异:“《三十国·春秋》‘虎即位,改元永熙’;《大统历》云‘石虎即位,改建平五年为延兴,明年改建武。’”而《三十国春秋》并没有记载石弘改元延熙,故《资治通鉴》考异认为“误云”。“弘既号延熙,虎安肯称永熙?”
延兴


《资治通鉴》考异:“陈鸿云虎改建平五年为延兴,即是弘逾年不改元,恐鸿说误。”
石鉴(在位:349年—350年)
           
青龙
350年正月—闰二月
3个月
 
石祗(在位:350年—351年)
           
永宁
350年—351年
13个月
 
冉魏年号
年号
起讫时间
使用时间
备注
冉闵(在位:350年—352年)
           
永兴
350年闰二月—352年四月
3年
 
后赵统治地区出现的其他势力的年号
年号
起讫时间
君主
使用时间
备注
龙兴
337年七月
侯子光
1个月
 
前燕
年号
起讫时间
使用时间
备注
慕容皝(在位:337年—348年)
           
燕元


据《历代建元考》,慕容皝从晋穆帝永和元年(345年)起改元燕元,历4年。《晋书》和《资治通鉴》都称慕容皝以古代诸侯即位,只称元年,故不用年号。或疑为附会后燕慕容垂的燕元年号。
慕容俊(在位:348年—359年)
           
元玺
352年十一月—357年正月
6年
 
光寿
357年二月—359年
3年
 
慕容暐(在位:360年—370年)
           
建熙
360年—370年十一月
11年
 
前秦
年号
起讫时间
使用时间
备注
苻健(在位:351年—355年)
           
皇始
351年—355年五月
5年
 
苻生(在位:355年—357年)
           
寿光
355年六月—357年五月
3年
 
苻坚(在位:357年—385年)
           
永兴
357年六月—359年五月
3年
 
甘露
359年六月—364年
6年
 
建元
365年—385年七月
21年
 
苻丕(在位:385年—386年)
           
太安
385年八月—386年十月
2年
 
苻登(在位:386年—394年)
           
太初
386年十一月—394年六月
9年
 
苻崇(在位:394年)
           
延初
394年七月—十月
4个月
 
前秦统治地区其他势力的年号
年号
起讫时间
君主
使用时间
备注
建昌
352年正月—五月
张琚
5个月
 
黑龙
374年六月—九月
张育
4个月
 
元光
393年六月—394年七月
窦冲
2年
 
后秦
年号
起讫时间
使用时间
备注
姚苌(在位:384年—394年)
           
白雀
384年四月—386年四月
3年
 
建初
386年四月—394年四月
9年
 
姚兴(在位:394年—416年)
           
皇初
394年五月—399年九月
6年
 
弘始
399年九月—416年正月
18年
 
姚泓(在位:416年—417年)
           
永和
416年二月—417年八月
2年
 
后燕
年号
起讫时间
使用时间
备注
慕容垂(在位:384年—396年)
           
燕元
384年正月—386年二月
3年
 
建兴
386年二月—396年四月
11年
 
慕容宝(在位:396年—398年)
           
永康
396年四月—398年四月
3年
 
慕容盛(在位:398年—401年)
           
建平
398年十月—398年十二月
3个月
 
长乐
399年正月—401年七月
3年
 
慕容熙(在位:401年—407年)
           
光始
401年八月—406年十二月
6年
 
建始
407年正月—七月
7个月
 
翟魏年号
年号
起讫时间
君主
使用时间
备注
建光
388年二月—391年十月
翟辽
4年
 
定鼎
391年十月—392年六月
翟钊
2年
亦作神鼎
后燕统治地区其他势力年号
年号
起讫时间
君主
使用时间
备注
建始
397年五月—七月
慕容详
3个月
 
延平
397年七月—十月
慕容麟
3个月
《历代建元考》误将慕容盛建平年号为慕容麟年号
青龙
398年四月—七月
兰汗
3个月
 
西燕
年号
起讫时间
使用时间
备注
慕容泓
           
燕兴
384年四月—十二月
9个月
 
慕容冲(在位:385年—386年)
           
更始
385年正月—386年二月
2年
 
段随(在位:386年)
           
昌平
386年二月—三月
2个月
 
慕容顗(在位:386年)
           
建明
386年三月
1个月
 
慕容瑶(在位:386年)
           
建平
386年三月
1个月
 
慕容忠(在位:386年)
           
建平
386年三月—九月
7个月
 
慕容永(在位:386年—394年)
           
中兴
386年十月—394年八月
9年
 
西秦
年号
起讫时间
使用时间
备注
乞伏国仁(在位:385年—388年)
           
建义
385年九月—388年六月
4年
 
乞伏乾归(在位:388年—400年;409年—412年)
           
太初
388年六月—400年七月
13年
 
更始
409年七月—412年八月
4年
400年七月降于南凉,八月又降于后秦,409年复国
乞伏炽磐(在位:412年—428年)
           
永康
412年八月—419年
8年
 
建弘
420年—428年五月
9年
 
乞伏暮末(在位:428年—431年)
           
永弘
428年五月—431年正月
4年
 
南凉
年号
起讫时间
使用时间
备注
秃发乌孤(在位:397年—399年)
           
太初
397年—399年
3年
 
秃发利鹿孤(在位:399年—402年)
           
建和
400年—402年三月
3年
 
秃发傉檀(在位:402年—414年)
           
弘昌
402年三月—404年二月
3年
或作宏昌
嘉平
408年十一月—414年七月
7年
404年二月弃年号。408年十一月复称凉王
南燕
年号
起讫时间
使用时间
备注
慕容德(在位:398年—405年)
           
燕平
?或398年—399年
?或2年
诸书未言燕平年号之事,所据不详
建平
400年—405年九月
6年
 
慕容超(在位:405年—410年)
           
太上
405年九月—410年二月
6年
 
西凉
年号
起讫时间
使用时间
备注
李皓(在位:400年—417年)
           
庚子
400年十一月—404年
5年
 
建初
405年—417年二月
3年
 
李歆(在位:417年—420年)
           
嘉兴
417年二月—420年七月
4年
 
李恂(在位:420年—421年)
           
永建
420年十月—421年三月
2年
 

年号
起讫时间
使用时间
备注
赫连勃勃(在位:407年—425年)
           
龙升
407年六月—413年二月
7年
 
凤翔
413年三月—418年十月
6年
 
昌武
418年十一月—419年正月
3个月
 
真兴
419年二月—425年七月
7年
 
赫连昌(在位:425年—428年)
           
承光
425年八月—428年二月
4年
或作承阳、永光
赫连定(在位:428年—431年)
           
胜光
428年二月—431年六月
4年
 
北燕
年号
起讫时间
使用时间
备注
慕容云(在位:407年—409年)
           
正始
407年七月—409年十月
3年
 
冯跋(在位:409年—430年)
           
太平
409年十月—430年
22年
二十二年九月冯弘沿用
冯弘(在位:430年—436年)
           
太兴
431年—436年五月
6年
 
北凉
年号
起讫时间
使用时间
备注
段业(在位:397年—399年)
           
神玺
397年五月—399年正月
3年
 
天玺
399年二月—401年五月
3年
或作六玺
沮渠蒙逊(在位:401年—433年)
           
永安
401年六月—412年十月
12年
 
玄始
412年十一月—428年
17年
或作元始
真兴


根据《吐鲁番文书》中自北凉玄始十三年起出现相当于十三、十四年的夏国真兴六、七年(424年至425年)年号,已经被认为是沮渠氏北凉在玄始十三年(424年)奉夏正朔的结果
承玄
428年六月—431年
4年
甘肃出土的造经塔残石有与史书记载不同的“承玄二年岁在戊辰”字样
义和
431年六月—433年四月
3年
 
承阳


诸史不载。甘肃酒泉文殊山出土的马德惠塔有“承阳二年岁在[丙]寅鹑火十月五日...”字样。有学者考订应为夏承光年号在北凉用“阳”代替“光”之故。
缘禾


诸史不载。见于出土文物。争议颇多
沮渠牧犍(在位:433年—439年)
           
承和
433年四月—439年九月
7年
或作永和
太缘


诸史不载。或谓北魏太延年号改写
建平


诸史不载。考古发现有建平纪年文书,从五年七月到六年九月,但是没有干支纪年。因此该年号的时间各家观点不同。
北凉统治地区其他势力的年号
年号
起讫时间
君主
使用时间
备注
承平
443年—460年
沮渠无讳
18年
二年六月沮渠安周沿用
词条图册更多图册


十六国形式图(22张)

十六国各国君主(20张)

十六国春秋(12张)

词条图片(5张)
1/2
十六国
▪ 前赵 ( 匈奴)    ▪ 成汉 ( 氐)    ▪ 前凉 ( 汉)    ▪ 后赵 ( 羯)
▪ 前燕 ( 鲜卑)    ▪ 前秦 ( 氐)    ▪ 后燕 ( 鲜卑)    ▪ 后秦 ( 羌)
▪ 西秦 ( 鲜卑)    ▪ 后凉 ( 氐)    ▪ 南凉 ( 鲜卑)    ▪ 南燕 ( 鲜卑)
▪ 西凉 ( 汉)    ▪ 北凉 ( 匈奴)    ▪ 胡夏 ( 匈奴铁弗)    ▪ 北燕 ( 高句丽、汉)
五胡十六国时期诸政权列表
匈奴    
▪ 前赵    ▪ 北凉    ▪ 夏    
鲜卑    
▪ 吐谷浑    ▪ 段部    ▪ 宇文部    ▪ 前燕
▪ 代国    ▪ 北魏    ▪ 后燕    ▪ 西燕
▪ 西秦    ▪ 南凉    ▪ 南燕    
羯    
▪ 后赵            
氐    
▪ 仇池    ▪ 成汉    ▪ 前秦    ▪ 后凉
羌    
▪ 后秦    ▪ 宕昌    ▪ 邓至    
汉    
▪ 东晋    ▪ 前凉    ▪ 冉魏    ▪ 西凉
▪ 北凉    ▪ 桓楚    ▪ 谯蜀    ▪ 北燕
高句丽    
▪ 北燕    ▪ 高句丽        
丁零    
▪ 翟魏            
其余政权    
▪ 丘沈    ▪ 胡亢    ▪ 杜曾    ▪ 虚除权渠
▪ 司马保    ▪ 句渠知    ▪ 陈安    ▪ 慕容仁
▪ 侯子光    ▪ 范贲    ▪ 黄韬    ▪ 段龛
▪ 刘显    ▪ 刘芒荡    ▪ 张琚    ▪ 段勤
▪ 王午    ▪ 苏林    ▪ 吕护    ▪ 刘康
▪ 李弘    ▪ 张育    ▪ 鮮于乞    ▪ 康宁
▪ 刘黎    ▪ 魏揭飞    ▪ 法长    ▪ 窦冲
▪ 张超    ▪ 苻广    ▪ 张翘    ▪ 王始
▪ 曹龙    ▪ 司马顺宰    ▪ 白亚栗斯    ▪ 刘虎
▪ 曹弘    ▪ 彭利和        


文章来自: 本站原创
引用通告: 查看所有引用 | 我要引用此文章
Tags:
相关日志:
评论: 0 | 引用: 0 | 查看次数: 1582